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吗?--关于针刺疗法的起源探讨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6:04
撰文/白兴华
(原文发表在《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第3期)
针刺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所特有的治病手段。关于它的起源时间,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在《针灸甲乙经》中又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而针道生焉”。伏羲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人物,约生活于公元前3500~2500年之间。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c. 8000~3500 BC),甚至可以上溯到距今数万年乃至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c. 2000,000~8000 BC)(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缺乏基本的史实依据, 也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需要修正。
1  对传统针刺起源时间的质疑
1.1 针刺疗法与砭石疗法没有渊源关系
一般认为,古人最早使用由石头磨制成的“砭石”作为针刺用具,待发明金属冶炼及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后,就用金属针具取代了砭石。近代考古学将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可知的最早的时期,以使用石制工具为特征。因此,将针刺疗法的起源追溯到新石器乃至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历史上,古人确曾使用过石制的医疗工具“砭石”治病,并且历史十分悠久,很可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甚至更早,到《内经》时期(c. 104~32 BC)还应用较广,与针刺疗法共存,常常“针石”(即“九针与砭石”)并称。但是,迄今为止,所有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发现都表明,砭石是一种刀状的医疗工具,主要用途是切痈排脓或作为放血的工具。“以石刺病”的砭石疗法与“以针刺病”的针刺疗法在治病理念、使用工具的形状、治疗方法及主治病症等方面完全不同,绝非仅仅是时间上的先与后和工具材料从石头到金属的简单替换,二者之间没有渊源关系(2)。
1.2 从偶然创伤所获得的经验积累不是针刺疗法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
人们认为针刺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第二个理由是:针刺疗法的产生是史前时期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偶然创伤出血而导致原有病症减轻或消失, 经过几千甚至上万年的不断经验积累, 逐渐形成一种系统的治疗手段。生产生活中因偶然创伤导致原有病症减轻或消失的情况也是实际存在。张从正(1156-1228)在《儒门事亲》中就记载了一个因偶然创伤出血而导致疾病痊愈的例子(3)。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也记载有许多因自然出血而致使原有病症痊愈的事例,如:“当发热伴有耳聋时,如果出现鼻出血或肠道失调,发热和耳聋就会痊愈”;“当闭经时,鼻出血是一个好征兆”;“当头痛剧烈时,鼻孔、耳或口流出脓、水或血液则头痛会痊愈”(4)。古希腊人因此总结出许多放血方法,如静脉切开术、拔罐和蛭吸法等(5)。
事实上,偶然创伤出血导致原有病症减轻只能用于解释放血疗法的起源。针刺疗法与放血疗法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当将针刺入人体并取出后, 除了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外,并没有释放出任何可见的液体如血液。放血疗法则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工具如针、刀或拔罐,都必须释放出少量血液。采用针刺治病的方法不见于任何其他医学体系,为中国医学所特有;而采用放血疗法治疗疾病在许多其他民族医学体系中都可以见到并且体系相当完备,但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放血疗法演变成为与针刺疗法相类似的治疗手段。这一事实说明因偶然创伤出血而导致疾病痊愈并由此逐渐积累的经验不是针刺疗法形成的主要前提条件。这种观点是将针刺疗法与放血疗法混为一谈,忽视了针刺疗法的独特性。
1.3 针刺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的观点缺少传世文献的支持并与考古新发现相矛盾
《内经》为现存最早的记载针刺疗法的医学文献。虽然其作者为传说中的黄帝(c. 2650 BC), 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为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6)。从《内经》原文可以看出,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参照了几十部先秦古医书,由于这些古医书自《内经》成书以后就已亡佚,而《内经》所记载的针刺疗法体系又如此完备, 因此,人们推断针刺疗法在《内经》成书以前一定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是,这种推断缺少最起码的史实支持,也与新的考古发现相矛盾。
甲骨卜辞是我国目前发现并公认的最早而且比较系统的成形文字记录,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已经整理出土的数十万片甲骨中,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涉及20多种病症(7),但没有任何关于砭石、针刺或其他治疗手段的确切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详细记载了西周(c. 11th世纪 ~771 BC)的医疗情况,将医生分为四类,其中的“疡医”相当于今天的外科和伤科医生,采用石制或金属刀具“劀”(同“刮”)刮去脓血,与砭石疗法十分相似,但却丝毫看不到使用针刺疗法治疗疾病的痕迹。
作为春秋时期(770-476 BC)使用针刺疗法而被经常引用的史料仅有一条。鲁成公十年(581 BC),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医生医缓诊治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左传·成公十年》)。现在一般认为“攻”指灸法,“达”指针刺,这实在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如果从字面上看,“攻”是一种比较猛烈的治疗手段,主要指用毒药(《说文》:“毒,害人之草”)治疗外科疮疡之法,《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达”者通也,指用艾灸或热熨疏通经脉之法,《灵枢·刺节真邪》说:“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因病位深且病情重,所以不能使用治疗外科病症的毒药攻伐,而使用疏通经脉的艾灸或热熨之法已经来不及,采用一般的药物(《说文》:药,治病草)又不能到达病所。
1970年代以来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两批医书更加对针刺起源于石器时代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些医书的抄录年代大致在战国及秦、汉之际(8),从其古朴文风可以看出其成书年代在《内经》之前, 内容更是如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许多医书就是《内经》作者所提及并参考引用的上古医书。然而,这些古医书与《内经》又有很多差别,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治疗方法的不同。在马王堆古医书中,虽然治疗方法十分多样,如灸法、砭法、放血法、角法(即拔罐法)、药物(内服或外用)、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祝由等,却唯独没有针刺疗法。张家山汉墓古医书也没有任何关于针刺疗法的记载。
马王堆和张家山汉墓古佚医书均为西汉以前医学著作,它们的出土为研究战国至西汉初期我国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文字资料。虽然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长江中下游荆楚地区的医疗情况,不能代表当时医学发展的全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针刺疗法的历史确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悠久,那么在这些距《内经》成书不久并且极有可能被《内经》的作者作为重要参考文献的古佚医书中,就应该对针刺疗法有所记录。
2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时间的新观点
迄今为止,所有与早期的针刺医疗活动有关的传世文献和考古新发现都集中在战国至西汉之间。除《内经》外,现存文献中关于针刺疗法的最早和最确切记载见于《史记》。《史记》首次为扁鹊和仓公两位医家立传。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履历可考的医学家, 约生活在公元前407~310年之间。秦越人类似神授的学医经过, 高超的技艺和四处奔走为民解难的生活, 使赵人联想到他如同翩翩飞舞, 到处传递佳音吉信的喜鹊, 故尊称他为“扁(读biàn)鹊”。据《史记》记载,扁鹊曾指导他的学生“厉针砥石,以外取三阳五会”,治愈了虢太子的尸厥症,因此,历史上也有“扁鹊创制九针”的说法。近年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有4块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的神物浮雕。神物一只手和来人中为首的那个相握, 另一只手则作扬举状, 或徒手无所握, 或是握一短棒状物。经专家考证确认这些浮雕是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针灸行医图, 医生正在一边切脉一边针刺, 而且半人半鸟的医神可能就是扁鹊(9)。
由于扁鹊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话色彩,使人们很难将史实与神话传说清楚地区分开来。仓公(c. 215 BC~?)则与司马迁(c. 135 BC~?)在年代上相距较近,因此在《史记》中记载得非常详细并且真实可靠。仓公姓淳于名意,他是现存最早的一位有确切史实可考的医家。《史记》记载了仓公的25例“诊籍”, 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通过这些医案,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汉初年医疗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仓公的25个病例可以看出:(1)仓公采用药物治疗10例,灸法与针刺各2例,表明仓公治疗上以药物为主,但据传他曾著有《仓公灸法》一书(10),说明他可能也十分擅长灸法。(2)仓公采用“灸左大阳明脉”治疗龋齿的案例完全是遵循《足臂》与《阴阳》的理论,因此可以认为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脉书”很可能就是《足臂》或/及《阴阳》;(3)仓公采用针法治疗仅2例,并且没有提到具体穴位及针刺操作方法, 这一事实至少说明针刺疗法在西汉初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得到普及推广。
3  结论
事实和逻辑推理都证明:针刺疗法与“以石刺病”的砭石疗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没有渊源关系;从偶然创伤所获得的经验积累也不是针刺疗法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因而在此错误前提下推断出的关于针刺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结论也必定是错误的。迄今为止,所有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发现也都清楚地表明,针刺疗法的历史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悠久,可以上溯至石器时代。实际情况可能是,针刺疗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传说中的扁鹊极有可能就是针刺疗法的创始人;发展于西汉初,仓公是典型的代表;而西汉中后期《内经》的成书则标志着针刺疗法理论和实践的完全成熟。
4  参考文献
1 甄志亚. 中国医学史(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
2 白兴华. 针源于砭吗?中国针灸,2004,24(3):215-217
3 李复峰. 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43
4 Hippocrates, 8 volumes,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 H. S. Jones, et al.  Cambridg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Vol. IV: 151, 167, 183
5 Roberto Margotta.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SMITHMARK Publishers, 1996: 66~67
6 河北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6
7 同1:10
8 马继兴.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8
9 刘敦愿. 汉画象石上的针灸图. 文物, 1972;(6): 47~51
10 郭世余. 中国针灸史.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