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追捧富有人情味的“良师益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6:32

研究生追捧富有人情味的“良师益友”

 

“李月娥老师太好了!想转专业去当她的学生都不行,因为想的人太多了。”11月25日,在首届中国地大“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候选人展板前,几位女生见到李月娥的照片,称赞不已。

他们是我的孩子

学生们都喜欢上李月娥的课。上过她课的学生都说:“上她的课睡不着,下课了闲不着,上完课忘不着。”而这句戏言背后,鲜为人知的是李月娥翻阅多种参考书,常常熬夜备课到次日一两点的努力。

2008年,李月娥在审校硕士论文时,发现其中实证部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说服力不够。为此,她找来作者,就如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展开探讨。不知不觉,时间从上午到了下午,早错过了午饭。

在学业上,李月娥严肃认真;而生活中,她又如同慈母一般。2008年,一名研究生生病了,在学校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不见好。李月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积极帮忙联系转院;看到他经济困难,又主动垫付医疗费用;在病情稳定后,又为他申请公费医疗奔波。

学生们有什么喜怒哀乐也愿找李月娥倾诉,寻求她的指导和帮助。李月娥说:“我和我的学生没有界限,我把他们当做我的朋友,甚至是我的孩子。”

她像妈妈一样

李月娥爱护学生,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而在另一个课堂里,学生们则把吴东华当做自己的妈妈。

“没有吴老师的帮助,我的学习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吴老师的帮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是吴东华指导的一名2004级研究生毕业时说的话。这名研究生来自农村,夫妻二人都没有工作,入学时小孩只有3岁,生活十分困难。吴东华除了细心指导他的学习,还关心他的生活,多次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每逢过年过节,给小孩送去节日礼物。

得知一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过冬后,吴东华把家里厚厚的棉被和衣物送给了他。之后吴东华经常询问关心他的生活情况,嘱咐其他同学多关心他。

每年中秋节,吴东华还会买来月饼和学生们一起过节,吃月饼、聊天,像家人一样为学生们解决生活上的困惑,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吴老师爱生如子,像妈妈一样。”熟悉的学生这样说。

为研究生开好会,导师亲送眼镜

此次入围“良师益友”的导师,不论性别,都富有人情味。靳孟贵便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李秀娟去武汉大学参加国际会议。由于去晚了只能坐后面;而匆忙之中,她眼镜也忘带了,结果是听不见,也看不见。后来,李秀娟听说导师靳孟贵会来,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叫靳老师顺便带下眼镜呢?但眼镜放办公室,而他中午时应该在家,让他专程跑趟办公室帮我拿眼镜,这样不太好吧?”但她又觉得听次国际会议不容易,犹豫之中,她给靳孟贵发了短信。

李秀娟说:“当时靳老师没回,我想他是不是正在路上,没听到短信啊,平时他都会很快回短信的。在我已不抱希望时,靳老师来短信说眼镜带来了,在左边XX排,让过去拿。瞬时,我眼前视线模糊了,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你们老师真好,这点小事也不马虎!’”

靳孟贵的另一位研究生张沙莎说,2006年时,她写文章准备参加国际会议。但临到截稿前一天深夜,她仍有些内容要修改,还要请导师批阅。张沙莎说:“我琢磨老师该休息了,但老师不修改,第二天就交不上稿!我怯怯地给老师发去短信说明情况,靳老师立即回复,让我不要着急,他会等我的邮件,还说明早收下邮件,把修改好的稿子投过去就行。于是我舒了口气,抓紧修改。第二天一早,我打开邮箱,收到封凌晨一点的邮件,顿时我眼眶湿湿的。”

之后,不管什么时候接到任务,张沙莎都会不打折扣地完成:“他年纪这么大了还在贡献着,更何况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