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的蜕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5:49

人情味的蜕变
作者: 熊秉元      2007-07-01   阅读人次: 163


   在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之间,香港的国民收入最高,台湾次之,大陆殿后。面对各种问题时,在大陆最可能动用各种关系,在台湾比较少,而在香港最少
  
  我在台湾出生成长、工作生活,曾在香港客座任教,这学期休假,又在中国大陆游学讲课。对于两岸三地之间的种种差异,一直带着兴味和好奇。而且,不只是旁观琢磨而已,总希望站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立场,思索有所得之后,能发而为文,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思,也为社会科学添增新的智慧。
  这次到大陆,停留的时间较长,和学界的朋友酒酣耳热之际,也不忘记附庸风雅,高谈阔论。慢慢的,慢慢的,在脑海里逐渐有了构想,想捕捉一个画面,是对两岸三地的比较。
  借着一些具体的数字,当然可以反映两岸三地的不同,譬如,收入水平、电话数、汽车数、用电量等等。然而,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容易传递社会的脉动,也无法反映一种动态的变化。而且,单单是收集这些数据,并没有智识上的兴味,也不容易得到学术上的共鸣。最好能别出心裁,见微知著;既能生动地刻画三个不同社会的特色,也有智识上的趣味。
  具体的做法是,我想设计一份问卷,拟定一些问题,然后征询两岸三地的学子,在实际生活里,如何处理某些情境,例如:亲友生病,必须住院,找病床需不需要透过人际关系?开车违反交通规则,被开罚单,是否可以透过关系取消罚单?如果到银行申请房屋贷款,需不需要托人帮忙?大学入学,请人帮忙是否有用?还有,最近一个月里,在公共场所(地铁、马路、商店)有没有看过陌生人吵架对骂?
  这些问题所描绘的情境,都和日常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对每个人而言,只要反身自问,答案直截了当。在不同的社会里,通常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愈有“人情味”的社会,很可能就以人情为工具,周旋因应。至于在公共场合吵架对骂,恰巧是人情味的反面——对于人际网络之外的人,可能就以不顾人情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摩擦和争端。
  而且,这些平凡无奇、柴米油盐式的问题,其实和学理上的论述关系密切。具体而言,透过这些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整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里,“镶嵌”(embeddedness)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发人深省的智慧结晶。这两个概念,表面上是指不同的现象,其实有相通之处———人际之间,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有某种联系,也有某种价值蓄积其间。
  相对的,在经济学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重要的分析性概念,也涉及到人际之间的互动。因此,整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本身就有智识上的兴味。这些学理上的概念,还可以和华人社会的特色——关系——连结在一起。
  可是,有了问卷和问题,要怎么测试呢?我觉得,问卷的测试,可以有两个大方向:一方面,以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大学生或在职生为对象;主要目的,是比较两岸三地,华人社会里人际网络的差异。另一方面,以大陆不同区域(一、二、三线等城市)的大学生或在职生为对象;主要目的,是测试城乡差距,分析人际网络和都市化的关联。
  这些比较和对照的兴味所在,是希望能捕捉和描绘华人社会的人际网络;而且,稍作延伸,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两岸三地(乃至于纳入新加坡)在民主程度、法治观念上的差异。
  透过这个计划,在理论上可以整合两个学科里重要的分析性概念,并且和实际社会现象作一联结。也可以以镶嵌/交易成本/社会资本/关系等广为学界所接受的概念为基础,探讨华人社会之间以及华人社会之内的差异。因为历史因素使然,两岸三地历经了不同的轨迹,也处于不同的状态。对于现有的差异作比较分析,并且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望发掘出一些关键性因素,在智识上和公共政策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含意。
  客观上来看,在廿一世纪初,两岸三地之间,香港的国民收入最高,台湾次之,大陆殿后。同样的,就专业化和法治的程度而言,排序也是如此。然而,在观念上,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刚好和收入、专业化、法治程度颠倒。也就是说,面对各种问题时,在大陆最可能动用各种关系,在台湾比较少,而在香港最少。大陆的大城市和乡村之间,也应该呈现同样的趋势,只是方向刚好相反而已。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经济发展程度愈高的社会,专业化的程度也愈高,而且两者互为因果。专业化,是以工作上的专业表现,得到报酬和奖励。因此,产品愈好,而不是人际关系愈好,赚的钱愈多。人们会花心思气力在自己的专业上,而不必着力去经营人际关系的网络。有趣的是,当专业化程度提升,人际网络上的重要性下降,这是经济活动的副产品。而且,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由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政府由上而下、三申五令,也许有宣传的效果,但实际帮助不大。
  虽然只是脑海里的构想,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大致方向似乎非常明确。经过比较对照,可以生动的反映两岸三地的差异。而且,这些调查结果也可以建档,几年之后再作一次,然后,每隔三五年定期重作。长期来看,这些调查会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录片,捕捉了三个同文同种社会变迁的过程,也记录了这三个社会之间的距离。
  如果能有一些志同道合或臭味相近的朋友,一起来拼图,相信能拼出一幅生动有趣、有启发性的图样!
  (作者为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电子邮箱hsiungbingyuan@gmail.com)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