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教育子女树立“三个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0:53
林伯渠教育子女树立“三个观点” [作者:崔己 来源:http://www.zjol.com.cn
更新时间:2009-9-1 文章录入:hnmrw1]   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林伯渠(1886—1960),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参加长征,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家庭教育中,林伯渠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要求子女树立“三个观点”,即“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的妻子带着6个孩子,暂住在上海法租界弄堂房子的二楼上。一天,身穿灰布长袍、装扮成商人模样的林伯渠回来了。孩子们围上去,争着问风尘满面的父亲是从哪里回来的。林伯渠让孩子们围着他坐下,像说故事一样对孩子们说了他南昌起义后去海陆丰,又绕道香港来上海的旅途情况,年幼的孩子们都被父亲惊险的经历吸引住了。和妻子、孩子们匆匆相聚后,林伯渠离开了家,避居在亲戚们的亭子间或阁楼上。不久,经组织安排,林伯渠出国了。此后的10多年间,孩子们不仅见不到父亲,而且连父亲的名字也不能在外人面前提起。

  1931年,林伯渠曾给家人来过一封信,为妻子儿女考虑今后的出路,他在信中要求年龄较大的二女儿和儿子去做工,帮助母亲养家,要求年幼的孩子也学着做手工。1935年,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终于听说,林伯渠正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带行军。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在沼泽地上跋涉的父亲的倔强的身影,感到无比的骄傲。

  1938年2月,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孩子们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是多么开心啊!在办事处院子的一间摆着几件简陋家具的小厢房里,鬓发如银、精神健旺的53岁的林伯渠,同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话。他询问了家乡湖南安福(今临澧)的情况,女儿林利详细地作了回答。当了解到家里人基本上不挨饿时,林伯渠说:“这就不错嘛!中国老百姓吃不饱饭的太多了,现在日本鬼子打进来,吃不饱饭的就更多。想想他们,你们就不会老惦记家里了。”接着,他又问林利:你知道米多少钱一斤,盐多少钱一斤,布多少钱一尺?林利本以为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父亲会和自己谈谈革命大道理,没想到父亲竟然问起柴米油盐这些琐事来了。父亲则告诉孩子们:“这些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关心人民,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

  在另一次谈话中,林伯渠告诉孩子们,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依靠父兄,贪图舒服,就谈不上革命。他教育孩子们首先要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要求孩子们树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在当时延安的艰苦条件下,领导干部在待遇上和其他人的差别是有限的,主要也就是表现在伙食上。林伯渠不仅严格要求年龄较大的子侄辈和一般青年学生同样生活,就连他身边最小的孩子林用三也是如此。那时,用三刚6岁,林伯渠就让他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战士一道吃饭,上学后让他住校,和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看戏不许抢前排座位,在大街上不许随便吃群众给的东西(因为群众认出用三是边区政府林主席的孩子时,就会给他东西吃)。胡宗南带领的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前夕,一些首长的孩子被接走了,8岁的用三当然也想回家,但父亲告诉他,必须跟着学校老师和同学行军,好好锻炼自己,并要求他争取当行军模范。
  
  1946年深秋,女儿林利从国外回到延安,回到阔别8年多的父亲身边。当时正是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的前夕,在边区政府的窑洞里,林伯渠抓紧时间给她补政治课,一再以毛主席关于为人民服务以及要思想上入党的教导勉励她。不久,组织上决定林利去东北工作,林伯渠对她说:“多年不在一起,本来是想让你留在我身边的,但是,要服从组织的决定。”他叮嘱女儿,去东北后,一定要下农村,参加土改,一定要争取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只有经过这种群众斗争的锻炼,才能逐步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才能真正为党工作。”“我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遭到进犯,我必须留在这里,和边区人民在一起。”由于当时面临着规模空前的战争,众多家庭、亲人处在不同的战场上,音讯阻塞,彼此惦念,而电报联系在当时只是公家的,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工具,为私事拍电报是不能允许的特殊化表现,为此,林伯渠在林利去东北之际,还不忘告诫:“还要提醒你一件事,去东北后,你切不可要求组织上让你和我通电报!”于是,在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时,林伯渠一直在边区坚持斗争,直至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收复延安后,他才离开陕北……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的子女虽然大都在北京,但都忙于学习工作,只能在节假日有空时聚会。尽管孩子们长大了,可林伯渠从不放弃教育子女的时机。用三在北京上高中时,林伯渠不让他上干部子弟学校,而要他通过考试上四中读书。经常提醒他们应注意的问题,他担心孩子们在全国胜利的气氛中,会忽视艰苦朴素的作风,会在生活上搞特殊化。林利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林伯渠曾特地邀请编译局的负责人去他那里,当着林利的面嘱托他们:“请你们管教她,要严格要求她。”

  在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反对特殊化方面,在树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上,林伯渠对孩子们不仅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无论是在延安的窑洞里,还是在建国后的北京城,林伯渠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延安时,他经常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布衣,冬天腰间扎一根草绳;到了北京,他仍然常是一身布衣。在饮食上,他决不允许讲究。1951年,他率领代表团出国,参加前苏联的“五一”节纪念活动,住在高级旅馆里,用自来水时总是把龙头开得很小。人们告诉他水费很便宜,他说:“不管多么便宜都是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要爱惜。”林伯渠如此“律己”,对孩子们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这就难怪,1960年林伯渠逝世后,他的一切遗物,孩子们全部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