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长不大的资本主义萌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2:43

 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长不大的资本主义萌芽

1.应用比较法认识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别,中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其发展前途却出现极大的差别,对该专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认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比较,从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2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户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3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4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回答:

(1)材料1反映出苏州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2同材料1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3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1、2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1、2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4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户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不同。材料3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请结合史实阐述理由并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不赞同。
理由:(1)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2)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3)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4)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如果答出早期的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全形成阶级,也可加分)
评价: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有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室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

答案:(1)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都是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时间大体都在14~16世纪之间。
(2)不同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很快向农村渗透;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局限于江南个别城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促使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封建制度阻碍而发展缓慢。西欧手工工场的商品生产具有国际性;中国手工工场的商品生产具有封闭性。
(3)原因:①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②统治者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③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④八股取士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⑤缺乏必要的民主政治环境。⑥与西方差距拉大,西方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相差无几,但由于面临的政治环境、社会条件的不同,因而其前途命运也大相径庭。根据相关各种史实回答1~9题。

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B.商人地位低下C.海外贸易不发达       D.重农轻商的思想
   明清时期经济政策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
①奖励垦荒 ②用银两收税 ③加强行会和税收管理 ④废除人头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是
A.进行商品生产B.使用手工机械进行的集中劳动
C.雇佣劳动关系D.商人投入资金控制手工业生产
我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都首先出现在纺织业,英国的工业革命也首先在纺织业展开。其根源是当时纺织业
A.市场需求最广阔     B.技术装备水平较高C.商业利润最可观  D.政府干预较少
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据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为之代料(领取材料,回家生产);织成送缎,主要较其良苦(质量优劣)谓之雠货(验货)。”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包买主制度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工场手工业  D.市场上的实物交
明朝中后期体现新的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现象是
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②苏州机工罢工,要求加银 ③“苏城……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 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反映了以下哪一对关系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B.偶然与必然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原因和结果
二、问答题

明、清(前期)时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同时在政治、思想和文学等方面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试述这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在政治、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反映。 

答案:(1)明、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成为商品;二、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是:政治上,明朝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清朝初年,增设军机处,集军政大权于皇帝手中,还一再兴起文字狱,残酷镇压知识分子。
思想上,黄宗羲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最早表达了民主主义的思想。
文学上,《红楼梦》一书,艺术地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

明清赋税制度的进步趋势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自西汉开始,经唐宋明清数代,最终定型。其间虽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明清赋税制度的进步性。通过与前代赋税制度各方面特征的比较,总结出明清赋税制度代表的进步趋势。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通过与现实中国税费改革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明清赋税制度的进步性。
4.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客观地评价明清的赋税制度,既要看到它的进步趋势,又要看到其自身的不足。它的根本目的毕竟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5.要注意认识上的升华。站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需总结归纳出可供当代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

唐朝中期始,经明清两代,封建赋税制度不断改革并最终定型,其特色有①“唯以资产为荣,不以丁身为本”②“量地计丁”纳银代役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摊丁入亩”征地丁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试比较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主要不同点,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它们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进步说明了什么?

答案: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役银,按人口、田亩多寡来承担;而“摊丁入亩”则是把丁税平摊在田亩中,废除了人头税。
进步性:(1)过去是以实物地租为主,现在则以货币地租为主,这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纳银代役和地丁银的规定,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过去要松弛多了。
说明:(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而赋役征银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
(2)人头税的废除,一方面产生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明清统治者调整了生产关系,农民已没有再隐瞒人口的必要了。

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经过了确立、完备、改革、定型四个阶段。
1.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
A.轻徭薄赋思想  B.推行均田制C.国家收入增加     D.社会稳定
2.下列有关西汉以来我国赋税制度的改革规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B.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税日益加重D.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加强
3.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明清时期都曾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和前代相比,明清赋税制度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趋势.

4.实行一条鞭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大官僚、大地主,这主要是因为
A.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B.必须把一切税役折成银两
C.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征收银两D.按田亩多少收税
5.一条鞭法虽没有推广开来,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这主要说明
A.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价值稳定B.交银纳税有利于地主阶级
C.按田亩收税的办法仍然可行D.徭役到明朝中期已完全废止
6.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程度提高的是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地丁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7.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①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将徭役、丁税和土地税合并②加重了小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农民大量破产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取消了人头税,按田亩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列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折射出资本主义萌芽现象的是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地丁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问答题

赋役税收,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支柱之一。据此,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主要封建王朝对赋税征收进行调整、改革的几种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2)分析上述赋税调整、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后果和影响。

 答案:(1)调整改革:①新王朝建立初期,经济凋敝,或统治期间遇荒歉之年,减免人丁纳税租额。如:唐太宗。②封建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政府授田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规定受田者按规定缴纳人丁租税。如:唐朝的租庸调制。③当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减少,人丁税收影响政府收入时,封建政府改革赋税征收办法,由以人丁税收为主逐步到确定为以土地税征收为主。如:唐后期的两税法规定除了税照缴之外,另按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明后期的“一条鞭法”,确定丁税并入田赋,简化征收手续,一律按田赋征银;清朝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完全确定了以田赋征为凭的征税制度。④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或挽救经济危机,加派赋税。如明末加派“辽饷”等。
(2)后果和影响:①前两种情况,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②第三种情况表明唐以后的封建税收日趋合理,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多少减轻了农民的纳税负担,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但地主阶级设法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③第四种情况,封建政府对农民剥削过度,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封建王朝出现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