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41:34
第三只眼看教师   文 / 新东郭 编者按: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它意味着一种奉献,诉说着一种品位,践行着一种深邃。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道德品格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教师的职业良心是道德的灵魂。
    我们不必美化教师,教师也是人,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尊重教师,要从实际行动做起。
   第三只眼,亦作天眼,引申为换个角度看问题。
  ——题记
  时下,某些教师太过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资料显示,2006年9月,一个《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研究》课题组对常州市4所市属中小学(其中重点中小学校各1所,普通中小学校各1所)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作抽样调查,发现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工作中因遭遇各种压力的侵扰,对自身的职业满意度降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好心情》上《我看教师这个职业》一文及部分读者的跟评,是又一个明证。笔者拜读后,心情颇为不安。
  我听见一部分教师在沉重叹息:唉,有谁真正知道教师的个中甘苦呢?有谁能如实描摹当今中国教师的真实形象呢?教师中流传着一个自嘲的笑话:“一头拉磨的驴偷懒使性子,怎么赶也不肯往前挪动一步。于是主人轻轻附在驴耳边说:‘不好好干活,明天让你当教师去。’驴一听,顿时乖乖拉起磨来。”这尖酸刻薄的笑话意味深长啊。
  近年来,谈论教师这个话题的文章为数不少,重点无非两条,怎样看待教师(群体)?怎样认识教师职业?我国学者对教师形象的关注也日渐升温,探讨的著述很多。笔者曾从教多年,对此不免关心。当然,任教师、从教多年,这些并不构成对此话题品头论足的必然资格和特别专利,因为有的人一登上讲台就魅力四射,让学生众星捧月;而有的人从教终生,也难说出一个“子曰”来,弟子们唯恐避之不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自身职业圈子去冷眼旁观,也许看得更清更准;同样,与教师有直接利害关系者,如家长、教育官员,一样会有失偏颇,所以我试着用第三只眼来看看教师。
  小时候看古装川戏,戏中大凡有“先生”出现,必是皂衣敝履,蓬头垢面,摇头晃脑,之乎也者,一副潦倒、穷酸、迂腐、虚伪、逢迎的形象;据载,孔夫子这样的教育大家也只能收几个学生的“束脩”来度日,旧时“先生”的地位、窘况可想而知。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教师形象的论述,如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荀子的“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而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被尊为经典。
  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让教师形象不断更新。
  国外,早将教师从“圣职者”、“劳动者”提升为“专业工作者”。美国划定了当代理想的教师形象,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按称职就教师应该懂什么、能做什么作为标准,研究总结出了教师所需的教学专长、衡量和判断一名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尺度,这主要包括知识的应用、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全面体察学生对教学的各种反应、利用学生和班级的基本特征来指导决策、监控学习和提供反馈、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尊重学生、对教与学的热情、对学生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不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等十三个方面;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联合会”,明确规定新教师应掌握什么知识,能够做哪些事,以及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1992年秋该模式标准草案出台以来,已经有40多个州采用并修订了这一标准,把它作为该州初任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依据。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对教师形象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认可,从对教师形象的隐喻性陈述,可以窥见一斑。最早是“桐子”隐喻,汉代杨雄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这说明教师同儿童的命运相关。自农业时代以来一直流行“园丁”隐喻,教师象园丁辛勤耕耘,精心护理,使学生茁壮成长。接下来又有“蜡烛”的隐喻,突出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又有“工程师”的隐喻,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另外,还有“导航者”的隐喻,等等。
  教师形象因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等而异,但作为“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无分中外几乎都是众口一词。这足以证明,各国教师的形象有着显著的共同的特征,全世界都对此存有共识。
  教师形象的不断更新,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反映出社会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更加重视,也反映出人本观念的逐渐确立,也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不辱使命。
  所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一方面规范着教师队伍本身,另方面也反映全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寄予厚望。
  可一些教师认为:“帽子高则高矣,然而高处不胜寒!”
  有教师说,“教师,不是春蚕,不是绿叶,不是蜡烛,不是园丁;不是最光辉,不是最崇高;不是灵魂工程师,不是……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这显然误读了社会对教师的积极评价,也矮化了教师的自身形象!
  “教师首先是人,一个很普通的人。”不错,如果在澡堂,教师只是人,定然与旁人无异,但是一进学堂,教师则与常人大异,他手执教鞭,威风凛凛,贵为人师啊!
  “我们国家的某些意识形态和某些媒体充当了最可耻的刽子手”,它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的奉献精神……不是要教师们奉献,而是希望教师死的凄惨。”这是对媒体、社会舆论的消极理解、致命误解!难道真有教师喜欢再做历史古装戏中的“先生”角色?媒体颂扬教师的辛勤劳动,社会彰显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义务,也是良知!教师的一系列专业精神,如“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既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
  社会对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较高定位,是教师的荣耀和动力所在,不该作茧自缚弄成一种负担!社会不必也不会强求一个对教师角色毫无认同感的人去作教师,而每一个自愿走上教师岗位的人,都必须自觉认同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又有教师对“待遇太低”颇有微词,而心生怨怼。一方面,这是事实,不少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绩效工资,迟迟无法兑现,“教师不低于”的严肃承诺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如果改变一下参照系,历史地去看,与社会大众比,向公务员看齐的待遇岂能视为“社会底层”?这样想,也许心理会平衡一点。分配法则永远造就不了教师富翁,你是“烛”为“师”、你辛苦费力,就一定能多得、先富?你急你怨你骂,没用!正如搬运工、建筑工、清洁工,最辛苦也最卖力,他们所得就一定会丰厚超常吗?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哪一个行当不辛苦呢?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思想的开放,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网络的兴起等等,使教师面临的任务愈益繁重、复杂,“书难教”、“学生难管”,他们不堪重负,怨天尤人,总感觉付出大而不被人理解,未受到应有重视,待遇远未达到期望值,焦躁心理便滋生出来。但是,教师怎样看待自己的形象是一回事,圈子以外的人怎样评价今天教师的形象又是另外一回事。近年来,曾一度刮起“教育产业化”的邪风,“一夜暴发致富”的故事对教师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时时勾起某些教师的发财梦想。教师队伍正在复杂化,一些人正在把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不备课、不批改作业、不辅导,岗上敷衍塞责,岗下干劲冲天,热衷有偿家教、“第二职业”;部分校长的多了江湖气,少了儒雅风。这虽然只是少数,但其败坏教育声誉、损害教师形象的杀伤力不可低估。要特别指出,家长、社会千万别在放大镜前来看教育领域暂时存在的某些不尽人意处,要坚定信任大多数,坚定信任的教育战线总体良好局面和发展趋势,坚定信任一些不足终会得到自行消化。
  又有说,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师“属于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师是一种职业,同所有职业一样,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天底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挣钱吃饭,具有共性,但是此行却难同彼行,行行都具自己的鲜明个性。教师这种职业,更有其自身特殊性,有其固有的职业特征。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代一代不容担误的人;“教师”这个职业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奉献,诉说着一种品位,践行着一种深邃。倘若无视教师职业的个性特征而固执地仅仅把教书当作“混饭吃”的手段,倘若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快乐,倘若教师体会不到角色的澄明与敞亮,这教师还能成其为教师吗?教师需要既来之则安之,先喜爱这个职业,再不断自我修养,进而将自己对职业的喜爱转化为对人类生命的珍惜和关爱;否则,他该及早另谋高就了。
  当然,抚平教师的心理创伤,得从疏导心理、提高待遇、呼吁全社会尊师重教等诸方向多管齐下;但说到底,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症”最终还得启动内因,主要靠自我认识的提高来解决。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心。科尔伯特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教师的道德品格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教师的职业良心是道德的灵魂。我们能不重视教师的职业良心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据说在古希腊的德尔法神庙中,赫然写着:“认识你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我们的教师需要更好地展示一下这种智慧!我们无法回避教师这一职业简单重复、细致繁琐的特点,作为教师不必安于只象“春蚕”、“蜡炬”一样来毁灭自己,获取畸形的心理满足;不必只靠升学率等“教育GDP”来显耀自己的职业成就,也不必迷恋奖金丰厚、待遇奇高才是唯一幸福,而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断成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