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不振的巨大风险(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8:23

内需不振的巨大风险(1)

字体 [大 大 中 小]

          内需萎靡不振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头号障碍。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我国政府开始把启动内需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激活内需。

  拉动内需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中国的内需屡拉不动。

  2006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我国最终消费1 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2 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

  率3 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前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突出挑战。

  这一趋势还在延续。2007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高达72%,而同期,中国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5%,加上政府消费也只占49%。4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较小。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存在很大的隐患。

  投资如果超越或脱离消费需求走在前面,会导致投资规模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并使腐败有机可乘。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供过于求,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同样存在很多弊端。

  其一,当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需求时,意味着我国商品处于买方市场5 格局下,国外消费者占据着主动权,他们通过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获得更低的售价,导致国内大量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被贱卖。由于我国企业获取的利润很有限,无法给予工人更多的工资,从而形成进一步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

  其二,由于我国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为了在和周边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国外的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政府往往会对电价、油价等进行财政补贴,以维持我国相关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这实际上意味着财政间接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导致中国国民福利外流。

  其三,国外的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外国政府常常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台不公正的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或者以此为由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等进行干预。

  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我国企业的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寻求贸易平衡,中国往往会集中采购相关国家的产品。比如,每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中国都会赴美集中大量采购美国的相关商品。

  在奥巴马上任后,出于对美国失业率上升的担忧,他可能在贸易保护方面采取行动。而此前,奥巴马已经向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进会做出明确表态: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监控机制,以确保中国没有违反相关法规与条约;支持在各自由贸易协议中,保留“yamforward”的原产地规定;支持《贝瑞修订案》中关于美国国防部军用服饰品只采购“美国制”纺织品的规范。

  来自于国外市场的风险,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不确定性风险给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

  其四,经济安全受制于人,就可能在外围力量的影响下,发生经济动荡,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亦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过剩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供给过剩;二是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过剩;三是劳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