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最新报告:对中资银行来说,坏账危机更胜次货破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3:49:29


    标准普尔最新报告:

    对中资银行来说,坏账危机更胜次货破坏


    2月21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最新报告指出,对中资银行来说,“家门失火”的威胁可能比美国次按危机更为严重,换句话说,中资银行2008年的坏账率将面临大考。 

    农行重组需万亿 中国坏账危机更胜次货破坏
  “当然,2008年银行业总体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准不一定上升,因为农行重组将令行业平均水准下降,但扣除农行因素之后,已经重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反弹,或者说,2008年要想保持去年的不良率水准,难度将会非常大。"标普副董事、金融机构评级分析师廖强表示。
  据羊城晚报报道,廖强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总体来说不算大,中资银行卷入次贷危机中的程度不深。
  标普的压力测试显示,中国银行潜在的次按损失不会超过去年第三季度末该行净利润的50%,这意味着,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带来的风险绝不属于致命的,而相比来说,其他银行的次贷资产相对其资本金来说,比例比中国银行更低。
  标普指出,尽管全球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波动,中国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也已处于15%的历史高点,但大多数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仍然稳健。
  “由于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为干预人民币升值过快,中国中央银行不得不持续向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大多数中资银行拥有足以维持手中次贷相关资产(主要为高清偿等级品种)到期的流动性。持有资产到期的信用损失可能低于银 行在目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匆忙出售资产的损失。”标普表示。
  这意味着,目前对中资银行而言,美国次按危机带来的威胁尚未到燃眉程度。标普表示,国内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国内经济议题下的信贷风险,而并非美国次按引发的动荡。 

    信用风险被低估
  标普资深董事曾怡景指出,2008年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将面临反弹压力,国内银行应对其贷款分类、拨备等问题引起警觉。
 
  “宏观调控举措加剧,过去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在信贷扩张的通道内,大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所支撑,但下一步信贷紧缩政策的加强,将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廖强表示。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对中国出口企业带来的盈利波动,以及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宏调措施,都可能引发相关行业部分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中资银行不加以警觉的话,很可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信用风险。
  “目前,中资银行全行业的拨备水准较低,根据标普模型计算,中资银行中长期合理拨备水准应为0.86(拨备规模与总资产比率),而2006年末的实际拨备水准仅为0.4-0.5,2007年预计与2006年相若,与合理水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廖强告诉记者。
  换句话说,“目前中资银行业已经低估了其信用风险,”廖强指出,2008年,中资银行将因此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但他强调,至少今年内还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信贷违约,问题还仅限于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
  “现在通胀和加息周期尚未到顶,一般来说,到顶之后才会出现全面的不良贷款率上升。”曾怡景称,针对这一情况,不同类型的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不尽相同。
  具体到银行来说,城商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要大于国有银行,区域性银行风险大于全国性银行。

  信贷扩张慢行
  廖强分析,中长期0.86的合理拨备水准,是根据10年期全球BB级企业债违约率、以及行业信贷增长率15%计算出来的,因此,如果银行业信贷增速适当放缓的话,对长期拨备水准的要求也会随之降低,整体而言对中国银行业是有好处的。
  目前,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信贷品质,考虑如何风险定价。
  “银行需要按风险定价,需要不断的消化、核销信贷坏账,如果信贷增速过快的话,将会对银行的资本金造成很大压力,从而最终带来评级压力。”廖强表示。
 然而,“现状是,内地直接调控信贷增速,审批信贷额度,原因就是银行自身没有自主定价的动力,只能人为调控。”廖强称,这涉及到银行公司治理的深层问题,银行管理层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中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此前,央行下达了各银行2008年新增信贷规模计画,按计划,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2008年的新增信贷指标分别为2600亿、3650亿和3500亿。
  廖强指出,信贷额度外部审批利弊参半。一方面,宏调可以有效约束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另一方面,也会让银行失去警觉,误以为在规定的额度内放贷就是安全的,从而令银行放松对自身的风险定价要求。
  “在银行没有意愿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巨集调只能算是次优的选择,”廖强表示。
  然而,预计银行业的信贷扩张虽然将有所控制,但仍将保持2位元数字的增长。扣除农行正在进行的财务重组影响之外,2008年实际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很可能不降反升。

  农行重组需1400亿美元
  廖强指出,农行的财务重组将整体拉低中资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水准。
  过去两年,标普一直跟踪农行重组的成本估算,关注其不良贷款改善情况。然而,究竟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将农行改造成一家与其他上市国有银行类似的银行?答案各不相同。
  标普的估算认为,农行的财务重组整体成本将高达1400亿美元(将近1.1万亿人民币)。
  其中,标普认为,仅把农行历史上的所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就需要付出高达1000亿美元的财务成本,而坏账剥离后,需要再向其注资,将资本充足率提升到与其他国有银行相若的水准,又需要400亿美元,即共需1400亿美元,方能将农行彻底改造成各方面指标合理的银行。
  “这1400亿美元的估算资料,是根据农行2006年的财务报表得出的,过去一年,农行本身 也在积极进行重组准备,最新的估算资料要等到农行2007年财报出来之后才能更新,”曾怡景强调,1400亿美元是从农行的角度考虑,全面完成重组需要的 总财务成本,而不仅仅是注资的概念,这部分资金也不需要全部从出,方法可以包括机构投资者出资、将不良贷款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种方式,而不意味 着需要付出1400亿美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