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的科学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24:23

 

毛泽东时代的科学技术:640工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整个地球已被冷战的气氛所笼罩,两大阵营之间,早已是虎视眈眈。其中,导致冷战出现所谓"恐怖平衡"现象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核威慑。十多年前,全世界已经领略过核武器的"风采":一座广岛,一座长崎,成为人类原子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此刺激,有能力的国家都在研制核武器。到了六十年代,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新的投送平台,那就是装备着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从我国的周边环境来看,十几年前被迫的抗美援朝,已清楚地界定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人;而中苏联盟已完全破裂,中苏边境已是重兵云集,苏军的演习和中国军队的推演都已证明,苏联的机械化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取道张家口,进逼北京!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能不能抵挡来自西方或北方的核袭击?事实上,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能或者不能都必须进行抵御--难道因为防御起来"很难",就不去防御?断然没有这个道理!
    1963年12月15日,听取了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毛主席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两个月后的1964年2月6日,这个问题再次被毛主席提出。当天,他在会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时,专门谈到了反导弹研究问题:"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这个指示,被称为640指示,相应的反导相关项目,代号是640工程----中国导弹防预系统和反卫星作战系统。 
    为了落实640指示,1964年3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弹道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一共有三十多位专家和领导,分别来自四机部、国防部五院、国防部十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炮兵等单位。这个讨论会明确了反导的三个可能途径,并就此做了初步分工。 
    1965年5月10日,中央专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XX基地(注:本文略),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纳入本单位年度和长远规划。两个月后的7月8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委呈交《关于反导弹防御体系的研制规划报告》。8月27日,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批准了该报告。
    1966年2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640工程汇报会。在这个会上,反导弹工作被具体细化,正式确定了五个工程代号、各研究单位的分工、系统的研制规划等(未解密。有人猜测五大工程系统为: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系统["橡皮套鞋"技术概念];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系统[用于实战];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系统[双层拦截系统概念];反卫一号系统[反卫星激光系统];战略预警系统[如探测距离2000-3000公里的7010相控雷达系统、110单脉冲跟踪雷达系统,卫星测控网,180单脉冲精确测量雷达及"远望"船等跟踪制导系统,108乙型计算机及指控中心(C3I),地面设施等等]),提出计划在1973-1975年间研制出拦截系统,并进行拦截试验,同时会议决定加快反导靶场与反导核弹头的研制。
    文革期间,640系列工程项目向前进展着。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召开反击三号高拦反导导弹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在各系统科研人员对640工程不断进行研究的同时,世界局势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这就意味着,通过互相限制"盾牌"的数量和范围,来确保"矛"的锋利,进而保证"恐怖平衡"。继而,1975年,美国把刚刚建成的反导防区关闭了。如此等等,也影响到640系列工程一些决策者。而在文革中,人们对640工程提出异议,是要被带上"歪曲最高指示"、"下马风、散伙风"的帽子的。 
    终于,文革结束了。1977年11月,七机部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简单的四个字,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本年,反击三号导弹系统停止研制。而在此之前,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击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均获得了成功。 
    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4月26日,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国防科委的意见,将640系列工程参战队伍的规模大大缩小。
    1980年3月19日,根据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的决定,640系列工程停止了研制试验。 

    附录:
    1、反击一号、反击三号导弹在发射台上昂首向天,防卫着祖国的天空。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充满着光荣和梦想。反击一号至反击三号是我国"640"工程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导弹反导弹部分。1974年6月,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反导武器系统展开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1977年反击三号导弹系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成为"东风五号"战略导弹和其他型号的配套设备。1979年8-9月,反击一号成功进行2发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1980年3月"640"系列工程停止研制。我国60年代建设的0.5米高超音速常规风洞就有为了"反击"号导弹试验的目的。 
    2: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是我国"640工程"的战略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探测距离3000公里。该雷达1970年5月批准研制,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设备的安装架设和联调,1975年10月正式开机观察外空目标;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安装调试,面宽40米,高20米,并投入运转。1977年以后多次完成我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1979年准确预报了美国"天空实验室"陨落,1981年7月两次探测跟踪了苏联向太平洋方向以低弹道方式试射的多弹头导弹,准确预报了导弹发射点及落点,1983年准确预报了"苏联宇宙1402"核动力卫星残骸的陨落,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此为建在塞北高原黄阳山山崖上的面向西北的雷达天线及地下指挥中心。7010雷达、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远程跟踪大型雷达的国家。  
    3:110单脉冲跟踪雷达是我国"640工程"的战略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探测距离>2000公里。1965年至1970年,我国在1959年研制的110模拟试验雷达基础上,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研究,获技术突破并进入雷达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我国第一部110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部队,可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我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70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远程跟踪大型雷达的国家。 
    4:"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承担航天飞行器的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艘姊妹船1965年经国防科委批准,1967开始由上海708研究所论证设计,1976年9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77年8、10月建成下水,以毛主席手书的叶剑英诗词《远望》命名--"远望1"号、"远望2"号。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远望一号"船在近30年蹈海测天、追星揽箭的历程中,41次远涉重洋,海上作业近1500天,累计航程27万多海里,先后38次圆满地完成了卫星、飞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远望二号"船先后28次远涉重洋,安全航行近4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0圈),20次停靠国外港口,圆满完成了31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创下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六个之最"、"四个首次"(执行任务型号最全、出海频率最高、海上连续测控时间最长、任务转换时间最短、停靠外港次数最多、总航程最远,首次承担国外卫星发射的海上测量任务、首次对卫星进行海上控制、首次成功使用姿章联控技术对卫星进行大调姿、首次停靠外港)等纪录。 
    "远望四号"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阳红10号"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 
    而"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为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代号718工程)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厂于1971年2月开始研究设计,1975年7月开工建造,1979年10月交付使用,先后完成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首次南极科考及南极长城站的建站任务,首次南太洋科学考察等任务,取得丰硕的成果。该船有10层甲板,用了近7000吨钢材,安装了近9000台仪器设备,铺设管路近29公里,敷设电缆约190多公里,其施工量相当于3艘万吨级货船。在船上除设有一般海洋综合调查船所有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工作室外,还设有:大型舰载直升机系统,可满足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气象中心系统,可承担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全天候远洋通信系统,可保障多网络大容量全天侯数据通信和中继专信;大功率海洋水声系统,可长时间连续进行海洋水声测试和声纳设备试验;深潜工作艇系统。该船荣获国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
    (《环球视野》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