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究竟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4:04
员工究竟是什么? 
很多企业家大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关于员工的问题"。员工问题经常困扰着管理者,似乎无处不在,而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头痛。
实际上,对人的管理本来就不容易,有的管理学家称:"对人的管理,是管理的高精尖技术",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人"的问题,研究和实践了20世纪的大半时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因为"人"不同于设备、过程、工具,"人"是有生命的,就意味味着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能动性、有差异性,也就使管理的变量因素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工作更加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对管理者从态度到技能、研究探索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很多企业中,从领导和管理者的角度,对于员工多半持不满意和抱怨的意见,很少有经营者认为对自己的员工是"比较满意"的;而从员工的角度,也多半对企业、对领导是一种不满意甚至抵触的态度,虽然不能说是"对立",但是很不协调,事实上,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发生了影响。笔者个人认为,矛盾的基本原因还是来自于企业和经营者,而原因又有两个基本方面:"态度"和"管理水平",很多企业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 关于对人的态度
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行为科学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广泛研究和实践,笔者也没有兴趣去探讨理论上究竟有哪些成果,只谈谈一些现象。
1、员工是工具。既然是"工具",其实质就与生产设备等劳动工具就没有什么区别,任由管理者调度,管理者也希望"明确的输入就应该有期望的明确的输出",就希望你干你的活,不需要你有什么建议、要求,如果员工"不听话",管理者就相当"恼火"。这种把员工看成"执行的工具"的观念自然十分落后,但不可否认,在很多企业里面大量存在,所以有很多人呼吁:"管理水平的低下首先是管理观念的落后",在对"人"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2、员工是管理者的"对立面"。由于雇佣历史沿革,目前很多管理者对"员工"的定义多半就是"受雇付出劳动和技能获取工资和薪金的工作者",这个定义说白了就是"干活拿钱"或者就是"交换",本身双方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要维持企业的运营就需要在这种"对立"上找到"平衡",而把握这种"平衡"的就是各自手中的"资源"。起初,由于员工生活贫困,就业机会少,技能低(就象现在的很多"打工仔"),优势在雇佣者一方,甚至动辄采用强制手段;后来由于员工素质提高,各种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组织健全,双方就较量各自"资源的优势"。既然存在"对立"的观点,双方产生矛盾就很自然。某个企业的老总就在不同的场合明确表示:"我有办法收拾他们!",于是在管理上,非常注意"技巧",怎么样能够"打压"一下、怎么"请君入瓮"、怎么样"让他们闭上鸟嘴,无话可说",实质还是对立。
3、漠视员工利益。有些经营者,也不认为自己和员工的利益是"对立的",但是,表现上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业绩,而漠视员工的利益,没有认识到员工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不关心员工事业、追求甚至基本生活保障。在这样的企业里,作为员工是非常可怕的,经常面临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危机,在企业的经营者"分享成果"时,他们没有希望,如果企业一旦发展不利或者危机,大多数情况下受到打击和损失最大的就是员工,员工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他们是无法全心投入工作的。
4、员工素质低下。多数经营者会有这样的观点,一位老总曾经说:"在我企业里不要谈民主!",为什么?"如果谈民主,这帮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把企业卖了,分钱!他们不懂民主,也没有资格谈民主"。在一些企业眼里,没有员工会觉悟到真正关心企业,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即便有这个能力,也不会真正为企业着想,因此很多员工根本得不到参与的机会,更不用说发展和事业的机会。不信任员工是很多经营者的毛病。
二、 提高管理水平
对"人"的态度取向是最根本的,实际上是一个观念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员工的有效管理就无从谈起,也只有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员工问题,管理者才可能去认真探索和实践员工管理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在很多先进的管理观念中,有两种对人的观念值得重视:
(1) 将员工提升到"事业伙伴"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员工是事业伙伴,是成功和利益、风险和责任的分担者,从管理手段上讲,这是一种体制,一些企业已经着手探索和建立这样的体制,如薪酬体制、产权体制等。
(2)员工是企业的资源,作为资源,对企业就有现实或者潜在的价值,就应该有有效的照管和投入并且保障有效增殖和高效益产出,这其中实际上也有一种"将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有效结合的机制。因此,不少企业将员工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认真做好引进、培养、合理使用、控制、发展等各个阶段的工作。
认识到这一点对员工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针对多数企业而言,由于企业发展阶段、外部环境、所处业态和管理能力的差别,也还不能贸然推行某种体制,探索一些微调和改善手段还是比较现实的。比如领导工作习惯的改善、切实落实管理沟通、建立健全员工职能和管理制度、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尝试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参与式管理等等,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很容易流于形式,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跟管理水平、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密切相关,同样的措施,在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