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吉林-共产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9:55
新华网吉林频道 ( 2005-06-14 )
军事
1945年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军向侵略中国的日军发起全线进攻。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同年9月,东北抗联教导旅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其中一部深入吉林、延吉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建政、建军工作。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依仗美国的支持,撕毁国、共两党1945年10月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为保卫人民抗战胜利果实,中共中央陆续向东北派出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干部,连同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三年解放战争。
一、驻军
(一)人民解放军
1945年7月下旬,东北抗联教导旅派出数百名指战员组成小分队,乘苏军飞机空降在磐石、洮南、蛟河、辉南、海龙、长春、长白等18个地区,进行战前侦察,为苏军提供军事情报。8月9日,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解放东北,先后接收哈尔滨、长春、吉林、延吉、沈阳等70余座大、中城市的政权,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军队。9月中旬,以抗联部队为基础在长春组成东北人民自卫军。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卫军和从关内解放区调来的部队一起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4日,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1日,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14日,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分编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11月初,将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野战军改称为第四野战军。3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四野战军成立。辖属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等4个兵团,计12个军及特种兵、铁道兵等4个整训师,共847593人。东北军区辖属1个军、7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6个二级军区、5个军事部、4所学校,计358517人。
1.地方武装力量
吉合军区
1945年9月,组建吉合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保中。管辖吉林、合江、松江省及东北人民自卫军等部队,计27000余人。
辽北军区
1945年10月23日,组建辽北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委郭述申。管辖伊通、辉南、柳河、铁岭等县区。下辖第一、第二军分区。1946年2月9日,撤销其番号,改编为辽北分省军区。属吉辽军区建制。
吉林(东满)军区
1945年10月,张启龙、万毅、贺庆积、伍晋南等率三五九旅一部和东北挺进纵队到达吉林地区。11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改编吉合军区,组建吉林(东满)军区,隶属于东北人民自治军,驻长春。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委张启龙,第一副司令员万毅,第二副司令员贺庆积(兼参谋长),副政委伍晋南。辖长春卫戍司令部、永吉军分区、延边军分区和直属部队。
洮东军区
1945年11月,组建洮东军区。司令员曹里怀,政委郭锋,隶属东北人民自治军。管辖突泉、瞻榆、大赉、扶余等县,下辖吉、黑纵队。
西满军区
1946年1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划分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战略军区。同月,西满军区在吉林省郑家屯(今双辽县城)成立,司令员吕正操,后黄克诚,政委李富春。下辖新四军第三师,保安第一、第二、第二十四旅和警卫区、嫩江军区、辽西军区,总兵力6万余人。
吉辽军区
1946年1月,东北局决定将吉林、辽北二省合并为吉辽省,辖吉林、吉东、通化、辽北4个分省。随之将吉林(东满)军区改编为吉辽军区,归东北民主联军和中共吉辽省委双重领导。军区机关初驻海龙,后到磐石,最后迁至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委林枫,副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张启龙,副参谋长钟人仿,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下辖军区直属部队和吉林、吉东、通化、辽北4个分省军区。全员74150余人。
吉林军区
1946年7月11日,吉辽军区奉命缩编为吉林军区,驻地延吉。司令员周保中,政委陈正人。主要任务是建立与巩固东满根据地,消灭东满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组训二级兵团,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下辖吉东、吉南、吉北、吉敦、延边5个军分区,还有独立一师、独立二师、独立六师、独立十一师、独立五师,全员约77000余人。
吉林军事部
1949年1月7日,东北军区命令组建吉林省政府军事部,驻吉林市。军事上受东北军区指挥,政治上受中共吉林省委领导。其职能是:组织民兵自卫队,训练二线兵团,肃清匪特和维持社会治安。5月下旬,东北军区命令,吉林省政府军事部改称为东北军区吉林军事部,其职能未变。部长邱会魁,后为张贤廷、黄思沛,副部长刘建平。下辖1个警卫团、2个独立团、4个解放军官教导团。吉林警卫团,在编979人;舒兰独立第三团(后改称为东北军区独立第六团),在编2672人。1949年7月,该团转隶一七一师建制。敦化独立第五团(后改称为东北军区独立第七团),在编2945人。1949年7月,该团转隶一六四师建制。吉林军事部所辖4个解放军官教导团:延吉解放军官教导团、桦甸解放军官教导团、吉林解放军官教导团、长春解放军官教导团。军事部还负责榆树、延吉、敦化、磐石、九台、珲春、双阳、和龙、桦甸、永吉、安图、蛟河、德惠、舒兰、汪清、伊通、长春等17县的人民武装科的业务指导工作。
2.驻地野战军
第一纵队
1945年10月,由万毅率领的山东军区滨海支队3500人挺进吉林。1946年1月,将其改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七纵队。是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县扩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辖3个师,员额为17045人。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1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下辖4个建制师,员额为57920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
纵队司令员万毅、后李天佑,政委万毅、后梁必业,参谋长李作鹏,后杨尚儒,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后刘贤权。纵队下辖4个师: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下辖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第三师,师长彭景文,政委黄一平,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军区将独立第十师改编为第一五一师,编入三十八军序列,师长赵东寰,政委蔡明。下辖第四五一团、第四五二团、第四五三团。
第二纵队
1945年10月,由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进驻通化、郑家屯一带,下辖4个旅、3个特务团,计32000人。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是年8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辖3个师,员额为22434人。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1月17日,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下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
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参谋长吴信泉,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兼)。纵队下辖4个师:第四师,师长陈金玉,后胡继成、王良太,政委李雪三,后李士安。下编第十团、第十一团、第十二团;第五师师长钟伟,后吴国章,政委王凤吾,后石英。下编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十五团;第六师,师长张天云,后张竭诚,政委吴信泉,后贺大增、李少乙。下编第十六团、第十七团、第十八团。1948年11月,东北军区将直属独立第七师改编为第一五二师,编入三十九军序列,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下编第四五四团、第四五五团、第四五六团。第三纵队
1945年11月,由罗舜初率领的山东鲁中军区司令部部分人员和第三师、警卫第三旅等部队进入东北。计9000余人。1946年1月,与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第二十一旅、第二十三旅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辖3个师,员额为28440人。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1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下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
纵队司令员程世才、后张学思、曾克林、韩先楚,政委肖华,后罗舜初,参谋长罗舜初,后解方、罗文,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后唐凯、刘西元。纵队下辖4个师:第七师,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后蔡炳臣。下编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第八师,师长左安,后宁贤文,政委刘光涛。下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第九师,师长宁贤文,后徐国夫、郑大林,政委谭开玄,后李改。下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将南满独立第一师改编为第一五三师,编入第四十军序列,师长管松涛,副政委马毅之。下编第四五七团、第四五八团、第四五九团。
第四纵队
1945年9月,由吴克华、彭嘉庆率领的山东解放区第六师和第五师两个团及地方武装一部挺进东北。计8000余人。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第三纵队。1946年1月,将第二、第三纵队合并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辖3个旅。7月,改编为3个师建制,员额为19523人。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1月17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下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
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后胡奇才,政委彭嘉庆、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欧阳文。纵队下辖4个师:第十师,师长杜光华,后蔡正国,政委李冠元,后葛燕璋、李丙令。下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十一师,师长李福泽,后蔡正国、周光、田维杨,政委李丙令,后吴保山。下编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第十二师,师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后张秀川。下编第三十四团、第三十五团、第三十六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野战军将南满独立第二师改编为第一五四师,编入第四十一军序列,师长左叶,政委曹传赞。下编第四六○团、第四六一团、第四六二团。
第六纵队
1945年10月,由杨国夫、刘其人率领的山东解放军第七、第八师挺进东北。1946年2月,第七、第八师与冀热辽军区第十九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下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1946年10月,第七师与第三师第七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下辖3个师,员额为26854人。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11月17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下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
纵队司令员陈光,后龚学智、黄永胜,政委赖传珠,参谋长阎捷三、后黄炜华、曹里怀,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后刘其人、邓正。纵队下辖4个师为:第十六师师长王东保,后梁兴初、李作鹏,政委郭成柱,后张池明、刘锦屏。下编第四十六团、第四十七团、第四十八团;第十七师,师长黄韦,后龙书金,政委徐斌洲。下编第四十九团、第五十团、第五十一团;第十八师,师长王兆相,后阎捷三,政委陈德,后袁克服。下编第五十二团、第五十三团、第五十四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野战军将独立第六师改编为第一五六师,编入第四十三军序列,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下辖第四六六团、第四六七团、第四六八团。
第七纵队
1945年12月,冀东军区第十五团进入东北。1947年8月4日,由第十五团、辽吉军区保安第一旅、第二旅和西满独立师等部队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下辖3个师,员额为24581人。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11月17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下辖4个建制师。员额为41008人。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
纵队司令员邓华,后方强,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后刘惠农。纵队下辖4个师为:第十九师,师长兼政委邓东哲,下编第五十五团、第五十六团、第五十七团;第二十师,师长刘述刚,政委刘永源。下编第五十八团、第五十九团、第六十团;第二十一师,师长李化民,政委朱民亲。下编第六十一团、第六十二团、第六十三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野战军将独立第十二师改编为第一五七师,编入第四十四军序列,师长曾敬颂,副政委于英川。下编第四六九团、第四七○团、第四七一团。
第十纵队
1974年8月18日,以吉林军区部分分队和独立第三师、东满独立师、北满独立第一师、吉敦军分区机关,合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下辖3个师,员额为28262人。1948年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11月17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下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
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刘型,后孔石泉。纵队下辖4个师:第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政委晏福生。下编第八十二团、第八十三团、第八十四团;第二十九师,师长刘转连,政委卓雄,后陈洪发。下编第八十五团、第八十六团、第八十七团;第三十师,师长方强,政委孔石泉,后张万春。下编第八十八团、第八十九团、第九十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军区将直属整训第一师改编为第一六○师,编入第四十七军序列,师长王明贵,政委邹行。下编第四七八团、第四七九团、第四八○团。
第十二纵队
第十二纵队由下列部队组成:由温玉成率领的两个团框架发展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由山东北海军分区1个独立团机构和1个营发展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四师;由新四军第三师的两个警卫连发展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五师。1948年2月,上述3个部队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辖3个师,员额30605人。9月,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11月17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辖4个建制师。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
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参谋长王元,政治部主任陈东芳。纵队下辖4个师:第三十四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支林。下编第一○○团、第一○一○团、第一○二团;第三十五师,师长王奎先,政委粟在山。下编第一○三团、第一○四团、第一○五团;第三十六师,师长沈启贤,后郑贵卿,政委王建中。下编第一○六团、第一○七团、第一○八团。1948年12月,东北军区将独立第十二师改编为第一六二师,编入第四十九军序列,师长张万春,政委陈德。下编第四八四团、第四八五团、第四八六团。
第五十军
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的六十军在长春起义。经整编后,于1949年1月3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番号。辖4个建制师,员额为24273人。隶属于东北军区,后转隶属于第四野战军建制。
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直辖4个师:第一四八师,师长白肇学,政委陈一震。下编第五四二团、第五四三团、第五四四团;第一四九师,师长陇耀,政委李桂林。下编第五四五团、第五四六团、第五四七团;第一五○师,师长李佐,政委李冠元。下编第五四八团、第五四九团、第五五○团。1948年12月6日,东北军区将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一六七师,编入第五十军序列,师长王家善,政委张樟真。下编第四四九团、第四五○团、第四五一团。
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军队和战争的需要,在吉林省内还建有一批军事院校。主要有:东北炮兵学校、东北军政大学、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军大通化工兵学校、东北军大吉林分校、东北测绘学校、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中国医科大学第三分校等。
(二)国民党军队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政府军抢占东北,一面收编伪满军队和政治土匪,组成“先遣军”;一面从关内调正规部队10个军,抢占东北各战略要点。其中有7个军在吉林省境内作战。
1.军事机关
(1)东北行营
1945年8月31日,国民政府宣布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简称“东北行营”)。11月19日,进驻长春市。东北行营是全权统辖东北的最高军政领导机关。熊式辉为行营主任,董英斌为副参谋长。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绥靖区,以及东北保安司令部各保安旅等部队。翌年,东北行营移至沈阳。
(2)师团管区
1946年5月,国民党为补充兵员,决定成立师、团管区,隶属国防部。其职能是:领导指挥占领区各县、市的征兵业务和接收、训练新兵。7月至10月,吉林省境内的师、团管区先后成立。
吉林师管区吉林师管区司令部驻长春。设司令官、副司令官、参谋长。辖长春团管区和永吉团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