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眼中的福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2:50
福州——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29.24万。
福州城建置始于西汉初,迄今已达二千多年。此后历代福州均为都、郡、州、府、行省治所,政治、军事中心。 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 福州之称始见于史,且“因州西北有福山”(今董峰山) 而得名。宋时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故名榕城。又因城 区有乌石山、于山、屏山3山鼎峙,别称三山。鸦片战争 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后为闽侯县建 制。1946年成立福州市。
市境位于盆地中,周为海拔600~700米的山岭怀抱。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市境。因南台岛之阻,在侯官附 近分为南北两支,至马尾汇流,向东北出盆地,复受琅 岐岛之阻,分流入海。盆地中闽江支流甚多,以大樟溪 为最。福州平原主要由闽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土地肥 沃,为重要农业区。盆地内断裂构造密集,近期仍有活 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温泉出露于北西向断裂带 上。福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6℃,1月 均温10.5℃,7月28.2℃,年较差不大。降水丰沛,年降 水量1342.5毫米。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地带性植被 为含有少量季雨林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低丘和平原栽植 有橄榄、龙眼、荔枝和柑橘等果树。山地丘陵以红壤和 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平原多为水稻土。

1880前的福州南门附近景色
这张照片呈现清末福州城南门雄伟壮观的景象。白塔、乌塔历历在目,南门城楼也特别引人注目。南门以内,市井繁华,古代民居建筑的风火墙,形成了万千曲线,犹如万顷波涛,赋予古城一种特有的美感。
白塔又名定光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初建于唐天元年( 904 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塔南有白塔寺,为宫殿式建筑。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内砌砖轴、外围木构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毁于一场雷火。现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围砌砖,内壁架木,七层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近代重修,可登临。

三代琼斯与48幅福州老照片
1860年10月,美国青年特德法朗西斯琼斯来到福州kk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重镇。琼斯身材不高,他对东方这个古老国度充满好奇和希翼。这位金发碧眼的异邦青年,默默地住进了仓前山一间简易的小屋,开始旅居福州的20年生涯。
20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西方早期工业社会的产品,换取驰名的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经过加工和包装,贩卖到西方,使自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变成在福州赫赫有名的埃奇公司总经理。他拥有一座白色小楼,并在这座小楼里按照欧洲习俗举行婚礼。他的儿子查里斯莱昂1877年12月12日在这里降生,他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福生",颇有纪念意味。
他爱上了福州这座既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而又不排斥西方文化的古城。风和日丽的休闲日,他游览闽江之滨,翻越葱茏的小山,忘返在城中小巷,流连于榕树绿荫;或远足郊外,听老人讲述民间传说;或深入山谷,观赏弥漫清香的百亩茶园……
那时,达盖尔公布摄影术发明还不到40年。当时,由于英国生产的动物胶干玻璃底版使摄影在自然光下的曝光变得简便起来,而洗印在蛋青纸上的相片不仅漂亮,还能经久保存。因而刚刚传到福州的摄影术成了当时洋人们的一种时髦。
琼斯爱福州,自然也爱那些拍摄福州的风景照。最初,他只是从洋人摄影师那里购买福州古建筑照片:塔顶宛如插满鲜花的白塔、乌塔,塔下尖翘的积木式城门楼,以及由风火墙组成的波浪般的民宅等。后来,他干脆聘请摄影师,人挑肩扛摄影设备到北岭、鼓山,沿古樟溪两岸,拍下一帧帧乡村山野的茶园农舍。
1880年,他携带妻子和3岁的福生,从福州马尾港登上美国福来公司的远洋客轮,挥手告别了济安桥和罗星塔,回到美国。在他的行囊里,珍藏着48幅他喜爱的福州风景照。这些照片永远伴随着他,并告诉美国的亲友,东方有座长满榕树的城市,曾养育了他,给了他财富,还在他的性格中注入了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和多情……
后来,琼斯逝世了;他的儿子查里斯(福生)也逝世了。
从琼斯告别福州起,时光流逝了106个年头。1986年10月24日上午,一个碧眼虬髯的76岁老人,跛着脚拎着沉重的箱子走出福州义序机场,他便是琼斯的孙子、福生的儿子——西奥多琼斯。
西奥多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从事文教和设计工作,酷爱文学,发表过不少作品,1979年退休,任密尔顿市高级天赋联合基金会主席、市政会议成员。他以古稀之年,远涉重洋,风尘仆仆来到福州,走进福州市档案馆,送来了他祖父珍藏的48幅跨越一个多世纪的老照片……
——这是他祖父的心愿。
——这是他父亲的心愿。
——这也是他的心愿。
他在临退休时,曾把这批照片送到托塞伦市皮巴蒂博物馆,经电脑修复之后复制在无酸纸上;这次远行之际,他还为"老照片买下5000美金的保险"。
他来了,在他耄耋之年抱病前来领略这座110多年前奏响祖父、祖母婚礼进行曲的城市的风采,寻找那曾属于祖父和父亲的小楼,深情地抚摸楼旁那棵浓荫如盖的老榕树。他心愿已达,他浮想联翩……

1880年前的福州石屋教堂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势力开始对远东进行扩张,天主教耶稣教会也步其后尘接踵而来。被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成为天主教传教的中心,并向其他地区扩散。1582年,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布道,即采取接触上流社会和士大夫阶层由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活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来华的天主教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天启五年(1625年)赴闽并遍历福建各地,即沿用利玛窦的方式与官宦和文士广泛接触,论道讲学,传教洗礼。艾儒略在闽23年,共建有大教堂22座,小教堂不计,受洗一万余人。⑤方豪先生曾称:“在中国天主教外来传教士中,再没有比艾儒略更受学者欢迎的。《圣教信微》说他被目为‘西来孔子’,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
艾儒略(Giulios Aleni)(1582-1649)。意大利传教士,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中国各地传教。所著《职方外纪》一书是继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文献。1649年艾儒略在福州逝世。

福州北岭茶园
福建是乌龙茶与茉莉花茶最大产地,铁观音更是历代王朝的贡品,远销海内外。而茉莉花茶更是采用独特制作方法,其香味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福州洪塘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是福建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俗传它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日“小金山”。七八百年前的宋代,人们在这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来又在塔周围建了小巧玲珑的庵堂。
现在的金山寺系1934年重建的,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珑,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明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室名“借借室”,相传明嘉靖年间,爱国学者林龙江在此著书立说。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称为“借借室”。室的门上有他自署的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
从远处看,小小的金山寺屹立于闽江南港的碧波之中,日夜长浮,有如一艘楼船,劈波斩浪,逆水上行。金山寺的前殿有一副有名的楹联:“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很贴切地形容了这个景象。
金山寺规模虽小,但四面临江,环境清幽,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仍可寻见古时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踏踪觅迹,访古探幽,别有情趣。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
全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
福州受佛学的影响最为深远,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佛教界名人,市民普遍信仰佛教文化,福州城内至今还留存了多处佛教寺庙,其突出的历史文化特点就是佛、佛教文化。福州可以概括为“海天佛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福建逐渐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唐宋以来,佛教历史上的十大禅师有八九个都和福建有关。长乐人百丈禅师曾提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观点,提倡僧侣和寺庙自给自足的精神,对以后寺庙的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解放之后的第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虚云禅师,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任命的,他就曾任鼓山住持。
从佛教对民间的影响看,目前福州城内保存了很多寺庙,西禅寺、金山寺等,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寺庙的规模和档次都非常高,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空灵。就全国来看,就只有福州这个省会城市在市区中包含着这么多的寺庙。
在佛教和禅宗包容平和精神的影响下,福州的文化气氛比较浓,容易出开一代风气的人。例如,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这本质上就是佛教的包容、吸纳精神。正是这种包容平和的精神,使得福州在文化和学术上易开一代风气,但在具体的行和做上却不擅长,不够执着,拼搏不够,小富即安。
佛家文化、名寺古刹这是福州最大的特色。

广东会馆
自明至清,福建广东二省商人在江南至少建立了35所会馆,其中福建商人建立者24所,广东商人建立者11所。在苏州,广潮嘉三府商帮还在城外莲花兜专门建有“海珠山馆”,作为贮货上下河岸之用。这些会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立年代早。凡已知具体建立年代的会馆,清前期大多已经存在。更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上表表明,早在明代万历时,福州商人已在苏州建立了三山会馆,广州商人在苏州建立了岭南会馆,广州府的东莞商人更于天启年间在苏州单独建立了东官会馆,潮州商人则在南京建立了潮州会馆,福建商人于崇祯年间在嘉兴县城建立会馆。明代地域商人在江南建立的会馆仅此5所,而全部是由福建或广东商人建立的,这不仅说明福建商人和广东商人都是较早在江南活动的外籍地域商人,而且充分说明了福建广东商人在明代江南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界探讨商帮成立的时代和标志,还殊少说明。实际上这些会馆正是重要的例证。

闽江入海口的员山水寨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置江防。从海口到福州设三十八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断墙。康熙五十七年建在琅岐的金牌寨城目前还能找出遗迹,炮台也保存良好。长乐洋屿附近的闽江中有一小岛,雍正六年时建有驻扎水军用的员山水寨,至今这里还有当年水军修的简易码头。明嘉靖四十年,为防御倭寇,“省会咽喉”闽安镇曾建松门水寨、东高寨、乌猪寨、高山寨,这些寨现在都能找到遗址。
琅岐岛地处闽江入海口,位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理位置在东经119度33分至119度41分、北纬26度4分至26度8分之间。岛三面环江,东面靠海,与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
距马尾港20公里,福州市40公里。距台湾基隆港146海里,距马祖列岛18海里。距长乐国际机场26公里,距福厦高速公路25公里。琅岐岛江海通津,港口不冻不淤,水深,江面广阔。岛中央属丘陵地带,四周则为平原。河浦防护林带纵横交错。环岛海堤42公里,抵御风沙,锁住海潮。岛外是广阔的滩涂,为“蓝色的聚宝盆”。素有“鱼米瓜果禽蛋之乡”的美称。

闽江中洲岛
中洲岛是闽江台江段的一个江心小岛屿,连接着仓山与台江的解放大桥就在那里跨江墩岛而过。江中有岛、岛上有桥。

福州北门屏山镇海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主持重筑福州府城时,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名样楼。从楼中可望内海,故名镇海楼。此楼曾是当时福州最高的楼,与杭州吴山、广州越秀山的镇海楼齐名,长期被视为省城的标志性建筑,海外闽籍侨胞心目中的风水楼。曾为中山纪念堂,在“文革”期间被拆毁。
宋代诗人陈轩称赞福州“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诗人可能时常登上屏山镇海楼高瞻远瞩,饱览榕城美景之余,乘兴作诗并为后人代代传吟。

英国驻福州领事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领事撤离,建筑物改作他用。英国领事馆在仓山乐群路,现为省军区老干部宿舍。由于建筑质量精良,当年改建时,军区不得不动用炸药炸平。美国领事馆在仓山区麦园路25号,福州卫生学校边,是一座圆形廊柱、拱式门楣、浮雕纹饰建筑。建于1854年,现存二幢,均砖木结构,建筑物仍保持原貌,建筑物有一座现作福州卫生学校学生宿舍。

福州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福州市鼓山山腰海拔455米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鼓山志》载:涌泉寺“其先为潭,毒龙居之。唐建中四年(783年),从事裴胄请灵峤入山,诵华严于潭旁,龙遂不为害”。可见,这里原是常有猛兽出没的荒山,唐代僧侣在这里建立寺庙,有人烟和香火后,猛兽也不敢出来了。现在,人们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因灵峤禅师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重兴。当建寺时,寺门前一壑泉水,如波涛涌出,故取寺名为涌泉寺。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
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涌泉寺两次遭受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御笔颁赐“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
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为珍贵。《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
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印,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对这里的藏经、藏版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闽江延平险滩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长577公里总长2872公里,流域面积从西北向东南,横贯福州60900平方公里,为福建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干支流跨省内36个县、市,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切穿闽中大山,盆地,经闽清、闽侯、福州市区、长乐、连江,浩浩荡荡注入东海。以南平、水口为界,划为上、中、下游,南平以上为上游,南平到水口之间为中游,水口以下为下游。上游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支流呈蒲扇形的水系。中游汇入尤溪、古田溪,河谷表现为壮年期的峡谷形态,两岸峭壁挺拔,奇峰对峙,江中岩石裸露,礁石起伏,别具一番风光。下游汇入大樟溪、梅溪、这一带沉积作用强,是典型的河浸滩型的河谷,江中沙滩、沙洲嘴每每可见。闽江在接近福州市区时,分为南北两条主干河道,经南台岛于马尾汇合,越闽安镇又分两支入海,并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对灌溉和航运均十分有利。闽江的一些支流还流经福州所属各县,如流经永泰县的大樟溪,闽候县的大目溪,闽清县的梅溪、古田溪、安仁溪等。

延平城(今南平)
闽江是一条既秀丽又雄浑的河流,闽江两岸青山如黛,风景宜人,尤其福州至闽江入海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沿江有金山寺、江心公园、罗星塔、金刚腿、青芝百洞山等名胜古迹。与黄河相比,黄河流域面积比闽江大12倍,而水量只及闽江的五分之四。而且水量变化较少,即使在枯水期也有较多的水量。含沙量在全国几条大河流中也是最少的。目前闽江上游正在兴建沙溪水电站和水口水电站。下游马尾港已建成万吨级码头。

在闽江拐弯处的岩石上欣赏风景

闽江上游山顶上的祭坛

闽江上的木筏

闽江急流中的礁石

建于洞穴中的佛寺墓地,位于闽江上游

福州洪塘金山寺

马尾罗星塔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谪入闽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产业,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丘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漩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
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勃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檐角上镇有八方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语,且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替代被炮火所毁之塔刹。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只好改用铁管栏杆。但建筑的艺术风貌,仍存旧观。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又明代林世壁的“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以钱塘入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但罗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静的时候,如谢肇制有诗曰:“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凤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搭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的见证。所以《福建通纪》有述:“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从辽宁至广东)形势最胜之区”。
罗星塔山现已开辟成公园。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入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风景宜人。几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像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心旷神恰。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尽收眼底。
英国人眼中的老福州
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英国旅行摄影家。他出生于英国爱丁堡,从事摄影术之前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化学。
1862年,25岁的汤姆森开始到亚洲旅行、摄影。他漫游过马六甲、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热心研究各地的风土人情。1866年他在英国举办了亚洲摄影展。
1869年,约翰汤姆森再次来到中国,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间摄影室。不久,他从香港启程,深入中国沿海和内地,进行了一次历时4年、辗转四千多英里的旅游摄影。1872年下半年,约翰汤姆森结束了在中国的拍摄旅行,经香港回到英国。
本帖图片均出自1872年出版的《福州和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这是1870年末到1871年初,汤姆森来到福建进行广泛地旅游摄影时,记录的他从福州乘船沿闽江到达南平的整个旅程。

当地武官和护兵

福建当地的农妇

福建当地年轻妇女的头上装饰

福州的外国租界

福州附近的峡谷

福州五虎山

福州早期的教堂

柑橘树林

苦力

农家院落

用鸬鹚捕鱼

乞丐

乞丐

正在耕地的两个农夫

山村小桥
补图:

金山寺

中洲岛

罗星塔

南门

洪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