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学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0:13

中医药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应当引起重视*

 

殷平善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

 

    摘 要:医古文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基础教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医学古代汉语,是实现中医药学术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促使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需要。强化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念,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对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医古文教学也要不断地有所创新,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利器”作用,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特质。

    关键词:中医药 语文素质 医古文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基本理论及其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必须通晓甚或精通祖国的古代语言,否则,无从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学的实质。老一辈中医学家谈到中医药学基本功时,总是反复强调学习古汉语对掌握中医药理论和从事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认为医古文水平是中医药工作者学术造诣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中医药大学生语文水平令人担忧

  当前,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的母语文化出现了“失语”现象。据2004年12月27日媒体报道:“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著名作家余光中感叹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指出:如果不及时调整,我们的后代学习古汉语要比学习外语还难[1]。中国学生的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母语文化的精髓其实是浅尝辄止,传统母语文化的传承的确出现了断层危机。有人做过统计,中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30%,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多达30%~80%,而花在汉语知识学习上的时间则相对甚少。近年来高考语文卷中出现大量文词不通的病句和错别字,2005年广东高考考生有一万多人在古文翻译题中得了0分[2]。2006年高考语文的古汉语水平检测也未有多大改观。由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而存在许多弊端,大学生古汉语整体水平每况愈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医药专业尤其需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但从目前入校新生情况来看,不能不令人担忧。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测试,选择了清代医家相当浅显的医案、医话等医学小品文进行断句,许多学生过不了关,更不用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古医籍的阅读了。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专业基础教育中加强医古文教学,显得甚为紧迫,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古汉语水平,是培育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优秀人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理性态度及务实精神的表现。

  2.语文素质教育与中医药现代化

  学习和研究医学古代汉语,是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中医药学术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中医药学与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从根本上弄清中医药学的实质,离开“文”这一基础,是无法向前迈进的。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不仅是信息传递或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的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从汉字的联想功能和汉语积字成句、言外之意颇为丰富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整体观念;从汉字尚简而灵活的特点可以观照汉民族的实用理性思维。汉语与中国哲学、文艺、科技、医药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文化的通约性。黑格尔讲:“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3],指的就是这种文化通约性。由此可见,体现在中医药学中的民族精神的语言阐释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表述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学术走向国际的瓶颈。中医药学术的对外交流,存在着古今/中外的双语困难。现代是双语言时代,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既需要国家共同语,又需要国际共同语。双语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职能,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尤其在科技领域,许多学者指出:中国要明确地和认真地实行“科技双语言”政策[4]。我们在目前阶段尚需保持中医药术语民族化的传统,但它的前提应是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相对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的吸收。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为术语国际化积极准备必要的条件,以使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尽快地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那么,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和中医药学术语言的现代转型研究,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中医药规范化和标准研究需要在在古今对话和中西对话的背景中展开,在展示中医药名词术语历史的现代风貌及“现在”意涵的同时,诠释过去与现在的共联关系,帮助人们认识中医药名词术语本义和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变异、过时、限定、延伸、重复、转移等过程。而要进行这样的研究,没有较为厚实的医古文功底,是很难办到的。

  多年来,古医籍的今译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今译对古医籍的学习确有很大帮助,但它不能取代原著的阅读。历史上的医学文献典籍积淀很深的文化内涵,绝不是通过简单的文言和白话的语言转换就可以传达竟尽的。况且,文言和白话虽都是汉语,但却是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有了很大差距的不同时代的语言,想完全对等转换是很难办到的。即使译者水平再高,语义上不得已的失落和添出也不可避免,更不用说质量低劣译文中的亥豕鲁鱼之讹,危害自不待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中医药学术的对外交流或中医文献的语言翻译过程中,形形色色的错误比比皆是。而出现这些错误,重要的不是外语水平,根源却在于母语的水平。外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的“过滤”,语言是有共性的,母语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外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所在。然而,这种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却常常被漠然视之。不少外语专家对我国的外语教育进行了反思:“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5]母语水平不合格,遑论医学古汉语“信雅达”的外语翻译。因而,中医药术语被误读被歪曲被肢解被异化或流于肤浅化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3.语文素质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习古代汉语是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塑人文精神传统,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大学人文课程建设,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已形成共识。医古文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是提高大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素养的理想教材和载体。不说别的,在众多理工科教材尤其是医科大学的教材中,全部以繁体字表述内容的,除了医古文课程,恐怕是很难再见到的了。医古文不是一般的常识课,它不仅是一门字、词、句纯语言分析的工具性质的知识课,更是一门高层次的培养德、智人文素养的课程。基于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道结合的语文客观规律,应强化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充分发挥医古文教材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大语文教育”观深入人心。通过语文教学,把文理与医理密切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各科学习结合起来,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素质训练。医古文是学好中医药学各门学科的基础,同时,其它各门学科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反作用于医古文的教学,为学生提高古汉语水平提供广阔的天地。这种双向反馈,对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医学史和科学史,杰出的医学家和科学家往往是科学与人文的通才。当今,科学与人文从分立走向融合的趋势,正在成为实施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观念的背景。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高素质人才的境界应当是:在生活中进行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在工作上能联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在视野上能沟通古今中外,并能用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从而有所创新。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中医药学科的语文素质教育,建立系统、规范、相对独立的中医语文学已不容再缓,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医古文教学要不断创新

  医学古汉语和中医药古典文献在中医药学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门学科,要不断地有所创新,否则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从目前来看,医古文学科建设无论在教材或教学具体环节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诸如理论层次不够高,尚缺乏配套课程等,因而亟待加强、提高和完善。医古文教程应该是优秀的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它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含量。课程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除了教材本身,还来自由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共同组成的文化圈,来自教材与教材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内在联系。因此,除了教材之间的相互配套,还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把教材放在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观照,充分挖掘教材深厚的文化意蕴。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一种辅助性教学媒介,可以说是一种新型教材,它能够方便地描述书本教材无法表达的内容,它是现代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应把握几项原则:1、教与学并重。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充分体现教与学并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改变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现象。2、正确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件开发的核心,同时也起着教师与课件开发人员之间的桥梁作用。一个课件的水平高低,往往在于教学设计的好坏。3、多媒体课件操作示范要规范,图像、声音等要符合技术要求,具有较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多媒体课件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结构设计、选择素材和界面设计等环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好资源。根据明确的教学目的,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应选择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其它手段不便或不能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较多的课题,同时吸收与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由于目前人力、财力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课程和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要首先考虑量大、面广的教学需求。      

  (2)作好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的分析。开发平台应注意性价比高,实用性、兼容性强,实现方法与技术路线正确,媒体集成度高,操作简单易用,支持各种输入设备,抗干扰性强,声音清晰悦耳,画面生动,声像同步,节奏合理。

  (3)课件设计界面要直观,形象,注意审美。操作界面要统一、简单、易上手,输入、输出等格式一致,导航按钮及帮助、退出等控制开关要规范。

  (4)多媒体课件要进行阶段评价,根据阶段性评价所提供的改进意见,应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

  医古文多媒体教学是一件相当繁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在制作了中医药工具书教学光盘之后,又进一步研制了汉字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教学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然,其中有不少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和研究。医古文作为一门古典语文课,它不仅由繁体字表述,还有许多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且语言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必然受到一些制约,如果选材不当,很有可能把深刻的学术内涵“快餐化”。这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需要时常注意的。合理地开展医古文的多媒体教学,挖掘医古文教材深厚的文化意蕴,充分发挥医古文在学习中医药学中的“利器”作用,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特质,是医古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医古文的教学水平,使它更加有助于学员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较为捷便地在视野上沟通古今中外,打通科学与人文的壁垒,用较为丰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来拓展中医药学的专业领域,进而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我们医古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第1版,1-2.

[2]郑音鸣: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光明日报,2005,9,1,第1版.

[3]黑格尔:历史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5,第1版,104.

[4] 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12.,第1版,198.

[5]  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光明日报,2006,10,26第6版.

 

 

*本文为南方医科大学2005年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