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顿悟_张毅&杨惠姗,转换人生跑道的得与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2:57
琉璃的顿悟
张毅&杨惠姗,转换人生跑道的得与失
   

(放大) (放大) (放大) (放大) 文化产业,或文化事业的经营,除了热忱,还需要有文化的抱负和历史责任,并不是一般的“生意”。“琉璃工房”,背负了2000年的中国文化使命,欲在新世界的艺术领域里,赋予“玻璃”一个即新又融合了中国精神面貌的涵义,并成功在国际间绽放琉璃光彩。

经过将近20年的洗炼,“琉璃工房”的灵魂人物──张毅与杨惠姗夫妇,在畅谈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离不开对文化、艺术、宗教与哲学的思考,仿佛让人感觉,“琉璃工房”的最大利润,就是让他们在投入的过程中,有所“顿悟”。


1987年,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杨惠姗与丈夫张毅导演,以及几个在电影圈的朋友,组成了一个7人组的团队,创办了“琉璃工房”,全身投入了另一个新天地,在似幻似真的琉璃世界里摸索不确定的未来。

什厶是琉璃?张毅回答说∶“其实就是玻璃。”

刚开始投入琉璃制作期间,杨惠姗苦心研究“脱蜡铸造”,这个技法,仿佛和商周青铜器制造如出一脉。她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可询问的对象。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几乎倾家荡产,才逐渐掌握和拿捏其中技术。当琉璃工房的作品先后在不同国家展出以后,获得了艺术界的巨大回响,人们甚至为杨惠姗冠上“大师”的称号以给予最高的赞赏。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中途转换事业跑道而有此成就,当年张和杨也并不是信心满满的就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回想起当年告别正处于巅峰期的演艺生涯,杨惠姗说起她的顾虑∶“作为一个演员,演艺事业是有时限的。你无法期待到四五十岁还有很多角色可演,而且我也不想看见自己那个时候在银幕上的样子,呵呵。”

杨惠姗的顾虑是一个演员的顾虑,张毅作为导演,则希望自己的未来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我曾经拍过一部叫《我这样过了一生》的电影,结果电影在放映的时候少了16分钟,那是未经我同意的。这件事让我对电影产生了迷惑,如果未来我可以从事一个新的人生事业,‘自主权’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

张和杨在转移事业重心的过程中,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做自己主人的空间,而那个空间,不但可以让他们继续进行创作,也必定是他们喜欢的行业。张毅说∶“喜欢的意思是,它能够让我们学习,并且获得发表的空间。”

就这样,因为一次拍戏借来的琉璃道具使他们双双迷,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人生跑道找到了起点。“琉璃工房”的创办,标志他们的艺术生涯不但可以延续,而且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自主权。

经营文化还是生意?

文化事业,和任何行业一样,都面对生存的问题。文化的底蕴,也只有在良好的机制和运作体系以及金钱的配合下,才可以开枝散叶。对於商业运作与文化传播这两者的配合,张毅说出了他的观点∶“如果琉璃工坊纯粹是一门生意,我不会选择它。但我也不希望它变成一个非盈利组织,永远在烦恼筹集资金,因为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你可能就先把自己的自主权给放弃了。”

张毅笑说,全世界在聘请博物馆总监的时候,首先会考虑他是否具备筹款的能力。作为琉璃工坊最主要的策划将领,张毅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挑战是怎厶一回事。

“一般约定俗成的看法是,创作和市场是冲突的,但我会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希望可以在一个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状态里找到可以往前走的路。”

确保策略方向准确是张毅的责任,这是重要的把关。除此之外,张毅说,他们需要一个强大和可信任的持续力,让琉璃工坊可以稳健的走下去。在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潜藏元素,那就是──享受学习。

“中国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所谓什厶时候开始什厶时候结束。学习,是琉璃工坊一个很大的本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它不是什厶文化什厶事业,它是一个游戏。”

张毅说,杨惠姗是一个很享受学习的人。她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外界因素的影响就突然间消失了,她像一个小孩那样,纯粹为了好玩而专注。

“我没想那厶多,举例来说,做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时候,那么大一个雕塑,我也没做过,助手问我该怎样呈现,我说做了就知道了。”杨惠姗的说法,引来张毅如此回应∶“这叫老天爷赏饭吃。”他的语气包含了许多纵容和爱护。

对于自己的选择,张毅像是一个画跑道的人,他说∶“当跑道画出来以后,就一定会跑完的。”杨惠姗接口道∶“他画得越多,我就玩得越多。”

琉璃世界,是张和杨的游乐场,就如张毅说的∶“它是一个游戏,一个可以让我们享受生命的开始。”

商业就是传播

从艺术创作者到文化经营者的身份转变过程中,张毅依然没有“商人本色”,他还说∶“大贾不言商。”

对张毅来说,他把商业看作是一个传播的概念。

“人与人永远要沟通,你要知道你与人沟通的内容是什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方听懂了,对我而言,这个交易就成交了。”

张毅力说,“成交”是商业语言,在沟通的语言里,那叫“懂了”。

“好的经营管理人,他一定是一个人情事故极强的人,他只要观察一下,就知道别人有没有听懂他的话。如果你所传播的讯息,被放到任何一个载体都会被接受,就意味成功了。”

深受宗教熏陶的杨惠姗,一心专注自己的创作,她说宗教有一个概念叫“不二”,也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你对宗教的态度是这样,对生命、对人对事,做的时候就不会去想它到底是不是商业了。”

一如张毅一开始所讲的,如果琉璃工房只是一门生意,他不会踏入这个范畴。“如果我夸大一点来说,两千年的一个文化,在琉璃工房里面重新开枝,这哪里是生意?要拿多少钱才可以买这个东西,用什么代价才可以换取这个文化的成绩?”

开卷有益

早些年,张毅可能还无法很豁达的看待许多事情。琉璃工房为中国艺术开启了新气象,但接踵而来却得面对被抄袭、跟风等问题。张毅当时对这种状况和那些破坏艺术发展生态的人,可是恨得咬牙切齿的。

“8年前你要是和我谈竞争,我简直是怒火中烧。”

幸好长期与书为伍,张毅的愤怒与怨恨可以通过文学、哲学、宗教的抚慰而净化。

“生气会令人做错决定,一贪心也做错决定。放下怨恨,是一门很大的功课。”

杨惠姗平静的说∶“当你在一个过程努力走过来后,回头看,你其实学到很多东西,说不定那是一个有很多答案等你去寻找的题目。我们过去的恨、悲哀、痛苦,其实是多大的学习呀?”

张毅现在不恨了,他说∶“如果我们今天还是独一无二,说不定我们的心态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天下无敌’的另一个说法是‘不以天下为敌’。”

“琉璃工房做的是有益人心的事,如果有100家做琉璃的公司都跟我竞争‘有益人心’,那我怕什厶呢?当这个观念可以放开来看的时候,你照镜子也不会觉得自己很丑。”

张毅现在可以很自信的告诉人说,对于同业竞争,他已经不太在意了。

对那些想开拓文化事业的人,张毅的建议就只有一句“多读书”。

“如果一个人在尽全力的读书,不停在学习里累积经验,当他要做选择的时候,可以更清楚掌握。琉璃工房可以向前走,你若问我有什厶借镜的地方,我会说我3岁开始看书。透过阅读,我开始和人沟通,了解人间是怎么一回事。”

“读书、终生学习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很大的绝对性关系,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社会,我们更应该读书。”

张毅&杨惠姗简介

张毅与杨惠姗夫妇曾经是电影圈的风云人物,他们在1987年双双离开如日中天的电影圈,投身当时对台湾社会来说相当陌生的琉璃艺术,创立了华人世界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至今,“琉璃工房”已经享誉国际,在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展出并获得极大的肯定。

张毅∶1984至1986年间,导演了女性电影三部曲∶《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以及《我的爱》,为台湾女性写下辉煌的一页。其中《我这样过了一生》分别荣获台湾金马奖和亚太影展的最佳导演奖;《我的爱》则荣获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选为台湾电影百年(1895-1995)十大电影杰作之一。

杨惠姗∶1979年因主演《错误的第一步》而名声大噪;从影的10年中,拍摄过文艺片、打斗片、暴力片等不同类型电影百余部,其中1984年主演的《小逃犯》获得第21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又因《玉卿嫂》获得第29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85年主演的《我这样过了一生》又再度让她获得第22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转载自 (星洲日报/副刊·报导∶林悦·200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