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文化点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6:58
漫步社会,踩着美国四、五十年代的足迹,望着日本六、七十年代的背影。听着富国强兵,文化复兴。太多的文化争论,太多的文化释意。
这是急需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的社会,却缺少思想家而又很难产生思想家的社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但不一定能获得一种文化。文化体现在思维、处事、行为、举止、言谈和文字之中。个人的文化往往不是从课堂上听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读来的,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
这种积累培植在心中,不可磨灭。爱因斯坦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用母语讲的,这是刻骨铭心的写照。是他心底文化的自然流露。
古今中外,已有不少回忆母亲的文章,很多让人看了内心长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文章感人,是母亲作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文化楷模,鞭策了他们的一生。这些母亲作为儿女心目中的文化标杆,她们有的不识字,有的识字不多,有的一生都没有走出那遥远的小山村,但她们身上内在的文化的光芒却照耀着她们的一生。
母亲对子女的文化都不是一时的长篇大论,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是点点滴滴的注入。人们文化的汲取,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大多数都来自父母。
无论政府要人、将帅王侯、文人骚客、科学泰斗,我们时不时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出这种核心和基础。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歌颂教师的文章,教师讲过的许多话我们都忘记了。但我们留下了教师话语中的文化真谛,留下了教师的名言。
有幸同许多国外同行共事,他们传递的文化、平等和责任感令我获益非浅;请教过国外的教师,他对我这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展现了宽容和包容,令我终身难忘。这让我回想起一些学校和教师。学生在校时他们想的的管教和辅导,学生离校后他们想的是索取回报和利用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做法是不是完全同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道德和责任相背?他们向学生在传递何种文化?
老外没有到过中国,但同样有夜郎自大的文化存在。
我不是文化工作者,是在漫步、行走和奔跑中感悟着文化,在工作时感悟着文化,在经历里感悟不同的文化。是基于事实,源于客观的,不是名家的解释和传承。在长长的历史中,在大千世界中有多少文化兴衰,有多少文化雷同,有多少文化异反。文化曾是人类文明的动力,也曾为人类战争的源泉;文化曾为人类爬行的重载,也曾为人类辉煌的驱动。
对一种文化中某一部分的执着可以成为堂吉诃德,对一种文化中某一枝节的极端会走向犹大,对一种文化中的某一局域的保守可能跟随葛朗台,对一种文化中某一形式的迷恋有范进作为榜样。
文化是博大的,文化是精深的,因为文化是多样的,并且是多元的。它们可以和谐共存,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它们可以共鸣奋进,但它们也可以恶斗,可以相互排斥,可以你死我活。
真正对文化的检验是时空,而文化的载体是大众。部分人的努力可以使某种文化延长寿命,然而有限,但它不代表其他文化有权压制和灭绝该文化,也不代表其他人可以人为消灭该文化。历史终成一面镜子,任何彩妆都会卸去,人面上的斑点会呈现,鬼脸上的精致也可见,还其本来面目。
个人认为,人类共同进步的文化内含的的元素应是:平等、伦理、自由、公平、正义、民主、秩序、道德、规则和法制观、亲情和友情等。它们是文化和社会制衡的要素,也是制衡的机理,同时是文化和谐和社会和谐的要素。好的文化应勉励君子自强和注重社会效益。长寿的文化有其优点,也有弱点,不吸收和发展,就到晚年。光有亮剑的文化还不够,还要有一剑封喉的文化。光有亮剑精神还不够,还要有一剑封喉的本领和好的剑。
中国文化的博大辉煌并不掩盖有些缺少的因素,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说,但平等的兄弟被礼教的等级分离了。“均平富,等贵贱”常被冠上“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帽子,其实,“均平富”是绝对平均,“等贵贱”是先进的平等思想。儒、法、道、佛四大家并存是古代中国文化众多源泉中的四大源泉,蒙古和满族的尚武也融在中国文化中。
夏政忠厚,弊端:百姓粗野无理。
殷政恭敬,弊端:百姓迷信鬼神。
周政礼仪,百姓讲究文饰,人心虚伪。
解救虚伪,奉行忠厚。又有了伊子的愚民策略,民众的愚忠思想。
中华文化的鼎盛时代是春秋战国,他们创造中华文化的同时,只考虑些原则和只讲理念,不探讨可操作性,才有后来被错用和乱用。宗教也是如此。
孔子创始儒家思想,致力建立精神秩序,但他的目标是向后看秩序,他参照的是周朝。如他向前看,看到人类其后的几千年,他的学说会有变化。同时他的学说是向下要求的,要求百姓的多于要求朝廷的。他也成为了皇帝的钟馗。将厚德载物变为厚圣旨载朝廷。孔子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核心价值观,但他的操作观点,即他的秩序说,使他的一些核心价值无法实现,有些走了反面。
儒家在孔子之后过分地强调中庸和中道、中正。
孔学同儒学是不同的,孔学的操作学的缺少,对个人修身的注重,被皇家剪裁为儒学,成为国家对个人的要求,成为统治者治理的药方。
秦朝虽焚书坑儒(术),却没有实现文化的统一,他实现的是政体和国体的统一。历代都行秦政事,并不是都行秦文化。政权的分割和整合同文化的分割和整合不应等同。元清初建时,试图切割传统中华文化,但没完全成功。最后他们也融合在这种农耕社会有特色的文化中了。但融合不意味着消失,尝尝北京的涮羊肉吧!
汉朝起的统治者,基本上以儒家训民,以法家驭权,以道家养身,以佛家钓名,以维持统治为核心取舍文化。他们很少考虑哪些文化情为民、利为民、权为民。皇权纵容人们有矛盾,他在矛盾中实现平衡统治。
统治者嘴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基点是利用民载舟而不是为民载舟。现代社会只有公仆和公务员,并不存在统治者。有,说明还落后。
统治者对以道德操守为核心的策略嗤之以鼻,他们制定的文化核心是: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
中国在秦开始从封建社会转为帝王社会。帝王社会比封建社会更专制。“专制”文化的熏陶使人容易走火入魔,叫好的就是百分之百的好,叫坏的就是坏透了,其实那都是幼稚。
从宋起,理学的思想被皇帝所用,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文化发展,限制了社会进步。从宋代开始,中国文化在皇权的重压下,开始加速变弱和变小。
明朝的“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从明朝开始的八股文,更将文化放在一个漏斗里面,总体走弱。
内战百战百胜,外战百战百败,是中国近代史的写照。
自残不是勇气!有人会偷着乐!自卑不是谦虚!有人会明着无理。
中华文化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和与斗),弱化对道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帝王文化和权力文化决定了平民文化中的顺从性。顺从可以换取稳定,但有限。
说中国社会低下层面,崇尚的是权谋、权术。实际上中国的谋权和术出自上层,用自上层。法家是谋权、权术的理论开创者,皇帝都是大的实践者,尤其是秦始皇。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刑与罚。它是“法”与“术”的联手御臣、御权和御民。
中华文化经过历朝皇权的裁剪,变成了文化怪胎。
对一种文化的爱不是错,对一种文化无限的爱,会走向宗教。各种文化都有弱点,但我不敢说各种文化都有优点。
美国官方文化的核心在于对美国公民权益和利益的保护和尊重,对他国亦如此?“内人外魔”;中国历史一段时期的官方文化对内残暴、对外仁义,“内魔外仁”。对文化的探索没结束,前面的路还很长。
不要苛求在中国普及美国文化,穿西装就文明吗?那就不会有在伊拉克对平民的屠杀了;拥抱就比握手文明吗?那就不会有对战俘的迫害了。不要苛求在世界普及中国文化,对现代有需求和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的背时的一面。赞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同赞美它的历程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一种文化的内在认知比了解它的表层重要,对它的理性部分的理解比对它的感性部分的模仿有用。在感性文化流行的年代,学者是不是也自然不自然地从众呢!
“道”是规律,“理”是描述“,术”是方法。文化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它也有道,有理,有术。
鲜花、掌声、喝彩、包装、曝光、炒作确实有用,然而也确实有限。耐于寂寞和无名,不仅是科技人员的必要,也是文化学者的必需。大浪淘沙,文化留下的是百练成金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
对权力力量的服从和尊重是两个层次,得到服从不意味获得尊重;对媒体宣传知晓和认可也是两个层次,令人知晓不代表令人认可。一种注重内涵、注重深度的文化应比注重感觉、宣泄感性的文化更有生命力。这是我们今天还在读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军事家著作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很少人知道各个朝代在政治上红极一时的人物的原因。虽然时代在变,这一点还没变。人类社会在向前走,这些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家也都会消失,在平民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是平民,无论他的出生,不管他的经历,他们都平等。现代社会是平民社会。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承载着一种或几种文化。世界上有没智慧的人,却没有没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正派和正直的人。现代文化和思想界是无权威的,也无大师的。每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不会完全一致。想做帝王要有封建社会,想做大师要去远古。
不要怕别人说你没文化,可能你们的文化不同;不要畏惧文化的力量,因为你身上也有它的力量。贾府的焦大有焦大的文化,黛玉有黛玉的文化。现代社会痞子有痞子的文化,学者有学者的文化。
文化本来就不属于精英。现代社会人生而平等,而且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多,文化也就更不是少数人的事。从事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效益感,只追求经济效益会走向邪恶,只眷恋自己会误人误己。
一个文盲可以呈现一种文化的优质,一个满腹经论的文人可能体现一种文化的恶劣。
语言是必需的工具,文化是工具的灵魂。
新的现象和事物出现时,用旧的思想和文化去规范、解释和论证,是对已有的坚持还是本身的贫乏或无奈?总之它会限制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出现。即使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也需发展和新元素。一种文化潮的起落不是几眼就可看清的。“古已有之”可以解释一些,用来解释全部,就不需新的思想家和学者了,人类就无法在创新中拓展了。
看来有人是文化的旅游者,有人是文化的捡垃圾者,有人是文化的领悟者,有人是文化的开拓者。
达官贵人不是高尚文化的自然载体,下里巴人不是低俗文化的天然载体。同小人论道是君子,可同小人论战自然会陷在小人文化中。媒体的炫耀不会提高文化自身的品位,感官的欢娱不代表文化的全部力量。古典音乐不是知识层的专利,流行音乐不是非知识层特有的。在乡村,我们可以发现典雅和优雅;在大都市,我们能看见卑俗和卑劣。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重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是多彩中的一缕。每个人身上的文化都有其特点,我们无法统而归一。面对此景,我们应当呈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和对每个人的选择包容。
当我们多去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并予以尊敬,我们易于走向和谐和和睦;但若我们放大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予以对立,我们易靠近斗争和战争。
从马克思的故居出发,飘过莎士比亚的庭院和洛克的故里,驻足在孟德斯鸠和卢梭的面前,望着雅典亚里士多德塑像的赤足,坐在海德堡哲学公园的长椅上,进入中东王宫的辉煌,走入罗素的庭院,抚摸耶路撒冷的断壁,俯视华盛顿的签字,漫步在宽大的孔府,敲响大阪八角庙的大钟,仿佛听到了人类文化的共同呼唤:人类共建普世性的文化核心层和中间层已成为要求。
文化漫话的过程应是舒心的,是张扬理念的,是深入文化的,不是哗众的,不是炒作的,也不是批判的。它的过程伴随着尊重他人和尊重事实。
导游也是文化传播者之一。其他的文化传播者同做一个导游相似,他对文化的介绍可以画龙点睛,也可以令人一头雾水;可以偏离事实,也可以切中要害。
做一个文化学者可就难了,他不但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还要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并且这些思考要有合理性。而且学者自己要定位清楚,他的见解是一家之言,而且是学术意见,不要求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也不要同权力的力量相结合。在现代,幻想成为大师的路上拾起的是一次次的破灭。
想做一个思想家和大师,要看现实是否具备条件,而不是哪一个人优不优秀的问题。一个人的持久的拥护群折射了他的观点的群众性,也折射了他的观点的层次和深度。如果他的持久拥护群皆是善于辱骂和攻击说谎之人,他的观点的层次可想而知。文化的讨论应心平气和,因为文化本身不是矛,也不是盾。
历史不可忘记,但也不要成为包袱。敢于直面过去,才能正视未来。我们讨论的文化至少要建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段,至少要基于世上几种文化的N维空间,我们讨论的文化至少要让大家知道文化的整体和文化的变迁。
在上述的坐标中,每个人,无论是孔子,还是耶稣;无论是帕拉图,还是穆罕默德;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沃克,都是很微小的。无论怎样放大,仍然微小。
有人在贫穷中承载和发扬文化,有人在富足后补修文化;有人在文化产业中致富,有人在追求文化中潦倒。
我们看到过太多的昙花一现,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过眼烟云;我们面对着太多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听到太多的娓娓而侃不得要领。众多的炒作,激起我们心中的文化迸发回荡;华丽的包装,触发我们胸中文明的自然和简单。我们需要路上的宁静和探索,我们也需要行进中的规划和遥望。看看走过的路,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后面走好。
当我们讨论中国人的丑陋,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丑陋,当我们痛批“小人”、“伪君子”和“伪精英”、“假洋鬼子”时,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是否探讨了他们产生的文化深层原因,是否巡视了他们产生的文化环境。人类历史上用一维坐标讨论一种文化的文章和影视已很多。用三维坐标来讨论中华文化,以便看清它的复杂和它在路上的艰辛。也用三维坐标讨论西方文化,俯视它的全貌和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坐标学原本不同,但融合的空间充足,和谐的基础存在。用三维坐标理解中国文化,一个是官方的,它是皇权裁剪的文化;另一个是有骨气文人的文化,它是历史的坐标;还有一个民间的坐标,它的文化是自然的、伦理的。同时文化也有核心层、中间层、表层,文化的表层如果不是核心层的自然表现,那就是虚伪。
复兴自己的文化,有三件事不得不做:
1.  看到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认清自己文化的劣质部分,明确完善的方向,建立应有的自信。
2.  看到世上其他文化的优质部分,予以吸收;看到其他文化的劣质部分,不予接受。
3.  看到未来世界对文化的要求,创新普世和合适的文化。
我们要讨论的是文化的内容,它的结构和结构内的相互作用,考查什么是合理的结构,和各种文化结构失衡的影响。合理的文化结构有对文化本身的正向驱动和吐纳及它对人类的益处。失衡的结构使文化以畸形生存成长着。不是强国的文化都合理,也不是弱国的文化都落后,不是长寿的文化都前途光明,也不是新兴的文化都未经积淀。
世界上的现存主流文化都存在者不同程度的结构失衡,所以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恃强凌弱,以势欺人;世界上不同文化都有自己的劣质部分,所以这个世界还有不少弄虚作假、为非作歹。世界上不同文化都形成了某种自恋,所以这个世界还可以看到不少对传统的残忍拥抱,对过去无情的亲吻。
传统不是“being”(固定的),而是“becoming”(变化的)。
具有普世性的人类文化核心层在各主流文化中时隐时现,它虽光芒永存,却常常被太多的风沙掩盖了。这个核心层是什么?如何能普照到表层——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行为及礼仪中?中层起了什么作用?它们失衡后的畸形和自恋是什么?文化如何均衡的再生?
讨论它,比讨论“丑陋的中国人”,批评知识分子没有传递社会公德,更让人们的眼睛看得更开阔、更具透视力,更知道自己在文化中的位置;比叹息君子之道难以实现更有实际意义,比大谈人格尊严缺乏更能改进文化,比简单感叹性的概括几个文化长寿的原因和几个缺憾更能向人们传递文化。
《秋雨时分》是人们经历沙漠后无语中的一声长叹,引起关注是因为无语中有人长叹,引起讨论是因为长叹只是一种简单的色彩语言。《秋雨时分》是色香俱全但缺乏营养的汤,久服会令人体虚。《论语心得》是孔学美丽多彩的集注,孔雀开屏时是美丽的,但它不是总开屏。《论语心得》让人看到了开屏的瞬间,忽视了孔雀的自然。
对一种文化的知晓,不懂语言根本做不到,懂了语言也不容易做好,真正要了解西方文化,不懂它们的语言只能知其形,而不知其意。最精致的翻译也不是原汁原味。所以,只要涉外,外语学习就是必要的。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进程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机会不多了。
参与的公平和参与程序的公正和正义是我关心的。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在城市,农民在农村。
国家制度可想而知。
最可怕的是每件事都打上阶级烙印,最恐怖的是每件事都同政治连在一起,最胆颤的是每件事都需过权力的门槛。
但现代社会是平民社会,是无阶级的。我不知道共产党怎么带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