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工作: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十届中德研讨会专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7:34
“从学校到工作: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十届中德研讨会专报
十月二十九日上午九点,主题为“从学校到工作: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第十届中德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由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主任郑百伟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飞教授、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常驻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专家汉斯·凯夫勒先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开幕式后,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部吉赛拉·施蒂克尔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前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特级校长,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王珏女士分别作了题为《巴伐利亚州的教师教育重点: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教师专业知识研究》、《对职初教师培训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导师机制与新教师培养》的主题报告。
吉赛拉·施蒂克尔博士的报告主要论及下述几个问题:1、德国国内教师教育和国际教师教育接轨的大趋势——毕业文凭向学士和硕士学位转变、职前培养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共同课程增多。2、巴伐利亚州的教师教育道路——注重国家考试的宏观质量监控、注重教师教育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结合、保留特殊的师范教育模式以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需求。3、职后培训对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的意义。4、职前培养的新发展——对学生是否适合做教师预先作合适性诊断;注重为学生提供较早的并有理论伴随的实践。
马云鹏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他从提出问题入手——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如何?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哪些特点?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策略是什么?在对部分师范生及在职教师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马教授提出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建议:
1、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无论在职教师还中职前教师,在教育理论,学科课程,学科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一些专业如何应当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关系。(如数学专业)
3、职前教育中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如大学的学科知识与中学内容的相关性),加强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PCK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改进课程知识的学习方法,加深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
4、教师教育机构(包括职前和职后)应采取措施促进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PCK等专业知识发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现实的联系,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
5、深入研究影响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各类专业知识发展的因素以及影响机制,以便制定和采取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策略和措施
张人利校长对职初教师培训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中、小学教学是教育的应用性研究,他认为校本研修,主流教育研究也应该是应用性研究。二是“案例教育”是增强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的极其有效途径,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传递“案例教育”往往比讲几个原则、几个策略可能更加有效。三是教育的应用性研究有显著的差异性。
王珏女士着重介绍了四个问题:1、导师机制的形成。她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改革面临的任务、上海市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及理念、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及上海小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导师机制确立的必要性。2、导师机制的运作。立足于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实践;注重夯实基础,提升专业;注重校本教研,强化课程意识3、导师机制的成效。4、导师机制的发展。
下午一点半,与会代表分别参与了两个分论坛的研讨。
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为“头脑风暴——新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由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赵洁慧副教授主持。
论坛首先由来自德国帕骚大学的诺贝特·赛伯特教授做了题为《德国教师职前教育极其问题——巴伐利亚州的教师教育问题》的发言。他指出,是欧洲区域内教育所必须的改革过程;博洛尼亚进程可以要求彻底的思想转变,因为掌握知识的新形式(在线学习E-learning)和新的考试形式以及灵活的组织形式(结构模块、加深模块和考试模块)使联系学习者的、灵活的学习行为成为了可能。他认为在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德国的特色是带有地域特点的,各个州有特有的文化自主权;德国的教师教育应遵循博洛尼亚决议,彻底转变思想,从教育形式更注重个体化,以能力为导向。
诺贝特·赛伯特教授发言后,马云鹏教授、关景双院长等作了积极回应。
围绕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会代表做了积极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林海亮博士谈到了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的重视理论课程而实践课程不足的问题。关景双院长以自己的教师培养工作室“师之韵”为例,详细介绍了引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浦东新区教发院的闵欲文老师介绍了 “幼儿园新教师联盟式园本研修的培养模式”;田芸老师谈了自己作为研究生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张敏校长从学校层面介绍了她所在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经验。还有些代表论及了区域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的问题。
最后,主持人赵洁慧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她首先谈及了德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她认为:
德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大学的最初阶段做职业适应诊断,可使学生更能适应将来的职业;2、在师范类大学应成立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学科教学法中心、3、在教师的职前培养中,高校应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应加强实践这一块比重,加强力度,弥补现有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不足。
对区域培训、学校培养我们可以形成共识的建议:1、建立区级的培训基地,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2、利用网络,提高培训的手段和解决工学矛盾、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效益。3、区域培训和校本培养联动。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搭建区级的平台,让教师参加“公开课的竞赛”“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比”等)。
最后,她对各位代表踊跃参与论文的研讨和现场的研讨表示感谢。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为“头脑风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及教师的健康”,由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研发部主任陈霞副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德国的多丽丝·齐拉斯女士做了题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及教师的健康》的发言。她介绍在巴伐利亚州,58.3%的授课者在退休年龄之前离职,其中35.2%是因为无法继续授课。一半以上的教师由于身心疾病(52%)、肌体骨骼疾病(17%)和心脏循环系统疾病(10%)提前退休。她认为原因在于不断增加的职责, 其中重点是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学生数量多,课时津贴以及社会工作环境受到干扰。她介绍德国的师资培训和高校教学中心(ZLF)的工作目标是,除加强教师个体的个人和职业能力外,发展教师敏锐的感受力,促使教师摆脱禁锢的束缚,以及通过国家作为雇主,重视对执教教师的健康扶助,实现资助性的项目,广泛覆盖执教者,使教师健康在学校有制度可循。
奇拉斯女士的发言引起了代表们的积极响应,参会人员与奇拉斯女士一起总结了教师负担的来源:改革、角色多样性、不明确的任务、晋升职级、公众中的威望、工作时间、班级大小和学生的构成、噪音、学校的设施等。
参与会议的代表进行了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减轻教师职业压力,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师徒带教,具体方式可以是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同龄人带教等。2、创设非正式的交流环境;3、安排适度的工作量;4、信任、激励新教师;5、教授教学基本规范。
讨论过后,陈霞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
本届研讨会得到了各方面的热烈响应,许多高校的学者和中小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分别从理论探究和实践经验方面,提供了智慧和经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