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丘市委员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6:27
任丘明清两代的书院、书室简介
书院,始没于唐代,至宋代。而兴盛起来。当时闻名全国的有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岳麓四大书院。到了元代,各路、州、府都开始设立书院落,明清两代书院更加昌盛。
书院一般选择选择山林名胜之处为址,其创办或为官府,或为私人。有的旨在藏书,有的则作为讲学的不馆。明清两朝,多数书院已经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才改名为学校。
据《任丘县志》记载:任丘的书院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光绪年间,先后有过四座。明代两座:珍谟书院、水东书院;清代两座:桂岩书院和登瀛书院。另外,明代还有书室二十个。
珍谟书院  珍谟书院为明世宗时翰林院大学士李时所创,嘉靖十三年(1534年)八月始建,第二年九月竣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书院建筑规模宏伟,占地二十余亩。院址在县城西北角的恒吉街(今市油棉厂)附近。
李时创建珍谟书院的目地及书院的建筑形式,《任丘县志》中,礼部尚书顾鼎臣写的《珍谟亭记》对此有较为详实的记述:李时在朝为官(少保)是时,深得皇上宠信。皇上赐给他很多亲笔墨迹。这些“翰墨”,李时都“一一珍袭箧藏于家。”后来,他觉得这样做还不足以表达对皇上的尊崇,不能显现皇上对自己的恩赐,“乃出频年所赐白金若干,于邑城西北隅买地二十余亩,”建造书院。在书院之前,李时把自己的想法上奏明世宗,请求皇上为书院赐以嘉名。明世宗朱厚即为书院赐名“珍谟”,并令工部给书院制做匾额。于是书院取名“珍谟书院”,亭为“珍谟亭”。
书院的建筑形式:前面建有重门,各三间;门内建“珍谟亭”;珍谟亭北建“保恩堂”,堂有五间;堂北建楼五间,叫“荣赐楼”;保恩堂和荣赐楼的东西两侧各有厢房数间;书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大门正中悬挂着明世宗御书“珍谟书院”匾额。
水东书院
据《任丘县志》记载,水东书院为明朝刑部尚书闵煦所建。院址在县城东南角,与珍谟书院遥遥相对。书院建造时间也在明嘉靖年间,但略晚于珍谟书院。其它情况无考。
桂岩书院
桂岩,据《任丘县志》《一统志》记载:“在县境,深邃如巨室,幽雅可爱。岩多桂木,此胜概也。”《旧府志》记有:桂岩在县城西北(鼓楼以北),俗传为西汉宣帝时河间献王子刘瞌读书的地方。今失其地。
桂岩书院为何人何时所建,今已无法考证。但最晚也建于清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证据有二:一是书院山长(院长兼讲学)边连宝(雍正乙卯选贡荐举鸿博)曾为书院制定《桂岩书院学约八则》,即:1、矫轻;2、警惰;3、博览;4、精思;5、戒骄;6、祛吝;7、禁戏谑;8、敦品行。  二是  《任丘县志。建置志》中说:“桂岩书院旧基倾颓已久,乾隆十八年(1753年)邑令陈文合于前邑侯方公祠西偏建讲堂三楹、左右斋各二楹、匾其门曰:‘桂岩书院’,仍旧志也。”
桂岩书院有水涸地若干顷,所得地租均用于聘请教师和书院用度。陈文合以后,继任知县钟凤翔、刘统等人都曾经重整院规,聘师教授学生。
书院有廪生(享受生活补助的学生)二十人,每人每年得补助粮银三两二钱,共计银六十四两。闰月年份再加银五两三钱三分三厘,计银六十九两三钱三分三厘。除廪生之外,书院再增收的学生叫增生或附生。增生和附生不享受生活补助,全部依靠自费学习。但经过岁考和科考,学习成绩优秀的增、附生,可以升为廪生,称为补廪。廪生学业优秀者,可以选送国子监继续深造,称为岁贡。
书院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习举业”。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有时山长也解答疑难问题,讲授新的知识。书院没有学制,学生也无毕业之说。(待续)
王耀荣  宋万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丘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4-2006 renqiuzhx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17-2223025 传真:0317-2221834 E_mail:renxie3025@yahoo.com.cn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丘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制作:九宝电脑学校
冀ICP备05024638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