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中国行事像个大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9:26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时,英国《经济学家》封面文章称,中国已经是大国,很多时候却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大国的行事风格。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表示不赞成,并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经济学家》该文有失水准,指出中国只是没按某些保守者的意愿行事。现将相关内容译载如下,仅供参考。

——编者

        《经济学家》的分析往往眼光独到、一针见血并有些适度的保守,行文通常兼具智慧与激情,由此使得《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大部分内容相形见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济学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发表的一篇文章则有失水准,通篇文章都在抱怨“中国行事并不总是像一个大国”。

        但如果你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显然你会发现中国实际上是在按一个大国的方式行事,只不过它的某些政策没有投《经济学家》的编辑们所好。他们称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这个论断没错!大多数大国在大多数时期都是如此。历史上,欧洲大国之间的竞争总是或多或少、绵延不断,不时会爆发长时间的血腥战争。整个冷战期间,美国一直惦记着遏制和搞垮苏联(莫斯科也希望这样对待美国);尽管双方都不希望打一场核战争,但也没有一方对“维持现状”感兴趣。苏联解体之后,乔治·布什总统称“美国独自站到了权力之巅,获得了重塑世界格局的天赐良机”,这显然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观点。难道《经济学家》的编辑们都忘了——乔治·布什的儿子(指小布什)后来不惜把中东大部分地区推向战争,对其进行“改造”会是一个好主意?从这些标准来看,中国在国际上的“修正主义”看上去相当温和。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的担心在于:中国在国庆活动中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中国正在逐步加强军队的现代化,但却不告诉外界中国建造航空母舰和其他武器计划的每个细节。这种行为非常奇怪吗?所有大国都喜欢展示他们的军事实力(比如美国今年举行的军事飞行表演就超过150次,即便是在今年的美国橄榄球超级杯赛上,美国空军也会进行低空编队飞行),一个经济上崛起的大国将其不断增长的财富用于发展更强大的军事实力,这应该在所有人的预期之中。

        他们还指责中国“只挑那些自己愿意提供帮助的议题”。这样的观点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是不是?我想是这样!哪个国家不是这样做的?诚然,当有人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或外国政府允许达赖访问时,中国的反应激烈;但并非只有中国对外界的批评反应激烈。

        还有一点,他们批评中国“把自我认知的经济利益置于战略常识的考量之上”,在对待伊朗核问题上的表现为最明显。问题在于,哪个大国最优先考虑的不是本国“私利”呢?当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它甚至还没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呢)获得核武器时,美国不就是视而不见吗?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之后,美国也只是施加了一些没有任何意义、而又十分短暂的经济制裁措施,很快又像平时一样做起了生意。事实上,印度最终获得了美国战略合作协议的奖赏和一项颇为宽大的核协议。据(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最近的一篇文章称,“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的企业部门,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工作,才得以搞定军备控制界对这一议题的关注。”我想其他大国也会担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吧。

        简而言之,让《经济学家》编辑们烦恼的,不是中国没有“像一个大国那样行事”,而是中国对自己的利益界定不符合那些保守的英国人的期待。对不起,伙计,那不是大国该如何行事的问题。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它会竭尽全力去追逐自我认知的利益,正如其他大国一样。它将继续参与现存的大量机制,但它会利用它们来促进自己的利益,也会尝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改变这些机制。希望中国按照其他人认为的正确和恰当的方式行事,……这……太不现实了吧。
        (原题:《中国行事像个大国吗?》美国《外交政策》10月5日)文 斯蒂芬沃尔特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