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干得多挣得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5:07
普通人“干得多挣得少”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工作很辛苦收入不咋样
生活中很多人都工作得很辛苦,他们的收入却不怎么样。
34岁的叶为民是福州郊县人,两三年前开始跑出租,正常的话,他一月能赚4000元。不过,他觉得压力很大,长年跑夜班,每天傍晚5点半接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黑白颠倒,一月只休息4天,而且,他和身边的很多司机都没办理任何社保手续。而这4000元钱,是他全家的收入。妻子全职在家带孩子。家庭支出多:每月房租近300元;5岁儿子的幼儿园费用六七百元;父母和岳父母每月要给一点……一笔一笔算过来,每月只剩1000多元。这么点节余,根本买不起房子。
2005年,18岁的吴长胜从济南市商河育才技校毕业,来到力诺瑞特新能源公司,现在每月能拿到1600元左右,“固定工资每月640元,其他为计件工资,焊接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平均2.95元”。除了工资,公司还给职工缴纳了“五险一金”,个人需缴100多元。逢年过节,公司发一些福利,比如中秋150元、过年200元。小吴说:“公司规定按工龄休年假,我一年可以休5天。可为了多拿点钱,从没有休过。”
张超在广州一家医疗器材公司做售后,12年前大学毕业来到广州,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如今,张超工资条上税前收入超过5000元,扣除个税和社保医保和其他费用后,拿到的现金也有4000多元。不过每月还房贷2600元后,钱包就迅速瘪下去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稳住客户,公司加大了对客服部门的工作要求,工作量又增加了一倍。像张超这样的白领,在广州不在少数。干得多了,收入却似乎越来越显得少了。对于加工资,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在应付家庭正常的支出时不捉襟见肘,就很满意了。
劳动报酬占比逐年下降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这种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现象,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不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如果老百姓没多少钱可以用来消费,出台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要劳有所值
孔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已被历史一再证实的真理,近些年却被一些人异化成平均主义而被批判。事实上,孔子要“均”的是利益分配规则。把这个道理套到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中,便是要“劳有所值”。
现在的问题,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相差太悬殊,通俗点说,就是投资老板一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干活的全体职工收入总额;二是在职工之间,因为行业和职位等的不同,劳动报酬相差很大———官方统计显示,垄断行业职工人数只占全国职工总数的8%,其工资总额,却比另外92%职工的总收入还要高。
一年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目前我国经济趋势虽向好,却多赖国家4万亿的投资来拉动,能支撑一个国家长足发展的国民消费却还没能有足够的刺激。家、国,休戚与共。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双赢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