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错了 上海是不是文化中心关键不在于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2:45
       学者余秋雨日前在上海说,上海的经济发展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没有提升,仍站在一个小角落里。在纽约、巴黎这样的文化中心,往往既有“重要大师”,更有强大的对同一语文地区和不同语文地区的辐射力。言下之意有没有“大师”对于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中心也至关重要。

  正如余秋雨所说,海派文化仍站在一个小角落里,格局小而趋于琐碎。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一直处于无形的对立状态。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杂”。大上海从建立伊始,就与国际接轨,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把精华和垃圾通通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始终在物欲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这种掺杂了很多外来文化因素的特殊文化和正统文化格格不入。

  北京则是一座略显粗糙的城市,隐约有些乡村气——大概因为这是一座曾经屡屡被农民冲击的城市。近的如义和团,不远不近的如陕西娃子李自成一呼百应杀进北京城,皇家风范加乡土气息是北京的特色。因此,京派文化与以上海为代表的江浙文化有明显差异。

  在和京派文化对立的同时,上海也发展成为经济中心与工业中心,上海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紧跟着,深圳的崛起沉重打击了上海,还是随着浦东的开发,上海才继续发展成一个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却不是文化中心。

  从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上海确实一直都不是文化中心。但余秋雨的话还是有偏颇之处,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中心,并不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大师、有多少大师。文化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文化中的一份子,这也包括余秋雨。是文化孕育了大师,而不是大师创造了文化,是先有文化再有大师。即使是在纽约、巴黎这样的文化中心,也是先有文化,才有了卢梭、杜尚、阿拉贡等文化名人。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个产生大师的重要时代:一是晚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而中国第一批思想家在那个时代涌现。二是明末清初,那个时期中国又有一批大思想家出现。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三是清末民初。在大师产生的那些时代,中国文史哲学术发展繁荣。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的历史环境与文化孕育出来的。

  不管是看国外还是看中国,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中心和有没有大师并没有关系,如果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再多的大师也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