『艺术』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三只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29:46
『艺术』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三只眼
from都市客 · 良品杂志 by admin
      尽管土耳其只有3的国土属于欧洲,但第11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以“是什么让人类活着?”这一宏大主题及政治参与的姿态,绝对打响了2009年欧洲双年展的头炮。开幕式上,四位策展人的姿态回应了“4个女人唱响第11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策展团队的考察行程中包括了中国,但远东地区只有一位艺术家参展。
打开第三只眼
展览团队的名称WHW是“什么,怎样和为了谁?(What,How & forWhom)”的缩写,但是在双年展缔造地缘政治优势,积累城市文化资本及景观塑造等重重利益驱动及体制的约束之下,即使目标明确,也不一定能切中要害。WHW对此早有预见,引入布莱希特《三便士歌剧》的歌词“What Keeps HumanAlive?”,除了表明野心,更是提醒观众现实已经成为布莱希特式(Brechtian)的场景。在当今的媒体超载环境之下,战争、民主假象、贫穷和饥饿、中东问题、宗教迫害、性别压抑、消费主义等等,都不过是一帧帧可由观众自主编辑的影像,现实的蒙太奇化必须要重新引入间离,才能将感官娱乐转化为行动。
      本届双年展既反对打着伪多元主义旗号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也并非要复生东欧的前左派(formerleft),而是打开左眼及右眼之外的第三只眼,甚或无数只眼。目的是在伊斯坦布尔这样一个欧亚相接、伊斯兰宗教传统与资本主义现世野心并存的城市,搭建了一个可引起话语讨论的平台。
去景观化的策展手法
本届双年展从艺术家选择到作品形式都尽力避免景观化,没有压倒性的明星艺术家,大量作品具有纸本素描倾向,摄影印刷等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的手段相当普遍,没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装置。影像作品数量合适,主要以传统方式在“黑盒子”内以大屏幕投影方式独立播映,令一般观众可以有选择地深入观看。
      展览场地方面,作为主场馆和开幕活动举办地点的安查普3号(AntrepoNo.3),代表了本届双年展的平均水准。入口右侧土耳其艺术家Hüseyin Bahri Alptekin的LED装置“DON’TCOMPLAIN”,似乎表明展览并不是为了抱怨和怀旧。展览的另一个场地烟草工厂(TobaccoWarehouse)离安查普3号不远,位于一个普通的居民区之内,由两栋三到四层的独立建筑组成,面积不大,作品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但烟草工厂本身的内部结构已经呈现出一种怀旧的“红色”气氛,加上顶楼部分喷绘的本届双年展统计数据海报、大条横幅、旧式课桌和调查问卷等等,对于主流的西方观众来说,可能更具微缩景区般的趣味。最后一个展览场馆希腊学校(Ferik?y GreekSchool)离前两个场馆有一定距离,需搭乘半小时班车穿过伊斯坦布尔的中心商业区。选址希腊学校显然强化了本届双年展城市导览的作用,令到观众既不至于在场地间疲于奔命,也可以适当展开活动范围。
艺术作为庇护所?
对双年展来说,业内人士当然不是唯一对象,本土艺术院校学生和中产阶级总是中坚。尽管土耳其本土的策展人仍然抱怨在双年展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从1980年代末开始举办,已经有力地推动了本土当代艺术机制的发展。
步入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都是一些有预期有准备的观众,但策展人所召唤的参与却并不是该群体观众需要竭力争取的。巴黎东京宫前馆长尼古拉·布什欧(Nicholas Bourriaud)在讲座上回应雅克·朗西埃(JacqueRanciere)时提出:“艺术是否能够作为各种政治斗争的庇护所?”,WHW对此并没有进行现场回应,但双年展是否能作为一个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依然是一个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