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成中国一大灾害 频繁考察源于错误为政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24:25
在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官方考察团、评比团、检查团等等,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四面八方,听汇报、看材料、开座谈会、现场考察、作报告……当然也有看演出、赴宴席、参观名胜古迹风景区等等活动。不可否认,政府官员到下面考察是其部分工作内容,也确实可以对下面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下级,为了能够得到上级的肯定,或者为了获得某种认可,或者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上级考察才可以得到批准,那么,他们是欢迎这种考察并且精心准备,这样的考察确实对下级的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官方考察活动实在太多了,已经多到不正常的地步了。

  考察团已成中国一大灾害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关于考察、检查、视察、评比等形式的考察团可谓是络绎不绝,甚至已经超出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这种过多、过频的考察团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评比标准脱离实际,使下级不得不弄虚作假;其二,以评比排名来决定下级的政绩、荣誉,决定资源分配,甚至关系到官员的升迁,使下级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来应付;其三,考、评、检查偏重表面现象,偏听偏信,其主要方式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汇报会上的听,上报材料与数字的计算,使得下级必然偏重于做表面工作,搞面子工程,搞花架子,在上报材料与汇报会上自我吹嘘,编造数字数据,玩弄文字游戏。

  考察团过多、过频,不仅给地方政府和官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也常常会给地方民众带来骚扰甚至祸害。比如有的大领导到某地视察,地方为了安全考虑,要实行戒严、封路等措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又比如上级考察评比,有些地方为了表面好看,给山坡刷上油漆以掩盖绿化不足,有的给破败的民居前面修起一道假墙假门,以显示地方政府富民的“政绩”。其他各种各样弄虚作假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很多时候,上级来的官员明知是假也就以假当真继续考察评比,这样也便于向上汇报或登报宣扬。这就使得很多各级政府官员无心亦无力去做实事,干正事,而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乱干事,胡干事上,从而造成许多大而无当的政绩工程、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这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为群众所不满,即使由此获得升迁的官员也有很多对此不满的。

  频繁考察现象源于官员错误的为政观念

  像中国现在这样,全国各地常年不断的考察团何以愈来愈厉害?究其原因,主要是为政观念有问题。政府究竟是干什么的?应该怎么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恐怕很多官员并不清楚,或者心里知道但行动上必须随大流。那么错误的为政观念有哪些呢?

  其一是错把数字、材料、汇报、宣传当实事,而不把干实事当成正事。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则在于领导干部工作浮于表面,不去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长期偏重宣传,喜欢听好话,喜欢把坏的说成好的,讲真话反而受到打压,无形中鼓励各级政府官员说假话,其结果是以虚代实,以说代干的情况普遍盛行。

  其二是错用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绩效管理理论,本来是用于管理政府官员,使之工作出成效的,成效才是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把那些衡量绩效的项目与数字当成追求的目标。当然这样的项目是容易看出多少的,数字是容易看出变化的,而实际工作成效如何,却并不是项目和数字所能反映出来的。但是制造纸上的或表面的项目与数字比做实际工作容易多了,下面的干部当然愿意制造假象与数字而忽视实际工作,上级检查工作比较容易地也是看表面、看数字。走马观花式的考察正是适合这样的“绩效管理”的。其结果既可以向上级汇报或在媒体上宣传,又看似有某种理论支撑,故尔大家乐此不疲,考察越来越多,数字化成绩越来越多,实际事务如何,只有天知道!

  其三是错把考察、检查、视察、评比当作做事。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考察、检查、视察、评比等等只是监督做事进展或后果的手段而已,政府官员的时间与精力应该更多地放在做实事上,而不是这些所谓的工作上。但是做实事不能有轰动效应,不能风光体面,而做考察、检查之类的工作,一行人马风驰电掣,到处迎来送往花枝招展,又有宾馆宴席礼乐喧天,领导讲话宾客致辞,拍照摄像电视播出,往往还有礼品赠送风景旅游。很多领导干部与官员们久已沉溺其中,不能自已。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啊!其实,下级政府或地方企业,凡被考察的对象几乎没有真心欢迎考察团的,他们是脸上笑,心里骂。而在民众眼里,他们就像漫天蝗虫,飞来飞去,祸害无穷,他们只不过在民众的唾沫星子里飞舞罢了。 错误为政观念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事实说明,不做实事而去做表面文章,不深入调查而是走马观花地考、评、检查,几十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行政工作的常态,占据了行政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和耗费了官员们绝大部分的精力,此类有名无实的考、评、检查工作成为了我们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有前面提到的认识上的误区,然而,要从认识上改变这种局面却是不可行的。因为思想观念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亦即真正的根本的原因。

  这个根本原因就是: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权力是否受到有力的监督?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权力能够受到人民切实的监督,那么,那些弄虚作假的工作方式早就行不通了。因为这样的工作,人民群众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受到损害。而这样工作方式,对于应付上级却是最省力气、而且最容易办到的,也是最容易见到所谓的“成绩”的。上级从这种形式中可以不费多少力气就给下级的工作作出评价,排出名次。从这种形式主义的工作中,也很容易获得上级与下级想得到的数字数据,从而进行宣传,为自己脸上贴金,成为政府的煌煌政绩。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事实: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都是从上级那里得到的,他们的去留升迁都要由上级决定,他们必须满足上级需要的一切。而上级管理下级的最省事、最便捷的方法,我们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考、评、检查等等。这个道理已经很明白了,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恐怕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我们从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入手,深入推进相关的改革,改变权力过于唯上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考察团过多、过频的情况。(吴 丕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那些让地方反感的考察团们

  1、重复检查的考察团。上级单位对地方的日常考察涉及党建、教育、社会治安、计生、基建项目、农业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在这些检查项目中,仅少数为一年一次,多数项目都需检查数次,甚至十多次,有些项目省里主管部门检查了,市、县还得层层多次检查。

  2、检查评比的考察团。现在各类检查越来越多,据报道,云南省某市一年接待的上级检查评比达400多次。与此相呼应的一个数字是,这个市组织到县上的检查也有100多次。检查评比活动一年更比一年多,“尤其到年底,简直是泛滥成灾”。检查组下去了,地方又是欢迎,又是欢送,基层干部的精力就耗在应付检查评比上。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既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的反映,也助长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

  3、“取经团”。现在很多地方是既想出名,又害怕出名。之所以害怕出名,主要是担心出名后,蜂拥而至的“取经团”们。例如,原属省级“A级乱点”的船房社区被整治、建设为新型社区名单后,陆续引来安徽、湖北、浙江等省以及张家口、昭通等地考察团的参观。省外参观考察团除少部分是自己找上门来外,很多是上级部门安排接待的。按要求,社区要在参观考察团队到来前三天用水冲洗辖区路面,组织清扫卫生,安排人员陪同参观考察,并做汇告。但每清洗一次辖区道路最少要3车水,而拉一车水600元,清洗一次就要1800元。清扫完后,还要组织人员保洁。如此重负,让船房社区苦不堪言。

  4、“观光团”。当前大多数上级考察团都是围绕着工作到基层考察,但是也不排除有些考察团名为检查指导工作,实为观光旅游。尤其是在一些名胜景区,这类现象更为突出。如山西平遥县,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各类考察团倍增,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与此同时,平遥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而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开发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