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江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13:22
 

周易江湖

  

  目录

  自序-让了解《周易》的过程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有趣

  如果你的邻居是“九五之尊”……

  教给你算卦的方法

  不但介石,而且中正

  我的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

  古人对《易经》真的相信吗?

  周朝人能看懂卦辞吗?

  很多人家都有蛊

  弘扬算卦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一卦算出来八辈子

  明夷待访:明确等待夷狄来访?

  斗法:以各种算命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做占卜大师的先决条件·熊氏定理

  占卜灵,还是乌龟灵?《周易》灵,还是蓍草灵?

  降龙十八掌详解

  群龙无首谁为首?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绞尽脑汁的段意和中心思想

  虽然名言辈出,但请不要曲解

  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

  这个马子真正点

  谈谈天,说说地

  《周易》小话题集锦

  后记

  附录-《周易》经传全文

  

  

  自序-让了解《周易》的过程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有趣

  《周易》是出了名了扑朔迷离、晦涩难懂,那么,古人是怎么读《周易》的呢?是怎么用《周易》的呢?本书从考察最贴近《周易》诞生时代的历史文献入手,详细讲解《左传》里的丰富卦例,再和曲折离奇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叙述是有趣的,讲解是易懂的,史料是扎实的,分析和启发是可以让你当成智力游戏一样来玩的。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所以,别被《周易》的名头吓倒,放轻松吧。

  

  熊逸

  2006年6月

  

  

如果你的邻居是“九五之尊”……

  讲《周易》的人太多了,古往今来算一算,单是著书立说的就已经成百上千了,所以呢,既不在乎多我一家,也不在乎少我一家。

  我当初读别人种种相关论著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只有两个问题:《周易》这东西既然被传得这么神,那么,它到底算起卦来准不准呢?到底又是怎么来算这个卦呀?

  就这么简单的两个问题,可看过很多书之后我都没有找到答案。在古代的著作中,神乎其神的有,微言大义的有,深入浅出的寥寥;在近现代的著作中,很多专家们一上来就开讲《周易》的文化背景、相关的考古发现,然后就去分析卦辞了,再然后就翻到封底了;而江湖上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书倒是经常会讲讲打卦之道,可我越看疑心越重——举个例子来说,有人竟然厉害到推算出诸葛亮借东风那一天的气象状况,论证出这位卧龙先生确实有着神鬼莫测的能耐,可问题是,作者依据的居然是《三国演义》的记载。

  现在,到我自己来谈经验的时候了,我可不玩虚的,还是直入主题、先说清当年我自己最关心的这两个问题为好。嗯,第一个问题是:《周易》到底准不准?

  ——根据多年来跑江湖的心得,我的答案是:《周易》实在太准了!百分之一万的准!

  一定有人会问了:“真有那么神吗?忽悠呢吧?难道你就从来没失过手吗?”

  别急,我也失过手,而且还是失了大手、吃了大亏、赔了大钱的。我是个实诚人,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先来谈谈走麦城的那段伤心经历。

  

  话说有一年的春天,一个璀璨明媚的早晨,我正在一处街心花园里一边遛鸟、一边打打太极拳,突然间,仿佛改天换地了一样。天生异像,蔚蓝的天空眨眼间就变成了土黄色,空气里立时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但显然气味过于浓郁了一些。抬头看看,只见成千上万吨的黄土在天上翻飞,比秦少游失了楼台的大雾还浓。这是怎么了?老天爷也玩起行为艺术了么?也真是福至心灵,突然之间,我想到了《周易》当中的一个卦像恰恰正是眼前这一神奇景象的贴切象征,这一刹那,我心里不由得激动万分。

  这个卦是六十四卦系统中的泰卦。泰卦是由八卦系统中的乾卦和坤卦组合成的,乾在下,坤在上。历来对泰卦的经典解释是:乾象征天,坤象征地;乾在下意味着天往下跑,坤在上意味着地往上蹿,于是乎天地相交,大吉大利。

  大家都知道有个还算比较常见的词叫“天地交泰”,就是从这儿来的,对这个词正确的断句是“天地交,泰”,也就是说:“天和地搞在一起了,发生亲密关系了,这就是泰卦之像。”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吉祥话叫“三阳开泰”,也是说的这个泰卦。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词的出处,只知道是句吉祥话,所以经常会把字写错,比如羊年就来个“三‘羊’开泰”,其实“三阳开泰”和羊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阳”指的是泰卦最下边的三个阳爻,所以叫“三阳”,而“泰”指的就是泰卦。

  好了,在这段简单介绍之后,有没有人想出来我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想到这个泰卦呢?

  答案很简单啊,成千上万吨的黄土都飞上天了,这不正是“乾在下,坤在上;天往下跑,地往上蹿”么?这不正是泰卦的象征意义么?

  看来这一刻天地交泰,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啊!——希望北京的乡亲们能够认同我这句话。

  

  图-1 泰卦示意图

  

  天生异像,而且发生在首都北京,这一定是老天爷对人间政治格局的某种暗示——我们现在不是很流行一个词叫“天人合一”么,很多人认为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这代表着我们的祖先对环境问题的远见卓识——其实这是完全错解了古代概念,我现在说的这个意思才是原汁原味的“天人合一”的内涵。

  嗯,我在苦苦思索着老天爷的神秘指示,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这种重视程度,气象台好像对这种“天地交泰”的神奇景象就不大以为然,他们对这一奇观的称呼一点儿也体现不出古老东方的神秘色彩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唉,简直乏味死了——他们叫它“沙尘暴”。

  当然了,气象工作者又不是《周易》专家,可我就不同了,我清楚地知道即将要有大事发生。可是,到底会是什么大事呢?要不要算上一卦呢?

  ——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一只大手在“咚咚咚”地砸门。一个粗豪的声音喊了进来:“熊大师,别算卦了,出事了!”

  我赶紧开门,来的是张三,是我楼上住的邻居。

  “张三,别着急,慢慢说,怎么回事?”

  张三抹了把汗,粗声说:“我家的马桶‘哗哗’地往外冒水,你看看是不是你这里堵了?”

  还没等我说话,张三突然低头拉起了裤脚,叹了口气,说:“不用看了,是你这里堵了。”

  

  在维修人员磨洋工的时候,我和张三坐在外面的小花园里等着,实在闲极无聊,我就在这“天地交泰”的天气里给他算了一卦。

  ——算卦怎么算?是“掐指一算”吗?或者是摆弄罗盘吗?都不是,我用的是最古老的《周易》算法。这一算法的优点是最最原汁原味,缺点是太过费时间。不过,反正我和张三这时候都有充裕的时间。

  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这一卦才终于算完了。天色越来越黄,也分不清是正午还是黄昏,我捉摸着卦像,心中无比惊异,心脏“咚咚”地跳着,震碎了二十米之外的一盏路灯。好半晌,我才叹息一声,缓缓地摇了摇头。

  “熊大师,您别摇头了行不?”张三哀求着,“您这一摇头,尘土乱飞的,就跟抖搂破棉絮似的!”

  我抬起头来,直勾勾地盯着张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摇摇头,又点点头,起身,一言不发,拂袖而去。——我轻轻地挥了挥衣袖,挥去了两斤半黄土。

  我这是失态呢,还是玩深沉呢?都不是,我是被吓傻了。

  我是被这一卦给吓傻了。

  这是什么卦呢,有这么大的威力?

  ——这就是乾卦的九五爻。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九五爻”。在六十四卦的系统里,一个卦是由从下到上的六根线条组成的,这些线条叫做“爻”;“九五”的“五”就是指从下往上数的第五根线条;“九”在这里却并不代表数字,而是代表这一爻的属性是“阳”。所以,所谓“乾卦的九五爻”就是指乾卦的第五根线条,它的属性是阳性。

  在《周易》所有的卦爻当中,再没有哪一个能比乾卦的九五爻更加贵不可言了,“九五之尊”这个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难道,难道,我的邻居张三有朝一日会成为九五之尊不成?!

  从这以后,我开始一天不落地收看《新闻联播》,还订了《人民日报》,对其中有关国家领导人身体状况的报道尤其关注。当然了,同时也暗中观察着张三的一举一动。

  

  图-2 乾卦九五爻示意图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天地又交泰了。机缘巧合,一个灰头土脸的家伙带着一脸的悲愤,用身上仅有的五块钱来找我算卦。

  “熊大师,久仰您的大名,请您给我算一卦吧!”

  我愣了好半天。如果不是因为又一次的天生异像,我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小子踢出门外的——谁听说过一向只为达官显贵们提供咨询服务的我堂堂熊大师竟会为这种穷小子开金口啊?

  唉,谁让现在天地交泰呢,况且我祖上也是农民,今天就破例算一卦吧。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放下了最后一根蓍草,沉默良久。

  好半晌我才说话:“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四。”

  “算什么?”

  “算算这回能不能讨到工钱。”

  “哦,多少工钱?”

  “一千二百六十三块,这是我一年半的工钱。”

  “嗯,”我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数出一千三百块钱,“拿着吧,不用去讨了,这钱我给你!”

  “这——”

  “别多说,快回去吧!”

  

  什么,我是个大善人?不不不,你想错了,我和所有的理性人一样,希望用最小的投资换来最大的收益。对了,我那一千三百块钱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就像我隔三插五地请张三出来大吃大喝一样,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等张三日后发达了能提携兄弟一把!那,李四呢?

  李四的卦像也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而且让我很长时间以来都百思不得其解:我给李四算出来的竟然也是乾卦的九五爻,和张三一样!

  ——这怎么可能呢,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怎么张三和李四全都是九五之尊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知道,我行走江湖这么多年,算卦还从来没失手过。

  看来,老革命遇上新问题了啊!

  反正,无论如何,张三和李四必有一宝被我押中!

  从此,我开始满怀喜悦的憧憬,,关心起加勒比海豪华别墅的最新施工进度,关注法拉利的最新款式,关注一些绯闻女星的身价……惟一变得糟糕的只有我的睡眠状况,我经常睡眠不足,因为我经常会从梦中笑醒。

  

  可是,一年过去了。

  又一年过去了。

  又一年过去了。

  张三和李四原来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我开始有些怒不可遏,开始怀疑《周易》——不,不会是我错了,我比那些江湖大师们都强,我有很好的古汉语基础,我对历史文化很有钻研,我有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所以,怎么可能会是我错了呢?不会是《周易》这东西不那么可靠吧?

  直到有一天看到马路上的一条标语我才恍然大悟:《周易》没错,错的是我!

  

  为什么错的是我?

  《周易》没错,我的演算方法也没错,张三和李四都是九五之尊的命也没错,错的是:因为《周易》是本古书,所以我总是习惯性地拿古代的观念来套,却忽略了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要知道,现在既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古代专制社会了,现在已经没有了帝王将相,是人民群众在当家做主了,张三和李四,甚至也包括我自己,包括全中国十三亿的人民,全都是社会的主人翁——所以,如果用《周易》来算,每一个平民百姓现在难道不都是九五之尊吗?

  张三和李四,一个是工人(虽然现在下岗了),一个是农民(虽然现在进城务工),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才正是我们社会的主导力量——唉,我真是白在新社会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这些最起码的道理怎么一时就突然想不起来了呢?实在太不应该了!

  在此提醒我的江湖同道们: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跟着变啊,很多概念现代的和古代的已经截然不同了,比如,古代的地方官就是当地的父母官,是民之父母,是老百姓的爹妈,是惟皇帝之命是从的,它们升官发财的惟一途径是取悦上级而不是取悦老百姓;而现代的地方官却是人民公仆,是受纳税人的供养并且服务于纳税人、惟纳税人之命是从的。——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里,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就大体相当于一个居民小区里全体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关系,业主们选举业主委员会的委员,业主委员会雇佣并监督物业公司,这不正是现代公民、人大和政府关系的缩影吗?所以,物业人员(政府官员)不过是业主们的雇员而已,真正的“九五之尊”是业主(公民)。如果我们搞《周易》的还总是固守着古代那些概念解释,不知会犯多少错误呢。

  

  看到了吧,这是一个困惑我很久的例子,甚至让我怀疑到《周易》的准确性,可结果呢,《周易》一点儿都没错。

  有人可能会问:“熊大师,这么说来,难道您这一生从来都没有算错过吗?”

  我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当然没有!”

  有些知道我底细的人可能不大服气:“熊大师,我可听说那年您在某某地方给某某算卦,可没说准啊!”

  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可从不抵赖:“不错,是有这么件事,可是,这并不能说明我算的不准或者《周易》不灵。我给大家讲一讲:所谓‘不准’的例子,除了我上面刚刚讲过的那种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典型的几种——”

  这几种情况是:

  第一,不是卦不灵,是你心不诚。——“我上个月一共给十个人算过卦,其中有五个人心不诚,而另外五个心诚的我全给算准了,所以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第二,不是卦不灵,是应验的时间还没到,你以为卦不灵,其实是灵的。举个例子,塞翁求我给他算一算占丢了的马能不能找回来,我给他一算,结果是“吉”。塞翁很高兴,念叨着“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乐颠颠地在家等着,结果不但自己的马回来了,还勾引回来了几匹野马。塞翁这时候想起我来,对街坊邻居们一挑大指:“熊大师高,真是高,太高了!”

  现在换一种情况,如果当初我给塞翁占算的结果不是“吉”,而是“凶”,那又会怎么样呢?

  嗯,塞翁很不痛快,气哼哼地在家待着,可谁知,丢的那匹马不但自己回来了,还拐带了几匹野马回来。塞翁这回喜出望外,这么多的马可够他老人家忙活的,他这一高兴、一忙活,就把不愉快的事给忘了——嗯,这是第一种结果,塞翁很高兴,我也没损失,帕累托最优,很好,很好。

  第二种结果:塞翁得到了这么多马,喜出望外,可他老人家别看岁数大,心眼却小,还惦记着我给他占断的那个“凶”字,从此认定我是个骗子。我倒也无所谓,中国这么大呢,这儿没蒙对,换个地方接着蒙呗。可没过多久,听说塞翁又到处夸我熊大师料事如神。我很奇怪呀,这老头儿老年痴呆了不成?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他老人家当时高兴过度,骑马摔断了胳膊——这不正应验了我那个“凶”字么?

  所以,我算卦的准确率的百分之百,这一点勿庸置疑。

  

  

教给你算卦的方法

  

  好了,现在要进入下一个重头戏了:教给你算卦的方法。

  《周易》到底怎么算卦,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呢?——和搞风水的一样,山头太多了,各位大师们用什么招的都有,还都说自己最厉害、最正宗。

  那到底谁才最正宗呢?

  读过《孟子他说》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对待这种问题的一贯主张,那就是:厘清事物演变的脉络,从最原始的文献出发。

  所以呢,什么子平八字、诸葛神算、邵康节的《皇极经世》、梅花易数、陈抟老祖的河图洛书、京房和焦赣、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很靠后的东西,越附会越复杂,也就越让人找不着北,那么,最原始的文献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四书五经”里的《易经》。

  

  我们一般所谓的《易经》,也就是《周易》,严格来说,这里面其实有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周易》。深究起来,《易经》(狭义的)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文献,而《易传》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为《易经》所作的解释和阐发,在时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经》几百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易经》当作一本教科书的话,那么《易传》就是教辅。如果从时间的间隔上看,我们可以把《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想像成:明朝人写了一本教科书,从清代到我们现代,很多人都给这本书编写了不同的教辅,然后,教科书和这些教辅被合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所以,我们在读《周易》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易经》的内容很简短,全是占卜的话,而《易传》却借着占卜阐发了很多哲学思想。大家熟悉的一些名言,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很多人都以为是出自《易经》的,其实严格讲却是出自《易传》,更严格地讲则是出自十篇《易传》中的《大象》。

  那么,从最原始的文献《易经》来看,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

  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很吃惊:在《易经》里,既没有提到八卦,也没有提到算卦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八卦很神奇,三根爻构成一卦,然后互相重合而成为六十四个六爻卦,其实呢,严格来讲,我们只能说看上去是这样,推测起来是这样,事实是否当真如此却很难讲,因为《易经》里边只有六十四卦,却没有八卦的单独存在。

  另一方面,《易经》只讲了占到这一卦代表了什么,占到那一卦代表了什么,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算卦?!这就好比有人扔给你一副扑克牌,告诉你哪个叫黑桃A、哪个叫红桃K,却没告诉你玩法。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怎么可能呢!从古代到现代,这么多人都拿《周易》算卦,人家是怎么学会的啊?”

  

  ——记录算卦方法的最原始的文献就是《易传》。《易传》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十篇解释《易经》的文献,这十篇文献历来也被称为“十翼”。“十翼”里有一篇《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一定要认真看!仔细看!

  考验你古文功底的时候到了!

  能看懂吗?

  不行了吧?看不懂是吧?今年有人大代表在两会提议案,要把“四书五经”纳入今后的公务员考试内容,《易经》可就是“五经”之一啊,要认真学!

  怎么,还是看不懂吗?

  ——别灰心,也别自卑,别说各位看不懂,就连古代的易学大师们也看不懂。

  宋代研究《周易》的出了好几位顶尖的专家,朱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注释这一段的时候无奈地说:“这段讲的是具体的算卦方法,可说得也太简略了!这套东西到底怎么玩,大概只有上古那些占卜官才晓得,现在早已无从考证了。”

  朱熹这番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系辞》里的这段算卦方法的论述根本让人看不明白。更何况,《系辞》至少已经晚于《易经》好几百年了,它这些说法还不一定就是原汁原味的呢。

  我们想一想,即便《系辞》这段说得一点儿不差,那又如何?我们只要想想扑克牌就容易明白:扑克牌里最简单的玩法可能要算“捉黑A”,可你能对一个完全不会玩扑克的人用一百字的篇幅说清“捉黑A”的玩法么?

  对于《易经》,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就面临着这个难题——大家谁也不会玩“捉黑A”,眼睁睁看着一百字上下的《“捉黑A”玩法入门》,谁也摸不着头脑。

  怎么办呢?有办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硬解也要把这段话给解释出来!

  于是乎,这个算卦方法就被前辈高人们解读出来了。

  通行的经典解读是:

  

  首先,找五十根或者五十五根蓍草。

  什么是蓍草?——就是专门用来算卦的一种草。没有也没关系,用牙签和火柴棍也行,我一般用的是围棋子,不过可不是普通的玻璃或是塑料质地的,而是高档玉石的围棋子,在精致的牛骨棋盘上演算,我这是为了让受骗的傻瓜——说错了,是来找我算卦的人——感觉我很专业、很权威!当然,如果你是自己关起门来算着玩,只要方便,用什么都行。如果你力气够大,也可以用五十个或者五十五个铅球来算卦。

  那,到底是五十还是五十五呢?为什么还有个“或者”呢?怎么一开始就这么不严谨呢?

  ——按照《系辞》的字面,是“五十”,可一些专家认为这和上下文有矛盾,“五十”后边脱落了一个“五”字,所以,应该是“五十五”。

  为什么是五十五?八十八不是更吉利么?

  答案是:五十五是所有数字当中最牛的数,比八十八牛多了!现在很多人手机号码和车牌号码都喜欢选带“八”的,比如手机尾号“5438”什么的,其实呢,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真正的高人会选连着的两个“五”——五十五是所谓“大衍之数”。

  我们的祖先把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分为“天数”和“地数”两种,听上去很神秘,其实说白了就是奇数和偶数:“天数”是一、三、五、七、九,“地数”是二、四、六、八、十。

  下面,做做数学题:

  把五个“天数”加起来:1+3+5+7+9=25

  再把五个“地数”加起来:2+4+6+8+10=30

  再把“天数”之和与“地数”之和加起来:25+30=55

  明白了吧,所谓“大衍之数”就是这么得出来的,它是“天数”与“地数”之和。

  古人刚有一些数学经验的时候会对数字有一种神秘的着迷感,认为它们蕴涵着某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宇宙的奥秘——我们看看古希腊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的研究就会明白这种心理并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了。

  

  下面的问题是:马上就要开始算卦了,我到底是用五十颗棋子还是用五十五颗呢?

  答案是:无所谓,用多少都行。

  ——这可不是不严谨,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只用到四十九颗棋子就够了,如果你一开始拿了五十颗,那就拿掉一颗;如果你一开始拿了五十五颗,那就拿掉六颗。

  有人一定会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一开始的时候直接说用四十九颗棋子不就完了,还搞什么‘大衍之数’?!”

  古人可不觉得自己是吃饱了撑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有神秘的象征意义的,或者是出于技术操作上的方便。我们就不管那么多了,反正记住实际算卦是用四十九颗棋子就好了。——你最好也找出四十九颗棋子或者其他的什么,跟着我下边的步骤一起来作演算。

  

  现在,算卦第一步开始:把49颗棋子随机分成左右两组。别小看这么简单一个分组,这是有着很高深的象征意义的,象征着混沌初开,天与地一分为二。所以呢,这两组棋子,一组象征着天,一组象征着地。

  

  第二步:天和地都有了,是不是该有人了?

  不错,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1颗棋子(也有人说只能从象征地的右边那一组里拿),这颗棋子象征的就是人。这样一来,天、地、人,全都有了,我们的祖先管这三种东西叫做“三才”。

  

  图-3 分“三才”

  

  第三步: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数数有多少颗,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看看余数是几。

  任何数字除以4,余数都只有四种可能:1,2,3,整除。

  如果遇到整除的情况,我们就当作余数是4。好了,现在把余数拿开。

  比如,这组棋子一共有20颗,那么:20÷4=5,没有余数,那我们就把4当作余数,从这20颗棋子中拿掉4颗。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除以4呢?这个数字多不吉利啊!为什么不除以8呢?”

  答案是:这也是有象征意义的,4在这里象征的是一年四季。(这种象征的说法应该不会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社会是没有四季之分的,只有两季。)看来那个时代的古人并不认为4这个数字有什么不吉利的,因为整个周易的算卦过程全在围绕着4。

  

  第四步:把象征地的那组棋子也照猫画虎,和第三步的做法一样。

  比如,棋子的总数是49,先拿掉了1颗去象征人,于是:49-1=48。

  48颗棋子左右分为两组,左边20颗,方才已经20÷4了,拿掉了作为余数的4颗棋子,还剩16颗,现在右边这组总数是:48-20=28,好了,照着第三步来算:28÷4=7,还是被整除的结果,所以,还是把余数当作4,从右边这组棋子里拿掉4颗。

  现在,右边棋子的总数是:28-4=24。

  

  第五步:把第二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1颗棋子,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4颗棋子,还有第四步里同样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那4颗棋子归堆儿在一起。一共是几颗呢?很好算:1+4+4=9。

  注意:第五步里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只有两种可能,不是9就是5,如果你算出来的数字既不是9、也不是5,那就说明你前边有哪一步算错了,你就从头再来吧。

  

  好了,从第一步到第五步,这套动作做完,叫做“一变”,意思是“第一套规定动作”。

  嗯,刚刚在第五步里不是说全部被拿掉的棋子“不是9就是5”吗,所以,象征天与地的那左右两组棋子在分别被拿掉余数之后,剩余的棋子总数不是40就是44。

  按照上面的例子,左边一组剩余16颗棋子,右边一组剩余24颗棋子,总数就是:16+24=40。

  从现在开始,“一变”结束,“二变”开始。换句话说:第二套规定动作开始。

  

  “二变”的第一步:把“一变”最后剩余的左右两组棋子重新混到一起,然后再随机分为两组。

  刚才我们“一变”结束的时候,左边一组剩余16颗,右边一组剩余24颗,现在混到一起,一共40颗,再随机分为两组。

  

  “二变”的第二步:和“一变”的第二步一样,从任意一组当中拿掉1颗棋子,我们就当是从右边一组当中拿掉1颗吧。好了,又是天、地、人,三才具备。

  

  “二变”的第三步:和“一变”的第三步一样,把象征天的那组棋子(左边一组)数数有多少颗,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看看余数是几。

  我们假设这一组的棋子一共13颗,算法是:13÷4=3余1。

  余数是1,我们拿掉这一组中的1颗棋子。

  现在,这一组棋子的剩余数量是:13-1=12。

  

  “二变”的第四步:和“一变”的第四步一样。

  如果象征天的那组棋子总数是13颗,那么,象征地的这一组(右边一组)的棋子总数就是:40-1-13=26。

  提醒:别忘了为什么要“减1”,那个“1”是象征人的棋子,在第二步里已经被拿掉的。

  现在,用右边这组的总数26除以4:26÷4=6余2。

  按老规矩,从右边这组的26颗棋子中拿掉2颗。

  右边这组棋子现在还剩下:26-2=24。

  

  “二变”第五步:和“一变”第五步一样,把第二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1颗棋子,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1颗棋子,还有第四步里同样被作为余数拿掉的那2颗棋子归堆儿在一起,总共是:1+1+2=4。

  注意:演算到这一步的时候只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不是4就是8。如果你得出的数既不是4,也不是8,那只能说明你哪步算错了,重来吧。

  我这个例子的得数是4。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分别象征天和地的那两组棋子在拿掉4颗之后还剩多少。很好算:40-4=36。

  

  到这时候就该进行“三变”了,方法和前边的“一变”、“二变”一样。我这回说简单一点儿,只继续我方才的例子来说:把方才经过了“二变”之后剩余的36颗棋子再归成一堆儿,再随机分成两组,再接着走一遍那五个步骤:

  

  “三变”的第一步:把36颗棋子随机分成左右两组。

  

  “三变”第二步:从右边一组里拿掉1颗棋子。

  

  “三变”第三步:数数左边一组一共有多少棋子,然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

  我们假设左边一组一共有10颗棋子,那么:10÷4=2余2。

  把作为余数的2颗棋子拿掉,这一组还剩8颗棋子(10-2=8)。

  

  “三变”第四步:数数右边一组一共有多少棋子,然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

  右边一组的总数应该是:36-1-10=25。

  继续算:25÷4=6余1。

  把作为余数的1颗棋子拿掉,右边一组剩余的棋子还有:25-1=24。

  

  “三变”第五步:左右两组一共剩下的棋子是:8+24=32。

  

  我们经过了“一变”、“二变”、“三变”,算卦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现在看看,我最后剩下的棋子一共是32颗。

  注意:这三道流程算完,最后的得数只有4种情况:24,28,32,36。

  无论你得出了这4个数字中的哪一个,再辛苦一下,做一个小运算,把这个数字再除以4。在我方才的例子当中,最后得数是32,于是:32÷4=8。

  算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终于算出来了一个爻。

  

  什么是爻?

  ——爻是卦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爻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阳爻,符号是“-”;一种是阴爻,符号是“--”,六根爻叠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卦。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阴爻和阳爻是历史上最早的二进制,其实这种说法是源于西方学者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善意的误解——阴爻和阳爻你说它们是阴阳对立也好,是奇数、偶数的标记也好,反正和二进制和不沾边的,古往今来研究《周易》的专家那么多,没听说有谁拿这套东西去作数学题的。

  话说回来,方才我们一共做了三次演算,最后得出一个数字:8。我们要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你拿出一张纸来,在这张纸的最下端恭恭敬敬地记下这个数字:8。

  记住: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记录,心诚则灵哦!

  

  图4-阴爻和阳爻

  

  可是,“8”,这个家伙怎么看怎么都像阿拉伯数字啊,既不像阴爻,又不像阳爻,那它到底是什么爻啊?

  ——先不管这个问题,你就照“三变”的方法继续演算下去好了。

  怎么继续呢?一个字:重复!——把所有的49颗棋子重新归拢到一起,然后再来一次“一变”,然后再来一次“二变”,然后再来一次“三变”,最后的得数再除以4,把这个数字记在方才那个“8”的头顶上,这就完成了第二爻。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新的得数记录在“8”的头顶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8”的左边、右边,或者下边呢?

  答案是:在一个卦里,爻的顺序是从下到上的,所以,你演算出来的第一个爻要放在最下边,演算出来的第二个爻放在第一个爻的头顶上,等演算出第三个爻,再把它放在第二个爻的头顶上,直到全部六个爻都演算完成为止。这就像盖一座六层小楼,先盖起来第一层,然后是第二层、第三层,一直到最上面的第六层。

  第二个问题是:最后的那个“除以4”,如果除出来余数怎么办?

  答案是:不可能出现余数,除非你算错了。

  刚才不是说过吗,算到每一个“三变”的最后一步,左右两组棋子的总数只有4种可能:24,28,32,36。我们除一下看看:

  24÷4=6

  28÷4=7

  32÷4=8

  36÷4=9

  所以,最终的得数只有6,7,8,9这四种情况,我方才是得出了8,如果再经过一轮的“一变”、“二变”、“三变”,得数照样出不了这四种情况。

  

  要不我前边说过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算出一卦么,看看,多麻烦啊!费了这半天力气,现在刚刚得出了一个“8”,也就是说,刚刚求出了一卦当中的第一爻。

  算卦算卦,是要算出一个完整的卦的。一个完整的卦是由几个爻组成的呢?——六个。

  一个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所以,既然要经过三次“变”才能求得一爻,那么求得全部的六爻需要几“变”呢?

  这太好算了:3×6=18。

  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一卦。现在知道了吧,俗话说的那个“女大十八变”就是这么来的。

  

  好了,我们现在假装已经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依次算出了从第一爻到第六爻,我们在纸上的记录由下向上分别是六个数字:8,8,6,9,8,8。

  

  图5-六爻记录:8,8,6,9,8,8

  

  这不全是阿拉伯数字吗?和阴爻、阳爻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

  我们先给6,7,8,9这四个数字分分阴阳——你跟别人故弄玄虚的时候一定要说“分阴阳”,但自己心里要清楚,所谓的“分阴阳”,其实就是“分奇偶”:7和9都是奇数,我们管它们叫“阳”;6和8都是偶数,我们管它们叫“阴”。具体到卦爻里来说,7和9我们用阳爻来表示,6和8我们用阴爻来表示。这样一来,纸上方才记的这个从下往上排列的“8,8,6,9,8,8”就可以被相应替换为同样从下往上排列的“阴,阴,阴,阳,阴,阴”,也就是:

  

  图6-从“8,9,9,7,7,6”转换为“阴,阳,阳,阳,阳,阴”,豫卦卦像。

  

  这一卦有五个阴爻,第四爻是个阳爻,画出来就是豫卦。

  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到了现在,我们终于演算出来完整的一卦了!

  现在就可以算命卜吉凶了吗?

  ——还不能。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呢。

  

  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刚才要让你在纸上记录下6,7,8,9这些数字呢?直接转换成阴爻和阳爻记录下来不是更方便吗?

  我这是有原因的:千万别以为爻这东西只有阴爻和阳爻两种,其实却是四种。

  这四种是:老阴、少阴、老阳、少阳。

  这四种爻是和6,7,8,9四个数字一一对应的:6是老阴,8是少阴,7是少阳,9是老阳。再拿方才那个豫卦为例,如果仅以阴阳二分法来看,这一卦的构成是:“阴,阴,阴,阳,阴,阴”(六爻从下往上依次来看),可要按这个四分法来看,它的构成就变成了:“少阴,少阴,老阴,老阳,少阴,少阴”。(8,8,6,9,8,8。)

  现在就涉及到了《周易》的一个重要原理:老变少不变。

  

  什么叫“老”?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出招,第一招的招式用老,就要换第二招。所以,“老”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到了末段,该变了。所以呢,我们现在按照方才这个豫卦的六爻顺序重新画一个卦,在这个新卦里,把原来豫卦里的老阴爻变成阳爻,把原来的老阳爻变成阴爻,而少阴爻和少阳爻都照搬不变。于是,在豫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个新卦,这就是谦卦:

  

  图7-豫卦变为谦卦

  

  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把豫卦叫做本卦,把谦卦叫做变卦。看,我们现在俗话里还常说的“变卦”就是从这儿来的。

  有变卦也有变爻,原本豫卦里从下往上数的第三爻的数字是6,也就是老阴,变为阳爻;第四爻的数字是9,是老阳,变为阴爻。所以,豫卦里的第三爻和第四爻在这时便都被叫做“变爻”。

  演算到这里,得出了变卦和变爻,我们终于可以占卜吉凶了。不容易呀!

  怎么占卜呢?其实前辈高人们演算到这里的时候也都各有各的说法,到了宋朝,朱熹和他的学生蔡元定认真做了一番归纳,总结出七条,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情况就属于七条中的第二条:如果卦里有两个爻发生变动,那就用本卦里这两个变爻的占辞来判断吉凶,并以位置靠上的那一个变爻的的占辞为主。

  这时候就该查查《周易》了。翻开《周易》,我们先把《易传》拿开,单看《易经》,这部分记载的全是占辞。占辞是什么?——很好理解,很多人可能都在庙里求过签,有一种签是这样的:签上只写着一个编号,你求到了某支签之后,要按照这签上的编号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查,就好像查字典一样,先从拼音检字表里找到了要查的字,然后一看这个字的解释是在第78页,然后你就翻到字典的第78页去看对这个字的具体解释了。——比如说,你求的签上写着“007”,你就在庙里的某一面写满字的墙上去找,或者到某位高僧那里请他查查工具书,找到相应的“007”,那里会写着几句话,比如“大吉大利,升官发财”什么的。

  这种形式的签早已很少见了,因为人越来越懒,干脆就在签上直接写上“大吉大利,升官发财”就完了,也省得费事去查。但是,原始形式的签是要去查的,具体到我们这个例子,豫卦里的这两个变爻就相当于你求到的签,《易经》就相当于你要去查的那面写满字的墙或者高僧手里的那本《算命求签大全》。好了,现在我们就在《易经》里来查一下。嗯,得到的结果是: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三”那句话就是豫卦第三爻的占辞,而“九四”那句话则是豫卦第四爻的占辞。

  很费解吧?

  看来想学算命没那么容易啊!

  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六三”和“九四”。

  其实很好理解,这就是《易经》独特的坐标体系。好比我们画一个横坐标,小学数学好像就教过,横坐标轴叫做x轴,x轴上有刻度,我们在表示一个点的位置的时候会说:x1,x2,x3……

  “六三”和“九四”是一样的道理。

  在从下数起的第二爻到第五爻里,坐标的第一个数字(六或者九)表示的是这一爻的属性,六表示阴爻,九表示阳爻;坐标的第二个数字表示序列,也就是说,表示这一爻在该卦的全部六爻里边排在第几。所以,“六三”表示的是第三爻,属性是阴爻;“九四”表示第四爻,属性是阳爻。

  第一爻和第六爻,也就是最下边的那根爻和最上边的那根爻,坐标的表示比较特殊,如果第一爻是根阳爻,那就表示为“初九”,“初”表示序列,意思是“第一爻”,“九”表示属性,意思是:阳爻;再比如第六爻是根阴爻,那就表示为“上六”,“上”表示序列,意思是“最上边的爻”,“六”表示属性,意思是:阴爻。

  再回过头来看看方才查到的豫卦两个变爻的爻辞。“六三”后面的话“盱豫,悔,迟有悔”就是“六三”这一爻的爻辞;“九四”后面的“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就是“九四”这一爻的占辞。按照朱熹的说法,这两句爻辞就昭示着我们这一次占卜的结果,而且,这两句爻辞的内容要以“九四”的那句爻辞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算的这一卦最后要以“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这句爻辞来判断吉凶。

  

  哎呀,最后最后,好像有种功亏一篑的感觉啊。费了这老半天的力气,满头大汗,眼看就要算出个结果了,可结果出来了,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有何难,找本白话翻译过来的《周易》,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嘿嘿,说的容易,一句爻辞到底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的专家们分歧多着呢。况且,就算拿个白话翻译本来,就算你相信这个版本的权威性,恐怕也解决不了太大问题。

  咱们试试吧。

  中华书局,这可是古籍类图书最权威的出版社,他们出的周振甫的《周易译注》里对“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白话翻译是:“由于豫悦,大有所得,勿疑。用朋贝组合成簪。”

  ——虽然也不大容易让人明白,但从字面上看,好歹比原文稍微好懂一些。可是,这到底又说明了什么呢?

  再看另一家权威出版社的版本,商务印书馆的《周易今注今译》,作者之一还有一位在普通读者中间也大名鼎鼎的陈鼓应,这本书对“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白话翻译是:“做事要犹豫三思,将大有所得;但不要过于猜忌,大家就都会来聚合。”

  ——和中华书局的《周易译注》相比,除了“将大有所得”这个意思之外,其余的解释全不一样。

  再看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周易经传十五讲》,作者是廖名春,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他对这句爻辞的翻译是:“是说责罪批评骄傲自大,会大有所得,不要怀疑是朋友在说你的坏话。”

  ——照旧,除了“大有所得”之外,其余解释和前两个版本全不一样。

  头疼吧,三个权威,三种说法。

  各位,我举这个例子可不是特意挑的,而是纯属随机,大家看看,我们到底该信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道理想想也很简单。好比你去算卦,算算你这辈子会生几个儿子,算命先生是马三立,给你的占辞是他那句经典名言:“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

  这句占辞同样能让好几百位专家捉摸好几百年。

  但是,别灰心,别气馁,其实,要想学《周易》算卦,读不懂卦辞和爻辞也没关系,只要把握住很少的几个基本原则,就能算得八九不离十了。

  ——看,这东西说难也难,可要想简单也有简单之道。

  好,还拿方才这个豫卦变为谦卦的例子来讲,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一次占卜的结果到底是吉是凶取决于豫卦的九四爻。我们虽然看不懂这一爻的爻辞,可是,没关系,不看爻辞我也算得出吉凶。

  这就要引出两个新概念——“得位”和“得中”。

  

  

不但介石,而且中正

  什么叫“得位”?

  ——很简单,如果你是男人,逛街的时候突然内急,找厕所,一头扎进男厕所解决问题。你,一个男人,进了男厕所,这就叫“得位”。“得位”就意味着你可以安心地解决问题了。可如果你急大发了,一头扎进女厕所,这就叫“不得位”,意味着你要有大麻烦了!

  一个卦从下到上顺序排列着六爻,我们已经知道了爻是分为阴爻和阳爻两种的,可不知道是哪位古人把这六爻的位置也给分出了阴阳:第一、第三、第五爻的位置是“阳位”,第二、第四、第六爻的位置是“阴位”。——现在的有些楼房就是这么盖的,好比一座六层高的教学楼,一楼、三楼、五楼只有男厕所而没有女厕所,二楼、四楼、六楼只有女厕所而没有男厕所。所以,在二楼上课的男生要想上厕所的话,或者得下到一楼,或者得上到三楼;三楼的女生要想上厕所的话,或者得下到二楼,或者得上到四楼——这两种情况都很辛苦啊,可如果是在三楼上课的男生和在四楼上课的女生,不用爬楼梯就可以很方便地上厕所。

  道理就这么简单,阳爻(男生)如果处在阴位(二、四、六楼),这就叫“不得位”,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上厕所很麻烦,要爬楼梯;如果阳爻(男生)处在阳位(一、三、五楼),就叫做“得位”,就很有利,因为上厕所不用爬楼梯。阴爻的道理也是一样。

  我们按照这个“得位”的原则看看困扰我们好半天的那个豫卦的九四爻:嗯,这是个阳爻(男生),却在四楼(第四爻)上课,四楼可是阴位啊,没有男厕所,不好不好!结论是:九四爻不得位。

  

  还有一个原则叫做“得中”。

  一个卦虽然有六个爻,其实分析起来,这种六个爻的卦都是由三个爻的卦两两组合而成的。三个爻的卦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所谓“八卦”:

  

  图8-八卦示意图

  

  现在我们讲到的这个豫卦,就是由八卦里的坤卦和震卦组合而成的:坤卦在下,震褂在上,合成了一个豫卦。

  

  图9-豫卦组成图,中位示意图

  

  先看豫卦下半身的这个坤卦:三爻当中的那一爻的位置叫做“中位”,上半身的那个震卦也是同样道理,中间那一爻的位置叫做“中位”。如果你占到的爻恰好落在一卦的“中位”上,这就叫“得中”,是个吉兆。如果这一爻既“得位”又“得中”,那就属于吉上加吉了。

  按照这个“得中”原则看看豫卦的九四爻:不大好啊,没“得中”。

  嗯,咱们尽看豫卦的三楼和四楼了,其实如果能往下走一层,占到豫卦的二楼(六二爻),那可是一个好爻。大家按照我方才讲的“得位”和“得中”的原则看一看,二楼是阴爻(女生)居阴位(有女厕所的楼层),是谓“得位”,而且又位居豫卦下半身那个坤卦的中间位置,是谓“得中”,好事都占全了。

  再来挑战一下你的古汉语水平,看看这一爻的爻辞: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是不是有些面熟呢?

  那么,这句爻辞是什么意思呢?——和前面那个九四爻的爻辞一样,也是众说纷纭。我们看看“十翼”当中的《象传》对这句占辞的解释: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句解释大家是不是也看不明白啊?不用理会,只从字面来看好了。看出来没有,蒋介石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名”用《易经》里的爻辞——介石,“字”用相应的《易传》里的释文——中正,这是古人起名字的一种传统。而所谓“中正”,如果按照我前文里对“得位”和“得中”的讲解,那么,在《易传》里这正是指这一爻的位置既得位、又得中。

  毛主席的名字也在《周易》里,《系辞》里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说卦》里还有“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看到了吧——“润之”,名和字也是关联的,“泽东”而“润之”。

  现代人起名字很少能有这种水准了,随着批林批孔、破四旧,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断层了。现代父母煞费苦心地给孩子起名字,往往爱用一些漂亮字、生僻字,可起出“介石”、“中正”这种字面普通却内涵丰富、又很大气的名字的人还真不多了。起名公司也很少有懂得传统文化的,起个名字不是批批五行就是算算笔画,没多少正经东西。

  顺便就再说两个起名的例子吧。《围城》里的方鸿渐,他的名字就是来自渐卦上九(第六爻,阳爻)的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茶圣陆羽的名字也来自这句爻辞。陆羽是个孤儿,自己给自己算卦起名字,算到了渐卦上九爻,所以姓取了“陆”,名取了“羽”,字取了“鸿渐”,完全取自“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好了,该对这个系统的算卦手法收收尾了。——前面举的豫卦的例子里,我们遇到的情况仅是朱熹列举出的七种情况之一,在实际算卦当中我们很容易会遇到另外六种,所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种情况:算出来的六爻当中只有一个爻是变爻,也就是说,6个数字中有5个不是7就是8,只有1个是9或者6,这个时候,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二种情况:有两个变爻,这就是我们方才遇到的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种情况:有三个变爻,就不能用变爻的爻辞来判断了,得用本卦和变卦的卦辞,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第四种情况:有四个变爻,这时就用变卦的两个不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五种情况: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那一个不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第六种情况:有六个变爻,这得分两种情况。一是六爻都是阳爻(构成了乾卦),或者六爻都是阴爻(构成了坤卦),那么,如果是乾卦,就用乾卦“用九”的爻辞判断吉凶,如果是坤卦,就用坤卦“用六”的爻辞判断吉凶。(什么是“用九”和“用六”,下文再仔细说。)二是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六爻全变的情况,就用变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图10-卦辞和爻辞

  

  有人可能会问了:“朱熹这些说法都可靠吗?”

  我的回答是:“不大可靠。”——没办法,古人到底是怎么算卦的,这套方法早已经失传了,我们所看到的历朝历代打着《周易》旗号的算卦大师们,其实他们种种的算卦手法都是自己的附会和发挥,悲观地说,恐怕一个可靠的都没有。

  历朝历代的算卦大师们为《周易》的流传倒真做了不少的努力,一是往高端靠,二是往低端靠,这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贯规律。

  所谓往高端靠,就是把《周易》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内容,比如阴阳啊、五行啊、紫微斗数啊、生辰八字啊、中医啊,其实这些东西原本谁也不挨谁;所谓往低端靠,就是简化算卦手法,让人民群众容易接受。

  我前面介绍过的这种可考的最贴近《周易》原始面貌的算卦方法可能已经有人觉得太复杂了,也是,算一个卦怎么也得一个小时左右,而且还得小心翼翼地一步也不能算错,工具也复杂,不管你用棋子还是用草棍儿,你得备足了四十九个才够用。——实在是太麻烦了!

  多看看历史你就会猜到,这种时候一定会出现一种新局面。

  什么新局面呢?

  

  我们看看佛教的传播,像唐僧这种文化水平超高的高僧去搞唯识理论研究,复杂极了,水平稍差的人根本就很难入门。但是,农村老太太也有这种信仰需求,你让人家学唯识?这就等于让文盲学量子物理。所以就出来了净土宗满足这个阶层的需求:不用学什么深奥的理论,只要大发善念、多念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天极乐世界。

  再看看马克思主义,这也够高精尖的,要把《资本论》读通了那得多少年的苦功夫!广大人民群众哪可能都去读通《资本论》呢,那,怎么向他们传播社会主义观念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简明扼要,琅琅上口;“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所以说,历史也好,文化也好,无外乎基本人性,《周易》往低端能怎么发展,用脚后跟都能想得到。唐诗里不是有个还算有点儿名气的句子叫“暗掷金钱卜远人”么,这说的就是唐代流行的金钱卦,据说是汉代的京房发明的:用三枚铜钱来取代四十九根蓍草,而且铜钱每扔一次就能得出一爻,扔六次就把一个卦给算出来了,总共也用不了三分钟。

  三枚铜钱就够了,那,用什么铜钱呢?有讲究没有呢?

  一般说来,要用汉代的五铢钱,这种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反正很有神秘力量就是了。其实用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一个平面有正反的东西都行。——当然了,你要是给别人算卦的话,一定要用五铢钱,好显得自己很专业。比如,同样是我熊大师出去给人算卦,拿五分钱硬币来算的话,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开口要高价。可如果我打开一个古色古香的檀香盒子,从里边取出三枚泛着铜绿的汉代五铢钱(这在潘家园市场上花十块钱可以买好几枚),神色庄重,在算卦之前还要烧烧香、拜拜神,再弄出个复杂到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罗盘来比划比划,这样的话,到最后开价的时候人家也不会觉得你是在狮子大张口了。

  嗯,不过呢,自己练手的时候拿五分钱的硬币就行了。

  一枚硬币,正面为阳,反面为阴。如果把三枚硬币同时扔下就会有四种组合:二阴一阳、二阳一阴、三阴、三阳。二阴一阳是少阳,二阳一阴是少阴,三阳是老阳,三阴是老阴,下面的算法就和我前面讲的一样了。比如你扔出来的是二阴一阳,也就是有两枚硬币是反面朝上,一枚硬币是正面朝上,这种情况就是少阴,你在纸上记下“少阴”两个字就好了,第一爻就这么算出来了,然后再把三枚硬币扔一回,看看第二爻是什么,依次算出全部六爻。

  如果你连这都嫌麻烦,也还有更简单的算法,只用一枚硬币就够:正面是吉,反面是凶,扔完了看看落地朝上的是哪面,这就行了。够方便吧?

  

  其实,金钱卦虽然一度很普及,很流行,却在根子上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什么错误呢?

  ——本来,金钱卦是蓍草算法的简便替代方法,可古人却不知道,三枚铜钱的落地和四十九根蓍草的演算,这两者的出卦概率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打个比方:如果用最传统的蓍草算法,得到乾卦九五爻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而用金钱卦来算,得到同样这个爻的概率却变成了千分之五。也就是说,金钱卦其实是根本无法取代传统的蓍草算法的,嗯,对数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算一算这道题。

  

  

我的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

  很多人都认为《周易》蕴涵着宇宙的无穷奥秘,这在我前面介绍过的蓍草算卦方法里似乎就看得出一些端倪。还记得吧,先是一分为二,象征着混沌初开,天地创始,然后提出一根草来象征人,一分为二之后有了天、地、人这所谓“三才”,然后的“除以4”又象征着四季。这还没完,奥妙还多着呢!

  《系辞》里还说:“占乾卦的蓍草一共260根,占坤卦的蓍草一共144根,加在一起是360根,约合一年的天数,而《易经》占到的蓍草一共11520根,与万物之数相当……”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什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听上去还当真是包罗宇宙、囊括万物。

  其实呢,《系辞》属于《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附会发挥。再说了,就算《系辞》说的不错,可照这个逻辑,我随便拿出一个什么东西都能说得出同样的“包罗宇宙、囊括万物”。《系辞》里说圣人创作八卦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我现在也学学圣人,“近取诸身”一回,就说说我现在写这本书所用的这台电脑好了。

  我用的这台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黑色的,平时不用的时候一直合着,象征着混沌的宇宙。当我要用它的时候,把它打开,显示器和键盘一分为二,象征着开天辟地,太极生了两仪。而且,显示器是亮的,键盘是暗的,这是明与暗的对立,阴与阳的对立,而他们又同是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一部分,它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亮的显示器象征着天,暗的键盘象征着地,旁边从USB接口甩出一支鼠标来,象征着人,从此,天、地、人都有了,三才齐备。

  更神奇的是,我明明在敲打键盘,文字却出现在显示器上,这不就是天地交泰、阴阳感应么?正是键盘和显示器的这种天地交泰,才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了新的东西,嗯,其中就有我现在写的这本书。

  三才齐备了,还有四象呢。显示器是长方形的,上下左右四条边,象征着四象或者四季;而键盘这个区域竟然也是和显示器一模一样的长方形,配合得严丝合缝的,也是上下左右四条边,也象征着四象,象征着四季。显示器和键盘“交泰”在一起,一共有八条边,象征着八卦。

  太神奇了!我的键盘上方居然还有一组按键,从F1到F12,恰好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底下还有一个Fn按键,是和从F1到F12的12个按键配合使用的,所以,这个Fn按键不正好象征的闰月么!

  看,要论神鬼莫测之机,我这台笔记本一点儿不输给《易经》啊!

  

  很多人对《周易》的另外一种赞叹是:富有如此深奥的哲学至理啊!

  其实呢,这往往是因为混淆了《易经》和《易传》。

  前面简单说过,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周易》,或者叫《易经》,其实包含着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一般来说,《易经》(狭义的《易经》)的内容全是算卦的占断辞——前面我们已经见过几条,专家们众说纷纭,也解释不出个统一意见来,反正我觉得很多占断辞看上去和马三立的“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没多大区别,如果说有价值,更多的是史料价值,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一些片断风貌;而哲学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在《易传》,或者叫做“十翼”,主要是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借着《易经》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些知识分子要想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著书立说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借着《易经》说事呀?”

  答案是:“第一,当时的人并没有著书立说的普遍风气;第二,这里面恐怕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什么叫“不得已的苦衷”呢?——这个问题稍稍沉重了些,咱们留到后文再说,先说说排卦算命的事。

  

  我一直都主张溯本求源,现在咱们来看看古人拿《周易》算命的案例,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用这东西的。

  讲汉、唐、宋、明的案例吗?——不讲,咱们要看就看最源头的东西。《周易》是周代兴起的,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相关史料就是《左传》和《国语》。

  《左传》我比较熟,这里边用《周易》算卦的例子还真不少,很值得讲一讲。而且,《左传》到底也是经典,是“十三经”之一,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可总比什么《诸葛神算》和《推背图》要有公信力多了。

  《左传》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史事,可是,我们要了解《周易》,还得从商代开始。

  

  

古人对《易经》真的相信吗?

  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有渊源的,《周易》算卦也是一样。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某一天有哪位圣人写出来一部《周易》,然后就一下子风靡全国,人人都开始拿这东西来算命。

  看过《孟子他说》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商朝人是最信天命鬼神的,动不动的就得占个卜,殷墟出土的那么多甲骨文大多都是他们算命的各种记录。而革了商朝命的周人却不一样,不大相信真有什么天命存在,更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但是,周朝的开国统治者很狡猾,他们对自己人一再叮嘱,说什么天命这玩意靠不住,要真有天命,也轮不到自己坐江山,所以,好好搞政治才是最要紧的;可是,他们对外人,尤其是对商朝的遗老遗少们却一再强调天命,这让后人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愚民的政治手段。

  所以,要真说周朝的开国巨头们搞出了什么《周易》,觉得靠这东西就能够预测吉凶、洞悉天命,遇事就得算算卦,这道理怎么讲怎么都讲不通。

  另外,有没有人会留心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商朝人是用甲骨来占卜,而到了周人这里就改成《周易》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像上文刚刚讲的金钱卦取代了蓍草一样,《周易》算卦其实很有可能正是甲骨占卜的一种简化形式。(虽然蓍草的出现可能比甲骨要早,但至少在商代甲骨占卜才是上流社会普遍认可的东西。)而且,即便在周代,专业占卜师也还用的是龟甲,票友才用《易经》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古人认为乌龟是有灵性的,而且,占卜用的乌龟都是几乎成了精的那种,价值极高,不是大贵族玩不起这东西。玩不起大乌龟的人如果也想算算命,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呢?就像我们现代人,想有个别墅,可又买不起真正贵族级别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别墅(硬件设施不说,单是佣人就得一个排),怎么办呢?可以买联排别墅,虽然邻居家和你只有一墙之隔,但这好歹说出去也是别墅。古今人情都一样,古人玩不起大乌龟,就拿草棍来当替代品,但算命的形式和说辞还是模仿乌龟壳的。——这也是一贯的人情,好比最近新闻经常报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扫墓烧纸居然烧上了纸做的别墅和二奶。其实这很自然,无非是下层对上层的物美价廉式的模仿,难道不烧别墅还烧经济适用房不成?——所以,如果我们稍微看看甲骨文,对理解《周易》会大有帮助。后文我会提到一个例子,历朝历代没有甲骨文的考古发现的时候,对《周易》的文字有过极其经典的误解,建立在误解上的哲学思想竟然影响了中国很多朝代!

  再说大乌龟。大乌龟比草棍更有灵性,这应该不难理解吧?还别说大乌龟了,那时的古人认为动物比植物更有灵性,比如说,一只狗比一朵花更有灵性,嗯,这也不难理解吧?

  第二点是,甲骨的占卜方法非常复杂,虽然具体方法现在也已经不可考了,但从相关记载里我们却也能够知道,甲骨的占卜方法比《易经》复杂很多很多,占断辞也比《易经》要多很多。甲骨占卜是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的,这些人一辈子全在研究这个,专业得很,为别人进入这个职业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自然了,一般人达不到这么高的专业水平,在高耸的技术壁垒面前望而却步了,那怎么办呢,难道就放弃了吗,当然不,找个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呗——这一找就找到了《易经》。

  所以,周代社会的普遍认识是:

  甲骨占卜是专业的,《易经》算卦是业余的;甲骨占卜是更可靠,《易经》算卦是可信度比较低的。

  好了,该铺垫的都铺垫完了,我们该进入一个个的具体案例了。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

  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

  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晋献公要立骊姬为夫人。这可是一件人生大事,必须慎重对待。

  骊姬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国君的贤内助吗?唉,谁知道呢!

  有人会说了:“排排晋献公和骊姬的生辰八字不就完了?”

  可这是春秋时代,还没这套讲究呢。这时候还在流行大乌龟呢。

  遇到这等大事,没的说,弄只乌龟来占卜吧。于是又是钻孔又是烧,好不容易占卜的结果出来了:“不吉!”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既然乌龟都说“不吉”了,那这事就免谈了呗。

  可是,如果骊姬是个万里挑一的大美人呢?

  晋献公现在遇到的恐怕就是这种情况:听乌龟的,还是听荷尔蒙的,这是个问题!

  压力产生动力,晋献公有主意了:再来占卜一次,这次不用乌龟了,改用蓍草!

  晋献公可能担心的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龟’字”,乌龟都是一伙的,再来一次占卜的话必须换换家伙。

  蓍草的占卜就是《易经》的算卦,这次结果让晋献公很满意:“吉!”

  晋献公很高兴:“蓍草说得很有道理,比乌龟的话中听,咱们就听蓍草的!”

  占卜官可不干了,一脸正气地说:“大王,专业问题您得听我们这些专家的,《易经》那东西不大灵光的,比乌龟可差远了!而且,乌龟的占辞说得非常明确:‘专宠会使人心生歹意,将要偷走您的公羊;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有臭气。’大王您看看,乌龟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就差直接说骊姬要害您了。您可不能听《易经》的啊,一定得听乌龟的!”

  可晋献公只听荷尔蒙的,到底还是立了骊姬。骊姬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骊姬的妹妹也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卓子。而晋献公早已经立了太子,叫做申生,是个俊彦人物,为晋国立下过不少的汗马功劳,申生已经过世的亲妈曾是晋献公的正印夫人。

  事情讲到这儿,下边会发生什么,动动脚后跟都能想得出。通观中国历史,但凡宠姬生幼子,极有可能会搞阴谋夺权。在当时那种体制之下,这就是理性人最最符合理性的选择。

  骊姬也不例外。她必须要借晋献公之手除掉太子申生,让自己的儿子奚齐顺利当上太子。

  ——先把话题岔一岔: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

  以前我读到这种场面的时候,总觉得骊姬之流丧心病狂,人心不足,后来年纪大了,却又感觉未必如此:在险恶的权力场中,几乎很少会有明哲保身的可能。我们设想一种情况:你和几个陌生人待在一间密闭的房间里,这房间里有一把手枪(只有一把),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利器。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你不去抢这把枪吗?不错,你可以明哲保身,与人无争,谁也不得罪,可是,你出不了这个房间,如果枪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那么……

  我们想想刘邦的那位著名的戚夫人,她当时也是宠姬幼子的情况,可即便她不和吕后发生冲突,等刘邦死后她就能有好果子吃吗?戚夫人是夺枪失败,下场凄惨,可是,夺枪毕竟是在夺那一线生机啊!

  这就是环境使然,体制使然,从这点我们就能推知:凡是类似的政治体制里,能在最高权力场上立得住的,都不会是什么善茬儿。

  话说回来,骊姬要害太子申生了。

  骊姬一脸关怀地告诉申生:“大王做梦,梦见你亲妈了,你快去祭祀一下吧!”

  骊姬这话好像莫名其妙啊,如果换了我们在申生的位置上,可能会说:“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爸一定是想我那死去的妈了。”——感叹一下也就完了。

  可申生和我们不一样,听骊姬这么一说,马上动身前往曲沃祖庙,祭祀老妈。

  ——这是当时社会的风俗,梦见死去的先人长辈了,就要祭祀人家一下。这又涉及到当时另外的一个风俗传统了:祭祀的时候要弄不少好酒好肉,这都是献给被祭的死者的,可臣下在祭祀的时候还要把好酒好肉分出来一部分献给国君。申生作为太子,自然不会坏了规矩,等祭祀完毕就把酒肉带了回来献给老爸。

  可是,巧得很,晋献公出门打猎去了。

  那就把酒肉先放着好了,等晋献公回来再吃再喝。——在那个没有电冰箱的年代里,这些酒肉一放就放了六天。按说大肠杆菌什么的已经严重超标了,可骊姬还嫌不够,又偷偷下了毒。

  晋献公一回来,知道这是祭祀用过的酒肉,先搞了个以酒祭地,也就是把酒洒在地上,结果很奇怪,沾了酒的地面竟然凭空堆起了一个小坟头来。晋献公很纳闷:“这是哪位大师在发功啊?”

  骊姬赶紧提醒:“大王,酒有问题,肉您也得小心。”

  晋献公心里一寒,多加了几分小心,先割了块肉给狗吃,狗死了;又割了块肉给手下一个宦官吃,宦官也死了。这场面可够吓人的,骊姬被吓哭了:“这酒肉都是太子送来的啊!”

  后来的事情简短截说:太子申生上吊自杀了,他的两个兄弟夷吾和重耳也被骊姬诬为同谋,分头流亡国外,从此,晋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动乱,波诡云谲,而那位重耳在几十年之后终于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登上晋国君位,开创了一番霸业,跻身“春秋五霸”的行列,史称晋文公。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初乌龟的话:“专宠会使人心生歹意,将要偷走您的公羊;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有臭气。”(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这分明就是预言骊姬将会受到晋献公的专宠,由此而心生歹意,“公羊”应该指的就是太子申生,被“偷走”也就是预言着申生被离间,最后被逼致死。

  我们单看甲骨占卜这一占辞的语言风格,不是和《易经》的卦爻辞很像吗?

  我前面说过,《易经》算卦很可能是对甲骨占卜的物美价廉的模仿,从这里是不是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呢?

  在这个案例里,并没有展现出《易经》算卦的具体方法,不过别急,往下看。

  

  

周朝人能看懂卦辞吗?

  对于《周易》里边那些奥妙难解、让历代专家们众说纷纭的卦辞、爻辞,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时间太久了,当时的语言文字后人读不懂了,如果是周朝人,肯定能看懂这些东西。”

  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左传》卦例。这段记载和方才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事情还是大有关系的: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无聚慝焉。”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事情发生在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十一年之后。在这十一年中,晋国发生了不少事情。

  太子申生死了,夷吾和重耳流亡国外了,骊姬的儿子奚齐终于成功地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晋献公死了,照理说,太子奚齐应该继位成为下一任晋国国君。可是,晋国的贵族们却不全是这么想的。

  奚齐很快就被刺杀,死时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随即,准备接替奚齐的卓子(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的那个儿子)也死在政变者的手里。骊姬当初如此的处心积虑,结果老公一死,靠山一倒,忽然仿佛墙倒众人推一般,竟落了个悲惨收场。

  这一来,不管是该死的还是不该死的,都死了,晋国的权力中心一片真空。这个时候,大家想起了当初流亡出去的那两位公子——夷吾和重耳,该有个人回来当晋国的国君了。

  回来当国君的是夷吾,他在邻国国君秦穆公的支持下顺利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算起来,秦穆公的老婆穆姬是晋国太子申生的亲妹妹,秦国和晋国之间通婚不断,所以后来才有了“秦晋之好”这个成语。

  可晋惠公却不大拿“秦晋之好”当一回事。他在即位之前许诺过要把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作为对秦国的报答,可屁股在王位上才一坐稳,立刻就反悔了,宣布割让河西五城的许诺是不平等条约,马上废除!这可真把秦穆公气得不轻。

  晋惠公对外采取强硬立场,对内也不手软,大力开展肃反运动,镇压国内反对派,白色恐怖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

  也许是人怨惹了天怒,老天爷降下旱灾,晋国闹饥荒了。这可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这有什么难办的?搞地区封锁、信息封锁,堂堂晋国乃是中原大国,饿死几百万人不算什么,对内保持住晋惠公的政权稳定,对外不堕凛凛然大国之风,这不就结了么!”

  这确实是高招!可晋国的统治者当时还缺乏这种政治智慧,觉得大片大片地饿死人自己心里不大落忍,于是决定向外国借粮。

  可向哪国借呢?想来想去,也只有秦国了。

  晋惠公也不顾当初因为对河西五城的毁约而和秦国闹掰了的事了,拉下老脸来派出使者向秦国借粮。

  秦穆公真是个活雷锋,虽然心里不高兴,可转念一想:晋国国君虽然是个白眼狼,可晋国的老百姓又没招我、没惹我,不能眼看着人家饿死呀!好吧,同意借粮!

  秦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陕西,晋国的地盘大体在今天的山西,秦国的运粮船从雍城开到绛城,源源不断,蔚为大观。这一次规模空前的粮食大运输,史称“泛舟之役”。

  

  风水轮流转,到了下一年,晋国粮食大丰收,可秦国却遭了饥荒了。真是好人没好报啊!

  秦穆公倒不太着急,心想:“去年我援助了晋国那么多粮食,今年我有麻烦了,请他们帮帮忙想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吧?”

  可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晋惠公还真就白眼狼做到底了,不借粮!

  这一回,不单是秦穆公,所有秦国人都气坏了,新仇旧恨齐刷刷涌上心头。到了这时候,事情只能以武力解决了。

  秦穆公调动军队,准备东征。我们要知道,那年头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无非两类:祭祀和打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一个例子我们看到:连选老婆都得占卜呢,所以,像打仗这种大事就更得事先占算占算了。

  秦国的专业占卜师卜徒父出场了,他可没用乌龟,而是直接用的《易经》。

  算啊算,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前边讲的算法一样,卜徒父一番演算完毕,笑呵呵地告诉秦穆公:“吉。涉河,侯车败。”

  秦穆公愣了一会儿:“你再说一遍,我怎么只听懂了头一个字?”

  卜徒父讲解道:“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我得再把卜徒父的话来讲解讲解了。卜徒父最先说的那句“涉河,侯车败”看上去像是卦爻辞,可遍查《周易》却没有这一句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的看法是:“易”这东西在当年可不止一个版本。千百年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个版本叫做《周易》,在《周易》之前还曾有过两个权威版本的“易”,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主要流行于夏代和商代。而《周易》恐怕各地也有各地的不同——对于古书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当时又没有印刷术,交通又不发达,文字又不统一,单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就和通行版本有很大的差别呢。

  再看看这句“涉河,侯车败”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说你我伤脑筋,看看,就连秦穆公都搞不明白,所以需要卜徒父详细解释。这不由得让人怀疑:算卦占卜的解释权完全掌握在专业占卜师的手里啊?!这不就是说:算出来的卦其他人是看不懂的,到底老天爷是怎么指示的,全看占卜师怎么说?!

  嗯,字面上看,“涉河,侯车败”的意思是:“渡过黄河,侯的车子毁坏。”——这听上去不像句好话,可前边又有个“吉”字,而且,到底是谁的车子会坏呢?是晋惠公的还是秦穆公的呢?

  再看看卜徒父是怎么解释的。他说:“这是大吉之兆,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这话倒说得很具体,能让人听明白,可是,从卦的哪里能看出“我军会三次打败晋军”?又从哪里能看出“然后俘虏他们的国君”呢?卜徒父算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卦呢?

  卜徒父说:“我算出来的是蛊卦,占断辞说的是:‘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图11-蛊卦

  

  和其他占断辞一样,“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这是什么意思,历代专家们众说纷纭。

  这句话也不见于今本《周易》,我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去”字是什么意思?

  “去”,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小学生都认识,可放到这里却让大教授们也犯含糊。

  一种说法是:这个“去”是遮拦阻挡的意思,于是“千乘三去”的意思就是:千辆兵车的军队被三面阻挡。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去”相当于数学里的“除”,所以“千乘三去”就是说用一千除以三。嗯,我们来算算:1000÷3=333余1。这倒能跟下文勉强联系得上——所谓“三去之余”,就是一千除以三的那个余数“1”,而这个余数“1”就是“雄狐”。雄狐就是公狐狸,把女人比喻为狐狸或者狐狸精这是后来才有的,在春秋时代,公狐狸通常是被用来比喻一国之君的。具体到卜徒父这一卦,他认为卦辞里所谓的狐狸必然是指晋惠公无疑!

  咱们再看第三种说法:这个“去”等于“驱”,联系全句的意思,就是说:晋军接连被秦军打败三次,秦军接连三次驱逐晋军,三次长驱直入。

  提出以上这种种解释的可都不是什么江湖术士,也不是什么易经预测大师,他们都是历代的知名学者,其中就有顾炎武、章炳麟这样的角色。

  我们再往下看卜徒父的解释。他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前面讲过,八卦是三爻组成一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也就是六爻组成一卦,它的下三爻叫做内卦,上三爻叫做外卦。蛊卦的内卦是八卦系统中的巽卦,外卦是八卦系统中的艮卦。卜徒父所谓的“《蛊》之贞”,说的就是蛊卦的内卦,也就是巽卦,他所谓的“其悔”,说的就是蛊卦的外卦,也就是艮卦。他这话也可以这么说:蛊卦的内卦是巽卦,蛊卦的外卦是艮卦。

  可是,卜徒父明明说的是蛊卦的内卦是“风”,外卦是“悔”呀,根本就没提什么巽卦和艮卦呀?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了《周易》系统的又一大原理:取象。

  

  八卦是八个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太难理解,好在每个抽象的符号都有它们各自具像的象征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最基本的一套象征物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还有另一套基本象征体系,分别象征着:健、顺、动、入、陷、丽、止、悦。

  这两套是最基本的,其他边边角角的象征说法可就多了去了,比较常见的还有把八卦当成一个家庭的,乾卦象征老爸,坤卦象征老妈,震、坎、艮是这家里的三个男孩,分别是大哥、二哥、小弟,巽、离、兑是这家的三个女孩,分别是大姐、二姐、小妹。八口人构成了一个大家庭。

  

  图12-文王八卦次序与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我们的身体也包含着一套八卦,乾是头,坤是肚子,震是脚,巽是大腿,坎是耳朵,离是眼睛,艮是手,兑是嘴。我总觉得这像是土匪的黑话,比如咱俩遇到条子了,我招呼你:“兄弟,你攻他乾、坎,我踹他坤!”街头看见MM:“嘿嘿,这小娘子的离和兑很靓呀!”

  还有象征动物的:乾能拉车,坤能耕地,我们都是震的传人,肯德基家乡巽,没吃过坎肉还没见过坎跑么,扫离打非,艮眼看人低。——这么说话是不是很怪?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话,你一点儿都不觉得怪:坤包。女人用的包叫坤包,因为坤卦象征女性。

  八卦还能表示方向,不过不同的体系表示的方向不一样,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东南西北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而已,正好八个。武侠小说里常说大侠练功“走坎位、转巽位”什么的,听着好像神秘莫测,其实他们那套话完全可以转换成“先往东,再转东北,再往北走,见第一个红绿灯向右拐……”

  象征无限多,举例子是举不过来的,其实只要把握基本原理就可以自己随意发挥,比如乾卦,你就多想想那些阳刚的、在上边的、巍峨的、占统治地位的,等等等等。不过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哦,不要犯我在张三和李四身上犯过的错误!

  

  知道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再回过头来看看卜徒父的那句话:“《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贞”指内卦,“悔”指外卦,风和山又是什么呢?

  看看刚讲过的象征物,对照一下,就知道风是巽卦,山是艮卦。就这么简单。

  卜徒父这里是用八卦的象征物来解释蛊卦的意义,所以不说巽和艮,而说风和山。他接下来的解释是:“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这里我们还得先交代一点算卦的原则:秦穆公要和晋惠公打仗,所以这件事情涉及到敌我两方,在这种情况下卦像的表示是内卦代表我方,外卦代表对方。就这个例子而言,巽卦代表的是秦穆公一方,艮卦代表的是晋惠公一方。

  卜徒父说的是:“现在正是秋天,是草木摇落的季节。我们秦国是内卦的风,他们晋国是外卦的山,卦像显示的是秋天的风吹过大山——”

  我们想想,秋风吹过大山,这会导致什么后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错,秋风一吹就该满山落叶了。秋风扫落叶嘛。

  卜徒父接着说:“所以我们这回进攻晋国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啊!”

  ——既然是秋风扫落叶,那就出兵吧!秦国的军队开始向晋国挺进了。

  战况如何,我们一会儿再说,现在还得好好分析一下卜徒父的算卦方式。

  先说一个小问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秦国没有使用乌龟来占卜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当时还只是个位于边远地区的贫苦落后的国家,也没有什么文化积淀,国君的出身也远不如中原各国的国君那样高贵。我在《孟子他说》的第三本里介绍过当时的楚国,说楚国严格说来不属于周朝,是个“外国”,而且还和中原诸国一直都很对立,其实秦国也在前期的很长时间里也不被中原诸国放在眼里,大家对待秦国有点儿对待楚国一样,不把人家当自己人。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是中原诸国,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那些诸侯国,秦国在陕西呢,基本上属于“戎”,楚国在南边,属于“蛮”,看字面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称呼。所以呢,秦国没有中原诸国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倒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还有人可能会问:“卜徒父解释卦辞怎么和您熊大师前边讲的那些不大呼应得上呢?他也没算什么本卦和变卦,也没有占断变爻的爻辞,怎么直接就用蛊卦的卦辞来解说呢?”

  嗯,第一个原因是:熊大师比卜大师更大师。第二个原因是:卜徒父这次算卦有可能算出来的是前面朱熹说过的那个“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也就是说,卜徒父算出来的这个蛊卦,所有的阴爻都是少阴,所有的阳爻都是少阳,所以没有变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以蛊卦的卦辞来占断。

  有谁想过,卜徒父所说的那几句蛊卦的卦辞虽然在今本《周易》里是找不到的,不过,反正我们知道算出来的是个蛊卦,而且我们还知道对这个蛊卦不要用爻辞而要用卦辞来占断吉凶,那么,如果我们找来今本《周易》里的蛊卦的卦辞来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相似的结果呢?

  这个验证工作很容易做,我现在就把今本《周易》里蛊卦的内容都摘过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这里出现的《彖》和《象》都属于《易传》,是“十翼”里的两翼,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打散和《易经》的卦爻辞编排在了一起。卜徒父所在的春秋时代,应该还没有《易传》呢。所以,单纯讲蛊卦吉凶的属于《易经》的部分,其实就只有这么几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在这寥寥几句之中,第一句是蛊卦的卦辞,下边六句话分别是六个爻的爻辞。也就是说,按照前边讲过的演算方法,如果你算出来的蛊卦没有变爻,那么决定吉凶的就是卦辞,如果有变爻,比如第二爻是变爻,那就拿“九二”那句爻辞来判断吉凶。

  好了,现在卜徒父遇到的情况是(如果按朱熹的说法)蛊卦没有变爻,所以要以卦辞来判断吉凶,在今本《易经》里,蛊卦的卦辞就是这句:“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这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专家们对前两句一般没什么分歧,所谓“元亨。利涉大川”,就是说这卦不错,占到这卦表示你能够很顺利地渡过大河。——秦穆公要渡河去打晋惠公,占到这卦就预示着他不会遇到大风大浪,船不会翻在河里。

  在整个《易经》里边,“涉大川”这几个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看来在编写《易经》的时代渡河是件难事,而且是件很多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难事。如果我生活在古代,住在黄河边上,这一天要出门办事,目的地在黄河壶口瀑布的对岸——别说古代了,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去。

  既然过河是件难事,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在出发之前认真地算个卦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如果卦上说了“利涉大川”,那我才出发。

  我想不出这套东西拿到现在该怎么用,比如我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南端,想从桥上坐车到北端去。这可不是小河沟啊,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古人就算卜出“利涉大川”来都得发愁一阵子呢,我呢?

  回过头来,再看蛊卦卦辞的后两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看上去很古怪哦。其实这是计算日子的话,那时候的历法是:一个月分为三旬,一旬十天,分别用十个天干来记,“甲”是十天里的第一天,所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从“甲”那天往前数三天,再往后数三天。——这都没有什么歧意,但问题在于——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拿现代的日期来做说明吧:好比“先甲三日”就是星期一,“后甲三日”就是星期天。好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到底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呢,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呢?而且,这两个日子放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联系上文,可能的结论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星期一和星期天都是渡河的好日子。”或者是:“吉卦,放心去过河吧,从星期一到星期天都是好日子。”——怎么好像又落到了马三立“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那个套路?

  认为应该解释成“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专家还就此阐发出了更加深刻的哲理,说这意味着天道的往复,周而复始。可我总觉得这种阐发和“我的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没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再回到卜徒父哪儿,这回可发现大问题了:无论是“在”星期一“和”星期天,还是“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卦上只不过是说了秦穆公可以放心渡河,至于战争是胜是败,能不能俘虏晋惠公,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卜徒父不会是在忽悠秦穆公呢吧?

  

  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还是换个角度吧,看看作为卦名的这个“蛊”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从这里是不是能找到什么线索。

  ——如果你只读一本参考书,这个问题马上可以迎刃而解,可读的书越多,答案也就越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无论是公还是婆,都是专家,他们说的理虽然互相矛盾冲突,你却很难去挑他们的理。哎呀呀,这可怎么办?

  这一卦呀,从卦名看到卦辞,从卦辞看到爻辞,到底什么叫“蛊”,专家们有的说是做事业,有的说是搞淫乱,看看,这都差到哪儿去了!唉,蛊啊,蛊啊,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很多人家都有蛊

  巧得很,就在《左传》的另一处地方我们就可以发现对“蛊”的详尽解释。这是在《左传·昭公元年》,说的还是秦国和晋国的事,不过这已经是在秦穆公和晋惠公的几代之后了: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巨将死,天命不佑’”

  公曰:“女不可近乎?”

  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出,告赵孟。赵孟曰:“谁当良臣?”

  对曰:“主是谓矣!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宠节,有灾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祸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

  赵孟曰:“何谓蛊”

  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三。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归之。

  

  晋平公得了重病,看来本国医生全都束手无策,只好向外国人求助了。结果,秦景公派来了一位名医,他就是著名的医和,稍微学过一点儿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前辈。

  医和给晋平公看了看,很直接了当地说:“您这病没治了!”

  说完这话,医和可能还觉得力度不够,接着又说:“您这不是什么正经毛病,是纵欲过度闹的。这种病就像蛊啊!”

  ——注意:“蛊”出现了!

  医和接着又长篇大论了好半天,等出来的时候,晋国的权臣赵孟赶紧拉住他问:“大师,到底什么叫‘蛊’啊?”

  医和回答说:“过度沉溺于某种事物的病就叫做蛊。”

  赵孟想:我们大王过度沉溺的事物就是女色啊!

  医和接着解释:“‘蛊’字从字面上看,上边是‘虫’,下边是器皿的‘皿’,顾名思义,器皿里的虫子就是蛊。还有,谷子里、米里生出来的虫子,本来是蠕虫,长啊长的就变成飞蛾的那种,那也是蛊。还有一种蛊,就是《周易》里的蛊卦,表示的意思是女人迷惑男人,大风吹落山木。这三种东西其实都是同类的事物,都是蛊。”

  ——如果米里的虫子也算蛊,我家里就有过不少蛊,你们家说不定也有。无论如何,医和这段话可是解释蛊卦的相当原始的材料啊,很值得重视!

  医和方才说蛊卦表示的是“女人迷惑男人,大风吹落山木”,后一句“大风吹落山木”倒是和卜徒父说的一模一样,也正是蛊卦“下巽上艮”的卦像,可是,“女人迷惑男人”这是从何说起呢?真有这么一说的话,卜徒父为什么不告诉秦穆公呢?秦穆公去攻打晋国,会不会被什么女人给迷惑住呢?

  ——还记得我前边讲过的“取象说”吗?“女人迷惑男人”的这个说法就是从八卦大家庭那套象征体系里来的。蛊卦是下巽上艮,巽卦是大姐,艮卦是小弟,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小弟弟爱上大姐姐,引申的结论是“不般配”。

  我们要知道,八卦的象征物可以无穷无尽,卜徒父采取的象征是“巽是风,艮是山”,所以山下刮风,预示着秦穆公攻打晋国将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可是,卜徒父为什么不拿“巽是大姐姐,艮是小弟弟”这套象征体系来说事呢?又为什么不用“巽是大腿,艮是手”呢?这好像也能解释得通啊——内卦代表自己,是大腿,外卦代表对方,是手,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大腿打胳膊肯定能赢!

  可如果再换成别的象征体系呢?比如说,还是我在前边讲过的:“巽是鸡,艮是狗”,我们秦国是鸡,对方晋国是狗,一般来说鸡是打不过狗的。那么,到底用哪一套象征体系来解释,是不是卜徒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呢?如果我是卜徒父,我接受了晋国的贿赂,我就会把同样的这个蛊卦解释成:“巽是鸡,艮是狗;只见过狗扑鸡,没见过鸡咬狗。所以,秦国如果攻打晋国,就好比鸡给黄鼠狼拜年——有去无回。”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不是专家,人家医和才是专家,所以要听医和的,不能听我的。可是,我就退一步说,让着医和,就算听他的,可他对蛊卦的解释明明是“沉溺、迷惑、不般配”,看来这怎么说也不是一个好卦,也就是说,如果秦穆公得到的是这个蛊卦,按照医和的解释,这一仗还是不打为妙。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说“大风吹落山木”,卜徒父的解释是“预示着我军扫荡敌人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而医和的解释却把它和“小弟弟爱上大姐姐”等同,认为这表示的是“不般配”——拿到秦穆公身上,那还不是说这仗不能打么?

  同样一个蛊卦,经卜徒父一解释就是个大吉大利的好卦,经医和一解释却成了一个坏卦。而且,这二位同是春秋时代的人,这两件事也同见于《左传》的记载。

  

  刚才我是退了一步,先假定了医和的权威,现在我再进一步,质疑一下医和的权威。

  首先,医和对蛊的第一种解释就是有问题的,“虫+皿=蛊”这种解字方法绝大多数都是附会的,还有“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什么的,这点我在《孟子他说》第三本里讲过,这里不多说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医和对晋平公的那套长篇大论到底都是怎么说的。

  医和当时说的是:“您这病没治了!病因既不是因为鬼神,也不是因为饮食,都是纵欲过度闹的。唉,国家栋梁即将死去,老天爷不再保佑晋国了!”——这听上去不大像是秦国大夫来治病,倒像是秦国奸细来造谣?!

  晋平公问:“难道不应该亲近女色吗?”

  医和回答说:“亲近是可以的,但要有节制。我来给您讲讲节制的哲学吧:先王的音乐是用来节制百事的,所以有五声作为节制,有快慢来互相调节,等五声都慢慢降下来直到停息,这以后就不能再接着奏乐了,那就该起靡靡之音了,人听了就会心旌摇荡,无法再保持和谐平静了。所以君子是不听这种音乐的。做什么事也都是这个道理,别等过头就赶紧停。君子亲近女色,是用来表示礼仪的,不是使自己放纵的。天有六种气象,产生了五味,表现为五色,应验为五音,过了头就会产生六疾。什么是六种气象呢?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以五音为序,过了头就会出毛病。阴过了头就生寒疾,阳过了头就生热病,风过了头手脚就会生病,雨过了头就生腹疾,晦过了头就迷迷糊糊,明过了头就生心病。搞女人这种活动是属于阳性的,所以要在晚上搞,过了头就会生出内热蛊惑的病。大王您搞女人既没节制又不分昼夜,能不病成这样么!”

  医和这番话可是重要的中医理论源头之一,说的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禁不起仔细捉摸。我就尤其有一点搞不明白:医和说和女人过性生活是属于阳性活动,要在晚上搞,是因为晚上属阴吧?属阳的事放在属阴的时间做,是不是为了调和阴阳?可要是照这个道理,现在讲男女平等了,那么,对于女人来说,过性生活应该是属于阴性的活动,出于阴阳调和的需要,所以需要放在白天来搞。——这个矛盾可怎么解决呢?难道男女双方各让一步,约定性生活只能在黎明和黄昏进行?

  顺便说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是把医和这套理论里的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拿掉,单看什么协调呀、节制呀、平衡呀、人的健康状态才是自然状态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呀这些,和时代差不太多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说法简直一模一样。当然,希波克拉底虽然在医学理论上比不上医和那么玄妙,但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活儿,就是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要求他的学生都得宣誓:“我将依照自身的能力与判断,采用对病人有利的疗法与处方,绝不施以有害或有毒之物。无论应何人之请,我也绝不给予致命药物或做此类之建议,也绝不协助妇女堕胎。进入病家访视时,我将以病人的福祉为念,不做任何贪渎害人之事,不受男女奴仆之引诱。我在执业时之所见所闻,凡不应泄漏者,我将严予保密。若我遵行此一誓言,不懈不怠,愿上苍使我乐享生命、精进医事并受世人敬重。若我违反誓言,愿我遭相反之命运。”

  这就是深刻影响过西方世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可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有个毛病:太通俗了,谁一下子都能看懂,我们还是更喜欢玄妙的东西,所以还是觉得医和更了不起。

  看,人家医和还懂解卦呢。

  咱们再好好看看这卦,有没有人注意到,卜徒父和医和的解说存在着一个矛盾:他们虽然都说“大风吹落山木”,可医和是就卦论卦,那意思是这个蛊卦无论放到哪里都是这个意思,而卜徒父却引进了算卦时的时间因素,说卦像是风在下,山在上,而现在正是秋天,所以是秋风吹山岗,这不是扫落叶还能是什么呢?

  可对我们来说,问题是:为什么还要引进这样一个时间因素呢?而且,既然你卜徒父可以引进时间因素,那我可不可以引进其他因素呢?比如,秦穆公名叫嬴小峰,晋惠公名叫姬大飒,峰的偏旁是“山”,飒的右边是“风”,联系起来,晋惠公姬大飒的“风”要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扫了秦穆公嬴小峰的落叶,这就意味着秦国如果出兵必败无疑?

  引进时间因素所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次算卦不在秋天呢?如果是春天呢?那是不是“秋风扫落叶”就得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山”了?——看来归根结底,还是出不了“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的套路。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易传》里的解释。既然《易传》已经被统一进了《周易》,权威性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彖》的解释是:蛊这个卦,刚在上,柔在下,谦逊而安宁,是谓蛊卦。蛊卦很不错,天下大治之像。“利涉大川”,是说要出门办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说周而复始,这正是天道的特性。

  ——所谓“刚在上,柔在下”,应该是说外卦的艮卦(象征山,象征小弟弟)是刚性的,内卦的巽卦(象征风,象征大姐姐)是柔性的。巽有谦逊的意思,艮有静止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谦逊而安宁。

  

  《象》的解释是:山下有风,这就是蛊卦。君子教化人民,培养他们的品德。

  ——所谓“山下有风”,也是在说象征山的艮卦在上,象征风的巽卦在下。联系起来看,风在山下吹,这比喻着贵族在教化人民。

  孔孟倒是都做过类似的比喻,说贵族君子就像风,人民群众就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不过,要是较真的话,人家卦像又不是风在上,草在下,而是山在上,风在下。《象》的解释怎么看怎么都觉得牵强。

  看到了吧,《易经》和《易传》的关系就像教材和教辅,问题是教材和教辅既不是一个班子编的,又隔了好几百年,我们想想,如果是明朝的教材配合“文革”的教辅,我们能怎么学呢?而且,《易传》这套教辅还很有可能另藏玄机,这一点我们后文再讲。

  

  

弘扬算卦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接着说说秦穆公和晋惠公的事。秦穆公得了一个好卦——不管真好还是假好,反正卜徒父说好就是好,这好比请人修电脑,维修人员检查了一遍,下结论说:“你这是TCP/IP协议没设置好,SCSI接口和IEEE1394的HIU搭在了一个HGYKJ的HABOR上,需要一个YDHGT来做一遍SFDER……明天来取,先交五百块钱。”——就最后两句话能听明白。

  有最后两句话也就够了,秦穆公知道反正一定会打胜仗,会活捉晋国领导人。当下信心倍增,于是秦国大军迅速开拔。

  如果卜徒父所谓的“三去”就是“三驱”的意思的话,那还真让这小子说对了,秦国侵略军甫入晋国,便接连打了三个胜仗,把晋军步步逼退,这就到了韩原。——这个地名有点儿眼熟吧?不错,春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韩原之战”即将在这里爆发。

  再说说晋国这边。面对秦国的大军压境,晋惠公有点儿着慌,问身边的大夫庆郑:“敌人已经深入国境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先别管庆郑怎么回答,先想想,如果是你,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都看了这么多求签算卦的内容了,这个问题还难回答吗?很简单呀,他晋惠公不会也算一卦么!如果卦上说打仗能赢,那就跟秦军决战;如果卦上说必败无疑,那就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了,更不要白白让群众送死,赶紧讲和才是上策。春秋时代和后来的大一统时代不同,讲和并不让人觉得那么难以接受——好像一提讲和就成了汉奸投降派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春秋时代的人们表现得更加理性,知道权衡利弊,打仗划算就打仗,讲和划算就讲和,割让领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多看看那段历史就知道,领土经常被割来割去的,家常便饭一样。

  所以,晋惠公要想妥善解决眼下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像秦穆公一样,也算一卦。

  晋惠公这一卦会算出什么来,我们很容易猜到——秦穆公得到的卦像既然是“秋风扫落叶”,那晋惠公算出来的卦必然会是“落叶被秋风扫”。是呀,如果晋惠公也算了一个“大吉大利,此战必胜”,《周易》不就自相矛盾了么?

  ——这个道理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启发:如果推广《周易》,让这一伟大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就可以避免很多战争了么?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哦,对类似的问题,国外的经济学家还真有过认真研究呢,这可是一个专门的课题。

  这问题的大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中国有句老话叫“无利不早起”,很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理性的经济人”。所以呢,人对打仗是要做理性判断的,觉得有好处才打,得不偿失的仗打它做什么!比如说,我和三五个朋友准备好了擀面杖和菜刀,准备跨海攻打日本,计划三个月拿下日本全境。当然,这件事情后来没有发生,原因有两个:一是第一个行军步骤是乘坐公共汽车赶到机场,可是,在车站我们为了公交车票钱的分摊问题起了争执,吵得面红耳赤、擀面杖拔菜刀张,最后不欢而散;二是后来酒劲儿一过,大家就想清楚了,这一仗毫无胜算,还是不打为妙。

  我们再来看看专家意见,人家是拿数据说话的。布利托统计了某一个时间段的世界战争,发现在全部58场战争中,战争的发起方打赢了42场,算一下比例,是72%。这个数字说明了战争是理性事件,是预计有好处可捞这才开打的。

  但让布利托很困惑的是:发动战争的人是理性的人,可被迫还手的一方也不是失心疯啊,他如果预计到打不过人家,那就尽量避免战争呗。

  怎么避免呢?比如张三要和李四开打,张三很强,李四很弱。张三预计打赢了能得到的好处是100,李四预计打输了要损失150,所以,李四如果是理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100的好处来给张三。这样的话,张三得到了预期的收益,李四虽然受了损失,可这个损失比起真正打起来的损失要少50,这也算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如果世上的事情都是这么简单的话,如果人类都是这么理性的话,看来战争确实打不起来。

  

  我们把话再绕回来,这个道理如果仅仅放在秦穆公和晋惠公的这场战争当中,倒是很能够应用得上的。秦穆公已经通过算卦知道自己这一战必定会如“秋风扫落叶”,晋惠公如果也算一卦的话,得到的结果必然是“落叶被秋风扫”,还会知道自己必然要做俘虏,这不是又伤国力又丢人么!于是,理性的晋惠公在一番权衡之下只可能做出讲和的决定。这笔账很容易算:

  

  应战=损兵折将+自己被俘虏+至少会丢掉河西五城+损失一批粮食

  讲和=送给秦国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一批粮食

  

  晋惠公肯定也知道,老朋友秦穆公是个大好人,不是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家伙,况且,河西五城本来就是答应送给秦国的,是自己一直赖着不给,给秦国粮食也是理所当然的,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儿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所以账算下来,讲和比打仗节省的是“损兵折将+自己被俘虏”——前者会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后者实在丢人现眼,堂堂一个大国君主被人抓了俘虏,以后还怎么见人啊!

  结论是清楚的,除非晋惠公脑子发昏,或者也像我和那几个拿擀面杖加菜刀的兄弟一样喝高了,否则的话,一定会和秦穆公讲和。

  但是,事实总是让人大跌眼镜,晋惠公居然应战了?!

  你一定会问:“晋惠公的卦到底是怎么说的呀?难道他的卦上也说这仗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没答案,因为从《左传》的记载上看,晋惠公根本就没算这一卦。

  这是不是很奇怪呢?打仗这么重要的事,哪可能不算卦呢?难道晋惠公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成?

  ——这倒不是,晋惠公在这种紧要关头也得问问老天爷。咱们切换回刚才的韩原镜头,接着往下看:

  

  晋惠公有点儿着慌,问身边的大夫庆郑:“敌人已经深入国境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庆郑很不给老板面子,回答说:“事都是你惹起来的,你说怎么办吧!”

  也难怪庆郑有不满情绪,任何一位有基本良知的人都知道是晋惠公不占理。晋惠公也不想想,马上就打仗了,可连国内的自己人都理不直、气不壮,这仗可怎么打啊!

  可晋惠公别看不占理,架子还不小,听不得批评意见,当下呵斥庆郑说:“你你你,太放肆了!”——在道理上没法反驳人家,只好在人家的态度上挑理。

  晋惠公已经决定应战了,而且还要御驾亲征,于是,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赶紧确定车右的人选。

  什么叫“车右”呢?

  春秋时代的战争以兵车作战为主,一辆战车上定员是三个人,司机在中间,左边是弓箭手,叫做“车左”,负责远射,右边是长矛手,叫做“车右”,负责近战。对了,说“长矛手”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反正你知道车右使的是长兵器就好了。

  现在考你一个问题:晋惠公既然要选一个车右,这就说明他自己肯定不是车右,那么,晋惠公应该在车上的哪一个位置呢?

  ——开会的时候都是领导坐中间,所以,晋惠公一定是在战车的中间。可问题是,中间是司机的座位,难道国君要亲自开车不成?一些小领导都有专职司机,何况一国之君呢!

  让晋惠公当车左吗?绝对不行,领导可不能靠边站,说什么也得霸着中间的位置。所以,最后折中的方案是:车左下去,司机换到左边,领导居中,右边再上一个车右。——凡是国君上车,基本就是这个模式。现在的情况只是稍有不同:司机还是在左边,领导秘书代替了车右,坐在司机的右边,也就是副驾驶的位子,领导坐在后座的右侧。

  在国君的车上,左边的那位司机是要双手驾车的,也就是说,司机是没有战斗力的,于是,保护国君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车右的肩上。车右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得请老天爷来给安排人选——占卜或者算卦。

  晋国是中原大国,文化底蕴深厚,所以不像秦国那样排排卦就完了,那太业余了,晋国是通过甲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车右人选的,要知道,乌龟才是人和天之间的最佳灵媒。

  终于,占卜的结果出来了,老天爷给晋惠公安排的车右是:庆郑。

  晋惠公鼻子都气歪了,心想:“老天爷可真不长眼啊,要是真让庆郑当我的车右,车开不出二里地我就得被这小子的风凉话给噎死,这仗就别打了!”

  那,怎么办呢?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最高统治者要较真,任谁也拗不过他,老天爷也不行!

  于是,晋惠公决定做一回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要严厉打击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晋惠公不理庆郑,也不理会占卜官,径自选了家仆徒来做车右,又选了步扬来做司机,连拉车的马也自己选,用的是郑国进贡来的四匹可爱的矮种马。

  既然晋惠公乐意,那就由他安排好了,谁让他是国君呢。可是,庆郑在旁边又说上风凉话了:“古代打仗一定要用本国的马来拉战车,外国马不适合本国国情,对主人不熟,对路况也不熟,被打仗的场面一惊吓很容易受惊,一惊了就会‘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看,“外强中干”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原本是庆郑用来形容外国惊马的。

  庆郑话糙理不糙,到底是好意,劝晋惠公换本国的马,可这位爷太不讲究沟通技巧,最后说了句:“你不听我的话一定会后悔的!”——意思是不错,可对晋惠公这种人,这么说话无异于是拱火。果然,晋惠公根本就不接受意见。

  

  “韩原之战”终于开始,不过我就不细说了。简单来讲,应了卜徒父“侯车败”的预言,也应了庆郑“外国马不可靠”的预言,晋惠公的马车陷入了泥潭;又应了卜徒父“雄狐”的预言,在“秋风扫落叶”之后,晋惠公做了秦国军队的俘虏。

  在秦国的囚室里,晋惠公回忆从前,浮想联翩,突然想起了老爸晋献公当年让史苏算过的一卦。晋惠公感叹说:“我那死去的老爸啊,当年您要是听了史苏的话,儿子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那么,多年之前,史苏到底给晋献公算了怎样的一卦呢?

  当年,晋献公要把女儿嫁到秦国,这个女儿就是伯姬,是那位冤死的太子申生的亲妹妹,后来成为秦穆公的老婆,也是晋惠公同父异母的姐妹。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问题:咦,前文不是提到过这个女子吗?那会儿不是管她叫穆姬吗?怎么现在又成了伯姬了?

  我得解释解释,古代的人名称谓实在太复杂了。

  在没出嫁之前,这位女人被称为伯姬,“伯”表示她在姐妹中的排行,她是老大,所以叫“伯”,而“姬”是她的姓,不是“姬妾”的意思,晋国的国君和周天子是一个姓,都姓姬,论起来都是一家人。根据这个规则,我们假设伯姬有个妹妹,那应该怎么称呼?——对了,叫“仲姬”,“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

  后来这位伯姬出嫁了,嫁给了秦穆公。秦国的王室都姓“嬴”,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嬴政。秦穆公连姓带名一起称呼是“嬴任好”,但那年头不流行这种称呼方式。“穆”是他死后的谥号,活着的时候是不叫“秦穆公”的。现在我们就能看出“穆姬”两个字是怎么来的了——“穆”是老公的谥号,“姬”是娘家的姓,合在一起就是“穆姬”。这个称呼也是后人叫的,她活着的时候可没人这么叫。

  这位伯姬,也就是后来的穆姬,就要出嫁了,未婚夫是秦国小伙儿,未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晋献公想想:女儿的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还是找专家来算上一卦吧!

  被晋献公找来的这位专家叫做史苏,他并不是姓史名苏,其实前边这个“史”字表示的是他的身份,是史官,正如我们前边介绍过的那位医和其实“医”字是表示医官一样。如果你愿意,可以自豪地说英文里的什么Professor Jack之类的称呼我们中国早就有了。

  在古代,医、史、巫这三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史官也给人算命,巫师也给人看病,其实都是一种职业。在前边医和的故事里,医和给晋平公看病,居然能从晋平公的病上看出来“国家栋梁即将死去,老天爷不再保佑晋国了”,后来他对赵孟说:这位要完蛋的国家栋梁就是他赵孟。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医生看病能看出来的东西啊!

  再比如说我吧,也搞搞历史,也算算卦,而且,如果有谁对自己的死活不太当回事儿的话,生了病也可以找我来给开药方。

  好了,闲话少说,咱们还是来看看史苏的这卦到底是怎么算的吧。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史苏算出来的卦是“归妹之暌”。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两个卦,我们可以把“归妹”看作本卦,把“暌”看作变卦。仔细看看,归妹卦和暌卦长得很像,只有最上面那根爻(也就是第六爻)不一样。睽卦最上面的是阳爻,归妹卦最上面的是阴爻,这根爻我们把它看作变爻,那么,根据前边讲的规矩,“归妹之暌”需要用归妹卦第六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图13-归妹卦和暌卦

  

  这一卦看来很好断哦,我们只要翻翻书,找到归妹卦第六爻的爻辞就可以了。

  好,在今本《周易》里,这个爻辞是: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让人感觉欣慰的是,史苏用的《周易》版本和今本差不多,他引的爻辞是“士刲羊,女承筐”,和今本的文字稍有出入而已,主要意思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句爻辞,我们先温习一下什么是“上六”。前边讲过,这是爻在卦里的坐标定位,“上”表示的是从下往上数的第六爻,也就是一个卦里最上边的那个爻;“六”表示的这个爻的属性——爻的属性只有两种,不是阴爻就是阳爻,阴爻用“六”表示,阳爻用“九”表示,所以呢,这个“上六”你可以理解为“第六爻·阴”,同理,如果是“九五”,你就可以理解为“第五爻·阳”。

  有没有人好奇一下:为什么古人要用“六”和“九”来表示阴阳呢?

  ——还记得我前边讲过的内容吧,经过一套麻烦的演算而终于得出一爻的时候,最后的得数有四种情况:6,7,8,9,这里面的6和8是偶数,属阴,7和9是奇数,属阳,6是老阴,8是少阴,7是少阳,9是老阳,而少阴和少阳都是稳定不变的,招数用“老”的时候才会变呢,而《周易》的规矩是:当你算出少阳爻和少阴爻的时候,不用去理会他们,决定占卜结果的是老阴爻和老阳爻,变卦也全是由老阴爻和老阳爻变化出来的。所以呢,只有当你占到老阴爻和老阳爻的时候才需要查查书,看看相应的爻辞都怎么说。既然少阴爻和少阳爻是不用管的,那么,《周易》这本占卜手册里也自然就没有对应的爻辞记载。也就是说,在6,7,8,9这四个数字里,7和8不用管,6和9才要看。于是,《周易》的爻辞坐标里才只有“六”和“九”,没有“七”和“八”。——这里边其实还有个很可疑的地方,后文再说。

  复习完了“上六”,再看后边的爻辞。“女承筐无实”一般的解释是:女人背着个筐,可这筐却是空的,筐里没东西。——女人背着个空筐,这是什么意思呢?象征着什么呢?暗示着什么呢?你先自己捉摸捉摸。我估计如果单看这一句,一百人能想出八十多个答案。我们还得联系下一句来看。

  下一句是“士刲羊无血”。在春秋时代,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是城里人,和国君也算沾亲带故。刲,这个字读“亏”,是“刺”的意思。整句连起来看,就是说士人刺羊,可没刺出血来。

  现在把两句话连起来看:女人背着个空筐,士人刺羊却没刺出血。嗯,好像隐隐约约是要说点儿什么,可到底是要说什么呢?还是不明白。

  ——如果你是伯姬,这两句话你可一定要弄明白啊,这可预示着你后半生的命运啊!

  

  如果按我前边介绍过的懒办法,不看爻辞,只看爻位,那么,归妹卦的上六爻属于“得位”,但“不得中”。原因前边讲过:第六爻的位置是阴位,而归妹的第六爻是阴爻,这是阴爻占据阴位,女生上了女厕所,结论是:还不错;一个卦里有两个“中位”,就是第二爻和第五爻,现在占到的是第六爻,不在“中位”,所以“不得中”,结论是:不太好。

  一个“还不错”加一个“不太好”,预示着伯姬的婚姻状况一般,虽然谈不上如胶似漆,但也不至于挨打受骂,反正就是搭伙过日子呗。

  其实除了“得位”和“得中”之外,还有其他几种不用看卦爻辞的判断方式。但说实话,这些东西以后人附会的居多,没几个是《周易》的本意。可既然算命先生常玩这一套,咱们也就大概讲讲。

  有一种判断方法是看“乘”和“承”。

  什么叫“乘”?——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乘坐”,拿现在这个归妹卦的第六爻来说,它是全卦里位置最高的一爻,“乘坐”在第五爻的上边,也可以说成是骑在第五爻的头上。相应地,第五爻“承受”着头上的第六爻,也可以说是被第六爻骑着。

  乘,就是骑在别人头上;承,就是被别人骑在头上。

  规则是什么呢?很简单:阳爻骑在阴爻的头上,这就是符合天地造化之道的,所以是“吉”;如果反过来,阴爻骑在阳爻的头上,这就违背了天地造化之道,所以是“凶”。

  这套逻辑我再仔细讲讲:天骑在地的头上,乾骑在坤的头上,男人骑在女人的头上(你也可以把“头上”理解为“身上”,如果这样更形象、更便于记忆的话)——很多环保主义者不是最爱宣扬我们古人的“天人合一”之道么,其实“天人合一”可没有什么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而是以政治意义居多,我现在讲的这个“男人骑在女人头上”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个体现,这是从“天在上,地在下;乾在上,坤在下”一路演变下来的,所以说“天尊地卑”是宇宙真理,“男人骑在女人头上”是人间正道。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阳爻骑在阴爻的头上是好的(至少不坏),而阴爻骑在阳爻的头上是坏的了吧?——阳爻骑在阴爻之上,这符合事物的常理,而阴爻骑在阳爻之上,术语叫做“乘刚”,预示的是弱者挑衅强者,小人欺凌君子。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归妹卦第六爻,它是阴爻,它下边的第五爻也是阴爻,阴爻骑在阴爻头上,不好不坏,没什么可说的。第六爻是最高的一爻,上边没有第七爻,所以也就没有了“承”的关系。那么,“乘”与“承”的检验结果是:不好不坏。

  

  其他还有“应”、“互体”什么的种种讲究,不过,现在还是不说那么多了,接着看这个归妹卦的第六爻吧。

  按照我的不看爻辞的懒办法,分别用“得位”、“得中”、“乘”和“承”把这根爻检验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般。如果让我写一句爻辞,那就是“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我会让晋献公把这句爻辞隆重地铸造在一尊青铜器上,作为女儿伯姬的一件陪嫁。

  但是,问题是,史苏的结论竟然和我的不一样?!

  先说最后的大结论,史苏算出来的是:“不吉!”

  再听听他是怎么解释的。史苏说:“女人拿着筐,筐里空荡荡。士人去杀羊,却不见血光。西邻有责难,无计可补偿。归妹变成暌,没人能帮忙。”——到现在算卦先生的嘴里也总是这么一套一套的,《易经》的卦爻辞多是押韵的,这传统倒是两千多年都没变。

  史苏接着解释说:“震卦变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姓嬴的打败姓姬的。车子熄火抛锚,大火烧掉军旗,不利于出兵打仗。在宗丘打仗会遭到惨败。‘归妹’的意思是嫁女,‘暌’的意思是孤单。敌人的弓张开了。侄子跟着姑姑,六年之后扔下家眷逃回祖国,第二年死在高梁一带的废墟。”

  ——虽然有些话一时还看不明白,但大体上还是能读出不少相当确定的预言的。

  和我一样,史苏也是首先从归妹卦第六爻的爻辞入手解释的,可我刚才没看懂爻辞,所以放弃了,史苏比我功力高,他看懂了。

  “女人拿着筐,筐里空荡荡。士人去杀羊,却不见血光”——这大概是说把伯姬嫁到秦国去是个赔本的买卖,捞不到什么好处。

  “西邻有责难,无计可补偿。”——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推出这句话的,哪里表示有什么“西邻”呢?这话没根据呀。那就先当他有根据好了,“西邻”当然是指秦国,晋国主要的领土在山西,秦国在陕西,确实是在晋国的西边。那么,秦国为什么会有责难?不知道。

  “归妹变成暌,没人能帮忙。”——这是说,占到的本卦是归妹卦,从第一爻到第五爻不是少阴就是少阳,第六爻是老阴,所以阴爻变阳爻,全卦也就从归妹卦变成了暌卦。“归妹”是嫁女的意思,“暌”是分离、孤单的意思,现在我们不是还有个常用词叫“暌违”么。把这两个卦的意思联系起来看,从归妹卦变成暌卦,也就是从嫁女变成分离。——这难道是预示着伯姬和秦穆公今后会离婚吗?从后来的发展看,婚倒是没离,离的是晋国和秦国的国际关系。

  史苏对这个“归妹变成暌”的解释还倒有几分道理,可是,如果按照我前边讲过的算卦规则,在占到一个变爻的情况下,应该以本卦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在这个例子里,本卦变爻的爻辞就是那句“女人拿着筐,筐里空荡荡。士人去杀羊,却不见血光”,再没有别的话了。可史苏在讲完了这个爻辞之后,怎么又拿归妹卦和暌卦这两卦的卦名来说事了?这是什么规矩呀?

  先把这个疑点放着,往下看。

  “震卦变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姓嬴的打败姓姬的。”——好像很奇怪哦,不明明是归妹卦变成暌卦么,怎么又出来了震卦和离卦,还互相变来变去的?

  ——这种看卦方法我在前边已经讲过了。归妹卦是属于六十四卦系统里的,从下到上一共六根爻,这六根爻的下面三爻构成了一个八卦系统里的兑卦,上面三根爻构成了一个八卦系统里的震卦。《易经》里写成:“归妹,兑下震上。”在下面的兑卦叫做“内卦”,在上面的震卦叫做“外卦”。其他的卦也都是这个规矩,可以看成“内卦”和“外卦”两个部分。

  分清了内卦和外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归妹卦的第六爻是阴爻,而且是老阴,所以要变成阳爻。归妹卦的第六爻属于外卦(震卦),当这一爻变成阳爻之后,震卦也就跟着变成了离卦,而归妹卦的内卦(兑卦)因为不存在变爻所以没有任何变动。

  外卦震卦变成了离卦,内卦兑卦不变。我们自己来画一下:上边画个离卦,下边画个兑卦,嗯,这不正好就是暌卦么!和“归妹变成暌”是一样的,只不过看卦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图14-归妹之暌,内卦和外卦的变化与象征

  

  现在再结合一下前边讲过的八卦的一些象征意义:震卦象征雷,离卦象征火,兑卦象征泽。下面,老规矩,内卦代表自己,外卦代表对方,于是,代表晋国和伯姬这一方的内卦无论在归妹卦里还是在暌卦里都是兑卦,而代表秦国和秦穆公一方的外卦却从先前的震卦变成了后来的离卦。——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慢慢来。先看归妹卦:震在上,兑在下;换成象征物来说,就是:雷在上,泽在下。我们想像一下这个场面:在一片水乡大泽之上,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一个个响雷砸下来,大泽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全被劈死了,“小桥流水人家”到处闪着火光,“古道西风瘦马”全都惊了,乱冲乱撞,“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位断肠人正骑在一匹瘦马上,抬头向苍天怒喝:“好你个雷公,敢打雷吓唬我,我拿大锤砸死你!”说完,把手中两把名震天下的雷鼓瓮金锤扔向空中——这就是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光辉一生的最后一幕。

  现在能够有一些感觉了吧?天上的雷鸣电闪就是震卦,就是秦国,就是秦穆公;地下的水乡泽国就是兑卦,就是晋国,就是伯姬。嗯,从这个卦像上看,事情似乎不大妙啊!

  然后,震卦变了,变成离卦了,离卦象征着火。现在的场面是:不是雷在泽上劈了,改成火在泽上烧了。

  ——史苏说的“震卦变离卦”倒是很合规矩,可为什么又说“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呢?这个问题我是解答不了的,不过呢,现在对他这一整句话的意思我们却能有个八九不离十的理解了。“震卦变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姓嬴的打败姓姬的。”史苏是说,无论是震卦的雷还是离卦的火,都代表着秦国,对代表我们晋国的兑卦(象征物是“泽”)都会造成伤害;秦国的国君姓嬴,晋国的国君姓姬,姓嬴的会打败姓姬的。

  

  这句明白了,再看看史苏下面那句:“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这句话好像比前边那几句更让人费解呀!

  别气馁,听我慢慢解释。

  “輹”,这个字恐怕多数人都不认识,它读“服”,是古代马车上的一种重要零件,如果你会骑自行车,就把这个“輹”当作脚蹬子好了。

  “说”,不是说话的说,而是脱落的“脱”。

  所以,“车说其輹”,意思就是“马车脱落了輹”,如果你会骑自行车,你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自行车的脚蹬子掉了”。

  那么,史苏是从哪里看出来自行车的脚蹬子要掉呢?难道卦像上连这都有?!

  ——不错,卦像上还真是连这都有。八卦是宇宙万物无所不包的,比如乾卦,象征天、阳、男性、君……所以,只要你肯动脑子,凡是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乾卦的象征物。

  在“十翼”里有一篇《说卦》,讲了好多取象的例子,其中就说到震卦象征着车,兑卦象征着毁折。

  这就明白了吧?归妹卦是震在上、兑在下,联系起来就是车的下面出故障了。脚蹬子不是正在自行车的下方么,輹也正在古代马车的下方。

  有人可能会较真:“刚才你还说震卦象征雷,兑卦象征泽么,怎么一转眼震卦又象征车,兑卦又象征故障了?就算是八卦可以包罗万象,那也得有个谱啊,人家乾卦象征天、象征阳、象征君,谁都能理解,可这个震卦,凭什么又能象征雷,又能象征车呢?雷和车根本就不搭界呀?”

  嗯,是呀,为什么震卦既能象征雷,又能象征车呢?

  我用李商隐的一句诗来回答你:“车走雷声语未通。”看看,“车走雷声”,古代的车又没有橡胶轮胎,又没有减震器,开起来轰隆轰隆的。你要是赶上阴天在城里开车,妇女们都得跑到院子里收衣服——以为打雷下雨了呢。

  有一些江湖同道玩《周易》比较死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二十一世纪了,给人算卦的时候还拿震卦当车来解释呢,看看,没有与时俱进不是?如果还拿这套象征体系来算卦,你说震卦象征拖拉机还行,开起来轰隆轰隆的像打雷,可你要说震卦象征奥迪,奥迪公司非告你诽谤不可!

  好了,了解了“车说其輹”,再看“火焚其旗”。有人应该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了吧?

  “火”从哪儿来?离卦象征着火,对,刚才离卦就象征火,现在还象征火,没变。“火焚其旗”就是大火把旗子烧了。

  有细心的人可能会问:“旗子是从哪儿来的?难道兑卦这时候又象征旗子了吗?”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我没听说兑卦还能象征旗子,也想不通兑卦为什么能象征旗子。这里存疑,反正史苏怎么说,我们就先怎么听吧。

  车坏了,旗烧了,谁都知道这不是个好兆头,所以“不利行师”,也就是不利于打仗。

  ——这个推论还容易让人接受,车坏了,旗烧了,我要是将军,我心里也得发毛。可史苏在“不利行师”之后又作了一个惊人的推论,内容非常具体,非常细节!

  

  算卦算什么最难?

  算具体的事情最难。

  好比你是个大学生,我给你算了一卦,说你中学时代暗恋过班上的一个同学。

  无论用在谁身上,我这卦的准确率几乎就是百分之百。

  可我如果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你暗恋的这位同学名叫癞痢三,我准确地算出了具体姓名,这才最难啊!——当然,如果你没把“癞痢三”这个名字文身在显眼部位的话。

  史苏下边所作的推论就等于是我算出了“癞痢三”这个具体的人名。——史苏在预言了“不利于打仗”之后,接着说的就是“败于宗丘”,意思是说:“将会在宗丘这个地方吃败仗!”

  宗丘是哪里?就是韩原。宗丘是韩原的别名。咱们可别忘了囚室里的晋惠公,他在“韩原之战”里作了秦国的俘虏,正在回想当年史苏这一卦呢。

  有人可能会问:“史苏既然都算出来‘韩原之战’了,为什么当时不直接说韩原,而非要说什么宗丘呢?”

  推测起来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天机不可泄漏”,算命先生从来都只是稍微给你透透底,剩下的内容要靠你自己去“悟”,不过说实在的,史苏说的已经够明确了!二是为了照顾押韵。算命的话古往今来大多都是一套一套的,史苏这句“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我们用现在的普通话读,读不出押韵来,可在古音里这还真是押韵的,“旗”和“丘”,连同前面句子里的“姬”,在古音里都是一个韵。如果把“宗丘”换成“韩原”,就押不上韵了。

  这个问题好解决,可下一个问题就伤脑筋了:史苏是从卦像的哪一处看出来晋国将来要在宗丘被秦国打败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化一下,抓住一点,就问问“宗丘”这个地名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可太厉害了,算卦居然还能算出地名来?!可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史苏却没有讲。遗憾呀,这里面的玄机我们恐怕永远也不知道了。

  这还不算最厉害的,史苏紧接着又掏压箱底的绝活了:“《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这是史苏的最后一段,依然押着韵:孤、弧、姑、逋、虚,这几个字用现代普通话也能读出一些韵味呢。至于意思,说出来的预言比方才“宗丘”什么的更具体:“‘归妹’这个词的意思是嫁女,‘暌’这个词的意思是孤单,然后,敌人的弓张开了。侄子跟着姑姑,六年之后扔下家眷逃回祖国,第二年死在高梁一带的废墟。”

  前几句都好理解,“侄子跟着姑姑”是怎么回事?本来不是给伯姬出嫁算的卦么,最后怎么算到什么“侄子”的身上了?这个“侄子”看来命不太好,在“六年之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算起)抛妻弃子,逃跑了。既然说他“逃回祖国”,那他以前应该一直在外国待着,然后,好不容易回国了,可第二年就死翘翘了——死的地点也算出来了,就在“高梁一带的废墟”。

  这到底是在说谁呢?

  既然是算伯姬的婚姻卦,这位“侄子”不会就是伯姬的侄子吧?

  ——这个问题稍后再说。先看看史苏在说到“侄子”之前的那些话,不错呀,都一一应验了!晋国想通过联姻和秦国搞好国际关系,可在晋献公死后,女婿秦穆公却对儿子晋惠公发动了“韩原之战”,不错,不错,“女人拿着筐,筐里空荡荡。士人去杀羊,却不见血光。西邻有责难,无计可补偿。归妹变成暌,没人能帮忙。”晋献公嫁女,徒劳无功啊,秦国反倒打过来了。“震卦变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姓嬴的打败姓姬的。车子熄火抛锚,大火烧掉军旗,不利于出兵打仗。在宗丘打仗会遭到惨败。”这也不错,全在预言着“韩原之战”,晋惠公乘坐的外国马拉的车关键时刻抛了锚,连这个细节都算出来了,厉害啊!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这位做了秦国俘虏的晋惠公,此刻在囚室里追想往事,想起了史苏当年的每一句预言,不仅感慨万千:“唉,当年我家老头子要是听了史苏的话,不把伯姬嫁到秦国,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晋惠公这一感慨,旁边却有人不爱听了。

  咱们平心而论,人家秦穆公对晋国真是不错,帮着晋惠公回国当老大,晋国闹饥荒的时候秦穆公搞了个国际大援助“泛舟之役”,晋国有多少人都念秦国的好呀,秦国对于晋国,真是“同志加兄弟”,亲得不能再亲了。正是晋惠公自己才应该对“韩原之战”负上百分之百的责任。

  晋国不是没有明理的人,此时跟晋惠公被关在一起的晋国大夫韩简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干部。在“韩原之战”的前夕,韩简曾经被晋惠公派出去给秦国军队下战书,结果当面被秦国人一挤兑,韩简看人家义正词严、士气高涨,再想想晋国这边,不说别人,自己就知道这回完全是祖国理亏。韩简知道这种仗没法打,必败无疑,当时他就自言自语说:“我要能活着被秦国人抓俘虏那就烧高香了!”

  结果,韩简如愿以偿,还真就作了俘虏了,和老板晋惠公被关在了一起。韩简一听晋惠公念叨史苏算卦的往事,很不爱听,反驳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韩简这番话表现的是春秋时代的人对占卜算卦的另外一种态度,和周朝的开国先祖周武王、周公旦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不过这段话不太好翻译,历来的解释也多有分歧。我这一家之言的解释是:乌龟壳那套玩意搞的是形象占卜法,通过观察烧灼之后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周易》蓍草那套搞的是数字占卜法,是用一堆草棍玩排列组合。咱们先得搞明白占卜算命的原理: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未来发展的一些端倪,这些端倪就是“象”,可以烧个乌龟壳来研究研究;事情发生之后愈演愈烈,头绪纷繁,这些头绪就是“数”,可以摆摆草棍用《周易》来研究研究。事情的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咱们要搞清楚,不要倒因为果,先君晋献公坏事干了那么多,和草棍有什么关系呢?就算他老人家当初听了史苏的话,没把伯姬嫁到秦国去,他留给晋国人还不照样是个烂摊子!《诗经》里有一句说得好:“百姓的灾祸不是老天爷降下来的,全都是人作的孽!”

  韩简这是暗讽晋惠公:“您今天落到这个下场,还不都是自己作的孽,关老天爷什么事,关你死去的老爸什么事,关人家史苏什么事?”

  韩简说的不错,可这也不能全怪晋惠公推卸责任,领导嘛,出了事哪能不往外推责任呢?要么就是杀几个替罪羊,要么就是归咎于自然灾害,要么就是把主要责任推给上一届领导人——晋惠公现在就是这样,把责任推到死去的老爸身上了。

  

  晋惠公被抓了俘虏,脑子倒是冷静一些了,赶紧派人回国传达最高指示,把首都的大小贵族们召集到王宫门前,以国君的名义给予奖赏,转告大家说:“我就算将来能被秦国放回来,也给国家带来耻辱了,没脸再作国君了。还是占卜一下,立我的儿子圉来做我的继承人吧。”

  这一招很奏效,晋国上上下下很快便产生了一种哀兵必胜的劲头,春秋时代最著名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作爰田——就在这时候,就在晋国,热火朝天地搞起来了,同时,大家也按照晋惠公的嘱托,拥立了太子圉。

  国君被俘,就赶紧拥立新的继承人,这是历史上一贯的政治技巧,因为这样一来,被俘的国君就失去了被对手要挟的价值。现在,咱们先放下牢房里的晋惠公,得重点讲讲这位太子圉了。

  圉,读作“语”,这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会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是个人名,何况又是国君之子的名字,肯定是个吉祥的字眼吧?

  ——但是,恰恰不是。

  我们不用查别的书,还只看这本《左传》,圉字当动词讲是“养马”,当名词讲是“马夫”。

  鲁庄公的女儿有一次观看祭祀表演的彩排,有一个马夫隔着墙对大小姐吹口哨,大小姐的哥哥发现了,气得够呛:“好你个马夫,癞蛤蟆竟敢调戏天鹅,反了你了!”当哥的吩咐手下,赏了这位流氓马夫一顿鞭子。——这次未遂的调戏事件后来导致了鲁国最高政治当局的大换血,而这位流氓马夫在《左传》的记载就是“圉人荦”。

  还是《左传》,著名的盲乐手师旷说过:“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意思是: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一个圈子的人互相帮助。我们要注意的是,师旷是把“庶人、工、商、皂、隶、牧、圉”划在同一个圈子了,“圉”跟工匠、商贩、奴隶属于同一个阶级。

  现在觉得奇怪了吧?堂堂晋惠公的大公子,为什么起了“圉”这么个名字呢?

  太子圉马上就是晋国的下一代领导人了,贵族们开会的时候一发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姬马夫同志为核心的晋国权力中心周围……”这好像很难让会议保持严肃气氛啊?

  

  太子圉的得名是有个典故的:

  遥想当年,骊姬搞阴谋,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双双逃亡国外,夷吾,也就是后来“韩原之战”中的主角晋惠公,逃到梁国落了脚。梁国是个小国,位置大体在秦国和晋国之间。

  在整个春秋时代,逃亡的政治犯通常是很受外国欢迎的。梁国国君看夷吾不错,把女儿嫁给了他(这种行为相当普遍,我们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期货投机)。没多久,这位娘子就怀孕了,可怀了十个月,却还没有临盆的迹像。

  这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占卜!在那个时代,有了问题就通过占卜来请示老天爷。

  占卜师和当时其他职业的从业者一样,都是世代相传的,这回看来是老教授要借着这个机会带实习生来练练手,梁国大师卜招父带着儿子一起干——这可有看头:就这同一件事,父子两人要各占一卜。

  儿子的占卜结果先出来了:“将会生下一男一女。”

  爸爸的占卜结果也出来了:“不错,是一男一女,不过还有下文:男孩将来会做人臣,女儿将来会做人妾。”

  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男孩将来会做人臣,女儿将来会做人妾。”唉,虽然是孪生兄妹(或者是姐弟),但今后的命运竟是如此悬殊啊,男孩会做大臣,虽然不知道会做部长还是处长,但好歹是个干部,女孩呢,要是往好了想,虽然处长做不了,好歹也不会一辈子作处女,能找个人家嫁了,只是可惜,是作妾,没地位呀。

  真是这样吗?

  其实卜招父预言的是:男孩和女孩将来都一样惨。

  追溯一下语源的话,“臣”不是指“大臣”,而是指奴隶。清朝官员在面见皇上的时候,汉人官员自称“臣”,满人官员自称“奴才”,听上去好像汉人还多了几分尊严似的,其实刨根究底,臣就是奴才,奴才就是臣。

  臣是奴才,妾基本上也就是女奴——古代男人官员自称“臣”,女人自称“奴家”,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词啊。

  

  夷吾两口子这时候不知道心里怎么想,肯定不大是个滋味。后来,孩子还真生出来了,也果然就是一男一女。夷吾心里憋屈着卜招父的预言,给儿子起名叫“圉”,给女儿起名叫“妾”。

  你也许会觉得,夷吾这也太过分了吧,这么给孩子起名字,等孩子上了学,还不得被同学们笑话死啊!

  可是呢,这就是当时风俗使然,用贱名来压制不祥,这种风俗到现代还有呢——农村孩子叫“狗剩”什么的,这风俗居然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啊,看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够资格了。

  夷吾在梁国生下圉和妾这一对双胞胎小儿女是在鲁僖公六年,转眼间九年过去了,在这九年当中,晋献公死了,骊姬死了,骊姬的儿子奚齐死了,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也死了,夷吾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回国登上君位了,又向秦国借粮所以发生了“泛舟之役”了,又抠门儿不借秦国粮食引发了“韩原之战”了,又打了败仗作了秦穆公的俘虏了,又安排人回国拥立太子圉作接班人了——这个时候,太子圉也已经长到九岁了。

  有人可能会说:“卜招父占卜的水平不行啊,预言太子圉今后会当奴隶,可人家这就当上晋国的国君了,晋惠公如果能被秦国释放回国,得去梁国砸了卜招父的招牌才行!”

  ——晋惠公即便真有这份闲心,也没这个机会了,因为秦穆公在发动“韩原之战”的前夕率先就把梁国给灭了,谁让梁国挡在秦国和晋国之间,而且还是晋国的盟友呢!

  再者,各位也别为太子圉高兴得太早,要知道,《左传》里各位算命大师的预言几乎从来都没有落空过。

  

  后来,晋惠公被秦国放了回去,继续作他的晋国国君,而太子圉却被送到了秦国当人质。太子圉的那个孪生妹妹“妾”也跟着哥哥一起去了秦国。卜招父的预言至此才全部应验,而这一年,太子圉兄妹还都只是十一岁的孩子。

  不过呢,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惨,古代的人质和现代的人质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的人质一般是遭到歹徒的胁持,苦不堪言,动不动就有送命的危险,古代的人质一般来说得到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就和梁国的国君把女儿嫁给流亡公子夷吾一样,是做政治上的期货投机。人质一般都是太子,或者是太子的弟弟们,我们就拿太子圉来解说一下吧:如果秦国善待太子圉,太子圉在秦国待的时间长了就自然会对秦国产生感情,和秦国上上下下也都能混熟了,万一今后晋惠公一死,秦国再帮助太子圉回去接班,太子圉掌权以后很容易就成为亲秦派,这对秦国很有好处。

  所以,当太子圉到秦国作人质的时候,秦穆公就和当初的梁国国君对待太子圉的老爸一样,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国君一定要多生女儿,这可是很宝贵的政治资源!于是,十一岁的小男孩太子圉和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喜结秦晋之好。这可真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秦晋之好”,新郎是晋国太子,新娘是秦国公主。

  小两口儿就这么在秦国生活下去了,但太子圉虽然年纪不大,却有着很好的政治头脑,天天收看祖国的新闻联播。久而久之,怀嬴也受了感染,有一天还问小丈夫:“你老爸可真不简单,晋国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啊!”

  太子圉很警惕地把眼珠一转,确定附近没人之后,压低声音对怀嬴说:“我想回国!”

  怀嬴一笑:“你们晋国这么好,连我都想去呢。”

  太子圉把嘴一撇:“根据我在祖国的耳目的秘报,我们家老头子病了好多日子了,说不准哪天就得玩儿完。他要是真死了,我得准备接这个班呀!”

  怀嬴没有很懂。

  太子圉接着解释:“你想想,我老妈是梁国公主,可梁国早在韩原之战的时候就被你们秦国给灭了,我妈娘家没人了,指望不上了;你倒是秦国公主,可你老爸好像不大待见我,指望他帮忙看来有难度;可晋国国内呢,在我老爸身边,还有我一大堆兄弟呢,这些人要是有势力大的,脑瓜机灵的,拉拢一些重要贵族,很可能就接了班了。不行,我得回国,我得想办法让晋国人民都紧密团结在以我姬马夫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班子周围!好老婆,你跟不跟我走?”

  怀嬴这回听明白了,回答丈夫说:“你是晋国的太子,这些年屈居我们秦国,你想回国也是人之常情。可我老板,也是老爸,让我伺候你,是为了让你能在秦国安心待着。我要是跟你一起走,那就违抗了老板的命令了。不过呢,我虽然不跟你回去,可你放心,我也不把你悄悄回国的打算泄漏出去。”感谢怀嬴的通情达理,于是,太子圉离别妻子,秘密返回了晋国。

  这一年,太子圉十六岁。

  

  机遇从来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二年,晋惠公真的死了,太子圉也真的成功当上了老爸的接班人,这位十七岁的小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怀公。

  晋怀公刚刚继位,马上就颁布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无从亡人。”这是告诉晋国的大小官员们,要和海外流亡分子划清界限!

  按说新君继位,那么多重要事情要做,怎么弄出这么个古怪命令呢?难道这就是晋怀公此刻要面对的头等大事吗?那么,所谓“海外流亡分子”到底是谁呢?

  ——其实很好猜。咱们想想,统治者最担心的是什么?外国入侵吗?也不是很重要,大不了就是个割地赔款呗。国内闹灾荒了吗?也没太大关系,大不了死上几千万老百姓呗。国内有人提意见吗?关起来就是,割断她的喉咙让她再也说不出话来!那,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最担心的是有夺权资格的人过来跟他夺权。

  想起来了吧,当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杀之后,申生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流亡海外,其中一个就是夷吾,后来回国作了晋惠公,现在已经死了,可夷吾还有个哥哥呢,公子重耳,从申生自杀直到太子圉继位,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重耳始终都在国际社会上四处流窜。

  有人可能会觉得重耳无非是一个流窜犯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哪天外国政府一开什么大会,重耳就得被当作盲流给遣返回来。

  可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政治流亡分子一般不会只是孤家寡人,它们的身边少不了一大群追随者,而这些追随者大多在国内也曾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有着各种家族势力等等盘根错节的关系。这些人只要赶上机会合适,就有可能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组成一个流亡政府,然后翻回头来到国内搞政变。

  想当年,晋献公刚死不久的时候,奚齐和卓子相继被杀,最有可能回国掌权的不是夷吾,而是重耳,而且,重耳素有贤名,在国内有一大批粉丝。

  如今,十七岁的晋怀公耿耿于怀:重耳,嘿,此人不除,我将永无宁日!

  这就是政治,其实算起来,重耳还是晋怀公的大伯呢。

  

  如果不是晋怀公的命令太苛,就是重耳的人缘太好,反正很快就有麻烦出现了。

  晋怀公做事倒称得上雷厉风行,他放出风去,让重耳的追随者们限期回国,回国者无罪;可如果愈期不回,那就别怪咱翻脸无情了!

  国内有个老人家叫狐突,德高望重,他的两个儿子都跟着重耳流亡在外,可狐突就是不肯叫两个儿子回国,还给晋怀公讲了一套大道理。晋怀公气坏了:好你个老狐狸,敢抗旨,我今天非得杀一儆百不可!

  狐突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杀了,晋国的算命大师卜偃凄凉地叹了口气,从此装病不出家门。他没有占卜算卦就直接说了一个预言:“《周书》上说:‘君主伟大而贤明,臣民温顺而服从。’君主如果不贤明,靠杀人来逞一时之快,恐怕位子坐不长了吧?”

  这个苍凉的预言不知道有没有传到秦国。就在这一年,重耳流亡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的盛情款待。秦穆公这是要做新一轮的政治投机,所以,不但给重耳好吃好喝,还一下子给了他五个女人。

  真不知道秦穆公这是好意还是阴谋,人家重耳今年都六十出头了,一下子给五个女人,就连棒小伙子都有精尽人亡的危险啊!

  一个古怪的细节是:这五名女子当中,有一位竟然就是当年太子圉的老婆怀嬴,算起辈分来她可是重耳的侄媳妇啊!

  我们来看看“怀嬴”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第一个字“怀”是她老公晋怀公(当年的太子圉)的谥号,第二个字“嬴”是她娘家的姓。所以,“怀嬴”也是后人的叫法,当时是不会这么称呼的。

  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就叫她怀嬴好了。

  怀嬴在当年老公太子圉逃回晋国的时候没有跟着一起跑,结果等来等去,老公确实如愿以偿地作了晋国的新任国君,却没能把自己给接过去,现在不过才过了一年的工夫,老爸就又把自己交给了老公的大伯——六十多岁的重耳老头,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现在民歌里还在唱的“带着你的妹妹,一起嫁过来”曾经引起过人们的争议,有较真的人觉得这歌词没道理,怎么娶媳妇还把媳妇的妹妹一起娶过来呀?后来专家说了,这是最初犯了一个翻译错误,“妹妹”其实应该是“伴娘”,这句歌词是说伴娘参加婚礼。于是大家这才释疑。

  民歌到底是怎么唱的,我不了解,不过呢,在春秋时代,“带着你的妹妹,一起嫁过来”还当真就是流行的社会风俗,而带着伴娘一起嫁也同样是一种风俗,伴娘一般都是同宗姐妹,甚至是姑姑或者侄女,辈分倒是无关紧要的。

  怀嬴在嫁给重耳的时候,就是作为重耳新婚大老婆的“妹妹”或者说是“伴娘”的,从这以后,史书再提到怀嬴的时候就改口称呼她为辰嬴了——“嬴”是娘家的姓,不变,“辰”字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可能是她死后的谥号。

  辰嬴,也就是过去的怀嬴,在新婚的日子里伺候老公洗手洗脸。我们也不知道辰嬴这会儿是怎么想的,看着眼前这位新任老公,怎么看怎么像老公公。老公公还很牛气,洗完手也不擦,就简单把手甩了两下。

  有人可能不理解:洗完手甩甩水,我们平时也这样啊,难道这样就叫牛气了呀?

  不错,我们现在这么做不叫牛气,可重耳当年这么做,那可真叫牛气。大家别忘了我们中国可是个礼仪之邦,规矩多着呢。洗手的规矩是这样:辰嬴应该端着一个装水的容器,重耳伸出手来,辰嬴把容器里的水慢慢倒在重耳的手上,重耳洗手,下边还有个容器接着洗手漏下来的水,重耳洗完手以后,辰嬴要递上毛巾,重耳用毛巾把手擦干。到此,完成一套完整的洗手程序。

  重耳这时候可能心情太好,忘记规矩了,洗完手,没等辰嬴递上毛巾,直接就甩了甩手。

  女性读者请想一想,如果你是辰嬴,现在你会怎么办?

  好像谈不上怎么办是吧?无非是老公一时没注意罢了,这也算个事?

  至多说他一句:“亲爱的,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下回不许再这样了,嗯嗯——”

  可辰嬴不一样,当时就不干了,怒气冲冲地对重耳说:“秦、晋两国是地位相当的大国,你为什么轻视我!”

  没想到吧,重耳不过是没用毛巾擦手,却被上升到国际关系高度了。

  你要是重耳会怎么办?“嘿嘿”一笑,抱起辰嬴来先亲一口:“小美人儿,你还挺幽默!”

  重耳一点儿没觉得辰嬴幽默,马上脱了外衣——别想歪了,他老人家可不是要行不轨,这也是当时的礼仪:脱了西服正装,换一件脏背心,这是降低姿态向对方俯首的意思。这还不够,重耳马上又把自己关了禁闭,向太太赔不是。

  这真是高度政治化的婚姻生活啊,看来搞政治的人,洗个手都蕴涵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鉴于重耳对洗手事件的高度重视,且认罪态度较好,辰嬴决定对重耳从轻处理。很快,重耳在岳父的帮助下——等等,这辈分有点儿乱:如果从伯姬那儿论,秦穆公是重耳的妹夫;如果从辰嬴姐妹来论,秦穆公又成了重耳的岳父;如果从晋怀公那儿论,秦穆公……我也算不过来了,反正一团乱麻就是了。总之,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海外流亡分子回国了,晋怀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这位大伯重耳在晋国那可称得上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还别说这回他回来是有秦国在背后支持,就算没有,单凭重耳的名号,晋国也得有多少人闻风影从啊。

  晋怀公今年十八岁,要是放到现在,也许高中还没念完呢,却在那个时候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斗争漩涡,而且很快就败了大伯重耳的手里。

  重耳的推进非常顺利,不多日就到了晋国的重镇曲沃——还记得这个地方吗,当初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申生去祭祀生母,就是在这个曲沃。

  曲沃还是那个曲沃,申生死了,重耳来了,多少年过去了。

  紧接着,重耳便进入了国都绛城,举行了即位仪式。而十八岁的晋怀公此刻却戏剧性地变成了流亡者,不知他在一年前颁布那道古怪政令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

  重耳和晋怀公,如今位置换了,重耳会颁布晋怀公那样的命令、禁止晋国有人接近新的流亡者晋怀公吗?

  不会的,他没等晋怀公逃出多远,就派人在高梁杀死了他。高梁,就在今天的山西临汾附近。至此,晋怀公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不是我对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子太苛刻,政治斗争嘛,只要你是失败的,那你就是罪恶的,管你是大人还是孩子。

  重耳即位了,他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大家应该都熟悉他吧?

  

  讲了这么一大段故事,主要还是为了说明史苏算卦时最后的那一句预言:“侄子跟着姑姑,六年之后扔下家眷逃回祖国,第二年死在高梁一带的废墟。”

  现在是不是能看明白了?——“侄子跟着姑姑”,是说太子圉到秦国作人质,他的姑姑就是秦穆公的妻子穆姬(伯姬);“六年之后扔下家眷逃回祖国”,是说太子圉在秦国作了六年人质,最后抛下了妻子怀嬴,回到了晋国,在晋惠公死后接班作了晋国国君;“第二年死在高梁一带的废墟”是说太子圉(晋怀公)在作了国君的第二年就被新近回国的大伯重耳赶下了台,在逃到高梁的时候被追兵所杀。

  当年,晋惠公在“韩原之战”后作了秦国俘虏的时候,想起史苏的卦辞来,觉得多年前的预言如今竟然一一应验。其实呢,到他作俘虏的这个时候,史苏的预言还只是应验到了“韩原之战”,晋惠公还不知道史苏后面那“侄子跟着姑姑”的几句话还会在不久的将来应验在自己儿子的身上。

  史苏这卦算的,真是分毫不爽啊!

  史苏也太神了吧?《周易》也太神了吧?那么,你想不想学到史苏这两手呢?想不想知道史苏最后这几句预言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

  可是,遗憾的是,史苏到底是怎么推算的,《左传》里没说,其他史料里也找不出来,我们只能参考一下历代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推测了。

  

  前边讲过,史苏算的卦是“归妹之暌”,归妹卦变为暌卦,此时归妹卦的内卦不变,外卦由震卦变为离卦。震卦三根爻,上边两根阴爻,下边一根阳爻;离卦三根爻,中间一爻是阴爻,上下两根都是阳爻。

  下面我们还要了解一个规则:八卦是分阴阳的,乾、震、坎、艮属于阳卦,坤、巽、离、兑属于阴卦。为什么这么分呢?——我们把一根阳爻当作数字1,把一根阴爻当作数字2,再把一个卦里的三根爻所代表的数字加起来,比如,乾卦是三根阳爻构成的,那么,这三根阳爻变成数字相加,就是:1+1+1=3;震卦是两根阴爻和一根阳爻构成的,加起来就是:2+2+1=5。我们把所有这八个卦都这么加一遍,凡是得数为奇数的,都是阳卦,凡是得数为偶数的,都是阴卦。所以,震卦是阳卦,离卦是阴卦,在震卦和离卦的关系里,震卦惟一的一根阳爻位于最下方,离卦惟一的一根阴爻位于中间。

  接着来推:如果把震卦和离卦的三根爻都当作三层小楼的话,那么,震卦的阳爻在震卦的一楼,离卦的阴爻在离卦的二楼,也就是说,离卦的阴爻比震卦的阳爻要高一层楼。

  震卦属于阳卦,所以代表男人;离卦是女性,所以代表女人。接着推:震卦里的那根惟一的阳爻就代表男人;离卦里的那根惟一的阴爻就代表女人。再接着推:离卦的那根阴爻比震卦的那根阳爻高一层楼,所以,它所代表的女人比震卦所代表的男人要长一辈。好了,可算推出来了:所以,震卦的阳爻就代表了侄子,离卦的阴爻就代表了姑姑。姑姑住的楼层高,所以,侄子要投靠姑姑。

  ——不管你是不是觉得牵强,反正是给解释出来了。至于说后面那两句“六年之后扔下家眷逃回祖国,第二年死在高梁一带的废墟”,怎么推得出“六年”,怎么推得出“第二年死”,又怎么推得出“高梁”这么具体的一个地名,唉,其实呢,只要愿意多动动脑子,你恐怕自己也能八竿子给搭上。我们想想“文革”时期那么多从各种文字上硬给读出来的反动内容,同胞们在这方面的联想能力从来都不欠缺的。

  

  

  一卦算出来八辈子

  

  再看《左传》里的另一个案例。

  话说武王伐纣之后,遍封诸侯,为了表示对古代圣王的尊敬(至少是表面上),于是找到了大舜的后人,把他们封在了陈国,就在现在的河南淮阳。

  到了陈宣公的时候,陈国出现了一个让我们非常眼熟的局面:陈宣公早已经立了太子,可是,他有一个很宠爱的小老婆,这个小老婆又给他生了一个无比可爱的大儿子。下面会发生什么,用脚后跟都想得出来。

  果然,太子被杀了。政治阴谋的一个原则是:杀戮绝对不会仅仅因为主角的死就宣告结束,必须斩草除根,把一干党羽消灭干净。于是,一个叫陈完的家伙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深切的忧虑,谁都知道,他是太子最亲近的死党。

  要是换在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陈完必死无疑,可这会儿还好是春秋时代,诸侯林立,陈完脚底下抹油,没抹太多油就溜出国境了。

  陈国在今天的河南淮阳,陈完向东逃,逃到山东,投奔齐国。

  在那个年代里,流亡的政治犯通常会在外国受到很好的接待,就说陈完吧,是陈国有名的大贵族,还是个贤者,在国际社会上也是很有名望的,这样的人物外国巴不得请过来呢。赶巧,齐国现任国君正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他知道陈完来了,非常高兴,想请陈完来作齐国的高官。陈完很客气,不接受高官,只接受了一个小官。从此,陈完在齐国就扎下了根。

  人生无常啊!本来是陈国的大贵族,是太子的亲信,转眼间就变成了政治犯,流落到齐国混了一个小官。我们作为后人,作为读者,可能看看也就过去了,可如果你就是当事人,经历了如此一场天翻地覆的人生转折,你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是陈完,你的心里会平静吗?

  或者,如果你是陈完的老婆,你会不会怨恨老公呢?会不会后悔嫁给他呢?

  我们还真不知道陈完的老婆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回想往事,当年在陈国,仍然单身的陈完那可是个钻石王老五啊。于是,陈国的贵族懿氏很想把女儿嫁给陈完,结下这门亲事,嗯,下边会发生什么事呢?

  和晋献公准备要嫁伯姬的时候一样,当时的贵族们每当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的时候,不是占卜就是算卦,都得问问老天爷的意见。懿氏也不例外,弄了一只上好的大乌龟来,为了表示重视,或者是为了节约,没找占卜师,而是请老婆大人亲自操盘。

  乌龟可能是比人类更早产生诗人的一个物种,懿氏老婆鼓捣的这只乌龟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发表了自己对这门亲事的看法:“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看来凤凰很早就被当作美好婚姻的象征了。这里所谓的“凤皇”就是我们说的“凤凰”,凤是雄的,凰是雌的,古龙说:陆小凤这个大男人不就在名字里有个“凤”字吗?说得也是,可王熙凤这个小女人为什么也在名字里有个“凤”字呢?

  对这个问题咱们就不去较真了,反正呢,“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是说凤和凰一起飞翔,叫声非常和谐。

  “有妫之后,将育于姜”——这就先要说说“姓”和“氏”的区别了。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姓氏”,大家一般以为“姓氏”就是“姓”,其实“姓”和“氏”是两种东西。我们讲了半天陈完,其实这小子不姓陈,陈是他的“氏”而不是“姓”。“姓”和“氏”的区别是后来渐渐消失的,现在我们大家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

  那么,陈完如果不姓陈,又姓什么呢?

  他这个姓很奇怪,姓“妫”(读“龟”)。前边不是说过陈国是大舜的后代吗,大舜的姓就是妫。为什么大舜姓妫呢?因为他以前生活在妫水旁边,就以地名为姓,于是才姓了妫。如果你还要刨根问底,问我那么早以前的历史可不可靠,那我可就说不出来了,大舜时代的事情咱们就别太当真好了。

  话说回来,“有妫之后”的意思就是“姓妫的人的后代”,也就是指大舜的后人,也就是指陈国贵族,具体到当前语境之下,就是指陈完。顺便说说:“妫”前边的那个“有”字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思,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很古老的用法呢,比如“有明一代”、“有清一代”等等。

  “将育于姜”,这是说“将会在‘姜’繁衍后代”。整句的意思倒很明确,只是,“姜”是个什么东西啊?是一个地名吗?

  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不用动多大脑筋就会想到“姜”是什么意思。这确实是一个地名,说的是姜家人的地盘——八成就是齐国。

  武王伐纣之后分封天下,姜太公被封到了山东,他的封国就是齐国。所以,“将育于姜”是预言懿氏的女儿嫁给陈完之后将会在齐国而非陈国完成生育繁衍的工作。

  再看“五世其昌,并于正卿”,意思也很明确,是说将来到了齐国之后,两口子生儿育女,儿孙继续在齐国繁衍,到了第五代人的时候,陈家就会成为齐国的大族,繁荣昌盛起来,官也作得很大。

  最后一句“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这里的“京”字不是指京城,而是“大”的意思,全句是说:“再等到第八代人之后,陈家人就牛得不得了了,再没有人能比他们更牛了。”

  这是很吉利的预言啊,看来懿氏的女儿在嫁给陈完之后两口子要到齐国发展,到第八代重孙子的时候,陈家在齐国将会贵不可言。

  懿姑娘,现在的陈太太,已经和丈夫到了齐国,虽然是作为流亡的政治犯灰头土脸地逃命来的,可无论如何,这也说明乌龟的预言已经应验了第一步了。将来又会如何呢,也许因为有了乌龟的预言,所以陈太太并不担心。

  就算陈太太不担心,那么,陈完担不担心呢?

  其实,陈完的心里也装着一套预言。这套预言不是乌龟说的,而是《周易》说的。

  

  我们再来回想当年。

  陈国别看都是大舜的后代,可大舜当年的禅让之风一点儿没传下来。陈国一代代的领导人靠了宫廷政变上台,又被在新一轮的宫廷政变中被搞下台,陈完的老爸陈厉公就是这么一位。

  在陈完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周王室的史官来见陈厉公,随身还带了一部《周易》。嗯,如果你是陈厉公,你会做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这位史官可是从中央来的啊,是从天子身边出来的!

  我想很多人都会热情招呼那位史官:“大师啊,用您这双给天子算过卦的金手,给我也算一卦吧!”

  这就叫人之常情,两千年前和两千年后都是一样。

  陈厉公请这位大师给儿子算算,小陈完当时可能还不明白大人们这是在玩什么呢。大师排演蓍草,很快就算出了结果——其实也不快,起码要一个小时,但比起当时流行的烧乌龟壳来可是快得多了——这一卦叫做“观之否”。

  

  图15-观之否

  

  这位来自中央政府的算卦大师是这样解释的:

  

  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我来慢慢解释。

  还记得晋献公请史苏给伯姬算的那卦吧?那一卦叫做“归妹之暌”,意思是:本卦归妹卦变成了变卦暌卦。现在这个“观之否”也是一样,观卦变成了否卦,观卦是本卦,否卦是变卦。

  这里的“否”读作“匹”,这个读音现在一般只在“否极泰来”这个词里还用得到,而“否极泰来”正是来自《周易》,本来的意思是“否卦之后就是泰卦”,因为否卦不吉而泰卦吉,所以引申为“倒霉的日子一过去,好日子就要来了”。

  观卦和否卦长得差不多,只有第四爻是不同的,观卦的第四爻是阴爻,否卦的第四爻是阳爻,所以我们可以推算出来,这位周太史在演算出观卦的时候,观卦的一、二、三、五、六爻不是少阴爻就是少阳爻,只有第四爻的阴爻是老阴爻,按照我们前边讲过的规矩,遇到老阴爻的时候把它变成阳爻,其他爻不变,这就成了新的一卦,这就是否卦。所谓“观之否”就是这么来的。

  咱们先按照前边讲过的规则自己算一算,看看这个“观之否”到底预言了什么,最后再把我们的结果和周太史的结果对照一下。

  嗯,按照前边讲过的规矩,当本卦只有一根爻产生变化,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下,我们要以本卦的这根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观卦第四爻的爻辞就是这次算卦的结果。

  我们来查查《周易》,找到观卦的内容,看到这样一些文字: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能看出我们要找的爻辞是哪一句吗?

  有人可能会说:“就是第一句呀,不是写着‘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分明就是在讲观卦啊。”

  ——讲观卦不错,可这是观卦的卦辞,回顾一下前边讲过的七条规矩中的两条:

  

  第三种情况:有三个变爻,就不能用变爻的占辞来判断了,得用本卦和变卦的占辞,以本卦的占辞为主。

  第七种情况:六爻一个都没变,这时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

  

  看,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才应该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就现在这个例子来讲,只有观卦当中有三个变爻,或者一个变爻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才应该用观卦的卦辞,也就是方才的那个第一句“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来判断吉凶。而现在的情况是,观卦里边有一个变爻,所以我们要找到这个变爻的爻辞。

  这个变爻是第四爻,是根阴爻,所以坐标就叫做“六四”。“六”表示属性:阴爻;“四”表示位置:第四爻。——这就找到了吧,是这句:“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下边接着的那句“《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是《象》的内容,《象》是“十翼”之一,是战国时代的人用来解释《易经》的文字。

  好了,这一次算卦的结果,就是得到了这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一共九个字。

  不要小看这九个字啊,这九个字涵盖了小孩子陈完将来的一生,甚至还涵盖了陈完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的命运啊!

  那么,“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如此重要的九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观国之光”,是不是看上去有点儿眼熟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和‘观光’有什么联系啊?”

  不错,“观光”这个词还真就是从这儿来的。从字面上直译,“观国之光”意思是“观看国家的风光”。

  这就要谈谈当时的风俗了:一国的使者到另一国出访,接待人员会带他四处转转,观光一下。如果使者是按照正确路线观光的话,他就会看到景色都是红光亮,人民都是高大全,这一切都折射出该国领导的伟光正。所以,观光是一种政治行为,有身份的人才能出国观光呢,联系到卦像上,“观国之光”应该就预示着小陈完将来会成为一个有资格、有身份出国观光的人物。

  “利用宾于王”,别把“用”字往前靠,读成“利用”,这里的“用”是“于”的意思,全句连下来就是“利于作君王的宾客”。这和“观国之光”好像说的是同一件事,既然出国观光,自然是作外国君王的宾客了。

  归纳一下,小陈完未来的命运是:会是个有身份的人,极有可能成为大使或者外交官。

  下面再用不看卦爻辞的方法推演一遍。

  先看是不是“得中”。观卦第四爻,嗯,既不是第二爻,也不是第五爻,所以“不得中”,不太好。

  再看看是不是“得位”。观卦第四爻,阴爻居阴位,“得位”,不错。

  再看看“乘”与“承”的关系。观卦第四爻,头顶上是根阳爻,脚底下是根阴爻。头顶上的阳爻“乘”着自己这根阴爻,属于“阳乘阴”的关系,合情合理,不错。脚底下被自己乘着的是根阴爻,“阴乘阴”,不好不坏。

  最后结合以上几点,综合来看,小陈完的命运应该是“中上”水平。——这种算法只能算到这种程度,可算不出来什么将来作外交官那类具体的事情。

  现在该来对照一下了,我们算的这卦和周太史算的有什么出入没有。

  

  周太史用的《周易》(这里是只用《周易》狭义的意思,指的是《易经》,不包括《易传》)版本和我们的一样,他一开始得出来的结论也和我们一样。他说:“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看,一个字不差。可他老人家接下来推出来的结论可就比我们厉害多了,他说:“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所谓“代陈有国”,这话可说得够猛,意思是说小陈完将来会取代陈氏掌握一国之政。我估计陈厉公听到这话恐怕得觉得肝颤:难道这小孩子将来要推翻他老爸我吗?

  还好,周太史先用了一个不确定语气“代陈有国‘乎’”,接下来又赶紧宽慰了陈厉公,说小陈完将来拥有一国之政,不在陈国,而在外国,而且当政的也不是陈完本人,而是陈完的子孙后代。

  ——周太史说的也太神了吧,同样是看这个“观之否”,方才我们怎么就没看出这么多内容呢?咱们看看周太史是怎么解释的。

  周太史先解释这句“观国之光”,他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光,也就是“观国之光”的“光”,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周太史不把“光”当作“风光”来解释,他认为“光”就是太阳光、月光、星光那样的,是“远而自他有耀者也”,也就是说,是来自于远方的某个发光体的光线。

  然后,周太史又解释另外几个卦像的象征意义。坤,象征着土;巽,象征着风;乾,象征着天。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凭空又多出来这么几个卦呀?——这可不是凭空多出来的,前边讲过,一个六爻构成的卦可以分为上下两个三爻卦,所以,观卦可以分为下边一个坤卦和上边一个巽卦,否卦也可以分为下边一个坤卦和上边一个乾卦。这在有些版本的《周易》里会写作:观,坤下巽上;否,坤下乾上。

  如果用象征物来替换一下,那就是:观卦,土在下,风在上;否卦,土在下,天在上。

  先看观卦,现在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使劲想像这个场景:下边是土,上边是风,你能从中联想到什么?

  我先想几个。

  联想之一:我在扫院子,把土扫在了一堆,正要找簸箕来撮,突然刮起一阵风……完了,我刚才白忙了,还得重新打扫。

  联想之二:一片黄土,没有草,没有树,也没有河流,一阵狂风吹来,把土刮上了天。土跟着风在天上飞呀飞,突然看到一座城市,很是繁荣。土和风商量说:“兄弟,我看这儿不错,你给踩一脚,我就在这儿下了。”

  风一踩刹车,几百万吨黄土就倾泄到北京城了,北京人管这叫“沙尘暴”。再看天上,也许是为了纪念张国荣,所以“风继续吹,不忍远离”,还一路吆喝着:“清河,小营,回龙观,两块两块……”

  可人家周太史不是这么联想的。周太史说:“风在天上吹,土在地上堆,这是什么?——这是山。”原文是:“风为天于土上,山也。”也可以解释成:“观卦上边的那个巽卦变成了否卦上边的乾卦,巽卦为风,乾卦为天,所以是风变为天;观卦下边的坤卦不变,观卦和否卦下边都是坤卦。结合起来看,就是上边的风变为天,下边还是土,这是什么?——这是山。”

  不管两种解释的哪一种,我们是不是很难看出来为什么搞出来个“山”,我反正绞尽脑汁也联想不出“山”的意像来。

  这个“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不是周太史的想像力过于丰富或者《左传》记载有误的话,那么,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周太史在这里用到了“互体”。

  虽然没有几个《周易》专家认为“互体”是可靠的,或者说是确实存在的,但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不引进“互体”的概念,恐怕很难解释出来周太史为什么会搞了个“山”出来。

  所谓“互体”,就是说卦中有卦,在一个六爻构成的卦里,我们已经知道,下三爻构成内卦,上三爻构成外卦,然而,二、三、四爻还会构成一个“互体”的内卦,三、四、五爻还会构成一个“互体”的外卦。在观卦当中,二、三、四爻所构成的“互体”卦就是一个艮卦,而艮卦一般是象征山的。周太史所谓的“山”,就是来自于这个艮卦。

  

  图16-观卦的互体

  

  有了这个“山”了,周太史下边就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所谓“有山之材”,是说山上物产丰富: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林,也有矿藏。既然有了这么多山上的物产,“而照之以天光”,这就把“光”给联系上了,是说天上的光芒照耀着山里的丰富物产。“于是乎居土上”,这话很让人费解,从字面看就是接着上文说“于是就居住在土地上”,嗯,总好像讲不太通似的。想来整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山上有丰富的物产,又有日月的光芒照射,山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周太史从这三点再推出一个结论说:“这就叫‘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费解是不是?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我在前边已经作了解释,如果用我前面的解释,却和周太史的这番话调和不到一起。如果硬往一块儿捏,那周太史的话就应该是这样的:“山上有丰富的物产,又有日月的光芒照射,山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所以爻辞才说:‘出国观光,适合作国君的贵宾。’”——这里有个矛盾,是在对“光”字的解释上,这个“光”,到底是一国的风光呢,还是日光和月光?而且,周太史的这句话的因果关系也不很明确:因为“山上有丰富的物产,又有日月的光芒照射,山是坐落在大地之上的”,所以“出国观光,适合作国君的贵宾”。这个“因为”和“所以”之间怎么看怎么都没有因果关系啊!

  还有一个文字上的小问题:这里的“利用宾于王”可能是传抄的时候多出来的,周太史这几句话只是解释“观国之光”的,下面才接着解释“利用宾于王”。不过这倒无关大局,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太史说:“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这会儿才解释“利用宾于王”。

  什么叫“庭实旅百”?那时候外交访问,到人家的宫廷之后要把礼物陈列在庭院当中,这就叫“庭实”;“旅”的意思是“陈列”,“百”是形容东西很多。

  “奉之以玉帛”,这是说“庭实”都是一些好玩意,比如玉呀、帛呀这些值钱的东西。这里又体现着卦的象征意义:乾卦已经在前边象征过天了,现在又被用来象征金玉;坤卦也已经在前边象征过土了,现在又被用来象征帛。这些象征内容在“十翼”的《说卦》里是有详细记载的。而且,正如我前边所说的,只要你把握住卦的象征原则,宇宙万物全可以在八个卦里找到对应的象征表现。

  “天地之美具焉”,这是说外交活动送的礼物又丰富又值钱,什么好东西都有了。

  ——于是,最后得出结论是:“适合作君王的贵宾。”嗯,这个因果关系倒是讲得通的。

  现在我们先假定周太史到现在为止推论得全都无懈可击,那么,下边的问题是,这卦不是给小陈完算的么,怎么说来说去最后又说到陈完的后代去了呢?这又是怎么推出来的呢?

  周太史的回答是:“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这就是说:我们看看观卦的“观”字,这是观望、观看的意思,而一个人既然观望别人,那么他所看到的自然就是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出国观光,适合作君王的贵宾”这个结果便不是应在小陈完身上,而是应在陈完的子孙身上。

  周太史可真行,又跳到“观”的字眼上去作发挥了,可即便真是这样,为什么陈完一“观望”,就让占断辞应在自己子孙的身上呢?为什么就不是应在别人身上呢?这个推演步骤周太史却没说。

  好吧,就算是周太史无懈可击地推演出占断辞是应在陈完的子孙身上吧,那他又是怎么算出来最后的应验不是在陈国而是在外国的呢?

  周太史的回答是:“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大风刮呀刮,最后落在土上,所以说事情最终的应验是在外国。

  仔细分析这句话,所谓“大风刮呀刮,最后落在土上”,这是从观卦的坤在下而巽在上来说的:坤在下也就是土在下,巽在上也就是风在上,这个风和土的关系前边已经研究过了,可这时周太史又把这一关系生发出了新意,唉,这真是我们想不到的啊!

  大风刮呀刮,看来这是刮出国境了,这也容易理解,我小时候听天气预报总是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如何如何,所以那时候对苏联充满了仇恨,认为是他们一再放任本国的寒流到中国捣乱。大风(寒流)刮出国境,最后落在外国的土地上,这就象征着卦像的应验会在外国。

  可是,周太史又是怎么知道巽卦所代表的风一定就是能够刮出国境的风呢?虽然那时候的国家都不大,可巽卦的风难道就不会是徐徐微风吗?难道就不会是小旋风吗?难道就不会是很大的大风,一刮就刮到太平洋了呢?如果真刮到太平洋,是不是就预示着小陈完的后代要在海上做出一番事业呢?

  好吧,就算风听周太史的话,只刮到外国,既不更远,也不更近,那周太史又是怎么推算出这个外国就是姜姓国家的呢?

  周太史的回答是:“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

  这话说得真是斩钉截铁啊:“如果应在外国,一定是姜姓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人。”

  太岳,对,是太岳,没有笔误。

  可前边不是才说了“大”岳么,怎么一转眼又成“太”岳了?

  ——在古代,“大”、“太”、“天”其实都是一个字,后来才逐渐分开了。明白了这点,你就会知道不少看上去很玄忽的以“太”和“天”为开头的词其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样玄忽,你如果把它们替换成“大”,那感觉就朴素多了。

  根据不大可靠的古史记载,太岳是尧舜禹时期的一个古老部落,因为立过功,所以被赐了姓,这个姓就是“姜”。姓里分氏,姜姓里又出了吕氏,大家熟悉的姜太公不是也叫吕尚么,这两个称呼一个是从姓来叫的,一个是从氏来叫的。姜太公在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被分封到了齐国为诸侯(事实上他自己没去,是他儿子去的),这是世袭的。所以,如果说到太岳的后人,说到姜姓的国家,那很可能就是指的齐国。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小陈完的子孙将来的发达之地就一定会是太岳后人所统治的国家呢?这可能是周太史从观卦“互体”的那个艮卦推演出“山”的象征,而“太岳”的字面意思就是“大山”,太岳是上古的部落,现在没有了,所以得找太岳的后人,这一找就找到了姜姓统治的国家——要找大国,那就一定是著名的齐国,要找小国,还有个不大知名的许国,这地方后来以曹操的首都许昌而闻名。

  这个弯子绕得实在够大的啊!

  周太史接着又说了两句饱含哲理的话:“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这可能又是把观卦“互体”的艮卦和否卦外卦的乾卦拿来比较了,艮为山,乾为天,山是很高大的,是可以和天匹配的,可是,有一个原则值得人们警惕,那就是“物莫能两大”,也就是说:“东西不能两个都大”,引申的意思是:“不可能所有好处都让一个人给占全了,那也太没天理了”。举个例子说,不工作是很舒服的,可以睡懒觉,可以玩电游;拿高薪也是很爽的,月薪十万,年终还有高额奖金,人一有了钱,也就有了权,有钱有权就不愁没女人——可是,两个好处你最多只能占一头,要么游手好闲可是兜里没钱,要么拿着高薪可是流血流汗,既游手好闲又拿高薪的事——嗯,嗯,其实倒也不是没有,而且好像也不少,呵呵,我这个例子看来举得不大恰当啊!

  算了,简单一点儿来考虑问题吧,就当既游手好闲又拿高薪的事不存在好了,这就是“物莫能两大”。根据这个原则,周太史推演出:小陈完的后人既然在外国会有大大的发展,那么,它们的祖国陈国就必然会衰落;在陈国开始走向衰亡的时候,陈氏家族会在外国繁荣昌盛起来。

  

  时光流逝,后来,陈太太的乌龟的预言全都应验了,周太史给陈完的预言也全都应验了。陈完家族在齐国越发展越壮大,在第八代人的时候,终于成功篡夺了齐国政权,从此,齐国由姜姓国变成了陈姓国,而在这个时候,陈完的老家陈国却被南方的强国楚国给灭掉了。周太史不愧是御用算卦大师啊,区区一卦,就断了陈完八辈子的命运。

  

  

明夷待访:明确等待夷狄来访?

  明朝灭亡,清朝建国,大儒黄宗羲不愿投靠新政府,甘心做个山野遗民。可是有人说,黄老先生其实是准备失身的,证据就在他的一本书的书名——《明夷待访录》。“夷”就是满清,“待访”就是等待满清朝廷派人来请他。

  看上去很有道理哦,至少字面上也能自圆其说。

  可要较真的话,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明”字不好解释,二是“夷”字虽然是指外族,可从古到今这个字都是蔑称,是贬义词,如果黄老先生真准备晚节不保,怎么可能用蔑称来称呼他所期待的新老板呢?

  其实这真是错怪人家了,“明夷”不能拆开来读,这个词和“夷狄”没有一点儿关系,它是《周易》里的一个卦名,卦像是:内卦是离卦,外卦是坤卦。我们已经知道了离象征火,放到这个例子里它又象征太阳,我们也知道坤象征土地,这里没变,还是象征土地,联系起来看就是:太阳在土地的下边。

  再往下就引申成:晚上。

  继续引申就是:好人被埋没,处于黑暗当中。

  现在能理解黄宗羲的意思了吧?

  有较真的人可能会问:“不对呀,所谓‘太阳在土地的下边’,其实太阳是在地球的另一侧,我们东半球是晚上,人家西半球却是白天啊。再说了,太阳一直都在太阳系的中心发着光,只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有个自转罢了,地球哪里遮得住太阳呢!”

  ——这话说的倒也不错,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哪能知道这些呢,《周易》里还认为雷是藏在地底下的东西,跳到天上打完雷还会回到地底下呢。

  明夷卦的卦辞是“利艰贞”,意思是说:虽然你现在处境不妙,但占到这一卦,你小子就还有救。明夷卦是很让人费解的一卦,嗯,虽然其他卦也并不更容易让人明白。

  

  图17-明夷卦

  

  ——时间前推两千年,在《左传》记录中的鲁国,一个政治流亡分子正处于一生最困顿的时刻,而他在以前的一次算卦中也得过一卦“明夷”。

  

  《左传·昭公四年》

  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问其行,告之故,哭而送之。适齐,娶于国氏,生孟丙、仲壬。梦天压己,弗胜。顾而见人,黑而上偻,深目而豭喙。号之曰:“牛!助余!”乃胜之。旦而皆召其徒,无之。且曰:“志之。”及宣伯奔齐,馈之。宣伯曰:“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召女,何如?”对曰:“愿之久矣。”鲁人召之,不告而归。既立,所宿庚宗之妇人,献以雉。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能奉雉而从我矣。”召而见之,则所梦也。未问其名,号之曰:“牛!”曰:“唯”。皆召其徒,使视之,遂使为竖。有宠,长使为政。公孙明知叔孙于齐,归,未逆国姜,子明取之。故怒,其子长而后使逆之。田于丘莸,遂遇疾焉。竖牛欲乱其室而有之,强与孟盟,不可。叔孙为孟钟,曰:“尔未际,飨大夫以落之。”既具,使竖牛请日。入,弗谒。出,命之日。及宾至,闻钟声。牛曰:“孟有北妇人之客。”怒,将往,牛止之。宾出,使拘而杀诸外,牛又强与仲盟,不可。仲与公御莱书观于公,公与之环。使牛入示之。入,不示。出,命佩之。牛谓叔孙:“见仲而何?”叔孙曰:“何为?”曰:“不见,既自见矣。公与之环而佩之矣。”遂逐之,奔齐。疾急,命召仲,牛许而不召。

  杜泄见,告之饥渴,授之戈。对曰:“求之而至,又何去焉?”竖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见人。”使置馈于个而退。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十二月癸丑,叔孙不食。乙卯,卒。牛立昭子而相之。

  公使杜泄葬叔孙。竖牛赂叔仲昭子与南遗,使恶杜泄于季孙而去之。杜泄将以路葬,且尽卿礼。南遗谓季孙曰:“叔孙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季孙曰:“然。”使杜泄舍路。不可,曰:“夫子受命于朝,而聘于王。王思旧勋而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复赐之,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今死而弗以,同弃君命也。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若命服,生弗敢服,死又不以,将焉用之?”乃使以葬。

  

  《左传·昭公五年》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初作中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以书。使杜泄告于殡,曰:“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杜泄曰:“夫子唯不欲毁也,故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受其书而投之,帅士而哭之。叔仲子谓季孙曰:“带受命于子叔孙曰:‘葬鲜者自西门。’”季孙命杜泄。杜泄曰:“卿丧自朝,鲁礼也。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群臣惧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

  仲至自齐,季孙欲立之。南遗曰:“叔孙氏厚则季氏薄。彼实家乱,子勿与知,不亦可乎?”南遗使国人助竖牛以攻诸大库之庭。司宫射之,中目而死。竖牛取东鄙三十邑,以与南遗。

  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惧,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

  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初,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谦》,以示卜楚丘。曰:“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鲁国曾经有过三大权贵家族世代把持国政的局面,这三家人称“三桓”,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叔孙氏里的一位名人——叔孙穆子。

  话说叔孙氏的掌门人叔孙庄叔生了两个儿子,哥哥是叔孙宣伯,弟弟就是叔孙穆子。在叔孙穆子刚刚降生的时候,叔孙宣伯用《周易》算了一卦,演算的结果是“明夷之谦”,他把这个结果拿去给专业占卜师卜楚丘来看,想听听专家的意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可以自己来排卦,等算出结果了再请专家来断。)

  卜楚丘看了看这个“明夷之谦”,马上就预言出了小孩子叔孙穆子的一生吉凶。

  ——咱们还是老规矩,先自己算一回,算出结果以后再和卜楚丘的答案对照一下。

  

  “明夷之谦”,就是明夷卦变为谦卦。我们先看看明夷卦长的是什么样,再看看谦卦长的什么样——哦,长得差不多,只有最底下的那根爻(也就是第一爻)不一样:明夷卦的第一爻是阳爻,谦卦的第一爻是阴爻。

  

  图18-明夷之谦

  

  由此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在叔孙庄叔排演出明夷卦的时候,从第二爻到第五爻不是少阳就是少阴,只有第一爻的得数是9,所以是老阳。是老阳就要变身,于是明夷卦的第一爻从阳爻变成了阴爻,而其他五爻不变,这就构成了一个新卦——谦卦。

  规则在前面讲过:如果一个卦里只有一个爻是变爻,那么,我们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来占断吉凶。

  这个“明夷之谦”,本卦是明夷卦,变卦是谦卦,所以我们在《周易》里来查找明夷卦的有关内容:

  

  明夷:利艰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得大也。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天地”,失则也。

  

  以上是《周易》明夷卦的全部内容。谆谆教导不怕麻烦,我再来解释一回:

  第一句“明夷:利艰贞。”这是明夷卦的卦辞,下边从“初九”到“上六”分别是明夷卦里六根爻的爻辞,咱们要找的第一爻的爻辞,第一爻也就是初爻,因为是根阳爻,阳爻用“九”来表示,所以叫“初九”。

  找到“初九”,内容是: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第二句的“《象》曰……”是“十翼”的内容,“十翼”也叫《易传》,主要是战国时代的专家们编写的对《易经》的解释和阐发的文字,又被后人把内容打散,和《易经》编排在了一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包括很多古人看到的)《周易》其实是《易经》和《易传》的合辑。《易传》把《易经》的算卦内容给哲学化了,而且还有一些和《易经》相矛盾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只想算卦,就可以把《易传》拿掉不看,只看《易经》的内容就够。所以,对于明夷卦的初九爻我们要看的属于《易经》而非《易传》的内容只有这一句: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好了,找到了,叔孙穆子的一生吉凶就全在这一句话里了。你如果能解读得了这句话,那你就可以洞察叔孙穆子的一生。——这对历史考试会非常有效,比如,考试会考《左传》的内容,叔孙穆子又是《左传》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题的可能性非常大。可是,《左传》里关于叔孙穆子的记载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分散,实在太难背了。可现在我们有办法了,你只需要背下这明夷卦初九爻的爻辞,只有一句话,需要的时候只要把这句话一解码,叔孙穆子的一生事迹便完全展现在你的眼前。

  什么,你觉得这不可能吗?

  如果不可能,还要《周易》作什么,我郑重告诉你:这是人家卜楚丘早就做过的事,虽然他并不是为了考试。

  一句话断尽一生,神奇吧?所以呢,虽然这句话看上去比爪哇文还难懂,但它很值得我们费费心思。

  《周易》的每一句卦爻辞都好比一个压缩比超高的ZIP文件包,我们想知道它的内容,可用Word读,读不了,用WPS读,读不了,用Photoshop读,也读不了,只有找到对应的解压缩软件,把一个十几K的文件压缩包解压缩成为一个几百兆的大文件夹,这才能读到里边无比丰富的内容。

  可是,唉,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首先我们会面临一个标点问题。要知道,现在你看到的爻辞有逗号、有句号,这都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一直按照标点好的句子来读,读了半天,如果点标点的人当初就给点错了呢?

  我们把这句话的标点拿掉,看看是什么样子: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句话的标点还真有问题。在前边的引文里,第一句加标点是“明夷,于飞垂其翼”,有些版本的标点就是这么点的,但这是错的。按照古代的行文习惯,“于飞”这类词的前边要有个主语,而且,联系上下文看,“明夷于飞”和“君子于行”是对应的,语言结构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也符合《周易》卦爻辞一贯的行文风格。

  “明夷于飞”,这里的“于”字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这四个字实际的意思就是“明夷飞”。这种行文我们在前边其实已经见过了:陈太太在嫁给陈完之前,乌龟不是告诉她:“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么?

  “于”是虚词,所以“凤皇于飞”=“凤凰飞”。

  “明夷于飞”的结构也是一样,所以“明夷于飞”=“明夷飞”。

  下面的问题是:这两组词的行文结构是一样的,而“凤凰飞”容易理解,凤凰是鸟类,一展翅膀就可以飞,那么,“明夷”也会飞,难道“明夷”也是一种鸟吗?

  ——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记性好的同学会觉得奇怪了:不对呀,刚才介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时候好像不是这样解释明夷的呀?

  咱们找个权威注本来看看吧。嗯,魏人王弼作注、唐人孔颖达作疏的《周易正义》当得起是权威中的权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本子把明夷的“夷”解释为“伤”,“明夷”连起来意思就是“光明受到伤害”。应在人事上,意味着贤臣在下,昏君在上。比如岳飞和宋高宗的关系大概就算“明夷”。

  ——这个解释倒不是毫无根据,因为“夷”通假为“痍”,也就是“伤”的意思,我们现在不是还会用到一个词叫“满目疮痍”吗?而且,在明夷卦的爻辞里,就有“夷于左股”的说法,意思是左腿受了伤。

  可是,如果较真的话,“明”表示“光明”,“夷”表示“受伤”,连起来是“光明受到伤害”,这种行文风格实在古怪,在古代文献里恐怕很难找到类似的用法。而“夷于左股”却是很符合古文习惯的。

  退一步说,不较这个真,就当“明夷”就是“光明受到伤害”,那么,《周易正义》又怎么解释“明夷于飞”呢?难道会是“光明受到伤害飞”?

  “明夷于飞”后边还有个“垂其翼”,意思是“垂下翅膀”。如果明夷是一种鸟,那这句爻辞还真好解释:明夷鸟在天上飞,可飞的样子很古怪,不是展翅而飞,而是垂着翅膀在飞。

  可如果明夷不是鸟,爻辞可怎么能解释通呢?

  《周易正义》还真就解释通了。

  

  为什么很多东西都要强调“信则灵”?因为只要你信,你就总有办法把问题给圆上。

  再荒诞不经的话也能圆上。

  比如我说:“昨天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

  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我可是熊大师哎,熊大师的话就是真理哎!

  所以我的话不会有错,如果你站在某个外星球上观察地球和太阳,你就会发现,昨天太阳的确是从西边升起来的。

  然后你的工作就是要认真论证出到底要在哪个星球上观察才会得出这个结论。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办法。你可以说:“熊大师的话其实是一个比喻,太阳当然不可能从西边升起来,但是,熊大师是在启发我们,所谓的‘东’和‘西’不过都是人为规定的概念,如果人类一开始把‘西’称作‘东’,把‘东’称作‘西’,那太阳不就是从西边升起的吗?所以,熊大师这是在用比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帮助我们认清后天概念的窠臼,拓展我们的眼界,开阔我们的思路。”

  如果想赶赶时髦,你还可以说:“熊大师是用比喻来为我们解说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解构主义’,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太阳从东方升起,那是因为我们有‘中心’的观念,而解构主义让我们‘去中心’,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多中心、多元的世界,你的东也许就是我的西,我的东也许就是他的西……”

  看,可以有无限多的解释来证明我熊大师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但事实也许只是:我那天喝高了,舌头不利索。

  话说回来,《周易正义》是怎么解释“光明受到伤害飞”的呢?

  答案是:这是一个比喻。在昏君的统治之下,世界一片黑暗——实在太可怕了啊,佛地魔的爪牙无处不在,而势单力孤的哈利·波特就像一只无助的双翼低垂的鸟儿,胆颤心惊地四处流浪。

  看,“这是一个比喻”,问题就完满解决了。

  但是,也早有专家对此表示怀疑,再联系明夷卦里其他几句爻辞来看,明夷这东西怎么看怎么像是一种鸟的名字。《周易》这书啊,专家们各执一词,说也说不服谁。如果你一定要个答案,那就相信熊大师话,把明夷当作是一种鸟儿好了,而且,还要把标点点成“明夷于飞,垂其翼”,而不是“明夷,于飞垂其翼”。

  那么,我们就算搞清了“明夷于飞,垂其翼”的意思:明夷鸟儿飞呀飞,一双翅膀低低垂。

  再解决下面这句:“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句容易理解:君子走啊走,三天没吃饭。这里的君子不是泛泛而指,而是指这一卦所算的这个人,在本例中就是叔孙穆子。

  如果我们认真一点儿的话,可以想想春秋时代的古文里“食”字有没有这种作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嗯,《左传》里就有,恰好还和这句的意思差不多,叫做“不食三日”。那么,这个小问题就算解决了吧。

  如果你读过《诗经》,就会觉得“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句话很有《诗经》的风格,比如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一转,再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的不少民歌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如果这样联系起来,那就是说,“明夷于飞,垂其翼”和“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可能也有这种关系,那么,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君子走啊走,三天没吃饭”就可以反推出“明夷于飞,垂其翼”的意思应该是“明夷鸟飞呀飞,垂头又丧气”。也就是说,明夷鸟之所以垂着翅膀是因为它飞累了,而且肚子饿了。

  再往下看:“有攸往,主人有言。”

  “有攸往”在《周易》里很常见,意思就是“有所往”,有个要去的目的地。“主人有言”看来是说到了目的地以后,那里的主人有话要对你说。

  ——字面乍看是这样,可实际上不一定就是这样。“言”的意思一般认为是“责备”,也有人说是通“愆”,指过错、麻烦。“主人”也不好解,有人认为是指“有所往”之处的主人,比如,你去一家酒店,酒店老板就是“主人”;还有人认为“主人”是指卦主自己,也就是说,这卦算的是谁,谁就是这个“主人”,“主人”在这里和前边的“君子”是一个意思,只是为了避免文字重复,所以前边说“君子”,后边说“主人”。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费了半天劲,可算把这句爻辞讲完了。有些话能弄明白,有些话弄不明白。这就不错了,古往今来多少聪明脑子都想不明白呢。不过我们大致也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个好卦,叔孙穆子以后大概会逃难去,这难逃得还很辛苦,吃喝都成问题,最后虽然也找了个落脚的地方,可过得还是很不顺心。

  我们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现在该听听卜楚丘这位专家的判断了。

  

  两千多年前,职业占卜师卜楚丘看着和我们方才那同样的一卦,开始了专业级的推论。卜楚丘说:“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好家伙,这么长篇大论的,比我们分析出来的内容可多多了!我们一定要耐着点儿性子,一句句来学习。

  “是将行,而归为子祀。”这是对孩子他爹说:“这孩子将来会出门逃难,但您别担心,他最后还是能回来作您的接班人的。”——嗯,逃难,这点和我们判断的一样,我们总算对了一次!

  卜楚丘接着说:“以谗人入,其名曰牛。”这是说叔孙穆子逃难回来的时候,会带回来一个大坏蛋,这大坏蛋的名字叫“牛”。——神奇吧,连这都算得出来,真不知他是怎么算的!

  下一句话可十分惊人:“卒以馁死。”这是说叔孙穆子将来会是饿死的。——我们倒是看出来了这小子会挨饿,可没推出来他会饿死。

  卜楚丘下面就来解释卦像了,他的第一句话就够让我们捉摸的。他说:“明夷为日。”

  日,日是什么?是太阳还是一天?或者是句脏话?

  再说了,明夷不是鸟么?即便按另一种权威说法,明夷也是“光明受到伤害”呀?

  搞不清了,一个人一个说法,咱们就先听卜楚丘的吧,明夷是“日”。

  下面,“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这就更让人糊涂了,“日”怎么还有个“数”呢?有人说上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所以“日之数十”。不管怎么样,反正“日”是有个数字的,这个数字是“十”,所以,人们根据这个“十”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十个单位,这就是“故有十时”。

  可是,一天怎么会被分成十个时间单位呢?不是十二个吗?一般都知道古代记时用的是十二个地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可是,如果再往早了说,古人用的其实不是十二地支而是十个天干,一天的时间是被分成十份的;不过,还有人说一天分成十份不假,可不是用十个天干来分,而是用另外一套记时单位。——这太复杂了,我就不多讲了,你喜欢哪个答案就信哪个好了。

  “日”不知道为什么有了个具有属性色彩的数字“十”,人们又据此把一天分成了十个小时,这还没完,人类也被一一对应着分为十个阶级,这就是“亦当十位”。

  哪十个阶级呢?两千多年前的职业占卜师肯定不会把无产阶级放在第一位的,他说:“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也就是说:最高的是王,其次是公,第三是卿,第四以下他没说,我们也只能瞎猜:不知道第九是不是知识分子?

  读《周易》及其相关文献的时候我经常感到迷惑,不知道这套东西该如何适用于现代社会,如果单是“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我们倒还可以把现在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换算成古代的十个小时,这只是个技术问题,可对应的十个阶级又该到哪里去找呢?我们可是无产阶级专政啊,到哪儿去凑另外那九个阶级去啊?如果凑不来,这卦又该怎么往下推演呢?

  “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喔,看到这里,才能明白前边的话。这句是说:太阳一天的运行,黎明前的黑暗是第一阶段,这时候太阳还藏在地底下,这段时间叫做“日上”;黎明是第二阶段,叫做“食日”;日出是第三阶段,叫做“旦日”。原来,一日的“十时”卜楚丘就是这么分的。

  “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这句落到了具体的卦像上,是说:明夷卦变为谦卦,阳光熹微,看来相当于第三阶段的‘旦日’,所以从中推论出叔孙穆子将来能够回来作他老爸的接班人。

  不知道这位叔孙庄叔老爹听没听懂卜楚丘这个推论,反正我一下子还真听不懂,他说的虽然有“因为”、有“所以”,可看不出因果关系啊!难道这也属于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蝴蝶扇动翅膀导致了加勒比海的一场飓风?

  这个因果关系其实倒没有蝴蝶效应那么曲折复杂,只需要稍微绕一绕弯子:前边讲过,明夷卦内卦为离、外卦为坤,离卦象征火、象征太阳,坤卦象征大地,所以联系起来看,就是太阳在下,大地在上。明夷卦变为谦卦,谦卦是内卦为艮,外卦为坤,也就是说,外卦和明夷卦是一样的,都是坤卦,内卦变成了象征山的艮卦。但卜楚丘这段推论好像和谦卦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在从明夷卦来作阐发。明夷卦的卦像是太阳在下,大地在上,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露头,这正是一天十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旦日。前边已经讲过,一天的十个阶段又和人世间的十个阶级一一对应,“旦日”是第三阶段,所以对应的是第三等级,这就是“卿”。叔孙庄叔老爹是叔孙氏的老大,在鲁国为卿,儿子如果算出来将来也作卿,那自然就是作了老爸的继承人。当时可是世袭制啊。

  看看,一解释清楚了,你会发现卜楚丘的推论还是很合逻辑的。

  卜楚丘继续解释:“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看来卜楚丘用的《周易》和我们用的是同一个版本,而且总体上的占断方法也是一样的,他也在用明夷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我们把他这句话的结构重新厘清一下,也就是:因为“日之《谦》,当鸟”,所以“明夷于飞”。

  又是一个因果关系,又看不出来到底因果在何处。

  一种权威解释是:明夷卦的内卦离卦象征太阳(日),也象征鸟,当明夷卦变为谦卦的时候,离卦也就跟着变为了谦卦的内卦艮卦,在这种情况下“日光不足”,所以离卦就不象征太阳了,而是象征鸟了。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日光不足”,也许是艮卦象征山,山把太阳挡住了吧?反正是离卦改成象征鸟了,鸟又是会飞的,所以爻辞说“明夷于飞”。——真够绕的!

  然后,卜楚丘说:“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这是解释爻辞“垂其翼”是怎么回事。

  “融”字一般解释为“明亮”,或者是“高”,不过,如果是用来形容太阳,“明亮”和“高”其实也差不多,太阳升得高了也就比较明亮嘛,除非是阴天。所以,“明之未融”是说太阳虽然有一点儿亮光了,但是还没有升高,还不太亮。再联系起“垂其翼”,这个因果关系就是:太阳不太高、不太亮,所以说“垂着它的翅膀”。——这好像讲不大通哦?

  古人也有把太阳当成鸟的,我们如果把明夷当作“太阳鸟”,上下文倒是容易讲得通了。

  再往下看,卜楚丘又说:“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他还是在解释明夷卦的初九爻辞,大概是说:太阳鸟飞呀飞,垂着翅膀飞不高,这正象征着太阳的运行,而算卦的君子也会和这只太阳鸟一样,走呀走,走得很辛苦。

  既然走得很辛苦,会不会饿肚子呢?卜楚丘说:“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这是解释爻辞里那句“三日不食”是怎么回事。刚才不是知道了太阳运行的位置是在十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吗,那个阶段叫做“旦日”,把“第三阶段”和“旦日”联系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三天没饭吃。”——不好意思,我实在想不明白他老人家这一步是怎么推出来的,存疑好了。

  卜楚丘继续解释:“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明夷卦变为谦卦的时候,明夷卦的内卦离卦变为了谦卦的内卦艮卦,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所以这两卦的关系是火烧山。你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卦像的象征表示:一场山林大火,把山给烧光了。

  有人可能不明白:火烧了山,这又怎么了?咱们这卦又不是在算护林防火呀!

  别急,前边不是讲过吗,一个卦是可以象征很多东西的,这个艮卦就不仅象征山,如果用在人身上,它还象征着“言”。“言”是什么意思,刚才已经解释过了。

  所以,卜楚丘的逻辑我们用代数来表示:

  

  离+艮=?

  如果:离=火,艮=山,那么,“离+艮”就可以表示为“火+山”。

  答案是:火+山=光秃秃

  如果:艮=言,那么:(火+山)+言=光秃秃+言=谗言

  

  这个计算是不是有点儿太随意了?为什么要把“光秃秃”(或者可以理解为“毁坏”)和“言”联系到一起呢?如果艮卦的象征由“山”变成了“言”,为什么离卦的象征却保持不变呢?而且,这个“谗言”到底是“进谗言”还是“被别人进谗言”呀?

  一笔糊涂账。不过,从下文来看,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被别人进谗言”。

  卜楚丘该解释那个最离奇的预测了,他不是把将来会出现的一个大坏蛋的名字都算出来了么,说这个坏蛋叫“牛”,他到底是怎么算的呢?我们方才怎么就没算出来呢?

  卜楚丘说:“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适离,故曰‘其名曰牛’。”——明夷卦内卦是离卦,外卦是坤卦,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说成“与离卦相配的是坤卦”,而坤卦这时候又象征牛了。明夷卦象征着乱世,在乱世的时候爱进谗言害人的坏蛋往往会很得势,得势的坏蛋会靠向离卦,所以坏蛋的名字叫“牛”。

  ——这好像还是有点儿逻辑混乱哦?实在很费解。

  这里又取了坤卦的一个象征物:牛。至于为什么取牛而不取其他象征,我也不知道。较真问问的话,坤卦的象征物很多很多,从“十翼”之一的《说卦》来看,坤卦至少还象征着布、釜、均、文、柄等等,为什么非要取这个“牛”呢?再说了,即便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取“牛”的象征,又为什么认为“牛”就是那个进谗言害人的大坏蛋的名字呢?

  得势的坏蛋又为什么往离卦上靠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可能的解释是,坏蛋不是坤卦所象征的牛么,明夷卦是坤在上而离在下,坤是坏蛋,踩着太阳,把太阳的光芒给压下去,嗯,或许是这样吧?

  卜楚丘接着说:“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这又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卜楚丘是说:“明夷卦变为谦卦,谦卦有谦冲、不足的意思,所以虽然能飞也飞不了多高;翅膀垂着,所以也飞不了多远,所以您这儿子以后和您差不太多,所以我才说他会成为您的继承人。”

  卜楚丘的最后一句话是:“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意思是:您叔孙庄叔在鲁国贵为亚卿,您这儿子虽然能继承您的事业,而且活得也不会短,但他不会得到善终。

  

  叔孙穆子,一个小孩子,就这样被算命先生的几句话定了终生。可是,这些预言到底应验了哪些呢?

  ——多年以后,叔孙庄叔老爹一命呜呼了,按照规矩,叔孙氏要立一位新的继承人。卜楚丘不是预言叔孙穆子会继承老爸的位子么?然而事实上,继承位子的是叔孙穆子的大哥叔孙宣伯。

  记住哦,当算命先生的预言让你失望的时候,千万别急着埋怨人家,大师是不会错的,《周易》也是不会错的,你只要耐心等待,一切都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果然,叔孙宣伯还没在亚卿的位子上把屁股捂热,就闹出麻烦来了:乱搞男女关系,还阴谋铲除“三桓”当中的另外两桓。叔孙穆子看哥哥闹得太凶,知道迟早会出乱子,于是明哲保身,溜之乎也。至此,逃难的预言已经应验。

  叔孙穆子逃到一个叫做庚宗的地方,和当地一名女子搞出了一夜情来,我们不知道这两位是不是先在网上联系好了。但露水因缘到底不长久,叔孙穆子很快便离开庚宗,前往齐国。

  在当时的国际社会,政治流亡分子往往能在外国受到很好的招待,尤其容易讨到很有背景的老婆。叔孙穆子也不例外,在齐国完了婚,娶的是国氏的女儿。

  齐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两大家族最为显赫,一个是国氏,一个是高氏,叔孙穆子娶了国氏的女儿,等于有了一个强大的外国靠山。国氏女儿也很为婚姻出力,一连给老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孟丙,一个叫仲壬。

  有了老婆,也有了儿子,叔孙穆子就这么在齐国安顿了下来。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恶梦,梦见天塌下来了,压在自己身上,怎么推也推不开。——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做了这样一个梦,跟你讲起来,你恐怕立刻就会告诉他:“你这就是鬼压床,很多人都有过。”可春秋时代的叔孙穆子可能还不知道有个“鬼压床”的说法,更不知道这种现象的科学解释,更何况他现在还在梦里,这可真是抓瞎了。就在危急关头,突然出现了一个怪人,肤色很黑,脖子向前探着,眼窝很深,嘴长得像猪嘴似的。叔孙穆子可看见救星了,大喊了一声:“牛,救我!”

  这点可真让人不大理解,来人明明长得像猪,可叔孙穆子为什么却喊他“牛”?

  就当他老兄是梦里说胡话好了,反正,他这么一喊,“牛”还真就过来帮他了,两人一起使劲,这才把天从叔孙穆子身上给抬了起来。

  注意:叔孙穆子生命里的头等大反派已经现身了!

  叔孙穆子此时竟浑然不觉,莫非他老爸没把卜楚丘的那一卦告诉儿子?叔孙穆子醒来以后,觉得这个梦意义非凡,恐怕蕴藏着什么神秘的意旨。于是,他召集了所有的随从,一个个地看了个仔细,想找出和梦里的“牛”相貌相似的人来。结果看来看去,看谁都不像,这件事也就暂时搁下了。

  时光荏苒,祖国鲁国的政治局势连番动荡,每一场风波,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终于,让叔孙穆子欢喜的日子也算盼来了:祖国来了消息,请他回国去作叔孙氏的掌门人。至此,又应验了预言中的一句。

  叔孙穆子这个新掌门作得着实不赖,要知道,他可是春秋时代有数的几位优秀政治家之一。但是,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有可能遭遇到马克·吐温式的尴尬——在你正准备向群众发表竞选演说的时候,突然围上来十几个不同肤色的孩子管你叫爸爸。这一天,叔孙穆子就撞到了这样一件事:庚宗一夜情的女人找来了,还献上了一只雉鸡作为礼物。

  老情人找来了,还送来一只鸡。嗯,这好像也没什么嘛。

  ——当然“有什么”,为什么别的不送,要送一只鸡呢?这是一种暗示。

  你猜猜看,她在暗示什么?

  ——老情人,鸡,暗示,联系起来……啊,原来是……哦哦,出于净化语言文字的考虑,就不具体说了。

  呵呵,这个答案不对。有个地方我没解释清楚,她送来的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而是雉鸡,就是长得花花绿绿还拖个漂亮的大长尾巴的那种,对了,学名叫雉鸡,俗名是叫野鸡。

  这回能猜出来了吧?

  这是个非常严肃的暗示,如果你还是没猜到,那可真辜负了我们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好名声啊!见面送野鸡,这是一项重要的礼仪,不是什么人都能送野鸡的,什么人送什么东西,这有着严格的规矩,一点儿也不能错。

  什么人才能拿野鸡当见面礼呢?士,也就是最低等的贵族。

  如果女人也弄个野鸡来送人,那就是大大的失礼。

  但老情人没有失礼,她送野鸡,是暗示着有一个“士”跟他在一起。

  叔孙穆子不是笨蛋,问老情人说:“原来你还给我生了个儿子啊!咱们的儿子怎么样了?”

  女人说:“儿子都好大了,都能捧着野鸡跟着我了。”——这话如果换到现代语境,就是“都能自己上街打酱油了”。

  叔孙穆子一看到这个从没见过面的儿子,大吃一惊:怎么和当年梦里的“牛”长得那么像呢!叔孙穆子连儿子的名字都还没问,直愣愣就喊了他一声:“牛。”

  说来也怪,这孩子还真就应声:“唯。”

  ——古人答应不说“是”,更不说“OK”,而是在不同的场合分别用两个字,一个是“唯”,一个是“诺”,成语“唯唯诺诺”就是这么来的。

  “诺”比较放肆,嗓门放得比较开,有时候还拉长声;“唯”则比较恭敬,低低的那么一声,很温顺的样子。具体在实际应用上,如果是老爸喊儿子,儿子可不能答应“诺”,那就太失礼了,而要答应“唯”。看看,“牛”不就答应的是“唯”么?

  现实中的“牛”终于出现了,原来竟是叔孙穆子的私生子!

  这孩子真是越看越招人爱,叔孙穆子一高兴,就让这孩子在自己家里作竖。

  没错,是“竖”,这是指未成年的孩子当的小官。后来以“竖”作开头的词一般都是骂人的话,比如“竖儒”和“竖子”什么的。

  “牛”现在作了“竖”,按照那个年代的称呼方式,我们以后就叫他“竖牛”好了。

  

  竖牛长大了,虽然我们仍然称呼他为竖牛,但他已经不再是竖了。也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也许是竖牛实在太会说话、办事了,叔孙穆子越来越喜欢这个孩子,甚至让他作了自己的管家。

  有人可能会想:就算是私生子,好歹也是亲骨肉啊,让人家作你的管家,这不是侮辱人家么!

  ——不是,一点儿也不侮辱这孩子,这种管家的位子不知有多少根正苗红的贵族都惦记着呢。

  管家,管家,都是管,可管的家却大不一样。现在中国大富豪的管家最多也就管着一座大庄园,管着几十名仆人(当然,仆人也是社会的主人翁,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可叔孙穆子的管家却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国家总理。

  那时的家和现代社会的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叔孙氏的家占了鲁国的三分之一,有自己的城池和军队,还有劳役和税收。要不古人怎么说“齐家而后治国”呢,把这么一个家给管好了,也就真有资格去治国了。所以,竖牛虽然从字面上看只是叔孙穆子的管家,实际上却称得上是叔孙国的总理。

  讲到这里,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应该会发现一个问题:竖牛这么受宠,叔孙穆子的齐国老婆会高兴吗?那两个在齐国生下的合法子肆孟丙和仲壬怎么这么久也不见被提起呢?

  答案是:这母子三人没跟叔孙穆子一起回来,还都留在齐国呢。

  更要命的是,叔孙穆子在齐国的一位至交好友趁此机会本着“朋友妻,不客气”的精神,把叔孙太太娶回自家了。

  远在鲁国的叔孙穆子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等孟丙和仲壬年纪大些了,就把他们接回了鲁国,从此和老婆断绝了关系。

  两位嫡生公子回到老爸身边的时候,竖牛已经在这里根深蒂固了,但无论如何,这三个人在一起也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何况竖牛还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有志青年呢。

  竖牛的心里一定藏着几分忐忑,是啊,别看自己现在很得宠,作着叔孙国的总理,比那两位正经的公子还牛,可是,一旦老爸有个三长两短,继承人不是孟丙就是仲壬,绝对轮不到自己,唉,谁让自己只是个私生子呢!一旦孟丙或者仲壬接管了叔孙国,他们会不会整治自己呢?

  这都是人之常情的顾虑呀,如果你是竖牛,你会怎么做呢?

  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多想了,叔孙穆子在一次打猎之后染了病,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啊,就连大贵族也没有医保,叔孙穆子看样子病得不轻啊。

  老大一病重,小弟们就紧张,千百年历史莫不如此。小弟们倒不一定真是多么关心老大的身体,他们关系的是:一旦老大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出现最高权力的转移与分配的问题。谁敢轻视这个问题啊,只要你在权力圈子里,你就无法幸免。谁会飞黄腾达?谁会人头落地?想想就让人心里发凉。

  二线人物明争暗斗,三线以下小心站队。这种时候,就算你高标独立,想要明哲保身,根本就做不到——这就好比一块蛋糕,就要切了,你得选择站在蛋糕这边还是那边,就算你不选,等人家把刀一落,蛋糕一分,你不站队也等于站队了。现在,竖牛、孟丙、仲壬,心里都会怎么想呢?

  人性的一个特点是:放弃既得利益比什么都难。竖牛就面临着这个难题:万一老爸一死,自己这个私生子无论如何也作不了继承人,真要等孟丙或者仲壬上了台,还能容得下自己吗?自己还能有现在这么大的权力吗?

  如果你是竖牛,你会怎么办?

  选择答案:

  A)夹起尾巴做人,兢兢业业处理工作,不问其他。

  B)写简历,准备跳槽新公司。

  C)赶紧和那两兄弟搞好关系。

  D)搞好和孟丙的关系。

  E)搞好和仲壬的关系。

  

  如果你选的是A),一定是没能很好地领会我上文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适合做技术工作,尽量避免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

  如果你选的是B),建议你在业余时间多爬爬山、多做做户外极限运动,培养自己的朝气,生活得不要太消极。

  如果你选的是C),你属于有心却没心计的人。可能很多人都会选C),但从权力斗争的历史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选择。政治上的人精们一般既不会两面作战,也不会两面示好,而是拉一派打一派。那么,如果敌人只有一派又该如何呢?这也很简单,先分化敌人,把一派分化成两派,然后还是拉一派打一派。在有些典型的历史场景中我们会看到,这种拉和打是持续进行的,打掉一派之后,当初拉过来的那一派又被分化为二,再拉再打,不死不休。把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有人在,你如果了解了这个规律,就会对很多事情做出准确的预测。所谓“善易者不卜”,就含着这个道理。

  下面就只剩下D)和E)的二选一了。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这个选择比较容易:孟丙是嫡长子(大老婆生的大儿子),是当之无愧的家族合法继承人。所以,竖牛的实际选择是:拉拢孟丙。

  《左传》并没有交代这一阴谋的详细内情,其实从常理来说,竖牛的最佳选择应该是老二仲壬。因为理论上说,孟丙不需要靠你竖牛的帮助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接班,即便竖牛的力量值得考虑,那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这事如果换在后世成熟政客的身上,一定会选择支持老二仲壬——这是一个雪中送炭之举,要是联合起来把孟丙搞下去那可会有竖牛天大的功劳,再者,只有和仲壬的联合才有可能为自己谈出满意的条件。

  注意了:如果你有哪个朋友选的是E),你今后一定要多防着点儿他。

  好了,接着讲咱们的故事。也许是这件事另有内情,也许是竖牛还不够成熟,他在一个错误的时机作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果然,孟丙不理他那套:Kao,你小子倒知道投机,这会儿要跟我结盟,呵呵,去你的!

  俗话说的好: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孟丙实在单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虽然竖牛作了一个不大明智的选择,但孟丙的反应更不明智。

  

  老天爷偶尔也会保佑好人,叔孙穆子的病终于好了。这一天,叔孙穆子给孟丙铸了一口钟,对孟丙说:“孩子,你也该有点儿正式的社交活动了,等这口钟落成典礼的时候,爸爸给你安排个大Party。”

  ——这是不是有点儿透着古怪啊?

  其实,这是叔孙穆子给孟丙的一个暗示。你能猜出这暗示着什么吗?

  嗯,好好想想:爸爸送儿子一件礼物,是一口钟,爸爸送儿子一口钟,这好像暗示着——爸爸要给儿子送终(钟)?!

  ——这的确是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推测,但是,错了。在那个时代,钟的身份非同凡响。我们中国不是礼仪之邦么,钟就是礼仪之邦的一种重要礼器,是祭祀时候用的。而当时最重大的事情无非两件: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可见钟的不一般了。

  叔孙穆子给孟丙铸一口钟,又准备搞大型社交Party,按照当时的习俗,叔孙穆子这就是要在Party上向大家宣告:孟丙这孩子就是我的继承人。

  眼看着就要尘埃落定,对这一切,竖牛一直都在冷眼旁观。

  孟丙高高兴兴地去做Party的前期准备,看看要置办什么东西呀,怎么布置环境呀,请哪些当红女星呀,忙得不亦乐乎。等准备得都差不多了,孟丙就让竖牛向叔孙穆子请示一下Party的时间安排。——我们别忘了竖牛是大管家,这种事一定是要经过他的。

  于是,竖牛进了老板办公室,耽搁了一会儿,出来告诉孟丙说:定了,就定在某天,准备发请贴吧。

  

  到了定好的日子,来宾们热热闹闹地全来了,这可是孟丙的大日子啊。

  叔孙穆子在屋里听到外边响起了钟声,很是奇怪,叫竖牛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咦,难道叔孙穆子不知道这是Party开始了吗?日子不是他亲自定的吗?其实不是,竖牛那天根本就没跟叔孙穆子说这件事。现在,叔孙穆子一问,竖牛搬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回答:“这是孟丙在招待他齐国来的后爸爸呢。”

  叔孙穆子的脑袋立时就“嗡”地一声,直气得浑身乱颤,气哼哼就往外冲。竖牛哪能让他出去啊,马上拦住,不知道又说了什么花言巧语,反正是没让叔孙穆子出门。事后,叔孙穆子派人抓了孟丙,弄到郊外杀了。一件喜事,转眼就变成悲剧。

  这段故事对我们现代人很有教育意义,你看,如果你买的是一套五十平米的单元房,客厅里发生什么事你不出卧室也不会受人蒙蔽,还是小户型住房更有助于家庭和睦呀。

  孟丙被除掉了,竖牛拉着仲壬非要结盟,可仲壬居然也不干。看来仲壬也是个单纯的孩子,要知道,小人的要求是不能轻易拒绝的,如果你拒绝了,就必须马上在两条路中作个选择:要么躲开他,要么除掉他。

  可仲壬居然不当回事,还很有玩的心情。有一天,仲壬和鲁昭公的司机一起进王宫里玩,鲁昭公看这孩子怪可爱的,一打听,原来是叔孙穆子的儿子,那就给个见面礼吧。

  国君赐了玉环,这可是件大事。仲壬回家以后把玉环交给竖牛,让他拿给叔孙穆子去看——这也是礼仪之邦的礼仪规矩。

  竖牛进老板屋里转了一圈,出来对仲壬说:“老板交代了,让你戴上它。”

  你应该猜到了吧,竖牛故计重施,又一次假传圣旨。

  过了些天,竖牛找了个机会对老板说:“您看,是不是赶紧把仲壬向国君介绍一下啊?”

  竖牛这话的意思是:建议叔孙穆子把仲壬介绍给鲁昭公,这样好确立一下仲壬的继承人地位。

  叔孙穆子很奇怪:“没头没脑地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竖牛就等这么一问呢,赶紧回答说:“就算您不引见,人家自己都主动去见过国君了,还把国君赐给他的玉环都戴在身上了呢!”

  这谗言进得很够火候,叔孙穆子大怒:好你个仲壬,盼着你老爸死呢是吧?

  比孟丙幸运的是,仲壬没被杀,只是被赶出了家门,后来逃到了齐国。

  

  两个儿子,两个候选继承人,就这么一个死、一个逃,叔孙穆子凄凄凉凉、悲悲愤愤,终于又病倒了。到了这时候,他老人家又想起了仲壬,让竖牛赶紧去召仲壬回来。竖牛当然不会去了,只是嘴里答应罢了。叔孙穆子终于明白了竖牛的用心,但已经晚了,竖牛把叔孙穆子关在屋里,对外声称“老人家病重,不想见人”,让佣人把饭放到门口就退下去,而竖牛紧接着就把饭菜倒掉。

  这是十二月,从癸丑日开始,叔孙穆子吃不到一点儿东西,熬到乙卯日他就死了。我们再来回想一下那个“明夷之谦”的卦像,卜楚丘说叔孙穆子会三天吃不到东西,最后是饿死的。果然,从癸丑日到乙卯日,恰好三天。

  顺便解释一下这个古代的干支记日怎么算,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子丑寅卯”你总知道吧?你从“癸丑”的“丑”数到“乙卯”的“卯”,不正是“丑、寅、卯”这三个地支吗?一个是一天,一共就是三天。

  看来,卜楚丘真是神算啊!不管他的解卦过程我们觉得多么不靠谱,但毕竟他的每一句预言最后全都应验了。可是,这还是解答不了我们的疑惑:难道卜楚丘这一卦的内容就没人告诉过叔孙穆子么?叔孙穆子如果知道这一卦的预言,他怎么还会如此地信任竖牛呢?

  对这个问题,《左传》可没有给我们一点儿线索。不过,从一般的人情世故推测,这个预言如果连《左传》的作者都知道了,而叔孙穆子本人却一无所知,这也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吧?

  也许你会说:“从这个故事来看,叔孙穆子就是个大笨蛋,笨蛋做蠢事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可问题是,叔孙穆子不但不是个大笨蛋,还是春秋时代屈指可数的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且,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叔孙穆子竟然本人就是一位预测大师!当然了,他老人家的预测既不是靠着《周易》,也不是靠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着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这也很好理解,比如我看见张三在马路上很自然而然地就随地吐痰,又知道他马上要去新加坡,我就会预言说他不久就会挨一顿鞭子;再比如我看新闻报道里央行领导说房贷不会涨,我就会劝你赶紧提前把按揭还清;如果我看报道说某地要深化国企改革,我就能预测出这些公司的股价近期会有大跌;如果我听说有人呼吁要以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标准来要求领导干部,我就会建议你能躲这些人多远就躲多远吧……

  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再牛的人也没法和命斗?是呀,以叔孙穆子这样的能人都分毫不爽地被圈在一个“明夷之谦”里面,又何况我们呢?

  

  

斗法:以各种算命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从古到今,各种神算大师的故事非常之多,言者多凿凿,我们听着都像真的。有说风水先生的,某时某地看某家的阴宅,只是看了看山川水势,马上就判断出这家人多少年的吉凶祸福,而且还尽是细节,就像卜楚丘和卜招父这些人说的话似的,当然了,也是断尽一生,无比灵验。

  还有看面相和手相的,大师也能马上断出你的一生,具体到多少岁的时候会做什么官,多少岁的时候会讨老婆,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多了,我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有这么多算命的方法,每一种好像都有能力断尽人的一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无论你是请人相面还是请人看风水,或者批八字、算《周易》,只要算命先生都是货真价实的能通过各自职业资格考试的人,那么,它们给你批算的结果都会不约而同?

  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大师一起来占卜一件事,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我那时就在想:如果我有了足够的钱,就去搞这样一个研究项目,这该多有意思啊!

  ——其实呢,这种事还真有人做过。

  虽然把全国各个算命大师召集到一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皇帝眼里这却不难。汉武帝如果不是中国历史上最迷恋方术的皇帝,也是最迷恋方术的皇帝之一,在褚少孙补写的《史记》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汉武帝召集了各大流派的算命专家,问他们在某一天是不是适合娶媳妇。这场面才真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忙活了一番之后,五行家说适合,堪舆家说不适合,建除家说不适合,丛辰家说不但不适合,而且大凶,历家说小凶,天人家说小吉,太一家说大吉,这些大师闹开了锅了,谁也说服不了谁,反正都说自己对。

  那到底该听谁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在这个日子找一对小男女结个婚试试,然后派人观察着他们,看看他们的婚姻生活到底是幸福美满还是鸡飞狗跳?”

  是呀,汉武帝是皇帝,他完全有能力做这个实验嘛。

  ——但问题是,即便真做了这个实验,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你想想,如果这小两口婚姻美满,难道就能说明当初说“吉”的那些专家们是正确的吗?你才观察了多长时间?两年?三年?可如果第四年出了变故了呢?如果第四十年出了变故了呢?更可怕的是,如果像陈完那个例子似的,要到第八代重孙子才能看到最后结果,这谁能等得了啊!

  你可能还会说:“虽然如此,可是,凶比吉要容易判断,如果这小两口不到一年就闹离婚了,不就不用我们再无止境地往后观察了么,不是马上就能判断是当初那些说‘凶’的专家们说对了么?”

  ——可是,这依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不记得我在最前边讲过的塞翁失马的例子了吗?同样的道理,人家小两口虽然不到一年就离婚了,可是,也许离婚之后若干年,男人高官显爵,女人凤冠霞帔,还各自找到了更好的归宿,这不正说明了离婚是“吉”么?——如果再深究,如果多年之后又发生变故了呢?

  所以说,无论吉凶,你都验证不了,哪怕你是皇帝。

  如果我是汉武帝,我可能会找一千对男女在这一天搞个盛大的集体婚礼,然后派专人对这一千对夫妻作跟踪调查,每年把结果作一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每十年作一个阶段性报告。并且,这项工作在我死后也要继续,跟踪这一千对夫妻的子孙(这可是几何级数的人口增长啊),到五百年之后,研究告一段落,汇总和分析全部的数据,看看能得出什么比较明确的结论。

  一个历时五百年的大项目啊!其实也没有什么,地球的历史足有四十六亿年,区区五百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只能让一只狐狸刚刚成精而已。

  但汉武帝可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一只狐狸成精的时间足够让他投胎好几十次了。所以,汉武帝对这个八仙过海的结果采取了专制时代特有的决定方式——唯上不唯实,皇帝说了算。汉武帝说:“有死忌的话要避开,其他就听五行家的好了。”

  看来在汉武帝的眼里,五行是所有这些算命方法当中最权威的。这也不难理解,在他那个时代,五行学说非常主流,那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很擅长这一套,从五行生克到天人感应,神秘非常。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看来,还是讲五行八卦的《周易》最灵光呀!”

  ——这可不对。很多人都有这个误解,觉得五行和八卦是一套东西,其实《周易》里边一点儿也没有五行的影子,把五行和八卦掺和在一起是后人干的事,他们不但掺和了五行和八卦,还把什么干支、生辰八字、风水等等全都和五行八卦搅在一起,所以就越搞越复杂。我们如果溯本求源,把脉络看清楚,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本来全是各成体系、毫不相干的。

  不但五行和八卦本来没联系,甚至连阴阳和八卦本来也是没关系的。《周易》的阴爻和阳爻虽然号称阴阳,其实就是奇数和偶数而已,古代的阴阳家讲的另有一套道理,和《周易》完全无关。

  我这些话是不是有点儿挑战了一些人的常识?呵呵,各位不妨自己考证一下。大概也有很多人会质疑:“《周易》怎么会和阴阳都没关系呢?《周易》里边明明说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吗?”

  ——我前边一再提醒大家,读《周易》的时候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这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就不是《易经》里的,而是《易传》里的,具体说就是《系辞》里的,是战国以后的人对《易经》所作的哲学化的阐发。我们如果只看《易经》,会很惊讶地发现:这里边不但根本没有阴阳观念,就连“阴”和“阳”这两个字都从来没有。所谓阴爻和阳爻,你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奇数爻和偶数爻,或者当作黑棋子和白棋子,或者当作苹果和鸭梨,反正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就行。阴阳之说完全是《易传》赋予的,咱们看的《左传》这些案例,又有哪个在原文里就提到阴阳了?不单我解说的这几个案例,在《左传》所有案例中,无论是占卜还是算卦,从没一次提过什么阴阳。

  

  看过了汉武帝的这个小故事,咱们还得回到《左传》。《左传》里也记载过一个类似的事件——当然了,《左传》时代还没有像汉朝那么多的算命招数,所以只是乌龟和蓍草斗法,也就是甲骨占卜和《周易》算卦斗法。这件事发生在鲁哀公九年,站在汉武帝位置上的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

  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里介绍过赵简子其人,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啦,简单提两句大家都知道的事:他爷爷就是戏里的那个“赵氏孤儿”,他还射伤过一只著名的狼,这只狼被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命。

  赵简子现在要打仗了,但他还没想好到底要去打谁。第一个选择是攻打齐国,第二个选择是救援郑国,郑国现在正被宋景公打得抬不起头来。(还记得宋景公吧?以前我可讲过“宋景守心”的故事。)

  打仗可是大事,需要占个卜请示一下老天爷;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也需要占个卜。那么,既是打仗的事,又拿不定主意,那是一定要占卜的了。天可怜见,不晓得哪只乌龟又要倒霉了!

  一个乌龟壳,经过了一套复杂的摆弄程序,终于呈现出一个兆头。

  一个兆头可不是一段文字,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地说该打齐国还是该援郑打宋。兆头到底说的是什么,只有专家才能看懂。赵简子身边就带着这样的专家,而且,还是三个专家。

  有看头吧,三个专家分别解读同一个兆头。这个兆头是:水适火。也就是说:水流向火。

  你先想想,水流向火,嗯,你能从中预测出什么吗?

  

  《左传·哀公九年》

  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史赵曰:“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还是看看专家们是怎么预测的吧。

  这三位专家分别叫作史赵、史墨、史龟。他们可不是史家的哥儿仨,名字前边的那个“史”字表示的是“史官”,所以“史赵”这种称呼其实等同于英文里的Professor Zhao或者Dr. Zhao。

  史龟先来解释:“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

  这话好像不难理解,没太多玄的虚的。咦,怎么连“沈阳”都有啊?“是谓沈阳,可以兴兵”难道是说适于兵发沈阳?而且,看来沈阳的历史真够悠久的啊!

  其实呢,此“沈阳”非彼“沈阳”。中国东北那个沈阳市最早得着“沈阳”两个字是在元朝,元朝人把沈州改为了沈阳路——元朝的“路”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因为当地有一条河叫做沈河,古人把河的北岸称为阳,河的南岸称为阴,所以,沈河北边的这片地方就叫沈阳。

  就地理上的阴阳稍微多说两句。中国很多地名叫什么阴、什么阳,大多都是这么起的。有人可能一下子会想起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开头:“会稽山阴之兰亭”,那么,这个著名的兰亭应该就在“会稽山阴”,也就是会稽山的南边了?

  不是,恰恰相反,山阴是在山的北边。

  河与山的阴阳分类是相反的,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为阴,山的北边和水的南边为阳。所以,沈阳是在沈河的北边,而会稽山的北边却叫山阴。

  另外,如果你看到的《兰亭集序》有注释说“会稽山阴”是指会稽郡山阴县,你可别马上认为我说错了。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对,至于王羲之当时到底想表达的那种说法,他这文字有歧意,所以我们也搞不清。

  话说回来,史龟所谓的“沈阳”肯定不是指沈阳市,这个“沈”其实就是“沉”,这在古文里非常常见。记得国民党有个特务后来经常写书的,叫沈醉,大概这个笔名就是取“沉醉”的意思。

  至于“沉阳”,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了,可能是指阳气下沉,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惟一能够推知的是,“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这几句是押韵的:阳、兵、商在古音是一个韵。所以,这话可能是出自一套和《易经》类似的记载着各种卜辞的书。

  好在,不知道什么是“沉阳”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后几句的意思。后面几句实在说得太清楚了,简直不像算命先生的话了:可以出兵,利于攻打姓姜的,不利于攻打姓子的。于是史龟自己给下了个结论:打齐国会有利,别打宋国。

  如果甲骨占卜也像《周易》一样流传下来,我们还真不知道当我们占到这样一兆的时候,得到的卜辞是“利于攻打姓姜的,不利于攻打姓子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现在社会上好像已经没有姓子的了,我们该打谁才好呢?

  在当时,所谓“姓姜的”,是指姜姓的人统治的齐国;所谓姓子的,是指子姓的人统治的宋国,而宋国又是商朝贵族的遗民国家,所以卜辞里才说“子商”。

  我再稍微罗嗦两句,借机说个历史小知识:春秋时代的人名乱得讨厌,其中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个是“姬”,一个就是“子”。我们读到一个女人叫穆姬,以为就是个贵族太太,于是理解成“穆太太”甚至“穆姑娘”,那就错了,这我在前边已经说过了。而“子”也和“姬”一样,是个姓,宋国贵族都姓子,所以,儒家那位“孟子”的意思是“孟先生”,或者“孟老师”,可如果有个女人也叫孟子,那可就不是“孟老师”的意思了,而是表示她是宋国贵族之女,姓子,排行老大(孟表示排行,是老大),所以,这个女孟子就应该翻译成“子家大小姐”。

  

  听过了史龟的意见,咱们再看看史墨怎么说。

  史墨看了看史龟刚刚看过的乌龟壳,看着这个“水流向火”的征兆,说:“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

  甲骨占卜的具体方法早已失传了,所以史墨前边这几句就卜论卜我们是看不懂的,大体上看,他是说有个叫“盈”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是水的名字,嗯,这话也许就像说“黄河是河的名字”吧,如果假设成立,那就意味着乌龟壳上显示了一条叫做盈水的河。然后,史墨从乌龟壳上还看出了一个“子”,他解释说,“子”是水的位置。嗯,这也许是用天干地支表示方位吧,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子”表示的是北方。

  史墨解释了盈是水的名字,子是水的位置,照我的胡猜,这意思就是:有一条盈河在我们的北方。史墨接着说:“名位敌,不可干也。”意思是:名字和位置配合得当,所以招惹不得。——这句话可相当明确。

  继续我的胡猜:乌龟分别显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盈”,一个是“子”,而现实生活中真有一条河叫做盈河,就在我们的北方,北方又恰恰是“子”所代表的方位。所以呢,“盈”和“子”是配合得当的,凡是和“盈”沾边或者和“子”沾边的东西我们最好都不要去招惹。

  反正,不管史墨那套“盈”和“子”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搞不清也没关系,只要知道最后结论就好:别惹姓子的。这也就是说,别惹宋国。

  有人可能不信我的话,会质问一下:“人家原文明明说的是‘名位敌’,表示‘名’和‘位’是敌对关系,所以应该开打才是呀,可你为什么解释成‘名和位配合得当’呢?”

  ——要知道,这个“敌”确实就是“相当”的意思。

  我以前读吴梅村写崇祯皇帝私生活的一首长诗,里边有一句“故剑犹存敌体温”,我死活就看不懂,心想:这上下文全是写夫妻关系呀,怎么突然来了个敌人呢?我当时就是不知道“敌”的这个意思,更要命的是,这句里不但有“敌”,还有个“剑”,更把我往歪处引。这句的正解是:“敌体”就是countpart,皇帝的女性countpart不就是皇后么,那个“故剑”是个典故,是讲汉朝皇帝夫妻生活的一个故事,表示对结发妻子的不忘情。看看,这么温存的一句诗,如果从字面上看,意思就像是说:一把随身多年的宝剑上还存留着敌人的体温。

  不好意思,又扯远了,再回来听听史墨的。他说完了不可攻打宋国之后,接着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意思是:乌龟说咱们应该去打齐国。

  史墨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他说炎帝和火有过密切关系,而姜姓是炎帝的后人,所以“水流向火”的这个兆头就意味着象征子姓宋国的水流向了象征姜姓齐国的火,水把火给浇灭了,那还是打齐国别打宋国好了。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不对吧,前边讲陈完那卦的时候不是说姜姓是太岳的后人么,怎么这里又说他们是炎帝的后人了?”

  答案是:姜姓确实是太岳的后人,而太岳又是炎帝的后人,至少上古传说有这种说法。

  好了,史墨的结论说完,和史龟的意见一致。我们再请出第三位专家。

  

  第三位专家史赵也过来看了看这个“水流向火”的征兆,贡献意见说:“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意思是说:“这征兆表现的正如大河涨水,没法游过去;郑国有罪,不能去救他们。我只从中看出了救援郑国不吉,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史赵看来功力比前两位差一些,但结论倒也近似:不救郑国就等于不向宋国开战,那就去打齐国呗。但他这个逻辑关系是怎么回事,我们只能推测出“盈”和“水”联系起来表示大河涨水,也“不知其他”了。

  一个乌龟,三个专家,虽然说法各有各的,但大致意见倒也差不多。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按照现在的双盲实验原则,让这三位各自在毫无别人意见影响的情况下来下结论,还会是这个结果吗?”——这个问题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

  我们这本书到底不是讲甲骨的,现在,又出来了第四位专家。

  严格说,这位还称不上专家,他只是个票友,要拿《周易》再算一次。

  这个票友就是大名鼎鼎的阳虎,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反派,和儒家祖师爷孔子很有过一番恩怨瓜葛。现在的阳虎正是虎落平阳的时候,流亡国外,投奔了晋国的赵简子。读过《论语》的朋友恐怕没有不知道阳虎的,可不一定知道阳虎还会算卦吧?

  专业级的大师在正式场合一般都鼓捣乌龟,而《周易》更多时候只是非正式场合或者是票友玩的。现在,在三位专家之后,票友阳虎也跟着算了一卦,这一卦算出来的是:泰之需。

  

  图19-泰之需

  

  所谓“泰之需”,就是泰卦变为需卦。泰卦从下数的第五根爻是根阴爻,这根阴爻看来是老阴,所以变为阳爻,其他爻不变,这就构成了新的一卦:需卦。

  现在我们应该比较熟练了吧,遇到这种卦像,知道决定吉凶的是泰卦第五爻的爻辞。我们查查《周易》里边泰卦的相关内容: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哪一句话才是我们需要的呢?这也应该熟练了吧?

  不错,是这句:“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闺女,有福,大吉。”

  帝乙是个人名,他是商朝的一位国王,是那位著名的商纣王的老爸。在我们看来,这卦是用帝乙嫁闺女来形容婚礼的喜庆场面。不管这个理解对不对吧,反正爻辞最后是说“大吉”。

  对,爻辞的意见很明确:大吉。

  可问题是,到底打齐国是大吉呀,还是救郑打宋是大吉呀?

  还是看看阳虎是怎么解释的吧。

  

  阳虎用的爻辞和我们用的一模一样,这就说明:第一,我们和阳虎用的《周易》版本相同;第二,我们和阳虎判断卦像所用的方法也相同。这对我们真是个大大的鼓励啊!

  阳虎的解释是:“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意思是说:宋国的当家人都是微子启的后代子孙,而微子启则是帝乙的长子,所以“帝乙嫁闺女”也就意味着宋国人嫁闺女。宋国人也确实嫁了闺女,他们把女孩子嫁给了郑国国君,所以宋国和郑国是联姻的关系。再推想一下,如果作为帝乙后代的宋国人嫁闺女是大吉,那不就等于大吉是落在宋国的头上么?如果我们去打宋国,恐怕得不到什么好处。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看过了好几位大师的解卦过程,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觉得就属阳虎这几句话逻辑最严密,也最合情合理。

  如果单从结论来看,三位专家加一位票友,结论一致:郑国不能救,宋国不能惹,如果非要打,那就打齐国。赵简子一看,嚯,意见这么统一啊,那就听你们的吧。

  赵简子的疑难问题倒是解决了,可我们更糊涂了。不错,阳虎的推论最合逻辑,可是,如果换到现在,我不知道晚饭该吃馒头还是该吃米饭,于是算了一卦,也得出了这个“泰之需”,那我该怎么解释呢?帝乙到底是跟馒头亲呢,还是跟米饭亲?

  别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以为它荒谬而不会有答案吗?呵呵,只要认真,就有答案。

  馒头是面做的,面是小麦磨出来的;而米饭呢,是稻子加工成的。

  这就有线索了吧?

  有人可能根据这个线索很快得出答案: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现在的河南一带,北方稻子少,小麦多,所以帝乙跟小麦最亲,所以晚饭该吃馒头。

  ——可是,错了!商朝的时候气候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河南一带雨量充沛,风景如画,有片片竹林,还有大象徜徉,宛如西双版纳一般。从考古发现上看,商朝的领地上不大会有小麦,但有水稻。

  而且,稻子还是当时的高级粮食,这一高级,那肯定就是帝乙常吃的呗,而且稻子还能酿酒,这也是上层统治者才能享受的啊。

  结果这就出来了:帝乙跟稻子亲,和小麦却没什么关系,所以,“帝乙归妹”这个爻辞告诉了我晚饭吃米饭会“大吉”。

  看,这个思路还是能够推广的嘛。

  

  

  做占卜大师的先决条件·熊氏定理

  

  看过这么多案例讲解了,是不是也明白一些卦该怎么算了?

  可是,要想做大师,还有个先决条件必不可少。《左传》里记载了那么多占卜和算卦的事例,快到结尾的时候突然又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左传·哀公十八年》

  巴人伐楚,围鄾。初,右司马子国之卜也,观瞻曰:“如志。”故命之。及巴师至,将卜帅。王曰:“宁如志,何卜焉?”使帅师而行。请承,王曰:“寝尹、工尹,勤先君者也。”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鄾,故封子国于析。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

  

  巴人攻打楚国,楚国准备迎战。老规矩,打仗之前要占卜。可是,这可不是占卜这仗该不该打,而是占卜让谁来当军队的统帅。大家正准备找乌龟呢,楚惠王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他大手一挥,说:“当初不是说子国会心想事成吗,何必再占一次呢!”

  楚惠王说的这个“当初”和这次战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时候是准备让子国来当右司马,占个卜看他行不行,占卜结果是个吉兆,说子国心想事成。可这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啊。

  可楚惠王说话到底比乌龟管用,他说不再占卜那就不再占卜了,子国就这么当了统帅。单有统帅还不够,还有确定副手的人选,楚惠王还是大手一挥:“那个谁谁谁,我看就行!”

  说行还真就行,这些没经过乌龟决定命运的楚国精英一出场就打了胜仗。当时的某位时事评论员说:“楚惠王能够洞察人心啊。《夏书》说:‘占卜的官员只有先能洞察人意,然后才能鼓捣乌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志》书还说:‘圣人用不着占卜。’楚惠王就做到这点了啊!”

  这就是说:你在给别人算命之前,先要摸清他的心思。

  这点很重要哦!下面我来就这个话题谈一谈本人多年来行走江湖的实战经验,这就是著名的“熊逸四大定理”,也被道上的一些朋友尊称为“熊大师四大定理”,或者“熊半仙四大定理”,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啊!

  有人可能会问了:“学会这四大定理,是不是算卦的准确率就能提高很多啊?”

  呵呵,准确率是不是能提高我不敢说,不过呢,包管你将来跑江湖的时候能多骗一点儿银子。哦,说错了,不是“骗”,是“赚”。

  

  熊一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最接近、但不完全等于他(她)的心理预设值的答案。

  比如,当有人找你算卦的时候,想让你算算一加一等于几。这时候,如果你告诉他一加一等于二,那就大错特错了!

  你一定觉得很冤枉,一加一明明等于二啊?!

  不错,一加一确实等于二,但你如果这么说了,人家很可能是非常不满意的,这一不满意了,你也就骗不到钱了。

  请大家牢记熊一定理,至少等以后这条定理进了教科书,各位的孩子考试要学的时候,你们作家长的还能辅导一下。

  再来解释一下,有人,尤其是女人,在向你求助的时候,也许是个算卦问题,也许是个风水问题,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简化描述成“一加一等于几”。他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在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预设的答案,你如果有经验的话,会很容易猜到这个“预设答案”,或者用话把这个“预设答案”给套出来。好了,现在假定你已经知道了他的预设答案是“10”。

  所以,虽然明明1+1=2,但这个时候,你就要告诉他:1+1=9.5,或者1+1=10.5。这个时候,他的钱包就有一半已经掌握在你的手里了。

  看,9.5也好,10.5也好,都是近似于、但没有完全等于他的心理预设值“10”,所以,这两个数字就是最能让人满意的答案。你要是说1+1=2,他肯定不是觉得你水平不行,就是觉得你在骗他。

  我的经验是,当这个人,尤其是女人,一定要解答这个“一加一等于几”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如果在一个你这里得不到9.5或者10.5这类的答案时,他还会再去找下一个算命大师,直到有高人告诉他9.5或10.5为止。

  以实际案例来看(用风水来讲解吧,比较明确、比较流行,而且规则都是一样的),当女人请你帮她参谋室内风水格局的时候,她心里已经预设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室内风水格局对人生命运影响很大,我这房子的室内格局肯定有问题,会影响我工作、生活很不顺利,如果请到高人出主意化解一下,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那么,根据熊半仙第一定理,你要给的那个“近似于、但不能完全等于她的心理预设值”的答案,就是先承认她的上述说法大体都是对的,然后在室内风水上挑出几个问题来,说出这几个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给出个简便的化解办法。

  举个反面例子:我熊半仙当初在这点上犯了大错,我拿古代大师的风水理论来论证,其实影响人生命运和家族命运的风水主要取决于阴宅(就是祖坟),阳宅的影响力本来就小,而阳宅那“本来就小”的影响力更主要落实在居住地的大坐标上,所以,室内风水格局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这就好像,你的阴宅风水和阳宅的大坐标确定了你以后要当官还是要坐牢,而室内风水的影响在于,你当官可能因此而早两天或晚两天,你坐牢可能是住在朝南的牢房,也可能住在朝北的牢房。

  ——这样的解释,完全是古代风水学的本源真义,却因为距离当事人的心理预设值太远,所以难以被接受。这个教训,让熊半仙铭记在心,后来终于研究出了这个著名的“熊一定理”。

  

  熊二定理:熊半仙第二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需要的往往不是明白的答案,而是糊涂的答案。

  这条定理看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却是千真万确!

  有个笑话,说是医生给某患者看病,看完了开了药方,患者走了,可没一会儿又回来了,带着怀疑的神色问医生说:“你刚才讲的话每一句我都能听明白,给我开的药方里每个字我都认识,请问,你到底是不是医生啊?”

  想想前文《左传》案例里的那些算卦大师,除了最后一个阳虎之外,有几个人是能把算卦的推论给讲清楚的?

  我当年刚出道的时候就受过这种教训,当时给人看风水,大家可能觉得风水这东西很神秘,其实呢,风水学原本没那么神秘的,怎么做怎么做,都能讲得出道理来,就像白居易给老婆婆念诗,老婆婆也能明白的。

  但后来,风水学被搞得越来越神秘了,全都云山雾罩了,而我吃亏就吃亏在总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道理给讲明白了。可等我讲明白之后,当事人马上就不信任我熊半仙了,为什么呢?他们会想啊:“这位熊老先生,虽然长得仙风道骨的,可怎么说的话里一点儿玄的虚的都没有呀,他说的都是真的么?”

  所以,只有玄的虚的、摸棱两可的、糊里糊涂的,能听懂一点儿又不是全明白的答案,才是他们想得到的答案,他们只有从自己的“不懂”里才能反推出大师的“懂”和大师的“厉害”,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照着大师的吩咐去做。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如果被当事人问倒了,该怎么办?

  比如我正解释什么“明夷之谦”呢,没想到当事人也懂一点儿《周易》,突然问我:“熊大师,您在纸上画的这个明夷卦我怎么看着像泰卦呢?”

  这时候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仔细一看,果然,还真是泰卦,刚才太马虎了;第二种可能是:你也弄不清明夷卦什么样、泰卦什么样,本想很容易蒙过去了,谁想到这小子还真懂?!

  这可怎么办?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千万不能认错!一定记住:大师永远都不会错!所以,一旦你发现自己被纠出错了,就要赶紧想办法把错的糊弄成对了,并且坚持到底。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大堆专业术语把对方搞晕,比如,你可以说:“是,看来你很有《周易》基础啊,这的确是六十四卦系统里的泰卦,可我是用七十二地煞的煞神换取泰卦的先互体后移卦,从归魂和游魂变到旺相,再从甲辰位推演纳甲之贪狼有缺,而映像则恰恰就是明夷卦啊!”——这个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也不明白,反正就是把乱七八糟的术语往一块儿堆,肯定能过关!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你就算想用这种堆砌术语的办法,但你连八卦都还数不全呢,五行也只知道两个,哪说得出什么术语啊。这时候你就装深沉,微微一笑,用两手的手指互搭出几个古怪的手势,然后悠然地说:“年轻人,不要去问,只要去悟。”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很有这种“悟”的传统的,而且越是层次高的人,他们的话你就越得靠“悟”,不信的话就找几篇领导发言记录看看,越高领导说的话你就越不容易明白——虽然每个字你都认识,每句话你都能看懂,但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事,要表的是什么态,你就只能去“悟”了。

  

  熊三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往往只会记住她愿意相信的东西,而对不愿意相信的东西却很容易忘记。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条熊三定理,所以呢,我虽然点出了前两条定理的奥妙,但那都是人们不愿相信、不愿承认的东西,看过去之后没多久也就忘记了,我熊半仙要想行骗自然还可以继续行骗下去,哈哈哈哈!

  其实,熊三定理严格说不能算我的原创,心理学上早已经有了这种说法了。不过呢,我熊半仙既然连行骗的事都做得来,剽窃一下自然就更不在话下啦!

  熊三定理有一个重要的引申意义,那就是:来找大师们算命的人一般不会只依靠一位大师,很可能三月刚在熊大师这里算过,六月又在马大师那里算了一回,第二年又碰上个牛老道,顺便算一把,第三年又有人给介绍了一位羊高僧,这么多的大师和高人,他最后只会记住算得最准的那一位,其他几位的身影早就随风而逝了。再作个极端化的比方:方程的这边是五个人,每人都算过五次命,每次都找的是一位不同的大师,五次当中只算准过一次,这一次留下了深刻印象;方程的那边是五位大师,每位大师都给五个人算过命,都只算准过一次。我们捉摸捉摸,每位大师的算命准确率其实只有20%,但在那五个人心中却都留有一位神算子的光辉记忆。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跑江湖,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扯淡,不怕算错,关键不是重视质量而是重视数量。

  

  熊四定理:在很多时候,算命的作用等于筛子。

  这是我当年从风水实战中得到的体会。

  举个例子:

  第一情况:你去商场买方便面,商场里只有一种熊牌方便面,你二话不说,抓起两包熊牌方便面就走。这个购买过程是很轻松的,但你会抱怨没有选择余地。

  第二情况:你再去商场买方便面,,商场里除了熊牌之外还有狗牌和猪牌的方便面,你挑了挑,想了想,拿了两包熊牌走了。这个购买过程也很轻松,还很舒心。

  第三情况:如果商场里有超过一百种牌子的方便面,那可就不轻松了!选这个也不是,选那个也不是,拿起这个又放下,拿起那个又放下。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当然,遇到的选择其重要程度都比方便面高多了,比如买房子,比如跳槽。

  人在面对太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

  人们布置房子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怎么布置?!因为可能性实在太多了!

  ——所以需要风水先生。

  所以我那时在想,为什么风水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搀杂进更多的东西,讲究越来越多,给人的限定越来越窄?为什么?

  后来想明白了:抛开事物流变过程中的复杂化与简单化这两种基本原则不说,这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在面对太多可能性的时候,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反倒没法做出选择了,这就需要一面筛子帮助把这太多的可能性滤掉大部分,然后在剩余的寥寥几个可能性中挑选,形象地说,就是帮助处在上面说的“第三情况”的人返回到“第二情况”中去。打个比方,在这个人面对一百种牌子的方便面无所适从的时候,你过去对他说,这一百种里,只有熊牌、狗牌、猪牌是达到卫生指标的,别的牌子不要选。——风水也好,五行八卦也好,星座占卜也好,很大程度上起到的就是这个筛子的作用。

  

  四大定理都介绍完了,江湖上流传说什么“熊氏四定理,得一天下行”,好好用心体会吧,都是跑江湖用得着的。

  

  

  占卜灵,还是乌龟灵?《周易》灵,还是蓍草灵?

  

  从《左传》种种占卜算卦的案例来看,总让我觉得《周易》是从甲骨占卜简化来的,这倒也符合事物流变的一般情形,而且,乌龟与《周易》的灵与不灵,似乎在古人的眼里并不是取决于占卜或算卦的方法本身,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这种特殊的介质——乌龟是很神奇的动物,千年王八万年龟,占卜用的乌龟都是高档货,只有大贵族才养得起、占得起的;《周易》用的蓍草虽然是草,但据说也不是普通的草。咱们还是看看《史记·龟策列传》里的一段相关记载吧: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褚先生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传。太史公之传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故作龟策列传。”臣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大卜官,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兔丝去之,既以枡烛此地烛之,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即掘取之,入四尺至七尺,得矣,过七尺不可得。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既可用矣。记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名龟。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龟也。略记其大指,不写其图。取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故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者,润泽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龙伏之。王者得之,长有天下,四夷宾服。能得百茎蓍,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决吉凶。

  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藏内以为神宝。传曰:“取前足臑骨穿佩之,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

  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问者曰:“龟至神若此,然太卜官得生龟,何为辄杀取其甲乎?”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龟,畜置之,家因大富。与人议,欲遣去。人教杀之勿遣,遣之破人家。龟见梦曰:“送我水中,无杀吾也。”其家终杀之。杀之后,身死,家不利。

  人民与君王者异道。人民得名龟,其状类不宜杀也。以往古故事言之,古明王圣主皆杀而用之。……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也正好回答了我的一个疑惑:说老实话,我在拍良心扪心自问的时候,也会想想为什么我有时候会算不准呢?

  也许不是我的方法问题,而是工具问题?

  前文说过,我是用围棋的棋子来算卦的,我还说过任何东西只要顺手都行,别的大师们也会这么说,但是,从《史记》里看,情况恐怕未必如此。

  《史记》说:据说夏朝和商朝的占卜,乌龟壳和蓍草用过就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就不灵了,就不能再用了;可周代的风气却不一样,把乌龟壳和蓍草都当宝贝似的存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么,乌龟和蓍草为什么能断吉凶呢?有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圣人虽然很牛,但也不是任何事都很牛,比如说,圣人耕地就不如牛,圣人拉车就不如马,圣人偷香油就不如老鼠,所以呢,乌龟它们也许读书没圣人多,但偏偏就比圣人会算命。

  江南地区的老人说:乌龟长到一千岁以后就喜欢在莲叶上游泳,蓍草也不含糊,一棵蓍草能长出上百根茎。它们生长的地方环境优美,林子里没有虎狼,草丛里没有毒蝎子。太史公还说过:“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占卜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灵验却是一样的。”——这句话可实在太值得我们好好捉摸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算命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工具而不是算命方法。就我们鼓捣《周易》的人来说,这么算还是那么算,全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用货真价实的蓍草来算。

  那么,货真价实的蓍草又在哪里呢?一百根茎长在一个根上的草恐怕咱们谁都没见过吧?

  《史记》接着说:乌龟和蓍草还是攀得上亲的。听说在百茎蓍草的底下一定有神龟守着,更神奇的是,上空还常有青云覆盖。——看来我们可以跟着云彩展开搜索行动。

  而且,我们居然可以马上行动。为什么呢?因为《史记》说:“有记载说:‘在天下和平、王道昌盛的时候,蓍草的草茎就会长到一丈长,一棵草就会长出上百茎。’”——难怪以前漫长的封建时代和专制时代都没听说有这种货真价实的蓍草出现呢,因为那可离“天下和平、王道昌盛”差太远了,现在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一定到处都能找到这种一丈高的蓍草。

  有人可能会着急:“可我不认识蓍草啊,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样啊!”

  ——你不用管它长得什么样,只要跟着青云去找,看见有一丈多高的草,那一定就是了!

  

  图-20 标准蓍草和神龟

  

  《史记》倒也记载了因陋就简的办法:“一丈高的草上哪儿找去呀,有六尺来高的就凑合用吧。蓍草找不到的话,找乌龟也好,大乌龟很能聚财,据说谁家里要是弄个大乌龟,银行的运钞车就直接往他家开了。要说最佳的算命工具呢,那还得说是乌龟和蓍草的组合,我们叫它‘龟草套餐’,是用那种一丈高的百茎蓍草加上草底下的守卫神龟一起来算命,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看,这就是“唯武器论”,倒退三十年就得挨批斗了。

  可乌龟确实神奇,《史记》说:南方有个老人弄了个乌龟来支床腿,过了二十多年,老人死了,家里人把床搬开,发现乌龟还活着呢!——这是汉朝有案可查的虐待动物的记载,提醒动物保护主义者注意!

  《史记》还记了别的故事,说最近有人得了一只大乌龟,放在家里养着,于是成了巨富。可这位仁兄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找人商量,想把这乌龟给放了。人家劝他不能放,说放了乌龟就会破家,还是杀了它好。乌龟知道了这事,晚上托梦给他,说:“别杀我,把我放回水里吧!”可这人到底还是把乌龟杀了,结果,没过多久他自己也死了,家也败了。

  补写这段《史记》的褚少孙大概觉得这些故事前后矛盾,于是解释说:“老百姓和君王不依一个理,所以老百姓得了大乌龟是不能杀它的,可从古代故事来看,以前的圣明君主们都是把大乌龟杀了来占卜的……”

  可大乌龟真就有那么神奇吗?如果真有无穷神力,能让人百占百灵,为什么却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呢?《史记》这一段里讲了个宋元君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史记》里说得太罗嗦,而且还不是原创,这故事的原型我在《庄子》里就见过,所以还是拿《庄子》版本来看看吧: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 :“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 :“渔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 :“ 有。“君曰 :“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 :“渔何得?“对曰 :“且之网得白龟焉,箕圆五尺 。”君曰 :“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 :“杀龟以卜吉 。”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仲尼曰 :“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

  

  读过《孟子他说》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里边有个说不清到底是大好人还是大坏蛋的宋王偃,这位宋王偃很有可能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这个宋元君。还要提醒一点:这故事是出自《庄子》的《杂篇》,所以别以为是庄子自己写的,虽然宋元君一直都是庄子当时顶头的国君。

  话说有一天半夜,宋元君作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有个人在“被发窥阿门”。

  ——这得注解一下,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典籍里就有了“阿门”的记载了,看来和基督教有些神秘的渊源。如果你喜欢这种神秘解释,那你就这么相信好了,虽然“阿门”实际上指的是“侧门”、“旁门”,而“被”字通“披”,所以,全句就是说:宋元君梦见有个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窥探。

  宋元君很奇怪:“你是什么人啊?”

  那人说:“我是宰路人。”

  宋元君一惊:“你要宰过路人?”

  那人说:“宰路是个地名,是个大水池子,那是我的老家。我早从老家考出来了,现在作了清江的外交官,这几天正往河伯那里作外交访问,要和河伯作亲切友好的会谈,就两河关系问题作进一步的磋商……”

  宋元君打了个哈欠:“我是国君,跟我实话实说就行。”

  那人一愣,随即口气就变了:“尊敬的国君啊,救救我吧,我被一个叫余且的渔民非法拘禁了呀!”

  宋元君一惊,醒了,越想这个梦越觉得奇怪,于是——

  你猜他会做什么?

  当然是占卜了!宋元君赶紧找来专家搞占卜,占卜的结论是:“梦里的这个人是个神龟。”

  “神龟?”宋元君一乐,“我说怎么打扮得跟忍者似的。”

  就这样,宋元君派人去找这个名叫余且的渔民,还真找到了,一问,他说确实网到过一只白色的大乌龟,个头比海龟都不在以下。

  大乌龟献上来了,宋元君一看,嚯,好大个儿呀!可拿它怎么办呢?宋元君一会儿想养着它,一会儿又想放了它,真是拿不定主意。

  大家注意,这事如果放在后来,比如明清时代,一般人都知道必然是放生会得好报,杀龟会得恶报,可《庄子》这会儿这种观念还不大强。那,宋元君到底该怎么办呢?

  当然还得占卜!

  遇到疑难问题,就要占卜解决。

  这次占卜的结论是:杀!

  神龟倒了大霉了,托梦求救,结果反倒被杀。宋元君用这只神龟的壳来做占卜的工具,连占七十二卜,没有一次不灵验的。

  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透漏给我们另一个信息,那就是说:占卜不是全灵,而且通常都是时灵时不灵,所以有这么一次完全灵验的才会被当作一件新闻来说。这就如同当你在史书里看到某个朝代大力宣扬某某清官、某某好官,你就该知道,对个别人的宣传力度一般是和整个朝廷的腐败程度成正比的,这就是新闻的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古今中外,道理相通。

  后来,宋元君杀大乌龟的事在宋国没捂住,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知识分子就是喜欢瞎议论,孔子说:“这个神龟呀,有本事托梦,却躲不过渔民的渔网;占卜七十二次全灵,却躲不了被杀的命运。这样看来,智慧也有盲点,灵异也不是处处管用啊……”

  ——我们还是别想那么复杂了,也许,灵异的确实不是乌龟和蓍草本身,而是《周易》的神奇演算呢?我们还是怀着“心诚则灵”的心态,进入《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内容吧,降龙十八掌的理论基础就全在这里呢。

  

  

降龙十八掌详解

  《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这是全部《周易》系统的重中之重。只要多花些心思搞明白乾卦的内容,再多了解一下坤卦,整个六十四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代专家们常说乾、坤两卦是整个《周易》的门户,所以,我就重点来讲讲乾卦和坤卦。

  

  图-21 乾卦

  

  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两个八卦系统中的乾卦构成一个六十四卦系统中的乾卦。这是一个规矩:两个乾卦一摞,还叫乾卦;两个坤卦一摞,也还叫坤卦;其他八卦里的六个卦的变化也是同理。

  《周易》乾、坤两卦之下的文字比其他各卦都多,也正说明了这两卦的重要。乾卦内容如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我们先要分清楚,从“乾:元,亨,利,贞”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易经》部分,后面的《彖》、《象》、《文言》那么长的大段落都属于《易传》。

  《易经》这部分是不是觉得眼熟?什么“潜龙勿用”、“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这不都是降龙十八掌的招数么?不错,降龙十八掌就是从这儿来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先保持缄默,大家先看看一些历代专家的一些解释。我随机拿来几套古书,按朝代顺序展示一下,实在因为《周易》这东西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先对这点有个体会较好。

  这乾卦还算是分歧小的,我就拿这些专家讲解乾卦的内容出来吧。主要讲讲乾卦的卦辞,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可历代专家们围绕着这四个字的解释却汗牛充栋。

  

  图-2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廖名春释文 影印写本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是出土的古物,和通行本《周易》内容上有不少的出入,比如大名鼎鼎的乾卦和坤卦在这个本子里却写作“键”和“川”。评书里的英雄制止坏蛋恶行的时候常有一段套话:“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如果按帛书版本把两个重要文字换一下,这句话改成:“光天化日,朗朗键川,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这是不是感觉怪怪的?英雄可能自己说着就没底气了,没准儿还能把坏蛋给逗乐了。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马王堆帛书周易》:凡是“乾”的地方都写作“键”,今本《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到它那里居然成了“君子终日键键”,真让人想不明白。还有,坤卦如果是“川”,那象征的就应该是大河而不是大地了。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易经》的卦爻辞里很多处都有“利涉大川”的话,意思是说算到这卦或这爻,表示你能顺利渡过大河。

  如果当真如此,就又产生一个问题:《尚书·武成》虽然被认定为假冒伪劣,但毕竟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里边出了个成语叫“名山大川”,现代人用这个成语都是泛指,可联系《尚书·武成》的上下文,再看看一些古人的注释,你会发现所谓“名山”很可能就是特指华山,所谓“大川”很可能就是特指黄河。那么,《易经》里的“大川”难道就不可能是实指吗?难道就不是《易经》的作者家乡附近的一条大河吗?也许就是黄河呢?也许就是长江呢?

  这也很符合逻辑,因为,只有交通发达了,人的活动范围广了,见的山山水水多了,才有必要起名字区分这山和那山,这河和那河,可上古时代,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一直面对着那山、那河、那人、那狗。

  当然,我们尽可以大胆假设,但未必就有能力去小心求证,那就存疑好了。

  

  图-23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1

  图-24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2

  

  这是宋朝龚原的《周易新讲义》,看看,“讲义”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新词,至少在宋朝就有了。

  龚原说:易的大道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部分,“形而上”的是阴阳,“形而下”的是乾坤。如果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那么阴阳就是道的物质体现。(这句原文是“阴阳者道之物也”,这些虚头八脑的概念很难翻译。)所以说阴和阳一起使劲,这就形成了天。如果单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那么乾坤就是阴阳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乾是阳物,坤是阴物。天地又是乾坤的物质体现,乾为天,坤为地。易之道在于阴阳,阴阳之道体现在乾坤之中,阴阳一起使劲于是有了刚柔之体和九六之数,爻分为奇数和偶数,爻的位置分为上下高低贵贱。乾是阳物,所以用奇数爻来表示;坤是阴物,所以用偶数爻来表示。三根爻构成一卦,这三爻代表了三才;两个三爻卦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六爻卦。

  乾为天道,象征物是天,也象征着圣人的行事;坤为地道,象征物是地,也象征着贤者的行事。……

  龚原的讲解是典型的“天人合一”风格,很有代表性。有人可能会想:宋朝人就已经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了?其实不是,“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环保意义是被现代人赋予的,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一招,叫“托古改制”,其实古人哪有多高的环保意识啊!古人是发现了人和天似乎有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吗,你看宇宙分为天和地,人也分为男和女,数字也分奇和偶……龚原在下文还讲:一年有春夏秋冬,人也有仁义礼智。这不是很奇妙吗?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的明确表述大概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简单来说,人就是宇宙的一个微缩模型,人和天可以互相感应,我们可以靠观察天来了解人。比如天上出现个臭氧空洞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皇帝太缺心眼了;首都刮起沙尘暴了,这就说明有人要谋反了;首都一带经常下毛毛雨,一阵一阵的,一两分钟就停,你要是有心计,就趁这时候赶紧向皇帝贡上些人参、鹿茸——为什么呢?理论依据是:毛毛雨表示老天爷尿频量少,肾亏,那么,既然“天人合一”,所以咱们万岁爷肯定也这样。

  “天人合一”在古代还有其他意思,这里就不多讲了。咱们看看龚原是怎么解释乾卦的卦辞的。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个字:“乾:元,亨,利,贞。”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不容易让人明白。

  龚原说: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

  一个道,一个德,合在一起就是道德。但要注意哦,古代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并不一样,以前道和德是单独的词:道是指真理、原理、宇宙最根本的真理;德是指属性,就是你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中一个文件,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的弹出菜单里最下边的那个“属性(R)”。

  龚原接着就要“天人合一”了。他说:元亨利贞在天上的体现就是春夏秋冬,在人事上的体现就是仁义礼智。

  这书的下文缺了不少字,所以“亨,利,贞”就解释不清了,不过也没关系,咱们先记住一点: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所以,元亨利贞也被叫做“四德”,这个说法是相当主流的。而这个“四德”之说,最早是《易传·文言》里说的,后边会讲到。

  

  图-25《易经训解》 [宋]熊禾训解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本

  

  宋人熊禾解释“元亨利贞”,说元是指大,这好理解,我们说“元首”,直译过来就是“大脑袋”,国家元首就是一个国家的大脑袋,脑袋指挥身体,让抬胳膊就抬胳膊,让踢腿就踢腿。

  亨的意思是通畅、通顺,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看来一个人的身体里血管呀、神经呀、消化道啊,这些都通畅了,身体感觉就是舒服的。另外,记得我刚学会吸烟的时候常买的一个牌子就叫“亨通”,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一口烟吸进去,进口腔、走气管、进肺页和支气管,再从口腔或者鼻腔里喷出来,果然很亨通。

  利的意思是适宜、适合。

  贞的意思是坚贞、坚定。

  熊禾认为,皇帝如果效法乾卦,就可以百事通、万事达,可以“大亨”——这个词本来不是大富豪的意思,而是说“大大的畅通无阻”。

  

  图-26《周易通义》 [元]黄超然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

  

  这是元朝人的解说了。

  黄超然老师说:“乾就是健。”

  健这个字我们可以照字面理解,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黄老师说:“乾就是健,两个三爻的乾卦组成一个六爻的乾卦,这就是——”

  应该很好猜吧?一个健已经很健了,再加一个健,这就是“健之至也”,健康到家了,比健康更健康,比精力充沛更精力充沛。

  那“元亨利贞”又怎么解呢?黄老师说:这四个字是周文王用天道来阐明乾卦的深刻涵义的。黄超然对这四个字的具体解释和熊禾一样,最后还说,你要是算卦得出了这个乾卦,那就意味着你会事事顺遂,稳稳当当。

  

  图-27《周易订疑》[元]董养性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

  

  元人董养性这书的说法渊源于程子之学,说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是天的形体,而乾是天的性情。天是精力非常充沛的,怎么都不会累,所以我们说它很“健”,这就是乾卦的特性。

  

  图-28《周易》 [元]董中行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孔氏岳雪楼抄本

  

  元人董中行说:乾卦的六爻都是奇数爻,都是阳爻,在所有的六十四卦里,只有这个乾卦纯粹都是阳爻,这就叫“阳之纯,健之至”,所以才叫乾。周文王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最拔尖的,所以政令才会畅行无阻,做事圆融无碍,这就是所谓“元亨”,而领导人只有一直端正思想态度,全心全意做好事,不要腐化堕落了,“元亨”才能保持下去。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心术不“贞”,也就做事不“利”,也就达不到“元亨”之境。

  换句话说,“元亨”是外,是说王道畅行四海;“利贞”是内,是说心里正直无私。

  ——这个解释很儒家吧?我们如果换用儒家术语来说,“元亨”就是“外王”,“利贞”就是“内圣”。这是儒家两千多年的一贯主张:领导人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传统让中国人普遍认为最高领导人除了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之外,同时还是我们的伟大导师,我们在接受他的伟大领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他的伟大思想。在我引的这几本古书里已经出现两次周文王了,这位周文王不但据说是《易经》的作者,而且还正是内圣外王的一位模范,是儒家知识分子最爱树的典型。这一点是和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人家首先就要把政府官员当作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人,认为它们的道德品质并不比我们更高,也和我们一样满脑子小算盘和一肚子花花肠子,所以,要靠制度的完善设计来制约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思想在西方出现得非常早,但中国从来不是。西方传统是“依法治国”,中国传统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政府处于宪法之下,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以法治国”别看只差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它的涵义是政府位于宪法之上,法律只是统治者统治国民的工具,而不具备丝毫的对统治者本人的约束力。这也就是说,法律是随他玩的,统治者拥有对所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这很可怕是吧?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能有正当性呢?”

  答案是:这要结合“以德治国”来看,最高领导人就是道德品质最高的圣人,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智慧与道德既然无人可及,那么,大家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岂不是比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能迎来美好的明天么?

  

  图-29《八卦余生》 [明]邓梦文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

  

  这是明朝人讲《周易》了。邓老师说:“六十四卦里的这个乾卦蕴涵着所有的天之大德。我心里觉得,元亨是阳德,利贞是阴德,乾卦里这不就阴阳全有了么,把坤卦的意思也包括进去了。别的卦的卦辞也有这个‘元亨利贞’,但我觉得那些个‘元亨利贞’和乾卦的‘元亨利贞’没法比,因为那些‘元亨利贞’都只不过是就一时一事而言,而乾卦的‘元亨利贞’却是至高无上、包罗一切的。”

  我们注意一下邓老师这话里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元亨利贞”不是乾卦的专利,其他卦的卦辞也有的,而且还不少呢。这点我们后文再论。

  

  图-30《生生篇》 [明]苏浚撰 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苏老师说:“乾是天德,天就是一股气,这一股气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所以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一样,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天以四德赋予人,人以四德效法天,天人合一之妙全在乾卦里体现着呢。”

  苏老师这里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看看,和环保没关系吧?

  

  图-31《易筌》 [明]焦竑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焦老师说:“乾卦蕴涵了‘元亨利贞’这四德,大概是因为这一卦全是阳爻,是纯阳之体,只有老天和圣人才配得上这一卦,所以,虽然别的卦里一般都会有些告诫之辞,比如让你留心小人陷害什么的,可这个乾卦却只说了‘元亨利贞’而没有任何告诫的话,这大概是因为这卦实在太牛了,算出这卦就会无往而不利,百无禁忌,所以没什么可告诫的吧。

  “元的意思是至善;亨字通‘享’,是指大party上的好吃好喝;利的意思是顺利,好比镰刀割麦子,很顺手;贞就好比大树的树干,坚定挺拔。”

  这里要注意的是,焦老师对“亨”的解释和别人不大一样。不过他这种解释其实也很主流。

  

  图-32《新刻易测》 [明]曾朝节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曾老师说:“阳气在一开始的时候,动静不大,慢慢的、很温和的样子,所以它的属性是‘元’,意思是‘刚开始’;之后,阳气促动生机盎然,蓬勃发展,所以叫‘亨’;之后,阳气略微收敛了,万物也都成熟了,人就又收粮食又摘果子的,大大获利,所以这就是‘利’;之后,阳气就不动了,这就是‘贞’;之后,阳气又蠢蠢欲动了,又开始‘元’了,然后又‘亨’了,又‘利’了,又‘贞’了,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所以,‘元亨利贞’体现在季节上就是‘春夏秋冬’,体现在万物的孕育上就是‘生长收藏’。”

  这也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元亨利贞”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图-33《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及释通瑞刻本

  

  冯友兰曾经对《周易》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价,大意是:“《周易》是个筐,啥都往你装。”现在看看,和尚也来讲《周易》了,书名叫得响亮,叫《周易禅解》,看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跨学科研究了。

  古时候有一种三教合一的风潮,是说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学者也喜欢作个通家——我们来看宋人的半阕《行香子》:“野叟长年。一室萧然。都齐收、万轴牙签。只留三件,三教都全。时看《周易》,读《庄子》,诵《楞严》。”说老头最后就看三部书:《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庄子》,这是道家经典;《楞严经》,这是佛家经典,三教一网打尽。

  所以,儒者谈佛、道士读孔孟、和尚解《周易》,这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这位释智旭大师把佛门观念引入了《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周易》的新的读法,他倒是也说乾就是健,但他接着说:“健于上品十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

  所谓“上品十恶”就是最坏的十种行为,那么,全句就可以解释为“孜孜不倦地去做最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下地狱”。他接着说:“孜孜不倦地去做中等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堕入畜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不太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会堕入鬼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小小善事的人会进修罗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中等善事的人会投生人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的人会升到天界。”——你以为这就完了吧?不是,还有好多呢:“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禅定的人一定会转生于色无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的人一定会获得二乘果证……”我就不再多讲了,反正举一反三即可,后边还一大堆佛门专业术语呢,对于“元亨利贞”也完全是佛教化的解释。

  

  这么多的版本,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哦。看来《周易》首当其冲的这个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包容宇宙,囊括万象啊!

  这些专家们的讲解都很出色,但是,就这“元亨利贞”四个字,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看看最早的解释版本——《易传》。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先解释一下《彖》。不好意思,到现在才解释这个家伙。“彖”读“团”的四声,大意是“判断”,“从卦像判断吉凶”。《彖》是《易传》中的一传,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汉朝人把它和《易经》的卦爻辞混排了。

  再来解释几个词。

  “品物流形”是说万物变化,生长成形,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一句“杂然赋流形”就是出自这里。

  “大明”是指太阳,现在有家大明眼镜店很有名,看,别以为这个名字俗,其实大有来头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说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座驾由六匹马拉,诸侯以下等而下之,拉车的马越来越少。所以“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而是很严格的官本位的社会,够什么级别才能坐什么车,不能乱了。这种六匹马拉的车考古发现还真出土过,看来文献记载不差。

  “性命”,这么简单一个词其实也有些个讲头,有谁较过真没有,这个“性”字在这儿当什么讲啊?——答案是:这个“性”其实就是“生”,所以“性命”也就是“生命”。不少版本把“性”解释成性质、属性、特性,恐怕不确。

  “大和”,这和日本没关系,“大和”就是“太和”,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太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阴阳调和,有人说是冲和之气,有人说是最最和谐的境界,还有人说……你自己挑吧。

  “万国”,如果按现代标准,一万个国家那得什么规模啊!可上古时代不是这样,那时候一个所谓的“国”可能也就有现在一个村子大,小部落而已。

  好了,整段翻译一下:

  

  啊!乾元之气太酷了!它萌生了万物,主宰着宇宙。它行云降雨,生养无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于是确立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天道变化,给万物以生命,保持阴阳和谐,使万物走上正轨。元气稍稍一动,万物便蓬勃生长,万国人民都有好日子过。

  

  这是已知最早的对“乾:元,亨,利,贞”的阐释。因为《易传》和《易经》都被混编在一起了,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千万得把《易经》和《易传》分清楚。现在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易传》里边《彖》的观点,它虽然从时代上距离《易经》最近,可它当真就是对《易经》卦爻辞的一五一十的解说吗?不要轻信哦。

  《彖》后边是《象》,内容是阐释爻辞的,先略过不表,直接看下边的《文言》。

  《文言》是《易传》当中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字很多,我们先只看它有关“元亨利贞”的部分: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就已经把“元亨利贞”称作“四德”了。咱们前边看过的历代专家对“四德”的阐述都是源自这一段的。翻译一下:

  

  “元”,是善的首位;“亨”,是美的集合;“利”,是义的和谐;“贞”,是事的主干。君子履行仁德就足以作领导,集合美善就足以合乎礼,施利于万物就足以合乎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治事。君子能够履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主要在“‘亨’者,嘉之会也”一句上后来的专家们有些分歧,前边焦竑的《易筌》不就认为“亨”字其实就是“享”么,所以,“嘉之会”应该就指大party了。古人的大party是很正式的,前文讲过的竖牛陷害孟丙的故事里,不就是在一个大party上搞的么?在这种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会摆满很多好吃好喝好东西,很可能所谓“嘉之会”说的就是这个呢。

  

  “乾:元,亨,利,贞”,就这么几个字,我们从《易传》到历代专家的解说看了这么半天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哪个解释才是正解呢?

  想一想啊,他们每个人都把“元亨利贞”解释得那么精彩,那么涵义深刻,那么饱含古老东方的神秘智慧,但惟一的遗憾是: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是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以上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近现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过的乌龟壳,专家们从这里解读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对甲骨占卜的语言有了不少的了解。咱们从前边那几个案例也看出来了,《周易》算卦和甲骨占卜是很有渊源的,所以,近现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周易》也多了几分了解。

  几乎确凿无疑的解释是:“元亨利贞”的那个“贞”字其实就是“占卜”的“占”——单这一个字的新解就把从《易传》以来历代的“四德”说全给击破了。“元亨利贞”根本就没那么深刻的涵义,其实就相当于:“大吉大利,你求的这根签是根上上签!”这就是说,如果你算卦算出的结果是乾卦,那么这四个字的卦辞就会告诉你:“这是个好卦,大吉大利!”

  你再读《周易》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不是一再提醒要把书里的《易经》和《易传》分清楚吗,这个“贞”字在《易经》里全当“占”讲,而在《易传》里却当“坚定”讲。看看,《易传》的作者没弄清《易经》的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句“大吉大利”阐发成了无比深刻的哲学道理。

  《易传》的作者真的误读了《易经》了吗?——这事还有后文,暂且按下不表。

  

  “乾:元亨利贞”,这句是乾卦的卦辞,我们可算是看完了,下面再看看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这是坐标。“初”,表示这根爻是初爻,也就是从下数起的第一爻;“九”表示这根爻的属性——阳爻。

  如果你算了一卦,最后得出的是一个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你知道该怎么判断吉凶吗?

  ——前边从方法到案例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这时候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也就是这句“潜龙,勿用”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案例看得仔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难道不是吗?”

  ——如果你真能问出这个问题,那我会相当欣慰的。不错,你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前边的所有案例在算法上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难道你一直就没有发觉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疑点之一:

  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然后,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两个方法,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可结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疑点之二:

  《周易》爻辞里不是都有什么“初九”、“九三”、“六二”的吗,可前文那几个《左传》案例里为什么完全不见这些名词呢?

  ——这和“疑点一”是有关联的:如果用“乾卦初九爻”就足以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说什么“乾之姤”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疑点之三:

  前文讲过朱熹和蔡元定归纳出来的占断的“七种情况”,讲到有一根变爻怎么办,有两根变爻怎么办,一直到六根爻全是变爻的时候怎么办,可是,从《左传》的这些案例来看,除了有一次是看卦辞定吉凶之外,为什么从来都是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呢?

  

  如果你早就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你可实在太聪明了。

  先说“疑点一”和“疑点二”。通观《左传》所有算卦的记载,没有一处出现过“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而全是“某卦之某卦”,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晋国绛城的郊区出现了龙,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蔡墨,蔡墨的解释当中引用了不少乾卦的爻辞:“《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段记载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介绍过,当时我讲的重点是龙,现在我讲的重点是卦。蔡墨这里可不是算卦,而是直接引用爻辞,向魏献子说明在以前的时代里龙是相当常见的,要不怎么《周易》乾卦的爻辞里全是用龙来打比方呢,还把龙的生活习性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的?——在我们看来,蔡墨如果要举乾卦爻辞作例子,直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非要自找麻烦地去用那种“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的说法呢?表达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都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从这点推测,历代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周易》恐怕并不能反映《易经》的原貌。那么,《易经》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只有等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再说“疑点三”。不错,我这里讲的《左传》案例虽然不多,可通观《左传》,情况全都如此,从没见有两个、三个、乃至更多变爻的例子。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春秋时代的算卦方法早已失传了,而所谓变卦呀,变爻呀,老少阴阳呀这些东西都是后人的推测,恐怕做不得准。后世出了很多算卦大师,各自研究出了很多算卦方法,但问题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那四十九根蓍草的玩法上发展出来的,具体说,源头都在《易传·系辞》,而《系辞》又不那么可靠,所以,后世所有那些被渲染地神乎其神的算命法门其实都是在沙滩上建城堡,用永动机作一套复杂机械装置的核心动力。

  脑子里有了这根弦,我们再来捉摸乾卦的这些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你也可以在“潜龙”和“勿用”之间点个逗号。一般的解释是: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下边,好比龙处于潜伏状态,所以,这就是在建议你如果占到了这一爻,最好在近期不要轻举妄动。

  比如你刚从黄世仁那儿借了一笔高利贷,准备开家公司做做买卖,这么大的事自然要事先算上一卦,你就先支了十万块钱请我熊大师出马。我虽然是位世外高人,看不上钱财这种俗物,但可怜你一片诚心,就破例排个卦吧。四十九个围棋子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以乾卦初九爻的爻辞定吉凶。”我一查书,这句爻辞是“潜龙勿用”,我就会建议你:“最近不能开公司,这段时间一定要夹起尾巴做人。”

  如果你听了我的,这段时间就会平安度过;可如果你不听我的,过不了多久你就得拿喜儿去抵债了。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有谁注意到没有,就是那句“我一查书……”

  有人会问了:“你不是大师么,大师算卦怎么还得查书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大师算卦一样得查书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都加起来足有好几百,如果你愿意背得滚瓜烂熟,那我会一挑大指,夸你有毅力,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你最好把《周易》当成一本大字典,不必把字典里的所有字都认识了,把所有解释条目都背下来,只要能知道查字典的方法,能读懂词条释文的意思,这就够了。

  

  再看第二爻的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先说说“田”。有人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田地么!

  ——有可能是田地,但也有可能是猎场,别忘了古文有个词叫“田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打猎”,“田”不一定就是种地的那个田。还曾有人研究商代的生产方式,认为那时候基本都搞畜牧业,没什么农业,而那时候的“田”字全是在说猎场。

  虽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大靠得住了,但是,“田”的困惑却依然还在。从《易经》所有的卦爻辞里看,除了这句“见龙在田”不容易搞清楚之外,其他带“田”字的句子全是在说打猎的事,和种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把“见龙在田”的“田”解释成农田,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上下文里确实是一个旁证都找不到的。

  好在这点小疑惑并不影响大意,总之,龙是从初九爻的潜伏状态进步了一些,不再继续潜伏了,露出地面了。

  再说说“见”。“见龙在田”不是说“看见田里有条龙”,这个“见”其实是“现”,是“出现”的意思。“利见大人”常有人解释成“会遇到贵人相助”,算命先生不是常说这句话么。其实这个“见”字也还是“现”,而“大人”也并不是你会遇到的哪位贵人,而是指你自己。

  《周易》里边常说“君子”如何如何,“大人”如何如何,其实“君子”和“大人”基本上是一回事,都是指当时的贵族。《易传》往往把“君子”作为第三人称来作哲学阐释,而《易经》讲“君子”其实就是说“你”。比如说,你来请我给你算算事业卦,我算完之后,卦爻辞上的“君子”也好,“大人”也好,其实说的就是你。

  你可能会问:“我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人翁,不是封建社会的贵族,我怎么会是‘君子’呢?”

  这话问得好。按照当时的标准,你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别生气,“君子”和“小人”在最初并没有褒贬的色彩,而是分指两个不同的阶级。“君子”是住在城里的,是贵族阶级,他们一般都是国君的同姓,虽然他们也从高到低分为若干等级,但好歹都算贵族;而“小人”一般都是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国君不是同姓,是被征服、被奴役的劳动者。占卜和算卦早先都是贵族的事情,就算向草民放开,可草民们一来没文化,二来负担不起高昂的成本。再说了,算命这事是非常神圣的,关乎政治稳定。我们想想,如果有几个草民心怀不轨,请来一位算命大师问道:“我们想造反,麻烦您给算算这事能不能干!”大师鼓捣了一阵,最后神秘兮兮地说:“卦辞是:‘不畏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你们放手去干吧!”——呵呵,统治者哪能容许这种情况出现呢!

  《周易》里边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内容有不少,看得出他们之间的阶级界限非常分明。回到我们这句乾卦的九二爻辞,这里的“大人”就是指你——求卦者本人,因为你的身份在当时只可能是贵族。当然,《周易》里也有些卦爻辞的“君子”、“大人”是泛指,还有专门针对女人的卦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话说回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九二爻在位置上比初九爻高了一层,爻辞里的龙也相应地高了一层,本来是潜伏状态,现在露出地面了,这就意味着:君子的出头之日到了。但要注意,这还仅仅是刚冒出个小头而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

  

  再看看第三爻的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历来对标点应该怎么点大有分歧。有人说应该点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人说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也有人说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不管怎么点吧,大致意思是说:“君子整天都很努力上进,晚上非常谨慎小心。形势很紧张,但也没太大害处。”

  这个九三爻比九二爻在位置上又高了一层,爻辞的内容好像紧承着九二爻似的,而九二爻的爻辞内容又紧承着初九爻。所以,如果说初九爻表现的是一个人正在大学念书,窝在校园里不能在社会上大展拳脚,那九二爻表现的就是这个家伙已经毕业了,开始去招聘会上投简历了,到了九三爻,这家伙进入了一家公司成为一名新丁,对公司环境还不熟悉,既摸不透老板的脾气,对手头的工作又毫无经验,同一个办公室的张三、李四可能还看他很不顺眼,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工作,夹紧了尾巴做人,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堪称任劳任怨的模范。如果能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在不久之后在公司站稳脚跟,甚至得到提拔,如果稍有善失,可能就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了。

  这句爻辞里有一个词值得讲讲:“惕若”。

  “惕若”的意思就是“惕”,表示警惕,“若”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加“若”字作为后缀的词在《周易》里还真不少,但在其他古代文献里却不多见。

  这种构词法有个重要的实用功能,那就是:起名字。

  话说张三丰带着少年张无忌去少林寺求医,归途中在一只民船上见到一个船家贫女,看上去十岁左右,破衣烂衫的,赤着脚。张三丰见她楚楚可怜,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名叫周芷若。”张三丰心想:“船家女孩,起的名字倒好。”

  ——周芷若,这个名气确实好啊,可到底怎么好呢?好处之一就是:很古雅。以“若”字为后缀,这是《周易》的风格。

  这就是高人起的名字,你看上去用字很简单,一个“若”罢了,其实却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像现代不少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不是算笔画,就是用模样漂亮的生僻字。

  周芷若,这个美丽的名字使小说增色不少,如果将来和张无忌搞三角恋的大美女是叫周翠花,还很爱吃酸菜,这感觉可就古怪了。

  在《周易》里和“若”的构词类似的还有个“如”,比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这一样适合被用在起名字上,《仙剑》的女主角林月如,你觉得“月如”是很俗气的字眼吗?看看,其实它很古雅。

  

  第四爻的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有机会在一片大水面里翻腾翻腾,不会有害。

  对这句爻辞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支好签,到底如龙得水了,能跳跳脚、伸伸腰了。好比九三爻里的那个公司里的新丁,任劳任怨了那么长时间了,如今终于被主管派了个富有挑战性的差使,有机会展展拳脚了。爻辞的忠告是:放手去干吧,年轻人,不会对你有害处的!

  

  第五爻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可算飞上天了,你露脸的时候来啦!

  分析一下九五爻的特点:第五爻处在外卦的中间位置,还记得吧,这叫“得中”;第五爻是阳位,而乾卦九五爻恰恰就是阳爻,阳爻搁在阳位,还记得吧,这叫“得位”。所以,乾卦九五爻既得中又得位,处在乾卦最重要的位置,而乾卦又是所有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一卦,于是乎,乾卦九五爻便堪称吉中之吉,贵中之贵,“九五之尊”这个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好比还是公司的那个年轻人,这时候一路摸爬滚打,坐到公司老总的位子上了,如果这是国企,那他还会一分钱不花就通过MBO把价值多少亿的国有资产一夜之间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了,真真正正地在这家公司里当家作主了。

  有人可能会问:“从第一爻到第五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步更比一步好,可第五爻上边还有个第六爻呢,第五爻都已经吉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第六爻还能怎么更好呢?”

  是呀,第五爻已经perfect了,可perfec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第六爻又该怎么办呢?

  

  第六爻的爻辞是:“上九:亢龙,有悔。”

  “悔”字有人解释为“悔恨”,也有人说其实是“晦”。但总体意思都差不多,正所谓物极必反,龙飞得太高了,就有危险了。好比那位公司的新东家,玩得太大了,按说把国家变成自家这手玩得够漂亮了,可他还不知足,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这可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一些谁都不敢得罪的人了,前途也就步步危机了。

  

  ——从第一爻到第六爻,仔细捉摸捉摸这几句爻辞,饱含着一些人生哲理。九四爻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上九爻又警告我们该收手时就收手。

  乾卦和坤卦都有个特殊的地方,在第六爻之上还有一句爻辞,在乾卦叫做“用九”,在坤卦叫做“用六”。这在前文讲过一些,是那个“七种情况”中的第六种情况。如果乾卦的六根爻全都是老阳,也就是说,全都是变爻,这时候就要用“用九”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句爻辞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就是“群龙无首”这个成语的出处。

  咱们如果平时看见“群龙无首”这个词,谁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实在是个太普通的成语了,小学生写作文都会用。可是,“群龙无首”在《周易》里原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谁也说不清楚。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我们只是知道,出现了“群龙无首”这种景象或者局面,是“吉”。

  不好理解是吧?好比一个国家里皇帝刚刚被暗杀了,全国上下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这怎么说也不可能是“吉”吧?

  但《周易》告诉你说:群龙无首就是吉。

  那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群龙无首”这个词原本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个意思。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专家们给了我们纷纷纭纭的解释。有人说“群龙无首”的意思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有人说它的意思是“一大群龙,没有头领”——这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可能龙的习性和狼一类的动物不一样,虽然群居,但没有领头的;二是:龙的习性也和狼一样,群居,有个领头的,但现在爻辞里的这群龙却没有领头的,很奇怪。

  你如果愿意动脑子细抠,还能捉摸出一大堆引申解释,比如接着上一段里的“二”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该换届选举了,德才兼备的新的龙中领袖就要出现了,所以是“吉”;你还可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每条龙都有机会成为新的头领,这是一个攀登权力宝座的好机会,所以是“吉”。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如果让我坐在这儿想,我能捉摸出一百个理由,每个理由都能把这句爻辞给解释圆了。——你别以为这很可笑,其实你好好看看历代汗牛充栋的易学类著作,有不少都是我这种风格的。要知道,中国人一向都有“唯上不唯实”的传统,研究问题偏重感悟而缺乏实证精神。

  有人可能会说:偏重感悟这正是东方文化优秀于西方文化之处。

  嗯,这话很有道理,那么,就这句“群龙无首”的爻辞,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群龙无首谁为首?

  

  乾卦九五爻“九五之尊”,历代通常都把它解释为帝王之位,是君德。那么,九五爻往上一步,变成了“亢龙有悔”,看来帝王也有走到头的一天,在“亢龙有悔”之上,又凭空出来一个“用九”,告诉人们“群龙无首,吉”,这看上去似乎真有什么隐秘的涵义在里边的。

  这个隐秘的涵义,国外倒有专家研究过呢。

  这个研究是从一个二战时期的问题开始的,关注点在于纳粹德国这个由流氓和杀人犯的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政权近乎于帝制,而且一度势力鼎盛,用《周易》的话说就是正处在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这个“九五之尊”的位子上。但是,这位子上的家伙以及他身边的伙伴们,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坏蛋,那么,问题是:坏蛋们爬到最高的权力中心,这到底是极权主义在历史上的一次偶然巧合,还是极权主义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当初是一些是正派的人来作最高领导,同样在极权体制之下,难道就不可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福音吗?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想想,中国历史上的乾隆时代如果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最鼎盛的时代,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最鼎盛的几个时代之一,但这既是一个皇权专制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腐败时代——别忘了和珅可就是这时候的第一权臣,他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很奇怪吧,超级盛世居然和超级腐败并存?!

  也许你的解释是:“这多亏了乾隆皇帝是个好样的,是个圣明君主。”不错,在专制体制里,独裁者如果是个大好人、大能人,老百姓们简直想不到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烧高香了。同样,这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们普遍梦寐以求的。

  所以,从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大家全都呼唤圣主独裁。

  但圣主独裁的问题是,当独裁者是乾隆皇帝的时候,总体上国富民强,贪官们也贪得舒服,大家都满意,可你很难保下一位独裁者一定就不会是隋炀帝。——古代知识分子们对这个问题很伤脑筋,所以经常会有大儒劝皇帝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说,希望独裁者通过自律,通过接受儒家的道德准则,来作一位圣主,一位好人皇帝。

  ——你知道吗,我就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儒家经典我也读过不少,所以,有时候我会就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如果我看见地上有个大钱包,里边有十万块钱,并且我还知道当我把这十万块钱揣在自己口袋里以后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那,我会这样做吗?

  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最终良知占了上风,我终于把大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十万,而是一百万呢?

  这真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我得赶紧复习一下孔孟之道,想想什么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可是,这可是一、一、一百万啊!虽然道理上说交给警察叔叔光荣,揣进自己腰包可耻,可是,无论我怎么做,没人任何人能制裁得了我啊!那,那,那……又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良知流着眼泪占了上风,我终于用一双颤抖的双手把大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一百万,而是一千万呢?

  …… …… ……我终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

  看,我已经很能够“正心诚意”了,可如果给我无限的权力,我一点儿也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会胡作非为。如果我真是皇帝,一旦“正心诚意”没守住,一大片人就得跟着倒霉了。

  但是,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我承认我做不到,可我既是个好人,又熟读过儒家经典,所以呢,如果我这样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好人都做不到的,别人就一定能做到吗?

  或者,即便刚开始的时候还做得到,时间一长还能做到吗?

  ——这问题在历史上到处都是答案。所以,回到我们的《周易》,如果从君权角度来看乾卦的爻辞,那么“飞龙在天”之后必然会是“亢龙有悔”。

  外国专家的解释是,虽然专制的效果会因为最高统治者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有较大的区别,但“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构成了现存的极权主义制度的最坏特点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极权主义迟早一定会产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圣主独裁会创造出一个繁荣富强的局面,但专制体制在权力领域里可以说是一架劣币驱逐良币、坏蛋淘汰好人的永动机,是坏蛋和无耻小人的投机天堂。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很多人都相当迷恋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的时代,这可都是伟大的专制帝国啊,文治武功都很不得了,版图也空前辽阔。

  这种情绪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伟大的萧伯纳就曾经主张过:“世界注定属于强大的国家,小国必须并入大国的版图,否则就一定要被消灭。”

  ——如果“强大的国家”是由圣主明君领导着,开疆拓土至少乍看上去并不像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

  是啊,一个全国范围内最伟大的圣人,最大的大好人,会做什么坏事呢?

  ——他不但只会做好事,还很会教给人民好的道理。一般来说,圣主明君除了政治上的最高地位之外,同时还是所有国民的伟大导师,他会把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强加在所有人身上,想当官的人需要认真学习帝王圣训,以便通过必要的考试。其结果就是,在圣主明君之下形成了一个思想上整齐划一(至少是貌似整齐划一)的统治集团。

  外国专家说:“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提出一个议题:“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把这个议题交给十个文盲讨论,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这十个人一致举手赞成。可要是把同样这个议题交给十个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讨论,十个人至少得有七种意见。

  再比如说,第二个议题:“施琅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交给十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官僚来讨论,答案很可能还是一致的:“爱是不是,根本没听说过这人。”可要是交给十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讨论,结果可能就得打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上还有着很多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懵懵懂懂的人,他们是非常懒于思考的,只要高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一套什么,他们很容易就会接受。

  第三个原因是:塑造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形象,这有助于团结和吸纳更多的“我们自己人”。——因为我们受到强大敌人的威胁,所以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所以一个聪明的独裁者是非常善于制造敌人的。

  嗯,这样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外国专家接着说:如果社会或者国家比个人更重要,那么,这就会导致只有那些为社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才会被认为是这个社会的成员,进而,个人的存在意义仅仅在于成为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在于个人的特质。而“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极为深广,几乎使它变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下面我们还是直接看看一段原文摘要好了:

  Advancement within a totalitarian group or party depends largely on a willingness to do immoral things. The principle that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which in individualist ethics is regarded as the denial of all morals, in collectivist ethics becomes necessarily the supreme rule. There is literally nothing which the consistent collectivist must not be prepared to do if it serves ‘the good of the whole’, because that is to him the only criterion of what ought to be done. Once you admit that the individual is merely a means to serve the ends of the higher entity called society or the nation, most of thos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ism which horrify us follow of necessity.

  From the collectivist standpoint intolerance and brutal suppression of dissent, deception and spying, the complete disregard of the life and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 are essential and unavoidable. Acts which revolt all our feelings, such as the shooting of hostages or the killing of the old or sick, are treated as mere matters of expediency; the compulsory uproot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becomes an instrument of policy approved by almost everybody except the victims.

  To be a useful assistant in the running of a totalitarian state, therefore, a man must be prepared to break every moral rule he has ever known if this seem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end set for him. In the totalitarian machine there will be speci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thless and unscrupulous. Neither the Gestapo n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concentration camp, neither 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 nor the SA or SS (or their Russian counterparts) are suitable places for the exercise of humanitarian feelings. Yet it is through such positions that the road to the highest positions in the totalitarian state lead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economist, Professor Frank H.Knight, correctly notes that the authorities of a collectivist state ‘would have to do these things whether they wanted to or no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eople in power being individuals who would dislike the possession and exercise of power is on a level with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xtremely tender-hearted person would get the job of whipping master in a slave plantation’.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如果抛开世袭的权力不谈,那么,弗兰克·奈特的话确实是值得认真体会的:“倘若一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欲望,那么,如果这个人居然能够当权,包惜弱就也能投靠到奴隶主手下做一名挥着皮鞭的严厉监工了。”

  ——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包惜弱是谁吧?她可是杨康的妈!

  不会告诉我你还没想到这位外国专家是谁吧?他是哈耶克。

  

  参考一下他山之石还是有必要的。好了,我们回头再看《周易》,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再到“群龙无首”,是不是有了些新的体会呢?

  “群龙无首”被捧到最高位置,是不是暗含着对“飞龙在天”的反动呢?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感悟归感悟,可也不能悟得太离谱了吧?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么前卫的思想么?”

  哎,这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依据的。这依据暂且不谈,先请大家欣赏两首诗: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再来一首新诗: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这两首诗,想来许多人都会觉得眼熟。不错,这都是郭沫若写的。很肉麻是吧?很恶心是吧?但请少安毋躁,静下心来,听我说上两句。

  郭沫若同时代的史学大家们的著作,我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有个感觉是:要论扎实,都够扎实的;可要论聪明,恐怕郭老得名列前茅。

  郭老的书,不但观点强、学问深,而且到处都透着那股子聪明,他老人家又出入于文史之间,把文采带入史笔,每每读来,常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后来我就奇怪,这么一位人物,怎么就能写出上边那种诗呢?都说他谄媚无耻、文人无行,这些烂诗谁看谁说恶心,可是,当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吗?

  我怎么想怎么觉得不会,以郭老的才学,如果认真来写歌功颂德的诗歌,绝对能写得够水准,绝对能写得又让被捧的人觉得舒服,又让大家不觉得腻味。所以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很可能是故意的。

  就看那个《水调歌头》,内容不说,平仄就不讲究,出律,按说这是写诗填词的基本功,郭老这般身手哪能出错呢。毛主席在世的时候,郭老写的认错诗就没这样,够工整的,想来因为主席本人就是诗词高手,不好轻易糊弄。

  这倒让我联想起我以前的写作经历。——嗯,可能有人觉得我写书不怎么样,有这可能,因为写这类东西不是我的长项,我的长项是写检查。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很讲“代表”:你熊逸可不是你自己哦,在学校你代表着你们班级体,出了学校你就代表着学校,等等等等。(大家正好可以联系一下上文里哈耶克那些观点。)

  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被要求写检查,我心里不服气,可又没有反抗的力量,那么,既然要写检查认错,我就“使劲”认!这种检查我写过很多,所以还有些印象。——我基本上是把“代表”的逻辑不断放大:我检讨,我错了,我的错误如果被外班同学看见,他们会说某某班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我这是给班级体抹黑了;如果被外校的同学看见,他们会认为某校的学生很差劲,我这是给学校抹黑了;如果被外国人看见,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很差劲,我这是给中国抹黑了;如果被外星人看见,他们会认为地球人很差劲,我这是给地球抹黑了;如果外星人因此轻视地球人,挑起了星际大战,导致了银河系的毁灭……这,这都是因为我今天早晨没交作业啊!

  呵呵,所以我觉得郭老写烂诗的心态和我写检查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现在要出来给郭老说几句公道话呢,因为我前边提到的那个“依据”主要就是郭老的研究。可郭老现在的名声实在太臭,我一引他的观点,怕不少人马上就会生出抵触情绪。虽然郭老研究《周易》的一些结论现在基本被推翻了,但在没被推翻的那些内容当中,确实有着一些非常有力的见解。

  场面上交代过了,下边就该接着开讲了: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这就需要好好查查《周易》的来历了。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周易》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周易》。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的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什么的,没多少是靠得住的,只要没拿出扎实的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代的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惟一可靠的人,就是“三圣”的最后一圣——孔子。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的部分说起吧。

  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极深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无论取哪种解释,这段话都能告诉几点重要信息。第一:《易经》不是孔子作的,要不他怎么自己还要学呢,虽然伏羲和周文王的故事很不可靠,但孔子看来确像是只作了《易传》;第二:《易经》很难学,儒家其他学问在本科就可以学,唯独这个《易经》,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轻易去碰,简直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三:《易经》很神,虽然难学,可你一旦真学会了它,就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避免犯错。(是不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不知道了。)

  孔子的时代是个乱世,虽然接踵而来的战国时代更是乱得不行,但孔子这会儿就已经够乱的了。孔子悲凉地旁观着身边的这个世界,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的事情呢?每天的报纸不用仔细看,只浏览一下头版的大标题,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临头了。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声疾呼着:“我们周朝是个礼仪之邦啊,礼仪之邦是最讲究官本位的啊,每个阶级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能乱来啊!”

  要让世界由乱到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如果你是孔子,你想改良春秋乱世,你会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嗯,一定要先找到病根,从根子上入手。

  那么,根子又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之后,胡适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引用了孔子在《易传·文言》里的一段名言: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这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易经》上说:“出门踩到霜了,预示着天寒地冻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说,别等到天寒地冻了再去找破冰船清理航道去,最好在地面刚刚结霜的时候就早做准备——举个极端的例子,别等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了再去跟他兵戎相见,如果一开始就把一战之后的德国重建工作搞好,如果法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们在那时候就有了清楚的欧盟概念,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

  孔子就决定从根子上入手,胡适说:“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胡博士这话让人不大容易马上理解。其实孔子抓的根子主要是重新明确周朝初年的等级制度,让作老板的好好作老板,作员工踏实作员工,员工别想翻身当老板,工农也别想当家作主人,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全国统一,移风易俗要自上而下。胡适认为,这些内容全都蕴涵在《易传》之中。

  可郭沫若倒不认为《易传》真有孔子的手笔,也就是说,前边胡适认为是孔子说的那段话(也是历代基本公认是孔子说的话)不是孔子说的,他说这《系辞》什么的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们搞的。但若干年之后,郭沫若又把自己的说法给推翻了(推翻原论并不就意味着倒向胡适和历代公论),原因是新证据的出现使得《论语》里的那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变得靠不住了。

  要知道,所有先秦文献里明确提到孔子和《周易》的亲密关系的只有这么一句,如果这句话出了问题,那可真是出了大问题了。

  问题在哪儿呢?原来,这句话里的那个“易”字其实应当是“亦”,逗号也应该点在“亦”字的前边,这就变成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这就变得和《易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郭沫若接着又有一段论证,最后的总结有两点,第一:孔子和《周易》并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在孔子的时代《易经》还没有成形。

  

  这观点好像太大胆了一些吧?就算孔子和《周易》无关,可《易经》卦爻辞的文字那么古朴,难道还会是孔子以后的文辞吗?

  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卦爻辞里的“若”字和“如”字,其实还有一些明显特征,有人专门从文字风格来分析过,认为《易经》的卦爻辞确实非常古老。

  哦,如果非常古老,那就早于孔子;如果晚于孔子,那就不很古老。到底谁说的对呢?

  ——可能都对。

  这可不是和稀泥,因为卦爻辞虽然有不少文字可能非常古老,但也有一些不太古老,所以,《易经》不像是由“某某著”,倒更像是由“某某编著”,也就是说,这书是由什么人,或许是晚于孔子的什么人,把一大堆新的和旧的卦爻辞收集起来,再组织组织,再编辑编辑,再校订校订,一番拷贝粘贴的功夫,最后完成了这部《易经》。

  那么,这位编著者能不能查到呢?

  郭沫若说他查到了,这个人就是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这个名字很古怪吧?不过他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复姓。他姓“馯”(这个字既读“千”,也读“汉”),名“臂”,字“子弓”。

  《汉书》里叫他馯臂子弓,《史记》里叫他馯臂子弘,郭沫若认为“弘”是“肱”的笔误,姓“馯”,名“臂”,字“子肱”,名和字的意思是呼应的,这很合乎古人的习惯。大家都该记得郭靖给杨过起的名字吧,姓杨,名过,字改之,“过”和“改之”就是意思的呼应,表示“过而能改”。不过我总怀疑郭靖那个老粗起不出这么有水平的名字。

  

  图34-《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1

  图35-《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2

  

  传统上认为,《周易》的学问从孔子完成《易传》之后就一代一代往下传,有说馯臂子弓是第三代传人的,也有说他是第四代。可是郭沫若却说,馯臂子弓既不是第三代传人,也不是第四代传人,《周易》里的《易经》部分根本就是这小子编著的,他才是货真价实的第一代!

  奇怪吧,创始人怎么倒成了传人了?

  这不难理解。好比我去推销一种包治百病的新药,如果老实介绍:“这药是我们内蒙某某旗卫生所的大夫精心研制的”,你听着可能就会眉头一皱:“哦,蒙古大夫?!”

  我还是改口的好,我会说这药的研制者是纽约医疗中心爱德华·李博士的专利,而这位爱德华·李博士是位华裔科学家,他爷爷是李时珍,他外公是孙思邈。

  ——馯臂子弓的遭遇正是如此这般,虽然他确实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生的成果最后变成了导师的,这也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吧?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易经》的创始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那《易传》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孔子了。

  郭沫若的意见是:《易传》的作者以南方的楚国学者为主,主要都是荀子的学生。《易传》里不是有那么多的“子曰”吗?方才胡适不是还引了《系辞》里孔子的话吗?郭沫若说:这都是《易传》作者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子曰”难道一定就是“孔子曰”吗?不一定的,很可能不是“自己曰”就是“荀子曰”呢。

  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的一位儒家大师,此人学养深厚,思辨能力极强,还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很不儒家的著名学生。

  荀子是赵国人,后来到南方的楚国发展,老板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上海有个简称“申”,就是从春申君这儿来的)。荀子没赶上好时候,他的时代正是秦灭六国如火如荼的当口,而且,很可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老人家仍然健在。

  荀子如果遥想当年,儒门之中,祖师爷孔子虽然一生都无法施展政治理想,但好歹也能周游列国,讲学授课,传播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一般也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的后学们,子夏讲学西河,作了魏文侯的老师,声誉极隆;曾子在鲁国的时候,鲁缪公简直拿他当爹当妈似的伺候,可人家曾子还挺挑理;孟子也不得了,一开路就带着一大帮研究生一起,浩浩荡荡一个车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整个儿一群蝗虫,最可恨的是,他拿着韦尔奇的薪水还不知足,一辈子到处跑,就是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唉,唉,唉,可到了荀子这里,前辈们的所谓苦难都变得比蜜还甜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讲,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专制时代更加不幸了。荀子悲凉地看了看四周,全国上下忽然变得只有一个秦始皇思想了,人民群众至少在表面上取得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为了维护秦始皇思想的权威性、绝对性和惟一性,开始出现了无所不在的秘密警察。

  中国人都知道“焚书坑儒”,“焚书”消灭了出版自由,“坑儒”消灭了——

  得为秦始皇说句公道话,其实“坑儒”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坑杀儒家知识分子,是对全国的知识分子们起到杀一儆百作用的残酷大屠杀。“坑儒”所坑的“儒”其实并非儒家人物,而都是些方士,也就是神棍一类的人,而且秦始皇是具体针对这批神棍来“坑”的,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或者剿灭一切反动知识分子的意图。

  所以,虽然“焚书坑儒”是一直连在一起说的,但性质大不一样,“焚书”是全国性的政治行为,意在愚民,而“坑儒”则是一个小范围的具体行动,端掉了一个以神棍为主要成分的反动团伙。

  天下一统了,秦帝国需要稳定。对老百姓来讲,国家让你往东,你就别想往西;国家让你打狗,你就别去骂鸡。每个老百姓都不是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个人,而是秦帝国国家大机器里的一个小小零件。

  对于零件来讲,最好多干活儿,少读书,手脚要勤,大脑要懒,这才是好零件,好国民。

  在焚书令之后,好国民只有三种书可看:医书、算命书、种树书。

  大家先想想南宋大英雄、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词中有很著名的一句是:“且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这里的“种树书”是个很高明的修辞,如果你不知道它另有出处,单从字面上理解,也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但如果你知道了“种树书”可能是藏着用典的意思的,那你就更能体会到辛弃疾当时愤懑的心境了。

  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荀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那些荀门学者,那些怀着亡国之痛的楚国知识分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早在周厉王时代,大贵族召公就能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至理名言,而其实,钳制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言论倒并不是一定就钳制不住的,只是技术难度比较大罢了,而且需要统治者具有极大的权力。

  在周代,政治体制主要还是封建制,封建制表现为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专制,一国之君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们对国君不满意的时候甚至可以联合起来赶走国君,赶走周厉王的那场“国人暴动”就属于这种性质。所以,对于那时候的一般统治者来说,“防民之口”确实“甚于防川”。

  可历史一进入秦朝,封建体制就转变为专制体制了,诸侯自治也变为中央集权了,皇权开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了,所以“防民之口”也就相应地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了。

  于是,秦政府以重法钳制出版著述,更严厉的是,还不许大家交头接耳——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喜欢扎堆聊天的,如果有的话,放在秦朝,这个习惯会害你掉脑袋。

  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倒也没什么,反正吃饭睡觉呗,就算让读书还不识字呢,可对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就如同阻挠西门庆去勾引潘金莲,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不可忍,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可能会说:“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都是占个卜、算个卦么,现在也一样做呗。”

  可再灵的乌龟、再神的蓍草,也抗拒不了专制皇权啊。所以,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还记得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知识分子都去搞考据学了么?高手即便在寻章摘句这样的枯燥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机会传播思想,不动声色地颠覆着主流观念。

  秦帝国专制之下的学者们一看,不是还有三种书可以流通么,嗯,这个算命书有些搞头,咱们就研究算命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乎逻辑的解释。郭沫若给出了不少证据,认为尤其是楚国的荀门知识分子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易经》的阐释当中,通过对卦爻辞的解说,阐发那些无法在秦帝国光明正大地表达出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易传》就是这样成形的。

  我们一般所熟悉的《周易》思想,诸如阴阳的相互作用、事物的演进变化等等,其实都是《易传》里的思想。郭沫若认为,《易传》这分明就是针对秦始皇,就是在和秦帝国唱对台戏。

  秦始皇把自己叫做“始皇帝”,自己的子孙就“二世”、“三世”这么往下一直叫,直到“万世”。可《易传》传达的思想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过后是暑,暑过后又是寒。荀门学者们唱着:“太阳落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地开。”

  如果你负责秦帝国的宣传工作,你可能会和这些捣蛋分子对对歌:“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哈哈,世界是线性发展的,哪有什么轮回!”

  荀们学者会回答:“你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因为它飞到你儿子那儿去了。所以这世界依然是轮回变化的,历史不是线性的进程。”

  当然了,秦帝国不会给异见分子唱歌的机会,可人家会在《易传》里偷着唱,其中思想的隐蔽涵义是:别以为你们秦帝国就真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嘿,风水轮流转,明年还不知道会转到谁家呢。别以为你们秦帝国真能一万世不动摇,这个世界的真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万物永远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在两千多年前的另一个东方世界上,释迦牟尼说:“事物都有成、住、坏、灭,生命都有生、老、病、死。一切全是因缘聚合,空幻不实。”——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人生观。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世界上,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宇宙观。

  而《易传》阐释变化之道,重点却在于政治思想。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最初的那个问题: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现在再来想想,乾卦九五爻、上九爻和用九爻的关系,想想用九爻“群龙无首,吉”的爻辞,想想这一爻为什么能够高踞于通常认为象征帝王的九五爻之上,并且是“吉”,而不是像上九爻那样物极必反式的“有悔”?

  有了前文这些铺垫,这时候如果让我对这个问题推测一下的话,我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为什么六十四卦里只有乾卦和坤卦才有“用九”的爻辞,其他卦却全都没有呢?而且,“用九”爻辞是有辞无爻——乾卦也和所有卦一样是由六根爻构成的啊,到第六爻“上九爻”就到头了,并没有一个第七爻呀?再有,乾卦六根爻的爻辞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周期,阐明事物从萌生到发展,再到鼎盛,最后物极必反的一个过程,圆满无缺,并不需要再加入一个“用九”啊?

  我对“用九”的这些疑问早有无数前辈研究过了,但结论都没什么太令人信服的。当然,我的推测更不足以让人信服,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桩无头公案。我对这桩无头公案的推测是:“用九”恐怕不是《易经》原来就有的,而是被荀门学者们篡改上去的。

  从人之常情上讲,“群龙无首”充分表达着亡国的遗老遗少们对旧制度的怀念。是呀,封建社会到此结束了,贵族民主制度到此结束了,除了皇帝没有人再对国事有任何有保障的发言权了,分封诸侯变成了设立郡县,诸侯分治变成了中央集权,一个容得下国民制约君权、容得下百家争鸣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大家习惯于把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统称作封建社会,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从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专制社会、极权社会,而封建时代的贵族民主遗风便被专制社会的皇帝独裁所取代。(关于这一点的具体分析都在《孟子他说》第一册,谁要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找。)

  也别太当真,我这只是推测罢了,所依据的除了不充分的证据之外,还有人之常情和世之常态。就后者而言,从历史上看,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那么基本上说,不管把什么人搁进去,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吧,都说我们中国农民是吃苦耐劳的,是任劳任怨的,是有着典型东方式的勤俭美德的,可你会看到,一旦制度和外部环境一变,嗯,比如在大锅饭时期,农民们就不再吃苦耐劳了,不再任劳任怨了。我们再把眼光往前放放,往外放放,这种制度其实当年欧文早就搞过试点,列宁也搞过试点,全都是同样的收场。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

  所以,别以为人的地域性啊、时代性啊就真有多重要,要知道,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只有这点才是最重要的,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再看上边的例子,大锅饭时期的懒汉们到了承包制实行以后,马上又变回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了。这可是全国范围的大事件啊,太有说服力了。

  这可不仅仅是我的个人体会而已——我曾经这么以为过,后来发现早有很多人认清这个规律了,郭沫若在当年反动派大造舆论说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话:“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这观点可是出自一位历史学家之口哦!

  其实就往身边看看,这个逻辑在很多地方也都适用,比如,你看到甲城市的公交车查票很严,乙城市恰好相反,你不要以为乙城市就民风淳朴,司机和售票员更容易信任乘客,要知道,如果在同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两座城市同样是外来流动人口很多的大都会,如果这种情况是普遍情况而非个案,那么惟一的可能就是两地公交公司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司乘人员的个人收入和车票销售额度的挂钩紧密程度不同。好习惯都是逼出来的,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这个道理,无论在社会、国家、公司、家庭,全都适用。

  我讲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很清楚清朝文字狱兴盛时期的那段历史,而那时是极权统治,秦帝国也是极权统治;那时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秦帝国也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那时的学者们被迫退到了看似和政治毫无关系的考据领域,秦帝国的学者们难道不也会退到看似和政治无关的算命领域吗?文字狱那时的学者在考据当中谨慎而隐蔽地提出了颠覆性的思想观念,难道秦帝国的学者们不也会在算命书的隐蔽之下表达自己的非主流见解吗?

  我方才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易经》里的“用九”之谜和《易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也很容易被理解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么说,这些个作者和编者都是些楚国的爱国学者了?可《易传》里看不出有爱国主义的成分在啊?”

  第一个理由是:真把话说那么明显,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第二个理由是:别以为爱国的观念很早就有,事实上,这个观念是出现得很晚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是明朝末年才由大学者顾炎武提出来的,而且这句话还不能就这么单独来看,而要和顾炎武的亡国和亡天下之辨一起读才行,因为顾老师这话的前后文是外族灭了汉人政权,这才是当时的正统知识分子最不能容忍的。

  ——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说说。读历史千万要小心的是,不要拿现代观念去套古人。我们现在都认为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了,我们新中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人大行使政治权利,层层选举,我这片每到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都会挂出横幅,请大家投出神圣的一票。所以,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用税款养活着政府,政府是被人民雇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话,我们爱我们的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可古代社会不是这样啊。

  从秦朝到清朝,是漫长的极权专制,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从你一降生开始,你就是属于皇帝的,你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是一部分作为你自己、一部分作为皇帝的私有财产而存在着。如果皇朝鼎盛,你可能也会拔拔胸脯,遇到外国人欺负的时候会一瞪眼:“打狗也不看主人?!”可如果你正赶上昏君统治的时候呢?如果皇帝不把你当人,你还会去“爱”他的其他私有财产吗?

  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再宣传忠孝。

  什么是忠孝?

  忠是忠,孝也是忠,我们讲中华民族的孝道往往会拿和《周易》同列于“十三经”的《孝经》说事,其实《孝经》在本质上就是一本《忠经》。很多人觉得中国历来讲究孝道伦理,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实你只要把《孝经》通读一遍就不会再这么看了。这个问题详见《孟子他说》第三册,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皇帝苦口婆心,教育人民要忠君。其实这也怪不得皇帝,人性都是这个样子——想想什么东西最“忠”呢,当然是狗,所以狗才是人类的朋友。

  狗对同类会很凶,但对主人永远都很温顺,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养狗呢。以前流行过一首歌,名字好像叫《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这个名字很说明问题啊。你就算把狗扔了,一般来说,狗还会千里迢迢找回家,一点儿不会怨你,可你要是做了一丁点儿对不起女朋友的事,女朋友就得跟你急。如果你是皇帝,你是希望臣民们都像你女朋友呢,还是都像狗?

  在强大的宣传之下,老百姓们觉得自己天经地义就是狗,天经地义就该服从主人。而看家护院是狗的天职,所以老百姓们自然应该看护好皇帝的家业。所以说,在有皇帝的时代里,忠君才是第一位的,甚至是惟一的,爱国的意思主要是爱护皇帝主人的私有财产,而既然有了忠君观念,爱国也就成了不言而喻的,没有特别提出的必要。

  在秦帝国之前,周代主要都是封建制度,前文讲过,是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政治的局面,没有中央集权。而且,时间越往前,“家”的概念就越是重要于“国”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贵族可以不爱国,这没什么,没人因为他不爱国就唾弃他,但他一定要爱家,不爱家的人才是被人唾弃的。

  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只说“贵族”如此,而不说平民?因为那时的社会是由贵族把持的,贵族人数很多,从高级贵族到低级贵族,都住在城里,他们都是所谓统治阶级,都是享有政治权利的;而劳动人民一般是原住民或者被征服者,或者既是原住民,同时也是被征服者,这些人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周朝,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时代,是个宗法社会,治国依靠的是礼制,简单说就是非常强调等级秩序,等级秩序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我们说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源头就在这儿。而礼制是针对贵族阶级的,对草根阶级用不上,所以说“礼不下庶人”,这可不是指对草民百姓可以不讲礼貌。即便到了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还都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对草根阶级是没什么高要求的。让他们“爱国”?根本谈不上。

  国家是贵族的,而且是贵族集体的,在周代前期尤其如此。那时的社会“群龙无首”,周天子并没有多大的权力,自己的直辖地盘只有很小的一块,其他地方都分封出去了,地方诸侯们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只要经常向天子进进贡,有事的时候帮天子打打仗就可以了。那么,贵族们有强烈的爱国观念吗?也没有。诸侯们爱自己的封国胜于爱他们头顶上的周朝,到底自己的封国才真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是自己的命根子。

  那,每个诸侯国里的贵族们都爱各自的诸侯国吗?也不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像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诸侯也要分封自己手下的那些小贵族,这些小贵族其实也不算小,他们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对诸侯国国君要尽的义务就和诸侯国国君要向周天子尽的义务一样。而这些小贵族还要把自己的领土、人口和军队再分封给更小的贵族,互相的权利和义务也还依次类推。所以,在那个时代里,“家”的观念胜过“国”的观念,一个叛国的贵族并不就会受到普遍的非议,可他如果叛了家,或者把自家给搞垮了,那可是不容原谅的罪过。

  这一点现代人不容易理解。要知道,当时较大贵族的“家”几乎就是一个小国,我在前文不是讲过叔孙穆子和竖牛的案例吗,叔孙穆子是鲁国的大贵族,他的“家”几乎相当于全国的三分之一,比一些小诸侯国的全国都大,竖牛作为他家的管家,也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小国总理。而叔孙穆子作为叔孙氏的当家人,在处理重要事务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一般标准,是要把自家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前的。

  周朝这种政治结构发展下来,就使得每个诸侯国里几乎都产生了国君和大贵族的权力之争,争斗的趋势是掌权者越来越少。有的国家最后是君权压倒了大贵族,而有的国家则相反,比如鲁国,三家大贵族实际上已经把鲁国瓜分了,鲁国甚至有一位国君被三家联合赶到国外去了,一直都回不了国。这三家大贵族就是孔子经常念叨的“三桓”: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叔孙穆子就是叔孙氏某一代的大当家。

  晋国比鲁国更过分,六大家族斗来斗去倒了三家,剩下的三家居然公然瓜分了晋国,从此中原大地再没有了晋国的名号,原来的晋国版图分裂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这就是标志着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分野的重大事件“三家分晋”。

  

  任何事情好像都很难说没有特例,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出了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屈原这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社会体制和社会风气都和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不大一样了。再者,楚国对于周朝来讲其实是个“外国”,受中原华夏文明影响不大。这点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讲过,现在简单讲讲:楚国原本是在商代晚期加盟到周人阵营的,后来又退了出来,这就大体相当于一个加盟国退出了邦联(简单说,邦联是比联邦更加松散的联邦制),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事实上,楚国一直以外国自居,楚王很早就称了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中原诸侯们也都不把楚国当自己人,只当他们是南蛮子,是未开化的蛮族。还有第三点是:屈原是楚国贵族,和楚国王室是同姓的一家人。所以,虽然他只是个小贵族,但楚国也有他的一份,甚至可以说,楚国就是他们芈家的。

  芈,读“米”。奇怪吧,屈原怎么又成芈家人了呢?

  楚国的国王姓芈,前边讲过,一个“姓”会渐渐分成许多“氏”,芈姓就分出来熊氏、屈氏、景氏等等,所以屈原的“屈”并不是他的姓,而是他的氏,“原”也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称呼习惯,我们应该叫他“芈平”——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芈平。

  所以严格说起来,爱国主义是个后起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个现代观念,最好不要轻易往古人身上去套。话说回来,对于可能是《易传》作者的那些楚国学者来说,他们对秦帝国的态度恐怕不是出于什么爱国主义,而是出于历史上的仇恨渊源和既得利益的被剥夺,还有自由思想的被钳制。

  ——呵呵,一家之言,推想而已,可别问我要什么充足证据。不过我倒愿意顺手把托马斯·潘恩的一句名言摘录过来,让大家看看他老人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心态——“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

  

  

  绞尽脑汁的段意和中心思想

  

  郭沫若研究《易传》,估计《彖》、《系辞》、《文言》是荀子的门徒在秦帝国统治时期写下的作品,《象》在《彖》之后,是另一派学者写的。

  这几篇《易传》我们都已经接触到了,它们的观点有些互相呼应,有些互相矛盾,有些像是脱胎于老子,有些又像是渊源于荀子。我们接着来看看乾卦内容当中还没讲到的部分吧,上边讲的这些问题在下文里会逐渐地显露出来的。

  马上要遇到的就是《象》,《象》阐释乾卦的这一小节堪称《周易》当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些经典漂亮话也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恐怕无人不晓。这是阐释乾卦的内涵,说人要向老天学习——你看老天,风刮了又刮,雨下了又下,沙尘暴来了又来,怎么就不累呢?嘿,他不累,我们人也不能喊累,只有自强才不会落后。

  我这是把整句的意思串着解释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较较真,问问“天行健”这耳熟能详的三个字到底怎么讲呢?

  这三个字太常见了,意思倒也囫囵明白,可真要较起真来,还真不大好说。

  我最赞同的解释是:“健”就是“乾”,就是指乾卦,这三个字应该断成“天行,乾”,直译就是:天的运行,就是乾卦的意像。

  还有一个词一较真也让人糊涂:自强不息。

  现在我们是把这个词当成成语来用了,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在《象》的原文里,这个词好像还不该这么解——如果把“自强不息”当作一个词,那么,前边那个“以”字到底是派什么用场呢?

  “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是说:“君子通过‘自强’来达到‘不息’。”

  再看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句联系起来,意思就应该是:乾卦的意像是天,天的特征是运动不息,君子要效法天,也要达到运动不息的程度,而达到这一程度的途径就是自强。

  ——看来最熟悉的东西也禁不起较真。

  《象》下边开始逐个阐释乾卦六根爻的爻辞。

  

  《象》说:“之所以‘潜龙勿用’,是因为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底下。”——其实别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专家们的解释也有好多分歧呢,有不少人从分析卦爻的结构入手,说阳爻是阳性的,应当向上腾飞才合适,可现在却在最底下,位置太差,所以才“潜龙勿用”。

  这话看似有道理,可再一捉摸,如果从卦爻结构分析,这一爻是阳爻居阳位,男生在有男厕所的楼层上课,爻的位置是“得位”的,只是不“得中”罢了,说不上有多不好。如果从“乘”和“承”的关系来说……算了,还是不说了,反正这是一团乱账,《象》的原文只字没提爻位分析,我们也别想太多,还是只就字面理解好了。

  

  《象》接着说:“之所以‘见龙在田’,是因为君子的高尚情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

  爻辞里本来说的是“龙出现于田”,象征人有出头的机会;《象》给引申成君子在野,默默感化着身边的百姓。

  这个引申很儒家。孔子在野的时候就搞教育,孟子也说过古时候人得志了就为天下人民谋福利,不得志了就在老家静悄悄地待着,好好修身,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一些潜移默化的好影响。这种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而且内容也被发展开了,《岳阳楼记》里不是就说知识分子在朝的时候要“忧其民”,在野的时候要“忧其君”,思想余波一直波及到现代,“居庙堂之高”的人是不是都“忧其民”,这我没有发言权,可我知道北京不少出租汽车司机就属于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

  

  《象》说:“‘终日乾乾’,这是说……”

  暂停一下,这里需要先来解释一下《象》的语言风格:在单引号里边的那部分都是引用的爻辞,虽然只引用前几个字,但表示的却是爻辞的全句。比如现在这个“终日乾乾”,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省略形式,而单引号外边的话则是对这句爻辞的解释和阐发。

  《象》是怎么解释九三爻的爻辞的呢?原文只用了四个字:“反复道也。”

  古人没发明标点啊,所以这四个字到底该怎么断句,说法就不一样了。

  解释之一:反复道也=反复之道也。

  解释之二:反复道也=反复,道也。

  从这两个不同的断句,又生发出了很多的解释。太复杂了啊,我还是只说说我自己的解释好了:

  爻辞里不是说“白天努力上进,晚上谨慎小心”吗?白天和晚上翻来覆去这么搞,有前途!

  我们想像一个有志青年,白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晚上在宿舍的被窝里打着手电学习领袖思想,这样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反反复复,持之以恒,难道不是大有前途吗?

  

  《象》记者说说:“‘或跃在渊’,你就大胆往前走吧,没坏处的。”

  到了九四爻,如龙得渊,这有点儿如鱼得水的意思。所有这些爻和爻辞都是有脉络、有顺序的,九三爻那个有志青年又是努力上进,又是谨小慎微,咬紧牙关做事,夹起尾巴做人,这样的日子已经熬了许久了啊,可熬到九四爻了,鱼终于看见水了,龙终于看见渊了,有志青年终于看见有个好位子出了缺了。怎么办?上,还是不上,这是个问题。

  九四爻的爻辞告诉你:经过了前边那么多积淀,是时候了,遇到机会就大胆上吧,不妨事的。

  

  《象》接着说:“之所以‘飞龙在天’,是因为有志青年终于大展宏图了。”

  从“潜龙勿用”到现在的“飞龙在天”,五个爻,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志青年的五个人生阶段,又像是谋大事者的成功步伐。嗯,现在我们也能从中捉摸出一些易理了——

  易理心得:要有把握时机的观念,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别出手,时机不到时应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我们如果把这句词里的“猛虎”替换成“龙”,把“忍受”替换成“勿用”,不就是“潜龙勿用”的意思吗?还记得吗,“恰如猛虎卧荒丘”这首词是宋江在杀惜之后被刺配江州,题写在浔阳楼的墙壁上的。

  说到宋江,他的九四爻恐怕就是“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大胆造反,大胆杀人吧,“无咎”。

  

  《象》接着说:“所谓‘亢龙有悔’,是说月满则亏、器满则盈,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巅峰状态无法持久。”

  这等于是给九五爻的“飞龙在天”注射了一针稳定剂。人生好比爬山,攀石越坡,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终于登到山顶了,这时候就该下山了,就该走下坡路了。

  这好像有点儿消极是吧?不过这毕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山倒也不是不好,前边不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么,要想“不息”,就得“自强”,下了这山,再登那山,一山望着一山高,生命不息,爬山不止。

  有人可能会问:“‘一山望着一山高’,这句谚语不是劝人知足常乐、不可盲目攀比的么?”

  嗯,没错,不过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里就是不同的意思。假如你看见报纸新闻标题说:“熊逸认为,我们应该一山望着一山高。”不要马上就摔下报纸痛斥,先把上下文搞清楚了再发表意见。顺便一提,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可有谁了解过这句话是在什么上下文里说的,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

  

  《象》接着说:“‘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这句话我没翻译,因为实在很难翻译。

  “天德不可为首也”,看上去很简单的一句话,越捉摸越想不明白,历代各家的解释照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仔细想想,谁的理好像都不太有足够的说服力。

  古人的一种经典解释是:天的属性是“刚健”,所以要以柔待人,如果再把刚健的东西作为主导,那就太刚了。打个比方,《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个个都是勇冠三军的人物,如果再有个张飞那样的人来作他们的领导,这个组合恐怕玩不了多久,所以呢,非得是武功不高又爱流眼泪的刘备来作领导,这才合适。这道理反过来说也一样:“全是娘子军,一个党代表”。

  ——这种解释不管正确与否,但至少逻辑合理,字面上也能够自圆其说。

  其他的解释还有各式各样的,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群龙无首是符合天德的,不应该有首领”,也有人说:“天德是无始无终的”。这两种解释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字面上解释不圆,关键是把“为”字都解释成了“有”,但这一解似乎是没有出处的,“为”在哪里还有“有”的意思呢?

  反正这又是众说纷纭的一句话,我们对任何解释都不要太当真。还有,重申一下:天德的“德”可不是道德品质的意思,而是指属性、特征。

  

  我们现在已经看过了解释乾卦的《彖》和《象》,该仔细看看《文言》了。

  “文言”可不是“文言文”的意思,“文”字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其中一种重要的意思是花纹、斑纹、纹理,古代的“章”字也有这个意思,所以《诗经》里有一句叫做“织文为章”。唐朝有个武将写了一首咏宝剑的诗,有一句是“文章片片绿龟鳞”。注意哦,在古文里遇到“文”、“章”,还有“文章”的时候,可别一下子就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里的“文章”。

  “文”字既然有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就能理解现在很流行的“文身”为什么不是“纹身”。

  《易传·文言》的“文”就是这个意思,引申一下就是渲染、铺陈。所以《文言》就是对乾坤两卦的卦爻辞极尽铺陈、发挥、阐释的长篇大论。

  有人可能会问:“把那一共才几十个字的卦爻辞发挥出一大套深刻哲理,这靠得住吗?”

  靠得住还是靠不住,请往下看,看完之后自己判断。

  但无论如何,《文言》的这种方法还真是中国人的长项。我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总要对每篇文章都分析归纳出段意和中心思想,若干年的训练下来,我和同学们已经非常习惯于在任何文字里发掘深刻的内涵了。有一次学到朱自清的散文《绿》,课堂上大家突然面面相觑,因为分析归纳了这么多年的中心思想,今天终于被朱自清给难住了,这一篇写景抒情的小情小调的小品文,到底蕴涵着怎么样的深刻思想呢?

  终于有某位同学打破了沉默:“本文通过对祖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这真是一个经典的中心思想啊,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好了,咱们一段段地进入《文言》吧。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是在阐发乾卦的卦辞。《易经》乾卦的卦辞一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文言》分别来讲这四个字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们在前边已经讲过不少了。

  《文言》说:“元”,是最大的善;“亨”,是最大的美;“利”,是最大的便利;“贞”,是事物的主干。

  以上这几点讲的是“天”,下边接着就讲“人”。天,也就是乾卦,既然有“元亨利贞”这四大特点,君子也要向天学习,也要做到“元亨利贞”。

  这就是《文言》的主旨:人要效法天。

  有人可能会问:“我倒想向天学习呢,可天会刮风下雨,我怎么学也学不会呀!”

  ——刮风下雨是技术层面的事,而我们要学的是天的基本特点。

  《文言》下边分头细讲我们该怎么向天学习,反正就是抓住“元亨利贞”这四个基本原则。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这是让君子学习“元”,是说君子按照仁的标准为人处事,这就足以作大家的领导。明朝有个著名的大官叫温体仁,名字就是出自这儿的。

  “嘉会,足以合礼”,这是让君子学习“亨”,说君子把美好的东西聚在一起,就足以合乎礼法了。——这话不是很好理解,不过结合当时的礼制,好吃好喝好器物一般都是有各种复杂的规矩讲究的,都是有礼仪意义的,都是有政治色彩的。

  “利物,足以和义”,这是让君子学习“利”,可这个“义”到底是“义”还是“宜”,“利物”到底是“给万物以利益”还是“从万物获得利益”,还是什么什么,从来众说纷纭,咱们就不管那么多了,取一家之言,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是在说君子能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

  “贞固,足以干事”,这是让君子学习“贞”,是说君子应该行得正,坐得端。

  《文言》这一段最后归纳说:“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四德”之说就是来自这儿的。天有“元亨利贞”四德,所以君子要向天学习,要以“元亨利贞”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要说这“四德”的内容确实是好,所以历代统治者也没少号召大家学习“四德”,一个读书做官的人如果不知道“四德”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四德”虽然经常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一直讲了两千多年啊,可那些“四德”学习标兵们却不是缺这个德就是缺那个德,一千人加在一起能把“四德”凑出三样来就很不容易了,这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四德”在中国历史上一讲就讲了两千多年,可近几十年来,殷墟大量甲骨出土,甲骨文的研究不断发展,人们惊讶地发现:《文言》说的那“四德”纯属拍脑门儿。“元亨利贞”哪有那么深刻的哲理啊,其实意思就是“大吉大利,上上签”。

  看,中国历朝历代无数的聪明人,无数的有学问的人,就被这四个字忽悠了两千多年。

  这也难怪古人,我们就想想身边的事,一千年后的人看到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地图上有天安门广场,也有中粮广场,他们能想明白“广场”的意思吗?再比如现在流行的“高尚社区”,将来的人们顾名思义,会认为这里住的都是高尚的人,都是雷锋和欧阳海那样的,如果是贪官和黑心煤老板来买房,不管给多高的价钱,开发商也绝对不会卖。

  我们现在虽然知道了“四德”只是沙上建塔,但这套内容毕竟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如果你想认真了解历史,还是应该好好读读《文言》的。

  《文言》下边该一条条地解释爻辞了。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一问一答的形式。先来一个设问:“初九爻的爻辞说‘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呢?”然后老师回答说……

  这里“子曰”的字,以前一直是被当作孔子的,现在看来也不大靠得住了,我们也不要直接就说荀子,还是翻译成“老师”好了。

  老师回答说:“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他离群索居,自得其乐,高兴了就做做事,不高兴了就掉头而去。他的操守无人可以动摇,这就是所谓‘潜龙’。”

  我这解释也只是多种当中取了一种,不一定就对,只是我觉得比其他的好像更靠谱一点儿。

  大家看了老师这个回答,有什么想法没有?

  是不是马上想起一位古人?

  “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卧龙。

  “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前出师表》)。

  “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他离群索居,自得其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前出师表》)。

  ——这不分明就是高卧隆中的诸葛亮吗?

  《文言》这已经明显是把《易经》里的算卦吉凶之辞生发成了君子的人生哲学了。还记得吧,初九爻的爻辞一共只有“潜龙勿用”四个字,如果把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话,我也只用四个字:“猫着别动”。

  如果一个犯罪团伙找我来算卦,问的是最近适不适合抢银行,我算出的是乾卦初九爻,我就告诉他们“潜龙勿用”。这个犯罪团伙的成员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听不懂“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我就给他们解释说:“卦上说了,最近最好猫着别动,没看报纸么,正严打呢!”

  如果我不这么解释,而是按照《文言》来说:“卦上说了,龙,象征的是品德高尚的隐居的君子,他不赶时髦,不求成名,远离世俗过着恬淡的生活……”从此以后,大家就再也见不到可亲可敬的神算熊半仙了。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继续设问:“九二爻的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里所说的龙,象征的是道德高尚、立身正直的君子。他说话很靠谱,做事很谨慎,一身正气,从不搞什么邪的歪的。他把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引导,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易经》里说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人君之德啊!”

  ——你是不是也能一下子联想起谁呢?

  你可能想不起,但儒家读书人一定马上就能想起,他就是上古的大圣人——舜。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惟一一个完美的人,那这个人就是舜。舜在当时的禅让体制下接了尧的班,成为全天下的新一代最高领导人,他大公无私、勤勤恳恳、高瞻远瞩、德才兼备,反正人世间的一切好词你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在他的治理下,社会井井有条,人民丰衣足食,好人受到提拔,坏蛋全遭了殃。但是,这都是舜“飞龙在天”时候的事情,他在没有发迹之前,也只是个小小草民,靠双手吃饭,家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坏爹和一个著名的坏弟弟。

  所以,舜的生活一点儿都不轻松,干的比民工还多,吃的比模特还少,家里一个老黄世仁,一个小南霸天,整天算计舜,多次设毒计要把舜害死。

  这种日子换谁谁受不了,可舜受得了,不但受得了,还天天高高兴兴的,孝顺黄世仁,友爱南霸天,幸福死了。

  舜从事过多种职业,种过地,做过陶,也打过鱼,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用不了多久社会风气就会为之一变。就比如说舜在农村种地吧,本来上边下命令说要征地,补贴给每家二两陈谷子,让全村人搬到一百里地之外的盐碱地去。村里人不干啊,又哭又闹的,结果双方好几次发生冲突,死伤惨重。等舜一来这里种地,没多久风气就变了,大家知道互相谦让了,村民说:“我们还是去盐碱地吧,战天斗地才有乐趣,这边儿的地太肥了,一点儿挑战性都没有。”领导说:“这怎么好意思呢,你们还是在原地安居乐业吧,这段日子打死你们这么多人,真是过意不去,得好好赔偿你们。”村民说:“咳,这就见外了不是,还赔个啥呦,我们小老百姓的,您就拿我们当猪当狗好了,高兴了给口吃的,不高兴了随便打、随便杀。”

  这就是舜的本事,他从来没有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只是埋头把事情做好,说靠谱的话,做靠谱的事,不知不觉间就起了移风易俗之功。到了后来,舜把家里的黄世仁和南霸天也都感化了。

  《文言》不是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现的是人君之德么,我们看舜,一个笑嘻嘻的小草民,身上却具备了国君才有的素质。当然,舜后来确实也当上了全国最高领导人了。

  不过就算卦来讲,所谓“君德”不一定就非得指什么天子和皇帝。有一次我去一家机关办事,闲来给那里一个小干部算了一卦,算出来就是乾卦九二爻。我对他说:“你这卦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你快有出头之日了,对了,这是‘君德’,说明你有当领导的潜质。”

  我这话说完,本以为他会很高兴,没想到这小子突然脸色煞白,直勾勾盯着我的身后,失魂落魄一般。我一回头,见一个中年男子脸色铁青,也在盯着我们。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中年男子就是他们部门的领导。至于那个有“君德”的小干部,后来据说混得有点儿那个那个,看来天机还真是不可泄漏啊!

  这一段里还有个词值得讲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是一句名言,是一句指导了很多正直知识分子一生的人生座右铭,我翻译的是“说话很靠谱,做事很谨慎”。

  “庸”怎么讲?《周易正义》里说这就是“中庸”。

  “庸”,看上去不像个好字,“中庸”现在更不是个好词。我们说一个人很“中庸”,意思是这家伙做事没原则,老好人,和稀泥。我们说一个人“庸”,一般是庸碌、庸俗、庸才、平庸什么的,反正都不是好话。

  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闹的。

  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如果是《大学》、《和稀泥》、《论语》、《孟子》,好像不大和谐吧?

  儒家可从来不教人和稀泥,而且越到后来,君子和小人之分越是严格,在后儒那里,这世界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此即彼,哪可能会容许和稀泥的主张呢?

  如果不作庸俗化解释的话,和稀泥其实是非常后现代的概念,所谓“去中心”、“多元化”,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尺度,你可以认为吃米饭光荣,我也可以坚持吃米饭可耻,只要我们都不违法,也都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对方,那就可以和谐共存。但这可不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儒家,尤其是汉儒以后,基本都在坚持价值一元论,他们要是认为吃米饭光荣,就绝对不容许有人出来唱反调说吃馒头光荣,对异端邪说一定要斩尽杀绝。

  所以,既然《中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这个词怎么可能是和稀泥的意思呢?

  “庸”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常”、“平常”,如果说我“庸言之信”,那就是说,我这个人平常一贯说话都很靠谱,很有分寸,从来都不忽悠谁。

  “庸”字后来才有了“平凡”的引申意,大家可别以为这个意思是一开始就有的。

  如果好好看看“四书”,我们会发现“中庸”这个概念和我们望文生义想当然的那个意思完全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真正孔子讲的“中庸”和我们平日里认为的“中庸”恰恰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中庸”本来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还有,坚持原则,自己有主心骨,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贯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他一样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是凤毛麟角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孔子那时候就知道有资格称得上“中庸”的人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愤青也不错,洁身自好的人也不错——孔子管愤青叫“狂者”,管洁身自好的人叫“狷者”,合起来就是“狂狷”,从偏旁上看就不像是好词,不过孔子说了:这两种人虽然都还差着点儿,可愤青有股子冲劲,洁身自好的家伙有所不为。

  “狂狷”,这个标准其实也不算低,尤其是“狷”,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有所不为”呢?想想以赛亚·伯林说的什么“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孔子最推崇的是“中庸”,觉得还过得去的是“狂狷”,那他最看不上眼的是什么呢?

  ——是“乡愿”。

  “乡愿”这种人,孔子说他们是“德之贼”。孟子后来解释祖师爷这句话,对“乡愿”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意思是说:乡愿这种人,你看他不顺眼想批评他吧,可也挑不出他什么错来,想骂他两句又没地方下嘴,这种人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看上去还很廉洁,大家都觉得他不错,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大好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和尧舜之道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说过:“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歪才,是怕他败坏大义;讨厌伶牙俐齿,因为这会败坏诚信;讨厌郑国的靡靡之音,是怕它冒充正统音乐;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讨厌乡愿,是怕他们冒充有德君子。”

  这段文字很精彩,“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就是“同流合污”的出处,读起来还要注意“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当中的这个“似”字。

  这会儿有人可能会问问题了:“咦,这不明明是中庸么?”

  不错,我们平日里说的“中庸”其实在孔子眼里根本就是“乡愿”,这种人是他老人家最最深恶痛绝的。孔子如果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中华儿女普遍把他最推崇的中庸之道当成了他最痛恨的“乡愿”,这得是什么心情啊!——想想看,如果你是张靓颖的铁杆粉丝,可同学们都说你是李宇春的嫡系,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啊?

  “中庸”这个概念,在《文言》这里就能找到苗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看,先说的“中”,又说的“庸”。“中”就好理解多了,如果说做人,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再把“庸”的意思给加上,那就是:行得正、坐得端,一贯如此。

  讲完“中庸”,又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将出现: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九三爻的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是在说君子提高道德,做好事业的道理。君子靠讲求忠信来提高道德,靠提升文化修养和保持内心的诚挚来做好事业。一个人如果知道该出手再出手的道理,那就可以和他谈谈潜规则了;一个人如果知道该收手时就收手的道理,这就晚节可保。所以说,地位高的不要骄傲,地位低的不要忧虑,这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道理。”

  ——我得声明,这个解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文言》的这一段里,“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十个专家能有十二种意见。而且这句话还不能不重视,因为它提出了易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几”。

  “几”这个东西这里只是小小地露了一脸,将来《系辞》会有专门的讨论——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从《系辞》来看,“几”这东西神奇得很,人要是能够“知几”了,差不多就能未卜先知了。——唐朝有个大史学家,叫刘知几,名字应该就是从这儿来的。

  到底什么是“几”呢?就是“微”,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几微”,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着。比如说,一年之前我看到黄河的大堤上有一群蚂蚁爬来爬去的,一年之后这一处决堤了,淹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当初那群蚂蚁的活动就是后来大堤决口的“几”;历史上,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汉人政权节节失利,汉人百姓不断南逃,我就知道若干年后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有明显减少——我为什么能做出这个结论呢,一方面因为我精通《周易》,排排卦就能算出来,一方面因为我看到了“几”:农耕的人走了,游牧的人来了,植被会得到恢复了,水土流失的情况会减轻了。

  记得一篇文章,说某人“文革”期间坐了牢,有一天他突然在牢里发言攻击林副主席,这还得了!可一些天之后,林彪坠机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大家这才佩服这位仁兄的远见卓识。奇怪吧,他天天在牢里蹲着,哪儿来的如此敏锐的政治嗅觉呢?原来他只是在最近的报纸上发现一个现象:以前经常出现在头版的林副主席不大露面了,根据常识稍稍判断一下,答案只可能有一个——林彪出事了。

  这些都是见“几”。现在是不是想到了,我们用惯了的那个成语“见机行事”说成“见几行事”也很有道理吧?上边引的那段《系辞》里就有“君子见几而作”,这可能是“见几”的最早出处。

  其实“几”的“机”的意思有重合的地方。对了,这回得拿繁体字来说话,不然容易搞糊涂。

  简体字里的“几”在繁体里写作“幾”,“机”写作“機”,其实,在繁体字里,既有“几”,也有“幾”;既有“机”,还有“機”。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知几”、“见几”的“几”,在繁体字里是“幾”,被我们简化为“几”;而繁体字里出现“几”的时候,一般都是指“茶几”——我小时候总不明白什么叫“窗明几净”,以为是说“窗子明亮而且有几分干净”,很困惑,后来想通了:是“窗子明亮,茶几干净”。

  繁体字里的“機”也有“征兆”、“原由”的意思,它最先可能是指弩上发箭的那个小机件,大概相当于手枪的撞针,后来引申为各类机械,还指事情的关键和人的机智,还有时机、机会。这个“機”后来被我们简化为“机”。

  但令人讨厌的是,繁体字里也有个“机”,是指一种树。我也不知道这种“机树”是什么模样,不过汉朝大文学家、也是算卦高人的杨雄在《蜀都赋》里写过“春机杨柳,袅弱蝉杪”,看来是一种婀娜多姿的漂亮树。繁体字的“机”也通繁体字的“几”,当“茶几”讲。我们在繁体字的书里不但会看到“幾”和“機”,还会看到“几”和“机”,真够乱的。好了,以后再说到“知几”的“幾(几)”,我就一律用简体字来写了。

  关于这个奇妙的“几”,我再引一段新儒家的大师牟宗三的话,很多人一定都会爱听:“任何一件事在人世间,在宇宙间生起,开始一发动,将来的结果就统统包括在内,这一开始发动就是‘几’。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占卜就是用最具体的心态看事物。中国人的头脑很灵活,但这灵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讲。西方人讲本质属性那一套很死板。现在,中国人忘记自己的长处,学西方人那一套,但又学不好,所以现代中国人最麻烦。”

  “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宿命论啊?”

  ——难道不是吗?宿命论难道不正是算卦的基础吗?

  有人可能还会追问:“我们不是都学过必然性和偶然性吗?就算必然性和宿命论有点儿关系,那偶然性又怎么解释呢?”

  ——不,这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偶然性。

  继续追问吗?你也许会说:“我买彩票偶然中奖了,出门偶然被石头绊到了,这不都是偶然性吗?怎么会不存在呢?”

  ——如果承认有必然性,当然就不存在偶然性,所谓偶然性事件其实也都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我们认识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罢了。好了,我用两个三段论来推演一下:

  第一个三段论:

  1. 大前提:整个宇宙是有一个“第一因”的。(佛教不承认这点,但我们这里先不涉及先验性的内容。宇宙大爆炸学说也不是科学上的定论,只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罢了。承认宿命论的前提是承认宇宙大爆炸学说。)

  2. 小前提:因果规律是严密的。(只不过因果关系过于错综复杂,有些我们能粗浅地认识,便归入“必然性”,有些我们认识不到,便归入“偶然性”。但“偶然性”之所以“偶然”,其实并不是真的偶然,只不过我们认识不到促成这个结果的各种原因罢了。)

  3. 结论:命运全是注定的。(在“第一因”的作用之后,万事万物都会按照因果的既定轨道发展,哪怕我们现在在想什么,今天晚上吃什么,甚至信不信命,我现在在写什么,都是被注定好的。)

  第二个三段论:

  1. 大前提:即上面的结论——命运全是注定的。

  2. 小前提:对某一事物的未来发展,我们已经知道全部的“因”,并且能够从这全部的“因”当中再按照因果关系严密地推导出后面一步步、一个个的“果”(此事的“果”又会变成彼事的“因”),这里面所有错综复杂却都严丝合缝地吻合着因果规律的关系我们全都能够知道。

  3. 结论:那我们当然就能精确地推导出该事物的未来变化情况。

  (补充说明:要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个“算卦”工作及其对该事物未来的影响也是被注定好了的,算卦这件事本身也要被演算进去。)

  举个例子:

  我刚才才一出门,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陨石给砸死了。

  这个事情看上去够“偶然”的吧?

  但是,如果算命先生事先知道了所有的“因”,必然能推算出我会这么被陨石砸死。

  具体说:算命先生者要知道:

  1. 我的拖鞋刚刚坏了,

  2. 我的心理活动,

  3. 我是急性子,我要马上去买拖鞋,

  4. 我穿外衣的时间,

  5. 太阳系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和运行位置,

  6. 地球大气层的状况和特性,

  7. 地球的自转速度,

  8. 陨石的质量、体积和物理结构,

  等等等等……

  大概会有上亿、甚至几亿亿的信息汇总,然后再按照因果规律来精密演算,必然能够得出结论:在某一个精确到毫秒的时间,在某一个精确到微米的地方,我会被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砸死。呵呵,这就是命中注定,毫厘不差。

  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就连每个人下一秒钟脑子里会想什么,都能准确地算出来。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运算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因素没算周详,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比如,那颗陨石在外太空的位置如果偏差了哪怕只有一毫米,那它掉下来的时候可能砸死的就不是我,而是千里之外的某个人了。

  可见,在这种“上亿、甚至几亿亿的信息汇总,然后再按照因果规律来精密演算”的情况下,一个极其微小的偏差就已经足已使运算结果变得完全不准确了。

  还要知道,算命先生并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他们自己也同样受着因果规律的支配。

  所以,牟大师说的“占卜最重要是看几,能看到几,将来的结果都可以算到了”,理论上可能确实成立,但在实际操作上,就需要你具备惊人的演算能力了。

  好吧,先假定你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那么接下来你很可能会关系另一个衍生问题:命运可不可改?

  一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会拿《了凡四训》说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在《孟子他说》里论及了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总之,这问题的肯定性答案的前提是:要么因果规律不是严丝合缝的,甚至是不真实的(休谟就怀疑过);要么逻辑是靠不住的,逻辑上的严密并不一定意味着事实如此(芝诺就讨论过);要么就是有外力的干涉(内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

  

  了解了这个“几”,再来看那句难解的“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知至至之”,读起来像绕口令,有人说,第一个“至”是指事物的发展,第二个“至”是说你自己相应的行动。也就是说,第一个“至”是说你发现手纸涨价了,小区里的邻居们全赶往超市排队抢购呢;第二个“至”是说你自己也意识到了手纸涨价问题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程度,赶紧回家拿存折,把存款都取了,跟着大家去排队抢购手纸。

  那么,“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这就是说,如果你的脑瓜聪明到看见大家抢购手纸了也知道跟着去抢购,你就够资格跟我来学习“几”的深刻哲理了。

  “知终终之”,第一个“终”是指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第二个“终”是说你在认清了事物发展的终极阶段以后所采取的相应行动。比如,还说抢购手纸那件事吧,第一个“终”是说你认识到了提出全部存款用来抢购手纸将会导致的结果是:如果每天不闹几回肚子,你就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第二个“终”是说你今后的一日三餐全在无证小吃摊解决,而且哪家脏就专门去哪家。

  那么,“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就是说,你能做到“知终终之”了,为人处世也就不会有什么行差踏错之虞了。

  ——这是一种解释,再说另一种。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这都是接着前文“进德”和“修业”来说的。

  “知至至之”,第一个“至”是说思想品德的高尚程度,第二个“至”是说你要去达到这个程度,那么,“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这就是说你给自己树了个目标,要争当“四有新人”,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你就天天努力学习,思想觉悟越来越高,如果你是个这样的人,那就可以跟你讲讲“几”的深刻哲理了。

  “知终终之”,第一个“终”是指事业可能达到的结果,第二个“终”是说你努力去达到这个结果。“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就是说你在思想品德上要做“四有新人”,在实际工作中你还要争当“三八红旗手”,为此你天天努力工作、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那你在为人处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行差踏错之虞了。

  ——我再介绍一种解释,这是魏人王弼作注,唐人孔颖达作疏的《周易正义》,是古人学习《周易》的一个非常经典的版本,这个本子对“知至至之”这段话的解释特别深入,很值得一看。

  《周易正义》是从爻位分析入手的,说九三爻从位置上看,是内卦的最上边的一根爻,再往上就是外卦了,所以,“知至至之”的第一个“至”是说九三爻如果再往上迈一层,就到外卦了,就是九四爻了;“知终终之”的第一个“终”是说九三爻是内卦的终极,已经到头了么。而引申涵义就是,嗯,我还是打个比方吧,好比说你今年已经五十好几了,在某单位作个副局长,这时候有消息传来,说某个平级单位的正局长退休了,你如果惦记着临退休再升一级,于是弄了点儿钱,不就是花个几百万跑个官么(知至至之),那我就可以跟你讲讲这里边的弯弯绕,谁跟谁是什么什么,谁跟谁不大怎么怎么,谁跟谁一定得什么什么(可与言几也)。可如果你没这么大的上进心,觉得一辈子了,副局就副局了,这位子不显山、不露水的,虽然风头出的没别人多,可贪的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少,如果再升一步,闹不好碰了哪根蜘蛛丝,再被谁给惦记上,咳,犯不上的(知终终之),该收手时就收手,实惠也够了,晚节也保了,这多好啊(可与存义也)。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到底是再爬一级啊,还是收手啊?

  《周易正义》给出的答案是: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你自己看着办。

  你如果问我这些解释到底该信哪个,我的回答也是这一套:可信则信,可疑则疑,你自己看着办。

  反正我觉得,和《周易》里的很多话一样,这句话实在太费解了,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根据一些线索来猜,要想从字面上把它解释清楚这恐怕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邃了,所以后人无法理解吗?嗯,有这个可能,说到这里,我引一段后现代主义大师拉康的话给各位看看:

  

  这一图表[麦比乌斯带](索科注:麦比乌斯带是指:取一张狭长的纸条,扭转半圈并把端头连在一起,这样,就构造出了一种单侧曲面,它的“正面”和“背面”是连在一起的。)在构成主体的节点中可被视作一种本质上的inscription的基础。这比你一开始所能想到的要超出很多了,因为你能找寻那种可以接受这类inscription的表面。你也许会看到那球面、那老式的整体的象征物是不适合的。一个环面,一个克莱因瓶,一个cross-cut表面(索科注:“环面”是指由空心的管状物所构成的表面。克莱因瓶有点儿像个没有边缘的麦比乌斯带,如果想正确地理解它,那就需要对至少四维的欧几里德空间有一定认识。Cross-cap[这里写作“cross-cut”,或许是因为笔误],是另一种形式的表面。)是可以接受这样一种横切的。其多样性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解释了有关心理症状的结构的许多事情。如果可以用此基本的横切来象征性地表现这一主题,那么用同样的方式也可以表现出,环面上的切口就如同精神病患者,而在cross-cut表面上的切口则对应着另一种精神病症。

  

  我已经尽我所能非常忠实地翻译了这段话(虽然是从索科煞费苦心的英译转译过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的词就直接摆上原文了,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由误译带来的麻烦。拉康这是在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问题,这位弗洛伊德之后的世界级的精神分析大师满嘴都是这类晦涩的表述。请认真看看,再看一遍,再看一遍,看懂了吗?

  在各个后现代大师当中,这种语言风格是非常流行的,别说再过两千年,就算仅仅再过两百年,专家们恐怕就得把一部部的后现代名家作品当作《周易》一样来解读了。我们想想,如果《周易》的一些作者也有拉康一样的风格呢?如果他们还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呢?如果《易传》的作者在极权的钳制下发明了一套独特的隐语呢?

  ——这都不是没有可能,但也不是一定可能。

  再简单说说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是典型的儒家修身格言,一个“君子”要保持平常心,得志了别趾高气扬,失意了也别作愤青,为人处世要谨小慎微,你如果能做到这些,到哪家公司都是个好员工,哪家公司的老板都不会轻易炒了你。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文言》继续设问:“九四爻说‘或跃在渊,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回答说:“这个,这个这个嘛……”

  呵呵,不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我不知道怎么讲解老师的回答。《周易》真是绝难读顺的一本书啊!

  老师首先说的是:“上下无常,非为邪也。”什么叫“上下无常”?这个“无常”和索命的黑白无常可没有一点儿关系,这是在说龙到水池子里扑腾去了,往上也是扑腾,往下也是扑腾,到底往哪边扑腾,龙的地盘龙做主,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龙的这种扑腾我们该怎么解释呢?老师说“非为邪也。”

  “非为邪也”,稍有古文基础的人都不会觉得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其实还真不好理解。先说这个“为”字,到底是当“做”讲,还是当“为了”讲,还是当别的什么意思讲,搞不清。

  有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搞不清的,上下文一串不就完了么!可问题是,“为”后边的这个“邪”字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清,这可怎么串呢?

  所以,“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怎么扑腾,它也不会走邪路。”——这是一种解释,字面上是讲得通的。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它可不是撒癔症呢。”——这么理解也可以。

  “龙在池子里扑腾,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但不管它干什么,都是一心为公,不是为私利打算。”——这么理解也没错,你看着古怪,其实“邪”还有“私”的一解。

  讲三个解释就够让人挠头了,其他的解释我就不讲了,但大家也要知道,虽然很多解释都能讲得通,但也有讲不通的,比如有人把“邪”当作了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这就不对,因为“邪”字虽然有妖魔鬼怪的意思,但这个意思是后起的,在《周易》时代还没有呢。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天哪,这句话也没有固定的解释,分歧产生的关键就在“离”字。

  如果不较真,可能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是说龙在池子里时进时退,但它并没有离开集体。——这确实就是可以成立的一解,“离群”这个词现代人也并不陌生,形容一个人很孤僻,我们会说他“离群索居”。

  和前一句联系起来再看:“龙在池子里时上时下,不走邪路;时进时退,不脱离群众。”上下文串得很顺哦,而且这时候你还可以再作一个推理:这个句子是有对仗感觉的,所以,既然“离”是动词,那么和它对应的“为”也应该是动词才对,嗯,这就把“为”的“为了”、“因为”的解释给排除掉了。

  但麻烦的是,“离群”不一定就是“离开群体”,它还可能是“依附于群体”,也就是说,“离群”既可以当“脱离群众”讲,也可以当“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讲。奇怪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

  ——难道不可能吗?

  请看这两句话: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

  ——至少前三句都还眼熟吧?

  第一句“忍看朋辈成新鬼”,忍=不忍。

  第二句“朱门酒肉臭”,臭=香。

  第三句“进止敢自专”,敢=不敢。

  第四句“乱臣十人”,乱=治。

  除了第二句的“臭=香”一直争议较大之外,其他三句的解释基本都是板上钉钉的,而且这种例子还相当不少呢。这种情况在古代训诂学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反训”。好比你骂了几个干部说“那帮乱臣”,人家告你诽谤,你就可以拿出训诂证据来,给法官看看《尚书》里的“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这个“乱臣”明明是夸人家嘛,是说人家是治国良臣,是好干部!

  你以为“反训”只在古文里才有吗?民间不是有句俗话,叫“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什么叫“老儿子”?明明是说“小儿子”嘛,还有什么“老舅”,其实是指“小舅”,按训诂的说法,这都是“反训”。

  现在明白了吧,“一个词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当然可能。

  那么,“离群”的“离”也一定就是这种情况了?

  ——别急着下结论,这还真不一定。

  八卦和六十四卦里不是都有个离卦么,我们看看,离卦的《彖》解释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这是说:所谓“离”,就是“丽”。

  哦,看来“离”是“美丽”的意思哦。往后联系一下上下文,“日月丽乎天”,是说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非常美丽,“百谷草木丽乎土”是说花草树木在土地上盛开,非常美丽。嗯,原来如此!

  ——原来并非如此。

  我们现在知道了“离”和“丽”是通假字,可是,“丽”当真就是“美丽”的意思吗?

  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个词叫“金生丽水”,是五行生克里的一个说法。如果只说“金生水”,这好理解,可为什么是“金生丽水”呢?这个“丽”字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不少江湖同道们都从“美丽”的意思出发来解释这个“丽”字,有人说丽水就是优质矿泉水——这倒真有说服力,大家想想,矿泉水带个“矿”字,那么矿泉水不就是金生的水么,再加个“丽”字,就是优质矿泉水;还有人说“丽水”就是形容水量充足,甚至是水包含的营养成分高。

  唉,作为一个老江湖,我对这些同道的表现真是痛心疾首啊!俗话说“盗亦有道”,不能忽悠客户,现在市场形势这么严峻,大家更要苦练内功。

  好了,我来解释一下这个“丽”是什么意思。

  丽=附着。

  所以,“金生丽水”的意思就是金属上边会附着有水分。

  就这个“附着”的意思来说,“丽”和“离”是通假的。如果严格一点儿来说,繁体字里既有“離”,也有“离”,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离”如果还原成繁体字就是“離”,和繁体字里的“离”无关。所以,“丽”通假的是“離”,意思是“附着”。

  现在该回到“离群”了。如果“离=丽=附着”,那么,“离群”的意思不就从“脱离群众”变成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么?

  那么,这两个解释,哪个正确呢?

  答案还是我们一贯的风格:都讲得通。

  ——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解释,都讲得通。

  别急,这还不算完呢,从这两个解释里还能引申出新的解释。

  “脱离群众”是好是坏?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坏了,这还用问么!”

  你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我用的“脱离群众”这个现代词汇在我们的现代语境里是有褒贬色彩的,如果把它的褒贬色彩拿掉,你再想想,上古时代的大隐士许由,还有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不都是“脱离群众”么?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不也是“脱离群众”么?

  同样,“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果往不好的一面解释,也可以说成是“随波逐流”呀。

  那么,到底取哪个意思呢?

  ——你自己看着办。

  《文言》说完了这句费解的“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接着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这是进一步解释,说君子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做好工作,“欲及时也”,所以九四爻的爻辞才会说:“或跃在渊,无咎”。

  很讨厌,“欲及时也”也是个麻烦东西,到底是说“应该把握时机”,还是说“要赶紧有所成就”,也是让人难以弄清的。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文言》继续设问:“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这回的回答非常经典,又出成语,又出名言,而且最可爱的是,居然比较好懂,没什么歧意。

  老师说的是:“相同的声音会互相应和,相同的气会往一块儿聚拢,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云跟着龙,风跟着虎,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从天上来的还愿意上天,从地上来的就愿意下地,万事万物各从其类。”

  下边我来仔细讲讲。《周易正义》对这一段的阐释非常好,我就主要采用这书里的说法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八个字现在已经成了成语了。到底什么叫“同声相应”?《周易正义》说:“‘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这说的是古代乐理,翻译过来就是:屋子里有两把吉他,音高都是一样的,你一弹这把吉他的第一弦,另一把吉他的第一弦也跟着响,而且你还能看到这根弦没人弹自己就开始颤,这就是声音的共振。至于天快下雨的时候台阶上发潮,这就是“同气相求”。

  《周易正义》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归纳为“声气相感”,把“水流湿,火就燥”归纳为“形象相感”,把“云从龙,风从虎”归纳为“同类相感”(因为龙是水里的动物,而云是水气;老虎是威武的动物,风是震动之气,所以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一步步就推导到“圣人作而万物睹”,说这也是“同类相感”。

  猛一看好像很奇怪,圣人怎么和万物成了同类了呢?而且还会互相感应?

  《周易正义》说:“圣人生养了万物,万众是被圣人生养的,所以互相会有感应。这两句正是说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圣人大展拳脚,于是乎‘飞龙在天’,万众仰望,于是乎‘利见大人’,前边那些龙啊、云啊什么的,全是为了烘托这一句。”

  可能有些人还是理解不了这层意思,也难怪,毕竟有了时代的隔阂了,要知道,现在的官员都叫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古代的官员有个俗称叫“父母官”,这主要是指地方官,顾名思义,他们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人民的爹妈,那年头又大力提倡所谓孝道,所以爹妈打儿女那是天经地义,可儿女却无论如何也得孝顺爹妈。当然了,爹妈自然心疼儿女,可问题是,如果一万个儿子和一万个女儿总共才有一个爹,那恐怕也享受不到独生子女的温情待遇吧?

  可儒家的一个观念是:如果天下的最高领导是个圣人,那他就堪称全国人民的好爹——严格来说,应该是兼好爹和好妈于一身的。听上去很荒谬是吧,其实这才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我们好好看看历史,凡是成功的极权统治,乃至于成功的宗教,只要是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的,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严父形象之外同时还有一个慈母形象:耶稣身边有圣母玛利亚,佛祖身边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身边有王母娘娘,就连这两年流行的清宫戏里,乾纲独断的乾隆爷的头顶上也有个温和的皇太后。正所谓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表现在信仰层面,严父神慈母神并存;表现在政治层面,极权统治既要有严父的一面也要有慈母的一面——这也是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一个重要不同,在民主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雇员,在极权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爹妈。

  有人可能会问:“你前边不是说,周代是封建制度,是贵族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吗,中国不是从秦始皇以后才进入极权时代吗?”

  不错,但《周易正义》却是极权时代的出版物,所以,《文言》未必真有多少由《周易正义》所阐发出来的那么“深刻”的思想呢。

  那,《文言》的本意该怎么解呢?

  其实,这一小段话并不是全都容易理解,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圣人作而万物睹”。我前边把它翻译成“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呢?原文的“作”怎么会是“大展拳脚”的意思呢?原文的“万物”怎么我翻成“万众”呢——这尤其荒谬,一个是说“物”,一个是说“人”,这不是瞎解释么!

  如果你有这样的怀疑,那恭喜你了,读书一定要有怀疑精神。——不单是读书,假如你听到张三在说李四的坏话,别听风就是雨,仔细想想,而且,你至少一定要听过李四自己怎么说,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去听李四说话,对张三最好只报以“姑妄听之”的态度。

  话说回来,“圣人作而万物睹”,这里的“作”,原本的意思应该是“站起来”,我是把它意译了,也可以说成“大展宏图”什么的。而“物”字,现在虽然大多只是“物质”、“物体”的意思,古时候的意思可就多了,你想得到它本来还指“颜色”吗?

  有一个词现在还在用,叫“物议”。比如说,出租车要涨价的消息一传出来,“物议沸腾”。

  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就这件事发表过议论呢?可是,关心出租车价格的明明都是人类,人的议论为什么说成“物议”呢?

  “物议”就是舆论,这个词很可能是来源于“物”字的一个古意:“人”。

  看看,“物”不但指物体,还指“人”,而且还有“众人”的意思。

  现在明白了吧,“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站起来,花花草草们是不会抬眼去看的,只有人才会去看,所以“万物”就是“万众”。乾卦九五爻是贵中之贵,《文言》把它解释成:圣人崛起,万众归心。

  现在我们最好回顾一下,乾卦九五爻从爻辞到《文言》的阐发,再到曾经作过古代经典教科书的《周易正义》的阐发,意思是不是越罗列越丰富了?

  接着往下看。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上九爻的爻辞说‘亢龙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呀?”

  老师说:“这是在说这个人虽尊贵却没有位置,虽高却没有民众,贤人在下位所以无法上来辅佐他,这就叫‘亢龙有悔’。”

  我这几句翻译得不太流畅,可能大家读起来有点儿吃力,这也不全怪我,因为原文是有双关的,很难翻译。

  “贵而无位”,从卦上看,这个上九爻位于全卦的最上边,比下边那五根爻都高,这么看来,它应该比下边那五根爻都牛才对,可偏偏全卦最牛的位子是第五爻。第五爻和第六爻的关系就有点儿像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你说太上皇是皇上他爹,按说是最牛的吧,可偏偏这世上皇上最大。所以,你想想太上皇,就会明白什么叫“贵而无位”了。

  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名义上尊贵无比,实际上狗屁不是,这样的人不是很多很多嘛。

  再说说“高而无民”,如果从“民”字的源头来看,是指奴隶,到后来这个“民”字就指老百姓了。——我说“老百姓”是按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来用的,“百姓”本来是指贵族。

  如果仔细想想,“民”所指的老百姓很可能指的是住在城里的平民,这时候所谓的平民,主要都是低等贵族。这问题就不多讲了,扯起来话就长了。反正,“高而无民”是说上九爻位置最高,但草民百姓都在底下待着,那么高的地方就你孤家寡人一个。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在《文言》的系统里,把一卦六爻从上到下分成了三个部分,象征着天、地、人,是谓“三才”,九三爻就是“人”的位置。对上九爻来说,九三爻在很靠下的地方呢,这就意味着“贤人在下位”,既然贤人在比自己低那么多的地方窝着,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可不就是“无辅”(没人辅佐)么。

  ——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觉得比较牵强。就拿“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来说吧,如果贤人在上位呢,那不成了有人要夺权了么,不是更糟!

  

  

  虽然名言辈出,但请不要曲解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什么叫唐僧?《文言》就是最早的唐僧,前边刚把乾卦从第一爻“潜龙勿用”到第六爻“亢龙有悔”仔仔细细阐释了一遍,大力发掘爻辞当中的隐蔽意义,本以为再说个“用九”就结束了,可谁想到,《文言》突然甩下“用九”,却把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再到“用九”重新解释了一遍。这还不算完,《文言》一会儿还会再解释第三遍的。

  这一轮是说:初九爻“潜龙勿用”是指君子处在卑下的位置,九二爻“见龙在田”是指君子稍稍显露了头角,九三爻“终日乾乾”是指君子做事勤勉,九四爻“或跃在渊”是指君子崭露才能,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指君子在上位治国,上九爻“亢龙有悔”是指君子位置高到极点而出现灾难,最上边的“用九”爻是指天下大治。

  这段文字里有个小疑点,就是“‘见龙在田’,时舍也”,这句话里“舍”当什么讲,历代专家们有好几种解释,可每种解释都有点儿牵强,我这里暂取一说,看看上下文倒也意思通顺,就这样好了。咱们赶紧进入下面一段,这一段里短短几十个字却出来好几个名言: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是说初九爻的“潜龙勿用”表示的是阳气处于潜伏和藏匿的状态。这句话在字面上很好理解,可你如果较较真,问问到底什么才是所谓“阳气”,这可真难回答了。

  这就好像我们平日里说的“上火”,谁都知道“上火”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上了火该怎么办,可这个“火”到底是什么,这恐怕没多少人能答得出来了。

  什么是“阳气”?如果往了玄了说,我们可以拉来太极图和阴阳鱼,还有河图、洛书等等等等,用几万字构造出一个模糊的影像,让你从里边去“悟”;如果说得实在一点儿,“阳气”其实也很简单,春天来了也就是阳气来了,相应的,冬天来了也就是阴气来了,大文豪柳宗元就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看看,即便在古人的眼里,阴阳也未必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

  如果这样来看,那么,所谓“阳气潜藏”也就是说地球公转到某个位置了,冬天就要结束了,春天就要来临了——要注意哦,这只是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说的,如果说这话的这位古人生活在赤道附近,不知道他还会不会讲什么阴阳?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词出现了——文明。

  可能不少人都以为“文明”是个外来语,而且是近代才有的词,没想到吧,两千多年前中文里就有“文明”了。

  但这时候的“文明”还不是civilization的意思。“文”字前边讲过,有“彩色花纹”的意思,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承接初九爻的“‘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来说的,阳气本来潜藏着没出来,现在春天来了,是‘见龙在田’的时候了,阳气出来了,草也绿了,花也红了,春光明媚,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文明”。

  

  下一句里出现的词比“文明”还要重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是在说九三爻。

  九三爻可不简单,“与时偕行”,这几个字很眼熟是吧?我见过不止一个人说,“与时俱进”就是出自这个“与时偕行”——其实不是,这两个词虽然看似非常相似,实际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与时偕行”的“时”并不是“时代”的意思,如果说得玄妙一些,它是指“天时”,如果说得朴素一些,它指的就是四季轮回。“时”字在古代常常表示“四时”,也就是“四季”。我们来联系上下文一起看看:前边讲了“阳气潜藏”,紧接着阳气显露,花红草绿,到了“天下文明”的时候,全都是以季节的变化来打比方的,而且,前边也已经讲过古人对乾卦的一种解释,就是把春夏秋冬和仁义礼智什么的都给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与时偕行”说的其实只是顺应季节变化的意思,如果再联系下文,你就知道“与时偕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与时俱进”了。

  “与时偕行”在损卦的《彖》里也出现过,叫做“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是说让多的少一些,让少的多一些,跟着“时”一同前进……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这是接着来说九四爻,天道在这时候发生了变化。然后就是最尊贵的九五爻,“‘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是说君子登上了天德的位子,也就是登上君位了。最要命的是下边这句,是解释上九爻的:“‘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看,这里用了一个和“与时偕行”结构完全相同的词,叫“与时偕极”。前边“与时偕行”还是顺应季节变化呢,经过了天道的一次变革(通俗说就是换季了,商场这时候要搞大酬宾了),上升到了顶点(君位),但季节是要轮回的,这时候就该“与时偕极”了,也就是说,好日子到头了。这就好比九五爻的时候正是秋收,今年是个丰收年,平均亩产万斤粮,可大丰收之后就该冬天了,亩产万斤粮之后就该三年自然灾害了,就该信阳事件了。——现在明白了吧,“与时偕行”发展下去就是“与时偕极”,跟着春姑娘的脚步欢天喜地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会走到数九寒冬,这怎么可能会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呢?

  

  这段里的最后一句,“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解释“用九”,也就是“群龙无首”那句爻辞,说“群龙无首”的状态才是上天的法则。

  ——如果这话真是荀子门徒说的,那他们的意思大概是:你秦始皇现在再怎么牛,终于也会“与时偕极”的,被你破坏了的当年诸侯分治的封建制度才是合乎上天的法则的,合乎宇宙的运行规律的。

  这可能是目前对这句话最圆融无碍的一个解释,上下文的意思因此而全部贯通,遗憾的是,不管说什么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另外,“天则”这个词有没有觉得眼熟啊?那个一度很有影响的天则研究所应该就是从这里取的名字吧。《周易》真是一个起名的宝库啊。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新一轮的阐释又开始了,《文言》真堪称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典范,连番解释完了爻辞,现在还要把《彖》也给阐发一遍。

  先说的是“元亨利贞”,说是天(乾)生养了万物,万物茁壮成长,天(乾)虽然这么好,虽然有这么大的功劳,却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可真是太伟大了啊!

  “元亨利贞”我在前边已经讲过很多了,知道这四个字其实不过是“大吉大利”的算命套话而已,现在我们再看《文言》的附会也就不会相信了。可是,《文言》这里却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内容,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天创造的,但天一点儿也不居功。这好像说的是一个非常物质化的“天”,不大像是“老天爷”,更像是说“大自然”。

  这是周朝人才有的观点,而且很有些荀子和老子的风格,我们如果再想想上帝创造了世界之后是如何让人类不断地赞美他、显扬他,就更能体会出《文言》的唯物倾向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是唯物立场,还搞什么算卦呢?”

  答案是:首先,再提醒大家一回,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然后,算卦如果说是源自甲骨占卜的话,算卦的过程就应该是通过排演蓍草来向老天爷讨主意的过程,可如果站在《文言》的唯物立场,这个过程也许就不再意味着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意味着人类在通过《易经》来了解宇宙规律。

  ——这可是《文言》的一个核心精神:不再是向老天爷讨主意,而是向大自然寻规律。

  这规律就体现在卦爻之中。《文言》说:六爻的运动变化包含着万物的情理,仿佛六龙驾车在天上有规律地奔跑;阴天下雨也都按照季节的规律,天下万物各得其所。

  这里得注意一个词,“旁通”,并不是“别有一番心得体会”的意思,而是“遍通”、“汇通”,“旁”字是“普遍”的意思,可别按现代汉语去理解。

  《文言》接着又一次全部阐发了乾卦六爻的爻辞涵义。

  初九爻,“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是要提升道德修养,建立丰功伟业的,如果世道不好,那可别贸然行动,这时候还是找个深山老林,自己修炼九阳神功为好。

  九二爻,“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应该通过努力学习来增长知识,通过多问问题来辨明是非,通过开阔胸怀来待人接物,以仁德作为行事的准则。九二爻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所说君子已经具备了君主的潜质。

  九三爻,“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现代汉语里有个词叫“阳刚”,是形容男子汉的,这词也是从《周易》来的。乾、健、阳、刚,这些字眼在《周易》里差不多都是一回事,阳爻是刚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阳刚”,阴爻是柔性的,连起来说就是“阴柔”。再看原文,所谓“重刚”,就是说九三爻的上边也是刚爻(阳爻),下边也是刚爻(阳爻);所谓“不中”,是说九三爻从位置上说没有“得中”;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是说九三爻处在六爻的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三个因素——重刚,不得中,上下不挨——联系在一起看,怎么看怎么都不像好事,所以君子要咬紧牙关做事,夹起尾巴做人,这才有望化险为夷。

  九四爻,“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和九三爻的评语一样,也是“重刚”,也是“不中”,也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但还多出一个“中不在人”。前边讲过,六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文言》是把九三爻当作“人”的代表,那九四爻就惨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还不是人,所以爻辞说“或跃在渊”,有个“或”字,这是表示“或者这样,或者那样”,很犹豫,很谨慎。犹豫和谨慎都是对的,这时候只有万分谨慎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

  九五爻,“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九五爻“飞龙在天”的这位“大人”,道德可比天地,贤明可比日月,行事如同四季流转般有规矩、有信用,还能够洞悉吉凶如有鬼神相助,既能察知事物的先机,又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样的人,天都不会难为他,何况人呢,又何况鬼神呢?

  上九爻,“‘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所谓“亢龙有悔”,是说只知进却不知退,只知道现状不错却看不出将会出现的风险,只知道有所得却看不出还会有所失。能明白进退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偏离正道的人,一定就是圣人!

  《文言》阐释乾卦的内容到此结束。回头看看,对这六爻的最近的解说哪一段最精彩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九五爻那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你只要把原文大声朗读几遍,别管意思能不能明白,单是读就能体会到那股子牛气!

  这段话看上去神乎其神、玄乎其玄,如果你听传销课能听得心潮澎湃,那你读这段文字应该也能读到神采飞扬。

  中国是很有这种慷慨激昂漂亮话的传统的,你再读一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再读宋儒张载的那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看,同一种结构,很像吧?

  但这些话好听是好听,却禁不起深究。

  再看这个“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很玄吧?什么是“先天”,什么又是“后天”?这两个名词玄妙得不得了,后来又有人推出什么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方位和后天八卦方位。其实呢,如果把话说白了,比如张三看到“八九河开,九九燕来”,看到冬眠的大熊从树洞里钻出来了,他就知道春天马上就要来了,得赶紧买几条纱巾准备着——因为张三住在北京,北京的春天多风,出门得用纱巾把脸蒙上。纱巾一蒙脸,老天也奈何不了他了。张三这就叫“先天而天弗违”。

  至于“后天而奉天时”,比如李四,刮风了知道买纱巾,夏天了知道换短裤,秋天了知道贴秋膘,冬天了知道穿棉袄。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你也能做到,那可恭喜你了,这说明你也能“后天而奉天时”。

  所以,“先天”和“后天”根本没什么玄的,分别是说“先于天时”和“后于天时”而已。

  借这个问题多说两句:读书可别轻易就被大话吓唬住。《庄子》里的《逍遥游》想必大家都了解吧,看人家文章一开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逍遥!再往后读,越来越潇洒:“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可咱们再往后读,读读《庄子》杂篇里的《外物》(虽然这很可能不是庄子本人写的),有这么一段: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这个“涸泽之鱼”的故事也是个名段,说庄子家里穷,有一天可能是揭不开锅了,就去找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很慷慨:“没问题,不就是一点儿粮食么,等我收完了税,我借你一百万美元!”

  庄子一听,脸都气白了,本想破口大骂,可转念一想:知识分子骂人是不该带脏字的,嗯,那就讲个故事好了。于是,庄子开讲:“我昨天走路的时候听见有人叫我,一看,车辙压的沟里有一条鱼。鱼很着急,对我说:‘我是东海的水官,落难在这里,快渴死了,你能给我弄一点儿水吗?’我说:‘好啊,等我到美国转一圈,引太平洋的水来救你。’鱼一下子把脸板起来了:‘等你小子把太平洋的水引来,我就只剩下太平洋的深深伤心了,你也别来这儿找我了,直接到超市卖鱼罐头的地方找我好了,对了,要想从那么多鱼罐头里认出我来,一定注意看标签上印的生产日期。’”

  ——我们把《庄子》前后这两篇联系起来看看,一个人再怎么“逍遥游”,到饿肚子的时候毕竟没法“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啊,还是得向势力小人低头借粮食去。

  所以呢,不必拿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太当回事,必要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庄子的肚子来当一块试金石。

  

  

  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

  

  乾卦的内容基本讲完了,这里有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呢?我想,可能是这一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说得实在太牛了,如果一个人真能修炼到这个份上,说明他的《周易》已经学到博士水平了。可是,历史上也有人不拿这话太当回事,咱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最好再多听几个第三方的意见,这是我的一项个人习惯。看新闻如此,看书也是如此。现在《周易》的内容讲了这么多了,尤其是《左传》里那些案例,神乎其神的,尤其显出《周易》的深不可测,可偏偏有人出来唱反调,太讨厌了!可讨厌归讨厌,听还是要听的,就当他是梁漱溟好了。

  这位古代梁漱溟是唐朝人,名叫李华,他有一篇《吊古战场文》被收在《古文观止》里,所以大家可能对他不算十分陌生。李华写过一篇《卜论》,把甲骨和《周易》一块儿批了:

  

  天地之大德曰生,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开头这两句各有出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系辞》里的名言,是说天地的伟大功德是生养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舜好生之德洽于人心”是脱胎于《尚书》,说舜圣人有好生之德,泽被万民。“好生之德”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和尚爱说的话,应该是出自那部佛经的,其实却是儒家经典《尚书》里的。】

  五福首乎寿,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五福”,有人知道这是一家连锁茶艺馆的名字,还有人知道有个“五福临门”的吉祥话,把“五”字去了就是个食用油的牌子,年画上有画五只蝙蝠的,也是取的“五福”的谐音。“五福”的说法来源已久,始见于《尚书》,说的是人生五种幸福之事:长寿、富裕、平安、道德、善终。李华着重指出“五福首乎寿”,是说“五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长寿。然后又说麟、凤、龟、龙,这是四种最有灵性的动物。】

  龟不伤物,呼吸元气,于介虫为长而寿。【归结到乌龟这儿来了,说乌龟谁也不招惹,是个和平主义者,是甲壳类动物中最长寿的。】

  古之圣者刳而焌之,观其裂画,以定吉凶。残其生,剿其寿,既剿残之,而求其灵,夫何故?愚未知夫天地之心、圣达之谟。灵之寿之,而夭戮之,脱其肉,钻其骸,精气复于无物,而贞悔发乎焦朽,不其反耶?【李华很不满:可古人竟然把既长寿又和平又有灵性的乌龟给杀了!杀完之后还要肢解,肢解完了还要烧,烧一次不够,还要烧烫很多次,太过分了!“好生之德”这时候哪去了!——大家要注意这种论辩风格,这是很儒家的。孔子当年讲求“正名”,说过很著名的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主张你是什么你就做什么,名份上要求你怎么做,实际上你就要怎么做,你是哪个社会等级的,所作所为就要符合这个等级的要求。换到现在,举个小例子,花园就得真是花园,广场就得真是广场,盖几栋楼叫某某花园、某某广场,这不行,得改。好像很迂腐是吧,很孔乙己是吧?其实也不尽然,“因名求实”这个原则要看你怎么去用。往大点儿说,苏联建立的时候,全称是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家这就是先给自己正名,你注意到没有,这个全称里根本没有一般的民族国家的概念,这体现的就是“共产主义是无国界的”这种重要精神;再好比美国,不是有个民主党么,我们如果也因名求实一番,就可以质问民主党到底哪里民主了——资本主义的民主都是假民主,所以对这个问题他们就无力回答;同理,因名求实,朝鲜的全称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说明人家实行的是“民主主义”,而且是“人民”的国家,是“共和国”的体制。说件近的事,李文娟的坚持不就是对宪法的“因名求实”么?看,所谓“正名”并不全是那么迂腐的,李华在这里就说:这片地方既然名字叫花园,就一定得真是花园,既然口口声声说“好生之德”和“五福”,为什么说一套做一套虐杀乌龟呢?】

  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不当妄也。寿而夭之,岂合其德乎?因物求徵,岂合其明乎?毒灵介而徼其神,岂合其序乎?假枯壳而决狐疑,岂合其吉凶乎?《洪范》曰:“尔有大疑,谋及卜筮。”圣人不当有疑于人以筮也。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尸之重于卜,则明废龟可也。【把那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搬出来了,李华重申:话是漂亮,可你们是怎么做的啊!他这里提到了一个咱们没讲过的东西:“尸”——这可不是尸体,而是古人祭祀仪式上需要有个活人装扮成被祭的死者的样子受大家拜,这个角色叫做“尸”。李华说,尸在以前比占卜的地位要高,可战国的时候世道就变了,祭祀开始不用尸了,既然这样,咱们不用乌龟来占卜了不也是可以的么?】

  又闻夫铸刀剑者不成,则屠犬彘血而祭之,被发而哭之,则成而利,盖不祥器也。其神者,跃为龙蛇,穿木石,入泉源,以至发炯光声音。人不能自神,因天地之气、化天地之物而为神,固无悉然,是亦为怪。古者成宫室必落之,钟鼓器械必衅之,岂神明贵杀享膻腥欤?今亡其礼,未闻屋室不安身,而器物不利用。由是而言,则卜筮阴阳之流,皆妄作也。【李华讲了讲古,说以前铸刀铸剑出不来活儿的时候,人们会杀猪杀狗来祭祀,披散着头发使劲哭,这么一搞,刀剑就铸好了。以前宫殿刚刚建好的时候要搞祭祀仪式,钟鼓刚刚做好的时候也是要杀牛杀羊搞祭祀,难道神明就那么喜欢杀生吗?难道神明就那么喜欢血腥吗?现在我们都唐朝了,早不搞那一套了,也没听说刀剑就铸不出来了,宫殿就成豆腐渣工程了,钟鼓就不响了啊。——顺带解释一个词:“落”。现在有个常用词叫“落成”,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说“建成”,不说“盖成”,而说“落成”?这个“落”字和土木工程有什么关系吗?仔细看看,李华文中说“古者成宫室必落之”,意思是宫殿盖好了一定会先“落”一下,其实这个“落”就是建筑物的一种完工祭祀仪式,“落成”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顺便一提,这种完工后的祭祀仪式在民间叫做“开光”,现在这个词一般都被寺庙里用了,是说物件经过高僧的开光之后就会带上灵性,其实这本来是中国的本土风俗,和佛教无关。】

  夫洁坛墠单而布精诚,求福之来,缅不可致。耕夫蚕妇,神一草木,祷一禽畜,鼓而舞之,谓妖祥如答,实欤妄欤?牺、文之《易》,周、孔之述,以为至矣。杨子云为《太玄》,设卦辨吉凶,如《易》之告。若使后代有如子云,又为一书可筮,则象数之变其可既乎?专任道德以贯之,则天地之理尽矣,又焉假夫蓍龟乎?又焉徵夫鬼神乎?子不语是,存乎道义也。【李华又换了角度来说:算命的方法多种多样,总在变,就说《周易》吧,一开始是伏羲搞的,后来周文王又给发展了一下,后来周公又发展了一下,后来孔子又发展了一下,后来汉朝杨雄又发展了一下,这真不知道有头没有了!其实,专靠道德就可以一以贯之,我们只要把道德建设搞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别靠什么乌龟和蓍草,也别拿鬼神太当回事。】

  

  

  这个马子真正点

  

  乾卦讲完了,该讲坤卦了。乾坤两卦是整个六十四卦的门户,多花些力气搞清楚这两卦都是怎么回事,再看其他诸卦也就容易举一反三了。

  乾卦的六爻前是阳爻,是谓“纯阳”(想想纯阳真人吕洞宾);坤卦的六爻全是阴爻,是谓“纯阴”。如果你已经把前边讲解乾卦的部分全部读通了,就可以去修炼九阳真经了,现在要讲的坤卦则是九阴真经的入门基础课。

  练九阳真经的同学不知道有谁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九阳”,而不是“八阳”或者“十阳”?

  武侠小说看得多的同学可能会回答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武功一般都是有级别的,练功升级天经地义,没玩过RPG呀?乾坤大挪移不就是好几重功力么,‘九阳’一定说的是这门功夫一共有九重境界,你要一重一重来练。”

  ——这个解释非常合情合理,可是,你听说过有哪位高手练过九阳真经的第一重吗?或者说,你听说过有谁练过“一阳”吗?没有吧,只听说大理段氏有个“一阳指”。

  再往上数,好像还有个什么“小三阳”,但那是说肝功,不是武功。

  其实,最合理的答案前文已经交代过了,《易经》里每一卦的六爻都用“九”和“六”来表示,“九”表示阳爻,“六”表示阴爻,“九”和“阳”在这里根本就是一个意思。所以,九阳真经的意思其实就是“阳真经”,大概是这门功夫的祖师爷嫌“阳真经”这个名字不好听,才在前边加了一个“九”字。

  道理很清楚吧?

  可是,如果这个解释成立的话,就引发出来一个新的问题:九阴真经又是怎么回事呢?

  是啊,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九阴真经应该叫做“六阴真经”才对啊。

  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难住了,还是等有机会去问问张三丰好了。

  

  乾和坤是对立的,这也就意味着九和六是对立的(如果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天和地是对立的,阳和阴是对立的,刚和柔是对立的,嗯,可能有一个对立是你猜不出的——龙和马也是对立的。

  把龙和马放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一个成语。

  想到了没?就是——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这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因为它一般都被用作祝福的吉利话,尤其要到龙年的时候,你就看吧,媒体上到处都是和龙有关的吉利话,龙马精神就是其中出镜率很高的一个。

  可是,较真一下问问,到底什么是龙马精神?

  ——想像一下,龙年又到了,有客人上你家登门拜访,满脸堆笑,祝你“龙马精神”。你把眼皮一翻,问了一句:“‘龙马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啊?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客人最有可能的反应是:马上一愣,张口结舌,半晌才说:“你是发神经了还是存心找茬啊?”

  这确实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问十个人,至少得有九个答不出来。

  看,凡事最怕认真,我们认真想想,“龙马”,到底是龙和马,还是一种叫做“龙马”的马,还是指像龙一样的马?

  一个最周详的解释是:所谓“龙马”,就是唐僧去西天取经骑的那匹白龙马,人家本来是一条龙,后来因为种种机缘才变成了白马为唐僧出力,那么“龙马精神”就是说像唐僧胯下这匹白龙马一样精力充沛。

  当然,如果你比较严谨的话,这个答案就变得不那么可取了。古代有人解释什么是龙,说骏马就是龙,可备一说;我们在前文还看到过《彖》说“时乘六龙以御天”,你可以想像自己坐在一辆豪华车乘上,前边是六条龙拉着,在天空疾驰。

  ——这种想像并非毫无根据的,《左传》里说过,在夏朝孔甲统治的时代,孔甲很听上帝的话,上帝一高兴,就送了四条龙给他拉车。这四条龙里,有两条是黄河龙,一公一母;有两条是汉水龙,也是一公一母。而且,当时还有专门养龙的人呢。(详见《孟子他说》第三册。)

  如果龙只是骏马的话,那么龙拉车也就是马拉车,不足为奇;如果龙拉车在天上跑,马拉车在地上跑,这就形成了对应的关系——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天上的车是六条龙来拉的,地上的车是六匹马拉的,而六匹马拉的车是人间专车的最高级别,是天子才能坐的,这也就对应出天上那位乘客应该就是老天爷了。

  这样一来,在地和天、阴和阳、刚和柔的对立(对应)之外,就又有了一对龙和马——龙给神拉车,马给人拉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乾卦那一整套的爻辞都是拿龙说事,到了坤卦就该说马了。

  《周易》坤卦的内容如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这回能看出一些眉目了吧?——这一段和乾卦的内容在结构上是一样的:先是坤卦的卦辞,然后是《彖》给解释了一段,然后是《象》的一句简短解释,然后是六爻的爻辞,每条爻辞下边跟了一条《象》的解释,最后还是一大段《文言》。——《象》怎么出现了两次呢?方才在乾卦里也是这样的。严格来说,跟在卦辞后边的《象》叫做《大象》,是阐发卦辞的,跟在爻辞后边的叫做《小象》,是阐发爻辞的,所以,无论是《大象》还是《小象》,都和elephant没有关系。

  先看看坤卦的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还记得乾卦的卦辞吧?四个字:“元亨利贞”,现在坤卦的卦辞也有这四个字,不过给拆开说了,成了“元亨,利牝马之贞”。这是什么意思呢?和“元亨利贞”有什么不同么?

  先解释一下“牝马”,就是母马。“牝”读“聘”,意思是“母的”。

  马出现了,还是匹母马。

  “元亨,利牝马之贞”直译过来就是:大吉,利于母马占算。

  可这怎么看都不像是通顺的人类语言,难道母马自己还会求签算卦不成?

  这还真让人伤脑筋,那,先看看母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吧——为什么卦辞不说马,不说公马,而非说母马呢?

  ——在文献里还算能找到一点儿线索。

  《韩非子》写过:“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偪下。”这位孙叔敖是楚国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总理,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很以骄奢淫逸为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一脸营养不良的颜色,他的专车是母马拉的。

  看来母马拉车是能够和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相提并论的,这也就是说,官员们威风凛凛地出门的时候,车子都是公马拉的,可能因为公马高大壮实够力气吧,母马拉的车是属于不上档次的,是上不了长安街的。

  汉朝的《盐铁论》说过:“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也。”这是说特殊时期战争频繁,战马不够用的,只好把母马也编到骑兵营里去了,结果发生了母马在战场上生小马驹的事情。

  这样看来,汉朝的战马用的都是公马,母马是不得已而凑数的。

  不管怎么看,母马都不像是尊贵的动物,可如果和龙对举,怎么说也得是一种尊贵的动物啊。你也许觉得公马和龙配对就没问题了,恰当得很,可是,要说尊贵,要说和老天爷关系的密切程度,不管母马还是公马都排不上号。在商、周时代,最尊贵的动物其实是牛。

  为什么呢?

  答案也许很简单:老天爷最爱吃牛肉。

  

  语言是非常反映文化特色的,比如英语里对亲属的称谓就很少,brother,sister,uncle,aunt,这四个词就足够称呼一大圈人了,可换到中国,这四个词就要区分成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伯伯、舅舅、舅妈、婶子、姨,英文里再来一个cousin,就包括了中文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从这个比较里,两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特色就可见一斑了。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一下周朝的牛和马。

  牛有很多种,一头一头地拉出来遛遛。

  “特”这个字谁都认识,可你知道它为什么是牛字旁吗?原因很简单,“特”原本有个很主要的意思,就是“公牛”。如果为了语言简洁,“芝加哥公牛队”应该翻译成“芝加哥特队”。

  牻,这是黑白花的牛。

  犉,黄牛黑嘴唇。

  犎,封+牛,不是疯牛,而是一种长得有点儿像骆驼的牛。

  犍,这个字很多人都见过,买牛肉的地方有一种肉写成“牛犍”,看上去好像很结实、很强健,其实“犍”原本指的是阉牛。

  犗,也是阉牛,《庄子》里边有个任公子在海边钓鲸鱼,用的鱼饵就是五十头“犗”。

  犛,一种长毛牛。

  物,你想不到这个字也指牛吧?这是指杂色牛。

  还有好多呢,可字都很怪,输入法打不出来,我也就不给自己找麻烦了,反正我们知道牛的细致名词非常多就够了。

  认完了牛再认认马。马的各类名称嘛——呵呵,也不比牛少。不过我就偷一回懒,不再列举了。

  你不会以为我在前边的铺陈就是为了得出一个马的名词比牛少的结论吧?读书不要先入为主哦。我只是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一个看似很科学的分析方法,用上一用,但不保证它就能够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_^

  还是看看那时候牛和马的不同用途吧。从商朝到西周,马和牛都被人用来拉车,但马车拉的是人,牛车拉的是货。牛除了不大经常的拉车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被用作祭祀,祭祀里凡是用到牛的一般就是最高规格的祭祀,而祭祀在当时和打仗一样,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到了东周,牛的身上又加了耕地的任务,但祭祀的意义依然存在。

  所以,《易经》既然是个算命的东西,又很可能是从甲骨占卜脱胎而来,和老天爷的关系应该不小,再加上时代那么古老,理当对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马才对。为什么坤卦的卦辞说“利牝马之贞”,而不说“利牝牛之贞”呢,况且,祭祀用的牛都是很讲究的公牛啊。

  ——我最早有这个疑问的时候,心里还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儿太无聊了,问这种问题多少有些捣乱的嫌疑。后来读《周易正义》才发现,还真不是我无聊,古代专家确实是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的。

  

  图-36 《周易正义》(嘉靖中福建刊本)很严肃地解释“为什么是马不是牛”。

  

  《周易正义》的解释是:为什么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而坤卦的卦辞多了个“牝马”呢,这是以“牝马”象征柔顺,说明坤卦表示的柔顺之德。牛虽然也很柔顺,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任劳任怨,可走路太慢,没法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由驰骋,显不出坤卦的“广生之德”;马虽然比不上龙,可腿脚利索,到处都能跑,象征着大地广育万物。

  这是古人的解释。现在我们既然知道卦爻辞里的“贞”字其实就是“占”,对这句“利牝马之贞”就得有新的解释了。可是,不好解释啊!

  “利牝马之贞”直译过来就是“利母马之占”,可难道母马也来占卜不成?还是说当时的人重视母马,所以就像现代人算卦算算自己会不会发财一样,当时的人是算自家的母马会不会多生小马?——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离卦的卦辞里就有一句很明确的“畜牝牛吉”,意思是“畜养母牛有利”。

  可这里在“利牝马之贞”后边跟的是“君子有攸往”,是说君子出门,这样一联系,也许“牝马”是说君子出门乘坐的是母马拉的车,而母马性情温和,所以车子稳当;或者是说君子很廉洁,象楚国总理孙叔敖一样,出门坐的是母马拉的车;或者是说君子有点儿落魄,没有公马车可坐了,出门只好讲究着坐母马车……

  到底是哪个意思呢?老规矩:你自己看着办。

  “牝马”后边的话也很费解:“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攸”字是个虚词,在这里你可以把它当成“所”,那么,“君子有攸往”也就是“君子有所往”,是说君子要出门,要到什么地方去。“先迷,后得主,利”,这可能是说君子出门没多久就迷路了,不过有惊无险,后来还是到了目的地,受到主人的招待,所以总体来看还是吉利的。——还有一种解释,断句就不同,是“先迷,后得,主利”,是说先开始迷了路,后来又找到了路,吉利。这个“主利”一般认为就是后来那些算命先生常说的“主凶”、“主发财”之类说法的源头。

  最后这句是尤其费解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很简单,说的无非是君子出门,如果往西南走就会交到朋友,往东北走就会丧失朋友,总体还算平安吉利。

  ——事实上可不这么简单。先说说“安贞吉”,它到底是独立的一句话,还是跟着前边“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意思连贯下来的?

  北京人可能会说:“这好理解,说的是我们北京的事,是说别往东北走,往西南走,走到安贞桥一带就会有好事,所以才叫‘安贞吉’。”

  嗯,如果你是在北京的某个地下通道里给人算命,倒真可以这么解释。

  古代的《周易》专家一般都把“贞”解释为“正”,“坚定”等等这类意思,但他们之间也有分歧,一种主要说法是:在西南交了朋友,在东北丢了朋友之后,获得了“安贞之吉”,也就是平安和顺;另一种说法是:在西南交了朋友,在东北丢了朋友,安安分分走正道就会获得大吉。

  ——这都是古人的煞费苦心,现在我们知道了卦爻辞里的“贞”其实是“占”,按说对这句话应该容易理解一些了。想来“安贞”有可能是个占卜算卦的术语,毕竟专业领域需要一定的专业术语,否则唬不了外行,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尽皆如此。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有限的证据是《史记》里记载乌龟壳卜辞的一句“呈兆若横吉安”,可以参考,这个“吉安”和“安贞吉”或许有些关联。

  另外,有人注意到没有,我这几本书的装帧设计是“吉安工作室”,当家人名叫夏吉安,他是东北人,所以和曾国藩、王阳明经常提到的那个吉安府没有关系,那看来一定和《周易》、和甲骨文有一些神秘的联系。我们如果能有破解“达·芬奇密码”的精神,说不定能从他身上破解出全部的《周易》秘密。

  可我们现在对这位身怀绝世秘密的关键人物还没有任何研究,所以至今也说不清“安贞吉”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模糊判断这应该是一句好话。

  可是,问题依然在。如果这是一句好话,那它和前边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到底有什么联系?如果“东北丧朋”了,难道还说得上是“安贞吉”吗?

  是啊,朋友都完蛋了,不是掰了就是死了,这怎么会是“吉”呢?

  嗯,这个“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也许和朋友无关。

  

  什么是“朋”?

  很多人可能都会说:“这也叫问题!不就是朋友么!”

  错!我们现在习惯说“朋友”,其实在以前,朋是朋,友是友,意思是不一样的。

  《论语》一开篇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旧注中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同门曰朋”,还说过:“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念一个学校的叫“朋”,志同道合的叫“友”。比如,同样是风清扬,对于岳不群来说,就是“朋”而不是“友”,对于令狐冲来讲,既是“朋”也是“友”。所以,古人解释《论语》,有人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孔子那些个毕了业的学生们远道回来看望老师,孔子很高兴。

  “朋”字还有“朋党”的意思,《离骚》里有“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屈原很愤懑,觉得全世界都是一伙的,都跟自己作对。

  无论是同门还是朋党,如果依照这种解释的话,“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意思就不再是“往西南走就会交到朋友,往东北走就会丧失朋友”,而是“往西南走就会遇到同门师叔伯、师兄弟或者朋党,往东北走就会丧失同门师叔伯、师兄弟或者朋党”。

  ——这就是正确的解释吗?

  也不是。只能说这个解释比刚才那个更准确,却还不能说它就是正确答案。

  因为“朋”字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主要意思,放在句子里也能讲得通。

  “朋”在当时还是一种货币单位,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锡”就是“赐”,整句是说有个大人物来了,赐给我一百块钱。

  如果依照这个解释的话,那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意思就变成了“往西南走会发财,往东北走会破财”——这种说法很熟悉吧,现在的不少算命先生还常说这种话呢。

  可是,说来说去,到底这个“朋”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还看不出来,因为无论是当同门讲,还是当货币单位讲,都讲得通。“朋”字在《易经》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还得看看这个字在《易经》的其他地方都是怎么用的。

  泰卦里有:“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这里虽然有个“朋”字,可句意不明,还属于十个专家有十二种解释的那种,没法作参照。不过呢,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个“朋”字和人有关,而不是和钱有关。

  顺便一说,从泰卦这句爻辞里我们有可以发现一个人名的线索,就是最后“得尚于中行”的“中行”,前不久去世的张中行老先生的名字可能就是从这儿来的,不过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真是从这儿来的,那“行”字就应该读“航”,而不是“形”,这从爻辞的读音规律就可以推知——爻辞一般都是押韵的,而在这句里“行”字只有读“航”才和其他韵脚押得上韵。爻辞押韵这个规律很重要,它可以帮我们分析很多东西,比如乾卦和坤卦的“用九”爻辞都不押韵,这就让人觉得很可疑。

  还得接着找“朋”。

  豫卦里有:“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唉,这也是个歧意纷纭的句子,不说了,再往下找找看吧。

  复卦的卦辞有:“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个也麻烦,当人讲和当钱讲都能讲通。只好再往下找了。

  咸卦有:“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同上,当钱当人都能讲通。

  蹇卦:“九五,大蹇朋来。”——同上,当钱当人都能讲通。

  解卦:“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同上。

  损卦:“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天可怜见,终于有了个意思明确的“朋”了!“十朋之龟”显然就是价值十朋的乌龟,这里的“朋”字只可能当货币单位讲。再往下找找看。

  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这里出现了“朋友”,不过别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意思,古文里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要点个标点的,就这句来说,应该读作“君子以朋、友讲习”。但无论如何,这里的“朋”字肯定指人,问题是,这句话是《象》里边的,属于《易传》,不属于《易经》,说服力就不大了。顺便一说的是,有人注意到“丽泽”没有,北京现在不是还有座立交桥叫“丽泽桥”吗?“丽泽”的“丽”字不当“美丽”讲,而是“依附”,前面讲过这个字的,所以“丽泽”就意味着两片水泊相连。这是古文的讲法,现在北京的丽泽桥一带可是看不到什么水泊的。

  好了,闲话少叙,继续往下找找“朋”吧。

  找啊找,没了。

  这就没了,有用的资料不多啊!

  不过,也没关系,在好几个爻辞里“朋”字无论是指人还是指钱不是都能讲通吗,在我们伤透脑筋的这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也是一样,无论是钱还是人,反正都是有好处的,好比你要打通一家机构的关系,托我帮忙,无论我是把那家机构的领导介绍给你认识,还是我送你一笔钱让你自己去跑关系,对你都是帮助。所以,无论这里的“朋”指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把它理解为“有益处的东西”。这样一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就意味着往西南走会获得好处,往东北走会丧失好处。

  那么,再往深里问一步:为什么往西南去就有好处,往东北去就有坏处呢?

  有人考证过这个问题,说周朝当时的情况是西南多友邦,东北有强敌,可备一说。

  可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如果“往东北走会丧失好处”,那为什么还“安贞吉”呢?如果卦辞说的是“西南得朋,安贞吉,东北丧朋”,这道理人人都能明白,可它明明说的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没道理啊?!

  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是:从八卦所代表的方位来看,西南是坤位,坤卦是代表阴柔的,“朋”取“朋党”的意思,代表同类,那么,阴的同类还是阴,所以,“西南得朋”就好比女人和女人扎堆。不是有一句俗话么,叫“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和女人扎了堆,一般来说不是好事,肯定会搞出不少矛盾,同性相斥嘛。所以,“西南得朋”其实不是好事。

  东北是和西南对应的方位,既然西南是坤位,属阴,那么东北就该属阳,“东北丧朋”就好比女人离开了女同伴,和男人扎堆去了,这一来,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所以,“东北丧朋”虽然看上去不是个好词,其实意思却是好的,所以才“安贞吉”嘛。

  进一步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联系到人事上,就象征着臣子离开了同伴,进了朝廷去效忠君主,也象征着女人离开了娘家嫁进了婆家。这是古代最权威的一种解释,信不信由你。

  

  再来看《彖》对方才这个卦辞的发挥: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意思是:坤很伟大啊,顺承天道,生养万物。坤卦所代表的大地非常厚实,负载着地面上的一切,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所谓地大物博。母马是属于阴性的,这点和大地一样,而且还能在大地上撒开了猛跑。君子出门,先开始迷了路,后来顺着道儿又找回正路上来了。向西南走会遇到同伴,向东北走失去同伴,这是大有好处的。无垠的大地既安稳又坚固,人的修养如果也能到这份上,那是非常好的。

  这段的重点在“万物资生”四个字上,联系一下乾卦的《彖》,是“万物资始”,也就是说,乾(天)创造了万物,坤(地)养育了万物。

  

  这段《彖》全是四个字一句的,我有时会担心这里边会不会有一些以辞害义的成分。也就是说,即便有些文字完全没有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增删,就是作者当时写作的原貌,有没有一种可能,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够高,文章又有比较苛刻的体材限制,所以会写出病句来呢?

  他写了病句,自己能懂,同行能懂,当时的一些聪明人稍微动动脑筋也能猜出来,可后人就不懂了啊。我们冥思苦想地研究哪个句子,说不定这个句子本来就是个病句呢。

  别以为只有我们普通人才会写病句,古代不少大文学家也写病句呢。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气大吧?称得上是最著名的一篇骈文了吧?咱们看看里边有这么一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期;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骈文里一组标准的对句,骈四骊六嘛,“杨意不逢”是四个字,“抚凌云而自期”是六个字,一共构成一个上联,“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接的一个下联,工整极了。但问题是,“杨意”是个人名,这个人其实不叫“杨意”,而叫“杨得意”,但文章里如果写成“杨得意不逢”,那就坏了骈四骊六的规矩;下联当中,“钟期”其实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个“高山流水觅知音”里的钟子期,为了照顾文章格式,钟子期也被少写了一个字,成了“钟期”。王勃假如是个现代社会里的播音员,把领导的名字也给这么省略的话,这可就是天大的政治错误了。再有,这种对人名的简略在古文里简直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

  前几天我还为类似问题伤了一回脑筋,那是看到唐朝诗人李峤的一首诗,题目叫《檄》,是说檄文这种东西的,后四句是“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当时一看,马上能判断的是这四句全是用典,都是和檄文有关的典故,可最后这两句“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是用的什么典故,到底什么叫“曹风”,什么叫“陈草”?后来终于想通了,“曹风”是说曹操的头风,曹操不是有头疼的毛病么,华佗还曾要给他做开颅手术,这个病就叫“头风”;“陈草”说的是陈琳,当年袁绍和曹操打仗,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来骂曹操,这篇檄文写得很是犀利,曹操读着读着就出了一身大汗,连头风的症状都消除了。这样看来,“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写得还是很流畅的,可把这个典故简化成“曹风”和“陈草”,这也实在太隐晦了吧!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这不由不让我怀疑,在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很难索解的文献里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呢?眼下这个《彖》就很可疑:那么早的作品,文字那么规整,讲的又是很玄妙的东西,难道就全没可能出现“杨意”和“曹风”这种语言吗?

  

  接下来看看《象》: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可是《周易》里边一等一的名言。

  这个《象》是《大象》,是解释卦辞的,这个“大象”和elephant可没关系,它是区别于解释爻辞的《小象》的。

  这句话虽然非常著名,可很少有人能说清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释是:这是强调坤卦的“顺”的意义,坤表示地,所以这也是在说地的特征是“柔顺”。“地势坤”也就是“地势柔顺”。

  可是,让我们想想生活常识,地势真的“柔顺”吗?

  如果地势真“柔顺”,登山运动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从古代诗词里看看,有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都不是好走的道儿!

  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乾坤相对,乾卦代表刚健,坤卦代表柔顺,可坤卦的象征物大地却怎么看怎么也不柔顺啊!

  古代专家们认真研究了这个课题,得出的结论是:“地确实不够柔顺,可地是承着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确实是柔顺的。我们觉得不顺的那什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指地形——地形不顺,这不假,可地势却是柔顺的。”

  还是不大好理解是吧?我理解古人的意思是,我们先要把地分成“地形”和“地势”两个概念,从地势上看,地是被天骑在头上的,也就是说,天一直骑在地上的头上拉屎撒尿(你可以把打雷下雨看成老天的拉屎撒尿),可大地对此毫无怨言,默默承受而已,这难道还不够柔顺吗?

  古意,“形”字偏重于“外形”、“形象”,“势”字偏重于“趋势”、“姿态”,所以,说地形不柔顺但地势柔顺也并非没有道理。

  也有人研究说“势”字在这里当“静”讲,和乾卦的“天行健”联系起来,就是“天行健,地势坤”,标点的点法应该是“天行,健;地势,坤”,“健”通“乾”,所以再推一步就是“天行,乾;地势,坤”,再推一步就是“天动为乾,地静为坤”,这也是一种很有道理的说法。

  ——有人看出疑点了没有?既然这里“天行,乾;地势,坤”是对应的说法,作为和“势”字对应的“行”就不应该读作“形”,而应该读作“航”,也就是说,大家都念习惯了的“天行(读‘形’)健”其实该是“天行(读‘航’)健”,所谓“天行”不是说天的运行,而是在指“天道”,这里的“行(读‘航’)”当“道路”讲。而且,“天行”在蛊卦和剥卦的《彖》里也出现过,从押韵的规则推论,都是应该读作“航”的。

  不过,我估计如果真有人读成“天航健”,马上就得有十几万条短信一起指责他读错了。

  姑且存此一说好了,咱们接着往下看。

  往下,“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德”字无论是当“特性”讲,还是当“思想品德”讲,都讲得通,是说君子要效法大地的柔顺和负载万物的特征,要宽厚待人,要有包容心,也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再和乾卦对应的那句联系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意思就完整了,君子既要效法天,也要效法地,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厚德载物。翻译成简单的现代语言就是:既要有毅力,又要有包容心——嗯,是不是很有些励志书的味道?

  

  下面该看看坤卦的爻辞了。第一爻的爻辞是:“初六: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出门脚下一滑,低头看看,哦,有霜,天冷了,看来再过些日子就该天寒地冻了。

  《象》的解释是:“‘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这个解释大体不差,当你看到地上霜的时候,仔细看看,嗯,确实是霜,不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说明阴寒之气开始露头了,发展下去的话,阴寒之气渐渐积累,寒冬就要来了。

  这和前边讲过的“见几”是一个道理,霜在这里就是寒冬的“几”,你看到了这个“几”,又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那你就能够推测出未来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当然,“履霜,坚冰至”,这只是一个比喻,告诉我们见微知著的道理。可如果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在算卦的时候给自己算到了这个坤卦初六爻,从这个爻辞你该怎么判断自己未来的吉凶呢?

  这倒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爻辞也没说是吉是凶,你如果真遇到这一爻,就按着爻辞的意思自己捉摸好了,大体上也能够捉摸出来的。比如你计划要抢银行,一切都准备好了,晚上在家喝口小酒放松一下,打开电视,没想到正好看见新闻里说明天开始要搞“严打”。这下你可有点儿慌了,银行到底还抢不抢呢?算一卦吧,结果算出来的就是这个“履霜,坚冰至”,那你就应该想到,新闻里的那段报道就是你“履”到的“霜”,还是放弃原计划吧,接着做官好了,钱挣的不比抢银行还多啊!

  

  第二爻的爻辞是:“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既是极著名的一句,也是歧意极多的一句。——《易经》里哪句话歧意都多,是吧?

  这句里的重中之重就是“直、方、大”这三个字,宋朝大儒程颢、陆九渊都对之非常推崇。古人认为这三个字表现的是大地的特性,说大地既直,又方,又大。——“方”和“大”还好理解,古人确实认为天圆地方,不知道大地其实是个球体,可“直”在这里怎么解释呢,难道大地是直的不成?古人解释说:九二爻是阴爻居阴位,不但“得位”,而且“得中”,这就是“直”,还有进一步的解释说:“生物不邪”,这句话很难解释,所谓“生物”不是biology,也不是creature,而是“生养万物”,至于和“不邪”怎么串起来,你自己捉摸吧。

  君子要效法大地,所以君子也要“直、方、大”,也就是要做到正直、端方、大度。

  ——听上去很像回事吧?但这里边是有疑点的。我前边讲过,爻辞一般分两段,前一段是比喻,后一段是判断,比喻的那一段是押韵的。就拿这个坤卦的爻辞来说:(初六)履霜,(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黄裳,(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除了一个“用六,利永贞”不押韵,前边讲过,乾卦和坤卦的“用九”和“用六”都不押韵,很可疑,而现在坤卦爻辞的六二爻居然也不押韵,这就很奇怪了。各位请看,把(六二)直、方、大放进去,是不是读起来很别扭?

  早有人觉得这很可疑,想来想去,咦,如果把“直、方、大”的“大”字拿掉,只剩下“直、方”,就和其他爻辞押上韵了:(初六)履霜,(六二)直方,(六三)含章,(六四)括囊,(六五)黄裳,(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所以,那个“大”字可能是古人抄书的时候抄错了,多写了一个字。

  这是可以理解的,谁抄书没个丢字落字啊,现在的正式出版物还号称“无错不成书”呢,我就敢说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书我要想挑都能给挑出错来,何况是古代呢。——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一代代的大儒们都是从一段抄错了的书上生发出深刻的哲理来的,这可太有讽刺意味了。

  不过,没了那个“大”字,意思似乎也差不太多,正直端方也很好啊,只少了一个“大度”而已。

  ——别把结论下得太快,想想看,如果没了那个“大”字,你能说“直方”这两个字就是形容大地的吗?一个箱子也可以又直又方啊。(更要命的是,如果是一个大箱子,那连“大”都有了。)可不是么,单凭“直方”这两个字,解释成什么不行啊!

  有人就说了:这个“方”字不是指四四方方,更没有品行端方的引申涵义,它说的其实是船。

  奇怪吧,“方”怎么会是船呢?

  一点儿都不奇怪,有没有想过,《圣经》里著名的那个“诺亚方舟”为什么叫“方舟”呀?难道它是一艘四方形的船吗?

  我可不懂希伯莱文,只能看看英文《圣经》,这里的“方舟”是ark,就是一种大船,可不是方的,那,咱们为什么给人家翻译成“方舟”呢?

  ——《诗经》里有一首很著名的情诗,叫《汉广》,有一句是“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说江水又宽又长啊,“方”过不去啊。

  这个“方”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筏子,一是指连在一起的船,作为第二种意思讲的时候也通“舫”。不管取哪个意思吧,我们现在知道了,“直方”的“方”可能会是指船。

  直方=直船?

  好像讲不通吧?

  是讲不通,不过呢,这个“直”如果不取方才讲的那个意思,还是可以讲通的。

  再看《诗经》,里边还有一首《宛丘》,其中有一句“值其鹭羽”,是说拿着鹭鸶的羽毛,这个“值”就是“拿着”的意思,而“直方”里的“直”有可能就通“值”,当“拿着”讲。

  这样一来,“直方”就从原先的正直端方变成了拿桨操舟了。哪个解释才对呢?这得联系一下下文。

  全句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我们得看看“不习,无不利”当什么讲。

  这句话也不好解释啊!

  什么叫“不习”?是“不学习”吗?

  先得知道什么是“习”。

  什么是“习”?这可是个常用字,谁都认识的,大家也都知道《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教导我们下了课还要回家好好复习,不然的话,学完了是很容易忘记的。

  可是,“学而时习之”真是这个意思吗?

  不见得。

  牟宗三讲过“不习”就是“完全是original,从最根本的地方讲简易之道,简易才能‘直、方、大’,不简不易,弯弯曲曲,出小花样,做小手脚,这种人没有什么意思,这种生命没有意思的。”——这也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而且很有哲理,只是我不清楚牟老师这么说的出处在哪里。

  要说这个“习”字,咱们还是看看它的繁体字比较容易明白:“習”,上边是个羽毛的“羽”,它的本意是小鸟拍着翅膀练习飞行。所以,“习”字引申出来就偏重于“实践”和“练习”、“训练”的意思,你可以查查《论语》里其他地方的“习”字,一比较就明白了。孔子当时的课程里,书本教学并不占主要位置,他还教什么射箭呀、开车呀什么的,所以“时习之”就更不会是回家背书的意思了。“习”字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习惯”,比如“习俗”这个词,把“习”和“俗”放在一起,这是有原因的。

  好了,这样看来,“不习,无不利”要么就是说“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要么就是说“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

  再回过头来,联系一下前边那个“直方”。如果“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只要为人正直端方,那么做事即便既不练习,也不实践,最后也能取得好结果”,或者是:“只要为人正直端方,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后一种说法是讲不通的;如果“直方”取“操舟行船”的意思,那全句的意思就是:“操舟行船,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这好像不大可能,开车还得靠驾照呢;或者是:“操舟行船,虽然不习惯,可也能有好结果”。

  到底该取哪个意思呢?老规矩:你自己看着办!

  《象》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这肯定是把“直方”取“正直端方”的意思,“地道光”的“光”字其实是“广”,全句是说六二爻又正直又端方,“不练习,不实践,也能取得好结果”,这是因为君子效法了大地。

  

  再看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这句就简单说说好了,意思是:内心怀有美德,宜于算卦,有可能追随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业,但也能混个不错的结果。

  《象》的解释是:“‘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象》是把“贞”都当成“正直”、“坚定”来说的,所以它误以为“含章可贞”就是“心怀美德,可以坚守正道”,于是推论说这是让你抓住时机、发挥才干,如果你能够“有可能追随君王做事,建不了太大的功业,但也能混个不错的结果”,那就说明你脑子好使,知道金光大道怎么走。

  

  第四爻的爻辞:“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括囊”,这是说一个袋子被封了口,是个比喻的说法,可比喻的是什么呢?有人说袋子被封了口之后,外边的东西放不进去,里边的东西也拿不出来;也有人说袋子比喻自己的嘴,嘴被封上也就是告诫“三缄其口”,别到处乱说话去。不管怎么样吧,反正最后归结为“无咎无誉”,这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不好也不坏”,“没人夸你也没人骂你”。《象》的解释是:“‘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谨慎小心就能消灾避祸。

  

  第五爻的爻辞:“六五,黄裳,元吉。”

  六五爻的爻辞就只有这么四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后边的“元吉”好理解,就是表示吉利,还记得吧,李世民搞玄武门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他弟弟就叫李元吉。“黄裳”看上去是不是也眼熟呢?是不是也很像一个人名呢?——不错,老作家黄裳,现在一些书店还有他的文集卖呢,好像是六卷本吧。

  “黄裳,元吉”,竟然是两位名人?!

  说说黄裳,这两个字一不小心就会读成“皇上”,老作家如果生活在古代那就有掉脑袋的危险了,但其实呢,“裳”字本不读作轻声的“商”,而是读作“常”,我们常说的“衣裳”,“衣”和“裳”本是各有所指的。“衣”是上身穿的,“裳”是下身穿的,像是裙子,男女都穿,古人就是这样上面穿的是“衣”,下面穿的是“裳”。所以呢,唐朝那个“霓裳羽衣曲”该读作“霓裳(常)羽衣曲”,白发魔女练霓裳也该读作练霓裳(常)。《离骚》里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穿的也是这么一身——那时候的人是不穿裤子的,裤子要到汉朝才有。

  所以,“黄裳”就是黄裙子,只不过这种裙子是男人也穿的。

  知道了“黄裳”是什么,可还是搞不清为什么“黄裳”就意味着吉利。

  《象》的解释是:“‘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好像是说把黄裙子穿在里边,裙子上绣着花纹。很奇怪哦,还是不明白。

  再看看《文言》对这句话有什么说法:“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四支”就是“四肢”,好像是说君子心灵美,表现在事业上,好到了极至。可前边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还是让人很困惑。

  想想看,黄色是一种怎样的颜色?

  黄色的衣服都是什么人穿的?

  有点儿眉目了吧?

  ——黄色是人间最最尊贵的颜色,黄色的衣服可不是普通人能穿的,是皇家专用的。所以,虽然《周易》这时候还没有皇帝,但“黄裳”必定也是很尊贵的。再看看爻位:这一爻是第五爻,还记得乾卦的第五爻吧,那可是九五之尊,坤卦作为乾卦的对应,第五爻一定也是阴性中最尊贵的,看来《文言》所谓的“正位居体”就是从爻位上说的。那么,如果乾卦的九五爻代表了君王,那么,坤卦的六五爻就应该代表王后,如果把时间换到专制时代,乾卦九五爻代表皇帝,坤卦六五爻代表皇后,这倒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黄裳,元吉”应该是以“王后穿着尊贵的黄裙子”的形象来象征处于阴性的、或者说处于从属地位的人将会大吉大利。

  嗯,这个解释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你在一家机关里担任副职,占到这一卦应该就说明你升迁的机会到了。

  ——推论合理。只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对“黄裳”的解释完全错了。

  黄色确实是尊贵的颜色,我们只要看看故宫,看看任何有点儿规模的古代建筑都会了解到这一点,但问题是,这是从唐朝开始才规定下来的。想想你看过的历史电视剧,你见过汉朝的皇宫铺着金黄色的琉璃瓦么?见过汉朝的皇帝穿着黄色的龙袍么?(我在好几本现代人注解的《周易》里都发现过这个疏忽,所以这里特别提醒一下。)

  和《周易》一起被编入儒家“十三经”的还有个《糓粱传》——传说孔子作了一部《春秋》,后来又有人为《春秋》作传,也就是把《春秋》当成教科书来编写相应的教辅,流传下来的教辅有三部:《左传》、《公羊传》和《糓粱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也是我以后要讲的东西,现在既然说到,就顺便给自己打个小广告。嗯,还得话说《糓粱传》,它里边有这么一句话:“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鷬(造字:左‘黄’右‘主’)。丹楹,非礼也。”这是《春秋》里记载了一句“秋,丹桓宫楹”,说某年秋天鲁国给鲁桓公庙前的柱子涂上了红色。《春秋》就这么简单一说,后人哪看得懂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刷个柱子么,爱刷什么颜色就刷什么颜色好了,这也值得当个事给记下来?!所以《糓粱传》就给解释,说按照礼制的规定,天子和诸侯庙前的柱子要刷成淡黑色,墙上刷白土,大夫庙前的柱子刷青色,士人庙前的柱子刷黄色,所以《春秋》记载的这次把柱子刷成红色的事情是很不合规矩的,属于“非礼”。

  我得作几个注释:这时候讲的“非礼”是指“不合乎礼制的规定”,这是“非礼”的本意,可不是指女孩子被流氓欺负。还有,所谓的“庙”跟和尚没有关系,这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呢。严格来说,“庙”是祭祖的场所,比如我们知道的一些词有什么祖庙、宗庙,中国人是从商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祭祖的;和尚的“庙”只是老百姓的俗称,其实应该叫“寺”,而“寺”的来源是政府机关的名称,大家看历史电视剧应该常听说有个审案子的“大理寺”。

  这都是顺便一讲,关键各位还得注意《糓粱传》里说:士的刷柱子的礼制标准才是黄色呢。而前边讲过,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这样看来,在周朝人的眼里,黄色居然是个等级如此之低的颜色!

  那么,等级这么低的颜色除了让士人刷柱子,还会在什么地方使用呢?

  也许是——内衣。

  古代的《周易》权威对这一爻辞有过这样的解释:黄色一般都是内衣的颜色,所以,“黄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衬裙,是穿在里边的。这下意思可明确多了:黄色是内衣的颜色,衬裙是穿在下身的,这就说明……呵呵,好像有点儿下流的意思哦,不过这确实是古代专家的话,说这表现了坤卦六五爻的阴性色彩和柔顺特性。

  《象》所说的:“‘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这个“中”并不是“中间”,而是通“衷”——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由衷”,你可以说:“熊大师,我由衷地钦佩您算卦的本领!”那我就要问问你了:你这个“由衷”到底由的哪里?

  我们会说:一扇门由里边打开了;我是由北京来的;这件事由领导做主;那么,“由衷”到底由的哪里?

  在《周易》时代,“衷”字就已经有了好几个意思,它既指人的内心,也指人的内衣,这两个意思是有关联的,很可能“内衣”的意思更早,“内心”是个引申义。所以,《象》所说的“文在中也”也就是“花纹在内衣上”,也就是说黄色衬裙上绣有花纹。但这为什么就是吉利的象征,还真说不清。

  

  第六爻的爻辞:“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一句的意思一目了然:龙在野地里打起架来了,流了好多血,黑一片黄一片的。

  龙的血看来不是红的,而是“玄黄”,“玄”是黑色,所以“玄黄”就是黑和黄。古代小孩子们背的《千字文》一开头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说天是黑的,地是黄的——看来这应该是晚上的景象,可是,如果是晚上,没有光,天是黑的,地也不应该看见黄色啊。也有人说玄是青苍色,是淡黑色,嗯,我们就先不较这个真了。

  这句爻辞有个让人挠头的地方:它只给出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样一个象征的、比喻的说法,却没跟着解释这到底是“利贞”啊,还是“元吉”啊,还是别的什么,也就是说,这到底是个吉兆还是个凶兆啊?

  想想看,好像是凶兆的可能性比较大。

  原因之一:又打架,又流血的,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原因之二:看看乾卦六爻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结构,昭示着事物从萌芽到完蛋的整个发展过程,最顶上的这根爻有物极必反的意思,是说发展到头了,也该完蛋了,至少是也该走下坡路了。所以,坤卦最上边的这根爻应该也有这种意思在。

  这句爻辞里还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心:为什么会出现“龙”呢?

  要知道,龙应该是乾卦的象征物啊,象征着阳刚,怎么象征阴柔的坤卦里也出现龙了呢?不但出现了龙,还不止一条龙,而且还非常阳刚——打得那么凶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捉摸过这个问题,比较主流的意见是:坤卦代表阴性,阴性的特点是柔顺,那么,当柔顺者越来越强了之后,变得不再柔顺了,和阳性的感觉差不多了,这时候阳性势力可就不干了,两方面这就打起来了。举个例子,坤卦从第一爻发展到第六爻,这就好比一个孤身闯深圳的弱女子终于成长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了,成了女强人了,女强人可是不让须眉的,足以和最强的男人分庭抗礼,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称她为“龙”;换个说法,女人的地位从“三从四德”发展到新社会的“半边天”了,这就等于到达坤卦六爻的顶点了,和男人各占半边天,那么,一贯以来的男权社会被女性挑战到了如此程度,自然也不甘心,最后就搞得“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开始有冲突了。

  这倒是讲得通,不过有人可能会问:“有那么残酷吗,闹到‘其血玄黄’的地步,这也太过分了吧?”

  这是个好问题。我们细致研究一下,会发现方才的解释里存在着一些疑点。首先,“其血玄黄”未必就是说龙流的血又黑又黄。

  当然,谁也没见过龙的血到底是什么颜色,但有人从《诗经》里找到了佐证:“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这里的“玄黄”也作“泫潢”,明显是形容马儿累了在流汗,所以,“玄黄”不是指血的颜色,而是说龙在流汗。

  可是,爻辞里明明是说“其血玄黄”啊,又不是“其汗玄黄”,这怎么讲得通呢?

  嗯,这倒是,那么,“其血玄黄”说的就是龙的血像流汗一样哗哗地淌,反正不是指血的颜色。

  ——真的吗?

  呵呵,也不一定,备此一说而已,同样在《诗经》里还有支持反方的证据:“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是说女孩子在为公子做衣服,用了玄色的染料,用了黄色的染料,把红色染料用得最足。“玄”和“黄”在这里是分开说的,怎么看怎么都是在指颜色。

  其他的众说纷纭之处也很不少,比如有人就认为“血”字可能应该是“率”,也就是“帅”,所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意思就是龙在野地打仗,它们的首领都累惨了,进而引申说坤卦阴柔,这是在说反战的主张;还有人说“战”不是打仗,而是交配,“血”是龙的精液,反正说法都够前卫的,当然,人家也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到底该信谁的呢?这就看你自己了,不过在对这句爻辞的理解上,我还是属于保守派的。

  再看看《象》的解释:“‘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这可真是句明白话,是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说“它的路走到头了”。是啊,这是坤卦的上六爻,是最顶头的一爻,是到头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以前的“穷”字意思和现在不一样,是“尽”、“到头了”的意思,而并不表示一个人没钱,表示没钱的是“贫”。那时候“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的语言里还保留有“穷”的本意的有“穷尽”、“理屈词穷”、“穷途末路”等等,多体会一下就明白了。

  

  在六爻之上,坤卦还有个“用六”,和乾卦的“用九”意思一样。

  “用六,利永贞。”爻辞只有三个字,字面上看,就是“利于永远占卜”,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如果你这卦问的是一件长远性的事情,那占到“用六”就意味着大吉大利。

  好比说,你来找我算卦,问的是你们公司能不能在未来的五百年里每年的纯利都以不低于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我一算,得出一个坤卦的“用六”,那就是说这五百年你是不用担心了。

  ——到底是不是这么讲呢?呵呵,也不一定。

  古人是把“贞”普遍解释为“正直”、“坚定”的,如果像前边怀疑的那样,“用六”的爻辞不是《易经》作者的原创而是被后人(也许就是《易传》的某位作者)添加进去的,那么这里的“贞”倒还真有可能不是“占”而是“正直”、“坚定”的意思,所以“利永贞”也就是“利在永贞”——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

  所以,在前人看来,“永贞”可是一个好词,含有正直、长远和吉利这三重意思,起名字就用它好了,马永贞大家都熟悉吧,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唐朝还有用“永贞”作年号的,晋朝也有个很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晋明帝即位的时候把老婆庾氏册封为皇后,诏书写道:“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这话就是从坤卦来的,也是把“利永贞”取“利在永贞”的解释。故宫里边,皇帝有乾清宫,皇后在坤宁宫,两口子搞搞新意思有个交泰殿,都是取《周易》里的这些说辞。康熙皇帝给某大臣写过“永贞”两个大字,说:“这是问候你母亲的。”——声明,人家这可不是脏话,确实是写给老太太的吉祥话。

  《象》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用六‘永贞’,以大终也。”什么叫“以大终也”,有点儿费解,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坤卦的“用六”是最后的一个爻辞,“最后”也就是“终”,而“永贞”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所以,“永贞”算得上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词,也就是“大”词,用这个大词来作全卦的结束语,这就是“以大终也”。

  当然,还有若干专家的若干解释,不过我觉得还是这个解释最靠谱,所以就不介绍其他了。下边就该讲坤卦的《文言》了。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文言》不愧叫做《文言》,的确文采斐然,名句迭出。“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一段是押韵的,应该摇头晃脑地来读。

  “坤至柔而动也刚”是说坤卦六爻全是阴爻,是所有六十四卦里最阴最柔的,所以叫“至柔”,可“至柔”发展下来却有点儿往“刚”的路线上走,初六爻的爻辞不是说“履霜,坚冰至”么,霜是柔和的东西,一踩就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硬的冰块就出现了。霜和冰块,它们的成分可基本都是水啊,最阴最柔的水。

  “至静而德方”,这句可能从坤卦象征着大地来说的,在古人的眼里,大地安安稳稳、方方正正,这些特点确实都是君子应该学习的。

  “后得主而有常”,坤卦是阴性的,是从属于乾卦的,如果乾是君,那么坤就是臣,如果乾是丈夫,那么坤就是妻子,所以坤得往后站,把露脸的位置让出来。这在古代官场上可是一句至理名言,你如果是个大臣,立了功劳,皇帝亲切接见了你,和你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会谈,夸了你一句:“你小子干得不错嘛!”这时候你该怎么回答呢?

  对这个问题,恐怕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正确答案,你可以铿锵有力地说:“全赖领导英明,属下不敢居功!”也可以含蓄内敛地说:“小的只是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事罢了。”如果皇上突然说:“这事办得虽然不错,可也有个小小的遗憾……”这时候你就得痛心疾首说:“都怪小人办事不力,请领导重重责罚!”——看,有了功一定要推给领导,哪怕领导屁事没干,也得归功于他的英明伟大;有了过一定要自我检讨,哪怕这过错跟你一点儿关系没有。这都是虚招子,领导不会因为你大功之下有个小过就真的罚你,所以你是安全的,既然知道安全,就要勇于揽责任,如果你非要较真,说这个过错都是谁谁谁的原因,这是一点儿不讨好的,损人不利己,还让领导觉得你太会推卸责任。

  不仅是上下级之间如此,看看历史,皇帝视察地方,找了个农民问问收成。农民说:“今年收成还不错,我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忙活,可算多打了一点儿粮食。”——你见过有这样的记载么?即便真有哪个不识趣的农民这么说,史官也不会记载。农民的标准回答是:“托陛下的洪福,今年收成不错,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政策好,我代表本朝所有农民给陛下磕头了!”——咱们先别管其他农民有没有委托过这位老兄代表自己给皇帝磕头,单看这种回答的风格和心态:如果粮食歉收,如果闹了饥荒,那全怪自己倒霉,如果收成好了,那全是皇帝照顾,也就是说,坏事全是自己招的,好事全是上边赏的。我倒觉得,这句“后得主而有常”里边的“常”字可以理解为“专制传统下的社会常态”。

  “含万物而化光”,这里的“光”其实是“广”,是说大地包容万物,生养无限。接下来“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里的“行”字看来是“行动”的意思,一般注家也都是这么讲的,但从上下文的押韵来看,“行”应该读“航”。

  “行”字在最初只当“道路”讲,后来才衍生出了“行走”、“行动”的意思,读音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变化的了。反正,我们就把现在这个“行”当作“行动”,读作“航”好了。

  这句是说:坤的特性是“顺”,坤代表大地,大地顺谁呢?当然是顺天,天进入春天了,大地上就万物复苏,天进入夏天了,大地上就草木繁茂,反正天怎么动,地就怎么跟着反应,这就是“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中国人恐怕没几个不知道的,可知道它是出自《文言》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句话看上去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民间劝善文的风格,没想到居然出处如此显赫,时间如此久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言是大白话一样,意思也通俗易懂,却在中国社会上持续产生着有力的影响。要持家就得多念叨念叨这句话,你要想日子过得好,那就积德行善,善积累得多了,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了,反之,坏事做多了,也会有数不清的难关在未来等着呢。

  清代汪辉祖写过一本《双节堂庸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家训,和《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都有一拼,而且大道理讲得不多,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书里就说过给人看阴宅的风水先生最是可恨,说这些人给你看祖坟的位置,说起道理来一个人一种说法,而且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忽悠人家迁坟,要知道迁祖坟这在以前可是天大的事啊!汪辉祖说:“积善之家,自获吉壤。积不善之家,虽有吉壤,而福不足以承之,转为厉阶。”这是说积善之家自然会有好地,积不善之家就算有了好地也无福消受。他接着说:“我亲眼见过的因为要选好地段而折腾破产的就有不少人家,最后乐呵呵数钱的都是开发商。”(吾目中所见,因求地而破产者,比比也。)——这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道理的非常贴近百姓的解说。

  清代著名的人生格言励志书《围炉夜话》也拿这句名言说过事:“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蠢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这是说给儿孙留遗产的时候别留太多钱财,因为,儿孙如果是好样的,钱太多只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本来他们可以好好读书的,结果钱一多,就敞开了打网游了;如果儿孙是蠢材,那更不能有钱,比如有恐怖分子来游说:“资助我们伟大的恐怖事业吧!”蠢材一听,不错,应该支持——如果没钱的话,再支持也只会捐个百八十块的,只够买几颗子弹的;可要是有了钱,一捐款就捐几个亿,原子弹都能买下来了!所以说,给儿孙留遗产千万不能多留钱财,那该留什么呢?很简单,“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嘛,多积一些善就好了。

  这话有点儿虚是吧?“善”应该怎么个“积”法呢?

  也很简单,比如你是个官,不必给儿孙留什么钱财,只要把关系网给铺好了,让关系网里的各位大爷都念着你的“善”,等你退了,他们也会多多关照你的儿孙,你的儿孙就可以靠着你积下来的“善”大发横财了。

  ——啊?有人说我这不叫积善,叫缺德?嗯,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哪位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呢: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怎么越捉摸越像是佛家讲的因果报应,倒不像是儒家态度啊!如果这句名言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那还容易理解,可它明明就是《文言》里的,再晚也晚不过秦朝,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儒家(或者说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古人)也讲因果报应吗?

  这也难怪,这句名言实在太像和尚说的话了,但事实上,善恶有报是世界各地哪里都讲的。古人说过:“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

  这话出自明朝周楫编的《西湖二集》,这书是和“三言二拍”一样性质的,其中一则故事里说:

  

  话说儒、释、道三教一毫无二,从来道:“释为日,儒为月,道为星,并明于天地之间,不可分彼此轻重。就有不同,不过是门庭设法,虽然行径不同,道理却无两样。”所以王阳明先生道得好,譬如三间房子,中一间坐了如来,左一间坐了孔子,右一间坐了老子,房子虽有三间,坐位各一,总之三教圣人: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迦牟尼佛;顶个道冠儿,便是太上老君。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你只看我孔夫子作《春秋》,那称赞的自然流芳千载,那责罚的自然遗臭万年。就把佛门的因果报应来论,我孔子代天从事,那一枝笔就是玉帝的铁案一般,一称赞决然升于天堂,一责罚决然入于地狱,何消得阎罗天子殿前的判官小鬼、牛头夜叉。可恨世上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造了逆天罪案,却都去躲在佛门,思量做个遮箭牌。这样说将起来,那佛菩萨便是个乱臣贼子的都头、奸盗诈伪的元帅了。既做了孔夫子的罪人,难道佛菩萨偏饶过了你不成?

  世上没有这样糊涂的佛菩萨。况且从古来决无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可以成佛作祖之理。有一等昏迷之人,不论好歹,专好去护那佛门弟子。若是好的,自然该尊礼敬重他,就如我儒门的圣贤一般;若是犯了三皈五戒,扰乱清规,酗酒奸淫,无恶不作,这是佛门的魔头,败坏佛法,最为可恨,他还要去盖护他,这个叫做护魔,不是护法。还要说“僧来看佛面”,不知儒门弟子做了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事,难免笞、杖、徒、流、绞、斩之刑,难道还说他是儒门弟子,看孔夫子面上么?比如那黄巢原是个秀才,及至造了反,难道还是儒门弟子?后来事败,削发做了和尚,难道便是佛门弟子?败坏儒门,孔子之所深恶;败坏佛门,如来之所深恶,总是一样。还有没廉耻之人,假以护法为名,与和尚通同作弊,坐地分赃,诓骗十方钱粮,对半烹分,遂将个能言舌辩之僧以为奇货可居,拱在高座,登坛说法,招集妇女,夜聚晓散。就是杨琏真伽那样恶秃驴,他却口口声声称为大菩萨、大罗汉、大祖师,假装贼形,鞠躬礼拜,做成圈套,诓骗愚民。那愚民那识真假!只道是如来出世、弥勒下生,翕然听信,至于出妻献子有所不顾,破坏风俗,深可痛恨。只图佛面上刮金,果然是佛头上浇粪。

  

  这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值得仔细体会。这说的是曾经流行过的一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说法,佛教讲因果报应,难道儒家就不讲吗?哎,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文言》里的这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句名言在官场一直行之不远,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些话本小说,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名言一经流传,便被不少人阐释发挥,就像《易经》流传便有“十翼”一样,前边讲的《西湖二集》那是一种发挥,《镜花缘》里的另一种发挥,而且还正是和占卜、算卦、看风水都有关的。这是书中君子国的高官吴之知对主人公唐敖三人说的一段话,很有批判色彩:

  

  小子向闻贵处世俗,于殡葬一事,作子孙的,并不计及“死者以入土为安”,往往因选风水,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甚至耽延两代三代之久,相习成风。以至庵观寺院,停柩如山;圹野荒郊,浮厝无数。并且当日有力时,因选风水磋跎;及至后来无力,虽要求其将就殡葬,亦不可得:久而久之,竟无入土之期。此等情形,死音稍有所知,安能瞑目!

  况善风水之人,岂无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发达,那通晓地理的,发达曾有几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迟岁月,求我将来毫无影响之富贵,为人子者,于心不安,亦且不忍。此皆不明“人杰地灵”之义,所以如此。即如伏羲、文王、孔子之陵,皆生蓍草,卜筮极灵;他处虽有,质既不佳,卜亦无效。人杰地灵,即此可见。今人选择阴地,无非欲令子孙兴旺,怕其衰败。试以兴衰而论,如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季氏之兴,则有“同复”之筮:此由气数使然呢,阴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见阴地好丑,又有何用。总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转祸为福,非大恶亦不能转福为祸。《易经》“余庆余殃”之言,即是明证。今以阴地,意欲挽回造化,别有希冀,岂非缘木求鱼?与其选择徒多浪费,何不遵著《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替父母多做好事,广积阴功,日后安享余庆之福?较之阴地渺渺茫茫,岂不胜如万万?据小子愚见:殡葬一事,无力之家,自应急办,不可磋跎;至有力之家,亦惟择高阜之处,得免水患,即是美地。父母瞑目无恨,人子扪心亦安。此海外愚谈,不知可合尊意?

  

  看到这里有用典故的地方了吧?“如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季氏之兴,则有‘同复’之筮”,这都是《左传》里讲到了算卦的故事,如果你前边看得仔细,应该已经知道“陈氏之昌,则有‘凤鸣’之卜”说的是陈完的故事。古人就算写话本小说这种在当时很不入流的东西,也经常到处含着知识、典故的,因为这些典故的出处,“十三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都是当时社会上读书人读得烂熟的东西,大家都有共同语言。我们现代读者没受过传统教育,读这些书就有不少隔阂了。

  《镜花缘》里还有一段小姐妹辩论赛,把这个问题阐发得最透,作者其实是借几个小姐妹之口,虚拟了一场传统儒家和大另类王充之间的辩论。王充其人,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的,是个著名的大刺儿头,处处找茬,专和经典主流思想作对,惹人不痛快,但是,他老人家学问极大,脑瓜极聪明、辩才极好,所以大家还都拿他没办法。——这是个古代的李敖哦!

  王充就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他的论调是“福虚祸虚”,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祸福无凭,甚至是好人不长命,恶人活百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当然了,这都是万恶的旧社会才有的现象。但是,就是在旧社会里,不少正统知识分子对这种论调是非常不认可的。好了,咱们看看《镜花缘》辩论赛吧,辩论是从讨论颜渊的早夭开始的。颜渊,也就是颜回,后人尊称他为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身上闪耀着很让孔子欣赏的圣人的光芒。颜渊哪儿都好,惟一的缺点就是:没钱。

  人如果没钱,有什么都没用。颜渊吃不饱、穿不暖,结果很年轻就死了。孔子难过极了,认为这是老天爷剥夺了自己的学术继承人。《镜花缘》里的锦云美眉不理解了:颜渊这么个小圣人,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爷要让他早死呢?——

  

  锦云道:“以颜子而论,何至妄为,不知他获何愆而至于夭?”

  兰言道:“他如果获愆,那是应分该夭的,夫子又哭他怎么?就同叹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个意思,因其不应夭而夭,所以才‘哭之恸’了。固云‘命也,’然以人情而论,岂能自己。即如他这论上‘泣’字,自然也是当泣才泣的,我们哪里晓得。”

  锦云望著众人笑道:“兰言姐姐的话,总要驳驳她才有趣。刚才她说;‘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我要拿王充《论衡》‘福虚祸虚’,的话去驳她,看她怎么说?”

  兰言道:“我讲的是正理,王充扯的是邪理,所谓邪不能侵正,就让王充觌面,我也讲得他过。况那《论衡》书上,甚至闹到问孔刺孟,无所忌惮,其余又何必谈他。还有一说:若谓《阴骘文》‘善恶报应’,是迂腐之论,那《左传》说的‘吉凶由人’,又道‘人弃常则妖兴’,这几句,不是善恶昭彰前证么?即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下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些话,难道不是圣人说的么?近世所传圣经,那《坟》、《典》诸书,久经澌灭无存。惟这《易经》、《书经》最古,要说这个也是迂话,那就难了。”

  锦云笑道:“设或王充竟是这样驳你,你却何以对答?”

  兰言道:“他果如此,我就不同他谈了。”

  锦云道:“敢是你辞穷么?”

  兰言道:“并非辞穷。我记得《家语》同那《大戴礼》都说:‘倮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圣人既是众人之长,他的话定有识见,自然不错,众人自应从他为是。况师旷言,‘凤翥鸾举,百鸟从之。’凤力禽之长,所以众鸟都去从他。你想:畜类尚且知有尊长,何况于人!妹子下去答他者,因他既以圣人为非,自然不是我们倮虫一类,他自另有介虫或毛虫另归一类,我又何必费唇费舌去理他。”

  这一番话,说得众人齐声称快。锦云道:“若非拿王充去驳她,你们哪里听这妙论。”

  

  很有趣吧?看来我们的辩论技术比起古人来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啊,兰言最后驳斥王充“福虚祸虚”,先说明自己是“正说”,王充是“邪说”,既然有了正邪之分,就不必摆论据、讲逻辑了,一番分析下来,原来王充不是人!那就没话可说了。

  不过兰言也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线索:儒家三大经典《尚书》、《周易》、《左传》都讲过善恶有报的话,看来这种观念很儒家哦。那么,难道这和佛家讲的因果报应不谋而合吗?也不尽然,和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样,佛家的因果观念原本是不带多少善恶之类的道德判断的,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所谓佛家观念其实并不佛家,这点详见《孟子他说》第一册里的《人间佛国》一篇,谁要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兰言一开始说的孔子哭颜渊“就同叹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个意思”,这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也是《论语》里的典故,说孔子的学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从窗户拉着伯牛的手,很难过地感叹说:“小子,你要玩完了,这就是命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这段《论语》很难解,往龌龊了想,好像是正人君子得了花柳病,还有传染的可能。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伯牛和颜渊后来经常被一并提起,作为好人没好报的代表,这里不就是锦云一问颜渊,兰言首先就提伯牛么。兰言引述《周易》和其他儒家经典来解释颜渊和伯牛的倒霉遭遇,这到底是小说家言,而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过同样的话,这可是真实不虚的。

  白居易写过一篇祭文,叫做《祭乌江十五兄文,时在宣城》,其中就说:“《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曰:‘非天夭人,人中绝命。’则冉求斯疾,颜回不幸;何缪舛之若斯?谅圣贤之同病。”冉求就是伯牛,白居易也不明白:《周易》里明明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为什么伯牛得了绝症,颜渊年纪轻轻就死了,没道理呀!

  这世上讲不通道理的事多着呢,还是听兰言的吧,别想那么多了,有些事情也许就是由命不由人,颜渊论命当死,孔子论人情当哭,如此而已。

  那么,伯牛和颜渊的悖论到底有正解没有呢?或者说:如果伯牛和颜渊在活着的时候用尽浑身解术来积德行善,按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他们会不会不再“由命不由人”,而是由人来改命呢?

  改命?!

  很多人一听“改命”这两个字,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不错,《了凡四训》。该书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曾经一生都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读几年书,拿多少工资,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不准的,所以袁了凡越活越没有积极性了,直到有一次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

  ——瞧这名号,栖霞山云谷禅师,一看就知道是高人,如果是保定肉联厂朱二贵,就算水平比云谷禅师更高,大家也不容易信他。

  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命是可以自己改的。他有一段话是:“《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这是说《易经》是帮人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真是严丝合缝卡死的,你就算靠算卦知道了买哪个号码的彩票可以中大奖,如果你命里没这个奖你也得不着;你算出来明天会丢一百块钱,到了明天你再怎么小心也照样得丢,如果真是这样,《易经》还怎么帮人趋吉避凶呢?所以《周易》开篇没多久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周易》的第一原则,你难道还不相信吗?

  其实云谷禅师没分清《易经》和《易传》,但无论如何,照袁了凡的说法,他后来真就开始使劲地积德行善了,还真把命运给改变了。

  这样看来,伯牛和颜渊当初积的德、行的善还不够,如果他们早知道学习袁了凡,说不定都能长命百岁呢。

  其实这道理还是王阳明说得实在,他在《悟真录》里有一则“谕俗四条”,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说一个人多做好事,不但亲戚朋友喜欢他,街坊邻居也会喜欢他,连鬼神都会喜欢他,而一个人要是尽做坏事,不但亲戚朋友讨厌他,街坊邻居也会讨厌他,连鬼神都会讨厌他,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别看王阳明平时尽说一些玄而又玄的深刻哲理,可这番话却实在得很,说《周易》里这句名言没有那么玄,说的其实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小体会。

  你是信袁了凡的,还是信王阳明的,都由你自己。

  

  关于这句名言,最后再说一个读音问题。我前边讲过,“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都是押韵的。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唯独这句话押不上韵,从结构上看很不合理。嗯,这是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可能性最高的答案是:“庆”字在当时是和“光”、“常”、“殃”它们押一个韵的,只是后来读音变了。

  这个疑问宋朝人就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音韵的学问是从南朝沈约创建了四声开始搞起来的,后来随着佛教的流传(主要是因为音译梵文的咒语,想想郭靖背的那个《九阴真经》),这门学问越来越精深,可考察古代的押韵,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沈括举的例子就有坤卦里的这几句话,大家仔细看这里的“庆”字:

  

  例句一:西南得朋,乃以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例句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沈括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没答案,我就更没有答案了。

  读音问题看上去是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不过它也是一种了解《周易》的可用线索,前边讲过的对乾坤两卦“用九”和“用六”两个爻辞的怀疑就部分地因为这两个爻辞跟其他爻辞不押韵,这就让人猜了:可能原本《易经》并没有这两句爻辞,这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给加上去的。

  

  我们接着看《文言》下一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句话暴露了春秋战国时代混乱的政治生活,有臣下杀掉君主的,有儿子杀死老爸的,简直乱到家了。孔子当年对这种状况深表忧虑,所以一再主张恢复周朝初年的礼制,让各阶层的人各安其位,“正名”也是这个目的,你既然是臣下,那你就做臣下该做的事,如果你僭越君权了,我就会质问一声:“这些事是你该做的吗?”如果“名”真的都能“正”了,社会也就安定下来了。孔子当年还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参考,我们就可以透过两千多年的史料得出结论:大到治国,小到管理一家公司,如果要搞什么“德治”,要靠管理者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靠他们自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谁不知道修桥补路是行善,杀人放火是作孽啊,这还用全国上下掀起多大的学习热潮啊?学归学,做归做,如果利益巨大,监督巨松,惩罚巨轻,这就是赤裸裸地鼓励大家去杀人放火谋私利呢。我们读读《左传》,会看到那年头满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勾当,难道这些“臣”和“子”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为非作歹么?那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啊!

  不过大家也别把以往的时代想得过于恐怖了,牟宗三当年讲解《周易》,谈“卦之德方以知”的时候,说过:“权力斗争的时候也要有相当的限制呀。以前的大皇帝政治斗争起来谁也不让谁,但它有一定范围。李世民争皇位的时候把他的兄弟都杀掉了,但与老百姓没有关系呀。他只与跟他有政治冲突的那几个人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跟儒、释、道三教也没有关系呀!他杀他的兄弟,那是争皇位。现在政治斗争牵连很多……”牟老师这话虽然过于乐观了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适用于春秋时代的,越到后来,就越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了。顺便一提,“卦之德方以知”,“知”字通“智”,晚明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其中一人姓方,名字就叫方以智,正是脱胎于此。

  再看《文言》,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种重大悲剧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正是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应的,如果真要解决这种问题,最好别等到冰冻三尺的时候,而是一看到地面上刚刚结霜就早做准备。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并不见得就是什么特异功能,或者是靠算卦算出来——你如果走路踩着霜就知道将来会冰冻三尺,那你为什么就没可能预知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呢?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具备这手本领的不乏其人,别说中国人行,外国人也行。F.A. Hayek早就做到了,虽然他从来没研究过《周易》。

  很多人都读过F.A. Hayek的The Road to Serfdom,其实还有人就这本书编过一个漫画版,把作者的高超预见明确地分成了十八个步骤,简单明了。我们可以把第一个步骤看作是“履霜”,然后根据已知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推知以后的情况。我这里就只引步骤,不放漫画了——

  

1-War forces "national planning"

To permit total mobilization of your country's economy, you gladly surrender many freedoms. You know regimentation was forced by your country's enemies.

 

2-Many want "planning" to stay ...

Arguments for a "peace production board" are heard before the war ends. Wartime "planners" who want to stay in power, encourage the idea.

 

3-The "Planners promise Utopias ....

A rosy plan for farmers goes well in rural areas, a plan for industrial workers is popular in cities -- and so on. Many new "planners" are elected to office ...

 

4-but they can't agree on ONE Utopia

With peace, a new legislature meets; but "win the war" unity is gone. The "planners" nearly come to blows. Each has his own pet plan, won't budge.

 

5-And citizens can't agree either ....

When the "planners" finally patch up a temporary plan months later, citizens in turn disagree. What the farmer likes, the factory worker doesn't like.

 

6-"Planners" hate to force agreement ...

Most "national planners" are well-meaning idealists, balk at any use of force. They hope for some miracle of public agreement as to their patchwork plan.

 

7-They try to "sell" the plan to all ...

In an unsuccessful effort to educate people to uniform views, "planners" establish a giant propaganda machine -- which coming dictator will find handy.

 

8-The gullible do find agreement ....

Meanwhile, growing national confusion leads to protest meetings. The least educated -- thrilled and convinced by fiery oratory, form a party.

 

9-Confidence in "planners" fades ....

The more that the "planners" improvise, the greater the disturbance to normal business. Everybody suffers. People now feel -- rightly -- that "planners" can't get things done!

 

10-The "strong man" is given power ...

In desperation, "planners" authorize the new party leader to hammer out a plan and force its obedience. Later, they'll dispense with him -- or so they think.

 

11-The party takes over the country ...

By now, confusion is so great that obedience to the new leader must be obtained at all costs. Maybe you join the party yourself to aid national unity.

 

12-A negative aim welds party unity ...

Early step of all dictators is to inflame the majority in common cause against some scapegoat minority. In Germany, the negative aim was Anti-Semitism.

 

13-No one opposes the leader's plan ...

It would be suicide; new secret police are ruthless. Ability to force obedience always becomes the No.1 virtue in the "planned state." Now all freedom is gone.

 

14-Your profession is "planned" ....

The wider job choice promised by now defunct "planners" turns out to be a tragic farce. "Planners" never have delivered, never will be able to.

 

15-Your wages are "planned" ....

Divisions of the wage scale must be arbitrary and rigid. Running a "planned state" from central headquarters is clumsy, unfair, inefficient.

 

16-Your thinking is "planned" ....

In the dictatorship, unintentionally created by the planners, there is no room for difference of opinion. Posters, radio, press -- all tell you the same lies!

 

17-Your recreation is "planned" ....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sports and amusements have been carefully "planned" in all regimented nations. Once started, "planners" can't stop.

 

18-Your disciplining is "planned" ....

If you're fired from your job, it's apt to be by a firing squad. What used to be an error has now become a crime against the state. Thus ends the road to serfdom!

  

  厉害吧,人家这可能就叫“善《易》者不卜”,一个卦没排,就推演出了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现在几十年过去,我们回头一看,八九不离十啊!

  

  回到《文言》,下一句:“‘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这是解释六二爻的爻辞的,把“直方大”好好发挥了一回。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是后儒非常推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自己的个人修养要做到内心端正(这是对内),待人做事要有原则(这是对外)。“敬”这个字很神奇,不大好解释,大体来说,就是要有恭敬之心,要拿自己当回事。接下来,做人如果做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份上,也就不会有太多犹豫不决的问题了,自然“不习无不利”,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这是阐发六三爻的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说坤卦所象征的阴柔虽然是很好的,但要收敛自己,甘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事要自己来干,风头要让领导去出,这是大地之道,妻子之道,人臣之道,虽然风头全给了天(丈夫、领导),但自己也能落些好处。

  女同志可能该有意见了:这不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么!可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男权社会里就是这个样子啊。还别说古代中国,就连当代西方,又何尝真正男女平等了?女作家Jane Smiley问过一个掷地有声的问题:“在黑暗房间里独处的女人是不是女人?”

  这话得捉摸一下才能明白,她的意思是,女性是依附男性而存在的,女人只有作为“男人身边的女人”时才有意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藤缠树的关系,所以,“在黑暗房间里独处的女人是不是女人”这个问题就等同于“没有缠着树的藤是不是藤”。

  当然,个案并不说明问题,可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可是心理学的权威工具,它在当代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的调查结论是完全支持Smiley的那个问题的。我们还是接受现实吧,直到另一个母系氏族社会来临。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这是阐发六四爻的爻辞的: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闭塞,贤人隐居,爻辞所谓“括囊,无咎无誉”,大概是说要谨慎吧。

  《文言》的作者很老实,最后一句“大概是说要谨慎吧”(盖言谨也),意思是说自己对这句爻辞也拿不大准。连《易传》有时候都拿不准《易经》的意思,两千多年后的我不就更拿不准么。

  《易传》拿不准《易经》的意思,这在《周易》里可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而且,有时候《易传》明显把卦爻辞的意思解释歪了,十篇《易传》之间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周易》是本很难读的书啊。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句是阐发六五爻的爻辞“黄裳,元吉”的,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回忆一下:“黄中”说的是黄色的内衣。

  

  

  谈谈天,说说地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句是阐发上六爻的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也是《文言》的最后一句。都到最后了,还是给我们出难题,这句话不好理解啊!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这是解释为什么坤卦的爻辞会出现阳性的龙,可这个解释比没解释更让人糊涂。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阴怀疑阳,所以一定会打起来,阴担心自己会失去阳。——这是两口子闹矛盾吧?

  专家的解释多种多样,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疑”通“拟”,“阴疑于阳”是说阴发展得和阳势均力敌了,所以阴和阳要开打。“嫌”通“兼”,“为其嫌于无阳也”是说阴要兼并阳。阴既然这么厉害,所以叫“龙”,这意思大概和“女强人”、“铁娘子”差不多。“血”是阴性的,方才说的那个阴虽然很强,但到底还是阴,所以又称之为“血”,这就是“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嗯,比较牵强,姑妄听之吧。“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是把“玄黄”当颜色来讲,天地杂糅,天是黑的,地是黄的。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不知道,也许藏着什么深奥的玄机吧?

  ——当然,这也许没那么多玄机,只是个很朴素的说法罢了,其实,别说天地玄黄,就是那些个阴阳啊、元气啊,或许也很朴素呢。有人就说过:“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照他的话来看,他那个时候大家所认为的阴阳无非就是寒暑季节罢了,天玄地黄也不过是个客观描述。

  说这话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这句话出自他的一篇名文《天说》。——我在乾卦解说的结尾介绍了一篇李华的《卜论》,作为反面意见来参考,现在坤卦讲完,就拿柳宗元的这篇《天说》来给大家看看吧。这篇文章前后涉及到了当时三大文学巨匠:除柳宗元自己之外,还有韩愈和刘禹锡,他们之间的这场辩论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天说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溲,筑为墙垣、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镕,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子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番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於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於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文章不长,第一段写的是韩愈问柳宗元的话:“你知道天是怎么回事吗?不知道吧,那就听我给你讲讲吧!人在倒霉的时候仰天疾呼:‘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还喊什么:‘老天爷你怎么不长眼啊!’说这种话的人都是不明白天道的。举个例子来说吧:苹果好吃吧,可如果放的时间长了,坏了,就该生虫子了;人的内循环出毛病了,就长包生疮了;木头腐烂了就生虫子,粮食放久了也长虫子。可见,东西坏了才会生虫,同样道理,元气阴阳败坏了,才生出人类来。再想想看,就说木头吧,原本就腐烂了,虫子生出来之后,木头被虫子一啃,就坏得更厉害了,如果有谁能把虫子除掉,木头一定会非常感激他的,如果有谁不但不除虫,反倒给洒上营养液,那木头非跟他急!人也一样啊,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人类又起楼、又挖沟,给河筑堤,给山剃头,对元气阴阳的破坏实在太大了。所以,对元气阴阳来说,希特勒才是好样的,计划生育政策也算不错。人倒霉了怎么能去怨天呢,天还巴不得所有人都死光光呢!”

  文章第二段是柳宗元答复韩愈的话:“小韩,你丫整个儿一愤青!对社会不满是不是?不知道现在正大力提倡网络文明呢是不?人家都公开招网特了,你丫收敛收敛吧!什么叫天道,我来给你上上课。头顶上黑乎乎的那个东西,人们管它叫天,脚底下黄乎乎的那个东西,人们管它叫地,浑然在中间的就是人们所谓的元气,冬去又春来,这就是大家说的那个阴阳。这些玩意虽然个儿大,但实质上和苹果、西瓜什么的没啥区别。你削苹果吃,苹果会跟你翻脸么?所谓天地,就是大号的苹果;所谓元气,就是大个的疖子;所谓阴阳,就是大号的草木,这些东西能赏功罚过吗?会同情倒霉蛋吗?笑话!”

  

  韩愈确实像个愤青,看看《古文观止》里收录的韩愈文章,他当年考中进士以后,在长安一耗就是三年,就好比大学毕了业来北京到处跑人才市场,三年没找到工作,这换谁谁不急啊!他托关系、走后门,接连给宰相写信,信写得无比那个,可宰相一直也没理他。韩愈做官之后路也不顺,越看社会越不顺眼,还很爱较真。要说他对老天爷较的这个真,其实也有几分道理。韩愈是非常推崇孟子的,别看和孟子隔了好几个朝代,可他自称是孟子的正宗学术继承人,儒家道统说就是从韩愈这里开始的。看过我的《孟子他说》的朋友应该知道,孟老师最好辩论,有点儿像个杠头,但那时候的辩论技术还不成熟,他老人家虽然在当时能够所向披靡,但以我们现代眼光来看,那些经典名辩里还是有若干不太严密的地方的。韩愈受孟子影响极深,把孟老师的辩论技术学到九成,可把老师的缺点也一起学来了。如果你看看孟子的类推方法,再捉摸捉摸韩愈方才那套类推,就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了。

  韩愈像个愤青,柳宗元更像个社会捣乱分子,他本是个有志有为的政治家,一脑子新观念,但他再强也斗不过传统势力,所以政治生活很不如意。但柳宗元是个强者,真当得起乾卦“自强不息”四个字,能在逆境中笑,很不简单。他的这篇《天说》是反驳韩愈的,其实更是和传统观念作对的。也就是说,韩愈和柳宗元在对“天”的看法上虽然都属于离经叛道,但叛法不一样,韩愈显得激愤,柳宗元显得平和。我们体会一下柳宗元的文字,似乎阴阳啊、元气啊、天玄地黄啊,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很朴素的粗浅观感罢了,哪还有一点儿玄妙呢。《易传》讲了半天阴阳,什么“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直就是通神之道,可经柳宗元一说,什么阴阳啊,无非就是寒来暑往而已。

  柳宗元这篇文章得到了志同道合的刘禹锡的赞赏。刘禹锡大家不陌生吧,《陋室铭》的作者,大家读他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可是比喻的说法,刘禹锡其实是不大拿仙啊、龙啊当回事的。

  话说刘禹锡读着柳宗元的《天说》,虽然觉得写得很好,可遗憾的是,文章太短了,没把问题说透。刘先生一激动:我来接着写,你那只是篇小随笔,我这才是够格发在一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刘禹锡写的这篇学术论文叫做《天论》。看看,从“天说”到“天论”,发展到现代,就有了“天意”、“天成”还有其他“天”字打头的北京那些小商品批发市场。

  

  天论(上篇)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跖、蹻介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世上讨论“天”的问题的大体有两派,一派认为老天爷是我们大家在天上的老大,管着我们;另一派认为天就是大自然,既没头脑也没心没肺。我的朋友柳宗元最近写了个《天说》来反驳韩愈的观点,小柳文章写得还不错,就是嫩了点儿,比较偏激,没把问题谈透。所以还得我老刘亲自出马,写这篇《天论》,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都讲清楚。】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但凡有形的东西都不是全能的。天,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人,是动物里边最牛的。有些事天能干可人干不了,也有些事人能干可天干不了,所以说,天和人各有所长。——刘禹锡这里提到的“天与人交相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

  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的规律是生养万物,它能使万物强壮,也能使万物衰弱;人不一样,人是搞法制的,要明辨是非。】

  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爇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这段具体来说天怎么工作,人又怎么工作。天用四季轮回来调节万物的生老病死,还让生物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看,刘禹锡虽然没研究过《进化论》,可早就知道“气雄相君,力雄相长”的道理。——人玩的是礼义,尊老爱幼,表彰好人,惩罚坏蛋。】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种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耶?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人比天强在哪儿呢?就强在法。在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氛围里,是非明确,赏罚也明确。如果依法受赏,就算你已经高官厚禄不在乎那点儿小钱,你也理直气壮地接受奖励,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好事必然就要受赏;如果你做了坏事,就算是对你抄家灭门,你也得认,为什么呢,因为你做了坏事,必然就要受罚。在这样一个公正严明的法治社会里,天能做什么呢?人们也就是在祭祀仪式和颁布历法的时候才会和天发生一点儿走走过场的关系。人如果做好事就会获得好处,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谁还会把老天当回事呢?——刘禹锡这话说得很是一针见血,“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我们想想,如果窦娥能受到公正审判,她还会在刑场上悲愤地呼唤苍天么?如果古代社会能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会有那么多人要靠练功“接地气”什么的去治病强身么?】

  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如果法治社会出毛病了,不再那么公正严明了,做好事不一定受赏,做坏事不一定受罚,十个劳模里塞了两个坏蛋,十个死刑犯里插着三四个无辜的人。大家看到这些情况就疑惑了:怎么会这样呢,没道理啊,这难道是天意吗?造假可以赚大钱,花钱就可以摆平执法机关,这种时候,天命之说就开始小有市场了。】

  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这段是个总结归纳。法治败坏的时候,享福的大多都是坏蛋,受苦的大多都是善良之人,哪还有正义,哪还有公理,人要是到了窦娥那份上,除了呼天喊地还能做什么呢?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人类社会越是缺乏治理,人们就越是看不懂这世间的道理,也就越来越仰赖苍天了。小韩和小柳都是以个人体会来阐释天人规律,这是不严谨的,个案不能说明普遍规律。嗯,要像我老刘这么研究分析才严谨。】

  

  天论(中篇)

  

  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焉。”【有人说:“你讲的这套‘天与人交相胜’的道理太深奥了,你要真想让我们明白,最好打个比方,讲得通俗一点儿。”——刘禹锡这人不错,知道讲道理要讲通俗了才好,从这层意思上说,刘老是我的老前辈。】

  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天胜乎?群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牢,必圣且贤者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幸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已。”【刘老师自问自答:“打个比方有什么难的,你知道旅游是什么回事么?好比我们一伙人组团旅游,到了荒郊野岭什么的,需要大树上摘果子,深潭里取水,谁体格好谁就占便宜,哪怕你有钱钟书那么大的学问,这时候一点儿辙也没有;可如果到了大城市,想到市政府食堂混口饭吃,胳膊再粗也不管用了。如果是去维也纳,即便在乡下也如同在大城市一般,靠的是彬彬有礼;如果在战火中的巴格达,虽然是大城市也如同在荒原,得靠丛林法则来找吃的。这道理很清楚明白吧?”】

  或者曰:“若是,则天之不相预乎人也信矣,古之人曷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濰、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鸣条之风,可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可能还有人问:“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天不会帮人什么忙,那古人为什么常常说天呢?”我的回答是:“这就和行船的道理一样。如果是在公园的人工湖里划船,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就算有翻船的,人们也不会把翻船的原因归到老天头上;可你如果是在黄河壶口瀑布或者长江瞿塘峡划船,人力能控制的因素就很有限了,船没翻得谢天谢地,船翻了那叫天不作美。”】

  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还有人问:“你的说法有些道理,可怎么解释那些一起行船却一个沉、一个不沉的情况呢?”这也很简单,告诉你吧:“水和船是两种东西,作用在一起,其间有数有势。”——我来解释一下刘老师的话,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看似很玄妙的概念:一个是“数”,一个是“势”,不少算命先生常说这两个词,其实在刘禹锡这里,“数”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势”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趋势,还有一点儿“惯性”的意思。好了,接着听刘老师讲。——“数和势一起作用,势这东西是依附在物体上的,物体运动得快,它的势就强,运动得慢,它的势就弱。船划得慢也可能会翻,但它是怎么翻的,我们看得明白;船要是太快,以每小时二百公里的高速在壶口瀑布一带行进,势很疾,翻了船我们也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刘老师这个解释有点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意思:所谓偶然事件其实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们了解不到导致这个事件的所有成因,所以它才“看似”偶然。】

  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邪?”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还有人问:“你那么看重数和势,却不拿老天当回事,天的作用难道还比不上势吗?”我的回答是:“天的形状一直都是圆的,颜色一直都是青的,天运动规律我们都测得出来,所以说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数;天一直那么高高在上,一直运行不止,这就是它的势。天的运动也无非在于数和势罢了。我一再说:万物都是‘交相胜,还相用’的。爱默生不是有一首寓言诗么,说大山看不起小松鼠,松鼠不服气,说:‘我虽然背不起一座森林,可你也磕不了一枚核桃。’”】

  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邪?”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响不能逾;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非空之数欤?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谓晦而幽者,目有所不能烛耳。彼狸、狌、犬、鼠之目,庸谓晦为幽邪?吾固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耶?”【提问题的人接着问:“就算你说的对,天因为有形体存在而逃脱不了数的限制,那么,对那些无形的东西你又怎么用你的数来作解释呢?”我的回答是:“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是不是空啊?空这个东西也是有形体的,只不过它的形体要依附其他东西而存在。一间屋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四四方方的空;一只杯子,里边是空的,这是圆柱体的空。不管你说什么空,就照我这个说法自己推理好了。难道天地之内真有无形的东西存在吗?没那回事!古人所谓的‘无形’,其实是‘无常形’,也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依附在物体上也就现了形了。所以,你所谓的无形的东西也一样逃不了数的限制。”】

  

  天论(下篇)

  

  或曰:“古之言天之历象,有宣夜、浑天、《周髀》之书;言天之高远卓诡,有邹子。今子之言,有自乎?”答曰:“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今夫人之有颜、目、耳、鼻、齿、毛、颐、口,百骸之粹美者也。然而其本在夫肾、肠、心、腹;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纪纲或坏,复归其始。尧、舜之书,首曰‘稽古’,不曰稽天;幽、厉之诗,首曰‘上帝’,不言人事。在舜之廷,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在殷高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知余,难以神诬;商俗以讹,引天而驱。由是而言,天预人乎?”【还有人问:“古时候研究天的问题有三大学派:宣夜、浑天和《周髀》,最著名的专家有个叫邹衍的,你刘禹锡师承哪家哪派啊?”——我先替刘老师解释一下,所谓“宣夜”,大体是说天是个真空的东西,日月星辰都漂浮在上边,靠气来推动;“浑天”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就是说天像个鸡蛋,地就是鸡蛋黄,被天包着;《周髀》是个书名,这书主张的说法叫“盖天”,大家可能更熟悉,你找一个四方的烟灰缸,拿个碗扣在上边,这个碗就是天,烟灰缸就是地,“天圆地方”就是从这儿来的。邹衍是和孟子同时代的一位大学者,有个外号叫“谈天衍”,是说他是位研究天的专家,对了,我以后也可以给自己起个外号叫“谈《易》熊”,拿这个外号出去招摇一定很牛气。——我解释完了,刘老师该出来回答问题了:“哈哈,我老刘没师承,无门无派!我的理论不是跟他们学来的,是自己推理推出来的。但凡‘入乎数’,也就是有规律的东西,都可以小中见大,我们从人来推天很容易推得出来。人长着五官,五官之本在于内脏,天上挂着日月星辰,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清澈的东西来自于溷浊之物,轻微的东西来自于厚重之物,而溷浊、厚重的就是地,清澈、轻微的就是天,天和地各就各位,互相发生作用,产生了风雷雨雾,产生了植物、动物。”——还有一点需要我来替刘老师解释一下。有谁注意到没有,刚才刘老师说“日月星辰之本在于山川五行”,提到了“五行”,可这个“五行”怎么感觉上没有相生相克的意思啊?其实呢,“五行”最早的出处是《尚书·洪范》,原本是个分类的概念,所谓相生相克那都是后人附会上的。给世界万物分成几个大类,这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都是有过的,古希腊好几位哲学家都思考过万物本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基本物质构成了世界万物?佛教讲的“四大皆空”,这个“四大”,也是物质的基本分类。——我的话讲完,刘老师继续上课:“在天和地产生的所有生物里,人是脑子最好使的,能和天各擅胜场。人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纲纪,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一种显著的现象:尧舜时代是上古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书开头就说‘稽古’,不说‘稽天’。”——还得打断一下刘老师。他这里说的“那时候的书”是指《尚书》里最古老的那几篇文献,据说是尧舜时代的,刘老师很当真,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不大当得真的。还有这个“稽古”,是那些文献里开头的用语,本来是四个字“曰若稽古”,就这么四个字,历代无数人考证研究也弄不清个所以然,我们就简单把它当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好了。——刘禹锡接着说:“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这两位暴君的时代,文献上一开篇就谈‘上帝’了,不讲人事了。在舜圣人的政府里,好干部得到提拔,说这是舜提拔他们,不说职位得自天授。商王武丁是个有为之君,看傅说有能耐,想重用他,于是就假装说上帝托梦给自己,让自己提拔傅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即位的时候接的是个烂摊子,不得不拿上帝糊弄人。道理很清楚了吧,在好世道里,‘天’这个字的使用频率就少;在坏世道里,领导只好拿天命来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受了不公正待遇也只有哭天抢地这一条路好走。天,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刘禹锡这《天论》三篇算得上唐代讨论天人关系的重头文章,是从柳宗元的《天说》生发来的。这个话题从韩愈到柳宗元,再到刘禹锡,还没完,柳宗元看了《天论》三篇之后,很不领情,又写了一篇《答刘禹锡〈天论〉书》,很有趣:

  

  答刘禹锡《天论》书

  

  宗元白:发书得《天论》三篇,以仆所为《天说》为未究,欲毕其言。始得之,大喜,谓有以开明吾志虑。及详读五六日,求其所以异吾说,卒不可得。其归要曰:“非天预乎人也。凡子之论,乃《天说》传疏耳,无异道焉。谆谆佐吾言,而曰有以异,不识何以为异也。【柳宗元说:看到老刘的《天论》三篇,一开始就说什么我的《天说》没把道理说透,他要来做这个“说透”的工作。我开始还很高兴,很想看看老刘的高论,可我翻来覆去把他这老三篇看了五六天,想找出一点儿和我观点不同的地方,居然没找到。老刘写了这么多字,说实在的,一点儿自己的观点没有,全在给我的《天说》作注解呢。老刘你亏心不亏心啊,一开始语重心长的要帮我把道理说透,说什么有不同观点,哼,小心我把你这老三篇贴到“新语丝”上去!】

  子之所以为异者,岂不以赞天之能生植也欤?夫天之能生植久矣,不待赞而显。且子以天之生植也,为天耶?为人耶?抑自生而植乎?若以为为人,则吾愈不识也。若果以为自生而植,则彼自生而植耳,何以异夫果蓏之自为果蓏,痈痔之自为痈痔,草木之自为草木耶?是非为虫谋明矣,犹天之不谋乎人也。彼不我谋,而我何为务胜之耶?子所谓交胜者,若天恒为恶,人恒为善,人胜天则善者行。是又过德乎人,过罪乎天也。又曰:天之能者生植也,人之能者法制也。是判天与人为四而言之者也。余则曰: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究之矣。凡子之辞,枝叶甚美,而根不直取以遂焉。【这一段都是给刘禹锡挑理的,说你老刘所谓的新观点我看也不怎么样,而且还把问题给搞复杂了,还是我的文章说得精辟,天和人互不相干,这就结了。你老刘的文章看上去枝繁叶茂的,可都说不到点子上。】

  又子之喻乎旅者,皆人也,而一曰天胜焉,一曰人胜焉,何哉?莽苍之先者,力胜也;邑郛之先者,智胜也。虞、芮,力穷也,匡、宋,智穷也。是非存亡,皆未见其可以喻乎天者。若子之说,要以乱为天理、理为人理耶?谬矣。若操舟之言人与天者,愚民恒说耳。幽、厉之云为上帝者,无所归怨之辞尔,皆不足喻乎道。子其熟之,无羡言侈论,以益其枝叶,姑务本之为得,不亦裕乎?独所谓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宗元白。【继续批刘:你自以为高明的那个旅游的比喻更是比得不恰当,你说什么一种情况是“天胜”,一种情况是“人胜”,没道理啊!在荒郊野岭那是“力胜”,在大都会那是“智胜”,在维也纳是“力穷”,在巴格达是“智穷”,全是人的事,和天有什么关系!划船的比喻也不恰当,那都是愚民的老生常谈。周幽王和周厉王那段也说得不着调,那是老百姓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呼天抢地。你这些比喻全是瞎忽悠。嗯,到底你也算站在我这边的,我也不好意思就这么把你一棒子打死,最后无论如何也得说你一句好话。Kao!想夸你还真找不着可夸的地方,那,那就这样吧,你说的那个和主题关系不大的“‘无形’其实是‘无常形’”的说法还算有几分道理,说得不错。落款:yours sincerely,宗元。】

  

  刘禹锡后来给没给柳宗元回信我就不清楚了,老刘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让人好生同情。我把这几篇文章放到坤卦内容的结尾,也算让大家换换脑子。到现在,乾坤两卦就都讲完了,后边还有六十二卦和《易传》的其他几篇,留待以后再讲。为什么我在乾坤两卦上费了这么多笔墨呢?因为这两卦历来被认为是《周易》的门户,你把这两卦搞明白了,整个《周易》的原理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在这本书里,我详细介绍了算卦的方法,分析了《左传》里的卦例,讲解了乾坤门户,你要把这些内容都看明白了,《周易》初级班就可以毕业了。

  什么?你以为初级班毕业不算回事是么?唉,我敢说,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的那些同道们也未必就够这个初级班的水平啊。对了,毕没毕业不是你自己说了就算的,你可以汇五千块钱工本费过来,我就给你寄去一张加盖钢印的《周易》初级班毕业证书,呵呵,有证书的算命先生身价可是不一样的哦!

  

  

  《周易》小话题集锦

  

  轻松一下,谈几个和《周易》有关的小话题。

  关于《周易》,社会上流行着不少传说,这些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且听我慢慢道来。

  

  【莱布尼茨、二进制和《易经》】

  

  我的一些江湖同道最喜欢谈的就是这个故事,他们是如此津津乐道,以至于我很想做一项基于海量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看看这个故事对算卦所收取的费用到底能有多少百分点的帮助。

  莱布尼茨是生活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搞出来了二进制,这就是现代计算机的运算原理。莱布尼茨偶然看到了中国的《易经》,这让他大吃一惊:中国人居然早就搞出二进制了!据说莱布尼茨当时如遭雷击,差点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后来又对中华文明崇拜得五体投地,申请加入中国国藉。

  这真是一个让中国人振奋的消息。后来又有外国学者撰文,说二进制和《易经》是东西方文明契合点的象征。嗯,看来意义确实非常重大。

  但是,事实是,莱布尼茨这是看走眼了。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你的老婆怀孕了,你就会发现街上的孕妇比平时多了。

  还有一点可能的心理因素是:对神秘东方文化的高估。很多发达国家的人都这样,其实大家想想,这些年的西藏旅游热不是一样的道理么?一下子有那么多人追捧密宗,这很可能都和莱布尼茨一样的心理。

  另一个可能的心理因素是:莱布尼茨无意中陷入了寻求有利证据的心理陷阱。这种错误很多人都会犯的,好比现在有一百个读者,在莱布尼茨的这个问题上有五十个人本来就和我的观点相同,另外五十人则和我的观点相反,然后,让这一百人读两本书,一本是我这本,一本是和我的观点相反的。大家读过之后的结果将会是:原来支持我的观点的人会更坚定地支持我,原来反对我的观点的人会更坚定地反对我。——这可不是我瞎说哦,是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叫Confirming-Evidence Trap,谁要不信可以去查。对了,顺便提醒有志于算卦跑江湖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研究心理学,对你未来的事业而言,精通心理学远比精通《周易》重要。

  话说回来,你如果真相信阴爻和阳爻就是古代的二进制,那你应该查查文献里有谁拿阴阳爻算过算术。好吧,就算是文献缺失了吧,那你想想:22+5-8×9+3-16÷(2+2)=?这道题用阴阳爻该怎么算?

  前边讲过的,阴阳爻就是奇和偶、黑和白、正面和反面,方块和三角,反正能分清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就行,从“意义”来说,不但和二进制没关系,和阴阳都没关系,阴阳的观念是《易传》给附会上的。再来简要总结一下:《易经》里边既无阴阳观念,也无五行观念,更和二进制没有关系。

  

  【什么是太极?】

  

  “太极”,这个词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了。

  “太极”之说来自“十翼”里的《系辞》:“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写的是“大极”,以前“大”、“太”、“天”经常不分,所以“大极”就是“太极”。

  《系辞》的这段话很经典,通行的大体上解释是:“太极”是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后来混沌中生出了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可以判断吉凶,能预知吉凶了就可以做大事、成大业。

  这样看来,“太极”一说倒很像宇宙大爆炸,和现代科学很合拍。至于两仪和四象到底是什么,这就怎么说的都有了。有人说两仪是阴和阳,四象是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嗯,很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也有人说,两仪是天和地,四象是金、木、水、火。——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只有金、木、水、火呀,土呢?是啊,土呢?可凑上土不就成五象了么!

  ——这是有说法的,大意是:土的身份特殊,居中,管理四方,所以,虽然四象里边不提它,其实每个象里都有它。嗯,也算说得过去吧。

  还有人说:两仪是昼和夜,四象是一年四季。

  还有人说……说法很多了,谁都有道理。

  那么,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答案呢?

  不知道。但我们得先搞清楚一点:所谓“太极”,这个概念在《易经》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易传·系辞》里提出来的,而《系辞》里的这段话到底该怎么讲,这是一笔糊涂账。如果非要我说,我觉得牟宗三的意见很值得参考,他说:“这几句话就像上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拿一套数学表现宇宙开发变化一样,二者作用相同。‘是故《易》有大极’,从太极这里说起,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演化最单纯,毫无道理,没有多大意义呀!所以,只能把这种话看作一套symbolism,就像以数学表现宇宙变化一样,不能看成是真的,讲哲学问题不能拿这个做根据呀!”

  其实“太极”以前还另有讲法,有人说它就是“天”。

  ——很奇怪吧,居然有这种解释!那么,这么讲有没有道理呢?《庄子·大宗师》里讲什么是“道”,说“道”这个东西“在太极之上而不为先,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庄子这里不但有个太极,还有个六极,不知道和大学英语考试有没有关系。

  专家研究,觉得“在太极之上而不为先”应该是“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太极”就是指天,“六极”就是“六合”——李白诗里说“秦王扫六合”,武术里有个六合枪,彩票有六合彩,六合的意思很复杂,但最早应该是指天地四方,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引申为天下世界。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六合”已经包含了“天”的意思,前一句里的“太极”就不应该是指“天”。费解吧?太极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汉朝人搞过不少“纬书”,这是和“经书”呼应的,有“经”还要有“纬”么。这里边就有人写道:“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看看,天地未分之前还不止一个太极,有五个东西呐,太极排名最后。

  到了宋朝,理学先驱周敦颐搞了个著名的《太极图说》,在太极前边加了个无极,认为是无极生了太极,太极又生了后面那些东西的。学说不断发展,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后来好像还有人在无极后边加了个馒头?!

  哎呀,真的无解吗?

  其实我倒觉得有个线索。大家把这句话再反复读上几遍:“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现在来推理一下:如果太极是指宇宙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那么,“是生两仪”先当它是分了天地吧,天地又生出金、木、水、火——到现在为止,这是在描述宇宙的诞生,生出来的都是“物质”,各种物质,按这个逻辑往下推,四象应该生出八种物质才对,然而,四象生出来的却是八卦,是八个算卦的符号?!

  逻辑上讲不通了,上下文串不下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那么所谓八卦应该也是物质,所以,这里的八卦说的肯定是八卦的具体象征物,也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不也是地球上的主要物质么,很合理啊。”

  不错,这么解释确实合理,可问题是,再下面那两句“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可就没着落了!如果八卦在这里指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那怎么“定吉凶”,又怎么“生大业”啊!

  所以,如果让这段话合乎逻辑的话,八卦必然要和前边的太极、两仪、四象是同样性质的东西,而八卦又明确是能够“定吉凶”的,所以必然不会是指象征物而言,那么,如果是:太极生阴阳(是谓“两仪”),阴阳生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两仪生四象),然后这老少阴阳又生八卦(四象)生八卦,八卦可以定吉凶,定了吉凶就可以生大业。嗯,这就合乎逻辑了。但这么一来,太极就不应该是指宇宙创生之前的那个混沌原点了,而应该是和阴阳八卦一样性质的东西,还是牟宗三说的有道理:“只能把这种话看作一套symbolism,就象以数学表现宇宙变化一样,不能看成是真的。”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合乎逻辑的,就是把八卦解释成“八节”,也就是春分、夏至等等八个主要节气,这样一来,太极生的两仪就是寒和暑,再生出来的四象就是一年四季,四季再分出八个主要节气,从八个节气定吉凶、从吉凶成大业。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节气能定什么吉凶呢?”——当然能定了,中国可是个农业国家,古时候农业技术不发达,靠天吃饭,能够掌握天时才能保障粮食的收成,如果不懂天时,错过了播种时机,可能整个一年都得饿肚子。所以,懂得天文历法的人在那个时候自然是最吃香的,应该拿高薪,甚至会做管理者。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往回一推的话,所谓太极指的就是“一年”。那么“大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也就是一年分寒暑,寒暑分四季,四季分八个节气,八个节气决定粮食适合什么时候播种,知道粮食的播种时机了才能获得大丰收。

  还有一种解释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是说这段文字讲的是蓍草占卜的大体步骤。可以联系一下前文讲过的算卦方法那部分,那么,太极也就是那四十九根蓍草,生两仪就是把这堆蓍草分成两堆,四象就是再除以四,最后求出八卦,查看卦爻辞来预知吉凶。

  这些说法都能讲得通,到底信哪一个就看你的口味了。然后,太极再往前推,不是无极,而是“《易》有太极”,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发挥你的想像力好了。

  

  图-45 一个圆圈,这恐怕是最简单的太极图了。左边那张图是说“易”字的来历,上边是日,下边是月,这也是一桩众说纷纭的无头公案。《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 [宋]熊禾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河图、洛书、太极图】

  

  如果这世上还存在着什么比《易经》更加神秘莫测的东西,那一定就是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了。这几件东西啊,从古到今,不知难倒了多少绝顶聪明的脑瓜。很多人都试图破解它们的秘密,说这套东西蕴涵了宇宙全部的奥秘。

  有兴趣吗?想搞明白吗?

  反正我是不去费这个劲的,成千上万顶尖的聪明脑瓜都破解不了的秘密如果能让我解开,那真是没天理了!所以,我只是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然,我也会在介绍的过程中稍微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含糊的、不成熟的、未经任何证实的、小小的、可有可无的看法。

  先说说河图和洛书。

  《系辞》里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是指黄河,“洛”是指洛水,这两条河繁衍出了河洛文明,中心地带就在现在和河南省。

  传说在伏羲时代,黄河出了图,就是河图;大禹时代,洛水出了书,就是洛书,伏羲仿照河图创作了八卦,大禹仿照洛书作了“洪范九畴”。这样看来,河图居然还是整个《周易》的源头。

  有的传说比较具体,说黄河里的图是龙马背上的图案,洛水里的书是一只大乌龟背上的图案。这也不知道是否可信,反正我以前只知道这世上有龙猫,不知道有龙马的。

  可传说归传说,文献归文献,这河图和洛书那么神奇,可到底什么样子,却从来没人见过。这就像江湖传说有两部绝顶的武功秘籍,得之可以练成盖世神功,可千百年只是传闻不绝于耳,到底谁真见过了,不知道!

  一直到了北宋初年,有“华山老祖”之称的神奇道士陈抟召开记者招待会,隆重公布说自己发现了千年之秘——河图、洛书。

  这可是爆炸性新闻,举国上下炸开了锅,当然了,有信以为真的,也有满腹质疑的。质疑者以儒家人物居多,结果论坛上整天硝烟弥漫,马甲满天飞,陈抟的主页还被黑了。

  陈抟玩的这是真的么?确实可疑。我们回顾一下易学的流传:《系辞》里不过泛泛一提“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没具体讲,《论语》里孔子伤感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也没有什么具体解释。而在孔子以后、陈抟以前,那么多研究《周易》的专家,根本就没几个人直接解释过这个问题,有谈到的也只是一带而过,而且,就连一带而过的说法都各不一样。

  但陈抟到底胜利了,后来,河图、洛书又经过大儒朱熹的推广,终成经典,还生发出了伏羲先天八卦方位、文王先天八卦方位等等说法,后来谈《周易》的书里就经常会把河图、洛书和八卦方位也大大地画上去,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绘本了。

  

  图-37 河图、洛书图片。《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38 河图、洛书图片,配上了方位和五行。《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 [宋]熊禾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图-39 河图,这个图案就朴素多了。《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

  图-40 洛书《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

  

  图-41 伏羲八卦次序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2 伏羲八卦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3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6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易经解》 [宋]朱长文撰 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

  图-44 文王后天八卦方位次序图 《易经图释》 [明]刘定之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八年崇恩阁刻本

  

  我们如果在古籍里看到“图书”这个词,不要以为这就是现代的“图书”,看到“图书之学”,也别认为是古代的出版研究或者图书馆管理学,这里的“图”和“书”之间应该加个顿号,它们分别表示河图和洛书。

  当河图和洛书之学成为经典之后,虽然质疑的声音很微弱了,却也不绝如缕。

  换了我一样觉得可疑,这河图和洛书怎么凭空就出来了啊?来源在哪里啊?一个文字都没有,数列而已,什么意思啊?不会是陈抟忽悠大伙儿吧?

  是啊,如果两张办公桌就可以忽悠十三亿人,为什么这位陈抟老祖就忽悠不了全国人民呢?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找到有力的线索了。

  这个人叫做胡渭。胡渭说:“我给陈抟正正名,他那河图、洛书应该不会是自己拍脑门儿瞎画的。”

  ——哦,看来是真的了?

  胡渭说:“也不是真的,他是把汉朝人对《周易》的一些注释文字用图的形式给表示出来了。也就是说,他在变相抄袭汉朝《周易》学者的研究成果。”

  胡渭的帖子才在“新语丝”贴上,马上就招来一顿批评:“小样的胡渭,自己出不来什么像样的学术成果,成天就知道举着棒子砸人,我把你……”(省略号代表的是胡渭一家上到祖爷爷、下到重孙子的所有亲属。)

  这也难怪,从陈抟到胡渭,宋、元、明、清好几个朝代下来,河图、洛书之学早已成了不少人吃饭的家伙,哪能让人轻易去碰啊!

  但胡渭没有足够的证据也不敢随便说话,他根据汉代大儒郑玄对一段《周易》纬书的注释,什么“每四乃还于中央”,什么“合于十五”等等,捉摸捉摸,自己画出图来一看,嘿嘿,分明就是陈抟所谓的洛书,或者河图。

  ——咦,到底是洛书还是河图啊?什么叫“洛书,或者河图”啊?

  这是一笔糊涂账。当时陈抟同时公布了河图和洛书,但到底哪个是河图,哪个是洛书,越说越乱,在宋朝就搞不太清,所以我们看历代河图、洛书的图片,有拿河图当洛书的,有拿洛书当河图的,到底谁是谁,早已不知道了。

  事情到胡渭这里也还没有结束,现在又有了一些不太充分的考古证据,把河图和洛书的起源追溯到了五六千年前,推测这两个东西可能和天文历法有关。

  

  再来说说太极图。

  阴阳鱼的太极图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是东方神秘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形象就经常有衣服胸口处画个太极图的,可事实上,诸葛亮那时候还没这东西呢。

  宋朝周敦颐做过一个太极图,还写了一篇《太极图说》,这是儒家学术史上重要的一笔,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和我们熟悉的阴阳鱼完全不是一回事。

  阴阳鱼的图案,如果从传说上看,可以追溯到南宋(也不算很早哦),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在明朝初年,它当时刚刚出现的时候名字还不叫太极图,而是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居然是河图的一个新版本?!

  这图后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少人都认为它是八卦的起源,蕴涵着天地阴阳平衡运动之理,是宇宙大法,至高无上。其实我觉得,只要你肯用心捉摸,找一本平面构成的画册来,里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图片能让你引申出深刻的哲理。——别忘了,我在前文已经把我的笔记本电脑这么引申过一次了,没什么难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阴阳鱼后来就被叫做太极图了,和《周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不但在中国深入人心,甚至流传海外,成了韩国的国旗图案。——我一直都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有一次偶然看到资料,说韩国的那个太极图在中国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中国一些学者可不干了,说图虽然你们有得早,可图上蕴涵的思想却是我们中国的;也有人认为图也是中国先出现的,后来从民间秘密传到了海外,所以中国文献上从无记载。

  看来又是一笔糊涂账啊。

  

  图-47-《周易经典释文残卷》 [唐]陆德明撰 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1

  图-55-《周易经典释文残卷》 [唐]陆德明撰 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2

  从图-48到图-53,我们来见识一下明代的《周易》图文混排

  图-48-《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1

  图-49-《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2

  图-50-《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3

  图-51-《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4

  图-52-《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5

  图-53-《周易旁注》 [明]朱升撰 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6

  图-54-洪范九畴图 《周易时论合编》 [明]方孔照撰 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刻本

  

  

  后记

  

  《周易》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果这还没有满足你的好奇心,你也可以等着看我今后的《周易六十四卦通说》和《周易系辞通说》。

  尽管《周易》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个疑云密布的东西,但它毕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祖祖辈辈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真是勿庸置疑的。

  

  熊逸

  2006年6月

本文由派派txt小说论坛“蓝染的水月”整理发布,更多好书请访问http://www.downz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