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忘其成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9:25

通用汽车:忘其成功之道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3-03-27, 作者: 杰克·特劳特, 访问人数: 2795


目 录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本篇选自《大品牌大麻烦》第二章。本书为特劳特(中国)品牌战略咨询有限公司全球总裁杰克·特劳特的著作

  刚开始的时候,通用汽车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1904年,汽车制造商泛滥成灾,这时,威廉•杜朗(William Durant)创建通用,收购汽车公司是当时的核心概念。杜朗认为,一个公司下沉,另一个会浮上来;而且组合生产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到1910年,杜朗已经收购了17家汽车公司,其中包括奥斯摩比(Oldsmobile)、别克(Buick)和卡迪拉克(Cadillac)。

  斯隆时代

  同在1918年,阿尔弗莱德•斯隆(Alfred Sloan)进入通用任生产部副总监。他的搭档是通用股票的大投资商,皮埃尔•杜邦(Pierre S.du Pont)。斯隆接过他称之为“混乱产品线”的一盘散沙——通用没有统一方针管理众多汽车品牌。它唯一的目标就是卖汽车。结果,公司品牌在内部上演“兄弟相煎”。看看1921年的汽车生产线和价格,这一点不言而喻。

  雪佛兰      $ 795-$2,075

  奥克兰      $1,395-$2,065

  奥斯摩比     $1,445-$3,330

  Scripps Booth  $1,545-$2,295

  Sheridan     $1,685

  别克       $1,795-$3,295

  卡迪拉克     $3,790-$5,690

  更糟糕的是,除了别克和卡迪拉克,其他汽车都是亏本经营。斯隆的第一个结论是:车型过多,且有不少重复建设。通用所亟需的是一个产品政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多品牌策略”)。于是他把车型控制到5种,以价格作为区隔依据。最后形成的方形如下:

  雪佛兰    $ 450-$ 600

  旁帝克    $ 600-$ 900

  别克     $ 900-$1,700

  奥古斯都   $1,700-$2,500

  卡迪拉克   $2,500-$3,500

  斯隆的基本政策是,大批量生产这5款相互区隔的车型,并追求质优物美,意在让人们认识通用大家庭,提高企业形象。这也是细分市场最早的例子之一。

  塑造品牌

  斯隆一指点江山,通用开始塑造品牌。他强调营销和品牌形象,根据市场服务的性质划分部门,并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参与竞争。

  五个互相区隔但各自强势的品牌出现了:雪佛兰、旁帝克、别克、奥斯摩比和卡迪拉克。通用的江湖地位骤升,终于占领了57%的美国市场。到了50年代中期,继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只会引起联邦调查局的注意,还有引起更多“分裂通用!”的呼声。这种情况下,通用决定转移策略,这次大转折之后,通用的市场份额开始走下坡路。

  更多盈利

  由于通用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游戏很快就从制造更多更好的车,转移到从相对稳定的销量中赚取更多利益上。1958年,金融界人士法德里克•唐纳(Federic G.Donner)兼任通用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认为,生产很重要;但盈利更重要。各部门的自主性被剥夺。

  有一次,我与法德里克•唐纳共进午餐,有一点很肯定——他跟斯隆截然不同。斯隆官期已到,人们日后戏称的“铁算盘”派上台。他对汽车的观点让我预感到通用即将大祸临头。我听到一段对通用公司的独角戏,以及对庞大的董事会的种种抱怨。报告和批示不意间有了微妙变化,金融派执掌通用日渐成形。

  “统一设计”最能描述通用的策略变动。这项发明由金融职员创造,意在通过“产品同一化”增加利润。现在可以听见他们说:“既然都是车,为什么不互相交换零件呢?” 有一点很肯定,这些汽车的内部和外部慢慢都会失去原有的独特性。这一招愚蠢之至,《财富》忍不住把通用的四胞胎放上封面故事:雪佛兰、奥斯摩比、别克和旁帝克。这篇文章发表于1983年8月22日,附上这四款车肩并肩地的图片,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题目颇具预言性:“成功是否将毁掉通用?”

  “同一化”让通用赚了点钱,却让斯隆苦心打造的品牌方阵毁于一旦。从此,通用从多品牌策略转到相似品牌策略。

罗杰•史密斯(Roger Smith)时代

  接着,又一位金融人士罗杰•史密斯1981年入主通用,“铁算盘”政策达到白热化。史密斯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卖掉纽约的通用大楼,金融部门的大部分迁往底特律。在史密斯的领导下,大部分生产部门的主管职位都由财务人员担纲,这在当时可谓是“一大怪胎”。这样看来,史密斯忽略通用最重要的观众——顾客,这也毫不出奇。艾伯特•李(Albert Lee)在畅销书《叫我罗杰》(Call Me Roger)里写道:

  “罗杰忽视了美国人热爱汽车的心理,把汽车设计丢得一干二净,而这恰恰是通用的销售力所在。”

  “罗杰这位会计师从未做过工厂经理,或亲历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正是这个人下结论说,通用参与世界竞争的渠道,在于机器人技术。”

  如果要形容这个罗杰时代的策略,没有什么比《财富》1983年8月22日的文章做得更好了,它向世人描绘了密歇根的一个装配厂: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位于密歇根Orion Township新的巨型装配厂。在这里,GMAD将装配前轮驱动的大型私家车,1984 Model C这个造价6亿美元的工厂到处都是机器人,电脑终端和自动焊接系统,包括两台价值1500万美元、庞大的Pbogate系统,负责排列和焊接仪表板。埋在地下的电线操纵无人驾驶的叉式升降机,直接从码头运送零件。Orion以灵活的操作性,为通用的工厂建立了新标准。”

  很遗憾,这项技术实际效果并不奇妙。

  回到1921

  阿尔弗莱德•斯隆的策略惨遭腰斩,“铁算盘”全面掌权。强调盈利的结果,就是部门经理很快清楚什么对自己有利。所以,为了增加部门经理的业绩(和奖金),通用每一个部门都违反原来的产品政策。雪佛兰和旁帝克的价位被捧上了天。而为了增加廉价车型,别克和奥斯摩比的价格双双压低。此番改革之后,通用的车不仅外形相似,价格也差不多了。

  土星  $10,570-$ 21,360

  雪佛兰  $13,995-$45,705

  旁帝克  $16,295-$32,415

  奥斯摩比  $118,620-$35,314

  别克   $26,095-$37,490

  卡迪拉克 $31,305-$48,045

  究竟是怎么回事?通用又回到了1921年的情形:区隔不清,内部竞争市场。事情重新变得一团糟。在美国,通用的市场份额从57%跌至28%。对喜欢用钱衡量的人来说,这意味着通用在销售上损失了900亿美元。

  董事会介入

  由于市场份额连年缩水,几年前,通用董事会愤然解散高层领导。近几年,新的首席执行官已不再是“铁算盘”派,他们是新的营销首领,品牌经理——各种措施出台有目共睹。但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能提高通用的市场份额。

  通用最近的举措是任命47岁的瑞克•瓦格纳(Rick Wagoner)为首席执行官,通用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他遗弃原来孤立的经营风格,不遗余力借助电子商务化把通用提升到网络速度。这股“数码”动力是否有效?人们是否会因使用连接网络的玩意而购买通用?或者因为它的汽车仪表板上有一个“On Star”按钮?(嘿,蝙蝠侠的蝙蝠车里面也有一个!)数码设备链能使通用的车更快,更便宜,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吗?也许。但铁算盘派遗留的机器人并没大改变,也就是说,通用的新数码技术并没点到要害。

  通用忘记了当年使它成功的东西是什么。一切又回到80年前斯隆面对的混乱情形。通用该如何定位品牌,让它们相互区隔,又互相补遗,而且比肩共进。1921年斯隆的答案是给通用做一次大手术,激活两个品牌,并及时进行巩固;对剩下的品牌重新定位。2001年给出的答案,可能仍是一次大手术。逐步取缔奥斯摩比是一个好开始,但处理老顾客、工会投诉和经销商还是个问题。

  但与此同时,通用几乎又往相反的方向开进——为吸引年轻买家,它大批生产造价在2万美元左右的七款车型。其中有走下坡路的钍星S系列和雪佛兰骑士的翻版设计。而实际就是重拾雪佛兰低档车S-10的牙穗,设计成中等车型。旁帝克也将推出一款运动车型Vibe。这样看来,在原本充斥相似车型的复杂阵容里,通用又倒加一耙。淘汰一款,后又增加七款,混乱在通用继续上演。这不会给它带来任何好处。  这正是通用的问题所在。从通用的麻烦中,我们又可以学到什么? 教训一:警惕成功

  成功往往导致自大,自大导致失败。

  自负乃营销成功之敌。客观则是必需品。

  成功的人往往疏于客观,常以自己的判断替代市场需求。

  成功是导致品牌延伸的最致命因素。一个品牌成功了,企业以为名字使然,忙不及迭地把它贴到其他产品身上。

  事实恰恰相反。品牌成功的主因并不在名字(但一个糟糕的名字永远都不会使产品出名)。品牌能成功,是因为企业做了正确的营销决策,根据营销基本法则,步步为营。他们第一进入消费者心智,缩小焦点范围,抢先占有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属性。对品牌名或企业的名字越认同,就越容易掉进品牌延伸的陷阱。“不可能是名字的错。”情况不妙的时候,你也许这样想。“我们拥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名字。”骄傲为毁灭之始,傲慢为堕落的开端。

  实际上,建立品牌初时,自大可以是有效的推动力。然而一旦进入营销阶段,自大就是敌人。成功的营销者能思消费者之所思,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情况。他们紧紧记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营销过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消费者认知。

  通用成功节节攀高的时候,高层们以为凭此可在市场里为所欲为。成功导致失败。“铁算盘”们以为,为了使通用汽车盈利更多,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消费者会继续捧场。错。雪佛兰曾是经济型家庭用车的成功品牌,所以它可以延伸到昂贵车、运动车、卡车,任何车。错。雪佛兰从此不复是“美国的心跳”。现在它是第四。丰田才是老大。别克和奥斯摩比曾是高档汽车的成功品牌。高层们又认为消费者会喜欢它们的低价版本。在这一点上,他们猜对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同时也会破坏它们在消费者心智中“高档车”的认知。我曾经多交警告过他们,可惜他们不听。因为成功,所以为所欲为,然而这并不能保证继续成功。最后你得到的恰恰相反——你肯定会失败。

  教训二:领导者必须封锁竞争

  强势竞争者的一举一动皆不可忽视。大多竞争者只有一次机会出头,但领导者有两次。第一,身为领导者就是胜机;其次,当竞争者出现后领导者仅仅通过模仿竞争者也可以成功。但行动必须迅速,赶在攻击者站稳脚之前出击。很多领导者因为自大而固步自封。更糟糕的是,他们对竞争者的发展嗤之以鼻,直至情况无法挽回。

  在营销战场上,封锁竞争对领导者来说尤为有效。记住,战争发生在消费者心智里面。攻击者若要冲击心智,它需要的是时间。一般来说,领导者有足够时间发动封锁战争。美国汽车行业的历史很好地解释了这条定律。约翰•德罗宁(John DeLorean)在畅销书《晴日又见通用汽车》里写道:

  “我在通用的时候,福特的产品开发能力比它强,克莱斯勒在技术研发上也强过它,但在通用占半数的市场份额面前,它们都显得苍白为力。

  自从水制自动变速器(1939)和硬顶风格(1949)两项设计以来,通用再也没有出过重要的汽车技术革新。实际上,克莱斯勒时有技术革新,比如动力方向盘、动力刹车、电控摇窗和交流发电机,福特也几乎在每个重要新市场里都争得头筹。”

  然而,哪个品牌代表汽车的卓越工艺?当然是通用。这其实就是企业人一直深信的“事实终会水落石出”的营销陷阱。消费者也认为事实终会水落石出。既然通用已是赢家,那么就是因为他是最好的才会赢。所以他们认为,事实肯定在市场领导者手里。换言之,其他制造商再怎么折腾,通用的汽车就是优人一等。但这只在消费者心智中占强势领导认知的情况下才发生。对今日通用来说,此景早已不再。当年小型汽车入市美国时,通用没有及时封锁竞争。它的领导者认知就此遭到了致命打击。而且,通用车的质量标准赶不上德国和日本。

  领导者是应该草木皆兵吗?还是专门对最有威胁的竞争采取行动?追逐愚蠢的概念显然毫无意义,那又应该用什么来做判断?当第一辆甲克虫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看起来确实很怪异。底特律流传着一个经典笑话:“美国三件自以为是的东西是什么?”答曰:“南方厨艺、家庭性事和外国汽车。”很多企业都因为当时没有对这些“令人难堪的东西”采取及时行动而今追悔莫及。今天,他们的口号可能是:“擦亮眼睛,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但对领导者来说,这是个危险的战术。等到事情已经发生时,往往情况已经无法阻止了。想要加入竞争,不意间已为时太晚。在我看来,通用除了自乱阵脚导致的自杀悲剧化,还错失了两次最重要的封杀低高端市场的绝佳机会。在通用如梦初醒之际,日本小汽车已经紧随德国人杀入美国。小汽车占了美国汽车市场的20%,而通用只有袖手旁观的份。高档车市场也出现了同样情况:奔驰和宝马开始销售比卡迪拉克更贵的车。通用也拿不出新品牌与它们对抗。(也许他们应该买回著名的老式汽车,LaSalle。)日本人也携阿库拉(Acura)、凌志Lexis和无限(Infinity)尾随而来。

  今天,豪华汽车的大部分市场掌握在德国人和日本人手中。通用仍然只有坐旁上观的份。

  教训三:不要与前线失去联系

  企业规模越大,首席执掌官就越有可能与一线人员失去联系。如果你是一个要务缠身的首席执行官,你怎么去收集正在发生的一切的客观资料?怎样抽时间从中级管理人员那里听到你想听到的东西?怎样收到好消息的同时听到坏消息?

  一种方法是“乔装打扮”或秘而不宣。这在经销商或零售商层次尤其有用。很象古代微服出访的皇帝,打扮成平民混进人群,探清事情真相。首席执行官就象是皇帝,很少能从下属口里听到真实情况。权利场无不滥演着勾心斗角。所以你必须找到一两个诚实可信的人,让你听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他们也许是某个底层的员工,或者是经销商,也可能是消费者,总之,他们能让你知晓内情。

  想想通用的小卡迪拉克的崩溃。也许根本不用我来指出,甚至当时底层员工就能给首席执行官提出建议——外形类似雪佛兰的卡迪拉克不会卖得很好。果然如此。

  另一方面是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安排。他们要参加的联合会议、工业活动、董事会议和庆功宴会实在是太多了。但营销战略与品牌战略问题如此重要,绝非部下可以解决。如果你代表所有,你就应代表下一次集资活动的主席。(出席国家级葬礼的是美国副总统,而不是总统。)首席执行官要出席的下一个地方,应该是第一线。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走出办公室,亲眼看看你的企业到底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