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网络-大师不是哪一所大学能培养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1:35
葛剑雄:大师不是哪一所大学能培养出来的
文章提交者:剑门碧玉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2009-11-28 作者:葛剑雄
不久前,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公开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自此,有关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重新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的目标应该面向绝大多数,而不能以个别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未来的大师为目标,即使是最重要的研究性大学也不能例外。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的前提并不确切,因为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不是哪一所学校培养得出来的,大学也不应该以培养大师为主要目标。
凡够得上资格的大师,无不具有过人的天赋,尽管有些大师往往自谦,称自己其实并不是天才,只是因为勤奋。说他很勤奋当然是事实,但要是没有天赋,再勤奋也成不了大师。具有过人天赋的人,在学生中属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并非每一所大学都可得,更不是每位教授都可招入帐下。不过,如果这样的天才进了一所有利于他成长的大学,又遇到了一位好导师,那就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了,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除了学校的条件,还得有家庭和社会的条件,否则这位天才完全可能从小就被埋没了,根本没有发展甚至显示一下的机会,例如由于种种原因上不了学,更进不了大学,其天赋又能往何处发挥?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时代或社会提供的合适条件。
就以钱学森为例,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这些大学的确给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要是没有二战后期美国对导弹需求,或者他没有机会在世界级科学家指导下工作,不可能成为力学和弹道技术方面的大师。要是美国早几年实行麦卡锡主义,钱学森这位中国人就休想在美国军方供职,更不可能进入如此机密的重要岗位。要是中国没有发展尖端武器的需求,当初就不会以10多位美国战俘换他回国。要是毛泽东、周恩来不是对他绝对信任,像他这样在美国居住过20年、一度担任美国重要军职的人,会安然度过“文化大革命”,并且能继续从事科研吗?记得“文革”初,红卫兵曾要求取消他家的保姆,周恩来为此专门发表公开讲话,强调他的重要性,使他保留了必要的生活条件。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他只能终老在保密岗位,岂会有机会在晚年发表本专业以外的真知灼见?这些都是他成为大师必不可少的条件,哪一所大学能提供或保证?
天赋和学术成就与钱学森相似的留美学生中,有几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是在“两弹一箭”元勋中,有的为国家利益放弃了成为大师的机会,终身隐姓埋名;有的因在试验中受到放射性伤害而早逝,有的甚至在“文革”中被迫害而死。这些与大学又有什么关系?
可见,大学至多只是成就大师的很多项条件之一,并且未必是决定性的。正因为如此,大学的目标应该面向绝大多数,而不能以个别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未来的大师为目标,即使是最重要的研究性大学也不能例外。幸而遇上了可能成为大师的学生,可以采取特殊的办法,可以给他开小灶,可以破格,但不必也不应该推广到其他人,或者就此改变整个学校的方向。
如果哪一天要以一所大学培养出了多少大师为考核目标或评估标准,那绝对会是大学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