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巴马中国之行的另类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9:39



   飞一般/文 
    
  这一次,世界是真的把目光都对准了中国。
  
  不管是CCTV还是环球时报,都热衷于用近乎于革命浪漫主义式的口吻去描述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似乎也早就学会拣我们喜欢听的话说(别以为基督教文明下的人就正直,人性层面上,地球人都一样!一样的世故!)。一直以来,我们觉得也许世界人民真的都很关心我们,比如整天琢磨着怎么“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随便一开口就是“别有用心”。
  
  直到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他们看我们与看印度、看埃及、看拉脱维亚或者阿根廷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一个和西方世界不一样的异域文明,是符号化的,只是用来满足猎奇心理。就像我们看阿拉伯肚皮舞时抱的态度,就是“WOW!你看看!世界上还有一群人是这样生活的”。
  
  如果你不理解,那么请你想想,为什么会说汉语在西方是很拽的事?就像你会说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都不稀奇,但如果你会说斯瓦希里语,这下就拽了,明白了吧?
  
  所以相对于我们很在乎西方,西方其实从未在乎过我们。如果你看到这要骂我,说我伤害了国民的感情,也不奇怪,因为伟大的金正日将军在朝鲜地理课本上是这样写的:”朝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国家之一”。
  
  不过这一次,西方关注我们是真的。
  
  所有西方主流媒体的头版都是CHINA,不信你可以自己看。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的总统obama”到了中国,而且不得不花上三四天的时间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和我们讨价还价,还有小心翼翼的注意我们的感受。
  
  当然,我们也用了超规格的接待,比如副主席的亲迎,“九常”的全体接见和元首的两次宴会。那么,世界第一和第二最有权势的人在一起谈些什么呢?战略伙伴、两军交流、科教文卫、台湾问题、经济合作、贸易问题、地区争端、朝核伊核、反恐、核不扩散、最后是节能减排、气候变化。
  
  清单列出来我都觉得中国确实是大国,好像G2时代真的要到来了。这些议题除了字面的解释,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隐语一样的含义。我们不仿概括为“七谈”一个一个分析:
  
  一,战略伙伴是纲领,定调子。潜台词是:“我们谁都离不开谁,所以与其互相拆台,不如有事商量着办”。
  
  二,两军交流意义可是非同小可。要知道有资格和美国进行对等军事交流的没有几个,除了美国的盟国不算,印象里就只有前苏联和俄罗斯了,印度这样的家伙看了又得嫉妒的跳脚了,那潜台词是“我们的武力水平旗鼓相当,多沟通,别擦枪走火”。
  
  三,科教文卫。这个怎么也得提一下吧,毕竟比较中性,而且两边国民都讨好,最容易实现双赢,使劲的交流!不过那个航天的提法值得关注,因为这可是美国比较敏感的东西,属于核心竞争力,毕竟航天科技和军用技术有时候是不分家的,能落实到哪个层次要看后续的行动。不要搞的和希拉里跟印度签的那个条约一样,印度人欢呼雀跃,我们吓出一身冷汗,结果没什么下文了。
  
  四,台湾问题。怎么也得提下吧,太平洋岛国来了都得提,何况是美国。不过从排序到用词,似乎重要性已经下降了许多。一句话,美国人对台湾的态度已经从忧“急独”变成了忧“急统”。我们最希望听到的那句话美国人也终于讲出来了,就是“乐见两岸缓和”,不容易啊,不知道两院的那些右派议员心脏病犯了不。
  
  五,经济合作,贸易问题。我一直纳闷,怎么这个问题放到这里才提起来。经济的寒冬中,似乎只有抱紧中国债主的钱袋子才能取暖。这估计也是奥巴马变成史上访华表现最谦恭的美国总统的原因(其实也不是最谦恭的,和谁类比我们后面再说)。贸易问题蜻蜓点水,不仔细看还真忽略了,似乎和中美这几年你来我往的贸易战背景不太相称。
  
  六,地区争端,朝核伊核,反恐,核不扩散。除了凸显中国是一个实力上升的负责任的大国以外,也显示了美国确实在世界事务上今非昔比,力不从心。好像唯一没要求中国帮助的,只剩下欧洲那点事(北约和俄罗斯那点事呗,要是连这中国都管的了,真是G2了)和美国后院的拉美了(行行好吧,给我留点)。连南亚都扯进来了,印度这个“南亚霸主”脸往哪搁,你能想象美国人和印度人谈台海和东北亚我们什么感觉不,印度人现在就是这感觉。核不扩散是老议题,留心看以前的公报,克林顿版和小布什版都有的,不新鲜。
  
  七,节能减排,气候变化。这个一方面是时髦,一方面是为给马上要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定调子,毕竟丹麦首相都跑到新加坡去斡旋了。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成了众矢之的,赶紧找补一点。
  
  
  
  好了,前面我们谈了“七谈”,下面我们再来分析那些应该谈而没谈。
  
  一,RQ。这是中关系的老三样之一——台湾问题,RQ问题,核不扩散。后来又加入了贸易问题。对比以前来华的美国政要,奥巴马这次简直是克制的让人难以置信。新保守主义的布什父子不说,对中国友好的克林顿在北大演讲的时候,希拉里还跑到北京远郊县接见了其他人士,至于奥尔布赖特,赖斯,佩洛西这三个铁女人,更是什么难听的话都说过。一句话概括“我们虽然关注中国人民的生活,但是现在我们需要中国政府关注美国人民的生活”。那个些凑热闹的人士不知道是真的幼稚,还是只是想捞取政治资本,因为趁“这一次”Mr. Pres.来访表达诉求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
  
  二,人民币汇率。呼声最高却没有谈。两种可能:一种是中方提前打点了,说这个你不要谈,谈了只能适得其反;另一种就是表面上秘而不宣,私下里关上门深入地谈。其中也许既有美国的苦心,也有中国的苦心。需要说的是,喜欢拿汇率和爱国联系起来的人士不要高兴得太早,谈了反而说明中国顶住了,不谈才说明有变数。
  
  三,贸易逆差。近几年除了台海,中美最大的议题就是贸易逆差了,可以说上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到主管财经外贸的副总理(吴仪王岐山扬名的位置),下到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央行,一大帮子技术官员就为这事忙活呢,这次居然没提,耐人寻味。最可能的情况是留着让双方的技术团队后面去谈了。
  
  四,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和“乐见两岸缓和”一样都是我们最愿意听到的。但是事先白宫显然已经吹了风,说总统没有这个能力,这个事要国会定,请中国朋友谅解。我们也不会强人所难,毕竟这事要从长计议。插一句,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我们自己相信么?
  
  五,那个老喇嘛和那个女版拉登的问题,不方便说,不提也罢。
  
  
  
  
  “七谈”、“五未谈”之后,再总结两点;
  
  第一,不要盲目乐观。
  
  也许那些急于制造“壮阳”言论的媒体和专家学者又要开足马力了。对于理智的中国人,我们要保持冷静。
  
  我们都知道奥巴马这次表现的如此谦恭是因为“他是作为一个债务人去拜访银行经理,要求得到新的贷款”,所以他用什么词表达了什么,我们都不必太认真,不光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我前面说要类比一个人,也许有人已经猜到了——尼克松。尼克松在前苏联勃列日涅夫咄咄逼人的压力下向中国示好,当然那时候我们同样面临苏联的压力。尼克松的谦恭我们可以在老电影胶片中看出来,不管下飞机时向周恩来提前伸出手,还是被毛泽东接见时候双手撑着沙发扶手不敢先落座,以及让蒋介石骂娘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还有一个巧合的是,那一次,也是党内主管外事的最高领导人到机场亲迎,也是家宴加国宴(毛主席身体不好,周总理以主席名义代为作陪,性质是一样的),也是故宫和长城。只不过那时候更保守,青年人不会有机会和总统聊天。如果要说还有一个相似,那就是两个幕后“师爷”相似,尼克松的基辛格和奥巴马的杰弗里·贝德,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至于历史后来怎么发展我们都记忆尤新,撞飞机炸大使馆好像也没过去几年(还有美国签证官的那白眼,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然我也不会忘记美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给我的震撼)。
  
  所以谦恭也罢傲慢也罢,他终究是美国总统,美国人的务实是出了名的,难保美国走出危机的阴霾事情会怎么发展。而且就像奥巴马说的一样,信息的自由是美国力量的源泉。
  
  美国人在科技,在人才培养,创新领域,民主法制上仍然领跑世界,只不过我们刚好在自己的波峰上看别人的波谷感觉好像可以比肩而立了。
  
  不要忘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GDP是世界第二,增长率是10%。我们今日自满之成就还达不到苏联当时的水平呢。所以别看美日表面上谦恭,也许都在背地里笑,“得意什么,不过是另一个走不远的怪胎而已。”
  
  
  
  第二,我们不能把解决自己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台海,最终的解决还是要靠两岸的智慧。面对呼声高而执行力不足的马氏政权,很难保证数年内不会政党轮替;科技领先和创新能力是要靠实实在在的教育和科研,攒文章、跑项目、当领导得不了诺贝尔奖;德先生,从五四到现在多少年了,似乎始终绕不出一个“历史的三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觉得西方能帮我们实现,别天真了,孙中山那个时代就证明是不可能的;政治改革,我们需要小步快跑,而不是投鼠忌器,得过且过,真要挨到积重难返,底层人民再可怜,付出的代价不过是重新洗牌,但是对于上面的人那就是万劫不复。
  
  美国人是喜欢管闲事,这会儿不说以后还会说,但是也别人家一说就想着狡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有问题心虚什么。
  
  就聊到这吧!明星总统奥巴马先生,祝你好运,也祝我的祖国好运!


       更正:由于帝制时代遗留的蒙昧主义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我们从官方得到东西永远是那么扑朔迷离,于是中国人民总是热衷于打听和传播政治的内幕。我也不能免俗,便给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同学email,询问他得到的信息是不是和我得到的一致。他补充了几点,第一天晚餐胡奥会谈到了上海接见青年的事;第二天正式峰会小奥还是谈了RQ和老喇嘛的问题的,只是胡总温和的笑着,什么也没有回应。如此“五未谈”的第一和第五就不成立了,特此更正,应为九谈,三未谈。不过这更印证了我的结论,中美的争议焦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