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试题及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6:01
世界古代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本题共30分)
1.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1)。这是人类社会第一种组织形式(1)。实行族内群婚(班辈婚)(1)。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生产生活集团(1)。族内平等,实行原始共产主义(1)。
2.《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1)。法典竭力宣扬君权神授,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1)。法典结构完整,文字条理,内容完备(1)。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1)。也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1)。
3.查士丁尼: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1)。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1)。镇压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修建圣索非亚大教堂(2)。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1)。
4.圣德太子:日本古代著名政治家(1)。在任期间,他派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加强中央集权。(3)这次改革虽然由于大贵族的反对而失败,但它却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1)
5.田柴科制度:朝鲜高丽王朝实行的土地制度。(1)976年,国家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称为“田柴科”。田柴科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其余绝大部分土地作为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3)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1)
6.阿克巴 印度莫卧尔帝国皇帝(1)。在位期间,实行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生产力发展,革除陈规陋习的改革(3)。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文明进步。(1)
二.问答题(注意:1、2、3小题选答其中两题,4、5、6小题选答其中两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40分。)
1.埃赫纳吞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背景:阿蒙祭司集团的势力极度膨胀威胁了法老的统治地位,双方矛盾不可调和。(5)
内容:树立对新神阿吞的崇拜,迁都埃赫他吞,提倡现实主义文艺创作。(5)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又是怎样演变的?
种姓制度的定义和特征(4);后期吠陀时代的瓦尔纳制度(2);前6世纪开始的变化;(2)孔雀帝国以后迦提的出现。(2)
3.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为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使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贵族、市民和城市平民;(2)有助于封建国家实现统一,促进了政体的改变;(2)为西欧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最终冲破教会对文化的垄断创造了条件;(2)西欧此后在许多方面比世界其他地区发展更快也与此有关。(2)
4.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帝国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及由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城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则是波斯统治者拓土开疆的侵略野心及其对希腊各邦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3)历史意义:
反侵略战争战胜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范例。(2)
维护了主权独立与自由和平,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2)
使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分庭抗礼之势。(3)
5.斯巴达克起义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事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2)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2)
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要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见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1)
历史意义: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2)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2)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1)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这种一神信仰贬低了各部落神的地位,把半岛上不同部落、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的统一把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联合起来,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2)伊斯兰教的主体教义就是服从安拉和先知,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阿拉伯贵族的领导、服从国家的统治,这种服从又为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2)伊斯兰教宣扬的圣战实质上就是要它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充分动员了阿拉伯游牧民族对外扩张掠夺的积极性,使其勇敢精神在统一征服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宗教组织,这种组织为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现成的组织形式;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为新兴的阿拉伯贵族进行统治提供了政治纲领和立法依据。(2)伊斯兰教限制高利贷、救济贫苦百姓、释放奴隶等主张,吸引团结了广大民众,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2)
三.论述题(注意:1、2小题选答一题,3、4小题选答一题,每小题15分,本题共30分。)
1.述评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背景:高摩塔政变及被镇压;大流士取得政权。(4)
主要内容:军政分权、贡赋制度、统一币制、文化政策等。(6)
改革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帝国统治。(2)
影响和后果。(3)
2.以法兰克为例论述西欧封建化。
《萨利克法典》反映的法兰克社会状况。(3)
法兰克封建化进程。(4)
封建化的标志。(2)
德、意、英的封建化。(1)
西欧封建化的因素。(2)
封建化的实质。(3)
3.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
概述民主政治基本状况和特点。(5)
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全体雅典自由民。(2)
雅典公民内部政治上是比较平等的。(1)
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社会中最进步的政体。这种政体对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对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对公民才能智慧的充分发挥以及稳定政局都产生了重大作用。(2)
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1)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2)
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不可能做到任人唯贤,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作用;缺乏一个稳定的领导集团,缺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极端的自由民主极易导致党争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直接民主制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2)
4.试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衰。
n 征服后果
经济方面,土耳其的征服和占领造成了近东的商业危机,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1)
政治方面,促成了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的形成,改变了东南欧的国际形势;(1)
文化方面,土耳其的征服对文艺复兴有一定影响;(1)
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1)
帝国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俄罗斯帝国向地中海的扩张,对于维持地中海东部的均势起了一定的作用。(1)
n 衰落原因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直接动摇了帝国的基础;(1)
土耳其经济的落后是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2)
封建割据和内讧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力量;(1)
对外侵略的失败加速了帝国的衰落。(1)  历史知识的要点式记忆法

一、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二、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四、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五、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六、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历史时间的“四相”记忆法

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时间的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效果不太好。其实,历史事件的时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和理解,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记忆效果。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初三《世界历史》为例,具体说明。

一、相同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是在同年甚至是同月发生的,我们只须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就记住了其它几个事件的时间。例如,在1861年发生了下列历史事件:1俄国农奴制改革;2美国内战爆发;3意大利王国成立。又如在180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1海地宣布独立;2拿破仑加冕称帝。这些都是在相同的时间(同年)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我们把它们归纳在一起,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二、相似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还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时间,看起来很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区别中记忆,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646年,日本大化改新。这两个时间很相似,只是中间的数字不同。又如,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通过《人权宣言》;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这三个时间也很相似,只是第二个数字不同。

三、相连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苏联成立。这七个时间都是连在一起的,从1916年至1922年,我们只须记住开头或结尾的时间,其它的可以依次类推。

四、相关的历史时间。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还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连。但它们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形成系统。例如、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罗马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即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七个历史事件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这七个时间也是相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古罗马的盛兴和衰亡。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历史事件的内容,把相关的时间联系起来,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

总之,历史事件的时间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相连和相关的联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联系,去理解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浓缩记忆法

考试前,不少孩子都懂得应把重点“过”一遍。但是,如果逐字逐句地去“过”,效率太低,费时太多。为此,朱龙根老师创立了浓缩记忆法,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把要“过”的内容高度浓缩,看见一个字、一个词,便可迅速回忆起全部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内容浓缩法 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复习中国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国王所有,诸侯享有,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进一步浓缩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在需要回忆这段内容时,只要酌情在每段话上“添枝加叶”就可以了。内容浓缩法需要积极地思维和辛勤的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华提炼出来。在浓缩的过程中,删繁就简,择精选萃,使知识在数量上大幅度养活在质量上成倍增长,显著地提高记忆效率。如此魏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内容是:①颁布均田令;②接受汉族的先进文,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制度。可浓缩为:“一均、二化、三迁治”。这样根据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需要回忆时再逐一添上内容就行了。
  字头浓缩法 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
  字头浓缩法在识忆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别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再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其主要领导人——兴中会的孙中山,华兴会的黄兴,光复会的蔡元培,日知会的刘静庵,可浓缩记成:“兴华光日、孙黄蔡刘”。
  口诀浓缩法 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形式上近于顺口溜,内容上极其概括,然后实行强化记忆。应用时根据口诀进行联想展开,达到准确全面记忆的目的。如红军长征四次会师可编成口诀:“56一四懋,510一陕吴;66二四甘,610三会宁(每句5个字,,分别代表年份、月份、部队番号及会师地点)”。口诀浓缩法简单有趣,但是在开始时需动一番脑筋,把识记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甚至有韵味的口诀,这是要下点功夫的,不过,一经编好,便终生难忘。如世界古代史三大改革,可编成口诀。公元前6世纪波斯大流士改革内容:“帝国分廿郡,每年纳金银;币制统一化,驿道通四都”。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内容:“取消债务废奴隶,民分四等享顺利”。公元646年日本大化改革内容:“废私田,法均田;租庸调,授班田;每六年,死地还;改行政,立集权。”
  朱老师最后指出应用这一方法应该注意的两点,第一点,浓缩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浓缩,方有良好效果。(否则不加理解地乱记一气,可能光记住浓缩的东西了,却想不起“原汁”了。)第二点,浓缩前要考虑所浓缩的内容是否属于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内容,如将次要内容或本身就很简单的内容加以浓缩来记忆,无异于舍本逐末,就无法体现浓缩的“刀刃”作用了。
据说,美国海军人事管理研究处,曾对180个学生做过实验,调查学生的笔记法和其记忆力之间的关系:先把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都是收听录音带中同样内容的讲课。并规定,A组的学生必须按照他们所听的,逐字记录成笔记。B组的学生则需把内容分列为大纲,再依大纲来做笔记。而C组的学生则只要求听,不要求做笔记。听完之后,对这三组学生统一进行讲课内容的测验,看哪一组的记忆率最高,结果A组和C组的学生,只能记住全部内容的37%,而B组的学生却能记住58%。可见听课时如要做笔记,与其逐字记录下来,倒不如他列为大纳来记。大纲式的记法不但好记也较不易忘记。
  浓缩记忆法,是符合记忆规律的一种好办法。
如何巧记历史?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 36、10(念壹零) ,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 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