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筷子v2.0·民以食为天·赐箸表直·借箸代筹·击箸和琴_明月清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6:50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三、四千年历史。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 箸称为“梜”者,《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 箸从竹,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古人就地取材,竹木从古至今一直成为筷箸的主要原料。又《礼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说明当时吃粥不用箸。又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说明箸在当时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东汉郑玄解释说:“梜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管子)称筷为“策”,《广雅·释器》载:“策谓之箸。”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古代江南水乡民讳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民间行船最忌“住”,故反其意而改箸为筷,“筷”表船行快的意思,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
筷子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用过筷子者,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筷子究竟何人发明?何时诞生?谁也说不清。。据说在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为民清除洪水之患,以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以后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人见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筷子原型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后经过先民数百年甚至于千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常用的餐具。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商墓中发掘出有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史记·宋微子世家》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韩非子》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当时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中国精致美食和细巧筷子两者的结合,可以说完美无缺。长期使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这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平易中见智慧的又一例证。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还是文化的载体。短小的筷子蕴涵了古代好多文化因素: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表地,圆表天。方坤卦,圆乾卦,如此乾坤备矣。坤卦有柄象;乾卦象征着天,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上而乾下,即地天泰卦,吉祥自在;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上而坤下,成了天地否卦,否,闭塞不通,即不中用。
唐时有则“赐箸表直”的故事,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 唐皇以此来表赞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刚正。
“借箸代筹”说的是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郦食其向刘邦献上“强汉弱楚”之策,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汉书·张良传》也载有“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
“击箸和琴” 是说南朝刘宋时,柳恽酝酿赋诗,用笔敲琴,门客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
历代文人雅士写过不少咏筷诗,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中“犀筋”,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方食,以筷为题让他作诗。刘见朱元璋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中指出自己也有昔张良“借箸代筹”的抱负,博得了朱元璋赏识。冯骥才也曾作咏箸诗曰:“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生活中筷子的用法有讲究,用餐前筷子要整齐排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码齐横放在碗旁正中,以下用法属禁忌:
三长两短: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大不吉利,称为“三长两短”,表“死亡”的意思。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古时被认为下贱的做法,认为是缺少家教。从三世因果来说,这是一种畜生道的进食习性,养成习惯容易转畜生。。
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过去只有要饭才用筷子击打饭盆,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从佛教来说,在人进食的时候,饿鬼饥肠辘辘不得食,如果进食动静太大,会引起饿鬼的嗔恨心,招惹不必要的恶缘。。
迷箸刨坟: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颠倒乾坤: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被人认为饥不择食,将筷子使倒。
定海神针: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一种羞辱。
当众上香: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古时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被视给死人上香一样。
落地惊神: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行为。古人认为先祖长眠在地下,不应打搅,筷子落地惊动会地下祖先,属大不孝。
行船搁浅: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为船家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