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中国财富:它的聚集与散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7:21
【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中国财富:它的聚集与散漏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涛 发自上海
2009-08-19 23:42:55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3185 【新中国六十周年系列专题之三·资本复兴】
最能累积财富的国度
在积累财富方面,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能很少有人能超过中国人。
2008年,中国人创造了大约30万亿的财富(GDP),而居民消费仅为10.85万亿,占比仅三分之一稍强,而美国的这个数据大约为71%;即使加上政府消费(政府向公众征税,并消费这些税收以提供公共服务),中国的最终消费大约也只有50%左右。
换言之,中国人每创造3块钱的财富,老百姓大约只花1块钱,政府花去0.5元,剩余下的1.5元全部作为财富积累了下来。
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主要表现为四大块:存货(即没有消费掉的那部分财富)、居民银行存款(老百姓只是拿其收入中的一部分去消费,剩余的变成居民存款)、外汇储备(即外国人替中国人消费掉的那部分财富)、企业利润。除了存货之外,其他三部分将进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它们最后又会通过贷款变成投资,或者说资本。
银行有办法把很少的存款变成很大的投资:设存款保证金率为10%(所谓“存款保证金”是指商业银行要从存款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存入中央银行),老百姓每存进银行100元,理论上讲,银行就可以贷出去90元;贷款人拿到这90元,不可能全部提完,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会存放在银行账上——就算它花出去了,也只是跑到了其他个人或企业的账上,而这些拿到钱的个人或企业还是会把钱存进银行——银行拿到这90元,又会贷出去81元,如此类推。少量的存款被反复贷出放大。
除了银行之外,股票市场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资本放大器”。股票市场通过股票的买卖对资本进行估值,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能获得超额溢价,放大其价值,然后,上市公司再以放大之后的估值向投资人出售部分股份,以获得资金进行新的投资。
通过银行以及股票市场——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市场:债市,这是美国最为主要的募集资金方式,但是,在中国,债市小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消费掉的国民财富最终变成了资本。
国有资产涨了1200倍
在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企业和政府有比较明显的分野: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它通过向私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得利润;政府则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无法由追求利润的企业来提供,但又不可缺少,比如军队、外交、社会保障等等。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1949年开始,我们就有了国有企业。1952年时,这部分资产的总价值为238.60亿元。2006年的时候,全部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9万亿元,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的话,大约增加了1200倍。
在经过1950年代暴风骤雨般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中国,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一直到改革开放,才有了民间资本。在过去30多年里,民间私人资本有了迅猛的发展,按照经济学家樊纲于2002年在《中国财富报告》中的估计,2000年,中国总资本额为38.5万亿元,其中国有资产为9.9万亿元,占26%;私人资本22万亿元,占57%,其余为外商资本与集体资本。
在樊纲报告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国的财富和资本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仅居民存款一项,就从当年的6.4万亿元上升到25万亿元,住房的价格更是连着翻跟头,仅上海一地,依照当下的价格计算,住房总值大约为7万亿元左右。
国有资产方面,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主任李荣融的说法,仅中央企业在2007年时,总资产就高达14.92万亿元。
按照去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本将“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虽然,我们看到,只要是赚钱多的领域,都能看到国有企业的矫健身影。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今年的多个“地王”拍卖中,国资背景的地产商气吞万里。
两个散漏点
中国的国家资本当然要远超过国有企业的资本。矿山、海洋、城市土地等资源也是国家拥有的重要资本(从法理上讲,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
而无论是矿山还是土地,都是中国当下最为热门的“造富机器”。2008年的数据是,各地政府从“土地出让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获得了1万多亿元,而“征地、拆迁补偿”仅为3778亿元,大致地说,就是政府卖地每获得1块钱,只需要向原先的地主补偿0.38元。
2008年,全国的税收为5.78万亿元,不过,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估计,早在2007年,政府的全部收入就高达9万亿元,除了土地出让的1万多亿外,还有行政性收费1.66万亿元、烟草专卖2000亿,还有海关税、矿产权拍卖、彩票收入等。
步入2009年,由于各地纷纷冒出“地王”,估计政府的土地出让等收入将远大于2008年,如果把国有企业的利润也纳入政府收入的话,那就更大——虽然,国有企业向来不向政府分红,不过,从法理上说,这部分利润应该计入作为股东的政府的收入项下。
如果10万亿元这个估算能成立的话,那么,在一个GDP仅为30万亿元的经济体中,政府就切去了三分之一,这显然是一个过分大的蛋糕。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离不开一个强大而高效的政府,政府对外维护领土和主权,对内维护法律和秩序,这些工作显然都不适合由私人部门来承担,不过,获得这些服务的成本也应该是合理的。而不能讳言,中国人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显得有点高。这是中国财富的一个重大散漏点。
而另外一个散漏点,是外汇储备。
理论上,外汇并不属于政府所有,它属于企业(通过出口或者外商投资)、个人(通过国外亲属汇款等)。不过,按照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外汇在国内并不能流通,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需把外汇卖给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形成中国的外汇储备。今年6月,这个数字已经迈过2.1万亿美元。
人民银行本身的资本金非常有限,它只能通过发行新的人民币才能买进外汇。考虑到外汇储备是如此地大,相应地,“外汇人民币”的总量也非常大,大到了足够显著影响中国的“流动性”,这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增添了很多的麻烦。
在这种安排之下,人民银行就在人民币方面成为一个巨大的负债人;在外汇方面,则成为一个巨大的债权人。过去几年里,由于人民币升值不少,人民银行在这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的亏损。再加上外汇方面有限几项投资也不大成功,所以,外汇储备这一块成了中国财富的另外一个漏斗。
早些时候,有学者曾经号召把外汇储备平分给老百姓,这个说法恐难成立。因为人民银行也好,外汇管理局也好,它们在拥有外汇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人民币债务,而且,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它的总债务是大过总资产的,从账面来说,这部分资产是负值。它是以人民银行过量发行人民币而获取的,从道理上讲,并不能作为一项全民所有的财富,向老百姓平分。
当然了,外汇储备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总欠债。或者说,中国人持有的人民币对应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它已经超过了中国国内的货币化财富应有的总量,这也是中国最近几年包括房价在内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