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日本市民艺术:狂热祭典八月阿波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30:39

“阿波舞”作为日本独特的市民艺术,起源于日本室町时代(1333年-1568年)的京都。目前的“阿波舞”已成为日本街区流行的市民文化,表演者身着浴衣(和服的一种)随着大太鼓、钟、缔太鼓、三味线等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
德岛每年在八月中旬举办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是在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动,原来是佛教的法式。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为了拯救这个苦难而进行的法式。据“盂兰盆经”的解释,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

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后来传播得很广泛。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现在是在公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在祭典期间都会举行阿波祭典,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仲夏夜里,阿波祭典席卷了所有的热力,男女老少都感染了一份无拘无束的轻松喜悦。
德岛的古调这么唱:“跳舞的是阿呆、不跳光看的也是阿呆,反正都是阿呆,不跳就划不来啰!”祭典起源有不同说法,但祭典的狂热却是不变。
一说是为死者祈求冥福的佛教仪式,一说是为了庆祝德岛城落成,更有一说是受到能乐“风流”的影响。阿波祭典起于市井之间,史料甚至指出在身份阶级严格的古代,有武士因为参加祭典而受责罚,据说因此阿波舞的装扮倾向遮住头脸,好不拘身份自由跳舞,不被人认出。
 

阿波舞的招牌服装与动作,便是男子的头巾横跨过鼻子和嘴唇中间,手跟脚跨张的举起,但是有力而轻轻地放下,装扮和动作就像漫画中的小偷那样,让观者忍俊不住。
女舞者则是戴着折成像是西瓜切片的草帽,半遮住脸,脚踮着木屣,伴着高举而微微变换的手势,轻盈地跳完全场,像一群群海中鲜艳的热带鱼。阿波舞的规矩简单明快,第一,要同手同脚;第二,要踮着脚跳;第三,节拍只有2拍;第四,一定要快乐的跳!
每年冲着阿波祭典而来的国内外观光客众多,德岛市在这短短四天内,人口膨胀为原来的五倍,在鼓、三味弦、笛等乐器伴奏声中下,狂热的人群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圈,使劲跳着踩着阿波舞的节奏,宛如是日本版的巴西里约嘉年华会,痴狂都写在脸上。

十万人以上的舞蹈队伍穿行在街上载歌载舞,是一年一度盛事,不同的“连”(即队伍)代表各个学校、工商机构、市民团体、表演团队,连数之多,不可胜数,老老少少都陷入狂欢,观者更高达到百万人。
阿波舞已经渗入德岛人的血液里,就连路上的小朋友的舞蹈动作,都是架势十足。想参加大名鼎鼎的“有名连”得经过重重的筛选淘汰,练习绝对不马虎,这些舞者白天可能是教师、公交车司机、水电工人或公务员,每晚则化身为舞者,练习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甚至更久,为的就是在阿波祭时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