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改革应谨防“价格闯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9:32
资源价格改革应谨防“价格闯关” 崔宇

2009年似乎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年”。拖了十年之久的燃油税于2009年1月1日开征,5月份实施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近日中国部分地区闹“气荒“的背景下,据相关企业和协会透露,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也有望于明年1月份正式出台。尽管水价和电价目前未出台相关改革方案,但涨价已经悄然来临。

价格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先后从政府定价改为了市场定价,但截至目前,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和“水电油气”等资源产品的定价权仍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管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低价客观上鼓励了中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投资过热和倚重出口皆源于此。资源价格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目前国际资源价格和国内物价相对处于低位似乎也给了中国难得一遇的良机。

但是,鉴于1987-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的教训,资源价格改革不应采取“水电油气”齐头并进的方式,否则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秩序的混乱。1987-1988年之前,中国的价格改革以逐步放开、计划内的政府价和计划外的市场价并存为基调,但由于计划外价格常常远高于计划内价格,导致了大量的倒卖差价行为,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官倒”一词即是由此而来。所以,在1988年左右,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价格闯关”,让计划内与计划外的价格在3-5年内并轨,这是抱着“长痛不如短痛”的思维逻辑。1988年8月19日,中国公布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计划五年内物价总计上涨70%-90%,工资上涨90%-100%。

但是,该方案出台引发了大规模的抢购风潮,从“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洗衣机、冰箱和彩电三大件等,都进入了居民的抢购目录,每个家庭似乎都变成了杂货铺。这一场面在姜昆的相声作品《着急》里有过生动的描述:“醋一洗澡盆”、“酱油两水缸”、“豆油十五桶”、“味精两抽屉”和“黄酱一被窝……”针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于当年8月底迅速叫停了“价格闯关”方案,宣布在年底之前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才遏制了抢购风潮的进一步蔓延。

对于当前的资源价格改革,这段历史值得借鉴。1987年前后,中国的CPI已经上涨了8%,1988年又进一步放开了肉、蛋、茶、烟酒等产品的价格,当时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很大。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利于推行大规模的物价和工资改革方案,否则会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预期。目前,虽然中国的CPI和PPI同比还在负增长,但全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滋生,而且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1月份中国的CPI将有可能进入同比正增长的轨道,通货膨胀也可能由此开始加速。

因此,当前并不是资源价格改革进行全面“价格闯关”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的水价和电价并不适宜在目前大幅上调。但毕竟目前CPI还处在低位,所以可以率先进行天然气价格改革,因为天然气领域的矛盾比较严重,相比水、电和油来说,中国的天然气储备和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弱。

另外,之所以说中国资源价格改革要谨防“价格闯关”,是因为资源行业不同于一般商品和服务行业,它们大都属于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的行业,尽管目前在政府管制下价格相对较低,涨价应该是改革必然的结果,但不能单纯以涨价替代改革。涨价并不是终点,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才是核心,须由政府定价逐步过渡为市场定价。

另外,还应该在这些垄断行业的非垄断业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比如在“水电油气”管网运输以外的环节),从而保证价格按照市场意志而非垄断意志有序地浮动。在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虽然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短期迅速上涨,但在价格放开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中国也从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又迅速回落。其实,真正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不会高到令老百姓难以接受。

近几年,教育、医疗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已经让中国老百姓背负了“新三座大山”,我们不希望“水电油气”等资源产品再次“泰山压顶”。要避免这一点,政府除了要“大胆计划、小心推进”外,还必须对改革过程中的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补贴,因为在稳定中才能求发展。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