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之“蚁族” (评论: 蚁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3:10

叫做《蚁族》的这本书的302页,有个细节记录叫我牢记至今。在一个“调查对象”,也就是本书的主角“蚁族”之一的租住房里,调查人员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一本是余华的《活着》。好吧,这就是现实,这两本苦楚的书,单靠其一,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们坚忍和不屈了。要抵抗这生活,我们需要的精神剂量,已经加大到了如此程度。
本书其实是一部社会学调查报告,是作为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项目主持人的作者,带领课题组和深访团队延续近两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所撰写的有关这一群体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之为“蚁族”,概括其“群体高知”、“弱小”、“群居”的特性。全书的叙述,几乎都是以一种严谨的报告式语气进行的,其中的图片,也只是随机的抓拍而已,但文字与画面的力量,却很自然而由衷的,满溢出纸面,到达我们的内心,我想,这应该不属于写作的力量,而是我们被激发的共鸣。
大学毕业生在我们的现在,早已不是“骄傲”的象征,更多的,是种无奈和酸楚。随着大学的肆意扩招和民办院校的掠夺式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身价,是中国唯一跌过股价的东西。毕业就等同于失业已经成为了共识,找不到工作是常态,一份卑微的工作是赏赐,一份好工作是奇迹,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徘徊在生存的悬崖边,那些挣扎的身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所以,联想给了本书力量,即使它只是叙述了部分的事实,但我们依旧能通过我们日常的司空见惯,迅速组织起画面,看到大学毕业生们,看到他们的卑微、难堪与迷茫。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中国人自有解嘲的办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很可以用来安慰。但在本书中透露的另一些事实,却叫人寒心,比如说,书中所记录的蚁族,绝大多数来自于内陆的县级市以下地区;比如,“蚁族”们的父母,大多属于中低收入者;比如,“蚁族”们的亲属体系中,仅有11%供职于国家机关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很容易就能发现,户籍制度、权利和人情体系、社会自下而上的流动体系等等,才是使“蚁族”最终成为“蚁族”的最大原因,也就是讲,哪怕吃再多的苦,其结果,也很难获得境况的改善。当一个社会里的个人,几乎是没有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改变命运的话,我想,100本《活着》也安慰不了躁动和绝望的。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如果说,赚低廉的薪酬,住群居的房子,吃路边不洁的食物都只是青春必须经受的痛苦,那么,只要有希望在,一切都还不算太糟。如果,这一切的真像,其实是这人世真实沉重的无奈,“蚁族”的现在,其实就是他们的将来,甚至,是他们后代的将来,这样的现实,会不会太恐怖了一些,他们,在那里的他们,该怎么获得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