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识形态抹杀历史就是在泯灭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0:04
作者:李对龙    发布时间:2009-10-10    点击数:102
逢7月,大陆主流媒体都在回顾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史。鼓动得网上的“愤青”们个个激情澎湃,活蹦乱跳。而香港的《凤凰周刊》却在这个燥热的时节,刊发了一组抗战时期中国战俘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一位名叫樊建川的民间收藏家,多年来花重金从日本收集来的,而在中国却基本找不到任何此类历史资料。
我是在一个夜凉如水的宁静夜晚仔细瞻仰这些图片的,也只有在这时候才适合凝视它们。我无法用言辞将图片所展现的内容恰当描述出来,我想,只摘录几段图片旁的文字说明就足够了:
◆不屈的白山黑水──图中无名战士系马占山部,是中国最早的抗日武装成员。这位70多年前的战士着装显示其原非职业军人,虽为日寇刀枪相加跪在地上,仍抬起头,目光直直盯着镜头。
◆十岁的胸膛──这位陆军二等兵是已知战俘中年龄最小的,十岁。日酋一手抚其头以示关心,一手紧握杀人利器以示其威,而陆军二等兵却挺起十岁的胸膛迎上去。
◆凌厉的怒火──图中战士于武汉会战被俘,姓名不详。日军拍摄时,故意选取这位战士站在低处的角,但被俘战士迎上去的怒火和高高挺起的胸膛却使自己更为高大。
◆缚虎──图中两位战士是抗日别动队(“8.13”上海陷落后,戴笠与杜月笙组织的以租界为依托的抵抗武装)队员,地点为上海某豪华场所。左边这位战士手、颈、腹均被粗绳捆绑,却无法捆束其眉宇间的英气
组图下面还有一篇编者所作的短文,其中一段最让人动容:
“战俘是中国文化中际遇最尴尬惨痛的群体。军人一旦做了战俘,往往一生都在周围的冷遇中煎熬。而抗日战争中的被俘者,则是中国历史上命运最惨烈沉痛的一群。抗战的英雄记忆上,他们的名字被悄悄抹去,他们的命运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数量,我们无从统计。更残酷的是,他们落入凶暴的日寇之手,不能获得国际法中战俘应受的保护。他们在留下人生最后一张影像后,或旋即成为日寇练习杀人的祭品,或成为苦力经过一番苦痛挣扎后被弃尸万人坑。他们风华正茂,却少有人活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圣贤教导我们要“杀身成仁”、“士可杀,不可辱”。我一向对这些以人命做代价的教条持怀疑态度,觉得它们是在抹杀人性,是完全背离自然法则的。因为无论向善还是向恶,求生都是人的本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我们不应把生命视为道德天平的砝码。若一个族群的每个人都追求所谓“杀身成仁”,那只能说明这个族群的灵魂是扭曲的,他们也很容易走向极端。当年军国主义时期的大和族就是例证。 总之,“杀身成仁”的品质不值得提倡,更不应把它当作教条向国人灌输。
高尚的我们痛恨俘虏,以俘虏为耻辱,所以我们刻意从历史上将他们抹去。但看完这组还原真相的图片后,我不禁脊背发凉,再生疑问:这真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吗?据樊建川先生估算,中国的抗战俘虏在150万以上,而我所看到的这十幅图片展现的全是中国战俘们坚贞不屈的一面──难道这150万人里就真的没有例外吗?还是连潘建川先生也在刻意掩盖着什么?
上面只是我的推测,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我们却有实实在在的史料证明,当年苦于国民党军队搜刮的中国老百姓,确实有帮助日本军队打中国军队的事实。我们许多人也在论证,汪精卫一干人实施的是“曲线救国”路线,而不应将他们笼统地定格为卖国贼。
我们总在批评日本人不敢正视历史,可我们就勇于正视历史了吗?我们就敢面对自己的阴暗面了吗?历史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以意识形态抹杀历史就是在泯灭人性。
文章来源:一五一十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