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之第三篇: 宽容 一种疼痛的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4:05
国学课堂之
第三篇
宽容:一种疼痛的过程
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人们常说世事本混沌,何必太较真。慧能五祖更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很难达到禅宗的这种境界,但凡事能放且放仍不失为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
《论语.宪问》中有一段描写孔子失落心情的文字:
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从这段晦涩难解的文字里,我们似乎能窥见孔子内心的一丝秘密:他也有看不开的事情。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正击着磐,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巧从门前走过,说道:“这击磐是有深意的啊。”过了一会儿,又说:“可笑啊,磐声的,似乎在倾诉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算了呗。《诗经》上说得好,河水深就穿着衣裳走过去,河水浅就撩起衣裳趟过去。”孔子听了后说:“好坚决呀,没有办法来说服他了。”
如果人人都能像荷蒉者那样豁达,那还有什么好痛苦和失望的呢?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何必计较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浪费时间呢?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是一门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其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人生真谛,塑造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其全部内涵,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所以,聪明人很快就会悟到:处事不能太较真。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也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来。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变得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那家伙早就罪该当诛、无药可救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随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立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并且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锁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但是,如果要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的缺点,动则横眉竖目,使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静下来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个人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生气呢?
太较真的人,往往容易揪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但有道德修养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重犯。所以用人时,用有过之人是常事,应该看到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局部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认识到自己也许还不如别人。若别人也对自己较真起来,自己岂不是也要没有容身之地了?所以,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赢得人心,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一味地较真,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哲人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
在大是大非上讲究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大事不糊涂;鸡毛蒜皮的小事则能忍就忍。太较真的人之所以生活痛苦,就是因为眼里容不得沙子,爱钻牛角尖。摒弃这一点,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