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日益淡薄的人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25:01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23日在世博论坛上表示,我国城市的建筑密度太高、环境质量不尽人意、人际交流淡薄、人和自然关系疏远等,不符合宜居标准。(11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显而易见,徐宗威对宜居标准赋予了新的含义——重视环境、人情、人文等诸多软件的价值,相比较于过去一味强调硬件的完善与美观,有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特征。的确,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光有漂亮的建筑、宽阔的街道是远远不够的。假如,在这样优美的城市里,我们喝的水和呼吸的空气是被污染的;遇到麻烦时请求帮助却无人搭理;小偷在众目睽睽下盗窃如入无人之境;邻居之间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那么,这样的城市是谈不上和谐、宜居的。

打造光鲜的城市,建设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之类的工程,也许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市民道德水平,却不是加大投资所能解决的事情。

邓小平说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媒体喜欢将这话概括成: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诚哉斯言!回想南京彭宇案,一个热心小伙将摔伤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被诬陷为肇事者,而法官居然依据“不是你撞的为何要帮助她”的所谓常理判助人者赔偿。如此逻辑,显然否定了世间存在“人帮人”的品性。一时间,拒绝帮助摔倒的老人、孕妇,成了不少公众的选择。而另有一些心怀不轨者正是瞅准了“诬陷助人者无罪”,常以“假摔”的形式向热心助人者索赔。法制抑善不惩恶,又有了新的注脚。

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政府执法者,竟也屡屡充当打击道德良心的工具,譬如“钓鱼执法”事件的层出不穷。以上海“钓鱼”事件为例:好心司机被“有病路人”哀求,送其去医院,却被执法人员扣车罚款。公民助人为乐的品德遭遇空前的挫伤,而滥用职权的执法者却不会因为敲诈勒索获罪。这导致不少司机为防止被钓鱼,在车上贴出标语:本车拒绝一切求助。

毋庸讳言,人防人,路见不平不敢相助等现象,正在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很多做父母的,都曾经反复教育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单独到小区以外的地方活动”。武汉市警方甚至在火车站挂出警示牌,提醒市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一切,正是大环境感染的结果。可惜,我们的许多政府在形象工程方面热衷于大兴土木,在日益恶化的人情关系方面,却无所作为。

拯救人际关系,其实很紧迫,政府应将其当作大事来抓。不仅要在制度上惩恶扬善,同时还要在社会治安的整治、社会正气的弘扬等方面多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