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四中全会四大看点将破解党建难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5:48

    【摘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来,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扩大执政基础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政六十年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最伟大深刻变化的六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艰难而成功地认识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六十年。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总结六十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探索和启示,对于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都是极其重要的。

    必须深刻认识执政党地位变化带来的考验,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任务由此前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建设新国家。但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认为:

    执政意识标志着对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的清醒认识,是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执政意识决不是简单的“掌权意识”,执政不是历史使命的终结,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只是完成历史任务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谈巩固政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尤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发展的中心,发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科学发展是执政党要始终坚持的根本道理。而各方面的发展既要依靠人民,又要造福于人民。为了发展需要改革,而发展和改革都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党的执政意识可以具体地归结为科学发展意识、公仆服务意识、责任忧患意识和改革稳定意识;核心是通过发展实现执政为民的目的。

    树立牢固科学的执政意识是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途径,还要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防止偏差。一是注意克服经验主义。党在革命年代形成了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经验,但在执政与和平环境下,简单运用这些经验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对执政使命的片面理解和对执政党根本任务的背弃。二是注意防止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作为新社会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不断进行革命,不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逐步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必须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执政方式是党治理国家、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核心是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三执政”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执政”的每一项要求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又互相联系,构成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总体要求。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前提,因为执政是运用权力,而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只有其运行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才是有效和有益的;工人阶级执政党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然在执政活动中要讲科学;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三执政”内在统一的逻辑是,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执政”的落实,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是关键。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的,但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发展,那就可能把为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相割裂,从执政为民发展到为民做主,把“代表”变为“代替”,错误的手段不可能达到正确的目的,甚至导致手段“异化”目的。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人治色彩浓厚,加之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影响,可能造成对法制的漠视,认为依法办事麻烦、缺乏效率,以致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对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出路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这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落实“三执政”的要求,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鼓励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的大胆创造,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让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要把民主既看作制度、规则,又看作一种文化,包括观念、信仰、习俗、惯例、价值取向、舆论氛围、道德评价等,在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育民主文化,使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如车之两翼,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改革。

    必须正确认识执政后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六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人民生活的改善,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做了科学估计,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巩固阶级基础提供了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构成的变化做出了正确判断,明确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增添了新力量。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执政基础上的探索,可以认为:

    党的执政基础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从客观上讲,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从主观上讲,这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彻底完成政策从甄别到激励的转化,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个激励、凝聚的方针,在经济上,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政治上,则是着眼于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是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和执政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任何时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能动摇。也要看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依靠工人阶级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致的,如果只讲阶级基础而忽视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基础不能认为是牢固的,甚至会走向反面。更何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差别也会缩小。党的先进性将更多地体现在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要通过执政党的正确政策才能实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二要看到,现阶段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着差别。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都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受惠程度不同,对具体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当作抽象的政治原则,必须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去体现。要努力提高改革的普惠性,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建立整体优先又考虑和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

    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与执政基础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党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同时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同时又能依法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党进行监督。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也更加拥护和信任党,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必将高瞻远瞩地研究党建重点、破解党建难点、回应党建热点、提升党建高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除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其重要动向令人关注,其重大成果必将影响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党的建设的具体走向。

  纵观中国共产党88年来的建设和60年来的执政,党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面临一些急需应对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事关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增多,党的自身建设也在全党乃至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中走向新的高度。从基层日趋活跃的党建创新实践和高层密集的基层调研不难发现,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必将高瞻远瞩地研究党建重点、破解党建难点、回应党建热点、提升党建高点。

  看点一:如何浓重抒写党在执政中的自身建设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而又善于运用历史经验的政党。建党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党一直保持着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和对新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60年来的执政经验和60年来党在执政中的自身建设的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

  经验是财富,经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经验是滋养新思想的土壤。在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执政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总结和梳理党的执政经验、党的建设经验,不仅是党的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全体党员和全社会的期待。党中央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执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党建规律的认识都有待于不断提高,如何真正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执政党,这些都需要党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养分。

  整理经验是整合认同的过程,党以全会的名义庄重地梳理和提炼已取得的宝贵经验,必将得到全党同志的支持,也必将把全党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当然,经验和教训是孪生的,党从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局、大势中走来,在收获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值得铭记的教训。这就是执政的辩证法。因此,有理由相信,党有勇气也有智慧像总结和梳理经验那样去总结和梳理教训,把教训同样作为执政的宝贵财富,在继续执政中加以消化、加以警醒。

  看点二:如何全面把握党内民主发展的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足以显示党抓党内民主建设的决心。今年“七一”前夕,中央政治局就推进党内民主进行集体学习,这一重大举措被外界解读为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重要主题的释放,也就是说四中全会要着力研究党内民主建设问题。

  事实上,无论从党的建设的整体性看,还是从党目前面临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挑战看,党内民主都是毫无悬念的议题之一。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按照十七大精神来谋划新时期党的建设,而十七大报告在部署党的建设部分,着重阐述了党内民主的建设要求。所以说,更加注重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四中全会要研究的,也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党要不断推进的一项重大工作。

  近些年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特别在基层,无论是从干部选拔环节,还是从选举环节,党内民主都有新的发展、新的探索。一些地方还承担了党内民主探索的试点工作。选举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最重要符号,也是改革创新的最重要环节。在十七大前的基层党委班子换届中,不少地方已经主动运用公推直选的办法产生基层党委班子,在党员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直选在党内已经发展到部分乡镇一级。而十七大对党章的修改就正式回应了基层的探索,明确规定,乡镇党委班子换届可采用全体党员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党章的这个规定必将在未来新一轮的乡镇党委班子换届中得到广泛运用。

  客观上说,党内民主采取自下而上的探索十分必要,党内民主发展的本意不是要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而是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如何把握基层的实践,如何把基层的实践上升为制度,如何在各种试点中积累面上推开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更高层面的决策主体加以研究,给予自上而下的鼓励和支持。

  党内民主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激活党员的主体意识,让7000多万党员真正参与到党的自身建设中来,让全体党员成为党内民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有理由相信,四中全会将会对此作出新的重要部署。

  党内民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要理顺和完善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等党内“三会”的关系,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向前推进,十七大要求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就是在加强党代会和党代表的职能。一些地方还在做实全委会决策、规范常委会运行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这些也都必然会进入四中全会的决策视野,从发展党内民主的宏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把握党内民主发展的高度以及发展节奏。
         看点三:如何新解少数领导干部腐败、执政能力不强等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历来从严要求干部的作风问题、廉洁问题、能力问题等。党也历来警惕干部队伍出现脱离群众、追求享乐、以权谋私等问题。应该说,党执政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与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分不开的。但党中央也清楚地看到,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比如腐败问题,这已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现象。我们党是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中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腐败问题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全党对此保持高度的戒备,从不断严惩发现的腐败分子就不难看出,腐败在党内无藏身之地。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因此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也是全社会对党的一个共识。当然,社会十分期待,党在反腐败上有更有效的办法出台,在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前提下,着力研究让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预防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也期待,党能够充分运用一切有利于铲除腐败的成果,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有理由相信,四中全会会在社会的最期待处作出新的制度性安排。

  干部执政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国社会已进入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群体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是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矛盾交织复杂。执政党的干部如何能够维护好、实现好各群体的合法利益,是一个巨大的能力考验。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存在本能恐慌,一些干部甚至到了离开公安武警就无法开展工作的地步,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利益协调上缺少弹性,有的甚至缺少公正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把小事情处理成大事情,把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尤其在网络社会十分发达的今天,干部如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工作,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县委书记大培训,公安局长大培训,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党把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来谋划。四中全会也必将在这个方面作出新的部署。

  看点四:如何筑牢党执政的组织之基、民意之基、思想之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民意建设的政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中央一直用这样的形象比喻来告诫自己的各级领导干部、告诫基层组织——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所以说,“强基”是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要抓手,这项工作十六大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需要给予大力推进。

  党员和党组织是党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调动和整合党的党员资源和组织资源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党员不像党员的现象依然存在,党组织活力不够、影响力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党员对党组织依存度下降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说,抓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当前,各地在党员和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比如发动党员过“政治生日”,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开放各类党组织资源,用统筹共建的办法来引导党建要素的流动等。这些探索同样会进入四中全会的研究视野,有理由相信,这些领域的工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在更加开放的社会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党对民意的了解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各级干部要习惯在尊重民意中开展工作,在倾听民意中完善自己的工作,在搜集民意中感知到人心向背。但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党领导的社会思想建设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因为利益多元,所以整合认同的难度加大;因为认识多元,所以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因为表达多元,所以巩固主流声音的地位的难度加大。越是面临这些挑战,我们党越是保持清醒的认识,越是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去应对挑战。

  党的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将是一个高点,同时又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新的起点。正是有这些关键时候的关键抉择,正是有这些伟大时代的伟大壮举,中国共产党必将永远保持着青春、活力和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