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从八路军旅长到国军少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8:41
发帖于: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09-11-2 22:02:55
复制链接收藏查看原帖
【共22条评论】【浏览26748IP】
对于一名“党国”军人来说,出身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出身黄埔又毕业于陆大的往往前途无量,如果再加上一个浙江籍贯那就更为发达了。而对于那些出身杂牌的,比如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或者那些西南阀的军人来说,仕途就未免那么一帆风顺,这就更别提非军校出身的人了。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偏偏就有那么一位非军校出身、依靠六个人起家,并且一度当过旅级干部的文化人,依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正规军的高级将领,最后还以起义将领的身份得以安享天年,实乃奇人也。他,就是段海洲。
段海洲,1909年出身于河北省安平县的一户地主家庭。这位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少爷在考上了位于北平的民国大学之后,逐渐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于是从子承父业的封建思想一转而成为从军报国的热血青年。就在他毕业那年,石友三正好在河北邢台创办十三路军干部学校。也不知道当时段海洲是怎么想的,放着好好的中央军校不考,偏偏选择这个干部学校。以大学生的身份来说,段海洲受到了校长石友信的青睐和照顾,这也使段对这位校长十分尊重。多年之后,两人虽曾一度站在敌对的立场上,段海洲对校长也是礼让三分。
 
段海洲在干部学校学习了还没到一年,就碰上了他的总指挥石友三叛变了。可悲的是,这次轰轰烈烈的叛变仅仅过了7天便土崩瓦解。石友三只身下野,他的校长也只能解散学校,追随大哥而去了。离开了干校的段海洲一时没了去处,他的身份是叛军,再去考中央军校?那就是找死了,无奈间只得返回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
机会是会来临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不,随着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段海洲再次有了报国的机会。他与同乡的5位好友经过商议,决定自行组织义勇军参加抗战。在这6个人里,段海洲受过一些军官养成教育,有两人当过旧军队的低级军官,这就构成了一个小规模部队的基础。紧接着,段海洲到处托关系,在弄来了9支步枪后竖起了抗日大旗。一个星期内,陆续的有30来人前来报名,这其中有学习过功夫的农民,有师范学校的学生。段海洲便将这些人分编为2个中队,终于将“抗日义勇团”组建起来了。随后段海洲又在老同学侯如墉的介绍下,与驻石家庄的国府特派员潘佑强取得了联系,并且得到了3支手枪和200元纸币的“军饷补给”。
部队是成立了,但是没有战斗力。人家正规军在日军面前都是不堪一击,何况这支只有30来人的游杂?于是段海洲一面要中央委派的参谋长帮助训练部队,一面继续招募兵员。为了能迅速壮大部队,段海洲决定由政治部主任张国法来解决兵源问题。
这位张主任还真不负段团长之望,他带着几名宣传员走县串乡到处游说,开口民族、闭口国家,讲到激动时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感动的周遍乡邻纷纷响应,还吸引了一支掉队的正规军来参加队伍。这支正规军有7名士兵,段海洲全部委任为小队长,并让他们协助参谋长训练部队。逐渐的,段海洲的义勇团由6个人发展到了60余人。
有了一些底气的段海洲决定向当地的乡亲显露一手,他不顾参谋长的反对,首先选择了位于武强县的一个日军中队作为目标。段海洲认为,当这个中队派遣士兵在沧石公路巡逻时发动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弄不好还能抓到几个日军呢。抓日军俘虏这是连正规军都做不到的事,如果让他段海洲做到了,那可是大功一件啊。可结果是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当他的部队刚进入伏击阵地时就遭到了几卡车日军的进攻。损兵折将自不用说,段海洲是被打的彻底没有了脾气。他终于知道日军不是那么好惹的了。
受到打击的段海洲决定不再贸然出击,先把部队训练好再说。当日军奉命移防后,段海洲带着已经发展到300来人的义勇军一举突入武强县,击溃了当地伪军,还缴获了几门和。武强县的光复,使段海洲的名字响遍了冀中,踊跃报名的参军者陡然间增加一倍,其中不乏带枪带马来参加的,甚至连冀县的三百多民团也来参加了义勇军。段海洲还利用其中一名曾经在兵工厂做技术工作的参军者搞起了兵工厂。半个月后,这个小规模的兵工厂已经开始制造地雷、和了。
 
到了1938年初,段海州的部队一跃成为河北地区几支游击部队中实力最大的团体,拥兵3400余人。这个时候的段海洲,已经不安于武强一县之地。他以原冀县民团的300余人为基础进入冀县开展游击,另以一部在献县至交河的公路上袭击日军补给车队,使日军驻献县的部队得不到补给,被迫撤军。献县于是进入了段海洲的势力范围,他的部队也一下子暴增到6000余人。
随着段海洲势力的坐大,逐渐受到了周围游击部队的注意。先是受中央正式委派的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派人联系收编事宜,被段海洲断然拒绝。毕竟这支义勇军在官方备案中有还有着别动军第15支队的番号,张荫梧对于段海洲的拒绝还不便动粗。但是另一支实力雄厚的游击部队就不那么买段海洲的帐了。
这支部队的司令名叫赵云祥,原是教导队的副队长。放弃平津后,赵云祥带着教导队的部队官兵在河北拉起的抗日大旗。由于是正规军发展出来的部队,段海洲的义勇军不管是在战斗力还是在战术上都打不过赵云祥。而赵云祥在收编段海洲的计划失败后,便对段部发起了进攻,段海洲连战连败,就连刚取得的献县也丢了。
正当段海洲陷入战败的苦恼之际,邻县的南宫开来了一支。段海洲在北平读书时,就对共产党有着好感。这个时候又受到了部队中共产党员的劝说,便决定率领所部参加。这一举动受到了八路军副师长徐向前的热烈欢迎。同年5月,段海洲的“抗日义勇团”在南宫县正式改编为第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由段海洲当司令员,八路军派遣的李聚奎当政委。段海洲将部队分编为3个团,另编1个教导大队、1个警卫营和1个连。
段海洲由一名地方武装的指挥官一跃成为了八路军的旅级干部后,使赵云祥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赵甚至还派人找段海洲解释“误会”,希望两军今后能友好相处。毕竟对于赵云祥来说,八路军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赵云祥不惹他了,可段海洲还是“闲”不下来,让他犯愁的事情又来了。原来他当年的老校长石友信跟着他的哥哥石友三也在河北发展起了自己的武装,并且还获得了军委会颁发的正规军番号。这石友三起初还能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甚至邀请八路军派人到他部队做政治工作,但是渐渐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终于酿成了“摩擦事件”。既然已经从朋友变为敌人了,那自然不用留下情面了。于是石友三利用石友信当过段海洲校长的身份,去拉拢已经拥兵1万余人的段海洲“归队”。这么一来,段海洲为难了。对于段海洲来说,校长的邀请不能不接受,但自己毕竟是堂堂八路军的旅级干部,就这么走了,实在对不起扶助他的八路军。此外他参加八路军后副师长徐向前等高级将领也十分厚待于他,这就更不好意思脱离八路军了。权衡再三,段海洲在奉命率部进入豫北后借口眼疾复发,跑到南宫县的129师师部休养去了。
 
我不带部队总行了吧?段海洲可能把自己想的太简单了。当他的眼疾痊愈之后,又想起了那支当年由他一手组建起来的部队了。但是部队在豫北,自己在冀中,两地交通不便,中间又有日伪军隔断,要想返回部队谈何容易。就这样消磨了一个月,失望之余的段海洲最终决定回家“静养”。
回到家乡后的段海洲并没能得偿所愿。因为他回家之后,那些当年在义勇军加入八路军持反对态度的“旧部”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段海洲重竖大旗,再建部队。这时又碰上段的老同学王文瀚也派人来联系段海洲,说是自己在冀东拉起了一支部队,但能力有限,希望老同学能帮助指挥,自己愿当副手。这样一来,段海洲的心又活了起来,随后他写了一封“请假信”派人送到129师师部,正式脱离了八路军。
段海洲重新拉起部队的消息传到石友三那里后,石再次派他的弟弟友信以校长的身份拉段入伙。于是段海洲在老校长的一番言辞恳切的“教诲”之下被改编为第69军教导师第2团,段任团长。就这样,段海洲从一名八路军的旅级干部变为一名国军正规军的团级干部了。
段海洲在当了国军后的日子并不好过。身为39集团军总司令的石友三虽然趾高气扬的和八路军翻了脸,可他的部队实在不经打,几番交手,死的死,伤的伤,段的教导第2团也从一开始的1000人被打到500来人。段海洲很失望,他后悔当初离开八路军的冲动之举,但木已成舟,也只能跟着石校长走一步看一步了。
段海洲消极,可他的总司令石友三还是很积极的,甚至积极到联合日军一起打八路的份上。结果被部属高树勋逮捕活埋,而段的老校长石友信也因奉兄命与日军联系的罪名被逮捕枪决了。事情发生后,曾经在干部学校当过石友信副手、现为集团军独立旅旅长的孟昭进首先高喊“为石校长报仇”!口号一出,曾在干校当过学生的干部们纷纷响应,而其中带有一团人马的段海洲自然成了干校学生的“杰出代表”。就这样,“复仇者”们以孟昭进为主,段海洲为辅,和“凶手高树勋”打了起来。
孟、段联军和高树勋部的混战已经使整个39集团军内部陷入极度混乱,这个时候做为69军继任军长的毕泽宇又插上一脚。原来这位新上任的军长急于坐大自己的势力,企图以报仇为名,帮孟、段联军将高树勋打跨,乘机收编高部。可算盘也有打错的时候,181师师长米文和不买他的帐,仗打起来后不出一兵一卒,“复仇部队”最终被高树勋打跨了。段海洲见无出路,便带着自己这部分人马投靠了孙良诚的部属王清翰,所部被改编为独立第4旅第2团,仍旧官拜团长之职。段海洲有了去处,其他几位“合伙人”的出路也是各有千秋。孟昭进的部队在被高树勋打散后只身跑到重庆,被老长官保送陆大,1948年以第2绥靖区独立旅旅长的身份跟着起义,摇身一变成了第35军的副参谋长兼特务团团长。1985年在邹平病逝;毕泽宇带着教导师残部于1941年被日军包围在甄城,在部属文大可的鼓动下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毕泽宇逃过了审判,还当了一阵子哈尔滨特别市的市长。1968年在台湾去世。那个极力想当汉奸的文大可在如愿后残杀抗日军民数千,1950年被朝城县政府镇压。而那位坐山观虎斗的米文和则在在战后收编了独立旅和教导师的大部分官兵,自己当起了69军军长。后来在淮海战场被俘虏。1970年死在了监狱。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段海洲也算是有了一个归宿,可老天似乎总和段海洲过意不去。段没想到两年之后,他的上级王清翰跟着孙良诚也投靠日本人了。这要说和八路对干还行,可要让他当民族罪人,这不是开玩笑的。于是段海洲和第3团团长孙兴斋一合计,决定脱离王清翰,重回国统区。两人的部队被改编为冀察战区第1游击纵队,由段当司令,孙当副司令,所辖2个团的团长由两人分兼。
又过了1年,段海洲带着部队投靠了泛东挺进军司令王毓文。这王毓文为汤恩伯的嫡系将领,段海洲这下总算是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了。果然不出1年,即1944年2月,段的游击纵队又被改编为第33师,一转眼又成了的正规军,而且这个师的番号既不是“新编”也不是“暂编”。也就是说,他的部队非但不用担心被裁,而且能享受正规军的待遇,他自己也名正言顺的当上国军的少将师长了。至此,一个在1937年还只是带着6个人的小人物段海洲,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越过那些出身正规军校的同僚们,成为了国军的高级将领。
段海洲乐呵呵的,他的部队也是欢腾一片。可33师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不是和日本人打仗,反到是和干起阵仗来了。段海洲不愿意,但也没办法不去执行这个命令,只得跟着军长王毓文“献丑”去了。同年8月,33师被新四军的部队打的东逃西窜,不但段海洲没了脾气,就连在汤恩伯面前夸下海口的军长王毓文也不敢出声了。不过上级领导好歹是给了段海洲一个“安慰奖”,授予他四等宝鼎勋章。而堂堂的国军第33师就这样窝囊的盼到了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的那一天。
抗战胜利了,段海洲终于出了头,他的部队是第一支奉命开赴徐州受降的部队。在那里,33师得到了充分的补给,就连装备也改用起日械来了。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1945年9月,段海洲的33师奉命挺进山东。又过了1个月,在临城和新四军发生了冲突。当时段海洲所在的97军势单力孤,被迫退入临城坚守待援。这抗战胜利才2个月,段海洲又被老对头打的没了脾气,这火窝的真是没话可说了。
从11月开始,临城外围的枪炮声此起彼伏,用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来形容毫不为过。当友军的凤凰山阵地丢失后,段海洲曾派了1个团配合反攻,结果又是灰头土脸回了临城。总算是他的97团在一次出城抢粮战斗中夺得大量粮食,替段海洲稍微长了点脸。
1946年1月,在临城的国军和共军同时收到了停战令,使得段海洲长出了一口气。可这口气才喘了半年,内战又爆发了。本来还有点自由的33师,又被新四军给包围在临城之内继续窝囊着。就这样,33师终于熬到了11月新四军撤围的那一天。段海洲则以防守临城有功,被授予四等云麾勋章。此后段海洲带着部队辗转武汉长沙,没打过什么大仗,总算是过了一段“太平日子”。
 
仗是不用怎么打了,可他的部队人家眼谗啊。这不,新任军长蒋当翊才到任不久,就给33师来了一次大换血。段海洲的3个团长被撤换了两2个,剩下那个也是明哲保身,不敢多说。到了1948年12月,已经无法掌握部队的段海洲终于被军长蒋当翊“保升”为副军长了。
被架空的段海洲装着一肚子怨气找来了原来在33师当过参谋长党建国。两人一合计,决定向中共靠拢。段海洲还通过多年来长期做他思想工作的中共地下党的联系,接受了江南地下军第7师师长的职务。而党建国也在段海洲的安排下重新回到33师准备起义事宜。可惜党建国办事不周,只是将33师师长莫国璋活埋,自己带着师直警卫营参加去了。
段海洲在知道党建国没能拉起33师后,自己也无脸再拿着地下军师长的职务去那边。于是带着妻儿辗转跑到重庆,最后在那里参加了起义。成为起义将领的他于五十年初转业到万县,先后当过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县民革副主任。于1990年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