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华夏变成蛮夷和另一个从蛮夷变成华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8:38
2009-04-24 11:42
资料来源于http://hi.baidu.com/%D0%A1%C7%BFloveyu/blog/item/513bef123ed649886538dbb9.html
六十年过去,中国人仍当对那段沉痛的往事加以深思。
数千万人的鲜血,一个时代的悲剧,应该让我们增长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日本针对中国的暴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莫名的仇恨和敌视,甚至还有蔑视。可另一方面,他们使用着大量的汉字,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东乡平八郎甚至到处宣扬他“一生低首拜阳明”(这一点和蒋介石
先生一摸一样)。
这难道不是矛盾?
这样的矛盾恐怕不能只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虚辞来解释。
日本,从邪马台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对中国始终是敬畏有加的,尤其是经历了与中国隋唐两代的亲密交流(当然也包括和盛唐在朝鲜的武术交流)后,更是彻头彻尾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虽然遣唐使已成往事,但两宋和日本的交流还是密切而友好的,欧阳修就写过“日本刀歌”,曰:“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叹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满篇都是两兄弟经年未见的感慨。
但是蒙古灭亡南宋之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立刻变成了仇敌。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自己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日本人简直就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只是没好意思说明白。唐朝的中国人也没把日本人当外人歧视,李白就常常和阿倍仲麻吕一块喝酒。
邪马台时代,日本人被中国人视为蛮夷,他们也承认自己是蛮夷,而到了南宋灭亡,中土文化遭到巨大摧残之后,日本人突然发现,放眼四海,只剩下自己是中土文化的继承人了(当时的高丽也在蒙古的控制之下)。此后的日本政府,不但拼命拉拢中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去日本,也理所当然地把蒙古人治下的中国当作了“蛮夷”,对忽必烈的使者非常地不恭顺,直接导致了蒙 元征伐日本之役。
南宋灭亡以后,日本将中国称为“支那”.
但在当时,日本所要表示的,却只是对异族打败自己老师的不满与愤恨。
当时的南宋遗民,不消说,是站在日本一边的,这一情结在日本与近代中国交恶之前,在自认是中土文化的传承者中广泛存在。
几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写《痛史》的吴研人,还把日本痛击蒙 元大军看成是天道好还,以小说家的笔触描写了郑虎臣的外 交手段——郑虎臣这个名字虽是

先生抄袭冯梦龙,但千千万万个有名无名的“郑虎臣”,确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很努力地鼓动日本同占据中国大陆的蒙古人交恶。
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在效申包胥哭秦廷——后来的吴三桂也以申包胥自拟,不过他找的是满洲蛮夷,方向完全反了。导致日本与中国成为仇敌的两大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异族入侵导致的改朝换代。元灭南宋和清灭南明,都导致大批不愿臣服于异族的中土士人流浪日本,最终成为“归化人”——数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也有作为“侵略者”出现在故土上的,不知当年的爱国志士,泉下有知作何想?——他们不但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根深蒂固的仇恨的种子。这种子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长出的果实却变了性。
朱舜水们宣扬的,是对当时统治中国的蛮夷政府的仇恨和不妥协,传下去却变成了在骨子里自命为“中国人”的日本人宣扬来中国帮助“尊王攘夷”!即便是今天,日本右派狡辩,说正是“大东亚圣战”,把亚洲从西方帝国主义手里解放出来——仍然是“尊王攘夷”思想的变迁。
当中土文化繁盛时,日本承认自己是学生,在老师面前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日本人乃至整个日本民族,是非常讲究“忠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忠诚心,所以日本在其恩师罹难于蛮族的铁蹄之后,不屈不挠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并且以自己正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蔑视大陆上的统治者。
导致今天中日交恶的,正是这一文化传承之惯性,历史是很奇怪的,当无学祖元和朱舜水们在东瀛海岛上讲爱国主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历史的车轮会这样扭曲他们的“爱国主义”呢?当无学祖元给北条时宗写“莫烦恼”,给蒙古东征之役里殉难的日本武士开追悼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老和尚看成是“汉*”呢?当朱舜水在日本大讲“华夷之防”的大义名分,无日不思**满清时,他要**的,何尝不是又叫做“中国”呢?
这就是历史之蝴蝶效应,随便哪个家伙扑腾一下翅膀,也许会在三百年后引起一场飓风。而此后的对错善恶,当事人确是浑然不知的。
日本击败蒙古东征军,便从此瞧不起蒙古,隐隐约约的,也连带有些瞧不起“中国”。
此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
历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中国,做得有声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因为蒙古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脐带,日本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
因此,可以认为,中日文化与政治的分道扬镳,是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今天我们所谓的“椅子”,在唐朝叫做“胡床”,从宋朝开始,中国人才逐渐开始使用椅子——可是由于脐带的断裂,日本没能学会,直到今天也只会坐塌塌米。
所谓“礼失求诸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跟随文明变革的速度就越慢,对旧文明的传统保持得就越多——日本就是这样。
确切地说,日本人瞧不起的,是蒙元以后和日本同时发展的“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是其自身所从来的“中国”文化。
拿嫡庶关系来打个比方:在中华文化圈里,南宋以前的中国是嫡长子(正妻生的),日本只算是庶子(就是说,小妾生的),这个时候,日本自认是蛮夷,尊重中国老大哥,也没野心抢夺继承权;但后来正妻死了,老爸的宠爱的通房丫头被扶正(连小妾的名分都没有),她还把嫡长子整成了白痴——这个时候,日本就有点抱不平了,他冲进通房丫头生的儿子家里,据说是想匡扶正义,但乱打乱杀,极为变态,打红眼时,连已经被整成白痴的嫡兄也打了。不过他看见老爸的遗物又珍爱得很,还要流眼泪.
日本对中国的轻视始于忽必烈东征。但毕竟蒙 元立国时间不算太长,在中原扎根不深,并没有成功的和汉族融为一体。因此日本是不会认为蒙 元能够代表中国的。文永、弘安之役中,对于来犯之敌的身份,都是用“蒙古来袭”的字眼,弄得很明白。只是由于畏惧大陆方面的进一步武力侵犯,在对大陆的贸易文化交流上大大限制,混不如唐朝和南宋时的规模。
日本击败蒙古东征军,便从此瞧不起蒙古,隐隐约约的,也连带有些瞧不起“中国”。
此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
大明开国之后,日本仍旧潜意识中把中国视为东亚主导,有足利义满接受明朝册封之事为证。
明朝中期的倭寇横行,并不代表着日本和中国交恶的开始。因着这件事在大明影响很广,在日本确不甚重要。盖因参与海盗行为的日本浪人本身完全不带表政府行为——日本当时连政府都没有。战国日本混乱不堪,濑户内海和九州海域的海贼本身历史悠久,相对独 立,趁着日本混乱不堪的契机,吸纳流浪武士,壮大力量,大行走私之道,确恰恰碰上明朝海禁。于是和不肖的中国水盗,走私商同流合污(后者占大多数)。
明代壬辰倭乱乃是中日历史上政府间的第一次长期战争(白江口之战只是一战收兵而已)。日本人不管战争期间的表现如何,最终还是输了。这场战争本来是可以成为中日之间交恶的契机的。然而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一死,自己的政权就被德川幕府推翻。德川家康为否定“前朝”,对于丰臣氏张扬在外的治国方针不屑一顾。而日本当时经过几百年的动乱,急需一种有力的精神武器统御群雄。因此德川幕府大力提倡在中国封建社会屡试不爽的“长治久安”的利器,儒家思想。林罗山,荻生徂徕等等儒学大家相继诞生。把两宋以来的杨朱理学和阳明学纷纷引为己用(山本7×8的阳明崇拜也源自于此)。因此江户时代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反而有所改进。甚至有倾慕中华文化的日本汉学家自称蛮夷的。
然而,满 清的建立对于日本的汉学家来说不啻是一记结实的耳光,这一次不同于蒙元,满清不仅从物质上,而且从精神上赢得了汉族的恭顺,堂堂中华屈首事蛮夷的事实让日本人难以接受,从这里才开始真正轻视中国人,怀疑中华文明的力量。近代西方的冲击则是真正驱使日本完全无视中国过去地位的本质原因。
中国现在继承文化的是清文化,而并非古自以来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
传统的华夏文化被日本、韩国部分继承,尤其是在日本,华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简单的例子:1000多年前的正宗唐宋建筑也只有在日本能窥见其貌.
华夏文化的保存,大陆甚至不如台 湾,汉唐时代形成的的中国文明,被蒙 元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给蹂躏糟蹋了,因而大部分失传了。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 攻,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有人甚至认为: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满清的出现对于世界两个重大的意义,一、在华夏文化思想爆发前期毁灭了华夏文化,使人类第二次思想爆发期由原本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齐头并进,变成了西方文化一支独秀;二、缔造了世界最大的***族群——中国人。
日本.成功抗击蒙元,正宗华夏文明得以保存.
这样惟一没有受到鞑靼文化入侵的华夏文化地区日本奋起直追,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追上西方国家的东方国家。二战后,少受鞑靼文化污染的东亚四小龙成为了继日本后第二波追赶西方国家的华夏文明地区,受鞑靼文化包围的中国大陆地区仍在泥沼中盘行。
满清时期的中国人,戴着瓜皮帽形神萎缩裹着一身破布梳着一条丑陋怪异的辫子...
眼神空洞,表情麻木,心态怯懦的中国人,早没了当年的万丈豪情没了当年的闲庭自若...
中国人有奴性,那是因为,蛮夷的凶残让汉人变得不再是汉人了.留了一个狗尾巴的汉人,已经是夷,而不是华了.蛮夷入关,并非是被汉人同 化了;而是汉人被蛮夷同 化了。
记得电视上演《汉武大帝》时,不少观众惊叹,剧中人物怎么穿得都是些日本和服!?哈哈哈,这就是被蛮夷同 化了的汉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了。
清初义士吕留良说:“华夷之分,大于君
臣之义!”清末大儒们却拼死保护那条肮脏的大辫。
“汉风唐韵存东瀛,甲申以后无中国”-----当前中国很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的事实!但是事实胜于雄辩.
华夏不在中国,中国不再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