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的E化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7:28
“做信息化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能为了形象工程而去做信息化”
“武夷山市目前120个副科级以上的单位都可以用同一个网络办公,一年节省下来的纸张、会议费用就有300多万元,而整个武夷山的信息化建设至今投入的资金也不超过1000万元。”武夷山市“数字武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德水不无得意的说。
如果仅从这一点上看,武夷山市的信息化确实有可以值得自豪和夸奖的地方,在全国诸多的县级市中,更多的城市信息化只是一个装点的门面,但花费的财政支出却不是少数。刘德水说福建省黄小晶省长在2005年1月14日曾经特别批示:“数字武夷”要重点宣传和推广,要使“数字武夷”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
一年多的时间之后,武夷山市信息化开始向一直被信息化领域视为最难做的事情之一的农村信息化推进,而做法在之前已经有的经验上,考虑更多的是“对农民实用的信息化”,而并不是在全国更多地区普遍常见的“形象工程”。
“花在农业信息化上的钱不在少数,而很少见成效,原因是什么?”刘德水这样看待目前农业信息化的热潮,“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对武夷山市的农村信息化,我们曾经做过相当深入的调研,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上什么样的信息化。”
市长担纲信息化
刘德水说谈武夷山的信息化有一个人很关键,就是市长胡书仁。
2001年3月份,之前还在武夷山市二中教学的刘德水被调入“数字武夷”项目组,专门负责“数字武夷”的建设工作。刘德水回忆当时的领导小组组长就是胡书仁,并且在当时“数字武夷”是武夷山的重点建设项目。
“像这样的重视,即使是现在也不多见。”刘德水说胡市长除了自己亲任组长,还经常组织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武夷山市的信息化。
“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支持力度,恐怕武夷山市的信息化也不会如此出色。如果有这样的支持力度,很多地方的电子政务工作也就不会感觉很难推进。” 刘德水说。
2001年5月,在参照“数字福建”一些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武夷山市做出了“数字武夷”信息化的建设方案。按照这个构想,“数字武夷”已经不再简单的是武夷山市的公用信息平台等基础平台,而是要建成以数字化为根本特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会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
2002年9月份,武夷山市政府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实达集团控股公司正式签订“惠普电子化政务示范中心”项目合作捐赠仪式,三家公司联手向“数字武夷”捐赠价值300万元人民币的软硬件产品,而这标志着“数字武夷”一期工程的正式启动。
2003年4月,“数字武夷”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刘德水介绍,“数字武夷”一期工程主要完成了“1138”工程,即一个中心:“数字武夷”信息中心;一个基础网络:政务办公城域网;三个平台:武夷山市互联网门户网站平台、政务网平台、办公网平台;八个应用系统:呼叫中心、项目管理、领导办公辅助、效能监控、指挥协同、三农服务、电子邮件、公文管理和查询。
2003年11月份,由福建省数字办组织的“数字武夷”一期工程的专家评审验收会,至此,“数字武夷”一期工程圆满完工。
“128”工程
2004年初,“数字武夷”开始实施二期工程。
刘德水把二期工程归纳为“128”工程。即成立“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两个平台:武夷山市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网络新闻平台;开发了八个应用系统:网上申报审批、跨部门政务协同、移动短信新闻发布、武夷论坛、旅游预定、武夷生活易网站、武夷山党建网站系统、市委党校卫星转播系统及阳光武夷少儿网。
成立“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是武夷山市发展电子政务的又一新作,由企业来负责电子政务的管理和维护,这在当时还不多见。2004年左右,多数的电子政务工程都是由政府出面操作。
2004年9月,在武夷山市的副市长崔进玉的组织下,成立“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的会议最终形成了决议:公司依托“数字武夷”信息中心,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再聘请部分管理和业务人员,这样既可充分发挥信息中心人员的技术特长,为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又可解决信息中心人员的待遇问题,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在技术人才资源上的共享和互补。
2005年5月,“数字武夷”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刘德水说几年的工程下来,基本形成了“3323”工程,即三个基础,三个平台,23个应用系统。三个基础是“数字武夷”工作组织、“数字武夷”数据和网络机房、武夷山市政务办公城域网络。
事实上,从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武夷山市的办公效率和成本就开始明显改观。刘德水介绍除了给上级和需要归档的文件外,武夷山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已经不再使用纸张类的红头文件,文件、简报、通知、公告等基本都是在网上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另外,政府办公系统、文件库、项目管理、指挥协同系统的建立,使政令能够快速的到达并得到反馈,办事效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呼叫中心系统的设立。5131890(武夷山一拨就灵)和在门户网站上的“呼叫中心”是提交和查询投诉信息的专用通道,有时候市长也会去查一下问题的处理和反馈。” 刘德水说从设立到现在,呼叫中心已经接受了1000多条市民、游客的建议和投诉等信息,其中的90%以上能被及时处理,而处理结果满意率为80%。
不一样的地方特色
“各个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虽然有许多共性之处,但每一个地区更应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刘德水说。
武夷山信息化有几个与一般地区不一样的特色,刘德水介绍一是组织模式的创新。“武夷山市信息化通过‘数字武夷’信息中心一站式统一管理和维护模式,实行集约化管理,使有限的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减少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
如常规情况每个单位需1~2个技术管理人员,100个单位需100~200个技术管理人员,而现有的模式技术管理人员只需5~10人;财政支出也只是常规情况的二十分之一。同时,还能使有限的资金用在有限的人才上,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是ASP模式的应用。武夷山市ASP模式的城域办公系统是将办公软件集中安装在一个服务器集群上,由信息中心统一对软件进行管理和更新,并通过网络将软件提供给政府下属各单位。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首先下属各单位用户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减少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费用;其次下属各单位不必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费用就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第三由于采用ASP模式各单位办公系统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方便实现资源共享。初步估算,此一项可节约经费1000余万元。
三是依托广电网建设政务办公城域网。武夷山市政务办公城域网的建设是利用市广电局原有的网络管道,市政府投入非常少的资金(仅30万元)购置了一些光纤,节省了非常大的一笔政府财政投入,并提高了网络带宽。刘德水介绍自行投资建设光纤网络,各单位可免除光纤租借费用,降低各单位加入政务办公网的门槛。
目前,武夷山市政务网横向网接入工程只花费了30万元,形成150对光纤的接入规模,完成了全市120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的接入工作。刘德水算了一笔帐,若采用租用电信或移动公司的光纤,每年至少需支付租金50万元,按光纤正常使用20年计算,此项可节约资金1000万元。
“武夷山市信息化为什么会形成目前的发展态势,原因是在做信息化工程之初就考虑到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做信息化,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做信息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刘德水认为自己的教师经历对做武夷山信息化也有一定的帮助,“逻辑比较细密,考虑问题比较全,这些都是当老师时养成的习惯。”
建设新农村
2006年6月5日,武夷山市与北京慧点科技签署了合作共建新农村信息化工程意向书。刘德水称,这是“数字武夷”启动4年来,完成“3323工程”之后,在新的信息化建设征程上的新挑战。
尽管农村信息化被喊了多少年,但大多都停留在了装电话、通电视的层次上。一些IT厂商虽然看好了农村信息化这块难啃的“肉骨头”,但就是不知道从那里下口。
而武夷山的农村信息化却计划的有板有眼,从容不迫,而之所以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武夷山市农村的网络体系比较好。
“目前60%~70%的村子都通了有线电视,这是利用一些扶贫项目解决的。譬如桐木村,广电就花了100多万元通上了有线电视,而广电的这种网络我们可以利用。通过利用电话、光纤、无线网络这些技术手段,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 刘德水说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平台中,将选择20个左右行政村作为试点。
按照建设新农村信息化的计划,农村信息化第一阶段建设内容包括农村通信基础实施服务平台,旅游信息发布与电子商务、茶业产业、村务管理、农村教育培训等4大系统,数字化游人服务、“益农”信息驿站等2个体验中心。
“数字化游人服务、‘益农’信息驿站都是免费的。‘益农’信息驿站是准备在村子里面找一个类似网吧的地方,让农民免费上网。”刘德水说:“不能让老百姓掏钱买设备和上网费用,如果花钱,农民谁还上网啊。” 益农信息驿站,准备选择基础好的约20个村作为试点,与英特尔合作,推出针对农村的定制电脑,提供信息查询、村务公开等服务,并建设远程访问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
刘德水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将建设武夷山旅游网站、票务销售管理、酒店预定、旅游套餐、助游目的地指南、景区资源调度等9个系统。
而在茶业产业平台上,将建立茶、竹等农产品网站群,针对不同农产品建设相应的子网站,提供农资、农产品信息、政策法规等发布,提供网上投诉、咨询、农产品论坛等功能,并实现茶叶网上预订管理和对涉外企业进行会员制管理。村务管理系统,提供党务、政务、财务、统计、劳动力管理,负担监控、土地合同、农业信息采编发等功能,并设置村级名片系统,为农村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形象,招商引资的平台,并提供村民进入各个系统的门户网站及向上级反映村务问题的投诉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