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3:29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嘉庆帝的嗣外孙(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嫁给蒙古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公主前卒,后来索特纳木多布济死后无子,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清末著名将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
  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12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济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道光六年(1826年),赏用朱缰。道光九年(1829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为后扈大臣。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道光十七年(1837年),赏用黄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九月,命往县剿匪,授左翼监督。十二月,道光皇帝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道光皇帝驾崩时,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
  咸丰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曾请旨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抗租斗争。咸丰二年(1852年),上书逮捕佃农抗租领头人吴宝泰等下狱。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九月,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擒杀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敌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港、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流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整编,增强战斗力,重创清兵。同年四月,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兵追击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陷入捻军伏击包围圈,其所部骑兵全军覆没。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被斩首。
  僧格林沁死后,谥曰“忠”,配飨太庙,并绘像紫光阁,其子伯彦讷谟祜袭亲王爵,并赏“博多勒噶台”王号。光绪年间,清廷在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为僧格林沁立专祠,名“显忠祠”,春秋致祭。
[编辑本段]版本2
  曾格林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一个地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6月5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史书称壁启,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无嗣,奉帝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曾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沁蒙古的优秀血统成全了这个英雄少年(《蒙古世系》记载:曾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道光皇帝选中了他,使他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嘉庆皇帝的女儿,论辈分曾格林沁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宠爱。曾格林沁为人忠厚,保持了科尔沁人特有的忠诚、直爽、憨厚和热情奔放的个性。选嗣前曾格林沁曾在昌图文昌宫读过三年书,他天资聪明、富有进取心。
  曾格林沁的青壮年时期,在满、蒙八旗中任都统多年,他虽贵为王爷,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由于出身寒门,懂得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愿意接近士兵关心属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战斗越艰巨他越是亲临第一线督战,往往是身先士卒,对部下赏罚分明。同时,忠君的正统思想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对清王朝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道光皇帝驾崩时,曾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咸丰元年(1851年),授僧格林沁为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咸丰二年,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
  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出北伐军攻到河南省。咸丰帝以“京都根本重地,防范稽查均关重要”,命曾格林沁协同左都御使花沙那专办各旗营防事宜。是月,命曾格林沁督办京城巡防事宜,咸丰三年八月,北伐军大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由临铭关入正定地区。九月,咸丰帝黜纳尔经额,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曾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并在乾清宫亲自颁发关防,将“纳库尼素光”刀授予曾格林沁。曾格林沁受命后立即率清军急速进入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展开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撤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曾格林沁“湍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八月,命曾格林沁管理奉宸苑事务。同年,曾格林沁在直隶镇连用计大败北伐军,首领林风祥兵败被俘,一万余人全军覆没。咸丰五年正月,皇帝著加恩封曾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并亲加慰问,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十八日,诏世袭罔替。五月,追封其生交四等台吉壁启为贝子。
  咸丰五年,曾格林沁受命率清军抵高唐洲,围攻北伐军李开芳部。曾格林沁用计使北伐军撤离高唐洲南移,并率清军在任平县冯官屯地方包围北伐军,派兵挖渠引运河水冲灌北伐军军营,骑兵配合火攻,使北伐军失利,李开芳等被俘。咸丰帝在勤政殿筵宴犒赏曾格林沁及诸将领,并谕旨僧格林沁俸银加倍(原年俸两千五百两)。咸丰七年五月,命曾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曾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曾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曾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曾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曾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曾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曾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曾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曾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曾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曾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曾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曾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曾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曾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曾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菏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曾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
  曾格林沁兵败身死后,两宫太后及同治皇帝大为震惊,同治皇帝亲临赐奠。曾格林沁灵柩送回其家乡安葬在科左后旗公主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属)。命立青石盘龙碑,由同治皇帝御题碑文。同治帝谕旨,曾格林沁公忠体国超众宣劳,忠勇性成,优宜特沛殊恩,著加恩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命在他所转距之五省地方建立忠王祠。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为曾格林沁专建一座“显忠祠”(现地安门东大街东口宽街小学)。
[编辑本段]僧格林沁之死的标志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将八旗制度变为纯粹的军事组织,八旗子弟,尽佥为兵,“以清语、骑射为务”,实行世袭兵役制。乾隆皇帝曾说:“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以学习国语,练习骑射,操练技勇,谆切训诲,此欲率由旧章,以传奕祀,永绵福祚。”简言之,为大清江山千秋万代计,满文不能失传,兵权不能旁落。然而,到了道光年间八旗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幸好还有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尚称劲旅,能与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相提并论。
  僧格林沁一死,清廷从此丧失了满蒙八旗的劲旅,军权渐次落入湘军、淮军手中,清廷能不震掉?!从这个意义上讲,僧格林沁确是一位清末标志性的人物。
[编辑本段]僧格林沁王府
  ——炒豆胡同73、75、77号
  炒豆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一条胡同。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和南锣鼓巷,长400多米。此处明代称“炒豆儿胡同”,清宣统时称“炒豆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交道口南九条”,“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大跃进路头条”,1979年复称“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73、75、77号在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南北贯通炒豆胡同与板厂胡同,原为僧格林沁王府,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炒豆胡同73、75、77号后院均被隔成独立院落,门朝北开,门牌分别为板厂胡同30、32、34号。以上院落共有房屋200多间。
  《燕都丛考》载:“博多勒噶台亲王府,在安定门内炒豆胡同。科尔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齐尚仁宗三女庄敬公主,追封亲王街,其子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咸丰时以剿贼功,食双亲王俸,谥曰忠,配享太庙。今王伯彦讷谟祜嗣府为忠王所建,非公主赐第也。”据此可知,此府之所以称“僧王府”,是因为第一代府主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死后,其长子伯彦讷谟祜袭爵,此府遂称“伯王府”。伯彦讷谟祜死后,因其长子那尔苏早死,故由其长孙阿穆尔灵圭袭爵,此府又称“阿王府”。确切地讲,此府应称“博多勒噶台亲王府”,因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是世袭罔替的。
  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郡王,因军功加封亲王、食双俸。因此,僧王府最初只是一般的郡王府,其规模和规制远不能与后来几乎占了整条胡同的“世袭罔替”的亲王府相比,后来的僧王府是累年扩建改建而成的。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银6690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间。认买后,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组成的王府。其中东所除正院四进外,还有东院四进。东所的大门被改建成五脊六兽三开间的府门,以符合亲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胡同南侧有一座大照壁正对府门,府门两旁有上马石,上马石旁有一对雕石矗灯;府门里两厢置兵器架,后器架上插着两排“阿虎枪”①,面阔五间的腰厅和垂花门、后罩房等均有抄手廊相连,院内有假山、水池和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等建筑。正殿台阶五层,举架高大,有脊兽;每间面阔一丈有余,进深超过两丈;殿内用“金砖”②墁地,墙上挂着一幅僧格林沁头戴秋帽、身穿“巴图鲁”③鹿皮坎肩的油画像。
  僧格林沁的曾孙阿穆尔灵圭曾任清廷銮仪卫大臣,清廷退位后又曾任民国的国会议员,家道日趋衰落。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开拍卖“僧王府”。该府西部成为温泉中学,中部卖给了朱姓人家,东部除留一部分为阿穆尔灵圭之子和琳自住,其余卖给了西北军。一座显赫的王府未及百年便被分割得七零八落。1954年,煤炭部买下原“僧王府”的大部分院落作为宿舍。
  注:
  ①阿虎枪,长矛的一种。
  ②金砖,澄泥黑光面的大方砖。
  ③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