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历]白领黑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4:34
野心或平常心
  
   野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通常是贬义词,特别是在政坛,说谁谁谁有野心就等于说他的不忠不义,至少是暗示他的不安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种说法一直是有野心之人的最好掩护。
   但在今天的职场,情况却完全不同。野心是对权力对名望对金钱的强烈欲望,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追逐的动力,也就没有可能得到所追求的结果。可以说,欲望和野心,是一切职场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拥有平常心的,就多半只能做个平凡人。
   我在读EMBA时,学过一个课程叫《公司政治和个人影响力》。在进入核心内容前,会有一项对每个人的测试,需要每个人不假思索地按照第一反应选出自己通常会做的行为。题目包括:如果太太病了,同时有一份报告需要加班完成,你会回家照顾太太,还是加班完成报告?一周中你有多少顿饭是和同事吃的?举报信任你的同事的不当作为可以令你升职,你会选择举报不举报等等。个人尊严和前途、家庭与工作、私人生活与职业规划出现冲突的选择题大量出现,你的选择其实就说明了你是对事业更有野心还是对家庭更有承诺。评分的结果,就是你的职场政治水平和在个人影响力上的前景。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职场,欲望决定人生。换言之,你对权力和金钱的野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原因很简单,追求的道路上有重重困难和障碍,欲望有多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等待成功的耐性就有多大。期间也有许多取舍,中文里有“舍得”——不舍哪有得?英文里有Trade Off(交换),不换出去哪有换回来,包括你的健康,你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次,在大小事务上的选择都会决定你在哪个方向上又前进了一步:如果你无时无刻不在想大权在握,君临天下,那么每一次舍弃必然是相对次要的朋友,家庭或是个人兴趣。反过来,如果你要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抑或是自由的话,每一次的退一步,都会将你成就为一个好父亲,好朋友,摄影发烧友或者是一个钓鱼爱好者。
   我有一女性朋友,身居某跨国化妆品集团中国区高层职位,职位高权利大,公司有车,郊外有房,过着大多数人羡慕的生活。有一天在一起吃早午餐,聊起大家理想中的生活,这个疲于应付出差,开会,同时被公司政治折腾得筋疲力尽的女强人说,她想要的生活,就是在郊区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的大房子里,每天遛遛狗,给先生煮煮饭,在院子里种种花和树。带着无限的憧憬说完这番话,她突然楞了一下,说:“Shit! 这不是我们家保姆阿姨正在过的生活吗?”这顿饭吃完没多久,她便在江湖上消失了。听说辞了职搬去了法国,希望她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电影“甜心俏佳人”里,有一句台词:“最坏的情形,并不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是得到了,却发现你并不想要”。情场如此,职场,也是一样的吧。
拍马屁黑带
  
   自幼受中国章回小说的影响,大一点又有《读者文摘》杂志的洗脑,根深蒂固地以为拍马屁是无耻小人的行为,是有真材实料的君子所不为。在读书、工作时一直坚持这一价值观,但每每碰壁,经常因为不耻于拍马屁,不想拍马屁,或不懂拍马屁而导致灰头土脸。
   在几十年血和泪的教训之后,终于明白拍马屁的不一定是坏人,不拍马屁的也不一定是实干家。在职场,除非你是鬼才或是天才,自己是自己的老板,否则,马屁还是要多少拍一下的。就像大家对钱的评述一样,拍马屁不是万能的,但不拍马屁是万万不能的。
   迪伦•琼斯的《绅士的准则》里的第一章第一节,标题就是如何讨好你的老板(How to suck up your boss),对拍马术作出教导,包括“赞赏你的老板,告诉他你认为他在搞定生意,对付客户,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有多棒。”还有“告诉他你喜欢他的外套,如果你认为他的新领结或运动鞋,或荧光涂层的套装不怎么样,那就让别人去告诉他。”最后,“他的玩笑总是好笑的”等等多达三十条,用了三页的篇幅。
   这是英国人给全球绅士们的马屁准则,比起咱们有着深厚马屁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华大国,像这样称赞老板的手段和服饰,抑或是在他讲笑话时傻笑,纯属小花样小手段;比起我最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如果拍马屁像跆拳道一样分级别的话,这顶多就只是一初级白带。
   我曾就职于某国企。在这个从事电子商务、不到两百人的公司组织架构名单里,赫然有一个三人的部门,名曰摄影部。该部门在公司成立大会上就崭露头角,之后更是频频与我的市场部门密切合作。这个拥有两套专业摄影器材加一套堪比电视台设备的专业摄像机、只有三人的全职团队乃是总裁助理奇思妙想的产物。他们的工作是时时跟着老板,包括招人面试,谈判巡视,更不用说会议颁奖等等,乃是助理先生用来一刻不拉地记录总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漏掉他为公司辛勤工作的每一个里程碑”的超级马屁班底。
  
   一直以为这是拍马屁的行业“最佳案例”。直到上个月,才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某公司的老板一向自我感觉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兼文学家,时时在媒体上撰文,在公司员工会、客户答谢会和各种party上发表演讲,阐述他的经营理念或人生哲学。该老板下属中的一个“知识分子”,深谙拍马屁精髓,同时精准地体察了老板的喜好。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老板的言论和文章编辑成书,把老板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兼文学家之路推进了一步。厚厚三大本,精装书壳,还用一个烫金的书套装起,除了颜色,跟精装的毛主席语录区别不大。更绝的是,这一套三册的老板语录,不止公司内部人手一册,更被用来作为公司礼物发放给所有客户和朋友,堪称拍马屁黑带!自恋的高手遇到了拍马的高手,实在是相得益彰,一时瑜亮。
   四年前在美国曾与当地一家高科技生物企业创始人晤谈,这个白手起家,几经沉浮,当时是几十亿身家的企业家给出了几个忠告,其中一个至今依然深刻:人的职位越高,从下属那里听到的好话愈多,真话愈少,如果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是天下唯一正确、唯一聪明的人的时候,这个人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所以对拍马者,态度可以很简单:想拍就拍,不想拍就不拍,只要你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就好。也可以说成:我有权不拍,但誓死捍卫你拍的权利。
   但被拍的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是那匹被又吹又拍、自我感觉无限良好的大马,倘若一日行差踏错,从高层摔下,拍马之人大概早作鸟兽散,不会在下面接着吧?糟糕的一天
  
  YouTube上有一个系列视频,名为“Bad Day At Office”(办公室糟糕的一天),说得都是办公室里最常见但也是白领们最不喜闻乐见的小灾难:电脑在关键时刻死机;打印机卡壳,动手查的时候却被喷了一脸墨;被旁边同事煲的电话粥吵得无法工作;被隔间同事不断飞过来的纸飞机搅得心烦意乱;看到下属数小时在洗手间里抽烟偷懒等等。视频的结尾,像所有的功夫片都以郁闷小人物终于得以报仇雪恨一样,无一例外的,被气疯了的“bad day”当事人盛怒之下全部采取了极端的报复行动。在好事者集中编撰并配了音乐的“Bad Day At Office”的所谓完整版中,音乐进入高潮,死掉的电脑被用大锤砸碎,打印机被一台合谋不干活的台式电脑敲坏,煲电饭粥的同事被海扁了一顿,大台的显示器被扔向隔壁作为纸飞机的回敬,抽烟偷懒的家伙被灭火器泡沫裹得像个蚕茧……
  这个视屏几百万的点击率,说明了大家的共鸣。正所谓“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在公司里混的白领,谁又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糟糕时刻和糟糕日子,看着结尾的办公室暴力,把不敢打、不能砸的自己代入,也会长嘘一口气,觉得心中无限痛快吧?
  普通的一天甚至开心的一天之所以变得糟糕,往往是因为有一些不想发生的事情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发生了,这些事情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天灾、人祸和机祸。天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穿戴整齐去见客户的时候被一场大雨浇成落汤鸡;又或者是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时候打不到车,最后在老板愤怒的目光下灰溜溜地走进会场;粉领的小倒霉也包括面试的时候丝袜破了,破洞在你对答的时候四处蔓延;和总裁仪态万方地步入会场时鞋跟断了,等等不一而足。任何一件,已足以构成糟糕的一天,抑或是严重到成为糟糕的失业危机。
  人祸则可以是任何人,来自上司的概率最大。因为原则上,上司这种东西就是上帝派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而来自上司的苦与劳,是否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前兆,我不得而知,但必然充满着整个打工生涯。更有甚者,他们像躲在不让转弯车道的转弯处的警察一样,总是在你最没防备的时候伏击你。这类来自上司的糟糕最多见的,就是当你久不久迟到一次,正好被老板碰个正着。有时挑起事端的人也可能是同僚,一上班就接到用email下的战书,也往往是糟糕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来自客户,被A客户放鸽子,久等不至后连锁反应,又迟到了B客户的约会,于是糟糕的一天会很快演变成糟糕的一周。
  而电子时代跟机器有关的糟糕,更像是随时随地出现的铁道游击队,一打一个准,一打一个乱,直至乱到天翻地覆。事情的发生,可以完全遵守Murphy’s Rule:文件在你三个小时的辛苦工作后消失不见;殚精竭虑写了半天的email突然遭遇死机;突然只能听不能讲的手机;泼了整杯咖啡的手提电脑等等;电子玩艺可以带给你多少方便,就可以带来多少麻烦,就像歌里唱的,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对机器们的爱也不能例外。
  在全球工作压力最大、自杀率最高的日本,白领们很信奉每周心情曲线。刨除个别的倒霉日子,平稳的一周里也会有高低潮,像一条抛物线,高点是周五:马上要到的周末,期待的心情是最愉快的。但从周一开始,周末休息和娱乐带来的能量逐渐磨损,到周三终于探底,欢愉已经消耗殆尽,下个周末却还遥遥无期,多么令人绝望。在东京,就有一家叫“星期三”的居酒屋总是生意兴隆,迎来送往着绝望的白领们。过了周三以后,对周末的期待令情绪逐渐回升,至周五重回至高点。如此周而复始,月月年年无穷尽也。
   半年前,一密友因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而毅然辞职。前天他却打电话向我抱怨闲着也是无聊。于是我想,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没有平时的繁忙,偷得浮生半日闲又有什么意义?如此想来,没有了办公室糟糕的一天,又怎能反衬得出办公室开心的一天?
总统声线
  
   奥巴马终于以绝对优势的选票当选了。我曾经在三亚酒店里看了他就职演说的直播,芝加哥的现场,站在那里欢呼雀跃的人群。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随着他演讲的跌宕起伏,跟着他沉静,跟着他激动,跟着他微笑,无数人泪流满面。
   我并不是第一次听出色的演讲,但我不得不承认,在一段和平时期,在一个人人实际而世故的时代,一个男人的演讲可以令人落泪,确属少见。当晚,便有不止一个朋友将中英文演讲稿发给我,发的时候,满MSN的惊叹号带着由衷的钦佩。剔除翻译过程中的缺失,两相比较,明显的,译文不如原文,原文不如原声。无他,奥巴马有着肯尼迪以来最有魅力的一把“总统声线”。
   美国剧集《白宫群英》(The West Wing)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美国总统从竞选到任职的职业生涯,以及白宫生活种种,因题材少见而获艾美奖。有一集就讲述竞选班子请来一个公关顾问,主攻演讲,专门训练总统候选人的演讲技巧。演讲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总统声线”(President’s Voice),专指那些抑扬顿挫,无比自信,颇具煽动性和感召力的声音。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实的可参考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演讲。虚的更是在好莱坞影片里比比皆是,连老哈里森•福特也在《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有过上佳表现。又近又实在的,就是我们新鲜出炉的奥巴马了,倘若他认了总统声线老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演讲课程,相信他早以A+高分毕业。
   所有在美国公司里呆过的人都多多少少了解:表达,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表达,对一个公司领导有多么的重要。这一点,现在不仅仅是“Presentable”(拿得出手)这么简单了。在公司里,我们经常把领导分为经理型和领袖型,其间的分别,包括:经理只是一个管理者,而领袖则需要强烈的个人魅力;或者说,经理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而领袖,则需要有一些过人的天赋,特别是一种让人莫名其妙跟随他赴汤蹈火的号召力。对于一个国家,领袖就是像奥巴马一样,人们确信无疑地相信他喊出的“Change”(改变)或是“Yes,we can”(我们可以!), 完全无视他颇浅的政治资历;对于一个公司,在危机之时,也总是需要一些这样的领袖,带领众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在这个表达的时代,这些所谓的个人魅力里,声音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调查显示,一个人讲话的说服力,只有不到30%来自于他说话的内容,而超过70%则取决于他说话的方式,包括声音,表情和身体语言。我工作过的一间公司里,当老CEO决定了接班人的人选以后,就曾花重金雇了一位一天工作十小时的顾问,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贴身改进这位草根出身的接班人的言行举止,包括拿掉了他总是在嘴里像个骆驼一样嚼个不停的口香糖,还将他口音奇怪,语速过快的对话改成了自信有力,坚决而清晰的“CEO口音”。现在这位接班人已经上位,屡屡因领导魅力超人而被人比为教父。我相信,这些培训定然是功不可没。所以,如果你想要在大企业上位,又不是IT怪才如比尔盖茨,也不是数字奇才如巴菲特的话,建议还是对镜练习一下说话,试试看能否说服你自己。
   在本周参加的一个新媒体峰会里,某网络媒体的CEO,用奥巴马善用网络力量来助选作为案例。有趣的是,这位显然是奥巴马粉丝的女士,在长达一小时的演讲里,神采飞扬,充满自信,铿锵有力地现场真人演绎了中国企业版的“总统声线”! 没得谈
  
   作为职业经理人,谈判是每天的必修课。
   合作伙伴,供应商,广告公司,媒体,总部,其他部门。会议上,电话里,视频会议。各式各样的谈判充斥每时每刻。在你来我往的千锤百炼中,总结出来的战无不胜的谈判杀手锏就是:抱定做不做、谈不谈都无所谓的态度,对手能很快感受到这种态度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急于求成地让步。而这种气势上压倒对手的谈判策略,是我从餐厅、酒店和路边小店里总结出来的,运用于商场,再从商场中回到街头。从上海到巴黎,从孟买到纽约,放之四海而皆准。
  要练成这种没得谈的高招,必须在心理上和技巧上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准备Plan B,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把自己在谈判中陷入退无可退的绝境,多半是因为没别的选择,别无选择的惶惑会即时被对手看穿,趁机抬价,提高条件不在话下。所以备案的作用不但是可以从容退出,退而求其次,而且这种气定神闲的状态有利于在Plan A那里取得好交易。宛如谈一场三角恋爱,一旦意识到有可能失去的时候,再矜持的一方也会变得积极主动。
   2.不怕没面子,如我的犹太朋友所说:面子算什么,Show me the cash! 最典型的例子是逛名店街时,往往因为狗眼看人低的店员脸上“你买得起吗?”的不屑之表情,好面子一时冲动买下贵而不当的物品,你后悔的当儿店员正计算着提成窃笑。所以当对方说:你们这样的大公司,哪会在意这几万块钱时,就应该义正辞严地说,我们这样的公司,就是因为在意小钱才这么大,让对手马上哑口无言。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面子一经丢下,世界就海阔天空了。
   3. 缺了什么都行的大无畏精神。患得患失是谈判场上大忌,志在必得更给对手步步紧逼的空隙。如果底线是谈不成也无所谓,对手顷刻间就会无比紧张。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坚信物质无限丰富:酒店里永远有备用的房间;这件衣服别处也有;饭店并不在意给菜打折;小店的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天下没有做赔本生意的商人。当年可乐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每每被威胁若不出价若干或马上付款的话,该广告位、节目时间乃至商场中心堆头就会被可口可乐拿走时,我总是收拾文件说“那你就去找他们吧!”,把目瞪口呆的供应商人晾在那儿,迅速离开会议室。结果总是能以较好的价格获取不错的交易。
   但这一套谈判秘籍也有失灵的时候,就是遇到了比你骄傲、比你执著、只要面子不要钱的对手时。就如同金庸所说,练气的高手如使真气攻击于真气更强之人,则会反被其所震伤。曾经在意大利南部小镇苏莲托度假时,我在一间餐厅点了一盘贝壳。我们觉得它不够新鲜,如同之前一样,我们将侍者叫来试图退掉这盘菜。刚才还笑容可掬的侍者顿时面若冰霜地说:“你可以不喜欢,我们可以为你换,但你不可以说它不新鲜!”
All About Size
  
   在邮轮公司工作,经常被人误解为现今大热的游艇,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的船有多大?当得到八层楼高、188米长的答案时,提问者先是有一丝迷茫,继而脸上会显出羡慕的神情。同样的神情在另一场合、另一话题也曾遇到过:有白人朋友任职于美国在印度的安全套公司,一日闲聊时谈起其公司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分别推广“度身定做”不同size的产品时,在座的日本男士脸上微红的羡慕与说话者的些微骄傲相映成趣。
  尺寸很重要吗?这个问题早已跨出闺房走向社会,中国人的答案一向是绝对肯定的。从古已有之的“羊大为美”,到今天愈演愈烈,比比皆是的全球最大,亚洲第一等等,不一而足。有朋友小苏,广东番禺人士,深谙此道,在过去十年每每以“大”的定义吸引一众以大为美、不大不去的消费者。先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继而推出全球最大的“夜间野生动物园”,日夜不停,人头攒动,游客与动物,大眼对小眼,生意要多好有多好。一年后,小苏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开业之日,诚邀城中1000名高球爱好者同时开球,当千支球杆高举,将落未落之时,场面蔚为壮观。用著名作家沈宏非的话来说:不像开球,倒像五十年代的北大荒开荒。真正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向往。而后,小苏名下的产业,运用同一理念,又有了一间可容三千人同时进餐的全亚洲最大自助餐厅。盛大开业后,日日爆棚,无他,一个“大”字,人所向往。小苏事业的节节攀升,获益于深得中国文化“大”之精髓。
  反观同一地区之某周刊杂志,以中小企业为目标,日夜精耕细作,历五年而无大发展。其失败原因多多,我觉得一个“小”的定位乃罪魁祸首:放眼中国,有哪一间中小企业不是以做大做强,以跻身中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为己任?全世界都有中小企业的专有服务及市场,Yahoo也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之网页和邮箱。偏偏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们都以小为耻,针对这一细分市场的生意,始终是缺失的。
  有朋友在汽车公司工作,当被问起中国市场的差异时,曾说,在欧洲风靡一时的Mini Car、Mini Cooper,来到中国始终是小众市场。此地只有大车才好卖,逼得他们一定要把两厢换三厢,三厢再加长。后来终于看到XX Mini Cooper(加长MINI Cooper) 在中国开始巡演,不禁为小尺寸的Mini们在中国找到出路、有机会得以翻身而倍感欣慰。
  这几年随着上海,广州和北京国际化的信心爆棚,青岛厦门们也纷纷跟上,要把自己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单有一匹布这么长。北京有无数庞大体量的巨楼,而上海争着盖亚洲第一高楼。目前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有两个可疑的粉红色大球的高塔,与世界第一的磁悬浮列车一起,成为每一个上海人心中的骄傲,每一个外地人必来的地标,每日人头汹涌,络绎不绝。不知这是因为更高更大更强是全人类的终极追求,还是晚清以来中国人不高不大不强的自卑心理作祟?
  年终跳槽之时,面对猎头们的狂轰滥炸,白领们问得最多的,仍然是尺寸的问题:公司有多大。当得到世界五百强的答案时,跳槽菜鸟们往往心中一阵狂喜,一叶障目之下,过于积极地面对,糊里糊涂签下offer letter后才发现这是一大公司的小分支机构里的中国小部门的其中一个品牌。但木已成舟,除了努力工作以搏转到大分支的大品牌以外,又能怎样呢?而跳槽中级们往往会问多一些,于是得到的答案也不尽如人意,最多的是大公司的小职位,或小公司的大职位,于是内心便一阵挣扎:做鸡头还是凤尾,这是个问题。最终想定是要公司大还是自己大,是要稳定还是要发挥后,再作决断。跳槽老姜们则往往问了又问,比了又比,大多数时候感觉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最终还是手中的牌最大,于是作罢。真正是年龄越大,胆子越小……
  其实照我看,城市也好,公司也好,人也好,不论大小,合适就好。
苹果女和饼干女
  
  随着上海襄阳路市场的拆掉,假名牌的推销由地上转入地下,由集中变为分散,路过闹市区,所谓A货和B货“包包,手表”的吆喝声仍然不绝于耳;即将开拍的大片,女主角A角B角之争的炒作如火如荼;同一时间,关于办公室A女人(Apple,苹果女人)和B女人(Biscuit,饼干女人)的讨论也愈演愈烈了起来。
  香港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的无敌海景复式办公室的前台,无论冬夏,总是放着一篮鲜艳欲滴的苹果;我的前秘书,从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每天带两个苹果上班。而办公室经常加班的同事,抽屉里往往备有不止一包的饼干;晚上七点,更有饿得血糖低的同事,满世界找救命的饼干。办公室的苹果和饼干,远远超越了小食品的概念,充满了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意味:苹果意味着鲜活,精力无限,健康自然,善待自己,炫耀幸福,永远衣着光鲜地在桌面、在前台、在不容忽视的地方。饼干呢,谷物做成的餐间充饥物,却总是跟加班,自我虐待,不健康,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扯在一起。
  职场风云变幻,生意压力日增,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广州,因压力大患有抑郁症而不自知的白领比例已高达8%。和大部分日益沉默的职场男性不同,办公室女人,以更夸张的手法宣泄压力,憔悴,易怒,烦躁,脸因常板而紧绷,嘴因易怒而下垂,眼因缺睡而发黑。这些穿着随意,肌肉松弛的饼干女人,你从十米远就能认出她们。由于工作努力,老板不会放弃她们,平时藏于后台,救急时才派上用场,是救场的B角。由此恶性循环,饼干女人们往往被压榨得更干,更脆弱,更紧张也更古板。
  但也有的Business Woman,每每见到,总见她精力充沛,光鲜轻松,面带微笑,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可以辐射到每一个遇到的人,鲜亮的感觉形成的磁场,总是将她带向目光聚集的地方,带向更成功。苹果女人更容易被重用,更容易被推到台前,是公司不可或缺的A角。
  苹果和饼干命运的云泥之别,源于以下几方面:
  水分。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数十年来争取平等的女人往往忘了自己先是女人、后是职业女人这一点。保持充足水分,除了每天喝八杯水,面部喷雾常备,间中香氛泡泡浴以外,尚需往心里加水,爱情友情常滋润,知道珍爱,知道分享,知道工作不是全部,心中有爱,果皮下的“juicy”也会滋润别人。正如湿度高的天气对皮肤有益一样,水分充足的职场女人,对公司,对客户和同事都大有好处。
  硬度。男下属不喜欢被硬朗的女上司呼来喝去;男上司不喜欢女下属硬梆梆,不圆熟;至于同僚,又有谁愿意和男人婆共事。女人在职场的魔力,在于包裹和融化,在于以柔克刚。装扮上女人一点,态度上温和一点,说话时委婉一点,柔而脆的果肉下面是坚定的核,弱势但不弱智,sweet but strong。水滴石穿则往往事半功倍,这一点,上海女人的驭夫之道,可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形态。方正干巴的饼干,往往有粗的棱角,不如苹果来得圆润光滑,看起来悦目,握起来舒服,吃起来清脆。女人二十岁前的相貌,受之于父母,二十岁以后,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刻薄阴郁,还是优雅美丽,完全取决于态度。充足睡眠和时时的面膜,加上大方得体,不计较,不市井,不小气,不贪婪,面上自然会有了宽容,有了从容,有了美丽,足以悦目,悦己,悦人。
  前天加班,饿得胃有点痛,吃饼干时渣子扑簌簌掉进键盘,弄得一塌糊涂。骤然间想起一句话,“女人三十豆腐渣”。在妮可•基德曼四十岁才焕发惊人美丽的时代,在年轻一代俨然不知豆腐渣为何物的今天,我们要提醒自己的,并不是要在成为豆腐渣之前嫁出去,而是,千万不要成为饼干,更不要成为连饼干都不如的,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饼干渣。
FBI和黑莓
  
  上周五,参加某网络公司召集的互动营销午餐会,与会的是一众有黄有白的网络总裁,和来自各大公司的营销精英。座位前是一字排开的西式长桌,洁白的桌布上两排黑黑方方的Black Berry 黑莓手机分外显眼,同样显眼的是在谈话期间因黑莓发出的滴滴声而导致说者或听者的短暂停顿。上菜撤菜的间隙,几乎每个人都频频低头察看刚收到的email或用粗大的手指灵巧而快速地发出邮件,这和席间分秒不断的手机通话相映成趣,此起彼伏。
  记得两年前在纽约开午餐会时,情形颇有不同。那时如有个别人的手机在席间不合时宜地响起的话,众人往往报以谴责的目光,当事人脸上也是讪讪的尴尬。而这天,面露尴尬神气的反而是一路无人打搅的人,而且在听到别人说“Excuse me”时,神色间甚至有着些微的落寞和酸意。
  热衷于每年做排行榜的《新周刊》的榜单上,有一个“年度知道分子”的评奖,表彰那些掌握丰富资讯兼且灵活运用的人物。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很多人都愿意标榜自己是年度知道分子,《新周刊》的可能评不上,但做个把饭桌上的“知道分子”或办公室的“知道分子”也是不错。大家不但热切地搜索世界的各种热门资讯,也热切地等待世界搜索自己,接触自己,联系自己,需要自己。以前的社交强迫症仅仅表现在希望在社交场合被人关注,与人交谈,今天,社交强迫变成了无时无刻不停的24小时强迫。强迫之门一旦洞开,立刻跟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的黄色小门有得一拼,非得把人拉进去不可。科技一日千里,为这种强迫行为的进一步恶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上网可以找到别人,找到所有有关别人,有关世界的所有资讯。把自己加入Facebook;把自己的博客放到网上可以让所有人找到自己,找到跟自己有关的所有资讯;全天候的手机和邮箱更是可以让所有人随时找到你,通知你,联络你。而黑莓的出现,将这一场被需要、被接触的假面游戏玩到了极致:理论上,无论你在哪里,对方都可以定位到你,精确到10米以内;无论你在什么时区,对方都期望可以在几分钟内收到你的答复,而且是白纸黑字(in Black and White)的答复。
  好莱坞的间谍片里,为了随时随地掌控间谍的行踪或把机密数据让他随身携带,FBI或其他组织往往将一个小小的芯片植入他的体内,电影里的叙述,接受的人为此痛不欲生,并往往为自我的丢失而迷茫不已,更有导致精神错乱的严重案例。而具有同样功能的黑莓机,却成为高级别和高职位的象征,没有的人努力争取,拥有的人沾沾自喜,一大堆的精英们哭着喊着让公司来随时控制自己,让公事来随时打搅自己,真正令人匪夷所思。
  《欲望都市》电视版中,Mr. Big爱上了一个名模,却被玩弄在股掌之上,最让Mr. Big不爽又成天唠叨不已的,是:“她可以随时找到我,我却总是找不到她。”关系的不对等,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韩剧掠夺了女人的私生活,感情和时间,对无性婚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有人呼吁“珍惜生命,远离韩剧。”但至少,韩剧和女人的关系是对等的,女人们永远有权关闭电视机。而同样掠夺了白领们的私生活,自由和时间的黑莓,你却无法关闭,这么个东西带在身上,说浪漫了是如影随行,说恐怖了是附骨之蛆。
  随着黑莓的普及,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婚姻变为无性,或者至少变为“没性趣”。
中国人自己的老外
  
  
  
  
   据媒体报道,目前在沪设立中国总部的国际公司已超过二百家,有十四万外籍人士常驻在上海。这十四万来自各国、各阶层、各行业的老外们,除了身居大公司高层、举家常驻上海的中年多金老外以外,越来越多的“毛头小老外”,也被上海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如云的东方美女和散发着远东神秘气息的建筑和街道吸引,像七十年前他们的前辈一样,来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混世界。
  十多年和老外们交道打下来,总结起来,不管人种、职业或国籍,在中国居住的老外,无外乎有两种,我称为“很老外的老外”和“中国人的老外”。
  “很老外的老外”指的是身在中国,但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寻找自己家乡感觉的老外。被派驻中国的大部分老外高层都属于这一群,在中国三四年的派驻对他们来说只是过眼云烟,他们时刻准备着回国的一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有好奇心,但还没有大到将他们拉出他们所熟悉的文化环境、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地步。
  而“中国人的老外”则是那些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主动来到中国的老外,他们能更多地欣赏和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住在上海的老外,以“很老外的老外”为多,北京则恰恰相反。这大约跟上海一个世纪来的西化有关——每个国家的人,特别是欧洲人,非常容易在上海找到他们的故乡感觉,那些法国、英国或其他欧洲文化留下的影子和气息;而北京,从历史传承到人群,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更中国的城市。
  两种老外泾渭分明,总是扎堆出入,而和后者扎堆的,更多的是中国人。基本上从以下四个方面,你可以轻易地辨别他们:
  
  1.衣着。这是分辨两种老外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中国人的老外”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自己身上加一些中国元素,一度人手一双的北京剪刀口黑色布鞋;写着“为人民服务”的草绿色书包;或者是小立领的唐装;甚至是被称为“挎子”的带兜三轮摩托车,一切都与他们来之前的中国想象靠拢。而我的明显属于“很老外的老外”的意大利同事却正好相反,他在服装的“Made In Italy”上和他们“Giorgio Armani”的同行一样一丝不苟:在香港生活的他,每次回意大利都记得买一批Made In Italy 的上等毛料,将其不远万里带到香港,叫中环的一家名为“意大利人”的西装店上门度身制作,并坚持拎着上书 “意大利人”品牌的西装袋出差。
  2.口音。“很老外的老外”往往只会从“你好”到“再见”的几句中文,无论他们在中国住了多久。而“中国人的老外”,顾名思义的,却不放过所有学习和练习中文的机会。我的前美国老板,每每卷着舌头说出“说曹操,曹操就到”或“喝得酩酊大醉”等道地中国话时,还要看着别人脸上瞠目结舌的表情偷着乐儿。
  3.活动范围。“中国人的老外”总是抓紧一切机会四处漫游,特别是对那些像丽江、西藏那样带着远东神秘光环的地方情有独钟;而“很老外的老外”即便是好不容易来到中国,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不得不去的长城、故宫和兵马俑逛一逛,随即回到公司和酒店公寓的狭小但西化的环境里。有一次在香港中环和美国同事吃午饭,饭毕,这个在湾仔住了五年的家伙居然不认得回会展中心的路!
  4.胃。正如“拴住男人的胃就拴住他们的心”一样,看看老外的胃就知道他们有没有一颗中国心。“很老外的老外”们,对中国菜总是浅尝则止,除了偶尔尝尝鲜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只吃本国菜,就算这些菜在中国通常做的不地道,也聊胜于无。我的另一个意大利同事,除了回家吃饭(当然是意大利老婆做的意大利饭)外,三四年如一日,只去一家在五星酒店里的意大利餐厅。如有朋友在场,他会把意大利主厨叫出来,和他用家乡话聊一阵,再让他介绍几道新菜,那个熟悉和开心的劲儿,让你感觉时空变换,他俨然是坐在热那亚街角的餐厅尽他的地主之谊!
  
  行文至此不觉哑然失笑。其实,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又何尝不是一样!那不也同样可以分为几十年都融不进当地生活的“假洋鬼子”和有着一张中国脸的如假包换的“真正的洋鬼子”?
口香糖和过劳死
  
  
  
  如果待嫁闺中的老处女最想听到的一句话是“Marry me!”(嫁给我吧!)的话,朝九晚五的白领最想说出的一句话大概就是“I quit!”,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最恰当的北方话是“老子不干了!”或者是广东话说“我唔捞了!”
  每当被客户骑在头上拉屎,碰一鼻子灰的时候;被老板差来差去,辛苦了若干星期后老板突然改主意的时候;或是项目失败后,被同事栽赃作替罪羊的时候,这句铿锵而掷地有声的话都会在喉咙里转来转去。但脱口而出之前,往往有一些理由让你悬崖勒马,比如说正在供的房子,嗷嗷待哺的孩子,或者是失业丢不起的面子。说不出来固然是心中郁闷,但只要想像有一天可以昂然走进老板办公室,毅然把一封辞职信放到他的桌上,施施然地说出这句话,想像老板脸上的错愕和惊慌,怒气可能会稍稍平息,觉得这一天的到来还是值得些许等待和忍耐。
  所以一直以为在职场,除了辞职并无大事,不管面临多大的压力,总是可以“难言之隐,一走了之”。直到一次关于员工因压力过大而猝死或自杀的讨论沸沸扬扬,才让我骤然想到,白领上个班,也已经严重到“除死无大事”了。
  讨论的导火线,是华为有一员工自杀身亡的新闻,据媒体报道这已经是华为一年来发生的至少第五起内部非正常死亡事件,之前25岁的胡新宇的病毒性脑炎,26岁张瑞的自缢等等,让媒体把目光都聚焦到华为的鼓励在公司长期加班的“床垫文化”上。相信华为白领并不是个案,据调查,京沪粤超过8%的白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连一直以追求“口气清新,充满信心”的白领为主要目标受众的绿箭口香糖,也开始在各大写字楼开设“嚼吧”,把小小的口香糖的功能推到了“舒缓职场压力”的层面。据说有人甚至将老板的名字写在口香糖上,“以便更充分地,有目的地减压”,俨然上司成了压力的最大来源。无独有偶,沪上热播的电视节目“上班那点儿事”也常常把上司放在对立面,内容充满了火药味。但不知有没有人意识到,上司也有他的上司。压力真的来自上司,来自公司,还是来自我们内心?
  每每有老外问起何以中国人愿意抛家弃子,日以继夜地加班,应酬,跑生意,我以前总是以一句“生存压力大”作为回答。但我看到越来越多忙于炒房子、炒股票的有产阶级始终忧心忡忡时,才意识到,其实对大多数白领来讲,生存压力并不大,大的是致富的压力,是无法满足自己不断膨胀欲望的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开始批评小富即安是不求上进,广告也开始鼓吹“成为少数人是多数人的梦想”。但就算多数人成功变成了少数人,这少数人岂不是还是要继续不断努力成为更少的少数人?
  有一次陪我们公司的CEO和上海某集团主席共进午餐。席间闲聊,说起全世界的厨师们跳槽时总是带着一众副手或兄弟时,他突然不无酸楚地说道:“厨师是有兄弟的,主席或CEO却没有兄弟,不单要比别人更辛勤地苦干,而且要自己做最困难的决定,自己面对最严峻的挑战。难怪有人说,将军总是孤独终老的。”
  诚哉斯言,世界上所有的金钱,职位和名望都是用时间、健康和精力换来的。当你一心想爬上金字塔顶端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很想要吗?你准备好了吗?你撑得住吗?
 泡沫头衔
  
  
  
  
  经济有起伏,关于中国经济有否泡沫的讨论也一直此起彼伏。我不是经济学家,无从置橼,但工作伙伴来来去去,我分明感受到,中国职场的头衔泡沫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有吹得越来越大的趋势。
  我的意大利老板告诉我,他在意大利五年发出去的名片,还没有他来中国五个月发出去的多。他迷惑地问我:“我理解在商业场合他们向我要名片,但任何场合,私人朋友聚会,出去玩,甚至去餐厅吃饭也要我“惠赐名片”? 我不明白。”不明白的不止他一个,想起我刚从广州来上海的经历。应朋友约去打网球,刚热了身喝水的当儿,就有三个同来的但不认识的人过来打招呼,他们变戏法似的纷纷从运动装本该放网球的口袋里掏出万宝龙名片夹,交换名片,没带名片的我顿时被撂在一边,直接被当作透明。第二次打网球时,预先备上名片,接过名片的人认真研究一番,其仔细程度堪比考古学家对着图唐卡门面具。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做船运的,你们有什么东西可以交给我们运吗?”我解释我不负责这一块儿,于是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你能介绍你们公司负责运输的人给我认识吗?”当再次得到一个否定回答后,他迅速抛离我去向第二个人发出名片。于是不管带不带名片都被边缘化的我只好跟教练打了半年球,直到发现不发名片的球友为止。所以,我总是和刚刚下飞机,习惯了先交往,后给名片,或是交往了也无需名片的老外们语重心长地说,在中国,名片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名片,你就等于没有名字,人们会跟本无视你的存在或不记得你。
  过去集邮的人总爱说,方寸之间有世界,现在的方寸之间被珍藏被抛弃的东西,不再是邮票,而是或粗糙或精美、或黑白或彩色的千奇百怪的名片。名片的方寸之间也不止是世界,而是充满了商机,有面子,有里子,有现在,有未来。市场决定生产,在名片领域里,看的人的态度决定印的人的态度。
  这小小方寸间的乾坤越来越大,计有以下表现方式:
  1.尽可能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名片上加以展示的。有做副经理的加括号注明“暂无经理”;有将MBA,博士头衔甚至毕业学校(如果是名校的话)也印上的;更有印获奖名称的;最夸张的,用一整页来标注多达十几个的头衔!
  2.将产品目录和营业范围加以显示的。在百事时,每每新包装推出,就会将名片印成新包装的易拉罐型,柯达还将员工照片印在相纸上以推广产品。但有时看到一个人名和帽子,雨伞或机器们放在一起,感觉还是有些怪异。还看到过红极一时的电子宠物TAMAKOCHI的企业主竟然管自己叫Chief Tamakochi Officer,还正式标在电视采访的屏幕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显示一个人的私人生活的,有房子、票子、车子和女子,这些都是可以带出去展示的。显示一个人的权利和能量的,是位子和帽子,这方面可以随身携带的就只剩名片了。于是大部分打工者宁可降低工资要求来换一个好头衔,公司方也乐得惠而不费的做个人情,于是泡沫衔头现象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每个人都是经理,总监专员满天飞。有一日见过一位在百年国际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名片上的头衔竟然是“创始人”!细问之下,原来他是该两人小部门的创始人……
   上月,前下属来电称开了一家小型礼品公司,希望可以合作,遂请他将产品目录寄至公司。翌日,忽听秘书在外面爆笑,出去一看,夹在目录上的名片上赫然写着“礼品公司首席执行官”! 谁是谁的垃圾猫
  
  就像处理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男人和女人,处理职场压力的方法也不一样,男人用的多是“跳出来”的方法,打高尔夫,喝酒,唱歌,用与工作毫无关联性的渠道减压;女人则相反,执着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放,用的是“钻进去”的方法,再加上充分的发泄和倾诉来实施减压。
  中世纪的时候,年轻女人们面对感情、家庭问题时,往往有闺中密友或随身女侍作为倾诉对象,到年老时也会养一只猫,天天抱在怀里,把郁闷、委屈,还有家长里短的垃圾信息统统灌输给这个女友或这只猫。于是这种倾诉的对象,在西方戏剧里,被称为“垃圾猫”。今天的职场女性,跟中世纪穿鲸骨裙撑的女人们相比,服装变了,角色变了,做派变了,百年来没变的,是每每遇到问题时,还是需要一只随时接受倾诉的垃圾猫。
  有科学家说,女人之所以比男人长寿,也更少抑郁症,原因是女人有根多的方式发泄不满或不快,这些方式,包括哭泣和倾诉,化学分析表明眼泪里有体内排出的毒素,而同理可证,把心里的不满和郁闷一股脑儿倒给垃圾猫,无疑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健康有莫大的帮助。现代职场女性的垃圾猫,有老公,有同僚,也可能是下属。而职场的垃圾,就像现在大小城市所提倡的垃圾分类方法一样,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生活垃圾。职场里的一次性的生活垃圾,无非是一些办公室里的鸡毛蒜皮,蜚短流长,像职员间的争宠吃醋,中层间的权利博弈等。倾倒的地点,往往是茶水间或是午饭桌上。倾倒的时间,则是被某人狐假虎威地威了一把以后,或是在电邮骂战中败下阵来的时候。是是非非在吃吃喝喝里马马虎虎地交换,由于这类垃圾的价值不高,说出来就好,所以这样的对话通常是各说各的。也有少量的随声附和,但话语总是擦肩而过,并没有实质的交流,大家互为垃圾猫。
  2.可回收垃圾。与同僚的矛盾,或是为抢夺资源,功劳或职位时争取战略联盟所做的倾诉属于可回收垃圾,内容往往包括对共同敌人的抨击,和对共同利益的阐述和强调。这类垃圾因为可以再次利用而显得更有价值,倒垃圾者随时可能反过来充当对方的垃圾猫。与此同时,某些垃圾里的信息被篡改,节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存在。切记,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盟友可以变成敌人。而这个时候,几个月前对当时的盟友垃圾猫所倾倒的垃圾——对某人的攻击或自己的某件秘密,可以很容易地被再利用,变为此刻的敌方手中的把柄,所以情绪化的粉领们在选择自己的垃圾猫或垃圾时需要格外谨慎。莱温斯基对女友的电话倾诉最终变成这一世纪丑闻的导火线便是前车之鉴。
  3.危险垃圾。像废旧电池接触火就会爆炸一样,某些倾诉,会在某一时刻爆出巨大的杀伤力,而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无孔不入,更是为这些爆炸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新闻爆出前世界银行的某高层与女下属有染而被迫辞职,据说证据就来源于该女下属所发的一封私人邮件。那邮件被妒忌的老婆所掌握并写信告发给了总统!
  
  李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断臂山。在职场压力巨大的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垃圾猫,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垃圾猫。跨国公司总是给有潜力的年轻管理者设立“Mentor”(导师),名义上是对年轻管理者“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就是一位专职垃圾猫,接受并解决他们日常的职场垃圾。
  而我,作为职场女性,除了适时地倾诉以外,写点儿东西也是我的减压方法,所以,此刻,正在读这篇小文的诸位,对不起,你们也无意间充当了我十分钟的临时垃圾猫…… 蒙老外
  
  
  -----------------------
  
  
  某次在北京CBD的一个餐厅吃宵夜,隔壁是几个中国人和一大群老外。席间某画廊和餐厅联合,开始在餐厅中央推销起他们的所谓中国艺术品,只见几个穿旗袍的姑娘熟练地张开桌面大小的扇面,上面绘有红梅、牡丹等中国元素,在手持麦克风的介绍者发音不准但熟极而流的英文撺掇下,片刻间就有两个扇面成交,看着两个老外如获至宝地将“艺术品”珍而重之地包好,同桌的北京朋友评价道:“蒙老外的玩意儿。”
  “蒙老外”一词,已经不知不觉从方言变成了全国通用语言,而蒙老外的行为或蒙老外的产品更是跟无孔不入的老外们一起,遍布了大江南北。以涉及的银码的不同,针对的老外的不同,我把它们分为小蒙,中蒙和大蒙。
  “小蒙”的银码少则几十,多则上千,蒙的一般是初次来华的菜鸟老外,可以发生在任何旅游点,特点是国际化的沟通环境,英语,日语不绝于耳,数量词们和“very cheap”、“This is the last price for you”更是说得熟练之极。当然缺不了中国式的商品。在这些不同的景点,你总是可以看到大量设计雷同、制作粗糙的、“充满中国特色”的丝绸小包、靠垫或中式衣裙等。以前上海的襄阳路,北京的秀水街为其中代表,现在则散落在凡有老外出没的各个角落。一次在昆明跟一个酷爱淘古董的老美逛了市中心的古玩城,在偌大的数百间店的市场里转了一圈,淘宝老美对我说:简直太神奇了,这里没有一件真古董。看着明显从同一个工厂进货来做旧了的陶瓷,古剑和每个摊位几乎都有的欧米加老怀表,我无言以对。
  “中蒙”涉及的银码从几百到几万不等,场所通常是专门针对老外而开的画廊或餐厅,画廊里摆的一般是所谓的有政治意象或明显中国面孔或标志物的画作。老外们逛到这里,往往在深刻体会到其中“无言的压抑”和精妙的暗示后,欣然掏钱买下。餐厅的装饰和环境则充分满足老外对中国的想象和猎奇心理,上海有英文叫“失落的天堂“的餐厅,周围是散发着云南香格里拉古朴气息的装修和摆设,上的是滇不滇、泰不泰的混搭滇菜,最后埋单,付的是可以去一趟云南的天价。北京则以某仿膳为龙头,餐厅里莺莺燕燕走来走去的侍者,俨然是清朝的格格们,吃的是所谓满汉大餐,在这里可以做一回皇帝。跟皇帝不同的是,最后还得自己掏钱买单,一张大单。以上种种,被蒙的老外都甘之若贻,趋之若鹜。
  “大蒙”往往发生在生意场上,又以进入中国不久的国际公司为多,其关键词是“关系”,“面子”和“中国国情”。若干年前我在高露洁公司工作时,有国际广告公司前来提案,两小时的演讲里的第一页就是这三个词的中英文对照,二号的大字体显示其重要性,接下来的解说,大意就是在中国做生意,倘若没找到像该公司一样了解中国国情的团队帮助,搞不懂复杂的关系,没给某些人面子的话,就一定会死得很难看。从那时起,“这就是中国”就成了国际公司中国团队最好的挡箭牌,业绩不好可以用之,缺乏诚信可以用之,效率不高可以用之,贪污贿赂也可以用之。一次在听某荷兰啤酒公司CEO的演讲,有人问起演讲中提及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为何在2002/2003年连续下滑,答案竟是受“美国轰炸大使馆事件的影响”,不知又是哪个天才中国通想出来的绝妙借口。
  最近参加一个研讨会,与会的公关公司和几个国际品牌公关人员在提及中国市场最大的危机导火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消费者在这一点上敏感而脆弱,一旦有任何公关事件触及民族情感,马上可以群情激愤,口诛笔伐,把产品质量的问题、服务的问题、配方的问题、甚至语言的问题,分分钟上升到国家利益和民族自尊心的层面。我突然想到,也许是同一群人在从事蒙老外的行业,这是不是暗合了心理学里虐待狂往往也是受虐狂的理论?
 只要我过得比你好
  
  前些日子的媒体新闻里,两个小孩的出生和成长占据了娱乐版的大半。
  布拉德•皮特和“古墓丽影”茱莉的第一个亲生baby,还没出世已经在《人物》上频频出现,。她的两个认养的少数族裔哥哥,和她甫一出生,其父母就慷慨解囊给当地医院的捐赠,顿时令媒体更为慷慨地将“全世界最美丽的家庭”的称号送上。
  另一个是王菲和李亚鹏的小女儿, 不但吸引两岸三地媒体的热烈关注,网上发布的真照片假照片激烈争论,小孩的出生,更因王菲前夫窦唯的烧车事件从娱乐版跨到了社会版,更因小孩兔唇引发的慈善捐助而占据媒体大半年,风头一时无两。记得在香港,刚看完当地报纸痛斥窦唯变态,落魄兼且举止怪异,就看到美国的“大卫脱口秀“里,大卫正极尽讽刺之能事地挖苦布拉德•皮特前妻詹妮芙的新约会是做秀,连带问及”何谓最痛苦的分手“;这边是锦上添花一朵连着一朵,那边落井下石一颗大过一颗,真正是古今亦然,中外大同!
  
  大机构今天面试,往往把激励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列入考核范围,激励别人,用的多半是积极的方式,奖励啊,称赞啊什么的。说起自我激励,我的经验就是,激励的源泉往往来自被打击或被蔑视。记得中学时,促使我毅然放弃理科投考外语的,就是一句外语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你的口音太Chinglish”。所以最好的自我激励就是磨练自己愈挫愈奋,屡败屡战的精神,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但要迅速爬起,而且要更为迅速地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做得更好。
  唐杜甫有诗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新人笑旧人哭之事古已有之,只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旧人们幽居于空谷已是不能,不管是在球场和男友低调看球的詹妮芙,还是躲在家里写无字的音乐的窦唯,都掉入传媒的大网,无以遁形。一定有人(狗仔队或脱口秀主持或网民)能把你找出来,让你当众哭, 甚至惹你当众哭。所以不管是被夫婿轻薄或是被同事轻薄,你的反应,既不可以是愤而烧车,更不可以是怒而辞职。自我激励法则要求你做的就是退而结网。为爱你的人,为伤你的人,你要笑得更开心,你要过得比他好。因为对于当事人来说,被人羡慕比被人同情好得多。
  有一个老段子说,寒冷的冬天,一只小鸟被冻僵了,从树上掉下来。有牛路过,拉粪其上,冰冻小鸟在热粪里苏醒,不禁高兴得唱起歌来。一只狐狸经过,听到歌声,遂翻开牛粪把小鸟吃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并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粪的都是坏人;二、当你身处粪中(in deep shit)时,嘘,别出声……
 办公室里的同居生活(一)
  
  
  
  我的前老板在一次演讲中深情地说道:大家能在一起工作是多么有缘分的一件事啊,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跟家人在一起!
  这说法很雷人。老公老婆毕竟是自己选的,虽然选过后常常会后悔,但这些“缘分的天空里”掉下来的同事呢?非但由不得自己做主,而且通常是老板特意用来平衡你、牵制你、苦你心智、劳你筋骨的人!他们的确是你每日八小时,陪吃陪喝陪笑脸,在狭小的空间里避无可避,日日相伴的同居者。
  惊觉与这些三尖八角,良莠不齐,五湖四海,黑白相间的各色人等同居已超过该痒的七年之期,而且还要在有生之年,退休之前继续下去,不禁不寒而栗。
  
  正如男女间的同居关系一样,办公室的同居关系从相遇起,经试探性接触至日日相伴,经历的同样是一场从风花雪月到柴米油盐的事。
  先说相遇,大龄男女青年的相遇要有介绍人,稍高职位的面试也要猎头公司充当“媒人”的角色。他们将双方情况美化和包装后进行交换,继而安排相见,见面之前少不得密密叮嘱,无非是投其所好,做一个Q&A和do’s & don’t’s的预演。预演的目的,媒人们无非冲着一顿小小的谢媒宴,而等待猎头的却是高达数万数十万的佣金!到相见时,公司派出的同居者代表,通常是人力资源经理,和上门之准雇员会有一番做作的亲善,争相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有面试者声称自己最大的缺点是工作太过执着和认真,以至于经常得罪人;而公司方更有将问题重重的业务说成是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能人来力挽狂澜云云。各逞心机的同时面露诚恳,对答之际隐恶扬善,宛如共舞探戈,心怀鬼胎,你进我退,高手则往往从细节中探究真相。
  最甜蜜的跳槽前,宛若是同居前的期待,那些介于了解和不了解之间的神秘感,那些最美部分的惊鸿一瞥,都让人心中期待,遐想无限,而此刻躺在包里的那一纸Offer Letter,更是犹如紧握在手中的钥匙,有温暖而稳当的承诺,搏动的是欢快的心跳。所以总有人在换工作间休个长假,人为地将这最美的期待拉长。
  到登堂入室的那一天,笑容满面,仔细观察的同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准时上班,任劳任怨,努力博取好感获得加分。但随着同居各方缺点的一一暴露,这热情可以在三个月内消失殆尽,接下来的日子变得平淡枯燥,大家都开始怀念老情人或落选情人。
  这情形跟张爱玲形容的一模一样,如果选的是红玫瑰,那她很快会变成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依然是白玫瑰;如果选的是白玫瑰,则变成嘴边的那一颗饭粒,而红玫瑰还是那么娇艳。
办公室里的同居生活(二)
  
  朋友有一个四条腿理论曰:支撑同居生活的四条腿分别是性,爱,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办公室里的同居关系也是如此。
  先说性吧,不管中国第一例性骚扰案判谁赢谁输,办公室里总是充满着深浅不一、或轻或重的骚扰行为。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不累就是因为办公室这些扑朔迷离,欲语还休的暧昧性关系给乏味的办公室生活增加了无限的想象力。其中多以黄段子作为试探;进而是语带双关的言语挑逗,如“上不上我家吃豆腐?”或“今晚我下面给你吃”;有小范围接触,拍肩膀摸头发;或是大范围接触,环过肩膀教电脑等,不一而足。
  我的某位前同事,一个有性感身材和BABY FACE的产品经理,到月底完不成销量时总是穿得冬凉夏更凉地去与销售“讲数”。最后总是以一句娇嗔的“我都穿吊带了你还不多进50万的货!”作为结案陈词,而销售们在美色当前的迷糊中慨然答应,大有英雄救美之势,无伤大雅之余皆大欢喜。在这些每日更新的办公室骚扰中,施扰者大方无畏,收放自如;收扰者或猛烈反扑,吓退对手;或半推半就,勉强接受。当一位前下属因“从来没人跟我开玩笑”而向我哭诉时,我不禁同情性骚扰的立法和执行之难。
  而在办公室同居关系中,爱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办公室的爱恨情仇完全围绕“利益”二字。时而亲密无间,共同抗敌;时而反目成仇,不共戴天。其戏剧性和杀伤力,完全不输于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
  办公室里的生活习惯在会议室和洗手间都能有所体现。但除了在“甜心俏佳人”剧集里的无性别洗手间外,我们的生活习惯能得以集中体现的,莫过于办公桌了。有一尘不染的洁癖型,以条理清晰的财务人员和大老板为多,但不免让人联想到有怪癖的变态杀人狂,怀疑他们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乱得无处插手的乱而不脏型,以市场或销售为多,被第一种人批为没逻辑的他们以自己总能在混乱中找到东西而骄傲。最多的,是中等乱而摆满了花啊草啊,相片啊,明星照啊,毛毛熊的桌面,他们是中级和秘书们,希望从排排坐中找到一些个性和小小的情趣。
  说到价值观,办公室里只有“向前看,向钱看”的一种,正如一个段子说,公司就是一树猴子,向下看都是笑脸,向上看全是屁股,左右多在和你抢果子。诚哉斯言,在这树上,稍有良知的人,也要学会掩盖良善,以免遭致强抢和群殴。
  男女同居关系的结束,往往因四腿不全;而办公室同居关系的结束,则往往是因四条腿外的一条腰,乃是不为五斗米而为十斗米而折的那一腰也。
办公室里的同居生活(三)
  
  
  
  同居关系发展到第二第三年,如果没有到干柴烈火一般蔓延起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也没有奉子成婚的压力;或者是虽有不满但还没有足够好的新对象可以红杏出墙或者是移情别恋,就会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但乏味的阶段,可称为后同居时代阶段。
  办公室的同居关系也是一样,同居的双方,雇员和公司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呈现出一种胶着的态势。一方面,刚开始的惊艳已逐渐褪色,蜜月般的吸引力也已消退,另一方面,“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恐惧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期待交替出现,思前想后之余,情绪往往被一些支持留下或离开的小事件所掌控,显现出朝三暮四的波动和起伏。于是办公室里的同居演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往往发展成以下几种类型:
  
  1.相敬如宾型。从开始就谈不上喜欢,更没有过热恋,有的只是相互的依存。公司要人干活,员工要一份工作,如同大部分的同居关系起因只是要有人同吃同住和有固定性伴侣一样,大部分的雇佣关系也是基于可以上班下班有人发工资,双方都视对方为一只还没有被榨干的柠檬。每每看到这些无精打采的上班朋友,或是偶遇在上班途中目光呆滞,状若行尸走肉的白领,我都忍不住想对他们说一句我经常对同居而又不甘心结婚的朋友们说的一句话:既然不快乐,那还是分了吧!长期处在缺乏激情的马拉松感情里,人会失去爱的能力;长期在不开心的公司里,人失去的大概是工作的能力。
  2.怨偶型。这种类型的员工可以等同于婆婆妈妈的“刀子嘴,豆腐心”一类的同居女友。主要表现是逢事必怨,但怨不过夜,抱怨的是张三李四,是鸡毛蒜皮,核心词是“待遇,认可及公平”。无外乎是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有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也有人是干一行怨一行。我有一位前同事,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职位上做了三年,也抱怨了三年。每次和他吃饭,都听得到他抱怨刻薄的老板、圆滑的同事、无能的下属的故事。三年听下来,其公司各阶层人民的音容笑貌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某日终于亲临其公司时竟然感觉个个都是熟人,而这些本该是陌生人也顿时成了我的假想敌。三个月前,这位老兄终于跳槽,我以为从此可以耳根清静了,两周前和他吃饭,却听到抱怨依然。只是故事转换了角色,无能的是老板,刻薄的是同事,而圆滑的变成了下属。看着他翻飞的嘴唇,终于明白抱怨也可以是一种生存方式。
  3. 糖粘豆型。就像糖豆里的糖和豆的关系一样,这种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已经到了蜜里调油,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把公司的活儿当自己的活儿来干,或是把自己的活儿当公司的活儿来干。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自己的公司,要么,是天生工作狂。比如我认识一个朋友,其正式身份是某日本电器公司中国某区销售总监,非正式的身份是该电器公司某区销售代理公司总经理。其前女友也同时在这两个公司任职,两公司的团队也是“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更做到了你的钱我来赚,肥水不落外人田。双重间谍般的身份令他精神高度紧张,赚到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是早生华发。
  
  去年底终于东窗事发,他黯然离职,而其中作梗的,竟然是同样具有双重身份的前女友,起因是他的始乱终弃还将新老婆带到了公司。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同居关系的最终破灭,还是离不开第三者的插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