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律师在狱中忏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0:45

打工律师在狱中忏悔

 

文/江峰  程颂红

 

“破烂王”、江城“首位打工律师”、武汉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第二届中国优秀外来务工青年提名奖”……这些头衔的拥有者如今沦为了服刑人员。在狱中,他幡然悔悟,明白了“成于艰,败于贪”的道理。

“我的故事是一本书,精彩部分让人感动;辛酸部分让人触动;真情部分让人激动……”这是小江湖监狱一监区服刑人员张强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命运为你转个弯》的开篇语。这篇纪实性小说是张强在狱中历时两年所作。还有3个月就要满刑了,谈起这段创作经历,他感慨万千。

命运多舛,带上课本去打工

命运如同山路十八弯。

对于年轻的张强来说,命运中第一个大弯是中考那一年。

1987年6月,中考前的一个星期,15岁的张强接到家中噩耗,姐姐洗菜时不幸掉在水塘溺水身亡。

张强出生在湖北浠水县的一个贫困山区,不到两岁,母亲就去世,父亲身体一直不好。长姊若母,在张强的记忆中,大他5岁的姐姐一直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因为家里穷,成绩一直很好的张强交不起学费,每次面临辍学的境地,总是姐姐挑起家中重担。

姐姐走了,张强突然觉得一直照在他前面那盏明灯灭了,中考成绩一落千丈。回家务农,张强心有不甘。特别是每天砍完柴后,看到墙上贴着读书的奖状时,他的心情无法平静。他还记得喜爱他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男儿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务农3年,张强还清了读书欠下的所有债务。轻装上阵,他决定继续朝他的理想前行。

1990年4月28日,张强来到江城武汉。临行前,父亲噙着眼泪对他说:“伢,去城里什么事都可以干,就是不能干违法的事。”张强点了点头,那天,他刚过完18岁生日。

张强没有什么行李,旧床单做成的包裹里除了几件简单的衣服就是书,那是他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高中课本。

一天,他看见一群衣着又破又脏的妇女在拾捡垃圾堆里的废瓶废纸,张强顾及不了许多,跟着捡了破烂。当他把捡来的破烂送到航空路一家废品收购站时,老板涂道玉碰巧看到他包裹里的书,心里一热,对张强说:“小伙子,你是个好青年,愿意在我这里打工做事吗?”

“我要读书!”

废品站的工作并不亚于山村繁重的农活。

偌大的废品站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每天,张强和另一个打工者都得将废纸报分类,书归书,报归报,杂物归杂物。有时候,拉货的车来了,还要帮忙装货卸货,一篓子废报纸,或是一麻袋杂物,都有七八十斤重,身材瘦弱的张强常常咬着牙从车厢里扛上扛下。

有一次,他在搬运中不小心脚被碎玻璃割伤,顿时鲜血直流,但因任务繁重,他只做简单的包扎后便继续投入劳动,晚上睡觉时才发现脚全部肿了。第二天疼痛难忍去看医生,医生说:“你胆子真大,连个破伤风针都不打。”

苦中也有乐,张强从废纸中找到他的精神食粮。

《中国青年》、《读者文摘》……张强像淘金一样把这些书报从破烂垃圾里精心挑选出来。

废品站的门口有一盏路灯,透过木门板缝的灯光刚好照射在他睡觉的硬纸板床上,忙碌一天后,他便如痴如醉地阅读。浑然忘却一切劳累与伤痛。

这时,他每月有了80元钱的工资,除了每月寄给老家外,还固定挤出20元左右买书。

不断地读书,让张强越发感到知识的贫乏。“我要上大学。”张强的想法呼之欲出。

1993年8月,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门前,张强看到了招生简章,但上面注明要招高中毕业生,并要求有一定的高考分数才能报名。

他多次给学校领导写信,在致武大校长陶德麟的信中,他甚至措辞偏激:我是从贫苦农村出来的打工青年,读书是我最大的梦,如果梦不能实现,我将跳长江……

求知的痴心感动了成教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接纳他为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贸易法专业的93级学生,试读一年。

1993年9月1日,拿到录取通知书,张强热泪盈眶,他心里默念:一定要争口气。

第一学期住读,张强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到宿舍楼顶上,大声朗读法律条文,然后提前半小时进教室预习。

一个学期后,他无力再支付学费,心地善良的老板涂道玉拿出400元钱给他说:“先将学费交了,我们再想想办法。”为支持张强上学,涂道玉特许张强白天上学,晚上回来帮帮工,工资照付。

几年辛苦不寻常。在好进不好出、考试异常严格的武大成教学院中,他门门考试都是一次通过,并且还取得了平均每门功课78分的好成绩。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他还到国际营销班去学外语,1996年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四级英语考试。

那年6月,《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分别报道了张强求学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名叫施娟的打工女孩写信给张强:“我终于明白怨天尤人、消极等待是错误的,自立自强才是做人的根本。”

经过3年努力,张强跨越了他人生的第二道弯。

沦为阶下囚

4年中,张强打工挣下的14000多元,其中11000多元用在了求学读书上。

在拿到文凭后,他又考取了律师证。

有了知识的武装,张强自信地走进了武汉人才市场。1996年,武汉首届律师人才招聘会在汉口车站揭幕,30多家律师事务所在这里张榜“招贤”。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了一名律师。

后来,随着新闻媒体的日益关注,张强在武汉已是家喻户晓。

1998年春节,律师所一下子来了20多人,清一色的打工妹,将律师所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是一家娱乐城的员工,老板3个月不发工资。

打工者都等钱过年。张强听着心颤抖了,他果断地接下这个案子。

张强与几个领头的打工者来到那家豪华的娱乐城,张强出示律师证,保安挥拳就要打,被张强拦住:“假如你们3个月没拿到一分钱工资,做何感想?”保安无言,退到一旁,张强径直闯进人事部。部长扔下一句话:“想要工资,没门。”见张强待在办公室不走,他打来电话,叫人来轰赶。张强说:“你的员工们已委托我代理这场讨工资的官司,你就等着法院的传票!”

张强转身欲走时,办公室一位中年妇女连忙转弯:“你别走,我们谈谈……” 一番斗智斗勇的谈判后,张强手中多了一张24000元的现金支票。当打工者个个向他道谢时,张强心里好温暖。

因为一直为打工者鼓与呼,张强赢得了江城首位“打工律师”的美誉。

武汉有百余万外来打工者,他们分布在三镇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也开始通过张强来维护他们的权益。

1997年6月的一天,张强正在办公室分析案卷,湖北黄陂区塔耳镇打工仔陈长庆找来了,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头上包着白色的绷带……

陈长庆在武汉市头道街一建筑工地做小工。私人建筑老板为省钱,连最起码的劳动安全保护都没有。

那天,建筑队承建的一座楼房盖到了四楼,一工友失手,一根钢管像长了眼睛似的,垂直砸向陈长庆的脑袋……经过7天的抢救,医生总算将陈长庆从阎王爷手中夺回了,但他脾脏被摘除,终生丧失劳动能力。老板却玩起了“失踪”的游戏,不问不管了。

陈长庆只有21岁,农村人不能劳动就无法生存,万般无奈之际,他想起了打工律师张强。张强决定免费为他讨说法。长达1个月的调查取证后,他将老板送上了法庭。老板不得不赔了3万元钱。当陈长庆拿到厚厚的三沓钱时,不禁泪流满面,跪在张强面前。

成为众多打工者的“代言人”后,张强被誉为江城首位“打工律师”。1999年6月,他荣获武汉市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称号。

经历了苦难,张强闯过了他人生第三个大弯。有时候,命运的考验,不是在苦难中,更多的是来自成功时。

后来,张强沉醉于荣誉的光环中,忘记了自己曾经沐浴的温暖和社会的帮助,开始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了。

2002年6月,张强忙着结婚,房子的事一直是他发愁的,正在此时,他代理的一起经济官司胜诉,由于正需要钱,张强把手伸进不该伸的地方。

他涉嫌伪造当事人签名,冒领20.5万元执行款,2002年年底,一双冰冷的手铐戴在张强手上,那一刻,他热泪长流。

“悔不改,所有的荣誉被自己的贪欲全给毁了。”面对众多采访他的记者,张强道出自己的心声。

2003年12月,张强投入湖北省沙洋小江湖监狱一监区接受服刑。

在狱中破茧成蝶

刚下队的第一天,张强就感到特别的累。

尽管他出生在农村,吃过很多苦,但在新的改造环境,他还是不能适应新的劳动岗位,特别在摘棉花的过程中,看到别的服刑人员左右双手齐飞,他根本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下队一个多月,他的劳动改造分远远落后,看到累计分公示栏,张强偷偷地哭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生活有多艰辛,他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由英雄沦为阶下囚,这能怪谁呢?”

其实,从张强入监,他的表现就引起了民警的关注。

2005年底,天正下着大雪,张强被喊到了值班室,沙洋监狱局副局长段晓东和监狱长李军民来看他了。

“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事迹,你是江城首位打工律师,曾有很多光环,但在成功时候没有把握好自己,现在进监服刑,希望你不要背心理包袱,从头开始,重塑自我,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向我们反映,我们会帮助你的。”

段晓东副局长的话深深感动了张强,看到领导温和的目光,张强含泪点点头。经过最艰难的适应,张强逐渐跟上了监区劳动节奏。其实,在每天的辛勤劳动中,张强也越来越体验到改造的内涵,改造过程是一个意志与耐力磨砺的过程,靠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

端正了改造态度,张强的改造成绩越来越好。2006年监区依据他的表现为他呈报了减刑,同时还将他从大田劳动组调离出来,到监区担任内值班,专门负责监区宣传工作。

这期间,张强先后收到山东、河南等省市读者给他寄来的信,在信中勉励他重新振作起来。

领导的关心、民警的支持、读者的鼓励让张强增添了改造动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萌生了在狱中创作小说的念头:何不以自身为素材,创作一部小说警醒世人?

张强将想法告诉监区民警,监区长李志刚说:“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们给你时间,让你创作。”

张强积极投入创作之中,夜深人静时,别的服刑人员都已睡觉了,他依然在构思;节假日,别的服刑人员在娱乐,他依然在宣传室内创作。

历时一年多,近20万字的《命运为你转个弯》手稿终于完成。笔者到监区采访时,张强拿起手稿,8开纸大的手抄本,密密麻麻,都是张强的笔迹。

张强告诉笔者,自己快满刑了,出狱后将自费发表这部小说,以帮助更多的人迷途知返。

(文中张强为化名)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1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