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忆:说一说毛泽东时代的村干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1:57
说一说毛泽东时代的村干部
说两句直理行不行
原载 国家历史 论坛
说起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干部,这里主要指大队公社县三干部,他们主要的特点是一个字;苦。大队的干部只挣工分,脱产的公社县两级干部,升官不发财,工资很低,如果是一头沉的单职工干部,不如农村条件好的社员生活好,不管是那级那类干部,必须同群众同甘共苦,并受百姓监督。
先说大队就是现在的村干部,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带头进行农业学大寨,具体地说,就是镇地,造林。如一个山村,原来地很少人均不足一亩,在村干部孟书记的带动下,改河造地,人均土地到了一亩八分,到现在这种地仍是主要产粮地。并在不长的时间,把几千亩山全部绿化,当然,现在早分掉砍光了。农村的干部一天记一个劳动日,别的分文没有,贪污的事十分罕见。所以,一般觉悟低的人,决不当村干部。一入冬季,村干部要撩挑子,公社干部要扶干部,坐在大队办公室,软磨硬讲,让他们还当村干部,这种扶干部的工作,要作一个多月才完工。不象现在,人们拿几万几十万钱买选票,抢着当村官。
再说公社干部,无论什么职务,升官不发财,工资不动。吃饭在食堂,粗粮为主,每年下乡八九个月,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吃饭要交钱和粮票。就是现的乡长,当时叫公社主任,下乡一定要劳动,而且是重体力活儿。一个公社书记在下乡时住在饲养室,就是生产队的牲口圈,还要给群众出侧所。他们的子女最可怜,一般说,上大学找工作,虽然公社书管这些大权,但不能安排自己的子女。了解到的几十个这类干部,没有一个优亲厚友的。我的一个长辈,是最大最有权的一个书记,他有八个子女,全部是高中毕业,但没有安排一个让他们上大学,去国营企业当工人,当然,当时的工人社会地位最高,比干部还要强很多。从他手中排安上大学当工人的,有三百多名,全部是一般的农民的子女。
最后说一说县级干部,一般的和科级干部,不管他如何,必须下乡,一年三个月。当时提拔干部,一般不从县长书记的秘书中提,记得当时县委县革委办公室,一共有三个办事员,他们其中俩个要下乡。再者,这些秘书,从没有从这里升了官的。现在与俱进,机构改革好,人多了,两办上百人,主要从这些人中提升。当时,县的主要领导,也要下乡蹲点,真住下来,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的子女也不能特殊,一样上山下乡,他们的前途同百姓的子女一样,表现好的才能进城或上大学,同百姓的子女处于同一个地位。记得一个县级主要领导,把自己的女儿安排到一个深山的饭店当服务员,还是让群众知晓了,大字报贴满了县城。他只好让女儿下岗。
说一说文革时的两派文革时的两派,
开始是有所谓保皇和造反两派,不久,其实全成了造反派,他们只是打倒的对象不同罢了。正象毛泽东主席所言,那时的两派最不好的事是,打倒一切和全面内战。记得有一次听说城里武斗,就跑到城里看热闹,走了三十多里路,到了城里,只见几十辆大卡车拉着头带钢盔,手拿镐槟的工人,这些工人是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的工人,前来支持同派,赶走了另一派。但是,现在有人说,文革打死了多少多少人,这全是信口开河。我们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武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死人不过三人。我的叔叔是这个企业的工人,回家我问他情况,他眉飞色舞地说了武斗的经过,他还说,不过回厂后要加班,原来干八小时,现在要连轴转,要促生产,超额完成任务,累极了。
后来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这时,是其中一派掌权,上班第一天就下乡,学大寨,只见工地上人山人海,其实是造地,这些地现在仍是主要产粮之地。一到春天,天天上山造林,基本绿化了荒山,现在所有的深山绿化,还是那时的成果,脱产干部,年年要下乡,造林,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少一百天,无论他多大的官。后来,形势有变,另一派章了权,比前一派有过之无不及,主要是让干部下乡,除此这外,还要发展工业,建工厂,如化肥厂,水泥厂,加工厂,太多太多了,改革前的主要工业企业,全是那时打下的基础。文革前,这里基本没没有电力,也是这些造反们手中办的,当然主要是国家有计划,但是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不是现在所能比拟的。原因很简单,人的精神不同,人们想得是学雷锋一类,从来不同经济利益挂钩。
有人说,那时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仿佛是天天批斗什么人,其实是一种字面上的误解。不错,报上,开会,讲得是以阶级斗为纲,但并不是天天开批斗会,但在基层,主要是对干部进行监督,不让他们多吃多占,当然这是时当的说法了。另外,就是逢年过节,让四类分子扫大街,再一个是开大会批判中央的所谓走资派,一年也不过三五次。
为何文革的两派是这样呢?其一是,当时毛主席的指示是抓革命,促生产,其二是,每一派要争取民心,争取民心只有一条,促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所以,西方的两党,许愿上台如何如何,让人民过好日子,到底如何,咱没见,不晓的。但文革的两派却实是这样,他们每派上台,第一件事是所谓促生产,我的印象是,太不通人情,让干部们发疯似的搞什么生产,又不给干们部一点点好处,。所以,一改革,干部们不少人无不叫好。
遥远的回忆
每当看到听到工农子弟上学难,以及工农出身的大学生们,花费父母无数血汗钱上了大学无法就业的事,心中总是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上学的事。除了研究生教育外,自己受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全部教育,多少有些资 格说几句话。
我的家是革命老区的一个深山区中的一个山村的附庄,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当时为了让山村的孩子们上学方便,政府在此也建了一个学校,主村也有一个学校,当然,现在这个学校早撤了。小学学费是一元多一点,主要是书费贵,要八九毛钱。如果不是在这个小附庄建了学校,按我的条件,是上不了学的。因为家里穷。在上小学时,多次因为家穷,父母不让上学要让我退学回家种地,多亏校长几次上门做工作,才算上完了小学。上中学时,学费三元多,因为自己能够刨药材换几元钱,学费书费能解决,其它开支就无法办了。记得一次学校要办校徽,一人五角钱,这就难住了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小小的我。后来是张富盛老师帮了忙。我家穷,是有原因的,父亲是刘邓大军的老战士,革命退伍军人,在村里是个领导,他顾大家舍了小家,儿女们跟着他受穷。
总算一路顺风,后来上了中师,情况才彻底改观。当时国家每月补助十二元钱,八元生活费,吃得还好,四元零花,真是上了天堂。毕业后当了不长时间的教师,又上了师范大学,这下又升了一级,国家每月补助十八元钱,十二元生活费,六元零用费,纸笔以及一切费用,都不成问题。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原籍,不少的同学分配在省直,当时认为没有什么,只是比咱多一二元地区差价钱。当然,后来就不同了,他们有的成了厅局级,简直是天上地下了。现在,经常做梦,总是做上不起学,就不了业的恶梦,醒来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场,不是真的,心情特别舒畅。
说一说文革时农村卫生医疗事业
前些日子得了一个腹涨得小病,到私立医院花了上千元的药费不管用,到公立医院掏了上百元还是没冶好,最后找了一个相识的退休的个体医生,几元钱基本算冶好了。后来对这个医生朋友说,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生的职责,话没说完,这个医生朋友 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是过去的事了,过去的事了。”他沉思了一下,不情愿 地说:“现在的医生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冶病。医生也是没法,总要生活呀。”一番话,说得咱哑口无言,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被不少人大骂的文革时的农村卫生医疗事业。
在山区的农村,主要分三类人,一是行政事业人员,他们是公费医疗,多数人无论到那个医院看病,无论药费是多少,没有上限,只掏五分钱的门诊费,个别人一分钱也不用掏,算是特权。不象现在,有权者全部报销,一般工作人员,所报药费左扣右扣,报不了多少。二是国有和集体所有企业的人员,他们最实惠,是实报实销,最令人羡慕的是,家属的药费也能报销。第三类是农村的社员,他们实行合作医疗,一般病不用花一分钱,大病到县医院,家穷的基本免费,反正是国家的钱,什么院长一类的官,为图个好名,总想多免一些人。
这里多说一说农村的医生们的感人事迹。为农民看病的医生分为两种,一是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再就是村里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公社卫生院的医生,最辛苦的是下乡看病。这里是山区,他们每天要有一人,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这里有一位省级劳摸,经常在深更半夜,走五六十里山路为病人看病。现在,这种事,算是成了历史。而农村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只挣八分劳动日,每天要给社员打针开药无数次,打针是上门服务。在山区,人们住的地方非常分散,因此是很辛苦的。说起这些来,咱心里不晓得如何讲好,这些人太辛苦了,收入又少。我爱人就是一个赤脚医生,她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忙个不停,为乡亲们打针开药。我每次从机关回家,睡到半夜,一定有人叫她看病,或者是接生,没有一次例外。有一天夜里,天下着瓢泼大雨,有人来叫她去接生,人在附庄住,走几十山路,她二话没讲,爬起来就走。她走后,雨越下越大,咱心中那个担心呀,现在想来也是后怕。赤脚医生接生也好,别的也罢,除一天记一个劳动日外,没有别的报酬。如果象现在医生收费标准,我的爱人只接生一项,早成了大富人,在当时的十里八乡,乡亲们孩子,全是她接的生,十年下来,有几百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