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晚清的最后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08:55

如何看待晚清的最后十年

 

中国网 2008-10-24

 

 

在清朝覆灭近一个世纪之际,江西教育出版社于最近推出了一部名叫《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的新书,意在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时期的回忆和反思。在书中,作者金满楼提出了一个颇为令人称奇的观点,那就是:“晚清的最后十年抑或说是王朝衰世的末日,倒不如说是被打断的大国崛起。”

 

有人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最后“激进”的革命战胜了“保守”的立宪,枪杆子逼走了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作者的眼中,晚清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在这样一个于“改良、创新与革命”中挣扎的混乱年代,竟然发生了这么多重大而又被人忽视的事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书中,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把皇帝打倒在地而未能改变专制的结构,这种革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很激进甚至很得人心,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张朋园先生曾在其著作《立宪派和辛亥革命》中引美国学者的观点说,“一个革命运动的发生,不在专制统治的败坏或者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而反是统治者措意改善,压迫已经减轻、政治趋向开明之后”,此所谓,“高压者不惜增加你的痛苦,但痛苦不能构成不满;痛苦愈是加深,愈无反抗的余地”。

 

由此,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因为清廷专制腐败到了极点,而恰恰是因为其推行了新政和立宪的改良措施。这种类似于悖论的观点,无疑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异议。大多数人认为,慈禧太后推行新政和立宪,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愚弄百姓,正如她自己所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作者在书中提出,革命并非是社会政治变迁的唯一方式,清廷若以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充分运用其现有的行政组织手段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我更新,并最终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话,整个国家、社会和国民都将付出更小的成本。

 

但可惜的是,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使得清廷的权威出现了致命的真空。年轻的摄政王载沣上台后,更是让当时的政治局势迅速走向两极化,而载沣本人又严重缺乏驾驭大局的能力和见识。本来前几年新政和立宪措施已经吊起了社会民众特别是士绅阶层的胃口,各种参政机构如谘议局、资政院等和地方自治机构也已经建立,而以摄政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亲贵却在失去权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执,其“皇族内阁”的杰作更是把立宪推向了死路,也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俱往矣!古老的帝国要脱去那沉积千年的厚重外壳,其痛苦的嬗变何尝不是一种死去活来的煎熬。客观地说,清末新政和立宪本已经打开了结束旧体制、开创新制度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的话,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大转型,无疑是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未必会符合部分人的美好愿望。反对派的百般阻挠、清廷的矛盾犹豫和革命的风起云涌,终于让三百年的清王朝轰然倒塌,随之殉葬的也包括了曾经带来无限希望的清末新政和宪政改革。(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