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猪八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16:27
猪八戒是故事中颇富喜性的人物,读者往往觉得他有趣,因为他贪吃、好色,并且常常因此闯祸,其实这反映了人性中很深的一个部分。
“吃”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但“大小通吃”,什么东西都吃,而且任何东西的各种部位都吃,还特别讲究摄取内含、精髓。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原先是天上的一个元帅,能统管千军万马;但他有一天却发现自己约束不了心里的欲望,竟想要非礼嫦娥小姐,因此被贬至凡间,不幸又投错胎,成了一只猪。直到今天,台湾的色情行业所祭拜的偶像,仍是猪八戒。
孙悟空的人生态度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猪八戒的哲学就是在食与色的层次上追求“爽”,爽就好!
孟子说:“食色性也。”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二者乃人的基本需要,并没有错或不应该。那猪八戒又为何需要去取经?因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将“食、色”建立在“贪”的基础之上。何谓“贪”?即总是希望“多一点”。
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到美国去,觉得很新鲜、兴奋,因要在洛杉矶的某大学停留两星期,到了该校後,就去有关部门预缴了两星期的住宿和伙食费。当我们第一次进了学校的自助曙U,负责带队的人说:“你们拿食物就依样画葫芦,看这里的美国人怎么做,照着办就行了。”我看那走在我前面的美国人,先双手取来两个空杯放在自己的托盘上,推到供应五、六种饮料的容器前,熟练地斟满两杯;我也如法泡制。接着来到一个排放各种颜色果冻小盘的台面,那美国人拿了一碟;我心想自己很喜欢吃这种果冻,而且刚缴了伙食费,吃一碟或吃两碟都是这个价钱---“不吃白不吃”,所以也赶快拿了两碟放在自己的托盘里。再往前走,就看见当天晚上的主菜---可以任选牛排或鱼排。因是第一次到美国,我就选吃牛排。再来,就看见一长条桌上摆放各式各样的生菜和沙拉酱。我这个人因勇於尝试新事物,所以每种生菜都抓一点到自己的盘子里,像堆起一座小山丘。接着又勇於尝试各种口味的沙拉酱,一勺勺地舀在生菜堆上,弄得“淋漓尽致”。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怀享用到一半时,又听见领队的人说:“你们吃完了,若意犹未尽,还可以再去拿,因餐是无限量供应的。”这时我盘里的牛排只吃了一半,但脑筋转得很快,想到还有鱼排没吃到,又很希望尝一尝那鱼排的味道,便回去拿鱼排。吃毕这一份全餐还可以去拿水果,我挑了一个加州大苹果;见旁边还另有六、七桶不同口味的冰淇淋任选,我立即要了薄荷冰淇淋。我那天就一手拿大苹果、一手拿冰淇淋,带着一个非常饱足的肚腹,离开了餐厅。
在那所学校里过了两周这种幸福、饱足的生活之後,我发现自己的身材有颇大的变化。这才猛然想起刚到这学校时,在餐厅中曾看见有好些男女孩子身材肥胖,在周围走动时,彷佛是一个个漂浮的汽油桶。我当时还奇怪这些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心想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是才过了两星期,我发现另有一个汽油桶正在形成中。
上天造人时,赋予人基本的需求,一为饮食,一为男女,有如火车的双轨,人若走在一定的需求轨道上,就没有问题。但人的问题是“贪”,就是想要“多一点”,像我那天去学校餐厅,就是希望什么都多拿一点:饮料其实一杯就够了,我却多拿一杯;果冻也是一碟就够了,我却多要一碟;主菜其实只要一份牛排就够了,我偏还要多一份鱼排。在吃的方面,若每样都多要一点,即不愿走在应有的轨道上,就造成出轨、越轨,会出问题---体型会改变,变得不美;身材不美还是小事,到後来体质也会改变,出现各种病变,胆固醇过高、血脂肪过多、血压过高┅可能就会致命。若说一个人能“功成身退”地谢世,也就罢了,最糟糕的可能是中风,半身不遂。这一切皆因为吃东西时,总是想“多一点”。
在男女两性的需求方面也是一样,为何不可以有三妻四妾?我过去念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授就有两个妻子,表面上似乎享有“齐人之福”,但到晚年患了癌症,我去看望时,老先生两房妻子的子女们不怕当着外人、正在争老父亲的家产,老先生在病痛当中,气得大骂他两边的子女们。老教授有两房妻子,原以为可以享有更多的爱和家庭温暖,然而想“多一点”,反而弄得个人不得安宁、家庭被破坏、亲情受到亏损。
按照上帝的创造,人是有一定的需求;然而人若偏要出轨的话,就必须面对後果。
圣经中说到,人基本上分三个部分:首先心是最外面的部分,即身体的部分,有四肢、五官,人用四肢五官去感受外在感官的世界。这方面的特点在西游记即以猪八戒为代表,他所在乎、追求的,就是感官世界。
人的第二部分,是魂的部分,其中有三方面“知、情、意”。“知”指知识、才能,人会思想,乃因有“魂”的功能。在西游记中,这方面的代表即是孙悟空,他能七十二变,就像有了七十二个博士学位。这也正是孙悟空瞧不起猪八戒的原因,总觉得他太庸俗、腐败、堕落,只知享受,根本不懂得用电脑、上网路、上图书馆。孙悟空却是追求知识与思想。“魂”中还有“情”,一是指“情感”,有爱有恨。一名歌手曾经唱道:“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结果一曲成名。丑在身体的部分,温柔在哪里?在魂的部分,有真情。可见内在的魂比外在的身体更重要、宝贵。
“情”之中,也包括“情绪”,情绪上的稳定即当今人们所津津乐道的EQ。其实无论EQ或IQ(“知”方面),都在“魂”的部分。书店中一般所读的励志书,其实都在告诉人说,人生事业上的成功主要是靠“魂”方面的成功。
除了情绪方面的稳定,“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意”---意志,使人能够作决定,在决定取舍之後,也有毅力去完成目标。
“知、情、意”,是上帝赋予人的重要内涵,即人格的部分。这“魂”方面的锻炼与丰富,正是孙悟空成功之处,使他能比猪八戒卓越。像中国已故的领导人邓小平,身材不高,便不是以“体”取胜,他能成为十二亿中国人的领导者,靠的就是“魂”---内里有思想、懂得判断,面对大风大浪时情绪稳定(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没有跳楼自杀),意志也非常坚强。人生的成功是人里面的魂被锻炼成功。
然而人之异於禽兽,作为“万物之灵”,除了“魂”的层面,还另有更为宝贵、深入的层面,那就是“灵”的部分。“灵”里有两种最直接的功能,其一就是良知,它会意识到一件事究竟对或不对。哪怕是在“魂”的方面已经通过、接受的事,在“良知”上却有可能通不过。
人虽有良知,却也可以变得麻木,丧失原本的天良,忘掉钗h事情;但总有一天,天良会发现。不久前,我有一天在家里饭後吃水果,妻子递给我一根香蕉,我因恐怕自己过胖,没有接过来吃;妻子便自己吃了起来,我就坐在一旁和她说话,眼看她那根香蕉吃到一半,嘴巴还在咀嚼,我的脸突然僵住了,妻子看见我像是中了邪的样子,觉得奇怪,便问怎么回事?
原来当我见到她手的那半根香蕉,里面的良知突然被触动了一下,一经触动,就猛然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我年纪还小,住在台湾高雄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卖香蕉的小贩,我母亲出来买香蕉,我也跟在旁边凑热闹。我看见小贩的推车上堆着一串串香蕉,却发现有一根香蕉是单独的一条。妈妈正与小贩秤斤论两,没时间顾我;我便拿起这根香蕉,装作漫不经心地在观察这根香蕉,然後一边观察、一边偷偷转动,同时一边慢慢走动,挪向我家房屋的转角。过了转角後,我就看不到妈妈和那卖香蕉的小贩了,他们也看不见我了。我先拨腿跑得老远,然後拨开香蕉,大口吃了起来,一口两口三口,才吃到一半,就听见妈妈在喊我:“孝光啊---孝光---”我看着手中的半根香蕉,心慌得很,只想到“快!吃光---吃光---”匆匆忙忙将之吞入肚中,抹抹嘴巴,再跑出来迎向妈妈,装出一派天真无邪的样子,问:“妈妈---刚才是不是你在叫我?”妈妈却反问:“你刚才手中的那根香蕉到哪里去了?”她竟然还记得那根香蕉!
此後多年,我将那件事忘得乾乾净净,从不曾想起过,心安理得。没想到四十五年之後,远在纽西兰,在我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见到有一个人在吃香蕉,吃到一半时,天良竟突然在心里面光照,就记起自己童年时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我们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
人内心的“灵”就是这样:有些事情我们在别人面前、咬着牙不肯承认,但到了夜阑人静、独自一人时,就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还有一种说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辈子干了许多坏事的人,临终前往往会天良发现。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五百年前让我们看见,人里面有猪八戒、孙悟空、唐三藏。按照西方近代学者佛洛依德的说法,一个人分成三个“我”:第一是“身体”的部分,即“人的本我”;第二是“魂”的部分,即“人的自我”,所以人会开始追求自我的满足和享受;然还有第三部分,即“灵”里面“人的超我”。人在追求“魂”的部分时,他会满足他的自我;但人在追求“灵”的满足时,却会甘心牺牲自我。使徒保罗则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在新约圣经中指出,人除了身体,里面还有灵、有魂。
人的灵中除了有良知的需求,同时也有敬拜的本能。人的一生中希望寻得一个对象,成为自己敬拜的对象,以自己的一生来事奉敬拜,并希望与之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人类在其本身的历史中,总不断在寻找这么一个对象。人或许会找错敬拜的对象,但是不能没有这种敬拜的行为,无论所敬拜的是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近代的政治强人,或只相信自己,或只相信钱财(拜金主义)。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就是作为敬拜的象徵,他无论如何都要到西天去取经,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哪怕千山万水、猛虎野兽都不能拦阻,一定要完成这件事,因为敬拜是他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神造人,就是要让人的心里有这种敬拜。人的灵除非来到神的面前,以心灵和诚实与神的灵建立和好的关系,人的生命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安顿。
1 评论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原先是天上的一个元帅,能统管千军万马;但他有一天却发现自己约束不了心里的欲望,竟想要非礼嫦娥小姐,因此被贬至凡间,不幸又投错胎,成了一只猪。直到今天,台湾的色情行业所祭拜的偶像,仍是猪八戒。
孙悟空的人生态度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猪八戒的哲学就是在食与色的层次上追求“爽”,爽就好!
孟子说:“食色性也。”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二者乃人的基本需要,并没有错或不应该。那猪八戒又为何需要去取经?因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将“食、色”建立在“贪”的基础之上。何谓“贪”?即总是希望“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