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一“包”就灵是个错误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42:32
国土资源部:一“包”就灵是个错误观念
作者:sunmoonhit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3927    更新时间:2009-10-9   顶    荐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0909/t20090911_12535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有一篇文章,《30年,这样坚守——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耕地保护纪实》。
2009-09-11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30年弹指一挥间,那只是文人的浪漫;30年坚守耕地,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周家庄人却实实在在做到了。30年来,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30年来,2万多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全部达到高产稳产标准;30年来,人口逐渐增长,村民住宅用地却逐年缩小,腾出了近千亩好地;3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违法用地……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一个体制,把耕地牢牢管住
出晋州市区向东,视野逐渐宽阔起来。一排排农家小楼错落有致,退休老农们多是男女分开,一堆儿一堆儿的。男的吸烟晒太阳,女的或做针线或照看孩子,一派悠闲。这便是周家庄了。
改革开放以后,周家庄遵从农民意愿,成立了乡农工商合作社,实行集体合作经营。30年过去了,社员(合作社社员)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工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1倍;集体积累达到2.9亿元。数字印证了周家庄丰厚的积累和殷实的生活,引起记者探询集体合作经营模式魅力所在的兴趣。尤其是诸多土地问题难寻破解之法的今天,周家庄如一片净土——30年来,耕地总量增长,没有发生过一宗违法用地。
周家庄的集体合作经营非常简单:年满18周岁,参加集体劳动的,都可以成为农工商合作社的社员;农工商合作社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和公益金,构成集体积累;劳动按定额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的,按农业定额管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按行业定额管理;分配上,强调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农民住房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农工商合作社的建筑队统一施工。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民的劳动权利、分配权利和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在农工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下,土地管理变得异常轻松。耕地没有一家一户的分割,沟渠全部“明改暗”,实行规模种植,农业收入连年增长;大面积的土地整理逐年推进。30年间,2万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面积还增加了近4000亩。老宅参与旧村改造,按照规划,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分步实施。新增宅基地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和乡分户条件统一分配,按规划施工。30年来,全乡旧村改造共节约耕地840亩;乡政府没有用地冲动。乡干部的利益通过农工商合作社,与广大农民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条脉络,守住庄稼人的命根子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合作化的时候,周家庄有1.6万多亩耕地,人均1亩多,不到2亩。在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下,这点土地刚够果腹之需。怎样才能“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搜寻,理出了三条脉络。
第一条是增加耕地总量。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周家庄人开始在沙荒地上植树固沙,改良土壤,换来了近4000亩的新增耕地;80年代以后,乡农工商合作社拿出巨额资金,进行了农地整理,使全乡耕地面积增加到2.1万亩。
第二条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周家庄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棉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周家庄爆发了一场“粮棉之争”。乡政府坚持要种棉花。县里(当时还没有县改市)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县里作了妥协。这一年,周家庄亩产皮棉106斤;再一年,亩产170斤!进入90年代中后期,周家庄开始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到2005年止,周家庄现代种植业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条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很多外人看周家庄,多是感叹:周家庄摊上了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班子,是老百姓的福分。上世纪50年代末,“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但是,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
进入新世纪后,一场指向传统耕作方式的改革,揭开了周家庄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篇章。改革内容为:田成方,树成行,田间小路全部硬化,实现田园式耕作;兴建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农业。2003年以来,全乡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节约耕地110亩,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灌溉效率提高一倍。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全乡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现在,周家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小麦、红提、鸭梨、苗圃四大基地。
以工补农,让农地充满活力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周家庄和广大农村一样,也曾经历了“买难”、“卖难”,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过挫伤;也曾经历了“无商不富”、“无工不富”的选择。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周家庄人从没含糊过。
80年代中期,全国普遍出现了“卖棉难”。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雷金河把乡、队干部召集到一块儿,说:“眼下棉花卖不掉,不是棉花多了,国家不需要了。是国家收购资金不足,仓储容量不足。所以,咱们还得想个法儿,把种棉坚持下去。”
干部们早已熟悉老雷的工作思路。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就三头都顾着;兼顾不了的,就顾两头。研究的结果是以工补农。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补就是30年!
周家庄的以工补农,简单、明了,好操作。在使用乡农工商合作社的资金上,工业实行“占款行息”。付利息;农业无偿使用,不再支付利息;在公共提留上,工业继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积累集体实力;农业不再提取。在经营保障上,农工商合作社每年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待分配风险基金,以保障农民分配。就是说,一旦出现“买难”、“卖难”或者自然灾害,集体先把风险担起来。以工补农保证了农业生产后劲不减。2008年,周家庄农业增加值达到4154万元,平均每亩耕地创造收入1978元。
新农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周家庄的旧村改造起步于1982年。那时,还没用旧村改造的说法。
传统的北方农村,多是一家一个大院子。房子好坏是其次,关键院子不能小了。养猪养鸡,堆柴囤粮都要占地。村子里还要有一两个场院,夏秋两季晒粮打场。周家庄也不例外。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盖房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烈。雷金河却说,房子可以盖,但不是这个盖法儿。乡党委经研究决定:各村统一规划、统一占地标准、统一式样,兴建农民住宅楼;乡砖瓦场按成本价供应盖房户砖瓦。暂时钱不够的,乡里先垫着;各村成立建筑队,无偿施工。从1983年第一批农民住宅楼交付使用到去年止,20多年间,全乡共建住宅楼3426座、64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还腾出800多亩土地。
但是,周家庄并不满足现状,一个新的规划正在运筹中:以乡政府、农民文化宫、农民公园和周家庄创业纪念馆为基础,形成文化中心;在乡主干道以东,利用一个60亩左右的废弃坑塘,建造住宅小区;在乡主干道以西,改造一个旧村,形成另一个小区。5年后,周家庄还能再增400亩耕地!
周家庄创造了耕地保护的奇迹,也竖起了一面大旗。只要心里装着农民,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记者 韩三为 胡 炜)
文中提到:“周家庄的领导们脑子是清醒的。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周家庄也没有一户挨饿。改革开放后,一“包”就灵的错误观念曾经主宰着舆论的主流。但是,周家庄没有顺风倒,他们尊重农民意愿,把集体合作经营一直坚持下来。”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今天富裕安详的周家庄生活!
周家庄的农民们是幸福的,他们有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顶住上面压力,真正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好领导,使得他们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下,带领他们实现共同致富的道路。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虽然算是个白领,但仍旧羡慕周家庄的社员们,也许我的存款比他们多些,但是我其实远没有他们中的普通一个社员富裕,他们在集体的帮助下没有住房、医疗、教育新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们有安详幸福的生活。
那些全国其他地方过着贫苦生活的农民要是看到周家庄的发展,会作何感想呢?
我希望我家乡的乡亲们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希望全国的农民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如果8亿农民都过上周家庄社员一样的生活,国家的内需怎会像如今这样软弱?国家怎能不富强呢?西方列强、甚至周边小国又如何敢欺负我泱泱中华大国呢?
毛主席!为新中国牺牲先烈们呀!这样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呢?!
同志们,我们只要努力、奋斗、战斗,这个理想定会实现。而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是让全国的农民兄弟,全国人民看到这篇国土资源部发表的主旨为介绍保护耕地模范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