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三个长度(抗战省思录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0:03
抗日战争的三个长度(抗战省思录之二)
八年抗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在大陆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里,抗日战争的长度是八年。而在国民党的话语里,抗日战争是14年(1931-1945年)。二者的差别在于过去共产党认为1931-1937年国民党没有抗日而是卖国,而国民党认为1931-1937年是为局部抗日阶段。现在大陆史学界和官方一定程度上接受了14年的概念。
不过关于抗日战争除了抗战、全面抗战这两个长度外,还有一个长度概念——全民抗战。习惯上我们都把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混同了,起码在时间上视为一致,就是说八年全面抗战等于八年全民抗战。其实不然。中国的全民抗战仅仅存在了四年。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全民抗战正式开始;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抗战结束。为什么说太平洋战争开始标志着全民抗战的结束呢?
1937-1941年,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亡之秋,迫使内战了10年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如果不团结抗日,中国这个“皮”就不存在了,那共产党、国民党这些“毛”就无处可附了。团结的基础和逻辑就是不抗日会亡国亡党。但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个基础和逻辑。延安和重庆的领袖远远比日本的倭王清醒,他们马上从珍珠港的硝烟中看到了日本必败的历史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激发的并不是抗日的热情,而是激发了如何应对战后国内政治局面的思考。也就是说,这个提前知道了的结论取消了国共团结抗日的基础和逻辑。1941-1945年的中国,抗日已经从关系中国存亡的战略问题变为如何在美军打败日本之前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战术问题,而国共两党谁能在战后控制中国主导局面则上升为战略问题。
这不是哪个党不爱国的问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因应民族危机而产生的政党,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国民党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独秀建立共产党首先不是为了共产主义而是救亡。两党都有强大的民族主义基因,爱国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可以多党并存,而国共两党一定要你死我活呢?
回顾历史,人们总喜欢说蒋介石、汪精卫、陈独秀、鲍罗廷等人的历史责任,其实这个悲剧是难以避免的。中国有能力抗日是以北伐战争及其后的统一战争为基础的。为什么1924年孙中山改造之前的同盟会-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每战必败,不堪一击,1924年以后国民党能够摧枯拉朽地消灭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蒋介石领导的好,历史证明蒋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不能恭维。原因在于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改造,这次改造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全面引进了“布尔什维主义”,在意识形态结构上、组织上、军事领导上等方面与共产党没有两样,而这恰恰是乱世中政党战斗力的来源。
遗憾的是国民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在迅速改变国内政治局面的同时,也埋下了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的根由。因为“布尔什维主义”是一个完全排他性的政治体系,以全面彻底控制政权和社会为目的。这样两个实行“布尔什维主义”的党就必然以对方为寇仇了。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年蒋介石不发动内战,中国的和平和民主就实现了,这完全是一相情愿的看法。看看内战后的大陆和台湾,两党都没有给任何反对势力留下任何空间,这是党的性质决定了的,除非党的性质发生改变(现在的国民党就转性了,因为也没战斗力了)。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乃是它的“布尔什维克化”程度与共产党差一个数量级。
历史发展到今天,依然处在高压下的中国(过去的存亡的高压,现在是兴衰的高压),还是没有多党和平竞争的大空间。危机意识下的国家领导集团的战斗力和包容性两个选项中还是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