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 · 杂种 · 杂交水稻之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2:51
     
                             
杂交 · 杂种 · 杂交水稻之父

作者:竹叶连

前两天有感而发,码了一个袁隆平并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帖子(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7538009.aspx ),本意是正本清源,说明被扭曲了的真相,意外收获的是,一片骂声,甚至有诬此文狗屁不通,“连什么是杂交水稻都不懂的”,可见骂人的人的确不知道什么叫杂交水稻,不得不再 “科普” 两句。

什么叫杂交水稻?为了扫盲,先从基础概念 “杂交” 说起。

什么叫“杂交”?杂交(hybridization;cross;crossing),用大白话简单讲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进行“ 交配” (基因工程、细胞杂交、分子杂交等等,不在本文前提范围) 。

两个不同物种交配产生出来的后代,就是杂种。

杂种具有父母亲本的特性,并可以表现其优良性状,即所谓杂种优势。

在杂交的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农业上一般就叫杂交育种。

水稻杂交育种就是这样一种育种技术,人们把这种技术生产的稻谷叫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所产生的种子,用于繁殖,就是水稻杂交育种;其种子用于大田生产,所产生的稻谷,人们习惯叫它杂交水稻。

利用杂交繁殖生物,以其后代的优点为人类服务,由来已久,不仅植物,动物也有,如骡子,它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个头大,具有驴的负重和抗逆能力,马的灵活和奔跑优势,是非常好的役畜——虽然牠通常是断子绝孙的倒霉蛋。

回顾历史,在植物杂交领域,1719年,T · 费尔柴尔德以石竹科植物为材料,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人工杂交种。1761~1766年,J ·科尔罗伊特进行了烟草杂交试验,认为杂种一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中间,并且有优势表现。19世纪初,T · A · 奈特提出杂交是获得许多“性状新组合” 的方法。J · 高斯、G · F · 加特纳和 C · H · 诺丹等注意到杂种一代的一致性和杂种二代的多样性。1860年,F· F · 哈利特将1856年德维尔 · 莫兰所创立的维氏分离原则和后裔测定法运用于杂交育种,此法即现行系谱法的基础。

杂交本是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行为,人为杂交也古已有之。但奠定杂交理论基础的,当属“杂交之父”(又是“之父”!)或遗传学的开山祖师格里哥·孟德尔,这位不务正业的洋和尚,他的不朽论文题目就叫《植物杂交实验》( 《Versuche überPflanzenhybriden》,1865年)。他在论文中展示了他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记录其表现的遗传规律,并以数学关系加以描述,显示遗传是颗粒性的(今天叫“基因”),而不是此前认为的混合遗传或那害死人的所谓“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的遗传定律后,杂交育种虽然开始有了初步遗传理论作指导并取得一定进展,但20世纪初仍凭个人经验为主工作。1904年加拿大的A · P · 桑德斯和C · P ·桑德斯用杂交方法育成了以优质丰产闻名于世的春小麦品种马奎斯。此后,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特性鉴定技术的改进和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杂交育种工作才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在技术上从古典的、田间的杂交手段向精准的、可预设的转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三系法是若干年前别人发明的,利用野败杂交也不是袁隆平的功劳而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发明,袁隆平的学生找到一株野败,是他的幸运,袁隆平拿来用,出了名,是袁隆平的能耐。但是,袁隆平用的三系法,连他自己都不得不说落后了,二系法又是别人的发现发明,一系法既不算什么发明,又还没有找到最佳定型,古典杂交水稻这点事,发展到今天,声名不小,问题不少,怎么发展,在全新的、神奇的当代生物工程技术面前,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了,再吹过时的老调,是不是有点不和谐有点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