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精选辑 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7:36

·潜力需要努力, 才会有实力。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这是教育学者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人发展的理论。

有些孩子聪明绝顶,可惜终老一生,默默无闻,印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

有些孩子天资聪颖,长大崭露头角,大放异彩,突显「奋发图强,长大成材」的事实。

「天赋」可能是孩子发展的关键,但绝不是必然的要件。在我们的社会中,经常看到些孩子资质平平,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却成为一位很有贡献的杰出人士。

「天赋」对孩子而言,可能是加分,也可能是减分,「加分」或「减分」端视孩子肯不肯努力,愿不愿下功夫,若是孩子仗持自己智商高、悟性强,而不知努力上进,将来必是一无所长、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天赋」就成为发展的「减分」。

记得汉乐府古辞《长歌行》曾经提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再提醒孩子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年轻力强时不奋发向上,年纪大了便后悔莫及,实在有很深层的意涵在其中。

其实,不只是孩子要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从努力中才会看到教育的进步,从努力中才会看到教育发展的实力」。

            有了实力,才会有竞争力。

          有了竞争力,才会有永续发展能力。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潜力,一位领导者要「用对方法」,激励成员愿意努力,把潜力充分开展出来,不管是对个人或组织长远发展,绝对是积极正向的作用。

光有「潜力」不知「努力」,等于埋没「天分」;没有「潜力」只知「努力」,一定很「费力」,要能展现实力,有些难度,但总比不努力好。特别提出下列公式给大家参考。

潜力+努力=实力。

 

·别急,没有「输在起跑点」这回事。                     

好几位妈妈向我抱怨说放暑假反而比开学时更忙,每天忙着接送孩子上脑力开发班、潜能开发班、才艺班,接接送送,孩子还不感激,整天扳个臭脸给他们看。我问她们何苦来哉,她们异口同声说怕没有及时找出孩子潜能,误了他的前途,让他输在起跑点上。我听了很诧异。这里面有好几个迷思。

巴特康纳(Bart Conner)是一九八四年奥运美国男子体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有一次在家里顽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见了,觉得很有趣,客人来时,便叫他出来表演,这一点的鼓励就使得他在家勤练倒立,用手上下楼梯。在学校里,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没有别的特长,便常在教室中耍宝、倒立行走。有一天被体育老师看到了,觉得他有天份,便带他去参观体操训练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杆、单杆和木马就知道这是他将来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恳求母亲让他去练体操,那天他十岁。

一开始,教练不收他,嫌他弹性不够、骨头不够柔软,但是他锲而不舍的苦练,终于替美国拿到第一面男子体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奥运罗马尼亚女子体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说「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练出来的。

任何领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他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但是没有莫扎特的环境,「生命自己会找出路」,他的过程会坎坷,但是他还是会成为莫扎特。我们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而我们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亲子双方都很痛苦:父母会很失望,觉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会很痛苦,知道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巴特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适性发展加上一点点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在神经学上没有「脑力开发」这回事,大脑大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百分之二,却用到我们身体百分之廿的能源,当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在工作,其余的百分之九十闲闲没事干的。大脑是用进废退,盲人没有用他的视觉皮质,在实验上已发现,盲人在读点字时,视觉皮质被触觉征召过去用了。连把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都会开始改变他的视觉皮质,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大脑怎么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

在神经学上也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一九九九年发现管记忆的海马回路的神经细胞会长出新的神经元来,大脑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变内在神经回路的连接。

教养孩子是顺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说的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去了,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实来回报你。(作者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思维决定行为, 态度决定高度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决定成败关键不在智商高低,而在自己的思维和态度。

在社会上或职场上,经常看到很多人智商很高,可是人际关系很差,一生毫无所成,郁郁寡欢,显然一个人要有成就或追求成功,不是脑筋好就可达到目标。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思维,遇到同一件事,有人会往正面想,有人会往负面想,例如: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有人认为是磨练和挑战的好机会,有人却埋怨或抱怨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什么事都不想做。前者掌握机会,迈向成功;后者自怨自艾,错失机会,毫无作为,只好步步走向失败之途。

不同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作为,结果就会不一样,整个人命运和前途也大不同。思维决定一个人的的行为,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处世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这里所指「高度」,并不是指一个人的身高,而是指一个人的气度跟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与成就。

就心理学而言,态度通常被视为「对这个世界的特定事物,藉由某种特定的方式有一种持久且一致的倾向」。一个人有良好的态度,例如:乐以助人,待人谦虚、认真负责,气度恢弘,不与人计较……等,做起事来必是相当顺遂,也讨人喜欢,容易获得长官提携,成功和成就跟着来;反之,态度高傲,自以为是,难以善待别人,不体谅他人,即使头脑再好,也无法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激赏。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态度,态度关系前途。一个人成就的高低,「思维」是源头,「态度」是关键。因此,培养个体具有正向、正确的思维和良好的态度,显然是教育重大课题之一。

 

·信 安心四宝送灾民。                          

88风灾,重创南台。从电视直播画面,全民都目睹了灾民呼天抢地的画面。所谓「心理创伤」,就是指经历人身安全的威胁,或亲眼目睹悲剧性的画面,如村落家产被冲走,或猝不及防丧亲丧友,因而惊吓、焦急、愤怒、自责的反应。

通常灾后会以如下几种形式出现。

1.经验重现:心惊的画面历历在目,不断浮现,声音或气味挥之不去。被恶梦纠缠,不自觉「掉回过去」(flashback),情绪或行动反应强烈,如历其境。被人、事、物、时、地勾起回忆,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身心痛苦。

2.逃避或麻木:对于和那件悲剧相关的人、事、时、地、物敬而远之。故意避而不谈,甚至想搬家、转行,远离伤心地。创痛太深的部份,选择遗忘,甚至失去记忆。对外界活动漠不关心,失去兴趣,不愿参与。自我封闭,疏离他人,社交退缩。压抑情感,甚至变得麻木不仁,无喜无爱。对未来悲观绝望,感觉「没有明天」。

3.神经过敏:焦虑警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熟睡。暴躁易怒,大发雷霆,甚至发生冲突或暴力事件,也无法专注,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常如惊弓之鸟,容易惊吓。

台湾人在遭逢亲友意外死亡时,还常会出现以下特有的本土化反应。

4.灵异经验:怕黑,怕鬼,害怕死者回来,或者梦见死者回来托梦。把外物,如照相机、麦克风、灯光、车门等故障,解释成灵异事件。常彷佛听到怪声、看到白影、闻到气息、认为东西被动过。把身体不适或诸事不顺归因于死者作祟,要求做法超度或烧金纸。

笔者要强调,以上的创伤心理,可以说是人之常情,短期之内绝非病态。十之八九,应该会在几天到几周内自然改善,不至于长久影响到生活。所以您可以趁机告诉亲友:「难怪你会觉得(这样)或(那样)……但这是很自然,很常见的。」「我也一样,他也一样,大家都多少和你一样。」

有时候,我们虽非当事人,也会受到亲友情绪的感染,替代性地出现上述四组惊吓反应。请您不必惊慌,采用下列「安心口诀」来自助或助人,慢慢即可恢复平常心。

安心四宝,「收惊」专用。

您可以把「信、运、同、转」这句口诀送给灾民,当作吉祥话。

「信」,信仰:参加法会或是禅修,上寺庙烧香、拜拜、收惊、念经、求护身符、或集体祷告、望弥撒等,往往「如有神助」,能重拾对上天的信赖和人生的意义,逢凶化吉。

「运」,运动:从事有氧运动,让自己喘喘气和流流汗,或是练气功、打拳、瑜伽,或帮老人家做穴道推拿、刮痧、脚底按摩、芳香疗法等体能保健,把压力贺尔蒙排出体外。

「同」,同伴:和同乡里的家人、亲友、邻居、宠物团聚,作伴,同乐或通电。不要离群索居,封闭自己。最好能把担忧和庆幸都说出来,哭诉如同心灵泄洪,有纾解和整理的效果。

「转」,转移:要有事做,不管是劳力或劳心。最好能开始动手改善环境,帮助别人。或寄情于平日的工作、兴趣或娱乐。这样才能暂时把烦恼放下,避免钻牛角尖,越陷越深。

除此之外,建议大家这阵子要多保重身体,注意均衡的饮食和休息。不要熬夜、避免喝酒,因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容易发生意外,或养成酗酒的恶习,日后衍生忧郁症。晚间要避免喝咖啡、浓茶,小孩别吃太多甜食,因为这些饮食可能会让一家人更亢奋、更焦躁、更容易失眠。

灾民安康叮咛:

1.短期灾后创伤,恶梦、惊吓,人之常情,非病态。

2.勿惊慌,「安心口诀」自助或助人。

3.多运动、接触人群、勿钻牛角尖。

 

·轮到你们上场抢救未来                                      

六月十二日,立院三读通过「再生能源发展条例」,未来二十年,台湾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将大增,像是开了一扇新商机的门窗。

然而,未来如何订电价、如何规范眼前已经蜂拥成潮的新产业投资,却是业者、政府才开始的争执点。

美国,也正开始一场新能源之路的长征。

上周末,美国众院也通过新的「能源法案」,欧巴马形容这是一项「就业法案」,并且要让发展干净能源的人,能够获利。

法案背后的推手,自然是负责新能源技术开发与政策执行的能源部长、一九九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

学者从政的朱棣文,成为第一位顶着诺贝尔奖光环上任的美国内阁部长。但《纽约时报》也指出,他面对的是欧巴马政府最棘手的政策与管理挑战之一:降低美国对石油的依赖、重建智慧电网、因应气候变迁问题。

他主张,要让全世界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需要进行一场科技的「革命」,尤其得在三大领域--电池、太阳能,以及新燃料作物的开发--都需获得「诺贝尔级」的重大突破。例如,太阳能技术必须比今天的水平再好五倍才行。

站在对抗全球暖化的第一线,朱棣文挑战沉重,却不悲观。

六月初,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词中,他呼吁毕业生展现热情、投身行动,找出更多抢救地球的解决方案。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符合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词人的高标准--去年来的是亿万富豪小说家JK罗琳,前年是亿万富豪慈善家兼计算机书呆子比尔盖兹。不幸的是,今天换成了我。我不是富豪,但起码是个书呆子。

我很感激哈佛今天颁发了荣誉学位给我。我家三兄弟里,我是学业最差的一个,我的两个兄弟都有哈佛学位:哥哥吉尔柏(朱筑文)是医学博士,弟弟摩根(朱钦文)法学院毕业。后来我拿到了诺贝尔奖,还以为我妈会很高兴,马上打电话告诉她,结果她只说,「不错,可是你什么时候才要来看我啊?」现在,我也有了哈佛学位,也许终于可以让我妈开心了。

我的演说会遵守毕业致词常见的奏鸣曲三段曲式,刚才是轻松的第一段,接下来这段,则是很少被重视、不常被记得、从来没人照做的忠告,就如同剧作家王尔德所说,「对于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奉送给别人,忠告从来就不是给自己准备的。」

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的忠告如下。第一,当你功成名就时,要感谢那些帮了你的人。除了支持你的亲友、启发你的教授,更该感谢那些教得不怎么样、逼得你必须自己教自己的老师,因为自我教育的能力,正是优秀人文教育的标志,也是你们未来的成功关键。

第二,在未来的人生里,培养宽容的精神。所有的谈判都不要赶尽杀绝,留一点给对方。跟人合作的时候,记得「功劳」并不遵守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成功的合作里,每个人都有九○%的功劳。

第三,面对人生的新页,记得追随你的热情。人生苦短,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全心全意要做个物理学家,所以大学毕业后,我花了八年在柏克莱念研究所和博士后研究,又在贝尔实验室待了九年。这段时间,物理学一直是我的重心与专业乐趣。

最后一个忠告,追求专业上的热情虽然重要,却不是唯一的目标。将来当你老了,回顾这一生的成就,最大的光荣感不会来自于得了什么物质或功名,而是你影响了哪些人、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贝尔实验室九年后,我决定离开这个舒服的象牙塔,前往大学任教,因为我希望自己留给世人的,不只是科学期刊的论文,我想要教书,催生自己心目中的科学下一代。

这些年来,我在贝尔、史丹福与柏克莱教过或带过的学生、研究员们,表现都很优秀,已经有三十几人成为教授,在全球各地(包括哈佛)顶尖研究机构任教,而我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

最后一段要讲的,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以及这项发现给人类带来的两难抉择。

过去几十年,地球的气候不断在变。其实,气候一直在变迁:六十万年来,地球就历经了六次冰河时期。但最近的调查发现,气候变化的速度开始加快,北极冰帽的面积只剩下五十年前的一半。海平面上升也愈来愈快,一九九○年以来的上升速度比最早统计时,快了五倍。

我所说的伟大发现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进步到能够预测,我们今天的行动将如何影响五十年、一百年后的世界。

负起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摄氏○.八度。即使人类从今天开始停止排放所有温室气体,温度还是会再上升约一度。

依照这种速度,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预估,将有一半机会,地球平均温度会在本世纪结束前,上升五度。听起来也许不多,但我要提醒大家,地球上次进入冰河时期,温度也不过下降六度。

气温一旦上升五度,全世界会整个改变,改变的速度之快,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都会很难适应。

不仅这样,我们还面临一些可能造成更大灾难的转折点,例如永冻层的溶解。永冻层蕴含了庞大的有机物质,一旦冻土融化,冰冻千年的微生物重回常温,将会迅速腐化,到时会有多少甲烷与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气候问题,是人类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意外造成的后果。我们仰赖石油能源来享受繁荣,美国只占全世界人口的四.五%,却消耗了二五%的能源,而全世界有十六亿人口穷到根本没有电力可用。开发中世界的许多人民也渴望享有跟我们一样的生活。

抉择的两难就在于,作为一个全球社会,我们究竟愿意投入多少努力,来减轻气候变迁在一百年后才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面对气候变迁,我们能不能负起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我尽管担心,却相信人类终将解决这个难题。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欧巴马行政团队,因为此刻正是引导美国与全世界走上使用可持续能源之路的最好时机。

我们已经找出一部份的解决方法,在能源效率与节约上获得了立即而明显的进展。将来,我们可以让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提高八○%,而且不到十五年就能回收投资。建筑物占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四成,改用高能效建筑物,将可减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

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好的方法来善用太阳能、风能、核能,并且将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予以捕捉、封存。加上生质燃料与电动车的开发,都可以减低对石油的依赖。

轮到你们上场救地球。

欧巴马政府正在为一个繁荣而永续的能源未来,奠定全新的基础。但我们还没找到全部的解答,而这正是轮到你们上场的时候。

哈佛的毕业生们,我恳求你们加入我们--担任未来的知识领袖,发掘更多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担任未来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找出更好的科技方案;担任未来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家,设计更好的政策;担任未来的企业领袖,让永续成为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你们即将在我们的未来里,扮演非比寻常的角色。当你们追求自己的专业热情时,我希望你们也能展现同样的热情,帮助这个世界。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祝贺,祝你们一切顺利,也希望你们帮忙拯救地球,为了你们的子孙,也为了全世界未来的小孩。

 

·赶尽杀绝的灾难                         

一个同事曾经说了一句话,让我思前想后,琢磨再三,久久不能忘怀。

那时公司正在洽谈一桩生意,而我是谈判代表,标地物是一本创办很久的刊物。原有的创办人因年事已高,不想再做,询问我们公司是否愿意接手。这个刊物是我有兴趣的类型,而且与集团内的现有产品有互补效果,所以我使出浑身解数务必谈成此案。

对手是个单纯、善良的经营者,而且真心诚意想卖掉这本刊物,因此谈判尚称顺利,最后只剩价钱。而我则是费尽心思,务期用最低的价钱,让公司得到最大的效益。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同事开玩笑的对我说:「你不要欺负人家太过分!」听了这话,我当场愣住。为什么同事会这么说呢?难道我努力把价格谈低有错吗?

我不愿追问同事这样说的原因,我只能仔细的解析整个谈判过程,试图给自己一个答案。

首先我确定,对手真的是个好人,他真的想把手上的杂志卖掉,也没有要借机捞一笔,所以几乎所有提出的说辞,他大多没有意见,只求尽快结束这次的谈判。

其次,我也确定,我比对手精明太多了,也心思复杂,我不断的测试他的成交底线,也不断的尝试各种方法,找各种理由压低价格,而且也一再得逞。

想完这两点之后,我开始觉得我的同事说得有道理,我确实在利用对方的单纯、善良,然后不择手段的「算计」对方。

我并没有错,因为我没有图谋己利,我是为我的公司在争取最大的利益,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做为一个专业经理人合理而必要的作为。只是这个作为,看在旁人眼中,我可能做得「太超过」,就连我的同事,都会用开玩笑的口气,提醒我别太放纵、别步步进逼。

我开始精算购买价格的合理性,我发觉其实我已经谈出了一个不错的价格,只不过我觉得还有降价的空间,才会锲而不舍,持续议价,我是真的「太超过」了。

确定我自己正在做「赶尽杀绝」的事后,我决定放手,就此与对方签约,达成协议。没想到这位看来单纯、善良的对手,在知道我不再杀价之后,缓缓的告诉我:还好你自动停手,否则我已下定决心,如果你再得寸进尺,我就不谈了,不论你出多少价钱,我都不卖给你了!

看似单纯、温和的人,其实他饱经世故、看透世情,只有愚昧的我,还自以为聪明,觉得有机可乘。我差一点丢掉一个机会,更差一点把自己变成一个狡诈、丑陋的笨蛋。在千钧一发之际,我侥幸得到一个双赢的结局。

这个秘密在我心中藏了许多年,从此我知道自以为聪明绝对是灾难,我更知道,力不可使尽、势不可用绝,在精打细算之余,应该给对方留余地。让自己的贪婪恣意横行,让自己的「聪明」无限上纲,一旦跨越了对手的红线,一切算计都会变成镜花水月。

 

·希望相随, 迈向成功。                                

「人人有希望,个个无把握」,已经成为很通俗的成语。

每个人都有希望,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然而有些人能够实现,有些人却无法实现,显然有其奥妙之处。

「希望」的英文字是「Hope」,这个字很有意思,把每个字母拆开,能够力行实践,真得会让您有希望,进而迈向成功。

首先就「「Hope」」的第一个字母「H」来看,它就是「Heart」,亦即「心地善良」,心肠好,充满欢喜和慈悲,人人喜欢人人爱,「好心有好报」,当然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希望的人。

其次就「「Hope」」的第二个字母「O」来看,它就是「Opportunity」,亦即「掌握机会」,机会来了,善加抓住,充份运用,不会让它无缘无故消失,自然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希望的人。

复次就「「Hope」」的第三个字母「P」来看,它就是「Passion」,亦即「充满热情」,乐以助人,服务他人,关怀别人,倘若看起来冷漠和冷冰冰的样子,让任何人都不敢亲近,希望当然不会跟着来。

最后就「「Hope」」的第四个字母「E」来看,它就是「Excellence」,亦即「卓越」,具有行动力,能够表现卓越,做事从不马虎,既然做了,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这种卓越的心态,当然可使希望时时相随,进而迈向成功。

您想成功吗?「希望」是关键,「心地善良、掌握机会、充满热情、表现卓越」,您就会成功。试试看,您就会知道结果,祝您希望相随,迈向成功。

 

·放孩子一条生路                                                  

漫漫岁月到了半百,才能体会一个人要维持生命的完整性极为不易。常常心疼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全然由父母来安排与掌控,然而命运的结果,却是由孩子的抗压性来决定。

「居住台北县高二的学生,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他们要求孩子退出吉他社,专心念书。为了爸妈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作弊,老师发现但未当众处罚。孩子却留下遗书,写着对不起父母先走一步,想去一个没有考试的世界。」我流泪读着报纸新闻。这个足以让父母亲搥胸顿足,终生自责没有珍惜孩子生命的事件,何尝不是现代父母的人生试题?呼吁为人父母者该真心懂得珍惜孩子的所有,莫等失去空悲切。

属于高知识分子的教养者,容易陷落于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迷思。殊不知学习计划必须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反观书读不多的父母亲,不会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但了解失学之苦,只轻轻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学才能有所发展。孩子无形中可以拥有最初的自主权并学习自理前途。

看到新闻里的父母剥夺孩子学习音乐的权利,我感到遗憾。他们忽略了美育的品味与欣赏,就是人文修养的开始,更是孩子纾解压力的情绪出口。当孩子处在蒙昧无助时,若父母忘了给与解惑并安慰,音乐可以舒坦他的心情。当孩子处在压力之时,若父母忘了教孩子应如何调节情绪,好的歌词所描写的境界,可以点化他们的人生困境。为什么要退出吉他社呢?

读中学时我没有补习,反而忙于社团活动,因为参加社团没有成绩压力。母亲只说:「那一些将来不能当饭吃,功课还是要紧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成长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的人生困境,都是在音乐、美术、电影、诗词、合唱团里找到生命的意义。例如,我把访上海的照片做整理,借着余光中诗〈乡愁〉的内容来写纪录,想陪伴已经离开人间的父亲神游大陆。因为想念父亲,我哽咽地一遍遍写着、唱着。〈乡愁〉里的诗情,唤醒我对先人怀思的压抑情感。因此我更珍惜目前拥有的亲情与友情。又例如,腾格尔以粗犷沙哑的歌声,唱出席慕蓉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诠释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他的歌声每一次都让我心触动。于是生命有了信念,我愿意关怀故乡的一切。

有位母亲向证严法师诉说孩子不受教的经过:「我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孩子长大却很难教。」证严回答:「听话就好。」「就是不听话呀。」证严回答:「有孩子就好。」常以这一则「有孩子就好」的故事分享给用心良苦,却苦无良方教养孩子的父母们,请他们反思,究竟该如何定义孩子的生命价值?

「有孩子就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意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懂得思考,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孩子。父母本身先得自觉,请不要再让孩子为考试而轻生了。

 

·「创意」是最便宜的教育投资                             

七月初,我去埃及做微软创意杯国际赛的裁判,看到了一四二个国家代表队的各种创意表现,尤其看到非洲的肯亚、南美的智利、东欧的罗马尼亚等国家都表现不凡,罗马尼亚还拿到今年软件设计组的冠军,深觉创意是最便宜的教育投资,会动脑筋就会有饭吃,只要有好的点子,不一定要有钱才能有好成绩。

创造力, 来自自由开放的环境。

在比赛中,有一项是「古代遇见现代」的即席创意比赛,学生要在卅六小时之内,就地取材,做出一支短片。有一个国家拍的是在古代的金字塔中,有一个木乃伊醒来,看到墙上贴着一张纸条:「抱歉,我没有替你盖金字塔」,木乃伊脸上表情很悲伤,这时一个年轻人进来说:「不要难过,我是建筑师,我来替你盖一个」,他就把木乃伊带到我们开会的旅馆,这旅馆游泳池中央有一座金字塔,木乃伊转悲为喜,就要进去,年轻人拉住他说:「请看一下现代的金字塔」,镜头转到旅馆房间,电视、冰箱、弹簧床…,木乃伊眉开眼笑,最后一个镜头是门上挂着一个牌子「请勿打扰」。

短短一天半要作出一个短片来,还要配合题意,更要有幽默感,真是不容易,深感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廿一世纪的竞争力在脑力,现在是一个创意的时代,教育要符合时代的需求,不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创意需要自由与开放的环境,最怕有看不见的框,框住学生的思想。但是自由与开放并不代表随便和不尊重,这一点常被人们误会。最近政府在推品德教育,我觉得很好,没有品德做基础,自由与开放常会变成自私与专断。

创造力, 和大量阅读互为表里。

自由与开放环境对创意的重要性,可从计算机界奇才James Marcus Bach的书中看出。他高中没有毕业,是中辍生,廿四岁却做到苹果公司软件测试部的经理。他说靠创意吃饭的人一定要随时进修、大量阅读。书只要有兴趣就看,不必问能带来什么好处。知识是相通的,知识会吸引更多的知识,使学习新知更容易。在关键时刻,你比别人多一点知识、多一分灵感,就可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创造力的定义就是在同一个东西中,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我非常惊讶他一针见血的说出了阅读跟创造力互为表里的关系,它们都是神经回路的活化,当两个不相干的回路碰在一起,活化了第三条回路时就是创意了。

我很希望未来我们能争取到主办国家(明年在华沙,后年在北京),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和世界各国的菁英切磋,也让我们的官员看一下教育是在质不在量,不能每天要求成果报告。

创造力不可能一蹴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投资,所有人才的培养更不能性急,水到自然渠成。(作者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善用3H 追求3H                                  

在1902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一个非营利性青年组织,即四健会(4-H Club),它的使命是「让年轻人在青春期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这四健分别来自英文的4个"H"字母,Head代表健全头脑、Heart代表健全心胸、Hands代表健全双手、Health代表健全身体。教导年轻人开启其潜能,实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四健会的使命对于教育工作者应有些启示作用。

其实,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如何鼓励孩子多动脑、肯动手、心胸开阔,培养孩子成为健康、和谐和快乐的人,显然是教育重要的课题。因此,特别提出「善用3H-Head、Heart、Hands,追求3H-Health、Harmony、Happiness」想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就「善用3H」而言,就是要达到「脑心手的三合一」,亦即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多用脑筋去思考各种问题,不要死背书本的知识,灵活应用,脑筋才会灵光;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有一个纯洁善良的心,鼓励孩子凡事从正向积极思考,时时保持一颗乐观进取和服务他人的心,「心是善的,人生才会变得彩色」;当然更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力行实践,不要空口说白话,才会有所成就。

其次就「追求3H」来看,就是永保「健和乐的三合一」,亦即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几乎等于没有一切」,因此要鼓励孩子多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了健康为基础,就要追求和谐的心灵,净化生活,美化人生,达到「身心灵合一」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有了和谐心灵,自然容易达到快乐幸福人生,人生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就隐含在其中,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脑、心、手的三合一」,是帮助孩子迈向成功的保证

  「健、和、乐的三合一」,是协助孩子迈向幸福的保证

 

·你的透明度有多高?                       

几星期前,去一家台湾知名的高科技代工公司演讲,与负责人聊到今年初他们公司的营运惊险万状,因为订单的透明度只有两个月,几万个人的工厂,再加上品项复杂的产品备料,一般而言,没有六个月的订单周期,公司的营运非常困难。而当时订单只有两个月,全公司都像热锅上的蚂蚁,sales急着抢订单,而生产在线更像救火一般,一有订单就要急着备料、安排生产线。一切都是急、急、急,一直到第二季末一切才慢慢稳定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透明度」的重要,透明度会影响公司的成败,会决定公司的命运。

以前我理解的「透明度」,是用来观察公司的财务状况,透明度高的公司,外界的分析师很容易理解公司的营运状况,不会有任何意外发生。

经过这次经验,我开始用「透明度」来观察所有事务,在每个月的营运检讨时,我开始问所有的营业主管,对未来营运状况的估测,结果我得到令我意想不到的理解:

最优秀的主管,可以清楚描述未来半年的营运状况。他会告诉我,到第三季结果,所有的业绩目标已经可以确保完成,至于第四季的目标,现在正在做几项项目,如果顺利,那全年的预算都已经在掌握中。

称职的主管则告诉我,未来一至两个月他很清楚,但超过三个月的业绩他就无法预测。

不称职的主管,连下个月的业绩他都还在努力奋战,超过一个月以上根本没想过。

简单归类,好主管营运的透明度有半年以上,一般主管透明度为一季,而不称职的主管只有一个月。

再进一步追踪,好坏主管之间的差异在对未来的预测不同。所有的主管都很努力工作,可是好主管会仔细预测工作成长,一旦发觉工作成果如不能达成原先设定的目标,立即会再「做一些事」,去强化成果,或者开拓新业绩。而不称职的主管就只是按现况努力工作,然后就等待结果。

同样的思考,复制到我自己的工作上,我吓出一身冷汗,我发觉我们公司的营运透明度很高,我完全能预测未来一年的业绩成果。但是我们所处的行业的透明度则完全不明,我甚至不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未来在世界上还存不存在,主要的原因是纸媒介受到数字科技的冲击,正面临历史的大转折。

同样的思考,回到我的人生规画,现在的生活方式,我还能维持几年?现在的人生轨道,未来会怎么走?我能预测我未来一年、两年,还是三年的生涯历程呢? 想完这些事,我心情豁然开朗,原来我的不安和透明度有关,我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如何?我因为不知道我所工作的行业未来会不会存在?我因为不知道公司未来的营运好不好?这些不明让我不安,这些都是透明度的问题。

我决定在每天的埋头工作中,抬头预测一下工作成果,想一下环境变动,然后调整一下现在的工作方法,来增加未来的透明度。

 

·5大昆虫学 大学生「新必修」                          

还停留「学业、社团、恋爱」是大学必修三学分的观念吗?你落伍了。现在新的大学生必修学分正逐渐兴起,蜘蛛、蚊子、蜜蜂、蝴蝶、蟑螂,分别代表五项与生活习习相关的不同技能,大学生如果能练就一身昆虫合体功,等于是为自己的求学、就业路大大加分。

蜘蛛学、蚊子学、蜜蜂学、蝴蝶学、蟑螂学,乍听之下还以为哪间大学的昆虫系指定课程,但其实是中正大学传播系学生陈建安、章哲玮创意发想的新大学必修五学分,分别代表「网络、创意、理财、打扮、抗压」意涵,透过五百份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七六.八%的大学生肯定新五大必修昆虫学对大学生活的必要性。

三学分落伍 七成六肯定昆虫学

「三学分耳熟能详,却已经和时代脱节。」陈建安说,传统三学分以时间做切割,共存性不强,对培养竞争力没有太大帮助,「还不能理直气壮跟爸妈说谈恋爱很重要」。章哲玮则认为,新必修必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经过时间养成、磨练,潜移默化还能变成自主能力的一部分。

「现在的年轻人不但被要求一技之长,还要懂得经营个人特色。」于是陈建安与章哲玮创造的新五大必修不但与昆虫有关,还是依照各昆虫的习性和特色加以延伸,藉以发展出纵横连结的层迭效应。

蜘蛛擅网络, 蜜蜂理财蟑螂抗压。

五种昆虫各自象征不同的技能。「蜘蛛学」,以蜘蛛织网就像网络四通八达,意指大学生应该跟蜘蛛一样善用网络,在上面来去穿梭,捕抓猎物。陈建安说,这门课的重点是学习把网络当媒介,吸收多元知识当成补充养分。

蜜蜂因到处采蜜并懂得储存,在讲求理财至上的时代背景下,「蜜蜂学」延伸成大学生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学习创造、管理和累积财富的一门学科。

至于「蟑螂学」,直接明了就是鼓励大学生别做小草莓,要做打不死的小强。章哲玮说,蟑螂有在逆境也能生存的能力,新世代普遍抗压性不足,所以更希望大家选修这门环境适应课,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下去。

蝴蝶善打扮, 蚊子吸血代言创意。

蝴蝶代表丑小鸭变天鹅,陈建安说,不一定要做型男或靓女,但懂得适时打扮、包装自己,经常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是做出适合自己的装扮,需要时间学习,所以「蝴蝶学」才会名列五学分之一。

创意技能则以蚊子为名,「蚊子到处吸血当作繁衍后代的养分,和创意人时时吸收新知,才能当作发想元素有异曲同工之妙。」章哲玮说,为了「蚊子学」,两人可是花很长时间才领悟并加以连结,事后发现不论正式的问卷或口语访谈,大家对「蚊子=创意」的概念都很认同。

刚出炉的新五大必修学分名气虽不及旧三必修,但这场昆虫学运动,已逐渐在网络和校园间散播开来,章哲玮和陈建安期许不久的将来,五必修会取而代之成为新世代学子踏进大学殿堂时的指定必修显学。

 

·严长寿 ,孩子的总裁级顾问。                          

一双儿女成长过程中,严长寿最重视的是,让孩子过「平凡的家庭生活」,他庆幸自己两个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追求名牌。

举家迁到加拿大 「给孩子平凡生活」。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环境;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严长寿却为了给孩子「平凡的生活」,在儿子读小五、女儿读小二时,举家迁到加拿大。

严长寿在台湾的朋友都生活得很富裕,孩子有佣人帮忙拿书包、提便当,上下学有司机开车门、专车接送,他觉得那样的环境「不太健康」。

安排儿子暑假到饭店提行李。

他更担心的是,如果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这样过生活,对孩子的人生会是一种严重误导。那年他刚好要去加拿大发展饭店,觉得全家人应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过「平凡的家庭生活」,到了温哥华,由太太当司机用一辆小车子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为了帮助孩子从平凡中学习,严长寿还安排儿子暑假时到饭店打杂,帮旅客提行李、开车门、到餐厅端盘子、到厨房洗碗盘。

严长寿的儿子今年28岁、女儿24岁,他庆幸的说,「至今两个孩子对物质的价值观还算正确,不会去追求名牌」。

给孩子回台的功课是「了解台湾」。

儿子在加拿大读完大学经济系后,就听从爸爸的建议不继续读硕士先回台湾,严长寿给儿子回台的功课是「了解台湾」,他告诉儿子,「台湾的优势是高科技,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了解这个产业」。他的儿子便抱着了解产业的态度,在高科技业做了一年,再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目前担任一家外商银行的管理阶层。

女儿原先学艺术,读了两年发现不适合,严长寿就建议她别浪费时间,到苏州的饭店工作。经由工作来鉴定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这一行,一年之后她发现还喜欢,就到瑞士著名的酒店学院修读,目前在巴黎一间酒店实习。

严长寿和太太都深刻体验到,父母只能做「顾问」的角色,分析利弊给孩子听,最后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判断、作决定。有时候明明孩子这样做会错,只要没有太大的伤害,还是让他去试试看,当他经历过了就会变得成熟一点。

父母只给建议 不泼孩子冷水。

「父母只能建议方向,不能代替孩子走过他自己的人生」。严长寿的儿子最近想投入某个行业,他虽然对儿子的抉择抱持着怀疑,但他并不直接泼儿子冷水,只把他的想法分析给儿子听,并请儿子多去跟几个在那个行业的长辈聊聊,他让儿子自己去跟他们请教后自己做判断。

严长寿不只是儿子的顾问,连儿子的朋友都会去请教他的意见,前阵子儿子的同学想开一家公司,认为那个行业很有「钱」景。他建议对方,先到那个行业去打工半年,不要钱都要做,搬货都可以,在那六个月里,不只是搬东西,还能了解那个行业的架构、如何经营、如何致胜。能做到这样,才已经准备好了要创业;否则就是拿自己的未来冒险,失败了不会有人同情你。

他说,年轻人可以花半年或一年时间去试工作,找到自己真正有动力的事;如果找不到动力,就要回过来检讨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谈「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长久以来更是道家、儒家、佛教或禅宗所推崇的人生观。尤其身处忙碌紧张的工商社会中,每当夜阑人静时,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四个字,希望自己也能不受物质所左右、不被欲望所驾驭,让自己回归纯净的本心。

「乐天知命」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自《易经》的〈系辞上传四〉。文中提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翻成白话,就是指一个人若能直道而行、不偏颇,就可以泰然处世;若能认识命运,就可以没有忧虑。

对此,至圣先师孔子也有类似的看法。他曾自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对孔子来说,因为知天命,所以能让自己更加豁达,懂得随遇而安。但对一般人而言,「乐天知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认为一个人要先能「乐天」,才能懂得「知命」。人生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在所难免,当挫折与困顿来袭,有人怨天尤人,但也有人选择乐观以对,「把吃苦当成吃补」,让自己从逆境中学习成长。

而「知命」则是了解命运,懂得自己拥有哪些能力。一个知命的人,能清楚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本质,因此不会好高骛远,或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欲望深渊中。这道理就如同我上次所谈的「梦想」:拥有梦想是很美好的,但梦想不能只是能言不能行的「空想」,而是要能身体力行的「理想」。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我们可以善加利用,就不用担心会遭挫折击倒,被困难打败;而透过生命中酸甜苦辣等滋味的感受,我们也将更能体会「乐天知命」的真谛。

 

·心结需要化解 ,校园才会团结         

校园是教育的园地,和谐气氛能够增进教育的效果。学生到校接受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多数教育工作同仁都能体认「和谐」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可喜的事;然而少数学校人员经常意气用事,认为自己的想法永远是对的,听不进其它人的意见,导致学校气氛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对校务发展及学生学习毫无帮助。

相处自是有缘人,大家应更加珍惜缘份,千万不要为芝麻小事,彼此斗来斗去,种下心结,结果心结愈结愈深,校园必不得安宁,学生纷纷离我们而去,学校还能永续发展吗?心结难以化解,最后双方可能落得玉石俱焚,这哪里是教育人员的思维呢?

「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学校场域中只有朋友,不会有敌人,大家应相互沟通、捐弃成见、体谅别人,为大局着想,一切为学生,没有私心,只有良心,才是化解心结之良方。

学校同仁能同心协力,相互帮助,凝聚情感,团结和谐,相信师生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心结能够化解,校园才会团结,人人过好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学校人员能体认团结和谐的重要性,而且致力校园团结和谐,摆在眼前的矛盾可一个个化解,心结也可一个个解开。

团结团结力量大,心结心结伤害大。化解心结,迈向团结,大家一起来努力。

 

·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                    

有一天,我在台南县新荣中学演讲,全校师生千余人,把大礼堂全都坐满。在演讲结束前,我对学生说:「有没有人愿意到台上来,把自己的梦想和大家分享?」

在密密麻麻的同学中,我看见一名女生举了手,也慢慢地走出来。可是,我愣住了!为什么?因为她个子很矮,矮到可能只有一百公分不到;但,当我再仔细一看,噢,不,她不是个子矮,而是「她没有双脚」!天哪,她竟然是「用双手走路」!

此时,全校师生都看着这女孩,用双手穿着拖鞋,一步一步地走到台上,我将麦克风拿给她!而她,压抑着紧张,从容地说:「我的梦想是,明年我能考上成功大学!现在,我的成绩还不够好,但我一定会继续加油……」当她的话还没说完,全校师生已给她如雷的掌声!

那时,我好感动!我没看过有人「没有双脚、没有下半身」,而用双手来走路;而且她是那么勇敢,愿意第一个举手,用双手撑住自己的身体,一步步地走到台上来。

几天后,我的网站上有个署名「王心华」的女孩留话说:「哈啰,戴博士,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那天你到新荣中学演讲,见过一位用手走路的女孩,就是我啦!你好吗?那天对你真的印象很深刻,因为有善心人士送我你的书全集,我都看过了,所以那天觉得你好面熟!我住在新营的一家教养院,有空多来参观……」

过一阵子,我特别开车到台南新营,找到「心德教养院」,也看到了王心华。聊天中才知道,她十九年前被父母遗弃在电话亭前;她右脚残缺、左脚畸形,也没有肛门。后来经过「双脚截肢」和「施作人工肛门」等四次手术,如今,一直用手代脚来走路。

「现在我什么事都自己来,洗澡、洗衣服、走楼梯、上下床铺……都靠自己!」在寝室里,心华对我说着,也动作迅速地爬上她睡觉的上铺。

上学时,她坐校车,但遇下雨时怎么办?她不能自己撑伞呀!心华笑着对我说:「我下了车,就用跑的!」「啊?怎么跑?」我问。

「用手跑啊!淋着雨,用手跑,还好,我很少生病!」

虽然心华没有双脚,但她现在正努力学习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也天天开怀、开朗地唱歌!她对我说:「只要不去比较就好!现在我不会太难过,我不会去想『我没有脚』,因为我还可以『用手走路』呀!以后,我还想成为歌星或演说家呢!」

十九年来,心华一直住在教养院里,她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谁?她好想知道,但始终无法如愿。然而,教养院中的董事长、院长、老师、院童……就是她的爸妈和兄弟姊妹,每天大家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上学搭校车时,同学会帮忙她拿书包,让她方便「用手爬上爬下」。有时户外教学,老师看她速度较慢,或引来别人异样眼光,所以就建议她坐轮椅,但她说:「不要,我要自己走,别人怎么看我都没关系,我的心正常就好!」

在教养院里,我看着心华熟练地用手爬楼梯,也大方地打开电视屏幕、拿着麦克风,唱着一首首她拿手的中英文歌曲。在学校,她曾经拿到全校歌唱比赛第三名,也受邀到电视台,参加「冠军TV秀」的歌唱表演。

「我看妳一直笑嘻嘻的,很开朗!」我说。

「对啊,人家也都这样讲,说我很乐观!我就是要乐观,心情才会快乐!」

至于考大学,心华谦虚地说,她成绩不好,还要继续加油!不过,她表示,不管未来如何,她绝不怨天尤人,她要靠自己的双手活出自己!而且,她还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她说:「我知道,要找到我爸妈的机率很小,但只要我有信心、耐心和毅力,说不定我会找到。我决定再等待奇迹!」

看着心华低矮的身躯、用双手走路,我真是感动!真的,能在逆境中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人,都是令人敬佩的勇者!只要像心华一样「磨亮心中的钻石」,我们就能发光、发亮,而不再在意外表的残缺。从心华身上,我学习到--

「人生路,自己走!」

「不计较,有欢笑!」

「少怨气,多福气!」

我深信,「扭转命运靠自己!」因为--在悲痛中,我们没有哀怨、颓丧的权利,但我们有自我突破、开创命运的义务!

换句话说,「你的路,你做主!」

【行动加油站】。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失业,但,也有人的业绩呱呱叫。远雄房屋有一名业务员锺坤霖,他连续三年都卖出一百户房子,等于是「每三天就卖出一户」。

怎么有办法「三天卖一户」呢?其实,一个业务员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与态度」。锺先生说,他每天要打两百通电话,也至少拜访十个客户。他的诚恳、用心、勤奋,客户都会看在眼里,所以,他在工作中,是顶尖的「零客诉」--没有人来抱怨、投诉。

同时,锺坤霖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客源,是重复购买,或客户介绍,所以,他的生意源源不断。

真的,「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

当我们做到口碑好,别人对我们不断地夸奖的时候,财源就会滚滚而来,不是吗?

要我们每天勤打两百通电话给客户,容易吗?不容易,但,那是「不景气中的生存之道」。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超越别人,就获得更多的肯定与口碑!

想想看,「口碑」重要,还是「广告」重要?

我相信,大家都会说--「口碑」比「广告」重要。我们会相信别人的口碑介绍,而不会去相信电视上或报纸上的夸大宣传广告。

所以,「口碑就像与羽毛一样!」一个人做事认真、负责,态度积极,别人自然会口耳相传;因为,口碑就是羽毛,我们都要加以爱惜啊!

【智慧小锦囊】。

客户就像是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只要用心、诚恳经营就能创造奇迹。

心境苦,就苦定了;因为,心中有苦,就会陷入苦境。改变心境,才能脱离困境。

 

·名片拿掉,你还剩下什么?                           

给你五分钟自我介绍,你可以讲满五分钟吗?人生除了事业与工作,你有其它值得骄傲的回忆吗?

一位朋友被总公司调回美国去受训,回来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脸上有笑容、生活有朝气,跟他过去总是唉声叹气、皱着眉头的模样真是判若两人。他的改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于是罗汉请观音,把他找出来吃饭,拷问他改变的原因。

他说到美国后,公司用巴士把他们载到一个山明水秀的深山旅馆中,使他们除了吃喝拉撒睡,什么地方也去不了,只能乖乖去上课。第一天,老师叫他们做五分钟的自我介绍,他原以为很容易,想不到不到两分钟就把学经历、名片上的头衔,连家庭成员都讲完了,剩下三分钟无话可讲。

老师厉声问他,「你人生的经历难道连五分钟都填不满?」他悚然而惊,对呀!活了快五十个年头,怎么连五分钟都填不满?但是却真的想不起自己做了什么值得拿出来讲的大事。

他生活的重心一直是工作,但是这些人都是同一公司的高阶主管,做的工作跟他都很相似,有什么好讲?除了工作,其它乏善可陈。所以他跟老师告饶说「真的没有了」。老师反问他,「你小时候的志愿是什么?」,他想了一下说「篮球国手」,因为他父亲有一本珍贵的剪贴本,上面全是民国四十几年,四国五强篮球赛的剪报。看他父亲对篮球神往的样子,他曾立志做国手,为国争光。当然,运动员是千中取一,他没有做成,但是篮球一直是他的最爱,只是工作忙,很久不曾碰球了,儿子履次哀求他去打,都没空。

老师叫他想他儿子从一出生,一路成长到现在的影像。他记得儿子刚出生时的样子、刚入学一年级的样子,但是很快就变成高中生的样子了,中间的十年他怎么也想不起来,好像一晃就过了。

最后老师说,「你难道愿意死后墓碑上除了年月日什么都没有留下?」他再度震惊,因为他已经明了他人生是白走的了。

他开始了解他人生的优先级放的不对,时间不能逆转,他们这些穿西装、打领带、坐冷气房的有钱人,表面上很有成就,但是名片一拿掉就什么都不是了。人生的意义在心灵的富足,心灵的富足在对别人的关怀、照顾与奉献,他在这方面太贫乏了,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照顾好,遑论对社会、对他人。

所以他回国后,开始把白天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想办法跟家人一起进晚餐,饭后还陪他太太散步一小时后再进书房去工作。周末一定陪儿子打篮球,星期天则全家去替他母亲买菜、打扫,让他的弟妹可以休息一下。他说他工作并没有少做,但生活充实了、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变好了,他的心情也不一样了。说完,大家都一脸肃然,心中都在检讨自己的人生。

现在是毕业季节,一批批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但愿他们能及早看到人生的目的,为自己和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充实的过一生。

 

·以真诚回应孩子                                         

全家去观看儿童舞台剧。

中场休息,我拿出原剧DVD的外壳阅读剧情,身边有个三岁多的男孩看到了,哭闹嚷嚷:「妈妈,我也要买。」一身白套装的妈妈,平静回答:「可是,妈妈的钱不够,不能买耶。」小男孩反复哭着说:「我要买,我要买。」

往回几次之后,那位妈妈说:「我的钱真的不够,不然你问问阿姨,看她有没有钱,我们跟她借。」随行的阿姨翻了包包,说:「怎么办,我忘了带钱包。」这位妈妈忍着调皮不笑的表情,对儿子说:「你看,阿姨也没有钱包,我们没办法买。」男孩继续哭泣,半闭的双眼挤出泪水,他重复说:「我要买,我要买。」妈妈回应台词也一样:「我的钱不够。」母子持续拉锯,儿子的哭声渐大,妈妈的愉快消失,说:「难道你要我把自己当掉,换钱给你买吗?那你就没有妈妈了喔!」孩子无动于衷,哭喊着:「我要买,我要买。」我感到妈妈的沉默中有着沉重。

这一幕生活剧,就贴着我发生,沟通到后来,母子俩的心都封闭了。在我的眼里,两人那温柔的心、美丽的眼睛和灵巧的耳朵,都没有打开。「我要买VS.钱不够」,像是一场上演无数次的剧本。

何以孩子听不见妈妈的声音?因为孩子的下意识知晓,妈妈只是佯装钱不够,连阿姨说没带钱包,也是假的。何以这位母亲不真诚表达?眼前的妇女看起来在职场上伶俐干练;但在下班后的八点多,孩子的需索对她而言既疲惫又无奈,加上人群的注目,她也许只想逃开这压力。是啊,我的存在也无形中成为了她的压力。

我想起自家儿子四岁那年,在诚品跟我要一只蓝色的SWATCH手表。童稚的声音说他要,专柜小姐站立一旁。我聆听:「你很喜欢这只蓝色手表,是吗?」儿子点头安静,聆听后,他与我有了连结。我收下他的欢喜并考虑我的现实:「儿子,如果你真的想要,而且有能力戴着手表一整天不拿下来,妈妈就会考虑买给你。但妈妈猜,你现在还不习惯戴一只手表。你先借爸爸的手表戴戴看,如果,你能超过半小时不拿下来,妈妈就买给你,好不好?」儿子听进我的话,他点头与我有了协议。隔日,在蓝色SWATCH的前方,我帮他戴上爸爸的手表,十分钟后,儿子说:「妈妈,不舒服,我不要买手表了。」儿子一直到上小学才拥有手表。这时他已懂得时间的意义,身体对异物的承受力也增长了,手表成了工具和朋友,可以计时与当闹钟。

就在舞台剧的隔天,儿子生日,一家人前往书店选书(家中的仪式是每逢生日,全家每人都可以为自己选一本书)。三岁的女儿在五花八门的书店到处游荡,「妈妈,这好漂亮喔,我要这个。」「妈妈,这是什么,我也想要。」七岁的儿子安静地阅读,而女儿受眼前的繁华丰盛吸引了。我蹲下来看着女儿:「旦旦,你喜欢这个的什么?你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一一聆听后,我表达自己的真实:「旦旦,今天是哥哥的生日,我们说好买书的。如果你想要玩具,得等回家问全家意见,才可以喔。今天,我们买书不买玩具。」女儿听懂了,却持续地要求不同东西,我一一温柔回绝。最后,为了安慰她的落寞,我抱起她来,她即刻在我肩头上睡了。原来是累了,所以沟通弹性减小。隔天,我带孩子们到另一家只卖书的书店,女儿开心地为自己挑了大象埃玛的书。

在这三个事件中,孩子真正需求的是什么?DVD?手表?玩具?我认为,孩子核心的需求,是被看见被听见,与父母在爱中互动。那些外在的物质吸引力,是孩子内在对于丰盛或美丽的渴望,也是一种与世界联系与沟通的方式。买不买东西,得练习在需求与理性间评估;而沟通的真诚与情感的承接,则是孩子的核心需求。

处理这样的事件,我的价值观排序如下:

一、我能否在平静与和谐中回应孩子。

二、我能否听见孩子,并接纳他的需求与情感。

三、我能否真诚表达。

四、我能否在孩子的认知成熟度范围内,带领孩子理性地评估物质需求以及经济估算。

我相信,在剧场哭泣的那个小男孩,在教育的投资和文化熏陶下,终究会长成一个有知识有见地的成年人。然而,有没有可能,这孩子将来无论在社会面向如何的成功,他内在仍有一个哭泣着得不到响应,并且感受不到世界真诚的小小孩,就包覆在很深的内心里面?这个匮乏感的内在,会藉由怎样的成就追寻来满足?又需要在亲密关系中,隐藏多少脆弱?

别忌讳对孩子表达你的真实,即使拒绝孩子。爱是最核心的真实,不会因拒买DVD而减损;却会因为没有给出聆听与真诚,而错失联系。当你愿意表达真实时,也给出了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能聆听,信任你们能整合两者之间的差异。

存在感的完整,是一个人能否在世界立足最重要的力量。呵护一个孩子的存在感,要给出真诚与尊重。真诚让孩子懂得敞开心与人合一,尊重让孩子体认到自身的完整性。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假话,也一定要凝视与聆听你的孩子。在和谐中,所有的需求冲突,都能够彼此理解与协商。

真诚与尊重,支持孩子拥有一个信任与满足的人格核心;这也是,你能给孩子,最坚固的力量感受。

 

·生活智慧, 是更重要的功课                                       

孩子:

该怎么说呢?作为人父,我必须先承认,这方面我是不及格的。

当你把蒜苗当青葱,对着肉摊上的番鸭大声赞叹「好大的鸡」,我就知道,对你的生活教育交了白卷。不能怪你的无知,是爸妈没有做到最好;但是,倍速进化的社会,让许多小孩吃过顶级的霜降猪肉,却从来没看过猪走路。

你那些南部的表兄弟,可能PR值差你很远,但他们知道山药和萝卜不一样,分得清楚柿子和西红柿,而且不像你和你妹妹,他们不会以为西瓜是长在树上的。

可能要怪我和你妈呵护过头,出门有自小客,随身有提款卡,周休二日的美好时光流连在百货公司和夜市,拜访亲友只是从一个房子到另一个房子。都市游牧太久,「乡间」、「田野」慢慢变成你教科书上的图画和电视里的节目;若不是上回带你去休闲农场一游,你可能真以为牛奶是便利商店发明,必须用iCash才能买得到。

以前爸爸在乡下上小学,班上最少有45个同学,女生十个有八个会自己缝沙包、做娃娃,男生会知道树林里哪种野果最好吃。但曾几何时,这些变得遥不可及。你的同学过着和你相同的生活,玩着相同的游戏机。

那天看了电视上一部老片「寻找梦奇地」,在主角怀念童年友谊之外,我看到了小时的自己和现在的你,同时出现在电影中,而我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想象力。套句大人爱说的话:有了想象力,人生是彩色的。而你,从电视看到计算机再到游戏机、手机、数字相机,看尽了各种人工色彩,却不知台北市最近开遍的那片奼紫嫣红叫作杜鹃。

人生的路很长、很曲折,我和你妈正慢慢反省,学业成绩是不是判定你未来成功的最大标准?生活的智慧是不是人生更重要的功课?我常想起你阿嬷,她只有小学毕业,却一手拉拔我和你叔伯姑姑四个孩子,而且全是国立大学毕业。她也许不会英数理化,但她知道卤猪脚加点可乐会更美味,更知道现在钱存进邮局的利息可能比银行好,因为她天天认真看报。

我想我会很快找出适当的时间,带你重新认识生活。现在开始还不算晚,爸爸有位大学同学始终不知道该怎么坐火车,因为他25岁以前从没离开过台北市;爸爸当兵时的同梯,更是把飞机当成火车,以为买了票,无需check in,就能等到它开到眼前…。

顺带一提两件事。海边的那种植物,上面长的不是菠萝,那叫林投;还有,香蕉不是天生就鲜黄,下次看到绿香蕉,别再跟我说它坏了。

 

·厚植肚量 ,累积生命能量。          

待人实在是一门学问,有人受人欢迎;有人遭人排斥;有人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有人觉得「人生得一知己足,斯世无憾矣!」

待人贵乎真诚,能够以诚待人,少用心机,自然容易获得别人信任,人际相处将更为和谐。

人际相处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必须有效处理,才不会酿成大祸。有时小小摩擦,因彼此缺乏尊重与容忍,导致两败俱伤局面。

记得曾经在某篇文章看过一段话--「待人守则:肚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微笑露一点,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又读到清代张廷玉一首诗:「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深觉有几分哲理,点出人际相处的妙方。

肚量代表一种风度,亦是一种气度。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能够辅佐国君治理国政,必有异于常人之处,就是具有宽宏大量,能够原谅别人,不会斤斤计较,处理事情,自然得心应手。

心胸开阔,不与人争,凡是看开,容易得到贵人相助。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即为此意。

心胸狭小,总是爱计较,很难得到好人缘,就不易结到好善缘,遇到困难,乏人相助,只能怨叹徒呼负负。

肚量大一点,绝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培养智慧的能量和累积生命的能量,期盼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教导孩子,懂得为人肚量要大、待人要真诚,生命才会迈向光明。

 

·为老师寻找一个理由。            

去年,我有机会参与大学评鉴工作。一回,校方安排评鉴委员参观教学现场。我悄悄从后门潜入,观摩了两门课程。其中的一位教授,像尊菩萨般端坐讲台,俯首敛眉,从头到尾目不斜视地念着桌上的讲义,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另一位在超大型教室授课的教授,则牢牢踞坐离学生约莫十公尺远的讲台上,用麦克风隔空喊话。我分别在教室里待了各十分钟左右,学生睡觉的睡觉、耳语的耳语、发呆的发呆,老师处变不惊地喃喃自语,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那态势摆明了「银货两讫」,学生花钱上课,老师拿钱贩卖知识,至于学生有无意愿求知,显然不在教授的考虑范围!这两位教授据守高阶座位,壁垒分明地和学生划清界线,看来是绝不肯走下讲台、向学生靠拢一步的!

教书一如创作, 岂能失去热情。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曾说,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况的热情,我以为拿来模拟教书的行业也未尝不可。一位心如死水的老师,本身就如槁木、如死灰,有何能耐引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画家在教学节目上示范写生,他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

旨哉斯言!这话真是放诸各行各业而皆准!教书不止于填鸭式地传授专业知识,沟通的热情往往才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沟通的热情可以引发老师求好的动机,让学问的传授,因此而散发沁人心脾的多层次感动。它绝不只是单纯为红墙、白瓦、蓝天、绿地上色,而是传达出空气的饱和、流动,天色的氤氲、晴和的灵动教学。一个从不抬起眼皮看看学生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一位老是翘着二郎腿踞坐讲台上、绝不「移樽就教」的教授,又是怎样的教授!

传道授业解惑, 多层次的感动。

我常常想起女儿小学时的实习老师,年轻、热情,充满活力。据女儿及她的同学转述,从这位实习老师来到学校的那天起,班上同学每天都开心地上学去!这在经常巴望风灾、水患能达到停课标准的台湾学生而言,真是不寻常的现象。一天,在晚餐桌上,女儿跟家人叨叨叙述当天运动会的种种。她说:「今天,我们的实习老师哭了!因为我们拔河比赛输了!……」

我转过头,漫不经心地朝一旁的外子说:「这个老师未免太情绪性了!比赛本来就有输赢,干嘛得失心那么重!……毕竟是太年轻了,缺少经验。」

女儿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欲语还休,却似乎因为找不到适当的反驳说辞而作罢。临睡前,女儿忽然跑到我的书房,郑重地朝我说:

「现在我想起来了!其实,我们老师哭,不是因为拔河比赛输了,他是因为我们不团结才哭的!」

我当下肃然!为着方才轻率的臧否而感到惭愧。

是一位怎样热情的老师,让稚龄的女儿愿意花上三、四个钟头为他的年轻、失态设想一个更加周到的说法!在女儿这番言语的背后,必然埋藏着老师无数的心血。这位老师也许经验不丰,却教出了风景里饱满的空气。这或许可以提醒经验丰富却疲态渐露的老师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已然遗落了热情的初衷。身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如此自我期许:万一不小心在某些时刻流露了不太适当的言行而招致批评时,会有学生愿意深情地花上几个小时,挺身为我们寻找一个较为堂皇的理由。

 

·视野。                       

讲道接近尾声,他突然想起了那个人--专来教堂打瞌睡的人。奇怪?他今天怎么没来?……

牧师在主日讲台上努力讲道,这是这一系列主题的第四周,也是倒数第二个单元。

会众很多,个个聚精会神的听讲,时而点头表示认同,时而低头抄着笔记,彷佛字字句句都是天上降下的甘露,上帝亲自的启示,丝毫不容错过!牧师心中甚感欣慰,为了这一系列主题,他搜索枯肠,夙夜匪懈,跪地祷告祈求神赐他灵感,终于,花了三天三夜把这五周来的讲章准备好,而会众的反应正如他所期待的。

牧师越讲越高昂,正兴味盎然时,无意间又瞥见「他」--那个人,只有那个人,四周来一直在打瞌睡。

「这个人到底是谁?」牧师心中纳闷着。会友众多,并不是每一张面孔他都熟识。牧师的目光只好刻意避开那一区,以免坏了他自己的好心情。

终于讲完道了,司会上台报告其它行政事项,牧师坐回台下第一排椅子,不时回头看看那个人,那人时而清醒一下,不一会儿又闭目养神。

「真是莫名其妙!教堂是听道的地方,可没人逼你来,竟然来这里打瞌睡?想睡觉不会回家去睡?」牧师心中不悦着。

报告完毕,会友鱼贯地步出会堂,牧师拉住一位区牧问:「那个人是谁?是会友还是新朋友?」区牧摇摇头:「牧区太大了,我去问问其它招待同工看看。」今天的招待走过来:「我看他是新面孔,拿新朋友名单要他填,他说他不是第一次来,之前他已经填过了。我问他参加哪一个小组,他说他的时间无法配合,没有参加任何小组……」

这周是这系列主题的最后一单元了。牧师神情轻松,讲起道来格外愉快:「……『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讲道接近尾声,他突然想起了那个人--专来教堂打瞌睡的人。

「奇怪?他今天怎么没来?」虽然不用看到那令人恼火的景象,但连着四周来,他睡得脑袋瓜前点后晃,偶尔惊醒的奇景,突然不见了,反而让人不习惯。司会照例上台报告事项,牧师从侧门先溜出会堂,他茫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好,回到舒适的办公室内,他若有所思,心中说不出的沉闷。

这几年教会人数增长得很快,除了几位核心同工,说真的,绝大多数的会友,牧师并不认得,除了每周的小组长聚会,听取各组的报告,略知会友的状况一二外,他鲜少有时间深探「民」情,但是碰到对于他的讲道如此不感兴趣的人,这还是头一遭。

牧师无聊的翻着一张张新朋友的名单,每一次同工们电话联系后,都会把这些数据送到他的办公桌,其实他实在忙到没时间好好瞧一眼。看着每周参与主日的人数报告不断增长,他想,这样的数据就够了,这证明了他的牧会方法是成功的!

他继续翻着名单--黄友为,男,32岁,尚无宗教信仰--牧师坐直身子仔细看着,在成堆的资料中,这张并不特别,只是备注栏有同工记载着:「此人想要受洗,但之前从未接触任何基督教真理,建议他先参加主日一段时间,并成为小组成员后再考虑。」牧师看着签名的同工姓名,急忙召他过来。

「这个人喔,他说是看到Good TV好消息电视台,觉得基督教很好,就自己找上门了……他在电话里说要受洗,很急的样子,搞不懂连《圣经》都没看过的人,干嘛急着受洗……我就劝他先来做礼拜……咦?今天怎么没看到他呢?他连续来了好几周了啊!而且每次主日礼拜一结束,他就来找我说他要『受洗』,真是怪人一个,不知道在急什么?」同工回答。

「你怎么没邀他到你的小组?」牧师问。

「有啊!他说他的时间不能配合,我也介绍其它小组给他,反正他都说无法参加,看来也不是顶有诚意……」同工的话中带着一丝轻蔑。

「怎么从来没听你提起这个人?小组报告时,你身为小组长的,就该把这种情形拿出来讨论……」牧师语带责备。

「我提了啊!牧师您忘了吗?我在小组长会议提到他,是您自己说『对于没有诚意的人,不用浪费太多时间』……明明是您说的……」同工委屈的抗辩着。

同工们都离开了,牧师看着那张新朋友名单--电话:222×××××,应该是附近这一区的电话号码,他打了过去,「嘟--嘟--嘟--」响了七、八声,并没有人接听,再看看上面登记的地址,果然就在教会附近,牧师低头沉思,窗外开始下起了毛毛雨。雨越下越大,正中午天色却忽而暗了下来,恍若傍晚。

牧师拿起教会的爱心伞,撑起来往外走去。平常主日结束后的此时,跟同工们用完膳,多半就是继续开会,讨论本周主日进行的流程是否有待改进之处,今日参加聚会的人数是否比上周有进展?检讨牧师讲道时的肢体表情、声调的抑扬顿挫,是否达到说服人心的效果?但是今天牧师打算缺席。

照着新朋友名单上的住址,牧师来到了离教会步行不到十分钟的黄友为家,这是一栋独立的三层楼透天厝。牧师按了几下门铃,丝毫没有动静,显然是外出了,看来今天势必徒劳而返了。

不远处,一小群人,神情哀凄,个个身着黑色衣装,在雨中更显凄清。他们走到牧师站立处,其中一个老妇拿着钥匙准备开门,显然是住在此屋的主人。老妇身旁一位面容惨白的年轻女子注意到牧师:「请问有何贵事?」牧师客气的问︰「请问黄友为先生住在这里吗?」他这一问,所有人都转头看着他,表情讶然,彷佛这是外层空间的用语。

「黄友为,男,32岁,于×月×日凌晨4:45因肝癌逝世……」牧师手上拿着讣文。

黄友为,××大学副教授,原是个无神论者,在罹癌静养中,看到基督教电视节目,知道唯有认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到天父那里去。

「他原本应该来得及受洗的!他能到天父那里去吗?」家属急切地问着牧师。

牧师在雨中,没有方向地走着,想到自己在主日讲台上常引用《圣经》的一句话:「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是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他知道自己已经窜改《圣经》:「牧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是借着牧师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外面雨下得很大,教会里,同工焦急地等着迟迟未来开会的牧师……

满水之杯,装不进「水和智慧」!

 

·学习活得好,胜过功课好!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

当我们跟不同的人相处,我们试着看他的长处,也秉着「肯定自己、接纳对方」的心情,我们就会更加快乐!

千万不能「埋怨他人、封闭自己」啊!

最近有一位大学女生告诉我说,她的英文被老师「当掉」了。

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那个英文男老师很色,第一次来上课就一直聊天,又开黄腔、讲黄色笑话,真是很无聊,一看到他就很讨厌;所以她很不喜欢这男老师的课,最后,就被老师当掉了!

唉,这是多么可惜呀!英文被当掉,明年还要重修一次,多划不来呀!

记得我在美国念硕士时,我知道我的功课不够好,也没有办法和其它美国同学一样地抢答、辩论或是谈笑风生;而且,有一男教授很严格、很有权威,打起分数,更是不留情面。怎么办呢?我不能让教授觉得我程度不好,而把我「当掉」呀!我必须「主动打开僵局」!

于是,我决定「主动亲近教授」。在教授的「office hour」,也就是「在办公室指导学生的时间」,我一定准备问题去请教这名教授,让他知道,我是十分努力、用功的外籍学生,只是英文表达能力不够好而已。

而且,在教授上课前,我常陪着教授从办公室,踏着白雪,走到教室,一路请教他;而在下课后,当全班同学已经鸟兽散时,我又陪着教授,踏着白雪,走回办公室。您想想看这幅画面--「缩着身子,陪着老师、踏着白雪一起走路、一路请教老师」,那是多么难得的「师生之情」啊!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很狗腿」、「很恶心」或「很虚伪」,可是,这些举动,会让老师看见学生的「虚心求教」和「尊师重道」呀;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老师的心和我的心,也都会觉得无比温暖呀!

后来,那最严格的一科,我得了「B」,过关了。可是我们班上另外两名老中,他们的命运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拿了「F」,被教授当掉了!我问他们:「我不是已经从助教那儿硬拗来一些考古题,事前拿给你们看了吗?」

我印象很深刻,那两名老中回答我说--他们也曾去请教教授,可是那教授的态度很「歧视台湾学生」,在对他们讲话时,教授的双脚竟「跷在桌上」,还「咬着苹果」,一副很不屑的样子。

我不清楚那教授是不是会「歧视台湾学生」?根据我的经验是「不会」!或许,只是他们自己的感觉吧!可是,即使老师有一点歧视,我们为什么要「扩大老师的缺点、缩小他的优点」呢?我们可以「主动接近老师、多欣赏他的优点」,让师生的关系逐渐改善啊!

有句话说:「当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愈来愈多时,看我们顺眼的人,就会愈来愈少!」的确,假如我们看不顺眼老师、看不顺眼老板,相对地,老师或老板也会看我们不顺眼呀!

因此,「角色扮演」很重要。一个学生或部属,都没有资格瞧不起老师和上司,毕竟他们的经验都比我们丰富,也都坐上了那个位子;他们即使没有真才实学,但多少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啊!我们绝不能「恃才傲物、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否则,就会像许多天才的命运一样,断送在「自认为自己很天才」之上呀!

我认识一女孩,国立大学物理系硕士第一名毕业,连男生都不是她的对手。后来,她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纽约攻读博士,系上的老师们相信,她一定可以在三年内(二十八岁前),拿到博士学位。

在纽约念书时,这女孩的成绩几乎都拿到「A」。可是,当她在做实验研究时,与教授起了冲突。她坚持,是教授的见解有错,结果,两人水火不容;最后,博士资格考时,被教授当掉、退学了。

后来这女孩回台一阵,又申请到加州的一所名校,继续攻读博士;可是她在写论文时,又批评教授的看法有误,也嫌教授杂务太多、不专心做研究、懂得没有比她多,实在「不够格」来指导她。最后,这女孩又黯然离开了那加州大学。

您知道吗,这天才型的女孩、物理顶尖高手,在美国念了「四所大学博士班」,到了现在四十岁了,都没有拿到学位。她总是在越洋电话中告诉家人--我的指导教授「很烂」、「没什么程度」、「没资格指导论文」……如今,这女孩,噢,不,应说是「女士」,孤独地回到台湾,天天窝在家里,看书、看电视、睡觉,也不出去找工作,让年迈的老爸头痛不已。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不能是一个「满水的杯」,别人随便一拍,水就满溢出来;我们每天必须是个「倒空的杯」,虚心学习,让更多的「水」和「智慧」,都能放进我们生命的「空杯」之中啊!

 

·当孩子的麻吉,父母的三要与三不政策                

十四岁儿子,一进家门扔了书包,就赶出门跟同学打篮球……,孩子比较爱同学、不像小时候那么爱我了?

孩子都不跟我讲心事了,他会不会背着我做出不好的事?我能不能偷翻他的书包?

青春期是介于儿童和成年之间,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却也正是人生中亲子关系冲突最大、最多的阶段。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变化是蜕变成独立个体必经的过程;对父母而言,却是必得接受的适应课题。

甜蜜宝贝有了不能说的秘密?

儿童期的孩子,像个「甜蜜宝贝」,天天绕着你、什么事都告诉你,写作文的时候,还会写「我的偶像是爸爸(或妈妈)」;青春期的孩子,却俨然是个「外星人」,让人不容易理解,开始会说,「这是我的隐私」,对待父母的态度,「父母说了算什么」的比例也逐渐多于「父母说了算」。

事实上,这是因为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人际范围都在拓展,接触到更多人事物,逐渐发现原来父母亲只是个平凡人,并不像小时候以为的那么伟大。这些原因使得青少年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信服父母、心中的父母形象也逐渐「去理想化」。

这个「去理想化」的过程,是青少年开始掌握自主权、学习做决定的必要历程,有了这个历程,青少年在情绪和行为上才不致于太过依赖父母,并因此渐渐拥有独立的能力。随着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强,对父母的依附感会减弱,再加上朋友的地位逐渐攀升,使得许多父母感到失落,认为孩子比较爱朋友,而不像以前那样爱父母。

事实上,对青少年来说,亲情与友情并非一端高、一端低的跷跷板,多数的孩子不会因为喜欢和同侪在一起,就减少了对父母的爱。父母必须先有这样的体认,才能以持平、甚至喜悦的态度看待青春期的成长。

在青少年冲撞原有的界限、尝试独立自主的阶段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管教方式,并且朝理想的模式去调整。

教养孩子的四种典型。

一、权威民主。

此类型的父母比较接纳并尊重孩子原本的特质,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予温暖响应,对孩子生命的参与度也高。但父母仍拥有一定的威信,虽然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尊重他的决定,但在孩子能力范围外,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建立规范、划定行为界限。

在权威民主教养下的青少年,通常拥有较好的自信、自尊,社会性也比较成熟,学业成就也比较好,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承担后果、要负起责任,他念书是为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人生。

二、威权专制。

威权专制的父母,比较容易以情感来掌控孩子,甚至会拒绝、贬低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较有强制性,经常采取处罚或奖赏的方式。这类型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应该听自己的,因此容易过度控制与干涉。

威权专制的父母多半不能体认到孩子渐渐在成长,比较不愿意聆听和尊重孩子,也比较难调整亲子互动模式。如果孩子顺从父母,学业表现可能会比溺爱型和冷漠型好一点,但孩子的弹性、创造力、调适力,就会比威权民主型差一些。如果碰上很有主见、不太顺服的青少年,亲子间就会冲突不断、对立紧张。

三、溺爱型。

这类型的父母给孩子的情感非常丰富也很温暖,但对孩子真正的需要则不见得那么敏锐。他们对孩子过度宠溺,也不太对孩子要求,甚至即使孩子没有能力为自己做的决定承担后果,也放任孩子去做,再帮他收拾残局。

这种娇宠所造成的问题是最严重的。被溺爱的青少年自我管理不好、学业表现不佳,容易违抗顶嘴、没大没小,任性而为。

四、冷漠型。

比较少见,但很严重。这类型的父母也许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显得很冷漠,不在意孩子,甚至排斥孩子。有些父母因为管不动,就对孩子说,「随便你,我再也不管你了!」被这样对待的青少年容易变坏,因为他心里知道「连父母都放弃我了。」

欠缺父母爱跟关怀、经常遭受排斥和冷漠以对的青少年,通常情绪管理很差,容易有反社会行为,学业、自尊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理想。

要管、要放、要欣赏。

大事一定要管。如果大事不管,青少年会觉得,「你根本就拿我没办法」或者觉得「你不想要我了」。但管大事之外,父母也要学会「放小事」,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有成长的空间。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这需要透过优质的沟通来和孩子建立共识。建议父母,持续关切孩子的生涯兴趣、设定两性交往的尺度,明白掌握几项重要价值观如诚实、正直等;至于跟孩子生活相关的细节如:跟朋友聊什么,喜欢怎么穿着,只要不对别人构成困扰或违反社会规范,这些小事就随他吧。例如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有他们专属的文化,包括用语、穿着等,也许父母看了不怎么顺眼,听起来不怎么顺耳,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最好不要管。

孩子的世界拓展了,会带给父母新的冲击,有些冲击让父母不舒服,但也有些冲击会带着父母开拓视野。例如他们念书所获得的许多知识,已经慢慢超越父母过去所学习的。当青少年聊到课堂上或生活上学到有趣的事物时,父母能否调整心态,从「施者」的角色转换成「受者」,真心赞叹孩子的成长,是决定亲子关系会日渐亲密或渐行渐远的关键因素。

父母一句「你好棒喔!可以告诉我这么多知识。」甚至在看到孩子能力增长的同时,主动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爸妈要放给你自己作主。」这种欣赏的态度会带出孩子的独立自主以及自信自尊。

《亲子天下》杂志针对国中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国中学生最主要的烦恼」高居排行榜前四名的分别是「课业或生活压力好大」、「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不满意自己的外貌或身材」、「父母对我的要求或期望太高」。这个结果显示,青少年普遍自信不足,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还需要多多加油,学习以鼓励与欣赏,而非指责与批评的眼光,来看待青春期的孩子。

不黏、不弃、不啰嗦。

青春期的孩子对同侪的情感需求,愈来愈高,对父母的需求则慢慢降低。即使和父母的感情很好,遇到同侪时,也会想撇开原本和父母牵着的手。不想让同侪看见,只是因为想获得同侪的认同,而不是因为不再爱你。父母如果能体认,适度拉开和父母的距离是青少年独立的必要条件,也是父母卸下部分的照顾责任,重新享受自我的契机,也就不会有失落感,以致于一直想黏在孩子的身边。

此外,不管有多大的冲突,多么的受伤,都不要放弃青春期的孩子,这非常重要。即使还没有摸索出双方都觉得安适的亲子互动模式,仍然要传达你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我也觉得很挫败,不知道要怎么办。可是我还是很希望能够和你一起解决问题,让你过得比较快乐。」青春期的孩子还没真正成熟,内心也还有脆弱之处。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多半来自别人怎么对待他,如果他感觉自己是被放弃的,那么他也会放弃自己。

青少年最讨厌父母啰嗦,尤其父母所说的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道理,他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一说再说!」要做到不啰嗦,就要学习良好有效的沟通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专家征询意见。

不批、不斗、不赌气。

青少年的认知快速发展,对很多事情自然地带着批判,但青少年要了解,父母是平凡人,也需要人性关怀,别老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坊间提倡父母和青少年做朋友的主张颇多,却极少有人提醒青少年学习以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父母。青春期的亲子关系逐渐走向平等,青少年如果对父母有批评,最好也能够以好的方式提出建议。

青少年必须试着别跟父母赌气,因为赌气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青少年也可以学习如何和父母好好沟通。

要信、要说、要负责。

要相信多数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虽然他们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最适合的。相信父母之爱的信念会带给青少年很大的力量,即使碰到冲突挫折,也愿意努力突破。

学习对父母说出你最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如果觉得当面说不自在,用写的或其它表达方式也可以。

青少年争取自主、争取独立,相对的就必须要尽责任、能承担,父母才会把权利给你,这是一体的两面。你愈负责,就愈能跟父母争取到独立自主的权利。

父母放下身段陪伴青少年成长。

有人说「青春期是人生最狂飙也是最困难的一段旅程,而做青少年的父母可能是唯一更艰辛的经验」。青少年追求独立的过程必然冲击儿童阶段稳定的亲子关系,这当中的波澜起伏总是让做父母的如履薄冰,但许多研究都指出,这个看似艰辛的课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每个青少年的特质虽然不同,但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态度和方向,却是大同小异的。父母如果能够放下身段,以接纳、尊重与欣赏好好地陪伴青少年,那么就能够帮助他,顺利地度过这个人生历程。

这个阶段的父母亲看到孩子的世界正在开展,也开始要面对自己成年期的最后阶段。

而青少年也要了解,当孩子长大,也就意味着父母即将结束他们在成年期最重要的任务--「养儿育女」,也是父母面对年华老去特别容易感伤的时刻。只要有这个了解,青少年对待父母就比较能够和颜悦色。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需要双方共同营造,如果青少年和父母都能够试着跳脱自己的角色来看待对方,了解彼此的生命历程,互相关怀与支持,在这一路前行的旅程中尽管崎岖难免,仍然可以是一段很棒的旅程。

 

·启动孩子的兴趣。            

一个在高中教国文的朋友,她的孩子今年基测作文只得了二级的分数。她大为愤怒,决定要送孩子去补习班补作文,但孩子坚决不肯,两人闹得很僵。

我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讨厌作文。他说,他写的作文,没有一句话能合老师和妈妈的心意,每次作文,老师都用红笔一路删改到底;他母亲对他的作文,尤其删修得厉害,全篇文章除了「的」字以外,没有一句是他原来的话。

我让他把作文拿来给我看看,发现这孩子其实很有思想,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例如,他的母亲在作文上批「狗屁不通」四个字,这个孩子则在四个字的底下写「屁是一阵风,如何会不通?」

我想,这个孩子是课外书看得不够,所以无法精确掌握、使用文字,只要他能利用暑假多看些书就可以了,于是我建议他的母亲,把补作文的报名费,拿去买书给他看。不过,对一个到了国中仍然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父母要重修「引领孩子阅读」的课,一开始一定要陪着他看书,即两人同看一本书,透过讨论引发兴趣后,把孩子带入阅读之门,等他养成习惯,作文就是康庄大道了。

孩子高高兴兴的走了以后,我才想起忘记嘱咐他母亲,批改作文不可以一路删改到底,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没有一句是好的,信心尽失了无兴趣,没有了兴趣,自然就讨厌作文。

在《唐祝文史周四杰传》中,有一段把这个道理阐述得非常好:唐伯虎为秋香卖身到华相国府中当书僮,华相国的两个儿子作文也是一蹋胡涂,原来的师爷教了三年,一点也无长进,但是唐伯虎只教了三个月就开窍了。因为原来的师爷一边改,一边摇头,一枝红笔把全部的字都删掉,一字不留,学生就痛恨作诗了。唐伯虎的做法不同,他先揣摩学生想要讲什么,然后替他换掉了几个字,让学生看到为什么换个字意境就高了些。

例如,学生作了一首诗:「花影日头温,花影水脚冷,其花比其人,同此冷温境!」唐伯虎换了七个字,就把这首诗改成一首好诗:「日上花影温,月来花影冷,将花比世人,同此炎凉境!」学生从中学到了:相同的词不要一直出现,要换同义词避免重复。

又如学生作「雨后看云」的诗:「今朝隔壁雨霏霏,坐在新晴一钓矶,太上老君何事急,白云归去马如飞。」唐寅只换了些字,把它改成:「山中隔夕雨霏霏,今日新晴坐钓矶,天上不知何事急,白云如马逐空飞。」这首诗就通顺了。学生说原本要用「昨夜雨霏霏」,但因须作七言绝句,少了两个字,便用「今朝隔壁」去替代「昨夜」两个字,但这一句的意思就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作文要好,没有快捷方式,只能多读书来加厚底子。欧阳修说,作文只有「看多、做多、商量多」,是很对的说法。

在教作文里,也悟出教学的道理。在美国,我们都是要学生做给我们看,而不是我们做给学生看,尤其在教数学时更是如此;因为只有让学生做,才可以知道他的症结,症结解开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而我们做给孩子看,孩子不懂得我们的心路历程,他只会抄答案,效果就不好。

以前我父亲常说,没有人可以替你读书,其实是很对的,孩子一定要想读才读得进去。教任何学科,都是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用鼓励的方式,从旁指引,才会比较容易让他们发生兴趣。真心喜欢,孩子的学习才能如顺水行舟。

 

·悦读是阅读的开始                        

今年国中基本学力测验开始加考作文,因为不计分,因此有六千两百四十一人缺考。原本说作文不满三级分的考生,入学后要参加三十小时的补救教学,后来因为没有经费,没有师资,高中无法概括承受,最后又变成各个老师自行决定补救方式,也就是说,不了了之。因此,好几个乖乖坐在教室写感恩作文的学生,都觉得被骗了。当同学都在外面玩时,他们在里面受苦。我问他们为什么觉得作文是受苦,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没话讲。」的确,若是没有话讲,硬要去写是件很痛苦的事,父母不妨想一想孩子若是连话都没有,去作文补习班又能补出什么东西呢?

要想作文作得好,北宋欧阳修说只有「看多、做多、商量多」,没有其它快捷方式。没有看书,肚子里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很会起承转合,也写不出好文章。要补救作文必须先从阅读开始,就像烧菜,先不急着想该怎么烧,要先看看冰箱里有什么,有了材料,怎么烧就容易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写不出作文的学生,多半是从小没有阅读的习惯,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是在补救教学的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老师要先把学生阅读的动机引发起来,让他自己想去看,才会有成效,光是课堂中几个小时的训练是不够的。

阅读应该是带有喜悦的「悦」读,孩子心中真的想要读,才能读得进去。因此,进行补救教学的老师,必须先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谆谆善诱,先引进门再谈别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在选书的偏好上有不同,女生喜欢故事类小说,男生喜欢非故事类的真实世界可用到的知识,如历史人物传记、如何制造汽车等,因此在引导入门时,男生女生读的书可以不一样。

引导时,老师不妨从大人小孩都会喜欢的《包公传》、《七侠五义》等真实又悬疑的历史小说着手,先读一段给学生听,读到最精采时,放下书,请学生自己去找书看;或是介绍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冤狱,如「杨乃武与小白菜」、「窦娥冤」、「十五贯」等,解释「越级上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设钉床?鸣冤人为什么要睡过钉床,案子才有重新审理的机会?在说故事时,老师可以顺便教他们人性是什么,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犯罪的手法虽有翻新,犯罪的意图不曾改变。

说故事其实是拉近师生关系很好的方法。我们发现孩子其实非常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不是板着面孔上课的老师。有一个校长说他喜欢让教国文和历史的老师担任导师,因为这两门课都有很浓的人文气息,容易拉近师生的感情。我记得,以前我的历史老师讲到方孝孺被明成祖灭十族仍面不改色,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会慷慨激昂的流眼泪,这让当时十几岁的我们知道什么是流芳万古,为什么几百年后,说到他们的事迹时,后人仍然会感动流泪。

历史对学生人格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力,既然要推动作文,增进孩子的写作能力,不妨一石二鸟,将历史故事当教材,让孩子回家多读一些可以效法的事迹,或许能在这个颓废、是非不分的时代振奋起一些人心。只要我们努力做,说不定会培养出一个「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来。

 

·创造力的根本在阅读                     

没有知识是谈不上发明的,背景知识来自阅读, 所以说创造力的根本在阅读,两者的神经机制是相同的,都是需要举一反三的能力……。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喜宴,因为喜宴都很冗长,朋友念国一的女儿便带了一本书来看,同桌的人发现她读的是英文小说《清秀佳人》都大为惊叹。一个妈妈说:「好厉害哟!我读到大学毕业都不曾看过一本英文小说。」我也觉得看小说是学语文最好的方法,吃饭时特意坐到她旁边与她聊聊。我问她看过哪些中文的小说,她回答一本都没有,我很惊讶地说:「你看起来很爱阅读,怎么会一本中文的小说都没看过呢?」

她不屑地说:「中国文字又长又臭,拖泥带水,我不喜欢!」

我听了很惊异,中国文字简洁,尤其对仗之美是全世界找不到的,还可以把字拆开来作对子,如「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前几天是中秋节,有一个拆字对子便是「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中国人用文字的结构来训练孩子组合的巧思,用对仗来训练学生思路的敏捷,是训练人才最好的方法,所以古代的才子都是脑筋清楚、条理分明、举一反三的人,如纪晓岚等。一个人的国文程度好不好,才思敏不敏捷,一作对子便知道。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出了一个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如果对不出来,便不能进洞房,秦少游对不出来,苏东坡急了,偷偷丢了一颗石子入池塘,秦少游便说:「投石冲破水中天」,对得非常好,成为千古佳话。这种需要立即的反应,就地取材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所需的能力。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要娶杜翰林的女儿杜月芳时,杜小姐要试试文征明的才学,便指着石旁的海棠说:「花里神仙,无意偏逢蜀客」因为海棠叫花里神仙,又称蜀客。文征明看到窗外有竹子便说「林中君子,有心来觅湘妃」竹子有君子之称,有一种竹叫湘妃竹。回答得不但好,而且和情境相扣,因为这次的不期而遇(无意偏逢蜀客)其实是求亲(有心来觅湘妃)。所以要作对子,不仅要有急智,也要有宽广的背景知识,不知道海棠叫花里神仙便对不出来。

而没有知识是谈不上发明的,背景知识来自阅读,所以说创造力的根本在阅读,两者的神经机制是相同的,都是需要举一反三的能力。薛丁格(Erwin Shroedinger)曾说:「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所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未想到的」中国的谜语正是这样。会猜谜的人特别会想到这个字另外的意义,如「车祸,打成语一句」,谜底为「乘人之危」,在这里把动词「乘」,解释为「乘客」的「乘」,猜灯谜就需要脑筋灵光,转得快,一个字的多重意思要在最短时间之内激发出来,这不就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吗?

其实中国也有很多才子佳人的小说,如《儿女英雄传》、《唐祝文周四杰传》、《红楼梦》等,比《清秀佳人》更好看,而且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古代的生活习惯、社会规范都看进去了,更增加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只是我们现在只崇尚西洋,孩子会看英文小说,不会看中文小说,我觉得很可惜,失去了作中国人最大的乐趣--从读古典小说中欣赏中国文字之美与意境之高。

 

·人生拐个弯又何妨?     

儿子从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书读得乱七八糟。国中时,他的导师素有「王牌老师」之称,对学生要求很高,分数达不到标准就请吃「竹笋炒肉丝」。当时我还庆幸孩子碰上好老师,联考一定有希望。

有一天,儿子晚自习回家,坐在餐桌前落泪。原来,今天他有七科小考,一天下来,总共被打了一百多下手心,手痛到连筷子都握不住。

第二天,儿子拒绝去上学,我打电话急召老公回来,三人心平气和地长谈数小时。老公倒是想得开,既然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又何必强求呢?

为人父母最大也最卑微的心愿,就是希望小孩能平安、快乐地成长。隔天,我亲自到学校拜访导师,再三道歉后提出请求,不要再逼他的功课。

儿子成了「拒绝联考的小子」。国中毕业后,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虽然每天忙碌不堪,全身又臭又脏,但他过得开心,我们也就开心。

老公还决定延后退休,想帮孩子存一笔创业基金,希望在儿子「出师」后,有能力自己开一家修车厂。

约二年后,儿子居然主动说:「我想继续念书。」我们虽讶异,但全力支持。以他的成绩,只能念私立五专,他成为班上的高龄学生。

寒暑假儿子都回到修车厂打工,继续学习修车技术,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十二年后,我们夫妻一起到纽约,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当儿子在台上接受校长拨穗,获颁硕士学位证书时,我忍不住哭了,老公也红了眼眶。

没想到从前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一、二名的儿子,居然能从研究所毕业,还准备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我们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孩子的求学过程虽然有些波折,但只要他能快乐成长,让他在自己的人生之路暂停一下,拐个弯又何妨?

 

·创新,常发生在大破坏之后。              

最近去了一趟花东的国小,发现学校的建筑非常有布农族的特色。校长说象神台风来时,学校受到重创,在重建时,他们跳出了传统「火柴盒」的窠臼,依布农族的生活形态设计了这间小学,所以跟大自然很相配。我看到眼睛又黑又亮的布农族孩子在学校中嬉戏,颇有天人合一的感觉,这个和谐使我深深体会到「创新通常是发生在大破坏之后」。

框架破坏了, 思想就自由了。

人的创意常会被眼前的事物所束缚,跳不脱原有的框架,但是一旦框架被破坏了,人的思想就自由了,创意就出来了。躁郁症的病人在躁的时候,充满了创造力,精力充沛、能人所不能。因为在发病时,大脑无数的神经元同步发射,他们看到一般人所看不见的色彩,听到一般人所听不到的声音,他们在一个奇幻的、超越现实的世界中,所以画出来的画、作出来的曲是天上人间才有、不同凡响的。精神病很苦,但是这苦也带来了不朽,人生的失与得全在一念之间。

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台湾来说也许是一个大转机。人通常在灾难时才会反省,饱暖时就不会有求变创新的动力。我们应该乘这次大病,人们肯反省、愿意接受改变的时机,把我们社会的沉痾陋规清除一下。玛格丽特.米契尔在《飘》中说「一个城市彻底毁灭时,也是它新生的时候」。最近有一本新书叫做《Disrupting Class》,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原有的架构中求改善就像一件衣服做坏了,改来改去都不满意,最后只好再买一块布重做。

同罪不同罚, 打官司要烧香。

台湾这些年来的社会充满了追求物欲的风气,社会上对越来越大的贫富落差,也越来越习以为常了。我们一向善良俭朴的核心价值都被磨损,甚至大学里的教授当会务评审人时,都有收受贿款的丑事。有高官贪污,贪到了天文数字,大家反而见怪不怪,似乎不能体会到那是多少的钞票,才会堆成银河那么多的星星。过去父母教我们「贼禄不可以养亲」,贪污来的钱不可以供养父母的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了,连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也都一再受质疑,老百姓打官司要先烧香,因为同罪不同罚,有人关监牢,有人无保释放。当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容忍它的国民公然挑战说「好胆来抓」时,它已经失去尊严了。

金融大海啸, 正是改变时机。

在京剧里,秦香莲状告陈世美,包公把乌纱帽拿在手上替她打官司,最后还是只好送她三百两纹银,叫她回乡去过日子。秦香莲把银子退还,说「罢、罢、罢,青天也不过如此,以后小民即使屈死,也不打官司」,一语道尽小老百姓的无奈。如何做到欧阳修在《泷岗阡表》中所说的「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憾」的司法是全民拭目以待的。

当社会对穷人和富人不能平等以待时,社会就一定会动乱。西谚说:「If rich and poor cannot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it will be an eye for an eye.」贫富差距拉得越大,社会越不安,这是历史的教训,不可忽视。

台湾社会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司法和教育问题,不妨利用这次金融危机、人心思变时,好好的改革一下,祖先告诉我们穷则变、变则通,现在是该变的时候了。

 

·谈「真诚」。                       

「真诚」对此时此刻的台湾而言,实在太重要了。上至一国元首、下至市井小民,无论哪个行业,都应以「真诚」为待人处世之道。

《说文解字》中提到:「诚,信也。」由此可知「诚」也有「信」的意涵在其中,乃一体之两面。现代社会常把「真诚待人」挂在嘴边,然而往往说得多、做得少。因为不真诚,让近年诈骗事件频传,使社会蒙受许多损失。

从事外交工作三十多年,我始终认为「真诚待人」是外交人员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早年我在台大教授「外交实务」课程时,也不断告诉学生,外交工作最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真诚对待,两国来往绝不能为了想占对方便宜或谋求一己之利,就欺瞒蒙骗或言而无信,日积月累下来不但会让彼此猜忌,也会影响自己与友邦的情谊,为国际外交的扩展增加许多压力。

不只国与国之间要「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也何尝不是如此?人之相交,贵在于心,没有人会喜欢不真诚的人。唯有真诚以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多年来,我一直将「真诚」做为我待人处世的原则,或许也因为如此,让我和朋友的友谊总是历久弥新。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真诚」?在我看来,「言行如一」是落实「真诚」的首要之务,各部门主政者更该以身作则,才能获得下属信任与认同。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若社会上每个人都能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相互怀疑、钩心斗角,甚至是尔虞我诈。

想要让真诚内化于心,得从学校与家庭着手,将真诚做为品格教育中的一环。老师以及家长皆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了解真诚的重要,知道自己不能说假话,不能骗人,应打从心底为别人着想,为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才能让「真诚」成为大家的人生依归、恒久不变的普世价值。

 

·拨「乱」反正 从「心」做起                   

二○○八年接近尾声,二○○九年即将来临。

联合报、远东集团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合办「台湾二○○八代表字大选活动」,日前选出「乱」字,成为今年最具民意基础的台湾代表字。

二○○八年可说是多事之秋,国际金融风暴排山倒海袭击世界各地,各国政治局面纷扰不断,台湾亦不例外。

「乱」中有序,不一定是坏事;倘若社会持续混乱,缺乏变革之道,轻者可能「乱七八糟」,重者可能陷入解体危机。是故,如何拨「乱」反正,实为重要课题。

其实,社会之所以「乱」,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充斥太多「心术不正」的人物,凡事为己、私心太重,不知洁身自好、亦不守法,人际相处之间缺乏「互信」基础,彼此尔虞我诈,社会不乱才怪呢?

为扭转当前混乱社会,转变为正常社会,就必须从改变「人心」做起,才能收到效果,只有让「人心」趋向「善」与「爱」,能够相互体谅与关怀,人人珍惜这个社会,社会才会趋向「光明面」,而非「黑暗面」。

「心」是主宰人「行为」与「态度」的关键枢纽,社会要能拨「乱」反正,必须先有效启动「人心」,才能改变社会人员的观念与行动。

改变「人心」不易,但是「人心」思变,亦是事实,只要大家有心,人心是可改变的,身为教育工作一份子,矢志建立和善温馨社会,实属责无旁贷;除要求自己「存好心,做好事」外,也应设法开启孩子的「善心」与「爱心」,并鼓励孩子转化为实际的善行。

人人有「善心」和「善行」,一定能够改变社会乱象,绝对是有助于良善社会之建立。

 

·恍神                                     

老张告诉我们,他要开始走石阶的时候,又听到了「你带我走」,他终于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恍神的经验,有的时候我们在想一个问题,别人和我们说话,我们会完全听不见。不过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常发生的。

老张却是一位经常恍神的人。我和他在初中时就是同班同学,他功课很好,老是领奖。每次在台上领奖,就会有两秒钟有一种茫然而且困惑的表情。因为这种表情呈现的时间极短,大家虽然注意到了,也没有人去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书念完了,老张做了大学教授,我们大家都知道做教授不容易,要教书,又要做研究。可是老张却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他有点运气特别好,小的时候就聪明,念书没有什么困难。没有想到的是,他做研究也没有什么问题,他很快地升到了正教授,又得到了好多的奖。

我们老朋友经常聚会,发现老张的老毛病没有减轻。有一天,我们中间的一位实在忍不住了,直接了当地问他为什么会恍神,在恍神的那一剎那,他究竟在想什么? 他说他其实什么也没有想,只是他会无缘无故地听到一个声音,说「你带我走」。对老张来讲,这句话毫无意义,因此他免不了会想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得不到答案,也就算了。他没有想到他从初中开始听到这个声音,现在已是中年,仍然会听到这个声音。

我们大家都代他担心,因为我们都想到一部叫作《美丽境界》的电影,电影中的男主角纳许是诺贝尔奖得主,极为聪明,但有幻听的病,常会听到莫虚有的声音。有一位老朋友因此建议老张去看看这方面的医生。老张说他早就去看过了,但他们一致认定他没有病。他们说幻听的人不可能永远听到同一句话的。

又有一位朋友问他,是小孩还是成人的声音?老张想了一下,说这是孩子的声音。那位朋友问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他说男女都有。

我们又问他在什么情况之下会听到这个声音,他说他曾经做了一下统计,发现在各种场合都会有,他领奖的时候,几乎一定会听到这种声音。他看报、浏览网站或者看电视的时候,也会听到。至于什么节目,或者什么新闻,他记不太清楚。可是他回想起来,他看BBC网站新闻或者是BBC电视新闻的时候,往往会听到。

老张幻听的情形,使得他太太有点害怕,她一直相信老张太喜欢做研究,所以常和老张开车到乡下去玩。周末乡下人不多,老张有时看到一所小学,就进去走走,他作梦也没有想到,在这种偏僻的乡下,他更会听到「你带我走」。

我们问他在什么时候,他一定不会听到。这点他也可以回答,他说他和家人亲友在一起的时候,好像从未听过,打网球的时候,从未听过,做研究的时候,从未听过,看侦探小说的时候,从未听过。但是主日望弥撒的时候,会听见,而且常常听见。

我们都想不通这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家也不太担心老张,因为他显然知道他自己幻听,而且他的幻听似乎没有对他有任何影响。

前些日子,我们大家到郊外去爬山,到了山腰,要走一段石阶,才可以走到山顶。在山腰,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站在石阶的起步地方,他走了一下,就停了下来,从他走路的姿势来看,他是残障的,虽能走路,但是一个跛子,他走路的样子实在很可怜,看来他很想上山,但大概是上不去了。老张二话不说,问他要不要由他扶他上去,小男孩点点头,于是老张和小男孩打头阵,我们都慢慢地爬上了山顶。山顶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老张安排小男孩坐下,让他可以看到山下的美景。小男孩笑得好高兴,也一再地谢谢老张。

我们要下山了,老张问小男孩要不要和我们一起下去,因为上山容易下山难,如果小男孩没有人搀扶,是一定下不了山的。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小男孩摇摇头,说他还想看风景。

我们发现小男孩好像很坚决,只好自己下山了。到了山下,老张忽然问我们小男孩是否穿短裤,我们不约而同说他穿的是短裤。他又问,残障的小孩会喜欢短裤吗?这的确问倒了我们。然后,老张又问我们一个问题,孩子的腿是不是很粗壮?我们回想起来,结论是孩子的两条腿又黑又粗壮,难怪他不要我们帮他下山。

但小男孩为什么要骗我们呢?在路上,我们都在想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得到答案。到了晚上,我已上床睡觉,老张打电话给我,说他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而且他认为他以后再也不会恍神了。我当时睡意正浓,懒得听他解释,他也没有解释。

从此以后,老张不再恍神了。他也常常约不到,为什么呢?他从那天起,就开始教一些弱势孩子的英文和数学。有一天,有一位富翁捐了一笔钱给他,他就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大规模地帮助弱势的孩子。

老张告诉我们,他要开始走石阶的时候,又听到了「你带我走」,他终于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他虽然一帆风顺地在社会上越爬越高,但很多可怜的孩子其实是不可能像他一样地往上爬的。因此他们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带他们也往上爬,但他始终听不懂。直到那一天,在山腰看到那位小男孩,他终于搞懂了「你带我走」是什么意思。

老张回想起来,每次他有得意的事情,就会听到「你带我走」,难怪他领奖的时候会恍神。除此以外,当他看到人类悲惨的新闻的时候,也会听到。显然有人在提醒他,不要自顾自的,也要帮助那些没有他那么幸运的人。

老张有一个小孩,小时常有数学的问题,每次老张都会替他解惑,上国中的时候,一开始英文有点困难,也是由老张夫妇指点一下,以后就没有问题。老张还请了一位他的博士班学生做他儿子的家教,所以他的儿子念书很顺利。

不仅此也,老张的儿子从小就有看书的习惯,老张夫妇常常出国旅行,儿子从小就知道一大堆别的孩子不知道的事情,现在儿子念很好的国立高中,已经学会了写程序,可以看英文小说。老张并没有把握他儿子一定会非常杰出,可是要在社会上爬上上层阶级,一定是毫无问题的。

老张知道很多孩子没有如此幸运,他们的父亲没有办法教他们英文和数学,也没有钱替他们请家教,更没有钱送他们去补习班;他们不要说到国外去旅游了,恐怕连岛内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看书的习惯更加是没有的。这种弱势的孩子,要想在社会上往上爬,当然很困难。

老张下定决心,尽量地帮助一些弱势孩子补习。他发现他的确是帮得上忙的,给他教过的孩子,功课都好很多。他所成立的基金会帮助的孩子就更多了,而最重要的是,他再也没有听到「你带我走」的声音。

前天,我去老张的基金会参观,令我感到十分有趣的是一幅画,画中有一位成年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走上石阶,画的下面写了「我带你走」四个字。老张曾经将很多菁英分子带到了社会的高层,看来,他不以此为满足,他还要将更多弱势的孩子推到社会较高的阶层去。

 

·E流企业学习:深思学习             

中国有许多在科学界默默耕耘的大师,其中黄昆就是世界知名的半导体物理学家,他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黄昆自述“求学、研究、教育”」,非常诚恳的跟后学分享他的人生经验,其中对学习的独特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学习知识,我们一般人总会觉得越多越好,要不然就是要越专精越好,但黄昆却认为「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这点对我而言,真是当头棒喝!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作或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累积知识,而且一定要跟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尤其网络时代,信息搜集很容易,但不要因为如此,而贪得无厌或好高骛远,我们只要选取适量和适合自己程度的数据就可以了!

网络出现人间十五年,改变人类学习的方式,使用搜寻引擎比去图书馆找数据,不但快,而且更方便。Google成为每个人第一求助的对象,这却也带给年轻学子庞大的信息焦虑,虽然弹指间,就能获得许多信息,但如何深度解读这些内容,却需要人生阅历与背景知识,否则我们只是粗略知晓表面的名词而已。

我听几位大学教授谈现在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觉察到学生承受很大的信息压力,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没有耐心听课,认为老师讲的网络上都有,没啥稀奇!对老师的尊敬之心大为下降,还嫌老师讲述得不够精彩生动,活泼有趣,并藉此常迟到、逃课不断。

老师上课讲解的速度虽然慢,但一点一滴逐渐注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能更专注的消化与吸收。就像聆听一个演讲,虽然比阅读演讲记录所花的时间多了许多,但听众的感受和学习的深度,却大不相同。演讲因为速度慢,才让听众有了起疑和思索的空间,更会因讲者的一两句话,而突破自我思维的牢笼。

例如,我听中央研究院张广达院士讲「中亚大乘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才惊觉佛教的教义和宗派是人类文明不断演化的结果,而非本自具足。后代人在原始佛教之上,陆续做了许多增添和贡献,连敦煌的菩萨石像,都曾受到希腊石刻艺术的影响。

然而这实相大大打击了讲台下佛教徒的信心,但主持人许倬云教授一句:「拆散七宝楼台,或是聚拢七宝楼台,都是一念之间。」,点醒了大家,让听众又重新意识到文化长流所聚合的七宝楼台的价值。

许教授的「七宝楼台」观念,敲扣出我的盲点,给了我新的启发。我应用它来分析其它学问,例如「新儒学」的发展,就很有帮助。但这通常只有在面对面的对话场合,才会产生这种震撼性的敲扣。这才是教室上课或听演讲的最大好处。

一本书的作者,要花费许多时间才完成的作品,假如初学者只是匆匆扫过,又能得到几分真髓?但现代人阅读时注重的,不是一本书或资料读了几遍,自己有没有做整理与反思?反而斤斤在意的是数量,担心是不是有哪些书自己没读到?也因此产生庞大的信息压力。

所以黄昆特别强调「学习知识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我们需要学习的耐心,不但与人对话时,要能倾听,即使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时,也要细心深读,经由整理和消化材料,来逐渐建立自我的观点与能力,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也别希冀只靠抄抄贴贴(copy and paste),就能快速掌握知识。

Copy and Paste来得急,去得也快,能应付一时,却无助于长久。花多少力气,就有多少收获,精明的老师开始要求学生缴交手写的报告,其来有自。身为学习者,也要善自醒觉呀!

 

·培养孩子之前先培养自己                     

全球各地都很重视二十一世纪孩子的教养问题,台湾也不例外。最近应新竹科学园区某单位之邀,为一群忙于打拚经济的科技人,举办一场亲职教育的演讲。

面对满满的听众,一眼望去便能看出全是知识分子。心底非常高兴,他们愿意放下专业身段,为了孩子来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一位年轻的爸爸,一见到我就吐苦水:「老师,现在的孩子好难教。」我想,这是现今所有教养者的共同难题。因此,我逆向反问他:「你觉得『难教』,是站在个人立场,还是孩子的立场?」这位父亲毫不考虑地回答:「当然是站在我的立场。」我大笑说:「你很诚实。道家教我们要懂得顺势而为,教养孩子也是一样。要懂得顺着孩子的先天条件及能力,才能减少彼此的对立或冲突。顺孩子之势来发展,再以善知识来教导,双赢就此产生。孩子未来的成就,不是一味地要求就能达到。教养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耐心陪伴的身教,让孩子心灵平安,能感受父母的爱。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下成长,内心安顿也符合人性心理的基本需求。如此才能引导孩子,走向我们所企盼的未来。」

「可是老师,那很难耶,」听众群起发声。

「没错,教养孩子的确不容易。但我们必须先思考,自己的教养观点是否合宜,才能讨论孩子的发展。」「什么是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例如说,我的祖父母二十岁结婚,生下我的父亲;我的父母同样在二十岁结婚,生下我。父亲生活在求温饱的时代里,只能依照祖父的方式教养我成长。依样画葫芦的教养模式,最容易也最轻松。若我也在二十岁结婚,并生养孩子,而我偷懒不想学习,又以父亲的模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到他二十岁……请问,我使用的是多少年前的观念教育孩子?其中若有不当,又耽误了孩子多少年?」

此时,听众非常安静地沈思并计算着,接着回答:「六十年。」「对,那是一甲子的时间。有些优良的传统,可以保留;但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传统,多半却需要调整。例如食物营养的均衡、生活内容的学习设计、威权管教带来的压力、性格养成的方法等。双薪家庭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拼凑的,教养者求好心切,又无法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情绪失控的机会很大,此时就觉得孩子不好教。」

有一天我整理书房时,发现一个装满纸条的信封袋。打开一看,是过去的学生写给我的回条。为了研究孩子的性格教育发展,我曾要求所有的小朋友,回家后仔细思考「喜欢自己」的理由。多数孩子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只有七位响应。从响应内容看出,常受鼓励、赞美的孩子,才会喜欢自己,而且充满自信。

爱孩子之前,先爱自己。因为唯有内心的「爱槽」被灌满、被满足,才有余力去爱他人。如何爱自己?请时常检视个人的压力源,并学习接受与调整。请时常检视自己的能力底限,不做没有能力达成的事,此时的付出将没有一丝怨言。

对待孩子亦如此。不要求孩子去做,没有能力做的事。培养孩子之前,教养者先要培养自己。这就是胡适说的:「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

 

·肯定自己,爱情就伤害不了你!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懂得「看得破、放得下」,

也「将别人的责骂,视为一种礼物」,就像「感谢玫瑰有刺」一样,

因着责骂,让我们有更多的省思和警惕。

飞机起飞了,往台南方向。天气,有点阴冷,我的心,更是沉重。

这趟飞机到台南,并不是去演讲,而是去参加「公祭」。我相信,吴伯伯和伯母两人,现在的心情,一定是悲痛至极,痛不欲生。

谈到吴伯伯和伯母,两人都是教育界的前辈,分别在国中、国小任教二十多年,也是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因为,他们不知道是怎么教的,居然可以把一女一男调教得那么好!尤其是女儿,美丽又大方,才艺更是出众,钢琴弹得真棒,舞蹈、书法也屡屡在县赛、省赛中获得佳绩。

而这女儿,从女中毕业,就考上台大医科,哇,真是了不起啊!左邻右舍、学校老师莫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吴伯伯、伯母教养有方。真的,这女孩很乖,从小到大,念书非常自动,从不让父母担心。

台大医学院毕业后,女儿到某大医院实习,后来因表现优异,也当上了主治大夫。年纪轻轻的,就成为牙科主治大夫,真不简单呀!而且,最令吴伯伯、伯母高兴的是,女儿终于与相恋八、九年的男友结婚了。

哪知,才结婚不到一年,我,竟接到吴家寄来的讣闻,谓女儿已经「因病去世」。我有点错愕,辗转打听,才听说,吴小姐不是生病,而是「跳楼自杀」!啊,怎么会呢?是谁害死她的?

「是她先生啊!」我的朋友偷偷告诉我说:「吴小姐才结婚不到一年,就发现她先生有外遇,和医院里的护士有染;她受不了刺激和打击,就跳楼自杀……」

飞机在台南机场降落了,我搭乘出租车,直奔殡仪馆。时间有点迟了。一进公祭会场,只见吴小姐漂亮的遗照,挂在大厅之中,前来行礼致意的,大都是教育界的校长、老师们。在那儿,没有人说话,只见大家都是低泣、叹息——「唉,这么优秀、才貌双全、又有大好前途的女孩,怎么会这样结束生命了?」

后来,公祭结束,棺材被抬了出去,要运往火葬场。可是,根据本省的习俗,儿女过世,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所以,当棺材被送往火葬场时,只见吴伯伯和伯母,两个人蹲在墙壁的角落,相拥大哭!而每当棺材往前挪移一步,吴伯母凄厉的哭号声,就愈撕裂、愈断肠……

真的,这对奉献教育一生的老夫妻是够苦的了!顶尖优秀的女儿走了,而另一个儿子,也在待业中。怎么会呢?儿子不也是很棒吗?他是第一名考上知名中学,当了「班长」、也是「乐队队长」呀!

是啊,儿子也是成绩很棒,可是高三时,换了一位教数学的导师,极为严格。一天,升旗时,教官要检查服装仪容,导师看到这班长「大盘帽扭曲、歪戴」,就大声斥责他:「你当什么班长?帽子是这样戴的啊?你很屌是不是?……」

这时,儿子狠狠地瞪了导师一眼,导师立刻怒骂道:「你不服气啊?你瞪什么瞪?」随即,导师当众「啪!」一巴掌,掴在儿子的右脸。

就这么一巴掌,把儿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打碎了!从此,儿子对导师恨之入骨,也放弃了数学;每次考试,他的数学一字都不写,都是「零分」。联考时,他的数学也是「零分」,没考上大学。后来,他去当兵、服役回来,没有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暂以开出租车为业。

看着蹲在墙角的吴伯伯、伯母,我也好想哭;原本美满、人人羡慕的家庭,怎会变成如此破碎不堪?听着伯母悲痛得死去活来的凄厉、哀号哭声,我的心,也跟着好痛、好痛!

美丽的女孩啊,妳为什么要选择走上绝路?先生有外遇,是他的错,妳可以勇敢地走出自己,何必跳楼结束生命?妳怎么笨到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而聪明、俊帅的儿子啊,老师愤怒地打你一巴掌,是他的不对,你为什么要放弃数学?要放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是的,你痛恨那老师的不该,可是你要勇敢坚强、要挺住自己、要比老师「更棒」、「更有出息」才是啊!现在,姐姐和你一样,都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结果,惩罚到的,是辛苦抚养你们一辈子、最疼爱你们的年迈老爸、老妈呀!而他们,现在正蹲在殡仪馆的墙角边,撕裂心肝、老泪纵横地相拥大哭呀,你们看到了吗?

那天,我没再多和吴伯伯、伯母打招呼,就独自黯然地离开殡仪馆。

此时,我忽然想起,一母亲在演讲会后,忧心忡忡地问我:「老师啊,我念大学的女儿,最近交了一个男朋友,我觉得双方不合适,就阻止他们交往。可是,我女儿很生气、狠狠地对我说:『妈,妳知道我个性很叛逆的,妳愈阻止我,我就愈要故意做坏给妳看!要怀孕、要堕胎,我都敢……』」

「唉,要做坏谁看啊?」那母亲满脸愁容,喃喃地说着。

其实,每个人都要有「EQ智慧」,都要为自己负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呀!

 

·亲子的友谊是用心挣来的                        

社会上常强调情人和夫妻间要如何努力付出、学习相处,却很少有人在说,父母和子女间如何做「朋友」,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假设:既是父母子女,就一定有爱。这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亲子要当朋友,那份友谊必须被挣来。

印象中,从来没看过这么柔软又带点不安的龙应台。以往面对强权,她会跨大步、挺出膀头,迎战;面对孩子的她,却学会后退、省视自我,包容。

这是一个和许多青少年父母一样,带着尴尬的母亲。

儿子房间里开着的计算机邮件,她自制不敢瞄一眼;儿子告知开始抽烟,她压抑不训戒,只小小抱怨;最近也得接受安德烈与女友在她面前亲密相处。

龙应台说,孩子对她的试炼,存在每一个琐碎的生活细节里,而每个魔考背后存在两代不同的价值、思维。

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接下台北市文化局长一职,待她结束工作,安德烈已是十八岁、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驾照,可以进出酒吧的高校生。

母子的差异因时空的变化,出现巨大的鸿沟。

龙应台写道:「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而安德烈只是酷酷响应,「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在这篇专访中,你可以学习到龙应台把自己掏空,用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心情去上父母这门课;也可感受安德烈如何回报她以尊重,认真阅读母亲的生命历程,了解这个总爱用双手环抱着他的女人。以下是专访内容:

让孩子准备好离开你。

问:你觉得父母最大的责任是?

答:当你生他开始养他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责任是,设法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变成一个有健康有平衡的人格,有创意且有自信的人。

你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你第一要务是给他这个环境。假设你儿女现在是二十岁了,青少年这阶段,我觉得作为父母的责任是,把门打开,让他走出去,可以独立地走出去,要准备好他离开你的路,而不是把他紧紧地靠在你身边。

问:如果教养方式可以分类,你信仰哪种方式?

答:正因为我是从一个威权社会里长大的,因此我对威权特别自觉,特别警惕。尤其是,我常常反省自己:反威权不能只是抽象的理念,它必须落实到生活里的最琐碎的一点一滴,才算数。你不可以在大的政治论述里面大谈自由平等,而在家庭实践里面却是个暴君,这就是伪君子了。

平等自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等到我有孩子,如何落实这种信念,就变成每天要挑战自己的东西。每天在挑战,每天在学习,那个抽象的信仰你有,但是落于实践是另一回事。

凭什么我们的角度才正确?

譬如说,我记得老二飞飞(菲力普)刚会讲话的时候,有一天,门铃响了,他冲去开门,开了门就叫,「妈妈,狗狗带Ella来了。」

Ella是我隔壁的美国邻居,他们家有一只腊肠狗,腊肠狗是身体长腿最短,最贴着地面的狗,所以那狗很矮很矮,贴着地面走的。华飞跟我说的不是「Ella带着狗」,而是「狗带着Ella」来了。我很震撼。两岁的华飞离地面大概八十公分吧,所以从他眼睛的高度看出去,先看到的主体是狗,而那主人太高了,只能看到膝盖,所以当然主体是狗不是人。我的震惊在于,凭什么我的角度和高度才是正确的?从他的角度和高度看出去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华飞给我上了一堂课,因为这堂课,此后我跟孩子说话,一定设法把我的眼睛降到他们的高度,他们或许只有一百公分,我也许一百六十公分,如果我屈膝跪在地面上跟他们讲话,我们的视野就刚好平等。这都是学习来的。

问:父母比子女多了许多生命经验,却要对子女平等、尊重、不下指导棋,似乎非常困难。

答:非常困难,非常非常困难。

安德烈第一次跟我说他抽烟的时候,他十八岁的时候,在柏林,我到柏林去演讲,他到旅馆来找我,跟我说我有件事要跟你讲,我说你要干什么,他说你先坐下来我就跟你讲,我坐下来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我抽烟了。」这又是一个,喔!我要怎么对付这个事情?

上个星期,安德烈告诉我他有一个女朋友,他说我会见到她,因为晚上大家要一起出去,安德烈的想法是,「我不要妳吓一跳,所以早点告诉妳。」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儿子跟女朋友比较亲密的在一起,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我知道紧接着又会有新的考验要来了,譬如说,我准不准他们在我家同一个房间里过夜?对我这为人母的而言,二十年来一路都是考验、上课啊!

你永远在进行你内在的辩论,但是,我仍觉得成年人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灵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把孩子当「外国人」。

问:家长如何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你又是怎么做的?

答: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你把下一代当成「外国人」来看,譬如说,对于印度人、日本人、欧洲人等等,当他所做所为跟我们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不会马上跳下去批判他是错的,我们会想,嗯,他们跟我们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所以行为想法跟我们不一样是当然的。

那么,我们对于二十岁这一代人,是不是也该留个空间?日本、印度、欧洲人是「空间」上的外国人,我们的儿女是「时间」上的外国人,他成长的那条路程、他的学校、他的同侪、他的时代、他的知识结构本来就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有没有可能跳出自己的自以为是,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一个空间,我觉得这对父母成人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底线的,但是我也会和安德烈讨论。譬如抽烟问题。他是个二十岁的人,自己也知道抽烟的后果,我作为一个相信自由平等的人,可不可能跟他说,戒烟,否则搬出去。你不这么做,那就要有别的共处方式。我就想,那就把我们的关系像roommate一样来处理吧。

那个底线就是说,你不可以在房间抽烟,你抽烟一定要到外面阳台上。这种协议就如同我跟一个成人室友做的一样。这一开始当然很难,亲眼看到你爱的儿子吸烟你真是既讨厌又担心,可是我得压抑那部份,回归到他是一个有独立行事能力的人,他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与子女的友谊是用心挣来的。

其实我也发现,我跟安德烈分开四年,重新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我们之间有爱,但是那个「喜欢」不见了,因为有四年没在一起。我想做他的朋友,但是他的心是关闭的。我就知道:You have to earn it,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启了和他共写专栏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变成「朋友」。

我事实上在想,如果我跟安安重新在一起之后,没有做「写信」这个努力的话,接下来他更长大,毕业、就业、结婚生子,我们就永远不是「朋友」了。

如果过去这三年半之中,我们彼此没努力的话,以后的一生一世就都不一样,一定比现在「冷漠」。

其实,社会上常常强调情人和夫妻之间要如何如何努力付出、学习相处,却很少有人在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如何做「朋友」,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假设:既是父母子女,就一定有爱。这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爱,不一定喜欢;喜欢,是要努力的。

你绝对可以有很深的爱,也有很深的不喜欢,这绝对存在,而且是绝对有道理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做了所有的努力还是得不到他的喜欢,我觉得就放弃吧,因为你如果真正地把二十岁的人当作一个成人来看,他也确实有权利不喜欢你的,你只能放手。

问:你觉得儿子带给你最大的试炼是什么?有哪些强烈冲击到你的价值观?

答:我假想过,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恋,我觉得他也只会说,你坐下来,我告诉你我是同性恋,这时候没有什么底线不底线的问题,我的反应会是,谢谢你告诉我,然后第二个是我会比较紧张,是因为你会是少数人,做任何少数族群都是压力比较大的,你找朋友比较困难,那其它都一样,就是会比较心疼他找朋友会比较困难,那其它还有什么更剧烈的事情?如果他告诉我他吸毒,这就也不是底线的问题,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医疗问题,怎么样给他医疗的协助。

问:亲子之间从威权到对话,这需要很多包容学习,你觉得这需要被启蒙吗?

答:对,我自己也被启蒙过。譬如说,我生老二飞飞时,安安四岁,当你老二来的时候,你一定永远去抱着那个小的,你因为他小,你所有的宠爱跟注意力都会被那个小的吸收了,这是一定的,因为小的比较需要你,需要喂奶,这是生理的自然,那时候老大一定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因为你总会觉得他比较大。

到了安德烈七岁,菲力普三岁,一头卷发,可爱的像洋娃娃一样,那时候安德烈会嫉妒,忧郁地走到一旁去,但我不太自觉这种不平衡。

有一次,平路来我家。她的老二跟我的老大同年同月同日生;她进来时,我正抱着小的,平路一走进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把安安像个baby一样抱起来,因为在她心目中,七岁正是她的老么的年龄,因此她是用那种对待老么的身体语言去抱安德烈,我当时看了心里很震惊,其实七岁真的很小很小啊,但是对比之下,我已经让他提早成熟了,然后已经提早用比较严肃的眼光去看他,而不是给他老么的宠爱。你看那样一个动作对我就有很大的启发。

把自己放低、放空。

我的意思是说,启蒙,对于成人而言,可能意味着要把自己放低、放空。我们要认识到,儿女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其实都是新的。

我们以为我们都经历过了,其实不正确,因为,我们自己是幼儿、少年、青年时,我们身在其中,其实对那些过程没有任何理性的认知和观察,我们只是懵懂在其中而已。

因此儿女现在的过程,其实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自己都懂。我的态度是,把自己当作生命的学生,用最好奇、最新鲜的眼光、最不带成见的心试着去认识孩子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父母都是「新生」,需要启蒙,需要学习。

 

·用敬业精神,来演「自我形象广告」             

─人不能专搞「小聪明」,要有「大智慧」!

人,不能甘于「平凡」,必须努力突破、追求「不凡」!

人的成功,不是「靠学历」,而是「靠努力、靠毅力」!

态度、行动、和不断地坚持,才是「让自己起飞的关键」!

由于写作的关系,出版社偶会安排我上媒体,希望能为新书多做些宣传。

记得有一次,依约我准时到达某大广播公司时,那知名的男主持人,却一直不见踪影;大约十五分钟后,他才匆忙、气喘地赶进录音室。好吧,人终于到了,开始录音吧,好歹人家也是那么有名的主持人,迟到,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这主持人念了一下助理为他准备好的文稿之后,就说:「接下来,我们今天很高兴为大家邀请到一位名作家『戴志晨老师』到我们现场,来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一听,傻愣在那边,怎么,这主持人帮我改名字了?

当场,我对主持人说道:「对不起,我打个岔,您把我的名字念错了,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来一次?……」

主持人听了,很不好意思地说:「噢,对不起、对不起,我看错了!」

等到我们两人的心情稍微平复之后,再重录一次。这次,他终于把我的名字念对了,可是,他问道:「戴老师,请问,您写这本《圆梦高手》是不是您的第一本书?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听到这里,我的心真的冷了。我想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对不起,我想,我们今天是不是可以不要录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您没有准备。虽然我不是很有名,可是,我已经写了将近二十本书;假如您没有准备,我不知道我们怎么谈下去?……」

那天,录音室里的气氛十分尴尬,不过,停了一会儿,那主持人却很诚实地说:「对不起,戴老师,我太忙、太疏忽了,一点准备都没有……连简历都没有看清楚,也把您的大名都念错,很不好意思……好吧,下次等我准备好之后,再邀请老师好了,对不起,今天耽误您的时间了!」

另有一次,我也是到某大广播公司录节目,要开录时,那知名女主持人说:「戴老师,这个麦克风给你,等一下我叫你开始的时候,你就开始讲,随便你讲什么都可以!」

「啊……要我自己一个人随便讲?不是可以两人对谈,找个主题聊一聊吗?」

「没关系啦,老师,你是口才高手,很会讲话,你对着麦克风,随便讲什么都可以,大家都会喜欢听,我不会打断你的……」

此时,我挣扎了一下,说道:「好不好我们今天不录了。我觉得,我可以讲,但我不能『随便讲』!如果,您一点准备都没有,也不知道要访问什么,我不录没关系,但我不要随便讲,因为,这样我心里会很不舒服……」

当然,那天录音室里的气氛变调了,所以也就没录下去!

其实,我一直记得一则新闻—曾经拍过《英雄本色》、《绑架追缉令》的国际知名影星梅尔吉勃逊来台湾时,电影公司安排陶晶莹小姐访问他。梅尔吉勃逊事后对媒体说,他实在太感动了,因为陶晶莹准备资料之充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连他多年前拍了哪些戏、担任什么小角色,竟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对陶晶莹的敬业精神,十分感佩、感动,访谈也非常愉快!

真的,「敬业的准备」太重要了!其实,被访问者所需要的,就是一个「被尊重的感觉」!如果,连名字都会念错,基本简历也搞不清楚,如何访谈下去?

所以,当另一国际女影星苏菲玛索来台时,访问她的吴姓主持人态度十分轻佻,也以「情色电影女主角」的眼光来看待,使得苏菲玛索十分不悦,当场「掉头就走」!

以前,曾有长辈告诉我:「人不能专搞『小聪明』,人要有『大智慧』!」

的确,有「小聪明」的人,反应快、会搞笑,手头上接的节目一大堆,也很容易就轻混过去;但,如果内容不扎实、没创新,也没用心准备,则,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相反地,有「大智慧」的人,用心准备、言之有物,使人觉得,听看其节目,就像「挖金矿」一样,获得无数宝藏!

其实,我们说话、做事,就是自己的「广告」,而别人都正在看着我们自己演的广告,也都正在严格地为我们打分数!因此,我们的表现不能是「玩票、随便」,我们都必须「敬业、认真」--用大智慧的敬业精神,来演一出「自己生命的形象广告」!

 

·图书馆也能「活」起来                               

图书馆只是藏书库、或K书的空间吗?有些图书馆已经「活」起来,主动提供市民知识,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美国加州圣塔莫尼卡市(Santa Monica)的图书馆有十四本「活书」(living books),如果你想知道百科全书中的某个项目的意义,可以去柜台登记,借出活书半个小时。这活书是十四位义工针对时人容易误解的项目,或已有偏见的概念做亲身的解说。例如想知道什么叫街头游民,就有游民现身说法来跟你解释;想知道裸体主义是什么,就有一个终身奉行裸体主义的人来告诉你为什么他喜欢裸体;想知道什么是素食主义,就有吃素的人来跟你对话。

图书馆认为有些题目是只有人跟人面对面说话才能真正了解,文字说明有时碰触不到心中深层产生「感动」的地方。比如说,纳粹明明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但是有些人偏会听信德国极右派份子的蛊惑,认为这全是犹太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但是若能亲自跟集中营的幸存者谈话,尤其看到他们手臂上刺的号码之后,都会很震撼,感同身受,观念就会慢慢改变。

在最近的畅销书《自由写手》中,一位在加州公立高中教后段班的老师发现,她的学生竟然不知道有纳粹灭种屠杀这么大的事,于是她带这些学生去洛杉矶参观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馆。出来后,每个孩子的观念都不一样了,他们很震惊种族优越感、民族仇恨会令人做出这样无人性的残忍行为,彻底了解了偏见的可怕。

从此,这些孩子的行为整个改变过来了,他们未经世故、善良的本性被启动了,每个人都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化解仇恨的志工,甚至义卖募款帮助偏见的受害者。

知识改变人的价值观

我们看到这些孩子本来对远在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因为参观了犹太屠杀纪念馆,又因老师在课堂上谈到了二十世纪的另一个灭种屠杀,于是学生开始自动自发募款帮助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帮助了别人,被帮助的人也改变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

我们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为。其实,这就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提供老百姓知识,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可惜我们台湾一直把图书馆视为藏书库,很多图书馆也把自己定位为被动的知识储藏地。到现在,还有人把图书馆员视为负责借书的人,完全不了解一个好的图书馆员是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学,提供老师补充教材,帮助学生完成老师指定作业的人。美国学生一周至少要去图书馆一次,因为老师出的作业中,有很多是必须在图书馆才能完成的。

看到圣塔莫尼卡的图书馆主动提供市民正确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只有要考试才去图书馆K书,真的很希望政府能多编预算让台湾的图书馆也能发挥它的功能,成为知识获得的促进者。(作者为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经济不景气, 教育要争气                        

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地,台湾身为国际一份子,自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行政院主计处公布今年第3季经济负成长1.02%,是近7年来我国经济首度出现负成长,今年全年经济成长率因此由4.3%大幅下修至1.87%,创7年来新低。

这一波的经济危机,不仅失业率持续创下新高,而且市场经济低迷,人民消费能力下降,因而政府提出「消费券」措施,以鼓励消费,刺激和活络经济发展。

目前经济不景气的确很严重,近贫家庭日益增多,吃不起营养午餐的学童也逐渐增加,应加正视,并采取有效的辅助作为,在这一波的经济危机中,让弱势孩子们能得到有效关怀和照顾,避免弱势孩子们,在不景气时代更为弱势,这也是台北市教育局明年定为「教育关怀年」主因之一。

经济不景气,教育更要争气,教育人员和家长团体彼此同心协力,为提供孩子优质学习环境而努力。教育人员要如何争气呢?

第一:身为教育一份子,应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个孩子在不景气社会中得到爱、得到温暖,享受学习的喜悦和成就感,培育孩子「乐在学习」的态度。

第二:身为教育一份子,不管在教学或行政方面,应更加用心和投入,让孩子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有效开展,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身为教育一份子,应支持政府刺激经济的作法,让经济好转,政府才会有更多经费投入教育发展,学校软硬件建设才能持续改进。

第四:身为教育一份子,应不断充实专业知能,强化和精进自我学养,不管经济景气如何低迷,教育人员追求卓越和向上提升的力量,永远不会改变。

值此不景气的时代,百业萧条,失业人口日增,能够担任教育人员,不必担心失业,实令人羡慕,应更加珍惜,认真工作,做个争气的教育人员,为谋求孩子最佳福祉全力以赴。

 

·要感恩,不要感叹                              

态度决定气度,想法影响做法。我们的思考模式,可以决定自己快乐或不快乐。

就拿身材来说,我们常为自己没有变瘦而感叹,何妨换个角度,为自己没有继续变胖感恩呢?

为拥有的感恩,就不会为没有的感叹,当心房充满感恩,就没有空间让自己感叹了。

为能和家人相聚感恩,不为沿途塞车感叹。

为能有生命气息感恩,不为身体病痛感叹。

为做得到的成就感恩,不为达不到的目标感叹。

为真心的劝告感恩,不为恶意的批评感叹。

 

·谈教养,父母做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第一堂课,尤其是品德、习惯的养成,是在家庭而非学校。品格教育无法外包,也无法填鸭硬塞,更非一蹴可及,它是长期环境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训练,潜移默化而养成的。

自从黄昆岩先生几年前在一场政治辩论会上,请教候选人有关「教养」的问题后,「教养」就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但是好像并没有解决这个社会「教养」的问题,这几年这个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许多父母忧心目前的社会风气及公众人物的言行,常常给孩子带来负面示范。也许是受我父母影响,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教养,是父母责无旁贷的天职。我的父母在告诫我们时,常说:「这样别人会认为你没有家教。」对他们而言,我们没家教是他们失职,是奇耻大辱,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第一堂课,尤其是品德、习惯的养成,是在家庭而非学校。孩子时刻在观察与模仿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价值观,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没有教好,不能只怪学校、怪媒体、怪公众人物或社会风气。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关怀别人、注重礼貌、诚恳自律,孩子耳濡目染,待人接物自然会谨守分寸规矩。蹒跚学步的幼儿摔倒时,如果父母只会教孩子以打桌子、跺脚骂地来舒缓情绪,绝对是推卸责任的不良示范。

对孩子言行的规范、价值观的建立,越早开始,成效越好。很多父母认为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或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因此对幼儿期的孩子比较放纵,让他们为所欲为,等到孩子习惯成自然时,父母想要纠正,往往事倍功半,为时晚矣,若是孩子已进入比较叛逆的青春期,也容易引起亲子冲突。

年幼的孩子因不具判断力,而模仿又是最原始的学习,父母自身的言行就更重要,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品格教育没有下课时间或假期,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机在进行,孩子有错,就要立即指正。父母如果觉得某些公众人物的言行不当,为免产生不良影响,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关掉电视;若是孩子已可晓之以理,则应立即对孩子说明那些行为不足以取,也可藉此培养孩子判断的能力,而非只是被动的接收讯息。

关心孩子教养的父母,应该知道品格教育无法外包,也无法填鸭硬塞,更非一蹴可及,它是长期环境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训练,潜移默化而养成的。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清楚的让孩子知道:一个人若没有教养,即使学业成绩斐然、日后事业有成,也是枉然。

 

·大学生该学什么?

有目标、有纪律、有系统的终身学习。     

智能不是上学读书的产品,而是终身努力追求的成果~爱因斯坦

每次听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演讲或谈话,他总有新的学习。他每天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从外文期刊、外文杂志、社论,随时掌握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这样的持续学习,从他年少开始,特别是十八岁赴美求学后,建立的好习惯。他说,自己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求学的经验,学到两样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学习以及独立思考。

二十多年前,张忠谋创办台积电时,就清楚,要做一流企业就必然面对全球竞争,而这竞争到了今日,更是白热化。

去年,他在交通大学新生入学演讲时,不断强调这一代大学生,毕业后会面临的世界。「我可以保证,这个世界会跟你父亲、二十几年以前,读大学之后所面临的世界完全不同。」

他的演讲内容大量被转载。大学生想知道这位德仪副总裁、工研院院长、台积电创办人究竟如何成功;而为人父母者也转载他的演讲内容,他们想告诉孩子,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当下的努力。

大学生要打破三个迷思。

当竞争较以往快速、竞争也较以往全面时(跨国间人才、企业、国家间的竞争),张忠谋提醒大学生要打破三个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来的潮流。

迷思一,认为顶尖大学毕业就是铁饭碗的保证。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毕业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机率,但现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后的努力。

迷思二,以为「自己的竞争舞台只在台湾」。和我们竞争的对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为「不必创新也会成功」。过去,即使你模仿、重复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还是能维持相当的成功。但现在必须要创新,才会有不平凡的成功。

七十七岁的张忠谋有着丰厚的人生历练、收纳了全球视野;这一代年轻人如果能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以下是这次专访内容: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竞争力增强。不只是要加强自己在台湾的竞争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趋势里,人力的流动性比起资本或货物的流动来得缓慢,叫一个人到别的国家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说,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为本地化的。

话虽如此,你不能忽略国际的竞争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国外工作,外国人也会到台湾跟你竞争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过「大学生要培养的十一项能力」,分别是:养成终身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志愿、用功学习、学习时要彻底了解、学会独立思考、学创新、学中文、学英文、学习世界、学辩论与讲演、做诚与信的人。其中,我认为一个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想在各行各业头角峥嵘、立志成为领导人的年轻人,更要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

所谓价值观,指的是诚信(Integrity),让人家愿意信任你,这是一个从未因时代变动而改变的永恒价值。

以上种种都是大学生在求学时,要努力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态度。

台湾大学生缺少领导能力。

大学生也应该有此抱负,自许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人。

我曾经问过台积电五十岁左右、多半从台成清交毕业的干部说,「你们在学校时,有没有已经立志要成为领导人的?」结果他们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讲这事,大家就读书而已。」

正因为这样,过去台湾训练的人才中,理工人才占了大约七○%的比例;可是,在销售、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事、采购方面的人才不够。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台湾很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

如果大学生有成为领导人的目标,则必须拥有更全面与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领导人的培养,绝不是大学里请几个世界闻名的教授就能达到的,领导人才必须有通才的学习、生活的学习、同侪的学习;请知名教授或购买更多昂贵的仪器设备,远不如在学校多盖几间宿舍、要求大学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鲁的住宿制度,给学生好的生活环境,与同侪和学长姐互动,那是很好又不奢华的学习。

除了基本能力与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轻人分享,一个让我终身受用无穷的能力,就是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听起来是个比较抽象的能力,但却让我一辈子受用。

终身学习不只是  「活到老、学到老」。

我认为「终身学习」不同于一般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单纯只是「活到老、学到老」太无目标、太无纪律、也太没有计划。

什么是终身学习?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说、明天看看文学、后天看看唐诗宋词,当作终身学习;甚至,有人两个月不看书,只跟一位有知识的人,聊个半个钟头,也当做是终身学习。这也许是学习,却不是我所认为的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必须是:有目标、有系统、有纪律,而这些是有步骤可循的。

以我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机当作我学习的标的。这是有目标。

有系统指的是,只要是能帮助我了解金融危机的所有的东西,我都拿来看,就包括《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锋论坛报》,还有《经济学人》、《BusinessWeek》、《Fortune》。尽可能掌握和了解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与影响,了解它为何发生、它如何引爆经济的不景气。

至于有纪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国大选为例,因为我很关心美国大选,并计划于十一月中旬针对美国大选的意义进行公开演讲,因此了解美国大选就成为我另一个学习的目标。除了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约七点钟,会一边在跑步机上运动,一边收看CNN的节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于台湾对欧巴马阵营的接触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国与欧巴马阵营的重要幕僚深谈。

此外,「终身学习」依时间的长短还可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一生事业都在半导体业中,自十八岁到五十四岁旅居美国的时间中,自己设定的长期终身学习目标,就着重于对美国经济、政治、还有全球半导体产业动态的了解。

至于「终身学习」的短期目标,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长一点的时间中,得到显著成效的学习。除了前述金融危机与美国大选两个例子,我再举个大学生很关心的如何学好英文为例。

虽说一般人过了二十岁以后要求将英文说得好并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内进步到可以轻松阅读英文书报杂志的程度,透过订定短期的「终身学习」目标来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试的。

但「终身学习」的目标,不见得一定要如前面几个例子一样严肃。我们也可以在文学、艺术、音乐当中选定目标充实人生。

培养自己、训练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现在的大学生,专注在学习,注重自我培养。

对台湾的学生来说,进好学校还是困难,但从学校毕业却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学,不见得要用功念书。

我大学时念的两所学校MIT跟哈佛,同学都很用功,尤其是那个时候,一○%学生拿A(MIT称做叫O),二五%学生拿B,五○%左右拿C,最后的是D跟E了,E有时会要留级或重修。因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东方学生太依赖外来的刺激与要求,好像一定要透过外在的系统或规范来训练自己。

美国是不讲这一套,他们比较注重自己培养自己、自己训练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原因。

如果年轻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标、有系统、有纪律的终身学习习惯,在毕业后的日子里,你依旧会持续的成长。

面对不确定的竞争,我鼓励学生从十八岁开始就要试着面对世界;不要以为就业才是面对世界,你要及早向外开展,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世界如何改变,而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你与周遭的事物。慢慢从家庭的保护中独立,才有可能真正习得生活的、学习的独立。

一个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想在各行各业立志成为领导人的年轻人,更要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

 

·四年黄金岁月, 让自己甲胄齐全。                 

给大学生的一句话:对于学习,最大的考验是恒心毅力,其次才是智力:你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有恒使你成为有用的人。

如果大学新鲜人特别需要忠告,那是因为眼前美好的四年时光就要开始,善用的话是黄金岁月,不然就是生命最可惜的浪费。

因为要写这封「信」,我不免回头想想久远以前我自己刚成为新鲜人时是什么心情:我进大学时的情况大概不怎么典型,因为我高二时台大有一个刊物社团邀我加入,所以等我考进去,校园里已有许多分散在各系的熟人。我高中那班可能也是台湾联考史上的一个纪录,同班四十几人有三十七个进了台大。

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大学生活起点,有得有失。我没有经历多少新环境的摸索,彷佛顺理成章就融入了当时的台大校园,大学的起点其实有点平淡。但我周围的熟朋友都是各学科的「达人」,「无友不如己者」的理想大概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这些出色的同侪,在经过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回顾,多数在国内外各有专业上的成就,台湾当代的科技文化发展,不少是当年同窗的贡献。

80年代台湾奇迹。

在自己有限的「非典型」大学新鲜人经验之外,二、三十年来我有许多机会在第一线上观察大学生的变化。这段期间,台湾的大学急速地从菁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基础放大了,大学生也就变得极度多样。在我的年代,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单纯地成长,彼此有接近的的人生观,多半勤奋务实;也有更整齐的素质--包括文史数理各学科的基本能力、阅读基础、中英文能力,等等。「把书念好」在当时就接近是全部的人生大事。有点无趣,是的。但台湾第一波经济奇迹的主要成因,公认是教育的成功--包括最优秀的大学生纷纷出国,得到先进国家的教育体系接棒养成;没出国甚至不一定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则成为留守的中坚。八○年代两军汇合,遂创造出台湾奇迹来。

同学多样创意多。

经济起飞后愈来愈「多样」的大学生,有些也具备了类似当年那些「菁英」的条件(可能更好--因为如今知识取得远为便利),且因为拘束少了、信息多了,他们富于创意,勇于表现。我们这一代父母师长,看了偶尔摇头,但多数时候是惊诧暗喜的。

但不能讳言,我们确实有更多缺乏知识好奇心的大学生。因为缺乏知识好奇心,也就不探索不阅读,基本学科能力近于空白。他们史地常识极度欠缺,不知道林黛玉或曹操是谁、梵谛冈意义何在。他们虽念了国中加高中的英文课,却可能连二十六个英文字都记不全。可是因为大学那么多,即使这样的学生仍会有学校可进。我们却不能不忧虑:这样的「大学生」,有意义吗?

成新世代的人才。

亲爱的大一新鲜人:如果你是校园里好学的菁英,我希望你也自期勤奋务实,且勇于开创。能这样,你将是新世代最难以取代的人才。但倘若你是学科总分不到100分的大学生,我要建议你在成为新鲜人的第一天就下定决心:每天连同例句至少背一个英文单字,每个月至少读一本有经典地位的好书,每学期至少挑一门跨系而有养分(不是「营养学分」)的课去选修。进大学时你也许不是够好的学生,但你痛下决心,出校门时要甲胄齐全,该有的起码知识和语文能力都能具备。有这样的基本条件,加上新时代的活泼创意,你会比当年「无趣」的我们更具实力。如果我们期望有第二波台湾奇迹,今天的大学新鲜人将是希望所寄!

 

·永续学习能力    

5小时:23分钟 张忠谋与你的差别

去年成功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成大校友、作家龙应台告诉台下学弟妹:廿余年寒窗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强烈动机与纪律。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自主学习、让知识再生,已是现代人面对竞争、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当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没有课表、没有考试、不须再拚文凭的时候,更让人体验求知的美好滋味;这需要强烈的动机与纪律。

六十一岁的木雕家吴荣赐,几年前曾是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学生」,「同学都笑我,年纪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经『无效』了。」

吴荣赐说自己「半世人不识字」,木雕作品常出国展览,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国剑桥大学的校长『办桌』请我,我连开口跟他说声谢谢都没办法,实在真『见笑』。」吴荣赐决定发愤读书。

创意幽默多读书。

出了校门之后,阅读与网络是接触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说,他对年轻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读书,所有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意、领导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书里了。

认知学者洪兰也指出,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阅读可使大脑神经连结绵密,回路活化得深,一个回路运动电位的流动容易激发另一个神经回路,变成「灵光一闪」,想出新点子,或是「举一反三」,能增加创造力。在讲求创新的现代社会,这是一项重要的助力。

但是,「过多的纸笔考试,打坏了学生找书来看的好胃口。」洪兰说。

平凡与拔尖差别。

一项调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湾人都认为读书很重要,却有四百五十万台湾人不看书,每周读书的时间只剩2.72小时,平均每天只花23分钟看书。

被年轻人视为偶像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说,他每天花五小时读书。对照前述调查,「5小时」和「23分钟」,或许就是平凡者与创业家的差别。

张忠谋主张:要有计划、有系统、有纪律地读。刘炯朗也说,读书要有计划,有计划才有效率;以自身经验为例,比如他要学习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么是DNA,再明白干细胞,然后理解科技与伦理间的关系,再研究相关法令。

进入网络时代,「阅读」活动的媒介不再只是纸本书,网络更是信息浩海。只可惜,网络常被污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网络当杀时间的玩具,或是交网友的联谊所,忽略了网络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钟心灵滋养。

创设网络创意网站「大小创意斋」的知名建筑师姚仁禄,早早拥抱网络带来的知识冲击。点开笔记型计算机,他撷取灵光启发的网站包括TED.com,其中收录数百位名人的演讲,「世界上一流的脑袋,用18分钟讲解最厉害的见解」。

姚仁禄说,不论来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总统,一样18分钟见真章;不用出国、不用付费,在自己屏幕上就能透过演讲实录,向这些伟大心灵汲取养分,错过岂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义在著作「越读者」中,以「第三类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网络』与『书』享用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与机会」的人;他与读者共勉:「千万不要以为识字、上网,读过大学就没事了」,当人类文明愈高,我们更该在意自己阅读的,是人类智慧菁华,或者糟粕。

信息不代表知识。

文化评论家南方朔直言「信息并不代表知识」。他认为,网络上有许多片面的知识,甚至垃圾信息,一天花好几小时在网络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装了一脑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网络媒介当道,朝生暮死的知识太多了,「我们更需要有系统的、恒定的知识价值观」,因为那是稳住人生核心价值的基本功。

学习精进术。

多读书:

─从小可以培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书本、陪伴孩子读书,并且和孩子讨论、分享想法,训练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让孩子选择爱读的书,广泛阅读受益无穷。

多思考:

─读书笔记与评论:阅读之后写下读书笔记或评论,无论认同或批判,都有助于反刍书中义理,并进一步独立思考、与作者对话。

─内观的能力:阅读或安静冥想,都是一种往内思考的内观能力,有助于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猎既深且广:

─知识的深度:有计划、有效率、有系统的学习,循序渐进打好知识的蹲马步工夫。

─知识的广度:看起来有用、没有用的都要学习,像海绵般广泛吸收,有一天就会发现,无用之为大用的奥秘。

永续学习的能力:

可以带来知识再生的力量,让我们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起码包括:基本知识与经典文献的涉猎、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内观照的安静、以知识和智能作出人生的决策。

 

·窗口花园。                        

几年前曾到俄罗斯访问,其中一个城市叫做尼日诺夫哥罗德(Nizhny Novgorod)。它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纯朴而古老,曾是俄国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保存俄罗斯教堂文化及宗教绘画最完整的地方。我的接待家庭,男主人在苏联期间就职于太空总署,政府瓦解后成为汽车修理技工,心情长期郁闷。女主人是位英文老师,由于生活陷入困顿,偶尔显出焦躁的模样。我问:「生活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接待我?」名叫米娜的女主人回道:「就是因为没钱出国,接待外国人便能知外国事。」

米娜的家非常小,客厅兼餐厅、卧铺;女儿房间只三坪大,惊讶于这方寸之地竟然放置了一架钢琴,单人就摆在景致不错的窗口下。正值暑假,米娜把女儿送到「芭蕾舞艺术营」,让我有机会在这森林小屋里品味看似贫穷却丰富的生活内涵。

这儿的居民和教堂的外表一样,朴实而温馨。虽然没有优渥的经济条件,但家家户户总是不忘把自己的家布置一番,特别是窗口。每一扇窗口都装饰着薄纱或蕾丝窗帘,再搁一盆花,就像一幅画似地,令人赏心悦目。我觉得这儿的人,是在渺茫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机,认真对待自己,从未放弃。反观台湾人民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却忽略了生活质量。不禁想起我的老师对于生命价值的看法,他说:「人若为欲望所困,生命质量必然无法提升,要想活得快乐,必须在真实人生中思考,什么是值得做的事。」俄国之旅,让我以崭新的态度面对生命。

尼日诺夫哥罗德,是个让人沈思的城市。新的友谊、新的体认、新的感动,再度提醒我该珍惜自己的拥有。至于生活方面,也因当时的情感记忆,更加注重「居家质量」。开始大肆整理家中,将一年以上不曾使用的衣、物或弃或送。家的衣橱及客厅忽然空了起来,顿时心情大好。但是在取舍之间,自己的心灵可是变化万千。

《老子》曾探讨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以「物的使用」谈人生价值观念。一个可以增加生活便利的器物,才有真正的价值。换言之,长期没有使用的东西,其价值是不存在的。运用智者之言度日,生命从此不再被物役。如此一来,我也过着庄子所说「心静生虚,虚室生白」的日子。

俄罗斯的窗口花园,展现各种植物的姿容,也展现了我选择生活态度的决心。

简单的生活方式,可以让空出来的心灵学习新知。生命的意义,则因为你的选择而出现。一起来想想,什么事情是一生中最值得做的?

1.最好的输家。

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全球瞩目中进行,争奇斗艳的女星,分分合合的暧昧绯闻,都在红地毯上流动着。我却对于今年没有得奖的女星印象深刻,她就是获颁金酸莓奖「最烂女主角奖」的荷莉贝瑞。前两年她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星。许多人都记得她穿着透明刺绣礼服,完美的曲线毕露,手握奖座,激动得泣不成声的经典画面。

接受失败才能成功 。

获得奥斯卡奖之后,真正的挑战才要开始,这么多的邀约,这么多的金钱诱惑,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荷莉贝瑞接下了一个烂剧本,拍出一部砸了招牌的电影《猫女》,于是,在奥斯卡颁奖前夕,由来自美国与十五个国家的新闻界、金酸莓奖基金会成员共六百七十五名评审投票选出,荷莉贝瑞为最烂女主角奖得主。这是一个嘲讽,也是一个羞辱,任何人获此「殊荣」都不会开心的。

因此历届得奖人,几乎都不会出席,更不会上台领奖。听说荷莉贝瑞极有可能出席亲自领奖,我便不免好奇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她果真上台,又该说什么呢?

荷莉贝瑞真的出席了,身着一件黑色礼服,落落大方的上台,最有趣的是,她一面上台一面摀着胸口,做出不敢置信,快要昏倒的惊喜表情。这与她当年领奥斯卡奖的表情相互呼应,都可成为经典。她接过奖座,用夸张的语气说:「我的天啊,我真不敢相信,我竟然会得到这个奖。我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忙,如果不是大家的『努力』,我根本不可能得到这个奖……」随着她的每一句话,台下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荷莉贝瑞还邀请她的经纪人上台「分享」这个奖项,并且揶揄地说:「麻烦你以后替我挑选剧本的时候,能仔细一些。」

开完了玩笑,她正经地说:「我的母亲告诉我,如果不能当一个好的输家,就不可能成为好的赢家。」能够在众人面前接受失败,还有胆识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在那一刻,我忽然有种奇特的预感,觉得她还可能再得一座奥斯卡金像奖,因为,她已经准备好了,从当一个好的输家开始。

2.享受比赛, 超越输赢 。

王建民在十一日出战德州游骑兵,仅投了六.一局便狂丢七分,对照他前一场几乎完美的表现,以及被台湾媒体、球迷视为头号对手的松阪大辅在前一天漂亮的胜投,其间落差肯定令岛内「粉丝」沮丧不已。在笔者看来,「较量」绝对是比赛无可避免的心态,然而若要真正享受棒球的乐与苦,攀登此项竞技的顶峰,无论是建仔或球迷,必然要克服「较量」这个大障碍。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拿他人当竞争的对手,固然可以激励自己进步;然而真正的强者却不仅要克制「赢过别人」的虚妄成就感,甚至要超越任何个人有形条件(诸如名位、成就、生理状态)与无形因素(如期待、恐惧等心理状态)的束缚,才能将「技」提升到「道」的层次。以建仔为例,胜过松阪不过证明他比松阪强而已(而强过松阪者比比皆是),不见得可以证明他已经到了可以掌控任何局面的「巨投」境界;乃所谓的「自胜」,也不是拿后一场表现的「数字」去跟前一场比,而是克服前一场输球或赢球的感受、克服面对失分危机的恐惧、克服场内有形或无形失误的干扰、克服球迷期待的压力,甚至最终超越对成败、纪录的得失心,将自己与比赛的律动完全融合,随心所欲投出每一球,才能真正享受比赛的乐趣。

没有人喜欢输球,球员与球迷皆然,唯输赢本来就是比赛的一部分,就像人生有成有败、有悲有喜一样,接受它,才能超越它,也才会有下一场令人满心期待的比赛,以及人生的下一个希望。我们因为建仔以及小曹、小小郭在大联盟崭露头角,遂令生活多了不少乐趣,我想这种乐趣就像儿时玩「跳房子」时的感觉,即使最后输了,但真正令人享受的却是「过程」,在那过程中,我们忘记功课的压力、忘记父母师长的责备,也忘记生活必经的辛酸,那游戏在吾人成长的岁月中,每每于最难熬的时候帮我们开释胸中的窒息,以汗水取代泪水,鼓足脑内的类吗啡,振奋精神继续迎向人生的各种挑战,谁还记得并且在乎自己曾经赢过几回、输得多惨?

任何艺术(技术)最高的境界都是「游戏」,道高一尺的棒球教练都会告诉球员,要学会如何「玩球」,而非如何「打球」,君不闻托瑞教头的名言总是:「享受比赛(Enjoy yourgame)」?我相信以建仔沉稳、内敛的性格,他并不喜欢与人「较量」,更不会因一场完美的胜投或难堪的败投就失了方寸;但他若想随心所欲投出擅长的下沉球、融入比赛的节奏,就必然要更向「享受比赛」的境界去参悟。而我们球迷又何尝不应如此?只要建仔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在大联盟「投一休四」,他出赛的三小时中,总可以为我们分解掉生活中不少的忧苦,谁又在乎他跟松阪孰强孰弱?又何必在乎他是否因A-Rod的隐形失误而输掉比赛呢?(作者为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3.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有个学生很沮丧的来找我,在中秋节时,他回家去相亲,女方一开始很热络,后来发现他是高职插大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认为他学历不够好,担心以后生出来的婴儿会不够聪明。这个理由令我啼笑皆非,转身从书架上拿一本《法拉第传》给他看。在这种情况下,法拉第的传记是最好的鼓励。

法拉第的电解定律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我们现代舒适生活都拜他之赐,但是他只有小学毕业,是世界伟人中少数没有显赫学历,全靠自修成功的人。他勤奋好学,白天在书店做学徒装订书,晚上就阅读这些白天刚装订好的书。他什么书都看,下水道、桥梁建造、矿物、植物、艺术绘本……所以有很宽广的背景知识,这是他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如他自己所说,他所受的教育只能提供他最基本的装备:简单的阅读、书写与计算,但是他利用这个简单的装备造就出非凡的成果,他的成就全是因为他自己后来的努力。

一个人成不成功是在自己,不是在显赫的学历,法拉第的一生非常值得我们的学生效法,其中,最值得效法的就是他作笔记的方法。

在当时的伦敦,晚上有给一般市民进修的课,叫「都市哲学会」,交一先令就能成为会员去上化学、电学、光学、机械学、地质学等课程。但是法拉第连一先令都没有,他踌躇再三之后,向他做铁匠的哥哥开口。这一先令对一般人是不多,但是他哥哥得多捶一百下铁锤才赚得到,因此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他去上课时把一张纸折成一半,把帽子放在膝盖上,再把纸打开,用帽子当桌子写字,左边的纸是记上课的主题、关键词句,右边纸写的是当时在他脑中迅速一闪而过的反应和看法。下课后,他立刻回家,趁着记忆犹新,将笔记完整有次序的誊写下来,因为他是用自己的语气来写,这个经过他转换成他的句子出来的知识就很容易保持。他后来成为化学家戴维(Hunphrey Davry)的研究助理,因为他拿了他上戴维四小时课所写的三百八十四页笔记去找戴维,戴维很惊讶一个人的笔记可以做得这么出色,于是就收了他,让他进了皇家学院,开始他研究生涯的第一步。所以作笔记实在很重要,它绝对不是老师说话的录音带,而是上课内容消化后的成果。

一八一三年,戴维去法国讲学,带了法拉第一起去。但是因为法拉第学历低,一路上被人轻视,尤其是戴维的新婚妻子把他当仆人看待,呼来喝去,直接骂他笨,久了,连戴维也对他冷淡。欧洲大陆的科学家发现他只有小学毕业,虽然他有很多研究成果,还是把他和马夫放在一起,让法拉第自尊心深受打击,也更加深他要出人头地的决心。

法拉第在日记中写道:「人生有苦难,有重担,人性有邪恶,有欺凌,但是到后来这些都对我有益处,苦难竟是化了妆的祝福。人生在一连串不完美中,最后总是完美。」我把这一段话指给我的学生看,年轻时的打击是化了妆的祝福,撑了过来,最后是完美。一个人只要肯努力,非学院派出身的人也能有超过学院派人的成就,而且超越很多。没有法拉第就没有电磁学、电浆物理学,也就没有现在我们所享用的文明与方便。我勉励他「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法拉第做到了,你也做得到,有为者亦若是!」

4.活出自己,活好人生。  

不健康的成就是零,健康的成就是一,后面可以加好多个零……

现代人常面对的困境是:努力读书、读书工作、工作赚钱、赚钱养病。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兴趣,因此虽然有了钱和地位,却一点也不快乐。可是如果路走对了,医师看到病人会眼睛发亮,因为他们将半生的职业转换成一生的志业。人生其实是有顺序的,可以重新洗牌,我发现美好生活最重要。为了工作享受、享受工作,就必须寻找出自己的专业。

什么是专业?专业有两个重要的元素:兴趣与时间。所谓兴趣,就是做对的事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动能」,要记得行行出状元,只要不喜欢就是恶梦。我曾经辅导过一位台大医科毕业的病人,透过对谈发现他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联考却选择了一般人认为好的路进入医学院,放弃了自己当音乐家的梦。由此看来,好路不一定是对路。

所谓时间,就是把握当下、努力不懈。台湾比不上别人的就是工作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想工作,所以永远一直忙着、做着、苦着。瑞士人则是事半功倍,因为他们把握当下、忙闲有时。成功者的另一个把握时间的重点是奋斗不懈,别人也会失败,只是他记得爬起来,努力与坚持,这就是成功者的专业。

目前台湾教育的弊病在于只教导「常识」而不是「知识」,因此孩子也就不知道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智慧」。例如玉山的高度每年教科书写的都不一样,究其因乃是台湾有着明显的地壳运动,因此我们该教的其实不是高度,而是高度背后的因由。

由此可知,明白原因的知识才叫知识,不明白原因的则叫常识。若只会背,不会思考,那就更不可能将知识转化成进一步的智慧。台湾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的智慧,以心理学来说,我们都读佛洛伊德、荣格、佛洛姆的理论,那台湾能不能产生自己的理论与智慧呢?

对我来说,阅读有三大形式,第一种叫「主题阅读」。每年我会找一个不熟悉的主题做为阅读的纵深,例如历史、考古等。主题阅读的成果会积少成多,这将开展人生视野的宽度与广度。

第二种是「精致阅读」或「经典阅读」。对不熟悉的主题,请教专业的朋友开出非读不可的书单,然后纲举目张,我因此得以掌握这门学科的梗概。

第三种则是「创意阅读」,把所有吸收到的东西,揉搓在一起,思考因此会有新的触角。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所以精彩,就是他将丰富的历史比喻融入精采的旅程中。我也因在阅读中找到灵感,使写作既是心理学的文学,也是文学的心理学。

不健康的成就是零,健康的成就是一,后面可以加好多个零。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获得印证,大唐盛世是文武兼备的朝代,他们的武将也写诗,这就是著名的边塞诗派。因此让自己更健康,学习效果将会更好,也才是真正的乐活人间。

关怀是文明最重要的贡献,知识分子除了享受美好生活外,「宅心仁厚」要放在心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企业认知到这点,在其企业文化中注入关怀的精神,征才时加入了慈悲条款。事实上,我们读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生活、为他人圆梦。希望各位从今天起好好去想哪一条路是你的最爱,坚持自己、有梦有实践、让所有的美梦成真。 

5.恸失爱儿》感谢孩子伴我29载

爱儿文竞安息已届两年,这两年来,或是一人独处,或是午夜梦回时,他的身影总是萦绕在我心怀。有时在街上,看到年轻的男孩,常禁不住想:若他是我儿子多好!

爱儿在二十四岁未发病前,极为聪颖、优异、乖巧,在就读研究所时,突然精神崩溃而住进疗养院,为了专心陪伴他与精神恶疾搏斗,我随即从国中教职退休,全力修习临床心理及自我成长。

在那几年的期间,深深体会到精神恶疾的可怕,对于罹病者的孤单、无助、恐惧、痛苦,家属虽极想从旁协助,但因他们脑部的病变,使患者的感觉世界产生扭曲,因此亲子之间很难顺畅沟通,这种病对患者及家属都是极其折磨。

在艰辛的与恶疾搏斗期间,爱儿的病情起起伏伏,但他还是极努力地完成了论文,取得硕士学位。他当过研究助理,也在科学园区担任过工程师。

就在病情趋于稳定之际,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前年一月,他突陷入极端痛苦与混乱,他以手机向正驾车在外的父母求助时,我们没能警觉而立即做出有效的处置,他就从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二十九岁的生命。

在医师告知我们「急救无效」的噩耗时,我们立即做出「全身可用器官捐赠」的哀痛决定,让他可以遗爱人间。

爱儿的离世,带给我的锥心之痛实在无法形容,靠着我的基督信仰及周围许多爱心人士的扶持,我才能慢慢地爬起来。我接受了半年多的个别哀伤辅导,帮助极大,让我学到不但要爱儿女、爱丈夫、爱家人,更要爱自己,好好走完余生。

感谢爱儿伴我二十九载,前二十四年,有健康、优秀的好儿子,让我们夫妻常享「有子万事足」的喜悦与骄傲。而从爱儿发病到离世,则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有一颗悔改的心、不再那么的追求完美、学习自我成长、了解何谓「感同身受」、夫妻间更能彼此包容扶持,这都是爱儿带给我们的美好改变;而爱儿将有用的器官捐赠出来,他的爱仍遗留在这世间!

6.心事独白 ,来不及拥抱。

看着一个生命在你眼前慢慢枯萎,是种长时间的凌迟;我很害怕过于亲近母亲,会造成我不可能疗愈的失落。

母亲对我而言,有着很复杂的意义。

从小,母亲常常跟父亲口角,也不顾家中经济状况,买一些过于昂贵的东西或是捐钱去作法事。她有时半夜不睡觉,只为了重新安排家里摆设。这对要上学的我,是种不能抱怨的精神干扰。后来在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决定跟父亲离婚。从此我对母亲产生极大的不谅解,她等于剥夺我享有完整家庭的权力。

过了几年,母亲和父亲决定复合,但是他们的婚姻还是时好时坏。即使当时母亲已经被诊断有躁郁症,在年轻的我眼中,那只不过是更显现母亲的适应能力不足,还有长年念佛的鸵鸟心态。到我高三那年,母亲得了癌症。大概是因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药物的治疗,消耗母亲过剩的精力,她反而开始睡得比较好。但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跟母亲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那应该是种逃避吧!看着一个生命在你眼前慢慢枯萎,是种长时间的凌迟。我很害怕过于亲近母亲,会造成我未来不可能疗愈的失落。

就算是母亲的生命毅力过于惊人,还是没有办法抵抗死神的召唤。但我一直觉得这对母亲还有整个家,都是一种解脱。没想到,有一天透过妹妹,我不经意发现当初母亲回来的原因:她有一次回家看到年幼的我时,突然发现她没有办法丢下我去过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于是,她决定回到父亲的身边。

那当下,在眼眶打转的眼泪泄漏了我内心的激动。母亲已经尽全力在爱我了,即使她知道她尽了全力,可能也是个从世俗标准看来不及格的母亲。那也是我首次开始调整我和母亲间的距离。

去年为追求梦想,我远度重洋。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亲戚告诉我,母亲曾经被送给其它家庭当养女,一直到两三岁有了记忆,才被接回到原生家庭。顿时间,我五味杂陈,突然可以理解,为何母亲这么喜欢小孩?为何母亲对她的家人这么难分难舍?为何母亲的情绪这么容易波动?如果谈到被父母亲背弃的伤痛,母亲所承受的,根本远远大过于我。

我三十一岁生日前两天,出乎意料地梦到母亲两次。在梦里,母亲作着她的拿手好菜,殷殷告诫我要好好照顾自己。起床后,有一阵子我恍神不能自己。时间终于到了,我终于敞开我的心胸,愿意去接近母亲。而这居然花了我二十几年的时间。

生命,对那时的我和母亲真的都过于沉重。虽然,我早从母亲抗癌的精神中,学习到对生命的乐观。只是,我仍无法克制地思念母亲,即使现在的我在内心拉近了与她的距离,却永远失去了拥抱她的机会了。

我许下一了个生日愿望:盼望母亲能看到我在美国努力的过程。因为这样,我才不会辜负她──一个对生命如此热爱的勇者。

7.兰心慧语, 如何得到幸福?

一位同学在事业的巅峰时离职,去偏远地区自助旅行作了一年义工,最近回来,大家都很好奇他这一年的经验,所以邀约替他洗尘时,连平日没有空的同学都来了。他瘦了很多,鲔鱼肚不见了,脸上很有精神,他说他已不习惯回到文明社会,每天追着时间跑,从一个约会赶到另一个约会,时间永远都不够用,自己像陀螺一样身不由己不停的转。回到文明后,物质的享受没话说了,每天水龙头打开就有热水出来,房子有廿四小时的中央空调,出门就有超级市场,打开电视会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不像山上什么都没有,一天只有四小时供电,水要用水桶接雨水或去挑井水,厕所是茅坑而且除了过节每天食无肉,但是他白天画画,晚上教山上的孩子认字,不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猜测别人的心意、防人的陷阱,也不必照着秘书打好的行程过机器人般的日子,生活清淡静谧。他捡山上的枯木来雕刻,化腐朽为神奇,高兴得很,成品挂在墙上比他以前办公室百万元的画看得还顺眼。他现在了解长城的砖底部为什么刻上造砖人的名字,人透过创作才能得到永恒。他说他以前为自己在生活,为追求幸福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忙碌了半生却没有得到幸福。这句话引起大家的注意,为什么这么努力为自己求幸福反而得不到呢?

「因为生活如果是仅为自己就不会快乐」他说。大家听了都不了解,却让我想起小说家黄春明告诉过我一件事:罗东车站对面有个卖面的「驼背」,他每天开张时准备一百个碗,碗用完他便把店门关起来洗碗,不做生意。有人劝他不必如此龟毛,他正色说:「来吃面的都是要赶火车的人,不干净,让人在火车上拉肚子,不行!」这个人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替别人着想的心却使黄春明肃然起敬,也让我听了久久不忘。

很多人说生活单调,所以必须追求奢华来打破单调,其实单调主要来自心中对这个工作的感受,工作有意义便不单调,每天煮面洗碗很单调,但是煮的面有人喜欢吃,知道自己的面吃了不会坏肚子,这个工作便不单调。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想不到背了五十年这句话,今天才了解原来的确是在服务别人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目的。

昨天去山地送月饼,将城里太多的月饼送给山地没有月饼的孩子吃。我看到三个兄弟在分一个月饼,他们不用刀切,第一个人咬一口后,传给后面的人,一人一口,很平均的吃到应该得的份,他们表现出来的正是我们在都市中一直想教的「分享」。我们一直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个做不到的理想,其实它仍然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中,只是文明的贪婪与竞争使我们失去了祖先能够抵抗猛←象、剑齿虎最主要的精神酖酖敬业、合作、分享。放眼周遭的人多半不快乐,因为我们忘了精神文明一定要超越过肉体需求,人才会快乐。

我们都知道口腹声色享受过了以后是更大的空虚,在现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卖面驼背者的精神越来越看不见了,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快乐,请从替别人着想开始,英文的谚语说「You can give without loving, but you can never love without giving」,当你开始替别人想时,它也开启了你快乐之泉源。

8.好好活着的一项技术。 

罹患罕见疾病「三好氏症远程病变」的佛光卫视主播杨玉欣,生活上遭遇极大困难,但她仍藉由「转念」尽力自助助人。陷在绝望、想自杀心情中的朋友,更须听听她的故事……

我在十九岁时发病,全身上下肌肉组织不断萎缩、纤维化,还伴随着无力症,直到现在仍不断恶化,没办法控制病情。

不过,我一直都在努力,用尽方法克服我生活所需,虽然我到现在行动仍不怎么方便,但可以找到自己控制的方法,例如我订做专用桌椅,桌子很高,椅子很重、有扶手,可以帮助我自己站起来。

肌肉疾病也影响到内脏机能,这是我另一个困难的地方,因为内脏机能衰退,讲话更没力气,我趁还能讲话时尽量讲话。发病后几年,我每天都奔波在各种医疗系统中,我们家三个小孩都有隐性缺陷的基因导致发病,总是全家大小一起去看医生。

这世上再也没有不能忍受的疼痛,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看过这么多医疗方式,通电的、烫热水的、剥皮的、熬的、刺的、捏的、割的,各样疼痛方式我们都经历过,我那时在想,这种日子我还要过多久?医生总是安慰我:「再忍半年,保证你一定会好。」

当时我一个人住台北,有一天打电话给住新竹的妈妈:「妈,您可不可以不要老是相信别人的保证,我都不敢相信我可以平安的活到明天,您老是相信别人的保证,以至于我们不断去接受各样医疗。」从此,她就不逼迫我们再去看各样的医生了。

我姊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玉欣,我好想死啊。」那时我大概二十二岁吧,她觉得很悲伤,而且也不知为何要活到明天。

我跟我姊讲,妳想过各样的死法,想过上吊、跳楼、投海、撞车、割腕,妳都想过而不害怕,我姊跟我讲说,对,她觉得她不害怕,死了会痛快得多,我跟她说:「妳现在是连死都不怕的人,那怎么会害怕活着呢?」她想了五秒钟说:「对喔,那我再活五年好了,如果五年后活得不好再来死好了!」

我跟她说好好好,好极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我叫它做「重生」──就是重新活过来了。

这个「重生」不只是观念转变,它成为我生活上的技术,因为我的生活会不断衰退,就要不断重生,不断重新看我还有哪些能力。比方说,以前我自在行动,现在渐渐不行,就不能再去想「哎呀我以前多好」,我要想「真好,我现在还能讲话、头脑还清醒」!以前去吃饭,可以自在地吃,但现在不行,也很好,有人帮我挟菜,我还是可以吃。

我不断重新评估,我还有哪些生活条件,然后在那条件上,重新看还能怎样活着,于是,这个「重生」就成为我生活上的技术。

9.感谢状, 因为你是我同学。 

念国中时,班导是数学名师,我在他眼中是班上的耻辱与害群之马,而我只是数学奇差无比,但光是这点就让我度过痛苦不堪的一年。

班导经常会讽刺与羞辱同学,我是排行第一名,在那个威权与联考年代,导师是极具权威性的,犹如手握两刃剑,助人与伤人,均在一念之间,学生常在心灵上遭受不当对待,但惧于形势与自顾不暇,即使同班作同学久了,也无法发展出一个班级应有的情谊与气氛。

我自小除体弱多病,个性胆怯,那时去上学,就像驾驶飞机去执行轰炸任务般凝重,但每日在烟雾弥漫瓦砾残骸中,我发现有一个人很特别——廖期乐。

他原本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学业特好,反正不是考上建中就是台中一中,而他却很亲切,又富正义感,虽无法正面阻止班导带来的灾难,却常私下关怀与帮助其它同学,完全没有一点明星学生的架子。

有一次班导主持的说话课,预定要轮到我上台报告十五分钟,我根本不知如何准备,还好在三天前,廖期乐拿了他自己的一本课外读物来找我,好像是象形文字之类的,并引导我进入某章节,享受与神游古人的智慧与趣味,他让我有材料去过说话课那关,免于在大家面前又被羞辱的结果,他只有一个单纯的出发点——「因为你是我同学 」。

后来,我考运奇佳,联考吊台中二中车尾,但因家境缘故,放弃升学,选择镇上一所名誉极差的高工就读,这举动让许多国三同学非常不屑,到了不承认我曾与他们同班的地步。但是,廖期乐还是一样认我这个同学,有时放假还会去那名誉极差的高工找我玩。

其实我跟他并没有很熟,他却让我在那段日子里,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温暖,珍藏心中至今。二十几年后,从网络上找到他,电话一接通,我报上自己的姓名,问他还记得吗?他回:「那是我国三的同学啊!」我感动莫名,眼眶瞬间模糊。

 

·台湾的生命力在民间                              

报废旧计算机 偏乡小学的宝贝。

最近署立新竹医院捐了十五台淘汰的计算机给嘉义一所偏乡小学,校长带着学生千恩万谢的来领回去;城里报废的计算机是乡下孩子梦寐以求的宝贝,有孩子因为抽中了旧计算机,兴奋得三天睡不着觉。计算机是一扇打开世界的门,有宽带、有计算机,城乡差距就缩短一半了,有个山地孩子跟我说:「老师,我没有笨,我只是没有机会」。上次基本学力测验出了火星文的题目,我为山地的孩子打抱不平时,被呛说「谁家没有三台计算机?」我好想响应说「请去穷乡僻壤看一下,三家没有一台计算机」。宪法保障中华民国的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权利却是这么的不公平。

幸好许多政府做不到的地方,民间都在做,这就是台湾可爱的地方,我深深感到台湾的生命力在民间,如署立医院的付出。有一个志工说:「我现在不敢说服务了,因为我发现我从孩子身上得到的更多,他们让我觉得我还有用、还被需要。他们的纯真使我想起我自己曾经这样年轻过,提醒我自己一定要保持赤子之心,我现在只敢说学习,我跟他们学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圣严法师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有什么比自己有能力替别人服务、有价值可以奉献给别人更高兴的呢?

曲冰奇遇记, 城乡孩子变朋友。

那天在捐赠典礼完了之后,我去到南投县仁爱乡的曲冰部落,在那里我看见了圣严法师话的落实。北一女高一的学生在易老师的带领下,和桃园县石门国小的学生去到山里和万丰国小的学生做了五天的城乡交流。曲冰部落是浊水溪上游布农族的一个部落,在武界水库的北端,海拔约八百公尺。那里真是山明水秀,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还有个曲冰遗址,出土了陶片、石簇、石斧及石板棺,可惜无人管理、破坏严重,看了好心痛。我们对先人的遗迹、文化的遗产如此不珍惜,真是汗颜。

这个城乡交流的计划是一个北一女的家长卢先生发起的,他让北一女的大姐姐带着布农族的一个孩子和石门国小的一个孩子组织成一个「家」,让孩子们一起学习。在共看过一本书后,在网络上交换心得,透过书本的对话增加彼此的了解。他也安排曲冰的孩子下山到石门的孩子家中住两天,体验城里的生活。卢先生希望经由道路(两人实际见面)、网络(两人虚拟见面),让山上、山下的孩子变成朋友,将来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我夜宿村长的家,跟村长聊天时,深切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方式,只有长久深耕一个部落,把山里的孩子看成自己另外一个孩子,这才真正对山上的孩子有帮助。

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礼运大同篇中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东西不必留在自己身边,若别人有用,捐出来给别人用,「物尽其用」是个美德,在经济不景气的现在,尤其值得鼓励。

 

·别让长期照护, 变得忍无可忍                

二月十日,高雄一位媳妇绑住婆婆的四肢,再以枕头覆盖在老人家脸部施压十分钟。她见婆婆有呼吸,以胶带将嘴鼻黏贴。她外出半小时返家,见婆婆仍有气息,再次以双手对枕头施压十几分钟,直到婆婆窒息死亡。这位媳妇太狠心了,可是她的痛苦也很深。

农历年前,许多赡养机构面对难题:老人家没有子女接回去过年。农历年后,赡养机构被警方通知:「这里有在山上被遗弃的老人,你们收不收?」无数照顾老人的机构最头痛的问题是子女不愿意帮长辈缴费。

除夕夜,我刚吃完年夜饭就接到某位陌生人来电,她控诉婆婆虐待。过年后第一个礼拜天,在教会散会后,一位不认识的老太太拿着法院的通知书喊冤,她说:「媳妇告我施暴,法官给她保护令,我连儿子都见不到。谁给我钱过日子?」我匆忙脱身,按着约定时间探望九十二高龄的长辈,如果我去陪他吃饭,他胃口比较好,过去半年,他瘦了很多。

长寿,原本是让人羡慕的祝福,如今成为很多老人的无奈,又是他们子女、媳妇、女婿的强大压力。在台湾,比桃园县加上新竹市的人口还多的两百卅多万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辈,都期待老年岁月是光荣的,而他们的下一代却各有想法,经常扮演照顾角色的媳妇通常不是那么乐意。

媳妇对婆婆,没有血缘、没有恩情,要她们吃力不讨好地照料,不免强人所难。送到机构,子女未必都有能力或意愿负担费用。尤其在这么不景气的时候,老人的地位随着家庭可支配所得的遽减而下降。

在照顾长辈方面,无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都在「忍」,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可能出现残忍的悲剧。

行政院刘院长在春节期间表示希望推动长期照护方面的保险,他看到高龄化的趋势不可能阻挡,也了解家庭体系无法因应长辈需要照顾的需求,因此建议自明年起即推动。但相关的财务问题太多。更何况,除了老本之外,老人家还需要健康的老身、适合的老居、能谈得来的老友(最好还有老伴)。

友情、亲情是老人家最在乎的,最大的挫折也来自人际连带。只要跟年长者聊聊,都可能听到无数牢骚话。任何人听多了牢骚话,看着长久卧病的人,都可能失去耐心。

针对老人生命权这基本需求,最简单的处理是「国」与「家」各自负起责任。政府如果能运用公权力帮老人家处理「老本」,让老人无须忧心经济问题,而家庭这私领域的小单位负起老友、老伴这感情为基础的责任。至于居住,则看老身、经济状况、子女工作等来安排。

我最近与博士研究生讨论长期照护问题,确定症结有二:一是中央政府能否确实解决「老本问题」,无论是居家服务、赡养、养护,都需稳定的政策。二是人们观念的改变,老人与子女都得面对「家庭功能已经式微」的现实,根本无法因应长期照护的工作,要某个人来负责,实在是奢望。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除非政府先看重老人是宝,在乎每一位长辈昔日的贡献,否则像高雄这样闷死婆婆的逆伦案件,还会层出不穷,甚至更加残忍。

 

·别校能,为什么我不能                            

别校学生参加各项科展、语文和运动竞赛,都有优异的表现,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教师参加校内各项进修活动相当热烈,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家长和志工积极参与协助推动校务,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行政有效率,深获好评,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校风温馨和谐,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校务蒸蒸日上,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别校让人耳目一新,而本校为什么不能?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经常浮现在老师和家长的脑海之中。到底原因出在哪里?是人的因素或环境的因素?或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所致呢?

学校能不能,事在人为。人的观念、行为与态度,是决定学校能与不能关键所在。一所学校有所作为或难有所为,有时候是校长人格特质、领导风格或沟通能力的问题;有时候是学校教师心态和个性的问题;有时候是家长观念和感受的问题;有时候是学校人与人间互动的文化、气氛或环境的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都与人有密切关系,「解铃人还须系铃人」,学校要绩效卓著或脱胎换骨,必须从人的角度切入。每个人都受到尊重吗?每个人都受到真诚的关怀吗?每个人都受到肯定吗?每个人都能相互体谅吗?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吗?

身为领导者,应多思考人的问题,千万不要怪命不好或风水不佳或磁场不对,只要「以诚待人」、多去「赞美同仁」,脚踏实地做事,一切作为为公不为己,「有良心无私心」,别校能,您主持的学校也一定能。

当然,经营学校不要闭门造车,鼓励同仁走出去,看看别校为何能,而我校却不能;找出原因,开对处方,采取行动,假以时日,学校将会有不一样的风貌。

 

·不败的投资。                         

如今举世滔滔,各国都在金融海啸里载沉载浮,找来找去,好像没一样东西能让人放心投资。其实,人生的路上,还是有些投资是稳赚不赔的。

一讲到投资,大家总想到钱,无论是投入,还是回收。但可以投下的不只是钱,还有时间与心力,能够回收的也不只是钱。报酬率最好的投资,应该是针对人生的幸福元素。

第一,要投资健康。身心健全是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攸关自己与家人的快乐,把身体照顾好,才能走更远的路。

第二,要投资自己的市场价值。大多数人必须在人力市场上出售自己,以交换有形无形的报酬。不管景气如何,永远都要有危机意识,不断砥砺自己的职业技能与市场价值。

第三,要投资感情。无论是对亲情、爱情或友情,都应该付出时间与心力去经营及维系。人际关系是生命里的重要元素,能带来快乐与温暖,在困顿逆境时更是重要的支持。

第四,要投资自己的精神力量。多看书,培养一些嗜好,增加感受生活情趣的能力,让自己心胸更为开阔,思想更有深度,意志更加强韧。遇到挫折时,才能开导自己,向内心深处找到重新出发的能源。

以上投资未必要花大钱,但需要时间、心力与毅力,风险低、收获多,在付出的过程中就能得到成长与回馈,比难以捉摸的金钱游戏可靠多了。在结算投资损益的同时,不妨也算算自己在这些人生的幸福基金中投资了多少。

 

·蜜蜂的故事。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以前经常来台湾,当年台湾省长宋楚瑜是必然招待的官员之一。 李光耀总理每次来台湾都会买蜂蜜。有一次宋楚瑜忍不住问:新加坡不是也有蜂蜜,您为何都要在台湾买蜂蜜?

李光耀答道:台湾蜂蜜质量比较好! 宋楚瑜更不解了,再问道:新加坡不是一年四季如春吗?蜂蜜品质怎会不好? 李光耀说:我也搞不清楚,所以我就请专家学者去研究,一年后提出报告是:因为新加坡一年四季如春,所以蜜蜂比较懒惰。 宋楚瑜听了觉得非常有趣,真是前所未闻。说道:台湾农业改良技术不错,我派一组专家帮新加坡改良蜂蜜质量好了。

于是宋楚瑜就请当时的农林厅派了一组养蜂专家,以及几百箱的蜜蜂到新加坡。

一开始,新加坡蜂蜜质量果然大幅改善,可是过了一年,蜂蜜质量就跟当地原本质量差不多了。研究结果是:台湾去的蜜蜂,也因为新加坡四季如春,没有台风严冬、狂风暴雨,所以很快就入境随俗。

以上故事是我十多年前在前往台中演讲,在飞机上巧遇当时台湾省教育厅长陈英豪告诉我的故事。环境太优渥,动物昆虫也会「好逸恶劳」,更何况是人类。

这我想起几年前景气好时,有一次我在台北一家企业亲自目睹一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招募面谈,人事经理亲自面谈一位刚大学毕业退伍的男生。

谈到最后,经理问:「你还有何问题要问我?」

应征者说:「请问你们有没有停车位?」

经理说:「我们有两个停车位。」

应征者说:「那能不能给我一个?」

经理跟我听了都当常傻眼,过了十几秒钟,经理说:「我们两个停车位一个给董事长,一个给总经理,我人事经理都没有停车位,怎么可能给你!」

应征者又说了一句话,让我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你们不能给我停车位,那你们每个月要多给我4000元车马费,我才要来上班」

那次应征面谈的结局当然可想而知!景气好时,找工作流行一句玩笑话: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现在遇到金融大海啸,全世界都不景气,企业都在裁员减薪,我在想:当年那位要求有停车位的年轻人,不知此时作何感想? 不景气有很多的负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见得是坏事,会让我们重新省思我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就如同台湾因为有台风严冬的淬炼,所以造就了台湾蜜蜂更勤劳,蜂蜜质量更优异!

有句古话「多难兴邦」,台湾每年都有台风侵袭,也有不定时的地震威胁,加上地小人稠,国际处境艰难。也因此锻炼出台湾人的坚韧性格,有弹性,善于应变的能力。

这次金融大海啸,也是老天爷在考验全世界,台湾平时早已历经台风地震各种威胁淬炼,我相信我们也会度过这个难关的!找到自己的出路!

 

·宅男 /宅女 /孤独。               

台湾对于日本的流行物,追风速度总是惊人的快。语言也不例外。三、四年前才逐渐听闻的「宅男」一词,许多中年人尚不能理解其意,如今已理所当然的成为台湾的惯用语。

宅,居住之意。宅男、宅女,指整天不出门,一切活动均在家里完成的人。例如:网络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经验的累积,长期处于此状况的人,将失去许多生活功能。比方人际关系疏离、拙于语言表达、真假不分、个性孤僻、自信不足等。

走笔至此,想起过去曾经豢养一只猫。众所周知猫的本性,应以捕捉老鼠为业。一天家里忽然出现一只老鼠,我的猫不顾主人的惊恐,竟然优雅地斜躺在地板上摇着尾巴,一副欢迎老鼠的样子。当时我十分错愕,心底猜疑,家猫是否以为主人为牠买了一个会动的玩具?由于过度宠爱,不舍牠四处游荡,从未让猫出门,导致该有的能力全然丧失。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终于明白牠就是「宅猫」。

而「宅男」、「宅女」真的懂得与自己「独处」吗?有此探讨灵感,是一位网友将拙作〈享受独处的乐趣〉转载分享给他的朋友。有趣的是响应内容,多数人认为他心态已老,生活太闲之故,才会欣赏独处之乐。我认真思考这群朋友的想法。以下是我的观点:真正懂得与自己心灵相处的人,不孤独。他必须具备生命的敏锐感受能力,且清楚个人生命的方向。独处是为了让心灵有沈淀的机会,好发挥新的潜能。但终日不在真实世界里与人互动,只把自己关在房内忙于网络的人,生命毫无方向,他们的独处是落寞而孤独的。

某天为一则斗大的新闻标题「不甘被休日女在线杀夫」所吸引。一位真假不分的女士有了在线婚姻,令我惊讶的是,她竟然四十三岁。虚拟「丈夫」将她休掉,由于不满「前夫」休妻行为,竟非法入侵并杀害游戏中的丈夫角色。男方在真实世界里报案,「在线杀夫」行为发展成刑事案件,足以证明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满危机。

两年前我写〈远离虚拟人生〉一文,呼吁教养者要重视孩子的生活内容,并提醒真正的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教养者不能因为个人忙碌,任由孩子不安地摆荡着生命,而忘了引导孩子未来的责任。在不知何去何从的情况下,孩子当然选择与真实人生脱节的网络世界,并和虚拟的父母、兄弟姊妹或情人来往,成为彻底的宅男、宅女。孩子的「身」虽独处,但「心」却是寂寞的。

孤独不一定寂寞,但寂寞一定孤独。请让孩子走出虚拟世界,陪他们进入真实的生活去学习成熟,这是永不失败的投资。诚如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所言:「成熟,就有能力适应生活中的模糊。」

 

·天堂不撤手:手说真话做真事, 找回正面价值                              

讨好,以及因着想讨好别人而不敢说出真话。这样的现象,在重视「人情事故」的华人社会,似乎是个常态。这样的现象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因为当我们为了讨好别人,而选择静默地看着不对的事情在身边发生,就等于纵容不公义的事情伤害我们安身立命的社会家园。另一方面,这也是另一种对自我的压抑与扭曲,久而久之,甚至干脆放任自己被不公义的人或事所同化,使自己也成为伤害社会的负面力量。

这样的难处,在经济低荡的时代,尤其对年轻的朋友来说,会特别凸显。毕竟,在找工作相对变得困难的此时,如果讨好别人可以得到一份工作;或者反过来说,不讨好别人可能会失去一份工作时,年轻朋友到底该讨好还是不讨好呢?

其实,我没有把握的答案。最多只能说在讨好与不讨好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尺度仍然要拿捏好。对年轻的朋友我可能没有好答案,但对和我相近世代、年长的朋友,我却可以笃定的说,不管以前有没有讨好别人,从现在开始,说心里想说的真话、做真正想做的正事吧。

最近读韩弟(Charles Handy)所著的《你拿什么定义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书中有句话很真切:「随着年龄渐增,你希望讨好的人越剩越少,因此,还不如按照自己的了解去说真话,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只花时间跟那些你看重的人相处。」这句话除让一般人反思讨好与做真我的区别,更适合那些在年纪上迈向人生的后半段,但却正处在权力巅峰或傲人财富的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们参考。

在某方面,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与权力的人,是应该要感到欣慰的。并不是为了所拥有的而欣慰。而是拥有这些资源与权力,就等于拥有更大的机会,透过资源与权力,去做很多的改变,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遗憾的,这些宝贵的机会,却时常在权力者的手中白白的流失。

为什么有些权力者不能好好把握难得的机会,去服务社会呢?这背后结构性的原因值得探讨。

看起来,拥有资源的权力者,他能做的事情很多、拥有的决定权也很大,兴善或为恶好像只在一念之间。但往往,这些权力者最大的制约,其实是来自于他自己的行为惯性。

大多数人是经过无数次淘汰与竞争而渐渐地拥有权力。而那每一次的竞争与淘汰,其实都像是一个性格的筛子,逐渐地筛除掉人的某部分性格。例如,太刚直而较不乡愿妥协的人,可能会因为容易得罪人,而出现「逆淘汰」的现象。如果这是一种「性格淘汰」的类型,那么,在性格的天平上,拥有权力的人就容易向乡愿而不是敢言的方向倾斜。

那么,这是不是必然代表悲观结果,也就是,权力者过去的性格惯性使得他拥有权力,而这样的性格惯性,也将必然的限制他,使他无法作出与以往惯性不同的改变与革新?我认为未必,特别是对正处在权力巅峰的人,其实是存乎一心的。关键仍在于,权力者如何看待手中的权力,愿不愿意对自己有所要求并做出改变?

说穿了,迈向权力巅峰的人,大多都已进入人生下半场。就算年轻时有所妥协、有所讨好,也该收起了。在人生下半场中,应为自己心中的声音而活,应该要说自己心中真正相信的话,应该要依照良知做真正该做的事。如果说,过去讨好别人是为竞逐权力。那么,现在权力既已取得,讨好的借口不就也同时消失了吗?

最后,登上权力巅峰的年长朋友,如能放下讨好与乡愿惯性,依真我做真事,多引导社会向好的一面质变,那么,年轻的朋友不但可得到更多的示范,也会因为社会有较好价值环境,而减少那迫于现实、违逆真我的无奈讨好与乡愿。登上权力巅峰的朋友,您以为呢?

 

·身心安顿的力量。              

走应走的路》面对变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乱阵脚。

只要观念稍微调整一下,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

二月三日,圣严法师辞世。二○○一年,台湾人首次面对经济负成长,失业率创新高,对未来惶惑不安。当时本刊特别专访圣严,谈乱局中如何安顿心灵。当年他的智慧之语,如今读来仍十分隽永,更具有安定的力量。

人生都会遇到各种困境,我在十三岁时出家,但国民党自大陆撤退时,我却还俗从军,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中共信仰唯物论,在中共统治下,宗教是没有任何空间的,如果留在大陆,我一定会被迫还俗,再也没有接触佛教的机会;如果暂时还俗,跟随国民党军队来台湾,我知道,有一天一定可以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因此,我还俗时,心里很踏实。在军中遇到各种困境,我都以出家人的修持去面对它。虽然我是入世当一个军人,但我是以出世的心态处世,在军中我都不掩饰我是出家人,与大家相处也很融洽。

我在日本留学写博士论文时,刚好遇到日本要与台湾断交的变局,由于中华民国的护照将得不到日本承认,当时的留学生都惶惶不安,放下学业到处打听各种消息,小道消息越多,人心反而更慌乱。

火还没烧到你,不要怕,

烧到了,再避火还来得及!

在混乱中,我反而安安稳稳的准备我的论文,上图书馆查数据。我的想法很简单,等到要将我强迫遣返时,我就走人,否则我还是做我应做的事,心不乱才能做事,我就向同学说:「火还没烧到你,不要怕,烧到了,再避火还来得及!」但是大家都听不进去。乱了近半年,局势明朗了,台湾同学的学业没有任何进展,但是我的博士论文却已完成了大半。

从军十年后,我在三十岁时退伍,再度重新出家。当时台湾的出家僧人大都替人念经、超渡亡灵,这样做仅能餬口,没有未来性。因此我选择往高雄山中去闭关修行,当时根本没有钱买生活用品,没有牙膏、牙刷,就用树枝刷牙;没有洗衣粉,就将树枝烧成灰,一样具有洗衣的功效;没有吃的,就吃野菜一样可以度日。当时的心灵反而很丰富、很安顿,我就这样在山中修行了六年,当地人都把我当怪物,我却过得很快乐。

当物质的条件越差时,精神的层次反而可以超越环境向上提升。人不应该总是往物质方面想,只想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重要的是应该想想你生命的目标在哪里。

现在大家人心惶惶,是因为没有目标,一九六九年我到日本时,身上只有一张去程的机票,回程的机票在哪里都不知道,我有信心且很安顿的原因是,我有一个学习的使命,我知道我一定能够完成它。现代的人没有目标,人生没有任务,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挫折不安,人应该检视自己的使命,钱多钱少不是大问题。

成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金钱上的成功,二是权势上的成功,第三是人格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虚幻的,台湾企业家都很有自信,认为能赚大钱都是凭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实能够赚钱,有三分之二是靠大环境的,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钱就像水一样,如果不下雨,台湾会有水吗?

权势更是虚幻,现在政局变动快速,有人前一天还是院长、部长,睡一觉起来就不是了,像是一场泡影,一生工于计算,但却从来没有算到自己的遭遇。

因此人格的成长才是个人真正的资产,个人的存在对社会有贡献,对世界有好的影响,才是一个人的成功。一般人都汲汲营营于前面二者,很少去重视第三者,如果一般人开始重视第三者,对于一时的起落、得失都不会放在心上。

经济的变化就如季节的变化,

自有一定的调整规律。

台湾人现在的问题,在于想要过更好的物质生活,开习惯了奔驰、凯迪拉克,要他回去骑机车,是宁愿死也不愿过以前的苦日子。其实,台湾人应该想一想,从骑脚踏车、机车到开轿车,最后开名车,这期间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以前可以那样过活,现在为何不可以?

从贫贱到富贵,人心是最感到快乐的,但是从富贵降到贫贱,人心就往往无法适应。红楼梦描写富贵世家,家道中落的过程,书中的人物是痛苦。面对经济的衰退,台湾现在就像是红楼梦的缩影,但是台湾现在的经济并非一蹶不振,只是成长慢下来而已。

花无百日红,台湾的成长不可能永无止境。天天晴天,草木都要枯死,经济的变化就如季节的变化,自有一定的调整规律,人们应该学习调整自己面对它。经济不好,就节省一点,节制一点物质的欲望,现在人的痛苦就是想要的太多,实际需要的并不多。

我到过德国弘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人辛苦赚钱,只想要买一辆德国制造的车子,但是,德国人反而放弃汽车,改骑脚踏车上街。不景气的时候,台湾是否能够重新骑上「铁马」,节省资源,保护环境?

现在很多人对未来惶惑不安,我认为,把握当下很重要,再怎么担忧未来也没有用,最重要是脚踏实地。人们应该肯定、接受事实。什么是事实?无常、变化就是事实,不只环境的变化是无常的,就连我们自身也是无常的,例如健康;面对、接受无常,就能对内外的变化有所准备。

因此我常说,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无常是生命的变量,无法加以控制,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在心理上有较好的适应,接受任何的打击。

日前,我到花莲县万荣乡的见晴村慰问桃芝台风灾民,这个村庄受到桃芝台风重创,全村遭到土石流覆盖,但是全村没有一个人伤亡,为什么?因为过去见晴村早已遭遇几次较不严重的风灾,因此对桃芝已有准备。当村长发现当晚情势不对时,立即命令全村撤离,因此,才能将伤亡降到最低。外界赴见晴村慰问,看到村民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因为他们保全了生命。

所以,面对变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乱阵脚,坚持走自己应走的路。收入少一点就少花一点,房子换小一点,车子不要开了,调整一下就能适应,只要观念稍微调整一下,日子一样可以过下去。

以前有位房地产大老板,有一次遭逢不景气,周转不过来,结果连自己住的房子都被查封。有一位朋友看他可怜,就借一间屋顶上加盖的铁皮屋给他住,一家五口就挤在这小屋中,一天只有两把面条度日,小孩子还是照常上学,只是便当只有面条而已,夏天热得受不了,白天就到公园纳凉,晚上再回去睡觉。

如此过了一年,这位大老板终于东山再起。如果这个老板当初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这一家人现在还有快乐的日子吗?因此,「活着」比「什么都没有」重要,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要有最低限度的物质维生,人就可以活下去。

 

·爱的姜饼屋                                                

耶诞前夕,我与朋友们去学做姜饼屋。离开时,我们学到的却是爱的道理。

这群朋友是我的读者,响应我的号召到喜憨儿烘焙坊做姜饼屋。我们第一次见面,都不会做姜饼屋。十个人围着长桌,好像小学生第一堂工艺课。

老师说:「先把一小包蛋白粉倒进碗中,加一汤匙水,慢慢搅拌。然后再把一大包糖粉分几次慢慢倒进碗中,持续搅拌。」

做姜饼屋最难的就在搅拌和加水。因为蛋白粉和糖粉都容易凝固,搅两下就塞住了。搅不动时直觉反应是加水。但因为搅拌后的糊状物是用来把饼干黏在一起的「水泥」,如果水加太多,「水泥」太稀,黏性就没了。

咦,这不是可以拿来比喻爱情?

爱情,不也需要持续的搅拌,和节制地加水?

爱情不是盖好的豪宅,而是风水不差的空地。没有人能直接入住,你和他要卷起袖子,一起从头盖起。

一见钟情、水乳交融的爱很少。大部分感情的进展,需要分几次加料,然后不断费力地搅拌。搅的时候会觉得手酸,手酸时会想要放弃。这时的感觉是身陷泥淖,完全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在一起。

我们都会想偷懒,加点水,借助外力,让搅拌容易一些。所以当爱情胶着,干脆送辆车子、生个孩子,暂时纾解失去弹性的关系。

这当然会立即见效。只不过像加太多水的糖粉,搅是好搅,但味道稀释了。用这当「水泥」的姜饼屋,轻轻一碰就倒了。

但若能扎实地搅下去,浓稠的糊状物就会成为最好的黏剂。借着它,饼干接缝处黏得牢靠,接下来就轻松了。

我们用各种颜色的糖果和奶油,把姜饼屋的外墙布置得五彩缤纷。

姜饼屋和爱情一样,起头最难。靠的是手工,靠的都是温和、规律、持久、踏实的搅拌。

当天姜饼屋做得最漂亮的,是一对情侣。他们本是同事,认识一年都没有感觉,一年后才开始交往,交往两年多,明年一月要结婚了。

那「没感觉」的头一年,应该是搅拌吧。

冬天的星期六下午四点,我们离开民生小区的喜憨儿店。手指上留着凝固的糖糊,但真正甜的是心里。憨儿老师教给我最宝贵的人生道理:姜饼屋,从蛋白粉开始。而老伴,从搅拌而来。

 

·学习水牛精神, 深耕教育福田。                  

欣值新年之际,敬祝大家新春愉快,事事如意。

二○○九年岁入牛年,牛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种刻苦耐劳和朴实敦厚的精神,因而一般人对牛都充满着好感。

台湾五、六○年代的农村社会,最依赖的农耕劳力动物-水牛,可以用来犁田,亦可用来载运东西,成为农夫好帮手。

水牛最可贵之处,就是主人一喊说走就走,从来不会生气,也不会怠工,一生当中任劳任怨,全力以赴,所以农夫对水牛都有浓厚感情,亦是农夫最感念的动物,也产生水牛与农村生活密不可分的写实映象。

由于童年时代,生长于农村,经常于假期或课后,陪伴着水牛吃草,看着水牛戏水,如今回忆历历在目,对水牛的浓浓情感油然而生。水牛的勤奋不懈、不居功、不推诿,一直烙印在童年的心灵中,深深影响到尔后的生活态度--「只有努力,才有收获」。

如今有幸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鞭策自己要学习「水牛精神」,脚踏实地,努力耕耘,用真诚对待学生,让教过的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与能力;如今接掌局长职务,深感任重道远,更须认真与投入,全力深耕教育福田,才对得起社会的厚爱。

「水牛精神」象征一种务实的态度,「实实在在做事」就是水牛精神的展现。其实,每个人要深耕教育福田,不必高谈阔论,也不必放言空论,只要每个人实实在在做事,都可以达成目标。

在教育场域中「行政人员实实在在办学、老师实实在在教学、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做任何事情「不矫揉造作、不虚晃一招,不做表面工作,不要流于形式」,才可说是水牛精神的具体实践。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冻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弄倒?」

师父脸一整:「谁说好好的?你没见雪把柏叶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为了保护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霁再扶起来。」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机,香油收入少多了,连小沙弥都紧张,跑去问师父怎么办。

「少你吃?少你穿了吗?」师父瞪一眼:「数数!柜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房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春天果然跟着来了,大概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烂漫,更胜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沙弥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日子清清白白, 活得就有价值。                  

从前政府开放民间筹设新银行,施振荣认为,经营企业不应该经营银行,他坚持不参加;这次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施振荣也充分坚守原则,毫发无伤。

两、三年前,他回鹿港老家,在银行工作的亲戚介绍利息「保证」百分之七的商品,「我一听就觉得不可能,」施振荣说,天下没有坐在家里,就有高利息掉下来的事。

这是整个社会都在贪。由客户一路到理专、银行高级干部,出发点都是利己大于利他嘛。不过,施振荣把雷曼兄弟这类结构债,当成台湾八0年代非法吸金的鸿源机构,只是鸿源很粗糙,但结构债是经过精细包装的吸金骗局。

施振荣退休后,创立智融集团,当起「知识经济」的推手,他对内宣扬「容易赚的钱,我不要」、「没有附加价值的东西,就不应该赚人家的钱」。他坦言有很多同仁不习惯,真正碰到那种状况时,不想去赚,还真不容易。但他在旁边不断叮咛,希望养成一种文化、行为。

施振荣特别强调,每个人的人生遭遇都不一样,别人的名利,可以当榜样,但不必羡慕,绝不可当成目标。有人说,这辈子没有赚到多少钱、没有爬到某个位置,就好像人生失败,但他认为,大家聪明才智、遭遇不同,只要能自我肯定,日子过得清清白白,自己感觉比其它有钱、有地位的人,活得更有价值,这样就够了。

施振荣乐于宣传「利他是永续的利己」,他如大河般的人生智慧,从不吝灌溉每条引道。

他说,「人生没有任何状况会重复,每个人遭遇都不一样,前一秒后一秒时间都不同,但要能抓住原则,坚持原则很重要。」

他如传教士般不断强调坚持正派、原则的重要,坚持原则的背后,必须有强大信念支撑。他建议,每件事情发生前、发生后,都要反省检讨验证,慢慢养成习惯,当大事发生时,真的就能坚持原则,一点也不难。他的话,像朝阳一样,给人希望,也温暖人心。

 

·谈「族群融合」                                       

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对美国人及世界各国而言,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天不只是美国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欧巴马的正式就职典礼,也代表国际间的种族融合又往前跨了一步,让世界和平的目标露出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种族融合」这个名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要推动起来却是多么不容易。翻开过去的历史,国际间有许多战争,「种族不融合」往往都是引发的导火线,因为种族、肤色不同,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壁垒分明,造成悲惨的伤亡。

大家都是住在同一个地球上,人类无法离群索居,唯有靠着团结合作,才能让生命与历史代代相传。欧巴马的父亲是肯亚黑人,母亲则是美国白人;打从欧巴马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流着两个种族融合而成的血液,而成长过程中所历经的多元文化,也让他能以更宽阔的心胸看待周遭的每个种族。

台湾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原住民、客家、闽南还是外省族群,都是吃同样的米、喝同样的水长大,彼此之间本来就没有你我之分,更没有所谓的族群之别。而这些年远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地飘洋过海嫁来台湾的「新住民」亦是台湾的一分子。初来乍到的她们,要面对的不但是有别于以往的生活环境,还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等着她们去适应,个中辛苦可想而知,因此更要以包容、开阔的心胸来对待这群新加入的「台湾媳妇」。

还好,近年在政府当局与民间团体,如国泰人寿慈善基金会、善牧基金会等机构的协助下,让愈来愈多新住民可以透过课程的学习,融入台湾这块土地,打造一个安身立命的「家」。看到她们脸上所露出的粲然笑容,让人的心也跟着温暖起来。

长期投入新住民辅导工作,让我深刻了解到「爱」与「包容」是化解种族纷争最好的解药;而我也相信,只要世界各国能抛弃过去的成见与包袱,「种族融合」将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指日可待的目标。

 

·创业核心三要素:人、钱、方法                          

这一生,我的前几次创业都以失败收场,尤其是公元七○年代初期,我生平的第一次创业--青年商店(超市及便利商店的前身),更是一个偶然,在一家人兄弟姊妹的热心参与下,这个店就开张了,虽然这个店存活了很久,但最终以悲剧收场,几十年后我回想这一段过程,才发觉创业所需的核心要素,除了钱之外,另两项我完全没有准备好。

对照这个经验,有读者问我:他想创业,但缺乏资金,所以无法付诸实施。我的回答则是,「钱」不是关键成功因素,问题是其它关键成功因素你准备好了没?

什么是创业核心要素?俗话说:本人、本钱、本事,是创业关键因素,没错!就是这三项,但我把他修正为:人、钱与方法。而我的第一次创业,缺的就是人与方法,所以虽然有钱,最后还是失败。

这三要素中,最不重要的就是钱,太多的创业成功故事,有人借了三万元创业,有人从十万元起家,还有人更夸张从一文不名开始,总之,钱只是点火的火种,只要你想,都有机会用各种方法取得。当然如果你其它要素都具备,还有更多的人会愿意投资你、协助你创业,或者正确的说法是搭你的便车,靠你赚钱。

所以钱是创业三要素中的必要因素,而不是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是人,次关键成功因素则是方法。

人决定了创业的一切结果。人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元素,一个是态度(或本质、性格),另一个则是能力。

态度指的是创业者的性格、价值观、想法、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信仰,你是悲观还是乐观,你是进取还是保守,你是全力以赴还是偷鸡摸狗,你是坚毅不拔还是退却软弱,你是认真学习还是好逸恶劳,你是目光远大还是短视近利;这些复杂的性格、价值观,构成了你是什么人?你会用什么想法看问题?你会用什么观念做事?

如果你的态度正确,你的能力很快就会增加,因为能力是学来的,正确的态度,会促使能力成长,所以人的因素中,态度又决定了一切。

至于另一个关键成功因素--方法,又可展开为行业、know-how及生意模式三项。创什么业,用什么方法创业,需要什么know-how都是方法。

当然要选择有前景的行业,又要掌握这个行业的关键技术或know-how,当然还要找到清楚的生意模式,这都是方法的一部分。

而行业选择又是方法的关键因素,因为know-how与模式都随着行业变动,只不过创业者选择行业时通常会受限于习惯与熟悉,就算所熟悉的行业前景不佳,创业者也不见得会放弃,仍会在熟悉的行业中创业,这时候know-how及生意模式的创新,就会变成关键成功因素。

每一个想创业的人,都应该想清楚这三件事:人、钱与方法。

 

·春节谈圆                        

春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大自然是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来自尘土,必归尘土,它是个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偏好圆,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偏好圆,当实验者给他们看各种几何图形时,他们凝视圆形的时间最长;他们也偏好左右对称:给婴儿看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的图片,结果发现他们凝视左右对称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上下对称,不对称的图片看得最少,我们对这实验的结果不惊奇,因为圆就是最完美的对称。很多民族崇拜太阳神,但是信太阴教的人就少很多,因为月有盈亏,并非永远是圆的。

圆有始有终, 更是无始无终。

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圆呢?因为大脑喜欢有条理、有规则、周而复始的刺激。中国人喜欢圆桌吃饭,每个人跟圆心是同等距离,挟菜的机会相等,说话时彼此听得见,不像外国人坐长桌,首尾不能相顾。中国人认为圆滚滚的孩子有福相,圆是吉利、完美无缺。同时,圆是有始有终,而有始有终正是品德评量的一个标准。

圆其实更是无始无终,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只要一定了起点,它旁边就是终点,随便自己的心怎么去看。在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它成功的关键就在圆。实验者登广告征求受试者来做一个视觉判断的实验,当受试者准时到达实验室时,外面已有六个人在等了,他一出现,实验者马上高兴得说:「好,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始了」。这使得刚到的受试者没有机会去跟别人交谈,不知道他才是唯一的受试者,其它六个人都是研究生假扮的。进去后,实验者请他们随意围着一个圆桌坐下来,因为是自己挑的位置,他不会疑心实验者有动手脚。实验者指着他旁边的人说:「好,从你开始,顺时钟方向,请每个人大声说出银幕上A、B、C三个线条中,哪一条跟先前出现过的线条一样长」。正确答案是C,B比C短了四分之三吋,所以当他听到隔壁人选B时,他会大吃一惊,但是在听到三个人都选B之后,他会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当五个人都选B时,他便放弃自己的判断,跟着别人选B了。这实验的关键在圆桌,不论受试者坐在哪里,只要从他旁边的人开始,他永远是最后一个回答的人,这就是社会压力的著名实验。圆的妙用在:主人既尊重了个人意见,又掌握了控制权,难怪中国人要说「圆融」,事缓则圆了。

只要下决心 ,每天都是开始。

春节是一年新的开始,但是只要自己愿下决心,每天都可以是新的开始。过去虽然要春天才能播种,但是人发明了温室,现在四季都可以种植了。我们也是随时可以洗心革面,从新开始。丹麦的哲学家齐克果说:「生命只有走过才能了解,但是必须往前看才活得下去」,二○○八年已经过去了,让我们往前看,迎接新的二00九年,从头开始,追求我们人生的圆满。

 

·玛利修女                                 

老杜是我电机系的同学,他一直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念书都是应付考试的,老杜却不同,他随便念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所以他念书永远念得非常彻底。我们选课的时候总是选容易的,他却不然,在大学的时候,他就到数学系去选课,而且他也将电磁学念得非常好,远远比我们念得好。

老杜毕业以后,进了一家小公司做事,当时大家都热中数字线路,只有他一个人做的是模拟线路,我们都觉得他有点头脑不清楚。没有想到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来临以后,他练好的功夫大为有用,全国会设计模拟电路的人非常少,他也自己开了公司,公司的股票一涨再涨,老杜的身价也一涨再涨。我们都非常羡慕老杜,总觉得老杜为什么如此聪明,无论做什么事,都做得这么好。

可是我们大家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老杜不是那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人。不论他赚多少钱,他不会因为他赚了这么多钱就心满意足了。

过一阵子,老杜开始追求别的东西了,他常常出国,但出国不是在于推广公司的业务,而是为了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满足,他常到各种静修的地方去,照他讲,他到的地方都是有名的地方,也常常听到有名的宗教领袖讲道,可是他一直对这些讲道不太满意。他常常觉得这些高僧讲的道,不是听不懂,就是了无新意。

老杜所想要得到的是生命究竟有何意义。我们这些学电机的人当然帮不上忙,他老兄花了好多钱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也常以静坐的方式去悟出生命的意义,照他讲,他是越悟越胡涂。

有一天,老杜忽然打电话给我,平时他讲话向来是痛痛快快,这次他却欲言又止,原来他说他要去找一位他过去的一个女性朋友,这位女性朋友姓张,老杜在大学时参加过山地服务社,就在那时候他认识张小姐,也有些来往,虽然我们不能说张小姐是老杜的女朋友,但是人人都知道老杜非常心仪张小姐的。

大学毕业以后,老杜告诉了我们一个令他心碎的消息,张小姐决定去做天主教修女了,她参加的组织专门替原住民服务。老杜虽然有失落感,当然也很佩服她,张修女发终身大愿的时候,老杜曾经去观礼,他站得远远地观看了全部的仪式,事后就永远不再提张小姐了,毕竟人家已经是修女了。

这次老杜告诉我,他终于找到了张修女,她在好远的山地村落替一群小孩子服务。这些小孩子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张修女在照顾他们。老杜说,这二十年来,张修女从未离开过那个山地小村庄,她一定会告诉他生命的意义何在。

我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不懂为什么老杜要告诉我这件事情。原来老杜想去看她,但不敢一个人去,他要我陪他一起去,替他壮胆。老杜已经四十几岁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小孩子,也难怪他,谁敢去找一位修女呢?

我们两个人开了车,终于找到了张修女工作的地方,一进去,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些闹得不可开交的小孩,那里有好几位修女,我们问了一阵子,找到了张修女。张修女看到我们,很和气地问我们来的目的。我们说我们是来捐钱的,于是张修女就带我们去她的办公室。到了办公室,老杜再也按捺不住,他告诉张修女他的名字。

张修女听到老杜的名字,大吃一惊。她说她完全没有想到他会来这么偏远的地方。她虽然在这二十年来,从没见过老杜,却在报纸上常常看到这位电子新贵的消息。她说她常常替他祈祷,但是她没有说她祈祷的意向,我猜这绝对和赚钱无关。

张修女却不是一个闲人,那些调皮的小孩子不停地去告状。一个小女孩说一个小男孩偷吃了她的饼干,张修女给她一块新的,却引起一大堆小孩子都来要饼干。一个小男孩摔了一跤,哭着来找张修女。张修女将他抱了一阵子,他才不哭了。

就在这种纷纷扰扰的情况之下,老杜向张修女说他这几年来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一直搞不出所以然,他相信张修女一定知道答案。

张修女的答案才真令我们大失所望,她说她其实是一个很没有学问的修女,对于神学知道得少之又少,如果硬要说明生命的意义,她可以去查书,但她相信书上的答案,老杜早就知道了,也不会使他满意的。她还调皮地问老杜,如果像他这么聪明的人都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谁能了解呢?

就在张修女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另一位修女来了,她暗示厨房在等她烧饭。我和老杜到了这个时候,已经饿得发昏。之前小朋友拿饼干的时候,我们两人也分到了一些。不过这实在不够,我们也知道附近没有什么饭店,要想吃饭,一定要随着张修女进厨房去。

一进了厨房,张修女就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围裙,我们立刻想起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意义。

要烧一顿饭给几十个人吃,尽管多数是小孩子,当然也不是易事。我们两个人手忙脚乱地帮忙,等到饭菜上桌,我们又被分派去不同的桌子管小孩吃饭,因为这两桌的原来老师正好休假。这些小孩发现有客人来,纷纷发起人来疯,有一个小孩,每一口饭都要老杜喂他,有一位修女来指责他,老杜却替他辩护,他一方面胃口奇佳,一方面被这些小孩闹得快乐无比。

吃完饭,我们两人以为可以休息了,没有想到张修女命令我们带孩子们去睡午觉,这些小孩子一点也不怕我们两个人,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些孩子哄睡着了。

张修女在她的办公室里再度招待我们,也倒了茶给我们喝,老杜喝了茶以后,向张修女说:「我现在懂得妳为什么二十年来没有离开这个工作了,妳这样的生活的确是有意义的。」

修女点点头,她说:「其实我从来就弄不清楚生命的意义,但我知道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扮演着好母亲的角色,好多小孩子也因此有了母爱。任何人只要肯全心全意地去帮助别人,都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也许难懂,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却不是难事。」

老杜点点头,他说在替那个撒娇小孩喂饭的时候,他觉得他活得好有意义,至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大概从此不想去研究了。他从此要过有意义的生活。

张修女说她知道老杜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一定能够领悟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仅仅将他拖下水。让他尝尝帮助别人的快乐,果真老杜很快领悟了。

我们要告辞的时候,张修女找到了一盒伯爵红茶送给老杜,她说她记得老杜在大学生时代很想喝伯爵红茶,可是没有钱买来喝。当时她家比较有钱,有时还请他。可是现在她不能喝这种昂贵的红茶,因为她已经没有任何收入,喝不起这种奢侈品。她告诉老杜,自从毕业以来,她没有赚过一毛钱。

老杜收了伯爵红茶,脱口而出,「小云,谢谢妳,」小云显然是张修女的名字,张修女只好告诉他,她早已不用这个名字了,在这里,她是「玛利修女」。

老杜发动车子以后,向车子外面的张修女说:「玛利修女再见!我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的!」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老杜在台北从此一直照顾一批家遭变故的小孩子。我有一次看到老杜带着一个小男孩去买夹克,我也曾经见到他请几个小孩子吃饭。他最厉害的一点是能教一些高职生电机。尽管他的事业非常成功,他从未停止这种工作。

而我呢?我二十年前在德兰中心开始做义工。我的教书生涯应该算是很顺利的。做到了大学校长,也得到了好多学术界不易得到的奖项,但我总觉得我的生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一直在帮助不幸的孩子们。

我们两人都已是六十五岁,头发虽白,但仍健在,玛利修女却已在前些日子离开了人世,去世之前,她一直在乡下一家小医院接受治疗,有人建议她转诊到台北的大医院,她拒绝了。她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大医院是奢侈品,她不愿意享受这种奢侈品。她去世之前,也有一些令她记挂的事,都是有关孩子的事,某某孩子扁桃腺发炎,某某孩子手臂开刀,有一个国中毕业的男孩子到台中去找工作,一直找不到,后来打电话来,他找到了随车送货的工作,修女听到了以后,安心地闭上眼睛,从此没有再醒过来。

我们当然都去参加了玛利修女的葬礼。弥撒开始,前面的座位是空着的,在合唱声中,一百多位玛利修女照顾的孩子们两个一排地走了进来。我从未听过如此好听的圣歌大合唱。当修女的棺木离开教堂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好大声地哭喊:「玛利修女,不要走!」

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玛利修女所说的话,「我不懂生命的意义」。其实她是懂的,她知道生命的意义是无法用文字诠释的,她选了另一种方法来诠释她的想法,她将她的一生过得非常有意义,「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 「生命的意义」最好的诠释了。

 

·猴子与香蕉。                        

有一群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方开了一个洞,洞中缓缓坠入一串香蕉,猴子看了就去抓,但香蕉通了电,抓了就触电,电了几次以后,这些猴子知道这串香蕉是有问题的,就不再去抓;这时有一半的猴子被移走,换上一半第二代的猴子,此时香蕉又在笼子上方出现,第二代的猴子看了要抓,第一代的猴子马上过来拉住,拉了几次以后,第二代的猴子知道这串香蕉是有问题的,也就不再去抓;这时将第一代曾经被电过的那一半猴子完全移走,换上一半第三代的猴子,香蕉再次出现,第三代的猴子要去抓,马上就被第二代的猴子制止,虽然第二代的猴子从来没有被电过,制止几次以后,第三代的猴子对这串香蕉也就不再有任何兴趣,实验至此结束。

但实际的情况如何?这串香蕉只有在首次放入笼子时有电,后来每次再出现都只是一串可口香甜的香蕉,可以随抓随吃,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猴子却无福消受。猴子之间这种拉扯劝阻的行为叫做什么?就是「教育」!

检验知识 /要在不疑处有疑/

第一代的猴子经由切肤之痛获得了「经验」,第二代猴子传承了这个「经验」,成了自己的「知识」,这个「知识」未经锤炼测试,就传给了第三代的猴子,也成为了它们的「知识」。但这些猴子却不知道,原先曾经正确的「知识」,在时空改变之后,早就已经过时,人类社会亦然,「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讲的只是大原则,累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将自己所累积的知识内化成为实际的「经验」更为关键,这个过程不单可以测试知识的真伪,同时也会让我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广泛而扎实的经验,这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重要,胡适先生所讲的「要在不疑处有疑」,此之谓也。

有一年暑假,麻省理工学院的玛丽亚茱柏教授接受邀请,来台湾担任「吴大猷科学营」的讲座。玛丽亚是NASA许多行星宇宙飞船上「雷射测距仪」的主要设计人,研究工作十分杰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一颗小行星以她为名。那几天我开车带着她来回台北溪头,路上谈了许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大儿子在十一岁的时候开口向她要一台计算机,她说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计算机,但是孩子要是想买计算机零组件,她可以帮忙。她儿子就花了两个礼拜,写了一个企画书给他妈妈,详列所需的物件。玛丽亚带他到波士顿市中心的计算机杂货店里,按着企画书买齐了东西,回家后她儿子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周,竟然拼出一部可用的计算机!我相信这个十一岁的孩子终其一生,不会对计算机任何软件硬件产生畏惧,这就是「动手做」的好处。

蔑视权威/ 说不定当「父」

老师说什么就作什么,这叫「好学生」;老师说什么,学生作的远超过老师说的,这叫「杰出的学生」!我们的社会上,「好学生」很多,但是真正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是「杰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必然是明星学校名列前茅的人,可能是别人眼中顽劣不堪、无药可救的驽马(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童年可作参考)。我看过这样的孩子,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从小到大成绩不佳,除了验血,从来没拿过A,你叫他往东他偏往西,你叫他打狗他偏去骂鸡,这种孩子只能用「昂贵大衣」来形容—真皮!但是一旦他对哪个领域产生了兴趣,你就是打着他骂着他不让他做,他仍然坚持到底、百死无悔,杰出的研究成果和改变社会的发现常常就是这样来的。对这种学生,老师所需要作的,只是引起他的兴趣而已。

我们想想,当初如果有一个不听话的猴子,蔑视权威,冲撞体制,拚着挨打硬是要去抓香蕉,结果是什么?说不定牠会当上「国父」。

 

·陪孩子优游书海 。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阅读。

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础,阅读的重要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了,但是尽管专家大声疾呼,努力推广,成效却似乎不彰。《亲子天下》12月号中就曾披露:为了推动阅读,政府自5年前起即斥资数十亿改造公共图书馆,但调查显示,2008年台湾人在公共图书馆的借书率却在亚洲敬陪末座,平均每人每年只借了1.7册,远低于新加坡的9.2册、香港的8.76册。

要倡导阅读,最好是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而且要从家庭做起。

书本不像电视、计算机、电玩,声、光、色俱全,屏幕、影像千变万化,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我总觉得孩子一旦习惯了电视保姆,再要他们去亲近书本就比较难,所以我们家一向很少看电视。

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认识动物、物品、颜色、数字等的玩具书,一方面增进孩子的认知、一方面藉由陪伴他们而了解孩子的性向与发展。稍大一点可以选一些简单有趣的绘本,慢慢读给他们听,同样的故事多读几次,就可请孩子以覆述或问答的方式进行,可以训练孩子说话、认字和表达能力。

再大一点则可请孩子发挥创意,自己看图编故事。这样循序渐进,从教导、讲述、问答、陪读到孩子自己阅读,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读物,也有不同的方法,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书本的陪伴,自然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孩子喜欢阅读,应该先给他们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父母若能营造家庭阅读的气氛,孩子对书就会产生好奇与兴趣,家里的书愈多,孩子愈容易接触到书,就愈容易和书做朋友;父母如果自己从不看书,很难要求孩子手不释卷。

带孩子去图书馆或逛书店,和孩子分享、讨论彼此的读书心得,都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小区内或办公室里有志一同的父母,也可为年龄相近的孩子办读书会,让孩子在讨论中,互相学习。父母若能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乐在阅读,从阅读变成悦读,习惯就愈能持久,阅读能力会相对提升,学习态度也会更主动、积极。

经济不景气,大家都在精打细算,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打折、停顿,父母亲何不多多利用公共图书馆,为自己、也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书刊,学校和图书馆也应该多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推荐优良读物、设计各种活泼而具创意、鼓励阅读的活动或游戏。如果上图书馆、逛书店、阅读能成为我们全民的习惯或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国家的竞争力一定会提升。

 

·耐住孤寂 /激励成员 /分享荣耀  /                         

每个组织都有其目标,要有效达成其目标,人员的素质和执行力,可说是关键所在。

提升人员素质和提高人员执行力,组织领导者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位有效能的领导者,重视成员感受,发展成员潜能,引导成员自我精进,可让成员为组织卖命毫无怨言,反之则否。

领导者是一种影响力的发挥,有些领导者可使组织反败为胜,有些领导者却让组织乌烟瘴气,显然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和领导风格有密切关系。

一位领导者成功与否,不是自己来决定,而是由他人来判断,倘若自己认为领导很成功,可是别人却不这么想,显然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感受存在很大的落差,这就有检讨的必要。

当今多元化社会,要成为一位有效能且成功的校长,实属相当不易,但仍应奋力而为之。其实,担任一位领导者,有时候是很孤独寂寞,难免有「心事谁人知」之感慨,可是既然走上领导之路,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就是能耐住孤寂,才会在领导生活过得自在。

当然,领导者要达成组织目标,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必须发挥团队力量,才能产生更高组织效能。因此,身为一位领导者,如何展现领导魅力,激励成员工作热忱,实属相当重要。这是一门很大的领导学问,端看领导者的经验和智慧多寡而定。

组织经营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成就,这些成就来自于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位优质的领导者会将成就的荣耀与同仁分享,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记得老子曾讲过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确有几分道理,领导者愿意将组织荣耀与成员同享,组织成就会愈来愈大。

深信一位领导者能够「耐住孤寂,激励成员,分享荣耀」,将会成为一位很有效能的领导者,与大家共勉之。

 

·专注才是王道                            

亲爱的阿靖:

在大学的课堂上,有一群与你差不多年纪,将成年而未成年的学生,做为他们的导师,每个星期我们总要讨论一个话题。那一天,他们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学历与专长,到底哪一项更重要?」学历与专长当然都重要,但,实在比不上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自己的天赋与爱好。学历或者是专长,都可以藉由训练而达到,但是天赋啊,是那么神奇的,生下来就具备的魔力。

我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可以安静坐一、两个小时,眺望山上那丛竹林弯腰的姿态,彷佛它们聆听着什么趣味的事,东倒西歪的笑个不停。其它的孩子忙着跳雨后的水坑,将水溅得好高,我嗅闻着雨后大地丰富的各种气味,感到迷醉。那时候,并不知道发呆其实也是一种天赋,一种爱好。我能观察,还能表述,二十年后,等我真正成为一个写作者,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找到天赋并沉浸其中,自然生出一种专注。做着自己爱好的事,不管多累都置身天堂,充满喜悦的情绪。当我专注地在稿纸上写着每个字,当我看见故事中的人物直立起来,笑着、爱着、伤害彼此、悲伤的哭泣,便再也停不下来,日以继夜的写下去。我忘了手腕的疼痛;忘了疲惫;忘了自己。

亲爱的阿靖,那天下课之后,我不免有点担心,学生们问的不是学历与专长吗?我为什么不谈学历也不谈专长,而跟他们谈天赋和专注呢?他们出的是选择题,我为什么给了申论的答案呢?因为我后来发现,天赋和专注才是一切的根本啊。「如果没什么天赋,又该怎么办?」你也许会这么问。

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知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喝醉的还是清醒的状态?但,这句话是真理。每个人都有天赋,只是有些人终其一生没发现罢了。小时候的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天赋的,发呆,哪能算是一种天赋啊?后来才明白,这天赋是立体而深邃的,一层层挖掘下去,一点点堆砌成现在的这个我。

那么,开始发掘自己的天赋吧,探测的方式很简单,那些能令你深情一往、十分专注的事物,嫌疑最大。

 

·向下开的樱花。                     

它长在树枝上,并不是努力向上猛开。而是低下头,慢慢对地面绽放……

满级分的福与祸

2月19日,大学学测成绩公布。2月20日,阳明山花季开始。这两件事,其实有密切关系。

今年学测共有十四万名考生,109人得到满分。发榜隔天,媒体自然大幅报导了这109人:读书方法、未来志向,甚至拿他们漂亮的外表做文章。

每一次大考,都会看到这些报导。看到后当然为满分同学高兴,但同时也为他们担心。

担心什么呢?

我很幸运,会考试,上过第一志愿。我担心,是因为我知道这些第一志愿的学生,后来怎么了。

当你考上状元时,大家争相报导。二十年后,当你忧郁、破产、入狱,甚至自杀时,很少人会关心,更少人会把你跟当年那个状元联想在一起。

但我认识这些二十年后的状元,其实你也认识。

满级分,满级压力。

古代的科举,现代的学测,让台湾孩子永远活在竞争中。考上状元,有些是天资聪颖,有些是对自己苦苦相逼。不管是哪种,满分的孩子在得满分之前,有极大的期望。得满分之后,有更大的负担。他们必须带着这些心理包袱成长,继续优秀下去。

但没有人教过他们:考试的满分,跟学习的满分、工作的满分、人生的满分,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它们需要不同的条件、心态,和能力。

比如说:考试满分,需要博闻强记、勤做考古题,但学习满分,需要热情好奇、探索新事物。考试满分,只要顾好自己,或打败别人,但工作满分,需要团队合作、互相帮衬。考试满分,要快速精准、小心翼翼。而人生满分,需要悠然自得、大胆前进。

或是说,考试有满分,但人生没有满分。学测有排名,但幸福没有排名。你有权有势,帮你打扫的阿姨没没无闻,你们俩谁幸福?我常听到富翁忧郁,很少听到阿姨失眠。

菁英的迷思。

因为学校没教满级分不代表一切,而爸妈觉得会考试的儿女一定十项全能,于是期望永无止尽,孩子们永远无法休养生息。我有四位建中的同学,毕业后二十年内都自杀了。他们当年都是明星学生,如今却是社会版的一条新闻。为什么?

这还只是我认识的人。我不认识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任何社会的成功,都要靠菁英。但台湾对「菁英」的定义特别狭窄,对「菁英」的价值特别迷信。我们是最现代的华人社会,但骨子里仍摆脱不了最古老的封建思想。

我们对「菁英」的定义,就是名校和名公司。我们对「菁英」的迷信,就是只要某人是名校和名公司,他就可以做好任何事。

但事实呢?的确有菁英改变了世界,如哈佛大学的欧巴马。但也有「菁英」,如耶鲁大学的布什,用假证据欺骗民众,一心孤行打伊拉克。

我没看过布什,但在史丹佛商学研究所中,我看过同学把老师指定的书籍从图书馆偷走,让其它人无法准备。

他们当年考上名校的优异到哪去了?

进入社会后,品德和成绩更不成正比。搞出金融海啸的华尔街,用的人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结果这些人既没品德,也没能力,比较擅长的,是贪婪和投机。

本世纪最大的金融骗子马多夫(Bernard Madoff),曾是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主席,并且是为人敬重的慈善家。没想到他的人脉和慈善,都用来编织骗局。被他骗的投资人也都是菁英。一流银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被马多夫骗了近十亿美金。

台湾的例子更多,电视天天在报,不必我说了。

每当看到菁英堕落的新闻,我总是在想:如果这些人不曾是菁英,如果学校、公司、政府、社会从不曾给这些人属于菁英的权力和待遇,他们堕落的机率会变高,还是减少?

我不知道统计学的答案,但知道他们堕落的原因之一是傲慢:因为我是菁英,你们都是死老百姓,所以我是对的,你们都要听我的。所以我可以偷走指定的书,我可以打伊拉克,我可以卖次级房贷,我可以假造财务报表。你们是老百姓,不会了解我的苦心孤诣。你们现在骂我没关系,历史有一天会还我公道。

我猜,很多状元、老板、领导人,不管有没有犯法,都曾这么想过。嘿,别说他们,连我都曾经这么想。

这就让我想起:阳明山的花季。

向下开的樱花。

2月20日,阳明山花季开始。阳明公园里的樱花,挤得像公园外的交通。台湾的樱花并不像日本,一整片燃烧过去。台湾的樱花是在一片绿树间,偶尔开出一两株。所以那一两株,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游客抢着在稀有的红花前拍照,就像媒体抢着去采访满级分的同学。

人潮好不容易散去,轮到我看时,我注意到一个,与满级分同学息息相关的现象,那就是:美丽的樱花,是向下开的。

也就是说,它长在树枝上,并不是努力向上猛开。而是低下头,慢慢对地面绽放。

这就是我对今年满级分同学的祝福。

由于台湾对「菁英」定义狭窄、迷信太强,每一位成绩好的同学,都必须「向上猛开」。每一位考得不好的同学,就遭到全盘否定。天知道满级分的同学未必真喜欢念书,而考不好的同学中也许有下一个王建民。

但不管是不是「菁英」,樱花都教我们要谦逊。你可以发光发亮,但不用趾高气昂。你可以鹤立鸡群,但低着头,别人还是会不顾塞车来看你。你不会永远是对的,也没有谁一定要听你的。三个臭皮匠,思虑绝对会比你周密。当你犯了错,法律和历史会以同样的标准来判断你。你不用自我膨胀,也不要自怨自怜。放轻松、慢慢走。今天过后,媒体不会再盯着你。你可以慢慢呼吸、缓缓绽放。记得你是樱花,此时美极,但不久后也会凋零。

第一名、满级分这些绝对的字眼,只在求学时有意义。进入社会,有了家庭,很少人还在乎这些东西。因为我们都慢慢了解:人生的考题很难,没有人能每一科都高分。到头来,能在花季时上阳明山,塞车时旁边有个伴,就算满分。

当年满分的同学正要步入更年期,今年满分的同学正要变成新鲜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考试和人生都没得过满分。但我会比大多数人早起,趁交通管制之前,上山看今年的花季。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低下头,迎接人生下一个考题。

 

·宝贝悄悄话                             

孩子的话,有时候让我大笑,有时候让我生气,但更多的时候,它带给我深刻的省思。

上学期快结束前,我看到女儿的联络簿上有一条:「X月X日请缴交阅读记录」。原来,台北市的国小,为了配合教育部「深耕阅读」的计划,因此,每个学期一开始,就会发给一本阅读记录本,要求小朋友将每天阅读的课外书书名、读书的日期记录下来,期末交回学校,统计阅读课外书籍超过一百本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张「阅读奖状」。

八岁的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爱看故事书的她,走到哪看到哪,每天手不释卷。除了家里的、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到同学、朋友家玩,只要看到人家书架上有故事书,总是情不自禁地忘记玩耍,独自坐在书架前,看个不休。

只不过,每天阅读很多书的她,根本不记得、也不可能将所有看过的书,一本一本抄录在「阅读记录」簿上。因此,到了期末要缴交「阅读记录」本时,我便对她说:「你把阅读记录簿带回来,妈妈帮你的忙。」

不料,提醒了她几次,她总是忘记。最后一天,当我看到联络簿写「明天缴交阅读记录」时,忍不住生气地提高了声音,「你又忘了带记录本回来,你看过的书都记录下来了吗?如果没有记录到一百本,你这学期就拿不到阅读奖状了,你知道吗?」

被我一凶,半晌不吭声的女儿,忽然抬头用一双黑眼幽幽地望着我:「妈妈,你不是说过,奖状『并不重要』吗?」

我一时之间,突然愣住。

没错,我确实对她说过这句话。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正在一起回想到底看过哪些书,然后一本一本把书名抄写下来。抄得很不耐烦的我,一面抄、一面顺口对她说:「孩子,读书这件事,重要的是因为你喜欢阅读、而且享受阅读。至于有没有一百本、有没有得到奖状,一点儿也不重要。」当时,刚升上二年级的女儿,已经开始阅读厚度超过一百页的少年小说了,因此我觉得比赛读了几「本」书,实在很没意义。

女儿的一句话,堵得我张口结舌。我到底是在生气她记性不好,还是在怪她对争取奖状不够积极?

沈吟了一下,我换了个语气,诚恳地对她说:「没错。妈妈也觉得奖状并不重要。不过,我记得你上学期末曾经抱怨,同学的阅读奖状比你多。妈妈以为,你很想要奖状。所以,我只是想要帮你。」

她摇摇头:「谢谢你,但我不想要。」

「好。如果你也觉得不重要,那么妈妈就不会再提这件事了。但,你如果没有拿到奖状,也不可以再埋怨。」她答应了。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重要」与「不重要」的一场对话。

我与女儿间,经常有类似这样的对话。有时候,是静静地互相解释;有时候,是大声地争辩。

有一次,女儿跟她的死党一起玩,两个人故意躲在厕所说悄悄话,把弟弟关在门外,于是,受到排挤的弟弟哭着来告状。于是,我们母女对于「人究竟可不可以有秘密」这件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我们并没有说他的坏话,我们只是说『叽哩咕噜』而已。」

「你虽然没有说弟弟的坏话,但你们说悄悄话,这会让弟弟觉得你们在说他。」

「我们难道不可以说悄悄话吗?」

「可以。可是如果我跟弟弟在你面前,故意躲到厕所讲悄悄话,还一边看着你笑,你会有什么感觉?」

「我才不会有什么感觉。」

「很好。那妈妈决定,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只跟弟弟说悄悄话。」

「才不要。」

「那就对了,所以弟弟也不喜欢你跟别人讲话,故意不让他听。你知道吗?这种态度是一种排挤,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我笃信「真理愈辩愈明」。往往孩子们在这样你来我往的辩论之中,才能清楚了解,为什么要受处罚?我究竟是哪里做错?而父母如果可以不用「顶嘴」这顶大帽子扣住孩子,你才会知道,孩子不服气的地方在哪里?他的态度所为何来?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脾气很好的妈妈。忙碌于工作、家庭,蜡烛两头烧的我,经常克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对着犯错、不听话、态度不佳的孩子叫嚣,甚至取出「家法」--送上一顿竹笋炒肉丝。不过,在愤怒之中,我总是努力地提醒自己:「容许孩子辩解」,以及「常跟孩子谈话」。

谈话,是开怀的分享;偶尔,也会有附耳的秘密。

我跟女儿经常在我开车送她去上音乐课的路上闲聊。因为路途比较远,所以是一段很难得的独处时光。「妈妈,什么是情书?你收过情书吗?」「妈妈,我们班上有两个男生喜欢我。」「妈妈,我听到你昨天说,你已经没有钱了,是真的吗?我还有两百元,统统给你好不好?」

有一次,我跟女儿一起洗澡。她说:「妈,我将来可以不要结婚吗?」我问:「可以啊,但为什么呢?」「因为我要跟你住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宝贝啊,你可知道,妈妈不求和你永远不分开,但求永远和你有讲不完的话。只要能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家同:用大量阅读取代精读                      

前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十三日指出,我国教育过分强调「精读」,重视字句解释和背诵,课外读物却很少涉猎,研究生论文写得不知所云、简报言不及义,普通常识缺乏、出国常闹笑话。李家同昨天受东吴大学图书馆之邀,大谈「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长期关心教育落差的李家同发现,乡下学生最大的弱势是没有看书习惯、阅读能力不足,不仅国文教科书看不懂、抓不到重点,也影响到其它科目。

数学命题生活化, 国文不好看呒。

例如现今数学强调「生活化命题」,题目叙述较长,学生答不出来,原因是看不懂题目或没耐心看完,不是数学差,而是国文不好。

他又以畅销书《达文西密码》为例,全书关键只有一个,就是「耶稣结过婚」,许多读完整本小说的人,还是抓不到重点。

阅读不足也影响表达能力,他在研究所常发现,学生投影片都做好了、理念观念都懂,但就是说不出口,报告时支支吾吾,不然就是论文写的前后矛盾,字句不通顺,研究再好也会打折扣。

中文系教授, 也不一定懂「映衬」

他推测其中原因,在于中小学打基础的国文教学,太过强调「精读」,课本选几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教,重视字句解释和修辞,考试问什么是「映衬」,连大学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懂,却要小学生准确区分。

而老师教学时,一直问「作者的原意是什么」?当初马致远到底是写「断肠,人在天涯」还是「断肠人,在天涯」?殊不知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早就说过:「文本既出,作者已死。」任何人都有解释文本的权力。曾有学生拿着《让高墙倒下吧》问他某篇文章的「原意」,他怎么想都想不出。

多看报纸社论, 学习论述的技巧。

李家同强调,正确学习国文的方式应是「大量阅读」,不必咬文嚼字,特别是多阅读小说、报纸。经典小说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可充实许多知识,例如《基督山恩仇记》中就提到股票市场;报纸则可学习论述的技巧,特别是社论和读者投书。

李家同一再强调,如果全国孩子都能大量阅读,一定能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一步就要增加国中小学的图书经费,现在很多地方学校都没有编列购书预算,好几年才进一次新书,他算过,每位学童一年补助一百元,全国也只需三亿元,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应列入常态预算,但他已呼吁了「六次之多」,依旧没有下文。

 

·不会阅读 怎么会解试题?                    

暨南大学教授李家同说,许多孩子学不好,是因缺乏阅读使得数学、自然、社会等科别都产生学习障碍。「看不懂福尔摩斯探案的中学生,与看不懂英文课本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李家同认为,我国教育落差严重,有很多小学生到了四年级仍不会加法,五年级也不会减法。而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症结常因语文能力不足。

他说,做数学、化学题目时,连题目都看不懂,又怎么会解题。尤其近年越来越强调「数学生活化」,结果却适得其反,仅让数学题目变得又臭又长,「学生一看就怕,又怎么会解答?」

李家同强调,应该训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看完一篇文章,快速稳抓重点,透过消化后清楚表达出文中意涵,而非照单全收。

他指出,国人爱追随名师、名作,如当红的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不论是在过去提出「台湾需与中国大陆修好」,或近日「个人需具备第二专长」等论述,「大家都知道。」

另外,畅销书籍《达文西密码》令全球为之疯狂,只要抓到「耶稣结过婚、有后代」的书中重点,就不难发现全书根本拿不出足以左证的证据。

电影「星际终结者」描述一艘既「不战」又「不合」也「不走」的宇宙飞船入侵地球,最后竟靠主角放计算机病毒就能消灭,明显不合逻辑。「外星人要入侵地球前,可能先来买了Microsoft。」

他认为台湾文化过度重视「作者原意」,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空间。考题中时常出现「作者原意为何?」他认为,文学并非科学,「如何解释文章并非仅有一个标准答案。」

李家同举例,元曲「天净沙」中,作者马致远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究竟是「断肠人,在天涯」,抑或是「断肠,人在天涯」就各有不同解释。

李家同过去也曾经遇过读者拿着他的著作来问他究竟「原意」为何,他说,「我老早就忘了。」

 

·学校特色vs.基本能力。                    

最近两则新闻,让我心惊肉跳。第一是,刘揆震怒,责成体委会限期提出提升棒球和篮球计划。第二是,《天下杂志》和《商业周刊》默契十足地在寻找「特色小学」。以《商周》为例,它从全国二六一三所国小中,选出百大特色小学。不知幸或不幸,台东县九十一所小学,居然有十二所上榜。

我担心的是,体委会会不会推出各种政策,鼓励各级学校推动棒运,各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原住民小学,已有棒球队的学校,加紧操练,没有棒球队的学校,纷纷成立棒球队。我也担心因为得到了媒体的青睐,特色小学往后会更加用心,让特色发扬光大,其它的学校见贤思齐,开始努力营造各种特色。

凑巧的是,台东县教育处历年的学校评鉴结果,和《商周》的眼光颇为一致,特色学校在评鉴中是占有优势的。结果,为了营造特色,许多学校除了常年的球队训练,还经常接办各种活动,老师学生被过度动员,妨碍了正常的教与学,到最后,牺牲掉了孩子们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牺牲掉孩子们借着教育往上流动的机会。依照教育社会学的预测,最后,连带会牺牲掉孩子们的未来。

我认识一个可爱的阿美族男孩,小学成绩还不错。前年升国中,上了一个以棒球出名的学校,他告诉我,他每天花四、五个钟头在操场练习,早上练,下午也练,练完球,手臂要泡在冰袋里。(老天,才十三岁!)他说,上课的时候,没有人听课,一直闹,老师也不管。我问他最基础国中英文和数学,他完全没有概念。

台东县对各国小历年的学力测验中,在我的印象里,至少有一半特色学校的分数,是遥遥落后的。有几个学校,在九十一所学校里,国语数学都排名最后十名。我听见某些特色学校校长说:「不会读书没关系,至少可以在XX(运动、艺术、文化活动)上让他们有成就感。」「为了提升(学力测验)一两分,牺牲掉孩子的快乐童年,值得吗?」这些校长认为,教育特色的营造都是为爱孩子,但我却认为这样的教育观点是错的,会害了孩子。

我好奇的是,以校长的教育专业,何以让读书写字算算术变成不快乐的事?有几位校长愿意让自己孩子每天打棒球,吊冰袋呢?小朋友打球、唱歌跳舞当然有快乐童年,如果将来可打职棒,可靠歌唱舞蹈来改善家里生活就更好了。可是,台湾到底有多少郭源治和张惠妹呢?还有,如果小朋友手臂投坏了,他有足够的基本能力让他可在职场竞争,并做终身学习吗?

自有国中基测以来,台东每年都有五十%的孩子,总分三百分里,拿不到一百分,是全国各县市中,永远的最后一名。有的国中,全校平均只有六十七分。简单的说,两个国中毕业的台东孩子,就有一个好像没有念过国中一样,连报纸都看不懂。这个现象不是国中才出现的,我们在国小,甚至国幼班,都看到这种学业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

我们在台东做补救教学实验,李家同教授在中部做课辅服务,几年下来,数据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的基础能力是带得上来的。但是,如果国家政策及学校教育,一开始就假定这些穷孩子不会读书,得另辟有特色的教育蹊径,要孩子们一天练球四五个小时,而媒体又在这当口推波助澜,孩子就真的没有未来了。

我不是说办学有特色是错的,但孩子们没有基础能力,学校是没有资格谈特色的。

 

·「放下它」的超然智慧                         

圣严法师圆寂了,他在生前、身后,留下潇洒的身影,许多智能法语,言浅意深,字短情长,对芸芸众生,更是受用。尤其这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堪称处事应对的宝典。

这四个境界,看似容易,却难做到。许多人连前两关都过不了,但知逃避现实,遑论正面处理。有些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正视困境,直接迎敌,好不容易处理好了,却在心里留着疙瘩,郁郁难解。放下,是最难的课题。

放下,指的是心境上「船过水无痕」的潇脱与看开,不是表面的姿态。外表要表现得若无其事不难,内在要随意自在,其难无比。

书空咄咄的殷浩。

底下要从一个成语说起。这句成语叫作「书空咄咄」,说的是殷浩的故事。

殷浩是晋朝的玄学家。当时流行虚无玄妙的清谈,殷浩是此中高手,一张嘴,一种姿态,名士风范,风靡很多人。

当时流传很多他的事迹。有人问殷浩说:「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财富,就会梦见粪土?」殷浩回答:「官位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所以即将当官就会梦见棺材;钱财本来就是粪土,所以即将得到财富就会梦见粪土。」

殷浩经常随口说出这类至理名言,当时人为之倾心。

殷浩不爱当官,但后来朝廷重用他,让他统领5个州的军事。朝廷的目的是要利用他牵制另一位权高势重的将军桓温。

后来殷浩出征,不幸败北。桓温乘机上疏,说殷浩的坏话,殷浩因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南方。

殷浩被贬,仍然维持原来的风格,保有既定的风采,生活平静,没有怨言,没有被流放的悲愤,但内在情绪真的像外表那样吗?

不,殷浩的肢体语言泄了底,他每天以手指对空写字。邻居和家人顺着他的笔画看去,发现他写着「咄咄怪事」4个字。

咄咄是感叹声、惊怪声。咄咄怪事,指的是令人惊奇,不可思议的事情。「书空咄咄」因此被后人用来比喻失意、激愤的状态。

嘴里不怨,心里愤恨不平。

由此可见,殷浩虽然看似潇洒,嘴里不怨,心里其实愤恨不平,这样难免会出事。某日桓温推举殷浩到中央政府任职,并写信给殷浩告知此事。殷浩受宠若惊,回信同意并致谢意。因为过度患得患失,担心信里答复不得体,封信后又拆开来看,反反复覆数十回,最后竟然漏了信件,就寄出去了。桓温收到空函,大为愤怒,以为在羞辱他,就和殷浩断绝来往,这个人事案也就破局了。不久,殷浩过世。

「放下它」不能只是表面功夫。殷浩看似一派潇洒,居然寄出空信封,可见心事之重。

放下执着,心无罣碍。

还有个故事很有趣:老和尚带着小沙弥要过河,在河边遇见一位少女,过不了河,老和尚大发慈悲,背着少女渡河。过了岸,放下少女,继续向前走。走了一阵子,小沙弥说:「师父啊!佛门不近女色,您怎么可以背着少女呢?」老和尚听了,笑着答说:「我都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

老师父身体背着少女,但心无罣碍,小沙弥却一直想着这事,结果背着少女的反而是小沙弥啊。

和这故事异曲同工的是: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同为理学家,平日道貌岸然,远离声色。有一天,兄弟赴宴,主人请来娼妓作陪。程颢神色自若,不受影响,程颐却紧张严肃。事后程颐问:「吾道中人不与娼妓为伍,吾兄怎么视若无睹?」程颢笑道:「当时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如今,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有妓无妓,全在乎心。程颢超脱了,娼妓在侧,却不在他心里;而程颐的娼妓长存在他心中,宴会结束后,还放不下,他被道德束缚绑架了。

睡觉照样睡觉,吃饭照样吃饭。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与其逃避抱怨不如积极处理,而处理结果不管能否尽如人意,最后都得放下,别扰了心头,乱了步伐,这不只是宗教修养而已,实则放诸四海皆准,职场更是受用无穷。

圣严法师说:「如果真是无法避免的倒霉事,那只有面对它、接受它;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就等于是在处理它,既然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必再为它担心,应该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着:『我怎么办?』而是睡觉时照样睡觉,吃饭时照样吃饭,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这是处事最高境界。

 

·知识的谦卑。                        

有三个人死了以后上天堂,在天堂门口排队,只见门开了一条缝,圣彼得探出头来,说:「对不起,天堂人满为患,现在只能再进来一个人。你们三位之中谁的职业最为古老,对人类的贡献最久,就可以进入天堂。」第一个人连忙说:「那一定是我了,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当年在伊甸园中到处乱跑的亚当和夏娃,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做的,这个过程一定要经过外科手术,所以我的职业最古老!」第二个人抢过来说:「不、不,我是一个园艺学家,当年让亚当和夏娃流连其中的伊甸园,是我们园艺学家从宇宙最初的一团混乱中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才是最古老的行业!」第三个人冷冷地开口:「我的行业才是最古老的,我是一个宇宙学家,你们知不知道,当初宇宙的那一团混乱,是谁造成的?」

宇宙学, 卅年来进展大。

当年我们念大学的时候,宇宙学几乎是笑话一则。讲到宇宙的年龄,使用的描述是「一百亿年加减五十亿年」!虽然知道宇宙在膨胀,但是最后的命运为何,却仍然莫衷一是,有人开玩笑:「持续膨胀作为正一,往回收缩作为负一,维持现状作为零,经过多年研究,得到的答案是『零加减一』!」宇宙学的研究在早期能解决的疑惑不多,创造出来的混乱却不少。但是不过时隔卅年,今天的宇宙学竟然脱胎换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精准的科学!

今天我们知道,宇宙的年龄大约是一百卅七亿年,误差不过百分之五!我们也知道,宇宙膨胀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更让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宇宙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物质」,也就是万千星星银河,全部加在一起,不过只占宇宙中所有「东西」的百分之四而已,其余百分之九十六,是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只知道它们存在,至于它们本质为何,却仍然一知半解!但最终让我们完全认输的新观念,是发现了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一个宇宙,很可能和其它许多宇宙同时并存,大家都只不过是万千宇宙中的一员而已!

宇宙外, 还有万千宇宙。

这个「多重宇宙」的观念,被天文学家戏称为「极端哥白尼原则」。当年哥白尼撑起「日心说」的大纛,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在「天体运行论」中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的位置拉下,换上太阳;但是隔了不到四百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发现,太阳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它连银河的中心都不是!我们的太阳,不过是这个硕大无朋的银河系边缘的一颗中间偏小的恒星,在这个银河系两三千亿颗恒星中,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美国天文学家哈柏继续告诉我们,我们的银河,不是宇宙的全部,不过只是宇宙中五百亿到一千亿个星系中的一员而已,我们在夜空下透过巨大望远镜所看到的许多小片云气,其实都是「别人的」巨大星系!

宇宙中, 我们只有平凡。

一言以蔽之,整个现代宇宙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在宇宙中没有特殊地位,所有的只是「平凡」!话虽如此,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却看到令人动容的一面:人类的形体虽然渺小,但是精神却无远弗届!我们的肉身受限于地球环境,但是我们的思考却可以远及于宇宙初起的剎那!

这个进展过程,让我想起一个电影画面,一个小孩子在一间屋子中尽情探索,当他了解了这个屋子中百分之九十的环境时,他觉得甚为骄傲满意,自己竟掌握了这个「宇宙」百分之九十的知识!不料触动机关,一扇门自动打开,跨步出去,是比原先屋子大上十倍的另一个陌生屋子,他才发觉,自己的知识瞬间从百分之九十掉落到百分之十!学得愈多,知道得愈少!

知识,让我们感受喜悦,也让我们学会谦卑。

 

·说得少,更要说得好                          

当出言不逊、泼妇骂街成为流行,社会的谈话质量直线下降,为何社会却习以为常、不引以为忧?为何不能少说一点,但说得好一点?

最近全球经济不景气,一些本来不想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开始动摇心意,愿意回来就业。我们也赶快把握这个机会,延揽人才,毕竟台湾的金融比较稳定,尤其在国立大学中,工作有保障,比较感受不到金融风暴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在这过程中,我们请了一位在某领域很耀眼的校友回来,没想到,开学第一天,他女儿便哭着回家了,因为在座位排定后,她便回头跟坐在后面的同学打招呼,想不到那个同学面无表情地说,「你不觉得自己没事乱笑很白痴吗?」另一位同学在旁边听到了就加一句「猪头」,这孩子觉得受了侮辱,心中很委屈,一看到母亲来接她便放声大哭,吵着要回美国去。

我听到她父亲的转述,很是感叹。不了解为什么还没进入社会大染缸的学生就会如此野蛮粗俗,我们的教育在教些什么呢?什么时候「出口成脏」变成社会的习惯,甚至时尚,常常在公众场所听到很多人讲话都是非常的不礼貌、甚至粗鲁,而且滔滔不绝,让人耳朵一刻不得清净。为什么我们不能少说一点,但是说得好一点?

在「小鹿斑比」中,小白兔Thumper的妈妈告诉牠说:「如果你没有什么好话可说,就不要说。」怎么现在「泼妇骂街」成了流行,连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在纽约街头一骂二十分钟,遑论电视政论节目中,主持人跟来宾在那里对骂到脸红脖子粗,这对孩子是个好的示范吗?我们社会的谈话质量直线下降,为何没有引起大家的忧心,反而习以为常?一些过去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台面上的语言,现在不但在电视节目上常听见,还变成校园文化,学生的口头禅了。

语言素养才是身分表彰。

语言素养是表示自己身分最好的方式,一个人是不是淑女不在她穿的多么「名牌」,而在她谈吐有多文雅,萧伯纳的《卖花女》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九世纪初,印度人民曾经起来反抗英国殖民政策的暴虐,发生过叛乱,一位英国爵士的女儿被叛军掳去后,化妆成印度人逃了出来,蓬头垢面地来到城堡叫门,守卫的士兵一听她说话,马上开了城门放她进来,因为她说的是伦敦上流社会的口音。人一张嘴就能让人知道他的学养,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现在经济繁荣,衣着已经不能分出社会地位的高下,但是语言素养还是可以。李光耀曾说,「二十一世纪公民必备的竞争条件为:快速吸取讯息的能力和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我们现在缺乏精确优质的语言表达方式,着实令人担心。

我们知道经济愈不景气,服务的态度愈重要,如果对方出言不逊、举止不当,令人不快时,即使不做这生意会亏本,许多人还是会弃金钱而选自尊。看到我们年轻人的语言变得如此粗鄙、行为如此没有教养时,我们如何去跟别人竞争?

 

·欠缺哲学的教育。                                          

圣经说,神以祂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但是,人类究竟是不是真的优于其它动物,而为万物之灵?这个千古大哉问,让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喋喋不休地琢磨了几千年,撇开文字传承与科技运用的决定性优势,人类之所以比其它物种更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应该归功于拥有追求无形价值的天赋,在原始需求的满足之外,我们懂得探索形而上的美好,从建构信仰、艺术、哲学、道德等等的过程里,人类于焉被赋予一个更接近神的形象。

而从近年来的时局观察,不难发现到人类的形象似乎离神愈来愈远,以捅出金融风暴的华尔街始作俑者们为例,当他们害得全球千万人失去工作、房子或是毕生积蓄以后,依然面不改色的地接受千万纳税人血汗攒下的纾困金,发给自己做为红利或是离职金的一瞬间,我们看见了撒旦的眉目阴森。

一味追逐物质 ,注定向下沉沦。

真正让人背脊发冷的是,走火入魔的不只是一条华尔街,全世界都像慢性失血一样,一点一滴地丧失了追求无形价值的天赋。蓦然回首,艺术只是为了投资,信仰只是为了包装战争,哲学与道德仅换来几声轻蔑,原本海阔天高的生命量尺,如今都是用手机、计算机、股票、汽车、华屋等等来做计算单位。《易经.系辞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根本而器物是表象,当我们本末倒置的放弃了「形而上」的飞天长翼,任自己投身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之内,一切与道德无关,就注定陷入向下沉沦的漩涡里一去无返。

前阵子读到了圣雄甘地诠释人类自毁的七大罪状:「欠缺劳动的财富;欠缺良知的享乐;欠缺品格的知识;欠缺人文的科技;欠缺原则的政治;欠缺道德的商业和欠缺牺牲的信仰」,简单几句话,生动勾勒出一个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严重失衡的现代人类,最终难免变得面目可憎。遗憾的是,如今则变成了标榜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社会的真实写照。

价值观的偏差 ,导致社会失衡。

在如此失序的深渊里,我们听到了各界呼吁肇事者负起责任的声浪,也警觉到过度膨胀的资本主义带来的危险与荒凉,但是下台、减税、赔偿、举债都不是回归基本(back to basics)的解决方法。真正失衡的起点,源自教育体系对于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漠视与偏差,也对于泛称哲学的道德标准、精神理想、文化熏陶等等嗤之以鼻;导致家庭、学校甚至于整个社会教育,只用形而下的经济力及技术性来评断高下成败,形而上的真、善、美反而被贬抑到「不实用」、「变现性低」的范畴,加上学校与社会都不愿触及政党与宗教的敏感神经,从此日复一日,间接地将大众的价值观真空化,乃至每天听闻害人者获得奖励、贪污者厚颜狡辩、侵略者自诩正义,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与纠正。承接圣雄所点出的人类七罪,这种「欠缺哲学的教育」也可被视为现代文明的第八罪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类是不是以神的形象而生,你我可能有不一样的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人类重新培养对无形价值用心感应、欣赏的资质,才能在每一个风暴的山水穷尽处,看见白云出岫的生机。

 

·台湾教育的刽子手                                  

上个星期,笔者有幸参加一家电视台座谈「从放牛班谈起」,其中女主持人说:「这十年教改弄得如此差劲,影响了我们好多夫妻的感情,我认为台湾是全世界最会因子女的教育而父母吵架的国度,是不是你们教育工作者该扛起这种重责大任?」她的话代表许多家长的心声,乍听之下,似乎家长都没错,十年来教改的惨败全归因学校。但真是如此吗?

本人就事论事,举了一个美国新总统欧巴马关心子女教育的例子。记得去年六月中,那时我正在美国long stay时期,报载某一天,欧巴马的竞选活动突然告停,因为他们夫妻俩准备飞往加州,参加那十一岁的大女儿的足球比赛(只是夏令营的某一活动而已)。看到这则新闻,我真的很惊讶。而欧巴马的突然改变竞选行程并没受到指责,反而拉高不少百分比的民意支持度。

最近有人高唱「第二次教改」,教育又重新被端到台面上剖视。明明老师、校长和坊间教育专家大声疾呼:「把每一个孩子拉上来」、「孩子功课要减压」、「不要只当直升机父母」、「不可巧立名目偷设资优班」、「放学后与周休二日让孩子自主」…。但最后都是做不到的口号。大家渐渐觉悟到,教改长年以来,真正错综复杂的症结居然是家长。那是躲在孩子后面的怪兽,横阻在老师校长前面的刽子手。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早已该颠覆,完全不适用于这个新颖的时代,因为很多问题的孩童,背后居然长期站着一个黑影,干扰教学的行动--无时无刻在做错误的示范,一步步将台湾的教育逼入死角。君不见台湾已有一万六千家的安亲班和补习班(未立案的还不算),依照人口比率,准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一校养七家」。接近放学之际,各补习班安亲班派出一大堆人手前往学校领军排队,浩浩荡荡的像大军压境的带往他们的基地,这岂不是世界第八大奇景。

台湾的教育主导权已改由安亲班掌握,家长迷信补习班,在经济萧条的时代还宁可多花钱去报名加课,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没有人敢说他们的不对,一万六千家也不可能同时倒闭,而家长不放心由学校来主导,何况,很多连锁企业和地方民意代表正是这些安亲班补习班的背后老板,他们的心态哪会希望台湾的教育步入正轨?他们往往脑中只有一个定论:「教育即考试」、「教学即分数」。

其实美国开放教育的优势,譬如:美国让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重点,都有学习主题,也都有精彩的回忆。很多人讶异「为何美国中小学每天都那么早放学?」他们的两段放学(中午一点五十和下午二点三十),学校就全部净空(高二、高三也不例外)。

美国孩子在校学习时间那么短,为何不会比较笨?我想真正的答案,就是他们的教育都不曾被家长和外来的补习班主导及破坏。

是时候了,台湾的家长必须要觉醒,台湾的父母必须接受「再教育」,此时国人必须回归下面几个问题:到底教育是什么?难道人生只为考试和分数?主动学习和上进的动机千万不可消失,而温水煮青蛙的折磨,是否是导致台湾孩子的生存斗志荡然无存的主因?更重要的,无限的K书和补习是否会让孩子长期疲乏,全都聚在「大闷锅」和「压力锅」内,如此下去,台湾的教育还有救吗?

教育孩子本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不能推托,更不能寄望坊间的安亲班、补习班,而且没那么困难。我认为台湾的教育是你们「家长」自己把它搞砸的。奉劝家长们回头是岸。

 

·敬佩白冰冰的智慧。                           

我深知家庭会伤人,也确知家庭是永远的避风港,端赖家人如何共同经营。至于既造成的「共业」,能否随着年岁的增长,智能亦增长--尤其是晚辈,因而有圆满结局,或减低彼此再伤害的可能,冰冰小姐无疑地是典范!

侯炳莹小姐出书谈其家庭冲突,母亲、兄长都是名人,家庭隐私倏忽成为公共话题,闻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情何以堪呀!对侯家的遭遇,身为外人当然不能置喙,甚者,连劝说的立足点都很难,毕竟那是侯小姐的经历与感受。

倾阅中国时报2月22日〈白冰冰自爆从小遭母虐打〉的报导,不禁由衷敬佩冰冰小姐。白晓燕案给冰冰小姐的打击更非任何人所能承受,再由报导知其一生的坎坷与奋斗,对从小虐打,至今仍会折磨她的母亲,却云淡风轻地说:「我一辈子都受她精神、肉体折磨,这是我的宿命。」

谈及侯家事,她以「同理心看侯炳莹,认为这是她抒发情绪的方式,侯家该包容同情,『时间沉淀后,一家人没什么无法解决的事。』」冰冰小姐这一段实证后的智慧,似老生常谈,彷佛人人会说,但出自冰冰小姐之口,掷地铿锵,孰能驳之?

原生家庭是塑造人格的最初场域,恩怨情仇、悲欢离合都于此经历,无论温馨或血泪,点点滴滴刻骨铭心,谁都无法抹灭、否认。对亲情间的爱恨情仇,究竟是要放下?宽恕?忽略?执着?报复?唯有当事人方能厘清、抉择。

我深知家庭会伤人,也确知家庭是永远的避风港,端赖家人如何共同经营。至于既造成的「共业」,能否随着年岁的增长,智能亦增长--尤其是晚辈,因而有圆满结局,或减低彼此再伤害的可能,冰冰小姐无疑地是典范!于此,再次老生常谈,宽恕不是释放仇家,反而是令自我囚禁的灵魂重获自由。祝福侯家,家庭和乐!

大学学测刚发成绩单,媒体又一窝蜂地追逐满级高分。悲哉!学历不等于学力,知识不等于智能,考上名校不保证人生幸福,国小毕业的冰冰小姐走出逆境,蜕化生成圆熟的生命智慧,当然,她曾经付出最昂贵的「学费」!反观自我,我们亦跌跌撞撞于人生,「学费」缴纳了,能否长智慧?同时,别再迷失于分数、学历。

 

·谈「勇气」                                         

这阵子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看到不少让人难过的报导,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不只国内外金融体系损失惨重,各行各业与普罗大众也遭池鱼之殃。国际上有富豪大亨因财富一夕间化为乌有而走上绝路、国内则有单亲爸爸因找不到工作选择结束生命,一条条触目惊心的社会新闻令人不胜唏嘘。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虽然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却也绝对没有过不了的关卡,一个人只要有勇气,总能为生命找到柳暗花明的另一村。「生命」要「活着」才有意义,既然有勇气自杀,为何没有勇气突破难关?这让我想到我的老友单国玺,身为天主教枢机主教的他经医师宣告罹患肺腺癌,尽管一开始难以置信,但他仍选择勇敢面对,甚至展开全省巡回的「生命告别之旅」,前往学校与监狱分享心路历程与生命价值,让人很佩服他的勇气与毅力。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时的失业,不代表永远找不到工作;一时的不如意,不代表将来也会不顺遂。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的穷困年代,物质生活比现在贫乏许多,米缸里常穷到没有米可煮,只能以窝窝头填饱肚皮,尽管生活困顿,但我却从未听过父母喊过一声苦,照样乐观过日子。我相信这是因为勇气使然,因为有勇气,所以不怕苦。也因为走过艰困的岁月,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命里的酸、甜、苦、辣。

我从事外交工作多年,「勇气」也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之一,让我能坚持到底,更加笃定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也让我在外交事务中可以勇敢地为国家发声、为大众争取应有的外交权益。然而,尽管「勇者无惧」,但却不能「有勇无谋」,逞匹夫之勇。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应做的首件事就是先把心定下来、静心思考该怎么做才是克服关卡的最好方法。

挥别了二○○八,迈入崭新的二○○九,在此我也祝福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比过去更勇敢、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

 

·疗伤止痛                             

心灵受伤,是每个人成长过程必有的经验,学会如何面对受伤,才不容易再受伤。然而疗伤止痛却需要智慧,以避免自艾自怜延迟伤口的愈合,增加更大的痛苦。

你可以用以下流程处理所遭受的伤害:

一、接受它:承认人人都会有受伤的时候,学会接受事实。这些伤痕可能来自你的老师、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同事朋友。我们得先接受它,承认这些问题带给我们伤害与不愉快,视而不见或加以美化并不能解决问题,想要疗伤首先得承认那是伤口,鸵鸟心态不能帮助我们减轻痛苦。

二、放下它:不要将受伤的事实一直扛在身上,学习放下这些问题,饶恕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的一刻,就是自由的一刻。

三、超越它:既然放下了,就向伤害说再见,然后大步跨过去,勇敢地向前迈进,不让伤害成为我们的牵绊及拖累。当你勇往前进时,它就远远地抛在后头了。

 

·生活教育, 是教育的根本。                         

「现在学生愈来愈不懂事,连最基本的跟人打招呼都不会,不知读书读到哪里去了?」大人常有这样的感叹。

「这些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简直目中无人,真是缺乏教养,学校生活教育需要好好检讨。」这种情形颇为常见。

「就我看来,好像学生年纪愈大,生活习性愈差,例如:穿着随便,礼节欠佳,不知让座,也不知站起来跟人握手,学生需要再教育。」生活教育似乎出了问题。

「整洁、秩序、礼貌,应是生活最重要的内涵,可惜学生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行为表现实在令人失望。」经常听到这种声音。

「生活教育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倘若一位学生生活习惯很差,书读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将来也不会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的确有些道理。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空的,没有教育的生活是盲的」,生活教育应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平心而论,国小阶段之生活教育成效要比国高中为佳,国高中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表现,受到批评较多,其原因是否学生身心发展所致?或是学校教育偏差?或是家庭教育失调?或是社会风气影响?需要加以正视。

个人时常面带笑容,表现文质彬彬,穿着整齐清洁,待人接物或应对进退合乎礼节,极易留给别人良好印象,亦是受人赏识的关键所在。有些学生成绩不怎么样,但总是讨人喜欢,在于他表现不一样的气质和行为,这就是生活教育的效果。

 

·培养学习热忱, 越早越好。                              

有些能力你可以在19、20岁时再培养,但对「学习」这件事的动机和兴趣,及早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事。

未来人才该具备哪些能力?长期观察世界趋势,并依此向全球提供教育建言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面对变化多端的全球化时代,曾提出一份报告:〈关键能力的定义与选择〉(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架构未来人才必备三大关键能力:

其一,「人际」能力,包括:与他人一同学习、生活、工作;建立、处理人际关系;尊重、欣赏他人文化与价值观;处理情绪与感知他人情绪;表达与倾听;分析双方利益、达成双赢协议的能力等。

其二,「自我负责」能力,包括:做好人生规画与设定个人目标、了解自己的才华与极限、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选择适切工作的能力、将梦想化为行动的能力等。

其三,「活用知识」能力,包括:语言的说、写、表达、沟通能力;数理运算;活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搜集、分析、组织、判断、选择);活用新科技并使之与生活结合的能力(如计算机、网络、视讯、网络社群、网络营销、远距学习等)。

过去台湾多数小学将OECD第三项能力,当成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忽略了前两项能力。即便是第三项能力,也试图以分数测量,而忽略「整合、活用」才是关键。

除了上述报告,OECD每三年会针对全球十五岁学童进行能力测验(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更是全球教育界的重要指标。商周特别专访这项项目负责人、OECD教育部指标与分析处总监史莱克(Andreas Schleicher),这也是第一个采访OECD教育部的台湾媒体。

史莱克接受本刊越洋视讯采访时指出: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态度,是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表示,有些能力可以在二十几岁时再培养,但对「学习」这件事的兴趣和能力,及早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事。 以下是专访纪要:

《商业周刊》问(以下简称问):你负责全球学童的能力测验,请谈谈透过PISA发现最重要的教育趋势?

成功特质 ;懂得分析、创造并应用知识。

史莱克答(以下简称答):这十几二十年来我们观察到,这世界对于处理例行、惯常事务能力,处理例行量化、运算能力的需求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这类型能力可以透过自动化、计算机运算来达成。这类型的能力很容易教,也很容易测验,也是传统学校教育中擅长的。但我们发现,传统学校教育中所善于教授的东西,在现今社会中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因此,PISA的设计构想,不希望只是测验学生在传统学校课程中学得的东西,而是希望知道学生从获得的知识是否能进一步延伸、应用在日常生活。

有人批评,PISA并不是一个合理、公平的测验,因为许多测验的题目学生没有学过。他们是对的,但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在真实人生中,你将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你不可能预先练习过所有问题的答案。能整合运用已习得的知识,来创造出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问:PISA的测验对象是十五岁的学生,你认为个人一辈子的学习态度与关键能力,早在十五岁以前就已大致定型吗?

答:其实年纪不是重点,它未必一定是十五岁,也可以是十四岁。

根据我们在加拿大、澳洲追踪一些学生从小到大的发展中发现,在初级教育(primary education)中,学生都已逐渐建立了一些影响未来的关键能力与态度;而学生在十五岁后学习的知识,都只是强化这些能力或态度。

在PISA测验中表现良好,并不单指「知道什么」,更是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有足够的动机持续学习。

有些能力你可以在十九、二十岁时再培养,但对「学习」这件事的动机和兴趣,及早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事。

问:你刚刚提到了一些关键词,诸如创造、取得以及运用等,请问这些是未来人才能力背后最重要的特质吗?

答:最重要的是主动的学习模式;主动创造知识的能力。

就拿科学来说吧,假设有些学生日后进入研究科学的专业领域,可能到时候他们所接触的科学知识中有一半目前根本还不存在。我们不可能教导学生「所有」的知识,因为到他们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有许多新发生的知识,我们现在根本还不知道。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中真正能成功的人,不是只懂得累积知识的人,而是懂得分析、创造、建立知识,并将它应用到生活中的人。

芬兰经验: 不同学生不同教法,教师自行设计课程。

问:在PISA的测验结果中,我们发现韩国与台湾的学生,都是学科分数高却自信低,迥异于美国学生。你认为是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教育制度的影响?

答:我想这并不是只有单一因素,不过教育制度可能占了一大部分。以芬兰来说,它在一九六○年代进行教改后,整体表现都提升了,但文化没变,所以不是文化的影响,而是芬兰在教改中采用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简单来说,他们不再是老师用同一种方法教所有的学生,而是老师会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法和内容,对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但是会针对不同的需求,依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机、态度而调整,我们称这种是「极度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必须招募许多有兴趣、有能力的老师加入。

此外,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对每位学生都有很高的期许,并且提供足够的资源给予支持。

另外一点是,优秀的教育体系中,很强调自行建立知识。以芬兰为例,没有人明确告诉老师该教什么,教育制度仅明确说明学生该学会哪些知识,但细部的教授方式及课程内容设计却是教师的责任,因此教育体系只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连结,而非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的身分不再只是「转授」知识,而是要负责规画出适切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未来期待: 学生有「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问:PISA除了测验学生的阅读、数学及科学三种能力外,在二○○三年与二○○六年分别加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两项新的测试,为什么?未来还会增加新的项目吗?

答:有一项相关的能力,PISA一直很希望能够评量的,是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许多要素,必须要有指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这两项我们在二○○三年的PISA测验中已经进行了;在接下来二○一二年里,我们希望能测试出学生如何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运用这些能力。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以欧洲为例,有时候进行一项新科技的研发制造,会牵涉到上万人参与在其中,因此合作的能力很重要,这就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虽然大家都认为这很重要,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很个人,每个人独自考试,而且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拿的也是个人的分数,他们接受到的是很「个人的」而非「群体的」教育方式。因此关于人际互动这点在期望上与实际教育中是有落差的,PISA测验是个重要的推手减少这个落差,它能够提醒各教育系统,人际合作关系落实在教育上有多重要。

问: 最后我们想问:学校好坏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从PISA的报告中我们发现,在芬兰就读不同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到五%,但台湾却高达四五.八%,较OECD国家的平均值三三%还高。

答:这对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件值得关注但不容易解决的事情。以台湾来说,即使整体的PISA测验表现不错,但不同学校间学生的表现却有明显的落差,但是在一些优秀的教育体系里,如我之前提及的芬兰、加拿大,这项差异就没这么明显。

要将个别学校的影响力缩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着手,找到最优秀的人才来当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教师。以芬兰来说,各校学生间的落差之所以小于五%,就是因为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下,选择任一所学校的差异不会太大,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都较为整齐。

 

·承认吧!人都有未尽之处。             

女儿上高职的第一堂统计学课,老师开宗明义「统计学」,以学生家长的学历作现场统计。女儿回来后生气地转述一位同学因为父母是文盲,面红耳赤地举手,窘得不得了!我虽然向女儿宽慰这也许只是老师一时的思虑不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学的确不足取。虽说学历的高低,没什么好骄傲或羞耻的,但高中的学生正值爱脸的年龄,要他们在众目睽睽下公布父母的低学历,也真的让人感受极度的不舒服。法国导演楚浮的电影《四百击》里,描绘一位含冤被罚的学生,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过程,对老师无心之过所引致的可能后果,有淋漓尽致的痛谴!影片最后孩子那张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脸孔,让人看了心痛难当!

孔子闹离婚: 世上没完人。

然而,当老师的也只是凡人,只要是人,一不小心就会犯错,所以,如何谨慎地回避犯错的机会很重要,而犯错时坦然承认并由衷致歉,也是必须的身教。我观察到我们的教育太强调「法古今完人,养天地正气」,去哪里找完人?正气又是如此抽象!上大学时,老师盛赞孔子是圣人,同学笑问:「既然是圣人,他离婚的事怎么说?」老师的答案让人喷饭:「连圣人都无法忍受的女人,又是一个怎样糟糕的人!」孔子周游列国,为国事操劳,他怠忽婚姻的经营,假设真的离婚,恐怕可怪罪之处要较太太为多,老师欲盖弥彰,并非智举。

我从年少时期就对教科书中大禹的行为感到生气,为了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何等冷血的父亲!其实,孔子的伟大是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大禹的重要是运用了疏导的治水方法,这两人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履践理想的方法,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但也可能因为过度从公,疏忽了人际的其它环节,人生本来就难以求全,实不必强作解人以「圣人」或「完人」相期。承认他们也有未尽之处,让他们回归凡人的角色,坦然面对失误并检讨如何改进,才不致让教育失焦,徒然引人反感。同样的,老师偶而也会犯错,承认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敷衍粉饰,甚至蛮悍地强辩。

老师会犯错: 道歉不丢脸。

前一阵子,我发下期中考卷后,为了让学生知道分数的评量标准及如何作答会较周延、丰富,我打算请最高分的三位同学将考卷让其它同学传阅、观摩,当我征询高分同学举手时,一位女生笑指身旁的男同学,我不知是她故意的捉弄,追问得了几分,那位男同学窘得红了脸,悻悻然说:「四十五分啦」,顿时引来哄堂大笑。我表面故作镇静地请他参考同学考卷改进,实则为自己粗疏的暴露学生的低分惶惑不安,一整天都心事重重。凑巧次日清晨,我和那位学生在校园不期而遇,我们相互微笑颔首,错身而过十公尺之后,我鼓起勇气转身唤他,为前一天的失当举措致歉,那位学生先是一愣,随即笑开了脸,回说:「老师不用担心,期末考我会更加努力,一定设法考好。」那样的清晨,阳光温煦,微风拂面,学生转身大踏步走了,我伫立当地,不争气的红了眼眶,为着自己没能细心回避错误,更感激学生的天真宽谅。

师不吝改进: 学生幸福。

陶渊明曾为他的儿子找了一位仆役,殷殷叮咛儿子:「今遣此吏,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因为疼惜自己的儿子而雇请仆役代劳,然仆役也是他父母的最爱,渊明提醒儿子要心念及此,善待他人骨肉。而每一位学生不也都是带着父母成龙成凤的热切期待而来,老师如果都能秉持陶渊明将心比心的仁厚心肠,提防成为日本学者渡边一夫所说「固执己见的机器」,一方面谨慎避免错误发生,一方面不吝承认并改进错误,以身教成全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学生幸甚矣!

 

·心事独白-来不及拥抱                             

看着一个生命在你眼前慢慢枯萎,是种长时间的凌迟;我很害怕过于亲近母亲,会造成我不可能疗愈的失落。

母亲对我而言,有着很复杂的意义。

从小,母亲常常跟父亲口角,也不顾家中经济状况,买一些过于昂贵的东西或是捐钱去作法事。她有时半夜不睡觉,只为了重新安排家里摆设。这对要上学的我,是种不能抱怨的精神干扰。后来在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决定跟父亲离婚。从此我对母亲产生极大的不谅解,她等于剥夺我享有完整家庭的权力。

过了几年,母亲和父亲决定复合,但是他们的婚姻还是时好时坏。即使当时母亲已经被诊断有躁郁症,在年轻的我眼中,那只不过是更显现母亲的适应能力不足,还有长年念佛的鸵鸟心态。到我高三那年,母亲得了癌症。大概是因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药物的治疗,消耗母亲过剩的精力,她反而开始睡得比较好。但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跟母亲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那应该是种逃避吧!看着一个生命在你眼前慢慢枯萎,是种长时间的凌迟。我很害怕过于亲近母亲,会造成我未来不可能疗愈的失落。

就算是母亲的生命毅力过于惊人,还是没有办法抵抗死神的召唤。但我一直觉得这对母亲还有整个家,都是一种解脱。没想到,有一天透过妹妹,我不经意发现当初母亲回来的原因:她有一次回家看到年幼的我时,突然发现她没有办法丢下我去过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于是,她决定回到父亲的身边。

那当下,在眼眶打转的眼泪泄漏了我内心的激动。母亲已经尽全力在爱我了,即使她知道她尽了全力,可能也是个从世俗标准看来不及格的母亲。那也是我首次开始调整我和母亲间的距离。

去年为追求梦想,我远度重洋。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亲戚告诉我,母亲曾经被送给其它家庭当养女,一直到两三岁有了记忆,才被接回到原生家庭。顿时间,我五味杂陈,突然可以理解,为何母亲这么喜欢小孩?为何母亲对她的家人这么难分难舍?为何母亲的情绪这么容易波动?如果谈到被父母亲背弃的伤痛,母亲所承受的,根本远远大过于我。

我三十一岁生日前两天,出乎意料地梦到母亲两次。在梦里,母亲作着她的拿手好菜,殷殷告诫我要好好照顾自己。起床后,有一阵子我恍神不能自己。时间终于到了,我终于敞开我的心胸,愿意去接近母亲。而这居然花了我二十几年的时间。

生命,对那时的我和母亲真的都过于沉重。虽然,我早从母亲抗癌的精神中,学习到对生命的乐观。只是,我仍无法克制地思念母亲,即使现在的我在内心拉近了与她的距离,却永远失去了拥抱她的机会了。

我许下一了个生日愿望:盼望母亲能看到我在美国努力的过程。因为这样,我才不会辜负她--一个对生命如此热爱的勇者。

 

·一碗稀饭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纳、被肯定」。

投资「爱与关心」,就能点亮孩子的心灯。

长久以来,金城的爸妈都在都市里工作,听说感情不好,也很少回来南投看金城这「独子」。每天,念四年级的金城就和阿嬷住在一起,相依为命。

也因没有父母教导,金城变成一个顽劣的小孩,他在学校里,常欺负同学;放学时,路边捡到树枝,就往人家院子里丢;有时,甚至捡石头,莫名其妙地对小朋友乱扔。一天,有个老阿嬷带着孙子来向我告状,说金城又拿石头丢她小孙子……

说真的,我很头痛,金城没有父母同住,行为是如此顽劣、乖张,我也讲过他好几次,但都没用,他还是我行我素。

不过,金城的体育很棒,赛跑都是「第一名」;相反地,我的小儿子手脚不灵光,赛跑都是「最后一名」。所以我灵机一动,就对金城说:「金城,你赛跑那么棒,你来当老师儿子的『赛跑老师』好不好?」

金城很高兴地说「好」!可是我那才念一年级的儿子十分害羞,不肯学赛跑!不过,金城天天很有耐心地,自己跑操场、示范给我儿子看;跑了六、七遍之后,我儿子才肯和金城手牵手、学习慢跑。

一天,金城发高烧,两天没来学校上课。

中午,我到菜市场买了一些苹果,再到金城家探望他。金城,和阿嬷住在一个又黑又暗的屋子里,他的小床,就摆在客厅的角落,没有窗户,没有亮光。

全身发高烧、躺在客厅小床的金城,一看到我,就开始掉眼泪;而年老的阿嬷也难过地在一旁说:「这囝仔发烧成这样,我嘛不知要怎么办?他爸妈已经半年多没回来看他了……」

我从来没看过金城哭泣过,以前他都是顽劣不冥地向人扔树枝、丢石头。可是,这孩子,爸妈似乎已经不要他了;他,躺在床上,孤伶伶地,把一张哭泣流泪的脸,转向阴暗的墙壁!

我靠近金城,蹲下来,摸摸他的额头,拭去他眼泪,也用凉的湿毛巾擦擦他的脸,并把苹果放在他的床头。看着金城,我突然觉得,他不是顽劣、不听话的坏小孩;他,只是缺乏「爸妈的爱」的可怜小孩啊!

此时,我抚摸着金城的头,看着他的泪,嘴巴也哼唱着「儿歌」--「藤摇篮,竹摇篮,好像一只小小的船;小宝宝,闭上眼,快快坐船出去玩!飘大洋,过大海,不用桨、来不用划;小宝宝,闭上眼,快快坐船出去玩……」

不久,咱们南投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学校附近也是极为严重的灾区,房屋倒了,到处断垣残壁,没水没电,电话不通,大家也都不敢住在高楼,纷纷跑到空地住帐篷。而我和家人,晚上也舍六楼住家(还好大楼未倒),而暂住在我教室里。

那时,学校停课,灾区一片残破、荒乱的景象,我们白天也都到处当志工;说真的,班上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地震中罹难,我真的不知道!可是,当我偶尔回家时,我听到电话录音机中,有一个声音,打了好几次来问:

「老师,妳好吗?……我骑脚踏车到处找妳,都找不到妳……老师,妳好吗?……」那,是金城的声音--多么可爱、多么温暖的声音!

两天后,金城骑脚踏车到学校来,意外发现我住在教室里,他好高兴;他看我在教室没有水,就立刻回家,在路边排队、要水,然后抬了一大桶水来教室给我。

隔天,当我清晨六点醒来,发现教室外的窗台上,放着一大碗「热腾腾的稀饭」;正当我查看是谁放了这稀饭时,只见一人影从远远办公室的角落闪过。我没看见他的脸,但我真心收下他的好意--吃下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翌日,清晨一起床,开门,教室外又是一碗「热腾腾的稀饭」!这次,他不巧被我撞见了,是金城,跟我心中猜想的人一样!于是我问他:「金城,这稀饭是你拿来的?」金城点点头。

我又问:「那稀饭是哪里来的?」

金城不好意思、羞怯地说:「老师……是我早上五点多去跟人家排队,要来的!」

此时,我的眼眶顿时红了起来!

孩子,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一大早起床、跟人家去排长长的队,把一大碗「热腾腾、充满爱的稀饭」送来给老师!

这,淡淡的菜稀饭--是我一生中所吃过「最香、最好吃」的稀饭!

感动小启示:

教育心理学中,有所谓的「亮点治疗」,亦即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其「生命的亮点」;老师和父母,都必须尽量发觉其「亮点」,并藉此鼓励他、赞美他、给他有表现的机会,也让他的生命亮点「更加明亮」!

其实,教育,不就是在「点燃孩子的心灯」、「点亮孩子的希望」吗?

爱的教育,并不在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因此,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纳、被肯定」。只要我们有慧眼,就可以将驽马,变成「千里马」;只要老师有耐心、有爱心,顽劣的孩子也可能变成「钻石」和「珍珠」啊!

 

·心中有阳光                       

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境,判断别人的作为,每个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同样的夕阳,有人感受到美丽绚烂,是人间绝色美景,是一天最精彩的结束;有人则感受到落日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带着遗憾与凄凉。

同样的雨中漫步,有人把它当难得的经验,感受细雨飘在脸上的诗意,享受雨中的迷蒙,那是人间浪漫的极致;有人则是抱怨上天的折磨、破坏了出外踏青的情境,细雨变成恼人的元凶。

春夏秋冬,物换星移,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都是人生不断面对的情境,没有人能逃避,大家都要公平的面对。问题是,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心灵的镜子,来反射外界的变化呢?

健康、光明、善良,都是好的答案,自己的行事作为,直道而行,无愧我心,也用同样的心情来感受世界,体悟别人的行为,这面光明、正向、健康的镜子,会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引导自己走上向上之路。

心中有阳光,想的都是光明正道。只问自己是否全力以赴,不管外界是否风雨交加;只问自己是否仁慈友善,不论对方是否作恶多端;只问自己是否坚毅执着,不论事情是否艰难险阻;只问自己所得是否本分应得,不论别人是否超额据有……。

心中有阳光,看世界美丽动人,看人间平和喜乐,看家庭知足美满,看朋友真情对待。遇机会,知把握,勇敢向前;遇困境,不怨怼,小心因应;受人恩惠,常怀感恩,知回报;为人所害,反求诸己,宽宏原谅,不求报复,一切天理循环,自有定数。

只不过,红尘俗世,只有少数人心中有阳光,大多数人放不下人世的爱恨情仇,放不下人间的功名利禄,顺境时,得意自满,忘其所以;失意时,怀忧丧志,怨天尤人,在名利的驱使下,心魔滋生,阳光退却,成为是非池,所为尽是是非事。

就算心中有阳光,也不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能远离魔障,在长期挫折煎熬下,人会怀疑畏怯,心中的阳光会隐去,黑暗会扩大,重回是非人,重做是非事。

在演讲会上,在我的部落格中,都有年轻的读者问到:在工作职场中,他一直坚持正道,努力做事,但是总是有不合理的制度、不聪明的老板、不正派的同事,让他遭遇各式各样不同的困难,请问该怎么办?

这些个别问题,我实在无法回答,因为有太多细节我可能不了解,但我能说的就是心中有阳光,就算一时乌云掩月、白日蒙尘,我们都要坚持,不要重做是非人,这是我的答案。

 

·谈「耕耘」                              

年轻时,胡适先生曾送我一幅墨宝,上头写着「要怎么收获,先怎么耕耘」,这幅字至今还挂在我的书房里,我把它视为人生座右铭,影响我至深。「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所穿、所吃,无不仰赖各行各业辛苦耕耘而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即使是吃的一粒米,也是农夫每天辛苦耕耘的丰收结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礼物,更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

我想到以前在美国耶鲁大学求学的时光,那时为了把握机会学习,我每天夜以继日地在图书馆苦读,从图书馆开灯读到晚上熄灯,只要有时间就拚命看书,从文学到历史、地理无所不读。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但也因为有那段「耕耘」,让我顺利拿到了学位,同时也培养出我做学问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我,只要读到一本书,我就会习惯性地把它读熟、读通,而不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只求学、做学问如此,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亦然,三花棉业董事长施纯镒日前出书自述奋斗历程,告诉大家他是如何从一个卖棒冰的小贩摇身成为跨国企业的大老板,如何在八岁时开始沿街叫卖、自食其力。如同施纯镒所言,他的成功并不是特别受到老天爷眷顾,而是因为「踏实做人、努力做事」的态度所致,换言之就是「辛勤耕耘」的结果。

对照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工作不好找,让不少社会新鲜人埋怨「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但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功与否与「景气」并没有太绝对的关系,重点在于他自己「争不争气」。一个人只要愿意力争上游、脚踏实地做事,总会有出头天的一天。因此,我常告诉年轻人「社会愈是不景气,自己愈是要争气」。唯有认真耕耘每一份工作、用心投入做好每一桩事,才能帮助自己在人生历程中更上一层楼。

 

·教孩子情绪管理                         

人的大脑是终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长与改变,而改变最快的时期就是童年。婴儿刚出生时,他大脑中的神经元比他成年以后的还更多,但是因为大脑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婴儿自出生后,大脑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经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联结成强的回路。决定谁被留、谁被删的就是经验,尤其是童年的经验。

我们的感觉皮质区在幼年时就已成熟,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在青春期前也发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额叶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岁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绪管理经验,对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绪特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机,这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崁入神经网络的基本架构中,不太会因后来的经验而改变。

最近的研究报告发现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讥笑、排斥、忽略)会改变基因,造成长久性的伤害,如忧郁症和自杀。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的神经学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脑,其中十二名为无受虐纪录的自杀者、十二名为曾受虐的自杀者,十二名为车祸意外死亡者。他们发现童年的受虐会改变下视丘--脑下垂体--肾上腺(HPA)这个压力反应机制,增加自杀的倾向。小时候情绪的创伤造成大脑永久性的伤害,包括结构上的改变,如联结两个脑半球的胼胝体变小。

过去「行为主义」盛行时,很多人说孩子哭时,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励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记了婴儿不会说话,哭是他表达需求的方式,不准对他的需求做反应,等于是忽略他。

现在的做法是婴儿的摇篮直接放在母亲的床旁,使婴儿眼睛一张开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脸,给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绪成长最重要的条件,直接影响他人格的成长。父母应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从观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学习自己的情绪管理,例如四两拨千斤,用幽默来化解尴尬及用正向思考来处理问题。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绪风暴未形成前,跟他谈,把情绪化解掉。目前坊间很流行的用殴打不倒翁来出气,是个错误的情绪教育方式,这只会使愤怒者愤怒的情绪更亢奋,因为它更加活化大脑愤怒的神经回路,而且养成迁怒、泄愤的坏习惯,从研究得知,负面情绪应从认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凯根(Jerome Kagan)的长期研究发现孩子的脾气是可以改的,四个月大听到巨大声响会吓哭的婴儿,长到四岁再测验时,只有一半还会如此,小时候害羞的孩子,长大不见得害羞。所以只要给予适当的教导,孩子先天的脾气可以被导正。凯根认为「情绪维持几秒,心情维持一天,性情终身打造」,他教父母从情绪着手,改变心情,稳定成性情。

在现在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教导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绪,是给他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不可等闲视之,更要从小做起。

 

·台大学生 也要重新「学读书」                    

面对新机会,台湾学生更需要站稳马步,锻炼基本功。读原文书、写报告,就算是台大学生,也要从头开始学会怎么读书。

午后走进台大共同教室一楼大讲堂,教授对着黑板独自讲解着公式,两三百人的教室只听见冷气低吼,学生却睡成一片。

学习方法不佳,加上毫无生气的教学方式,使得台湾的学生普遍有学不好的现象;即便是台大,光这学期,就有一千两百位大一新生寻求个别学习咨询,平均每十四个人就有一位自认学习情况不佳。

大一学习的好坏,几乎决定了未来学习曲线。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60年就开设新生讨论课(Freshman Seminar),辅导新生透过「学习如何学习」适应转变。

随着愈来愈多新生学习遇到困难,国内大学已逐渐体会「大一学好,大学成功一半」。台大透过新生专题、个别学习咨询,政大开设「大学入门」课程,全力引导新生顺利过渡。

然而,大学生学习困难的背后,原因究竟何在?

学习动机低、策略不足。

首先,他们面临学习动机低落的困境。

过去,大学生是少数菁英,经过层层筛选,学习动机强烈。如今大学录取率已达九成,许多大学生「不知为何而来」,学习被动、自我要求也低。

学生把大学当高中念,学习策略没跟着进步,也是学习困境的另一个主因。

「只有work hard在大学是行不通的,」台大师资培育中心教授符碧真,常遇到许多学生原文课本查满了单字,却一个重点也讲不出来。她形容,这是把读高中英文课本的方法,套用在读原文书上。

台大去年九月针对应届毕业生调查,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洗礼,四成的学生仍有书读不完、不擅撰写报告、不擅口头报告的困扰;三成认为自己缺乏读书技巧、缺乏阅读原文书能力、上课无法专心。

大学生学不好,也与部分老师们制式的教学方式有关。

某堂生物化学课上,教授发下一张复杂代谢路径图后,就低头「独白」解释起来,茫然的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只能感叹自己和生化八字不合……。

事实上,由于成长背景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大学教授必须理解这种转变,适度调整教学方式,并给予引导。

网络多媒体世代:多任务、图像思考。

这个世代的七年级大学生,第一项行为特征是「多任务」。

仔细观察大学图书馆里读书的学生,就能发现学生如何多任务:桌上摆着一本厚重原文书,紧盯笔电屏幕,同时在七、八个浏览器分页上转换,随时有MSN讯息跳出,耳上挂着耳机,不时还打手机简讯。

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主任徐新逸分析,多任务的特质一旦遇上传统单向讲课的教授,学生就会开启「休眠模式」打瞌睡。

新世代学习的另一项特征,是「图像化思考」。

台大教学发展中心学习促进组组长丁诗同,某次在遗传学课上,讲解完基本观念后,投影出红、绿荧光鼠照片,转头一看发现台下原本昏沉的同学们,眼睛全亮了起来。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解释,这一代的大学生从小习惯电视卡通、漫画,养成「跳格」图像思考与认知习惯,无形之中却也削弱了理解文字逻辑、抽象思考的能力。

面对这一代普遍缺乏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行为与过去大不相同的大学生,该如何对症下药?

解方一:掌握「大学怎么学」。

回归基本面,导引大一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第一步。

去年九月起,符碧真为台大一年级新生开设「新生专题:大学学习与自我探索」,要学生从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重新学起。

她让学生从练习「SQ3R」大量阅读技巧开始,学会大学生该有的原文阅读量。「SQ3R」是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F. P. Robinson)1946年提出的一套阅读策略,在美国高中广泛使用。

「SQ3R」分别代表综览(Su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第一步先让学生分组,在有限时间内(例如十分钟),阅读长篇学术文章并简报大意。

经过几次强迫练习后,学生不得不学会快速综览,辨认不同层次的大标题、小标题、主题句,从结构抓出文章大意、论述逻辑。

接着让学生练习找出问题意识,将文章标题转化为问句,然后在内文里「找答案」。如此一来,阅读原文课本时就有清楚目标而不易迷失,效率也跟着提升。最后,把课本盖上,回想问题意识和内文间的逻辑、论点,重复几次,就能强化记忆。

经过一学期实验,二十几位学生终于放弃了「直接硬啃」、不断查单字的苦读方式,学会「庖丁解牛」,从大结构解析原文课本,理出逻辑。

学会拆解段落与辨识逻辑的阅读方法后,下一步是转换成写作能力。

她带领学生从「让读者容易理解」的角度,理出写作大纲,一步步写出结构分明的六千字读书报告、口头报告。

「大一就掌握学习方法,才有四年自信心的正循环,」符碧真说,现在知识汰换太快,掌握学习方法,才是大一教育的根本。

解方二:看见自己的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评估能力,也是关键学习技巧之一。

政大教学发展中心数字学习组组长李昌雄,这两年透过信息科技让学生「看见、听见」自己的学习状态。他要求学生以校内wiki平台记录缴交作业、心得等学习历程,彼此观摩。

同时,要求学生使用可同步录下影音的简报软件PowerCam,每份简报文件附上「讲解」上传、每堂课安排学生两两互为贵人,向对方解释澄清概念。

「听见自己混乱的讲解以后,才知道原来理解不够,」李昌雄解释,「自觉不足」就会引发学习动机。

解方三:为学习动机点火、添柴。

要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主任许新逸鼓励「不知为何而来」的学生,频繁接触并采访毕业系友,探索毕业出路。清楚的职涯地图就能让学生「看见隧道出口的光亮」,燃起学习动机。

引起动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利用学生的兴趣。

淡江大学视觉传播课程上,同学们分组上台秀出一张张叙述流畅的电影分镜图,把网络作家九把刀小说笔下的杀手形象刻划出来。

大众传播学系主任杨明昱巧妙利用了学生对九把刀小说的兴趣,导引学生阅读文字、再转成分镜图作业,「影像要深刻而感动人,背后还是要有文字思考,」让学生在强化影像思考长处的同时,也深化阅读能力。

把枯燥的课本信息,转化为学生周遭切身实例也是好方法。

身兼信息管理系教授的李昌雄,在大一「信息系统导论」课程前两周,跳脱课本抽象的导论,要学生分组观察统一超商的结帐流程,从查研究论文、实际到超商店头纪录、采访请教,让学生从每天接触的便利商店中,「悟」出背后支撑整个统一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结帐与情报信息系统。

比起单纯讲授课本,经过亲身体验的学生,更热中学习。

解方四:学习辅导与支持。

过去大学着重心理辅导,事实上学生往往更需要「学习辅导」。

以淡江大学为例,淡大学习与教学中心固定为大一新生进行「学习风格」调查,协助学生认清自己学习行为的特征,透过工作坊辅导、给予建议、追踪。

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适合不同学习方式。例如,有些学生是行动型学习者,比起单向讲课,更喜欢动手实作、小组讨论;有些则是图像型,透过图片、流程图、影片学习时记忆效果较好。

淡江并把学生学习风格调查结果,转交导师,让导师更能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而给予个别关注辅导,迈向真正的因「材」施教。

大学生学不好,源自于「教」与「学」间的失焦。

透过理解行为、引发动机、掌握方法,大学生可以摆脱「学不好」的命运,自我培养为「专业学习者」,大幅提升学习成效。

 

·观念平台-教育的羊群效应。                          

不久前,广达董事长林百里在一场演讲场合里,劝他的台大电机系学弟妹「考虑转系」,引起不小震撼。

但对最优秀的脑袋而言,转系却可能是最难答的一道题,因为这个动作的下一步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在短期内没有任何正解保证。选择何去何从,不但困难,对最优秀的脑袋而言,尤其如此。

长期以来,台湾最优秀的脑袋在他们的受教育生涯里,经常是最没选择欲望的一群,或者更严重地说,是最没自主性的「羊群」。面对即将踏入的大学生涯,他们其实只能连结「最高分」或「第一志愿」的类组科系,至于在「最高分」与「第一志愿」这个代名词背后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则更多是取决社会流行意见、家庭期待与未来的经济报酬。从某个角度来看,许多最优秀的脑袋根本是过早放弃了自己探索人生的机会。

曾有一位资深医师跟我说过,干这行毋须绝顶聪明,但绝不能悖情逆性,因为技术可以教,而人格、兴趣、热情,却很难透过上课来改变。遗憾的是,他确实目睹了若干不适合当医师的学生,而这种错位之所以不断重演,其中一个状似荒唐,却又在我们社会里几乎是毋须说的共识是:当初考那么高的分数,不填医学系可惜。

连日来,关于台生大量赴波兰习医,以及医学教育拟朝学士后医学系改制等争议,皆凸显了下列两难:一方面,次优秀脑袋却合适从医者如何与「第一志愿」窄门取得协调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社会流行价值不变,教育不是解放自己的人生选择,则就算开再多的轨道,则也只是让不甘饮恨者取得入场券而已,未必是最合适者胜出。

同样地,当公务员与国营事业征才也因景气不振,而变成分数堆砌出来的就业「第一志愿」时,它的隐忧便是所有考生都只在乎能否录取?而与这份职业的相关承诺无涉。若然,则台湾将会拥有全世界最严格录取标准,却是公务意识最淡薄的文官队伍。

如果最优秀的脑袋不是遍地开花,而是对社会流行意见的齐一臣服,则其羊群效应也将是某种社会风险的制造机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便回忆到,过去三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学高材生如何疯狂到金融圈朝圣,彷佛不进华尔街就等于才智浪费。但问题是,当最优秀的脑袋都在错误的方向、挤在同一个地方、干同一件事时,却让全球经济被这群人捅了个大窟窿。

现在,英国也已有人在这个金融风暴的低迷时刻,庆幸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当最优秀的脑袋都免不了大量失业,被迫离开金融圈后,或许也正是改变英国那种金融--消费导向的畸形体质的契机。

假使电机系第一志愿的光环不再,我倒希望未来的台湾各个领域都有敬业乐业的杰出者,优秀的农夫、厨师、公务员……,而不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重新找一个新的「第一志愿」取而代之。

 

·我们就该这样长大吗?           

国小五年级时,我从潭子乡下转学到台中城里。音乐老师要我们全班同学以国歌的旋律比画指挥动作,紧接着,我被叫到讲台上单独示范。我永远忘不了音乐老师厉声奚落我:「乡巴佬」、「土包子」、「笨蛋」时,四周同学扬起的哄笑,我含泪下台,好强地不让眼泪落下,心里受伤且羞愧难当。

次日,老师从朝会的队伍里将我唤上升旗台,指挥全校师生唱国歌。面对天外飞来的荣耀,父母既骄傲又欢喜,同学也欣羡不已,只有我对音乐老师的喜怒无常满怀愤怒。老师的羞辱正中乡下孩子自卑的痛处,至今想来,当日的辛酸犹然历历如在眼前!

被老师羞辱, 伤痕一辈子。

语言暴力对敏感的孩子而言,更胜肢体的体罚。这个可怕的经验,让我在当上老师后,格外谨慎小心,甚至矫枉过正,对学生不当言行,非但未敢厉声斥责,连正确的教训也怯于出口,我好怕学生即使表面嘻笑,心里跟我当年一样受创严重。

朋友聚谈过往,几乎每位都可以说出一、两桩类似的难堪事。一位曾因家境贫穷,没钱理发,被老师用剪刀从前额正中央剪了个大窟窿,他躲躲闪闪回家,在头发恢复秩序的好几个礼拜内都抬不起头来;一位数学不佳的朋友,屡屡在解不出答案的黑板前,被老师一再斥责:「光会吃馒头,把个脑袋吃得像个大馒头!有什么用!一点内馅儿也没有。」他因此怀恨馒头,连带痛恨卖馒头的爸爸!甚至因此好长一段时间都拒绝再吃馒头。

上学成噩梦 :谈什么教改。

一位女生曾因别扭地不肯听老师的话和同学握手言和,被当众狠狠甩了两记耳光外加奉送的「贱胚」二字!儿子上小学时,我曾抽空去送便当,接近教室时,赫然听到老师正不耐烦地责骂一位学生:「你是猪啊!怎么教都教不会!去!去!站到猪圈里去!」原来数学题目算错了,被罚站到讲台旁边儿用粉笔画出的所谓「猪圈」的大圈圈里!我立即闪身窗口外的几十公尺处,就怕一不小心撞见被贬斥为「猪」的学生羞愧窘迫的眼神。

黄昏时分,日光微微,难堪的心事被一一摊展。有人叹息,有人气愤,却也有人下了这样的结论:「虽然如此,我们不也都走过来了!小孩就是要操啦!不能太宠腻他们!否则,将来一点受挫力也没有。」我嗒然若失,为朋友误以屈辱为训练、错以忍辱负伤为受挫能力的良性积累而怅然。如果教育只在原地踏步,老师听不到角落的低声啜泣,求学竟成为孩童悲伤的源头,而学校也没有设法改善的动机,今日的学生犹然受着我们昔日所身受的苦,孩子还得继续为师长的不当言行自行止痛疗伤,那还侈谈什么教育改革!

师不出恶言, 身教胜言教。

近日教育部警觉于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正大力推动学生的品格教育。我以为学校是知识传授的圣殿,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不只是拿来当考题用,老师若能以身教示范-不动辄口出恶言,一定比滔滔的言说更具影响力吧!(本文作者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教授)

 

·过度学习 ,伤害孩子思考和创意。          

孩子具有无穷的学习潜力,但常因学习方式不当,导致天赋受到埋没或发展受到限制。

华人世界的家长普遍相信「明星学校」或「名牌学校」的魅力,认为孩子一旦就读明星学校或名牌学校,将来就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行为,加上一连串考试,孩子就迷思在分数之中,读书是为了考高分,是为了考好学校。

因而孩子就必须从事反复练习、反复背诵和不断考试,这种机械化学习意义何在?值得深思,孩子的青春在过度学习(overlearning)岁月中度过,这种没有假期的生活,真是情何以堪!

过度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背诵知识不易遗忘,但却大大伤害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意能力,而且也扼杀孩子学习兴趣。试想,一位青少年花费这么多时间和心血,背诵这么多的知识,对于孩子的生涯发展和工作能力有帮助吗?

过度学习只有增加孩子更大的压力,并无助于孩子身心发展。因此,要避免孩子过度学习,除了改变价值观外,各种考试和取才方式,都必须进行通盘性检讨和改进,才能有效降低过度学习的现象。

学习为了考试,考试领导教学,窄化了学习内涵。学习的高层次目标-增长智能和变化气质,过度学习是很难达到此项目标。

别让孩子过度学习,把时间还给孩子,孩子才能找到学习的趣味,享受学习的乐趣。

 

·快乐的秘诀。                          

瑞典古腾堡大学的一群研究人员,针对「人该怎么样才会感到快乐」进行大规模研究,结果发现「朝工作目标努力」比起「完成目标」更能让人感到快乐。

研究显示,中了乐透大奖固然会让人兴奋,但这种快乐的感觉并不能持续太久,就像完成目标一样,只是一时的快乐。而朝着工作目标努力,才更能使人感到满足,天天精力充沛。

这项研究报告颠覆很多人对快乐的想法。我们常以为唯有达成目标才能获得快乐及满足,很多人拚命追求结果,来不及享受发展的过程,以致于让自己落入疲累不堪的光景中。

何不调整一下步伐,以品尝咖啡的心态,欣赏自己的努力及付出,并且怀着感恩的心往前走,你会在努力的每一个阶段中,为自己找到快乐的元素。

 

·忽略的智慧。                            

在美国加州的岛上,有一种鸟叫美洲鹰。由于市场上有人高价收购,当地人对美洲鹰进行疯狂的捕猎,导致美洲鹰在岛上绝迹,人们再也看不到牠的踪影,认为这个物种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了。

美洲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一只成年的美洲鹰,是体重达到二十公斤,两翼自然展开达到三公尺的巨鸟。牠在海面上飞行时,一个俯冲下来,就能抓起一只小海豹飞上天空。这种鸟绝迹了,人们很后悔当时冲动的行为。

在大家认为世界上不可能再出现美洲鹰的时候,美国一名专门研究美洲鹰的科学家阿.史蒂文,却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了绝迹多年的美洲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体形庞大、习惯在海上飞翔的美洲鹰,竟然能在拥挤狭小的岩洞中生活。

阿.史蒂文发现,洞中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岩石,岩石与岩石之间最大的距离是零点五英尺;最狭窄的地方,两块岩石几乎紧贴在一起。有的岩石薄得像刀片,有的岩石尖得像钉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身体庞大的美洲鹰无法生活,连麻雀恐怕都很难栖身。美洲鹰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所有专家都难以想象。

阿.史蒂文利用高科技的方法,在洞中捕捉到一只美洲鹰,然后用许多树枝把牠围在中间,再用铁蒺藜做成直径为零点五英尺的小洞,试着让牠从洞里往外飞。

美洲鹰一下子便从零点五英尺的小洞里飞出去了,速度快得谁也没有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阿.史蒂文只能透过录像的慢动作观察。

录像的慢动作显示,美洲鹰在穿过小洞的一剎那,翅膀紧紧地贴在肚子上,双脚直直伸到尾部,与伸直的脖子和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巨大的躯体在瞬间变成一条又柔又软的面条,进而轻松做到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

在对美洲鹰研究中,阿.史蒂文还发现,美洲鹰身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老茧子,老茧子的坚硬程度可以与岩石相抗衡。可见,当时美洲鹰为了躲避人类的追捕,来到这样的岩洞里,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让自己庞大的身躯能穿过岩石之间狭小的缝隙,在一次次地受伤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终于让自己的身上有了老茧子以抵御岩石的摩擦,让自己庞大的身躯柔软到可以瞬间成为一条直线。

美洲鹰无法躲避人类的捕杀,无法改变岩洞的狭小,但是牠却改变自己,进而获得新生,让濒临绝迹的物种得以延续。

作为人类,很多原因会把我们逼到连翻身都不能的狭小空间。想要活下去,我们就得像美洲鹰一样,不断地缩小自己,以腾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缩小自己是很困难的,可能会流泪,可能要受伤,但是只有勇于并且甘愿缩小自己的人,才可以穿过狭小的缝隙,获得更广阔的天空。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和家庭,无法选择决定我们前半生命运的平台。无论这个平台如何,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都无法改变,所以不必抱怨,只需要承认和接受。

但是,我们绝对有办法选择自己后半生的道路、生活环境或是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第二次出生,也同样能赋与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有人说,自己有想法没办法,但是翻身的办法很简单,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至于什么是正确的办法?就是能使自己翻过身站起来,而不会摔倒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心态是我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最应该学会并且运用的,就是忘记和忽略。

二十岁之前,我们应该学会忽略,而且必须学会忽略。忽略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生存技能,特别是一个人处于弱势的时候。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就应该忽略别人说你是一个穷人;如果你出身低微,你就应该忽略别人对你鄙视的眼神;如果你没有背景和关系,你就必须忽略别人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与你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你就有必要忽略他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忽略是对别人的一种宽容,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忽略是对自己的一种减压,也是一种使自己活得更轻松、更简单的方法。它能使自己专心地做自己应该做的,或喜欢做的事。忽略困难,就等于给自己力量。

学会「忽略」,忽略一个本不属于你的强加,就卸下一个本不属于你的重负;忽略一个本属于自己的公平,就能争取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忽略自己无法专注的事情,对人生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跨越。

然后「忘记」,忘记自己无法承载的东西,对自己就是一种最简单的释放;忘记一个错误的开始,就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束;忘记曾经盲目的选择,就可以争取一个清醒的拥有。

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忽略和忘记是医治心灵创伤、甩掉包袱的最好办法。学会忽略,心态就能平和;学会忘记,精神就能轻松。忽略和忘记,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力量,只要你还走在奔向目标的路上。

 

·在垃圾桶罚站的资优生。                    

有位资优班的小朋友,就读某名牌中学,曾热爱数学,大学学力测验数学考了卅多分。

被老师骂, 资优生放弃数学。

从热爱到痛恨数学,源自一位数学老师。老师的数学呱呱叫,据说英语发音有点抱歉。这位学生调皮,上课头一天他就建议,老师如果B和D发音混淆不清,干脆就用台语的「猪」代替D好了。于是结下梁子,老师年轻气盛,大发雷霆,痛骂那个学生是「垃圾」,找来一只大垃圾桶罚学生站在桶内。此后师生互相看不顺眼,每堂课都罚站,受罚时再有动静就驱逐出境。不久小朋友的几个死党也被牵连,经常一并受罚或被轰出教室,他们乐得在课堂外消遥,吃便当。后来他们一上数学课就捣乱,随即被老师赶走。一个学期下来,数学完全跟不上,自此痛恨数学。

受教权利: 没有人可以剥夺。

名牌高中发生的真事,值得关注。师道严、师道尊,声誉卓著的名校,那容得顽皮孩子撒野!校规必须靠师生共同来维系。但是教不严,师之惰,资优班学生脑筋快,伶牙俐齿,有意无意消遣老师两句,站在讲台上的那位,绝不能把资优生当垃圾来处理。屡屡驱逐学生于课堂之外,是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学习权利,有亏职守。不论这位老师的数学知识有多丰富、高明,他处理师生关系种种行径,证明此人不适合当老师,何不另谋高就。教育工作,不容亵渎。

为人师表是神圣的任务。据统计,小学生第一次写「我的志愿」这篇作文,百分之七十的孩子长大了想当老师。老师曾是每个孩子的偶像,他们依赖、仰慕、崇拜老师。是偶像先将粉丝视若粪土,然后出现叛逆不逊的一群。顽劣、学习不用心、品行不端的学生,永远拥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政府、学校、教师无权剥夺。

广设大学: 不如先办好中学。

台湾的教育经过诺贝尔级大学者、教育家的精心改革,如今却露出一付快要「下市」的光景。大学院校超过一百四十多,总分考十八分的高中毕业生也能上大学,那不叫野鸡大学又该叫什么?十四万多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英文,两万多分考卷放弃英文作文,等于百分之十五的考生廿六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听说教育部今年的经费多到消化不完。或许重点都错了,教育改革不应广设野鸡大学,满坑满谷的大学生,英文水平只有国中生程度,先好好办中学吧!因为现在台湾的名牌中学也很差强人意了。

毛润之先生说:「人的因素第一」,或可用在教育工作上。成功的教育,有效的学习,取决于每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师道严、师道尊的后面,还要加个「师道亲」。「亲」有和蔼可亲、亲近、亲民、亲密的意思。漂亮校舍、教室装冷气、神气的制服、电子化设备,都不能取代最基本的Chalk and Talk,老师在黑板上写、尽心尽力的教。Powerpoint、幻灯片、电影、计算机,不是学生最需要的,教育不是远距离教学贩卖知识。老师和班上同学建立长期互动、教学相长、信赖、关怀、呵护…,未来的主人翁才能逐步成长。

那位小朋友很怀念他超级严厉的国文老师,动辄罚背书,罚跳绳数百次,说跳绳可以长个头。小朋友会背不少古文,身高一八0公分。

经费有剩 :拿来培育好老师。

花不完的经费就投资做教师培训,其它的教育改革大家受够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下就报。       

人世间的因果关系,不像实验室中的单纯,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氢与氧结合便产生水。而一般人却总要求老天爷有明快的赏善罚恶,连睿智如司马迁者,在《史记.伯夷列传》也感慨:伯夷、叔齐这般仁者却饿死,颜回的好学乐道,亦贫困而早夭;盗跖杀人无数,横行天下,竟然寿终正寝。不禁疾呼:「这就是所谓的天道吗?」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之类的「解套格言」因应而生了,我却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下就报」。

当与人冲突时,血压上升,心跳加速,怒气冲冲,生理、心理都受到伤害;被人欺负了(也可能是误会),或嫉妒他人的好,轻者心怀怨怼,重者心存报复,在那一当下,内分泌不正常,血脉贲张,清明的良知被逐渐吞噬,岂不是当下就受恶报?不平之心还不知要延宕多久?更不用说当存心去做伤天害理的勾当时,身心所受的恶夜风暴般的狂击。反之,诚心的爱人、助人,以宽厚的心胸、理性的思维看待人事,当每做一件「对的事情」,心中生出一个「对的念头」,在那一当下,心里是安定、祥和的,而且愉悦、欢喜的心持续良久。

一天之中「为恶」越多,受到越长时间的「报应」,花了很多时间折磨自己,夜里扪心自问,这是不快乐的一天。长久累积,回首这些年的生活,大概要感叹:生活不幸福!「为善」愈多者,自是较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充实、有意义。

再者,身教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潜移默化,「为善而快乐」的家庭,也教养出相同气习的子女,这就是祖先积德,祖宗庇荫。

 

·别再只知道标准答案                          

当各领域都在用科际整合来寻求进步时,台湾的考试还没脱离标准答案,在知识因相通而跃进的时代,思想死板的学生要如何与别人竞争?

七○年代,在我念研究所的时候,我们的院长就一直鼓励我们去修外系的课,要我们开拓自己的视野,他说科际整合是未来的趋势,只专精一个领域会限制自己的出路,一定要熟悉至少两个领域。

果然不久,神经心理学界就要求有关失语症、失忆症、失认症的研究论文必须附上病人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图,标明大脑受伤部位才会被接受刊登,我们被逼着去熟悉脑造影的知识。

不久,小儿科医生开始出现在我们实验室,因为威廉氏症候群孩子最早的症状是心律不整,所以需要小儿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再接着是遗传学家,因为他们是第七号染色体缺了十五个基因,再下来,语言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一个个都加入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团队。我看到了院长所说的未来必然的趋势在我眼前展开。

但是我怎么想都没有想到现在科际整合走到几乎任何领域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共同点,印证了「知识是相通的」这句话。前几天,我在国家音乐厅看到了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配上真人在计算机3D虚空间的肢体舞蹈,把「春之祭」诠释地天衣无缝,那个联合创作的结果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震撼」。

我本来不喜欢前卫的作品,从来不曾听完过一次「春之祭」,但是那天,舞者在虚拟的空间狂舞,我们看到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跳到死,因为她是春之神的祭品,她的手指透过3D眼镜,几乎伸到你的鼻子前面,那种观众和演员在同一个时空间的感受,使你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换成你被要求舞到死了,肢体的舞动跟音乐的旋律丝丝入扣,过去觉得不入耳的地方现在不见了,只觉得舞者和音乐天人合一。

那天我坐在音乐厅内觉得很骄傲,想不到竟有人可以创造出这样动人的艺术表演出来,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而我忝为人类的一份子,与有荣焉。

创造力必须在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之下才会出现,全世界都在解开孩子身上的枷锁时,我们的教育却和这种科际整合的精神背道而驰,我们要求小学生去背大学生都不一定懂的修辞学名词和定义,我们的考试还没有脱离标准答案,受的教育愈高,受到标准答案的荼毒愈深,思想愈死板、愈不会变通。现在高考六○%为硕士生,普考九○%为大学生,如果我们不及早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多元评量,以后我们的公务员会愈来愈僵化,因为他们受的僵化教育比以前都更多年。

科际整合是团队合作,要求成员打开心胸,接纳不同背景人的不同观点,现在整个社会最缺的就是「包容」,无法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意见或表达方式。如果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跟别人一争长短,我们必须赶得上潮流,搭得上趋势的列车,我们在品德教育上必须开始教「容忍」了。

 

·累的话,就停下来休息吧                

当你的体力超过负荷时,就可能发生意外。

当你的大脑感觉疲倦或痛苦时,错误就会增加。

生命中到处可见效益递减法则:

越努力,只会让你质量越来越差。

当你的身体说话时,仔细聆听。

把吊床绑在两棵树之间,然后好好休息。

你永远可以明天再完成。

而如果你真的没有明天,至少把今天过得比较好。

 

·适性教育, 才能开启孩子潜能。           

每个孩子资质、天赋、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导致有些孩子学得很快,有些孩子学得很慢。

传统的制式教学或僵化教学,未能考虑孩子个别差异,显然不符孩子学习需求,无法让孩子得到良好学习效果。

为让孩子有效学习,教师要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然后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效果才容易看得出来,也才不会让孩子视学习为一种苦差事。

所以,很多学者强调适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发展适合学习者本性和个性的教育。孔老夫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可说是适性教育最好的诠释。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豪尔.迦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分为八种智慧,包括: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

每个孩子在八种中智慧中互有高低,有些孩子语文和数学智能很高,可是音乐智能可能很低,所以教育很难达到让孩子拥有八种智慧都完全具备。因此,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掘孩子八种智慧中的优势,施予适切教育方式,以有效开启孩子学习潜能。

教育不是要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也不是要让天才都变成庸才,而是要考虑孩子个别差异,善用适当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有效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其本赋和潜能,才符合教育本义。

 

·那天,我为老爸洗澡、洗头                      

爱,就是在家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

「用声音、用眼睛、用行动」来关爱父母。

从小,父亲就很疼我,经常买玩具给我,带我出去玩,有时候也会跟我一起洗澡,帮我抹香皂、擦背、洗脸、洗头,一起泡在浴缸里。那时,我不懂得什么是亲子之情,但我的心里,总是感到十分温暖、快乐和满足。

然而,日子过得很快,现在我父亲已经将近八十岁了,他不幸罹患了帕金森症,行动不便,右手也不自主地不停抖动。爸爸经常一个人眼睛恍惚、失神,甚至眼光呆滞。平时,他吃饭、走路、上厕所、喝水、洗澡……都需要家人的照顾,无法自己行动;也因此,照顾父亲生活作息的责任,就落在我母亲的身上。

可是,母亲的年纪也大了,她平时要买菜、洗衣,又要天天为父亲喂食、扶他行走,还要帮父亲洗澡……真的好辛苦!于是,我就尝试为父亲洗澡,来减轻妈妈的负担。

不过,您知道吗?我和父亲的个子都是高头大马,身高都超过一百八十公分;所以,两个又高又壮的男人,挤在一间空间不大的家中浴室里洗澡,真的感到很别扭、尴尬,也很折磨。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带父亲到温泉旅馆去泡温泉,也顺便帮父亲洗澡。嗯,太棒了,这个想法太好了!于是,我开着车,载父亲到北投,找了一家温泉旅馆,在公共浴室里为父亲洗澡。

一开始,我对父亲的全身赤裸感到很不习惯,也很不自在,因为,在我心目中,父亲就像个巨人一样,是我敬仰的对象。当父亲在法院当法官时,有崇高的职位,也很威严,不苟言笑;而在家里时,他是一家之主,对我们小孩,家教非常严格。然而,在这时候,我帮父亲脱光衣服,两个人都全身赤裸;眼前的爸爸,八十岁了,老了,脸上、额头上满是皱纹,头发也稀落、斑白;双手、双脚的肌肉,也都已松弛,动作迟缓,脸上显得十分无助。

真的,我心里非常尴尬、手足无措,甚至,我的眼光不敢和父亲直视。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用香皂抹在爸爸的身上、腿上,帮他擦抹、搓揉,也帮他洗头、冲水……

温泉,温度热呼呼的,我舀起温泉热水,冲淋在爸爸的身上;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对爸爸这么做。

回想小时候,爸爸也曾经帮我抹香皂、洗头、冲水……当时,我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如今,我已经四十多岁了,爸爸忙碌一生,为社会贡献了一生,如今年迈了、齿牙动摇了、头发掉落了,甚至得了帕金森氏症,而使他的手不停地抖动。我看见他脸上的落寞、无奈和彷徨。

冲净完身体,我轻扶着父亲,缓步地走;两个大男人,光溜溜地,一起走进浴池里,一起泡在热呼呼的温泉里。这时,爸爸轻轻地闭上眼睛,放松肌肉,享受着许久以来未曾有过的泡汤片刻……

过去,我一直以为,拥有财富、地位,让家人有更好、更舒服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当我帮年迈、有病在身的父亲洗澡时,我才体会到--「爱,就是在家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

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抱起刚出生的小婴儿,逗逗他、亲亲他,因为小婴儿很可爱,皮肤很白、很细嫩、很讨人喜欢,而且,我们也喜欢小婴儿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乳香。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很不喜欢闻到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不是吗?

我们的双亲,年老了、生病了、走不动了,甚至尿失禁;或是有些老人身体不适,没有洗澡、洗头,身上散发出臭味,有时也可能满屋子里都是尿骚味,所以少有人愿意去亲近他们,也不愿去帮他们擦大便、换纸尿裤。我们可能都找外佣来做这些卑微、恶臭的事,也常对年迈的父母,失去了耐心与爱心。

在这高龄化的社会,我们有一天都可能变成病痛缠身、孤苦独居的老人,而我们的子女,也都可能因工作忙碌,或嫌弃我们,而不在我们身边来照顾我们。于是,我全时间投入了「传神居家老人照顾」的工作,也希望,我们都能「用爱,来拥抱被我们忽视许久的年迈亲人」!

感动小启示:

「你今天微笑了吗?」

「你今天和父母说说话、谈谈心,让他们微笑了吗?」

微笑,能增添生命的色彩;微笑,能让生命充满了力量;微笑,能让人的心情从忧郁和阴暗的角落走出来!

所以,人只要微笑,只要有阳光的笑脸,就十分迷人。

想想,当我们微笑时,是不是也让父母微笑了?还是惹他们生气了?生活中,与家人要有更多正面的沟通、亲切的微笑;尤其对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抱怨、就争执,或冷落疏离。

想想,父母年纪大了,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笑」?不要让父母有限的年岁,都在难过、流泪啊!多和父母说说话、多陪陪父母,因为,「爱和沟通」是--「用声音、用眼睛、也要用行动」--用温柔和善的声音说话、用真情的眼睛关怀、用具体的行动陪伴,让父母感受到满心的温暖,也流露出喜乐的微笑!

 

·为什么「阅读」需要「理解」?                     

很多人以为推动阅读就是「让不看书的孩子看书」或「教孩子看很多书」,所以父母努力买很多书给孩子,或者带孩子到图书馆借很多书;学校举办「阅读达人」竞赛,谁看的册数多,就可以获得奖励;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只要孩子愿意读、喜欢读,阅读力、理解力自然提升。

可是,为什么政府、学校、图书馆推动阅读多年以来,我们中小学生在全球阅读能力评比的成绩却不理想?教育主管机关觉得没有面子,希望找到原因;老师和家长也很焦虑,纷纷寻求教导阅读的良方!

阅读理解是一个建构知识的历程,能理解即是能够解释信息,能够连结已有知识和新信息,能够运用信息。读很多书,但没有读懂,或者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这样的阅读对孩子的帮助是很有限的。

那么,要如何才能提升孩子的阅读力呢?例如,一本看似没有结局的故事,其实,作者在字里行间,或在图画里给了很多线索,孩子有没有找到这些线索,能不能找到这些线索,继而根据这些线索去推论结局呢?这些种种都与孩子的理解力有关。

所以,父母、学校老师,图书馆说故事、带读书会的志工,都得先了解「教」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运用适当的读物材料,方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读懂」。

柯华葳教授继《教出阅读力》以年幼儿童的父母为主要对象之后,继而出版《教出阅读力2--培养Super小读者》,本书的出版,对小学老师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诚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为即将进入真正阅读文章阶段的孩子所写的书,书中内容主要是提醒和建议学校教师教导孩子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提升阅读力。

此外,与孩子互动最亲密的父母,如何在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呢?如果大部分的父母都具备教导阅读的知能,他们了解一些策略和方法,那么对孩子将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父母也需要有一本深入浅出的工具书,让他们可以很快掌握方法,运用在亲子共读和床边故事时间。本书对这些家长来说,也就是最好的宝典。

除了父母和教师之外,我也鼓励儿童图书馆员、图书馆和小区说故事、带儿童读书会的志工多多参考本书,让阅读的活动不只是好玩、好听,也能设计对孩子阅读力、理解力有所精进的阅读课程,让阅读活动不再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次。

公共图书馆是孩子周休假日和寒暑假最重要的阅读场所,如果图书馆带领阅读活动的志工和馆员也学会了教导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搭配家庭父母的指导、学校老师的教学,每个环节都有着健全的机制,那么环环相扣之下,对中小学生阅读力的提升将大有帮助,未来我们的孩子在国际阅读评比上,相信也绝对可以逐步超越其它国家的。

 

·贴心是培养出来的。                        

镇上常有务农的邻居贩卖新鲜农产品,我尤其喜欢他们栽种的稻米与土豆,不但减少了外食的机会,还吃出健康,也吃出对这些农友的信任。

其中一对夫妻为人忠厚诚恳,应是第二代接掌祖传事业的人,常听他们叙述上一代如何吃苦耐劳。如年过八十的老母亲,仍每天左肩背农用工具、右肩扛捆绑之柴,在田埂上走着,劳动健身可见一斑。身为子女的他们,从小伴在父母身旁,一起努力家业,自己有了孩子后,更觉得尽孝道的重要。

某个黄昏,我又散步到这个摊位。这位太太忽然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栽培孩子,我跟先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供他们吃穿、读书,可是孩子一点都不贴心。」说完老板娘神情沮丧,搓弄着那双辛苦的手。我能体会一个为人母亲,对孩子期待落空的心情;但我更能理解,当孩子想要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时,是多么需要父母的爱与亲和的教导。

物质的提供可以使孩子生活安顿,生理的需求确实得到满足。但成长中的孩子对于世事懵懂,当他们面对人生难题时,同样需要解惑。而此时最渴望出现在身旁的人,就是父母亲。《论语子路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出现一个理想的君主,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让百姓走上人生正途。虽然诸多学者将孔子的话用于政治人物的提醒,但请容我在此转换它。若我们盼望孩子的未来是经过教化而走上正途,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教养者,就必须是那个「理想君主」。而且得花数十年时间来引导孩子,直到他们而立之年为止。因为教育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事。

教子的确不易。如果在生活教育里,只出现威权规范及说教,当然不易教出贴心的孩子。古人有言:「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教养者,必须长期用心陪伴孩子,寻找出他们在生活中毫无理由的自卑感及没有自信的缺口,陪他们疗伤止痛。因此,我们得先懂得体贴孩子,孩子才能体贴我们。该如何培养贴心的孩子呢?必须从改变生活态度做起。

回顾一下自己,是否改变了说话的样子?避免粗鄙语气,以肯定句代替否定句,来主动关心孩子。是否改变了工作的方法?订定个人阶段性的生涯目标,将挪出的时间,创造新的生活趣味,和孩子一起从事感兴趣的事情。是否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情绪?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情绪管理。是否培养了大量阅读并学习思考的习惯?用来增加引导孩子的能力。

孩子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镜子里陈述的事实,不正提醒我们该是反省的时候了?有时候负面事物的发生,也有正向思考的价值。

 

·多陪孩子 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四月份是属于儿童的季节,各校纷纷办理庆祝活动,藉以唤醒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儿童福祉的重视。

台北市政府除办理「儿童月」系列活动外,今年更首度针对国小四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台北市儿童幸福指数」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幸福指数排前五名的,分别是「每天有正常吃三餐」、「拥有自己喜欢的才艺或专长」、「可以做喜欢的运动」、「会主动完成学校功课」、「会和家人分享自己得意的事」。

根据该项调查,每周父母陪伴孩子吃饭、休闲(游戏)、聊天的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的达5成,其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更高达66.8%,而陪孩子做功课超过3小时以上的父母,仅36.8%。此外,调查亦发现每周父母陪伴孩子吃饭、休闲、做功课、聊天的时间超过5小时以上的孩子,在幸福指数的平均得分为79分,显著高于整体平均分数71.02分。

从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心目中最幸福的事其实很单纯,只要父母亲能「空出时间」,陪他们吃饭、聊天,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适时给予倾听和协助,就是最宝贵和值得珍惜的事。而这次在调查幸福指数排第二、三名项目,分别是「拥有自己喜欢的才艺或专长」、「可以做喜欢的运动」,这亦符应教育局积极推动「台北教育111」中「一生一专长」的理念,让每个孩子都能培养一个以上的艺文或运动专长,以利孩子成长后有健康生活、休闲生活、社交生活和幸福人生。

孩子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为了孩子人格能够健全发展,多去关心孩子生活、多去倾听孩子心声、多去陪孩子学习和用餐,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萧条时代, 学「牛」过好生活。           

她被喻为「犀利与婉约的当代散文大家」,以优美灵动与幽默犀利的笔调悠游于台湾文坛。近2年更跨出纯文学领域,以《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吃朋友》等书,广获各界好评。

在清贫的环境中长大,两段不愉快的职场生涯,但看待人生,简媜依然觉得美好大过苦闷。

初见简媜,精神奕奕的信步走来,一如温暖的春阳。凉亭下,鸟鸣间,言谈亦师亦友,简媜,一如她的文字,充满人情的美好与真诚。

特别在这个景气萧条的年代,格外需要重建内心的秩序,作家简媜本身,就具有这股安定人心的神奇力量。

读过她的作品、知悉她的坎坷身世,面对眼前这位亦刚亦柔的率性作家,更不禁好奇她面对困境、自我愈疗的本事从何而来?

简媜说,在清贫环境中长大,有时反而是一种特殊历练。「生命充满奇遇,撑住了,一叶扁舟也会抵达风平浪静、草长荫浓的岸。」

成长于宜兰乡下,13岁时简媜从事鱼贩的父亲意外车祸身故,身为长女的她被迫提前告别童年。尔后不论是「习于饥饿、顶戴暴雨」的度过苦闷青春,或是考上大学如愿进入「稿纸国度」,努力卸除年少哀伤,「在清苦之中全神贯注航向梦土。」面对困境,她都不曾放弃自己。

该切割时就当机立断,何须眷恋。

哲学家歌德的一句话,是她的座右铭--「我有敢于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我要一概承担。」这份胆识,带着她走过一段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年轻时的简媜,曾经在职场上被一个老板羞辱、还被另一个老板开除过。两段不愉快的经验,她学会快速处理自己的情绪,让心智壮大,并且看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

第一次是她初出茅芦时,老板听信其它同事对她的恶意中伤而当面辱骂她。身为长女,当时又要负担家里经济,为保住工作,她只好吞、只好忍,满腹委屈的冲到厕所,哭了一顿后,还是理智的回到工作岗位。

第二次则是由于她要结婚生子,老板同时也是创业伙伴,认为她无法再像单身时一样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召集董事会后便做出开除她的决定。这回她羽翼已丰,决心当专职作家,便毫不眷恋的离开,与创业伙伴的友谊也随之画下句点。

「我个性有一部份是带刀的,我觉得我要切割、要砍的时候,当机立断。刀一切,就没有原不原谅、在不在意的问题,它已经不占你任何容量了。」

这种带刀的性格,使她面对问题时决策果断,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

给自己一个仪式,忘掉伤痕。

「抱怨来自于内心一直宠爱着的7、8岁小女孩或小男生,他已经可以分辨得与失,但还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坐在地上踢着腿哭。」

简媜一语中的,道出人性的通病,抱怨的情绪往往源于「自己内心某些阴暗的角落」,如果情绪来时想摔桌子,谩骂别人,要自我分析、控管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

她自己会选择夜深人静,或是一个人散步时思考:「弄清楚每一道伤痕,问自己要忘掉还是继续更深刻的记忆它?如果要更深刻的记忆它,就要付出更大代价。如果要忘掉它,那给自己一个仪式吧!去买一盆花,等到那盆花完全枯萎时,告诉自己那道伤痕也完全消失了。」简媜比喻:伤痕就像乌鸦一样,总有一天要把庄园的门打开,让乌鸦飞出去。

采访结束前,简媜淡淡地说:「今年是牛年,就学做牛吧!牛低头只见耕耘,抬头只见平安,缓慢而平安,就用这种态度去面对工作与生活。」

一席话让人心中的力量油然而生,凉亭外的春阳灿烂依旧,人生智慧的花朵更留待细细品味。

简媜看人生: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线,就算没有能力去串珍珠玛瑙,就串点花瓣吧!去串人情的美好、串美好的事物。

.我所结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有钱人,也没有人当官。权跟禄,不是这一生当中可以吸引我的。

.我这辈子没有变成一个出版界的总经理不后悔,没有成为认真努力的作家才会遗憾。

.要面对你的嫉妒,嫉妒其实是滤过性病毒,人不要养着嫉妒,最后会把你自己搞垮。

.经过人生的阅历后,还能保留住善良的人,即使难免吃亏、上当,甚至被打击,可是上天会带着他,找到允诺之地。这个世界就是靠善良的人,发出像萤火虫一样的光芒,继续运作。

 

·运动改善情绪, 提升孩子学习力。                    

在一个部落国小,大清早,看到校长带着全校学生跑操场,校长说:「我们布农族是猎人,短小精壮,没有胖的,现在孩子这么胖,会让祖先蒙羞」。所以他要孩子锻练体魄,上、下午都各跑操场三圈。他说一开始时,家长反对,早上本来就叫不起来上学了,再跑三圈操场,回到教室岂不是正好睡觉?结果反而不是如此,孩子跑了回来精神变好,上课反而专心了。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他的话验证了实验上的发现:运动可以促进血清张素、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尤其多巴胺和血清张素跟我们的情绪是直接的关系,运动完的人表情都是温和的,没有愁眉苦脸的,运动使学生情绪改善,不会动不动发脾气,减少班上学生冲突。二千年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让忧郁症的病人大量运动跟服「乐复得锭」(一种抗忧郁症的药)的效果一样的好。

带氧血液到大脑, 使思绪清楚。

当我们在运动时,心跳加快,快速运输带氧的血液到大脑去,使思绪清楚,学习效果更好。最主要是科学家发现运动会增加掌管记忆与学习的海马回中一种帮助神经生长的蛋白质,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脑衍生神经滋长因子)的活化,它会带动几种荷尔蒙的分泌,如:第一类型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2),它们会和BDNF合作,启动学习的分子机制,并促使干细胞分裂。如BDNF会帮助大脑增加IGF-I,启动神经元,制造出跟记忆有关的血清张素和 胺酸,这两种神经传导物质会刺激更多的BDNF受体出生,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长期记忆;VEGF会在大脑中建造更多的微血管,因应运动时细胞对血液的需求,FGF-2在运动时大量分泌,促进组织生长、增加记忆的长期增益效应。

当我们年纪渐大时,这三个生长因子和BDNF会自然下降,神经新生的情况也慢慢减少,假如我们持续不断运动就能增加BDNF、IGF-I、VEGF、FGF-2的含量,减缓老化。所以现在欧美各国都尽量鼓励老人运动,因为可以节省阿滋海默症、巴金森症、忧郁症及老人失智症等慢性疾病的社会成本。

瑞典研究发现: 游泳减缓老化。

我去德国开会时,看到瑞典的研究者追踪七十五岁到九十五岁的老人,发现只要每天运动四十五分钟,他们大脑中白质(神经纤维)的下降率就马上变平缓,非常令人震撼。我们问:瑞典苦寒,一年九个月冰天雪地,老人怎么运动?原来他们每一个小区都有温水游泳池,游泳是最适合老人的运动,不像跑步会增加膝盖软骨的负担。所以运动提高人的警觉性、注意力和动机,使心智最佳化,还能促进神经细胞的连接,帮助接收新的讯息,并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以接受更多新的讯息,使思想灵活有创意,真是好处多多。

台湾各小学的运动设备都非常老旧,不时发生运动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情,或许教育部可以拨一笔经费,从运动提升台湾学生的学习力。

 

·中国交换学生, 震撼台湾校园                                              

当政客们还在辩论是否承认大陆学历之际,来自中国的交换学生,早已大量出现在台湾校园。陆生的认真拚劲令台湾师长惊异,台式民主与多元文化生活,也令陆生留下深刻印象。两岸交流,对学生来说,是一生难得的体验。

随着两岸关系和缓,各大学纷纷将交换学生的触角,延伸到海峡对岸。台湾从北到南,从国立大学到私立科大,都开始出现操着各省口音的大陆交换学生身影。

透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台湾学子得以了解不同制度培育下,对岸同侪的思维模式。看在校方眼里,能够让台湾大学生亲眼见识陆生对课业的态度与拚劲,是两岸学生交流最正面的影响。

从图书馆看用功程度。

「我真的很担心台湾学生的竞争力!」常带学生到大陆交流的东吴大学商学院国际商管学程主任阮金祥提到,有一次去北大交流时,在北大图书馆看到满坑满谷的学生,他特地询问学生是否在准备期中考。

「大考在两周前刚结束。」学生的回答让他很震惊,这种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现象,不只是顶尖名校的常态,即使在东吴姊妹校苏州大学也是同样的情形。

除此之外,他注意到大多数学生都在读英文,就和20年前的台湾一样,许多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都准备出国留学,但台湾现在出国留学人数却不增反减,「对岸学生努力扩大国际视野,台湾学生却把游学当留学!」他忧虑地说。

陆生认真拚劲, 给台生正面示范。

今年宜兰大学第一次有山东烟台大学交换学生就读,教务长喻新认为,陆生对台湾学生绝对是正面的影响,「地球是平的」这话台湾学生听久都麻痹了,但这次两位烟台大学交换生在实验室的认真态度,确实让同研究所的台湾学生感受到压力。

宜兰大学化工材料所教授陈博彦,就对烟台大学硕二生张萌萌的研究态度赞不绝口。今年2月张萌萌到宜大展开半年的研究计划,才2个月就有研究报告投稿并通过审核,预计不久后要到中兴大学的生化工程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

「她每天早上进实验室后,都忙到凌晨12点宿舍门禁前,才匆匆赶回去,」和张萌萌同实验室的宜大化材所硕一生颜嘉仪,称赞张萌萌不只拚劲足,遇到困难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像张萌萌的研究专题是燃料电池,有一次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做一个燃料电池模型,张萌萌二话不说,立刻把宝特瓶切开做实验,最后证明原理是对的,「这种创意就很棒!如果是我们,大概会等器材到了再做吧!」颜嘉仪说。

张萌萌则认为,大陆学生比较会考试做题目,但也许是经费的问题,动手做的机会比较少,而在宜兰大学,就算器材材料短缺,师长们也会尽快补齐,让她很窝心。

台生简报能力强, 习于找外文资料。

另一位在宜兰大学环工所就读的烟台大学硕一生刘莹,则感到台湾学术环境比起大陆要来得活泼。她很惊讶于台湾同学的简报能力,在大陆多为单向学习,很少上台做PPT(PowerPoint简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到宜兰大学后,「感觉台湾同学都好棒,上台都侃侃而谈,深怕自己准备不好。」

除此之外,刘莹认为读外文教科书与外文研究报告的能力,是大陆学生另一个弱项。宜兰大学环工所教授张章堂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太多了,各种中文研究报告数量庞大,使得陆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先找中文数据;反观台湾学生在找数据时,必须「寻求外援」,因此找英文数据能力比陆生强,但台生的「干劲」则不如陆生。

近距离交流, 学习彼此尊重。

被问到和大陆交换学生共同学习的感受,宜兰大学研究生异口同声表示非常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宜大环工所硕二生骆勇全说,台湾学生比较有弹性、懂得如何「取巧」,像是指导教授出国考察时,台湾学生的日子就过得比较轻松;反观两位陆生即使「大人不在家」,每天还是准时到实验室做研究,丝毫没有松懈。

每天和陆生一起学习,也让台生在言语上更加注意,以前在讨论课业时,如果搜寻到对岸大学的研究报告时,就会顺口说这是阿六的报告,「一开始张萌萌和刘莹在时,会差一点脱口而出。」骆勇全笑着说,这种对彼此的尊重,也是陆生来之后才有的改变。

化才所硕二生罗定宏,倒没感受到陆生带来的竞争压力,反而很高兴能有语言相通的人一起学习,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而且两位陆生遇到问题时,会将其它台生给的意见听进去,「不像台湾的学弟妹,给他们建议也听不进去,比较坚持己见,」罗定宏说。

深入台湾角落 ,体验多元文化。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陆生每天都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东吴大学两位来自厦门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的交换学生,则是抓紧在台湾的每一天,体验和感受每一次的第一类接触。

厦门大学大三生陈淼和复旦大学大二生莫桑尼,目前在东吴大学分别就读资管系与历史系,两人在台湾的求学生活,比台生还要多采多姿。

从2005年开始,厦门大学就和东吴大学展开交换学生计划,听了曾到台湾交换研修的学长姊的「台湾经验」,陈淼兴起百闻不如一见的念头。

陈淼和莫桑尼来台至今只短短100多天,陈淼在春假期间,跑遍台湾西岸,甚至到垦丁参加春吶,后来才发现好多大陆交换学生都跑去春吶,「一听口音就知道了!」她笑着说。

争取自由权利 ,台生积极敢为。

除课业外,陈淼还是东吴大学的校园记者,参加各种校际活动,透过「公民记者工作坊」认识一群台大学生,还到野草莓公共空间,去了解台湾的大学生如何争取自由权利。透过参与台湾学生的自主活动,陈淼觉得台湾大学生比较主动积极,思想意识比厦门大学生来得前卫,大陆学生遇到同样的事情,顶多就是私底下抱怨,大家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莫桑尼则趁来台机会,参加各种论坛讲座,当然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和本科专业有关的地方,也是他必访之地。相较于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及历史博物馆的特色鲜明、展览规划活泼,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民众可以自由申请进故宫「文献档案室」查数据,「这是非常进步的!」

台式民主开放, 陆生印象深刻。

此外,非常关注1949年后中国自由主义学者在台湾的莫桑尼,特别报名参加五四运动90周年研讨会。原本以为主办单位不太可能核准他的申请,没想到在台湾参与学术活动这么简单,而且学术界与学生的关系很紧密,「在大陆,大学生想要去社科院(相当于台湾中研院)参与活动是很困难的。」

五四运动90周年研讨会活动当天,马英九总统亲临与会,这也是莫桑尼第一次看到台湾领导人参与学术会议,而且全程在台下听中央研究院院士演讲,「中国是中央政治局把学者召来,然后由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他说,台湾政治人物惯于移樽就教,这是很大的不同,「虽然我常听到台湾人骂马总统,但我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

台生不珍惜机会, 学习态度输一截。

可惜的是,陈淼与莫桑尼都发现,或许台生在资源分配上比较多,因此很多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把握机会,不仅座谈会、演讲很少看到台生出现,有时需要团体讨论也很难凑到人,要不就是姗姗来迟。

「大陆人多、竞争压力大,机会也较少。」陈淼说,所以她来台短期交换,只要是演讲或座谈会,一定尽量参加,把握这难得的机会。

接待过两、三届大陆交换学生的东吴大学历史系大四生陈伟维,比较两岸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认为差异就在「态度」。他同意台生确实在学习态度和陆生有一段差距,而且大多数的陆生比同年龄的台生要成熟,也懂分寸。

阮金祥说,台湾教育制度与教学风气走美式风格,学生与老师较无距离,也比较敢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大陆则很像20年前的台湾,「尊师重道」和「老师是对的」,这样的观念在陆生心中还是根深蒂固。

即使两岸大学生各有千秋,但所有老师一致认为增加交流「绝对是正面的」!虽然政治议题是无法避免的冲突点,但与其猜忌,透过两岸学生交流互动,学习长处,包容歧异,对参与两岸交流的大学生来说,都会是一生中难得的经验。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高手!                

在二○○六年杜林冬季奥运会上,大陆花式滑冰选手张丹与张昊,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他们在「龙的传人」的优美旋律伴奏下,以最高难度的动作,向奥林匹克滑冰金牌挑战。

正当所有观众全神贯注地盯着他们表演最不可思议的「四周抛跳」时,张昊将张丹抛出的高度偏低,以致使张丹在空中只旋转三周半,就狠狠地摔落在冰冷的地上,也撞到侧边的围栏;此时,张丹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而全场观众的心,一时也都被揪了起来。怎么办呢?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完了,这下子大陆队玩完了!」

随后,张昊轻轻扶起双腿无法活动的张丹,单脚蹬冰、单脚滑行,护送张丹出场;而医护人员也都在一旁,等着做救护准备。

痛过、哭过,也头昏眼花。然而,四分钟后,正当所有观众以为大陆队即将放弃比赛时,张丹擦去眼泪,在规定倒数计时结束前,重回滑冰场中央,全场观众也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随后,张丹与张昊顺利地完成「捻转三周」、「后外三周」等高难度的抛跳,最后,裁判给了他们189.73分的高分,也赢得一枚宝贵的「银牌」;而这个成绩,也是大陆队在奥运花式滑冰历史中,最好、最棒的成绩。

比赛结束后,张丹说,这场比赛让她学会最有价值的一课,也就是--「冰很冷,但心要硬!」

当张丹被摔得四脚朝天、被送出场外时,她承受着肢体巨大的疼痛;可是,她的心,很坚定、也很坚硬,她知道,她不能放弃比赛,而是要继续完成比赛!张丹说:「虽然第一个动作失误了,但我想,我还能把剩下的动作做完,我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呢!」

在颁奖仪式上,张丹和张昊虽然输给了俄罗斯,不是金牌得主,但他们的表现,却获得最热烈的掌声,也是当天的主角和英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狠狠地摔了一跤,可是,这一跤之后,我们能放弃吗?不,不能!我们都必须有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继续回到竞技场上;因为--「你可以哭泣,但目标不能放弃,擦干眼泪、继续努力!」

事实上,许多比赛,非得拚到最后一秒,才能分出胜负;在比赛结束之前,谁都很难断定「谁一定会赢或输」?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比赛还没结束,都还有「谷底翻身」、「绝处逢生」的契机!可是,其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放弃」,要斗志昂扬、充满信心,要坚持到最后一秒、舞到最后一刻!

不久前,我趁演讲的机会到了嘉义,也到嘉义公园一游。嘉义公园是个很棒的公园,里面有小桥流水、孔庙、游戏设施、射日塔,还有翠绿树林和植物园。

在公园中,有一棵「印度橡胶树」让我好惊讶,因为,那棵树的树根,多到让我数不清;而且,那些密密麻麻的树根,盘根错节地裸露在地上,交叉纠结一起,看起来极为扎实、稳固。

而在植物园中,有几棵「银叶板根树」,树根长成三角板状。为什么?因为在热带雨林地区,水分容易快速流失;树根,为了积聚水分、不让雨水流失,也避免倾倒,就长成三角翼状,来储存水分,并增加抓地面积、固定树身,让自己能有足够的水分、养分来成长、茁壮!

想想,树,有时候比人还聪明!为了生存,它们懂得广伸树根、不断地寻求养分,也盘结自己的根,让自己的底,长得更扎实、坚定,而不会被大风吹垮!同时,它们也懂得为自己集水,不挥霍、不浪费,为自己储存生命的水分和食粮,来壮大自己。

人怎能比树木更笨呢?我们怎能不为自己多「扎根基」、多练「基本功」,而使自己更屹立不摇?我们怎能不多「积蓄智慧、能力、金钱」,而使自己生命更美好?

大陆农村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人生许多事都会有意外、也会有生病或不如意的时候,但,我们都是「在挫折中学习成长」、「在困难中寻求突破」;而且,只要我们有心、努力学习,都会「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高手」,不是吗?

【行动加油站】

二○○五年时,意大利曾有一架涡轮螺旋桨客机,在上空飞行,但油表突然发生故障……当时,突尼西亚籍的机长一时惊慌失措,没有想办法应变、排除困难,只顾大声呼喊、祷告,祈求神的帮忙……

最后,这架「突尼斯航空」(Tunisair)子公司Tuninter客机,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外海坠落。当飞机坠毁时,机身因撞击力道太过猛烈而碎裂,造成十六名旅客丧生,而其它乘客则抓住机身残骸,在海中载浮载沉,等待救援。

很幸运的是,该飞机的机长、副机长都大难不死,获救了!可是,调查空难的检察官认为,机长在遇事时,心情慌乱,只顾大声祷告,而没有按照紧急程序,寻找附近机场降落,而选择迫降海面,造成十六人死亡,难辞其咎。后来,机长与副机长都被意大利法庭判处「十年徒刑」。

人在生命中遇到困难、乱流时,心情都会十分紧张、惊慌,但是,有人从容笃定,勇敢度过难关;有人则听天由命,随便由老天安排,「认命」了!

其实,人都要「认命」!但,这个「认命」不是「认输」、「放弃」、「听天由命」!这个「认命」,是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还有更大使命!」「我不能放弃,老天还给我更大、更重要的使命,等待我去完成啊!」

真的,「放弃只要一句话,可是,成功却需要一辈子的坚持啊!」

遇到困难、挫败时,愈要冷静、坚定信念。

「多烦恼,无益!」不去烦脑,不表示不理它,而是要冷静地面对它、克服它!

因为,「人若不控制困难,就会被困难所控制啊!」

【智慧小锦囊】

面对重大的困难与抉择,「冷静」是最好的顾问。

烦,这个字,是由「火」和「面」组成,意思是脸上有火。心火上升、面红耳赤,容易中风;所以,要和颜悦色看待一切逆境和不顺眼的人。

 

·「不安」--孔孟道德的起始点                          

两千多年来,孔子、孟子的思想不但是中国文化主流,邻近的韩国、日本与早期的越南也深受影响,孔孟的伦理思想为何?依据什么行道德判断?可否应用于现代呢?本文将精要论述之。

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那么仁在那里?仁呈现于人的不安中。宰我主张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一年就够了,以此问孔子,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三年中你吃美食,穿华服,心安吗?」宰我回答:「安呀!」孔子说:「你既然觉得心安,就去做吧!」宰我离开后,孔子说道:「宰我这话其实不是从他的真感情出发的,试想想一个孩子出生到三岁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宰我在父母过世后,难道连维持三年对父母的爱都做不到吗?」

孟子藉由人心的不安,说明人由此不安可以扩展出完善的美德。孟子说:「人如果突然看见孩子快掉到井里,都会有惊吓同情的心。并不是为了要结识孩子的父母亲,不是为了赢得邻居朋友的赞美,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喊声,才产生惊吓同情心的。」 由「突然看见」可知:一、事先不知;二、没有时间思索。恻隐之心发自于当下的本能反应,孟子接着否定三种动机:不是为了要结识孩子的父母亲,不是为了赞美,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喊声,仁心的发动全然来自于人本来具有的善端。孟子人性论即建立于恻隐之心,主张人人生而皆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开端,就如种子,种子埋入土中,灌溉、阳光、空气、适当照顾……等相关条件俱足,种子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人性中的四端,可以培养、扩充成为仁、义、礼、智的善心,这是人的「本心」,故孟子说:「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再时时配以「道与义」直养之、节制欲望、保存夜气、反省改过……等修养,人性的善有完全体现的潜能,人行善的最后依据不必外求,就在人自身之中,而且,人人有可能成为尧舜般的圣人。

孔孟的道德修养就在扩充善端、保持或找回亡失的仁心 。孔子告诉司马牛:「因为君子内省不疚,所以不忧不惧。」 疚即是不安,所作所为透过反省而无不安,当是光明磊落,故可称得上君子。然而,为非作歹毫不愧疚者大有人在,故孔子教弟子如何观察人时说道:「看他做了什么事,细观他做此事的动机,再明察他事后内心安不安。经由此三步骤,人心是无法隐藏的呀!人心是无法隐藏的呀!」 行不义却心安,正是俗谚说的麻木不仁,孟子以为人与禽兽的差异就在这安与不安的一点点之上呀!

孔孟如何修养道德呢?

一、自觉--善端萌芽。

仁心发动于每一当下的情境中,是内在的、自觉的,不必向外求,仁心当下就呈现。是故,人心应该保持觉醒,随着外界情境的流动,时时发动仁心的作用。发动就具有善心,不发动就亡失善心,所以道德是内发自律,不是他律。仁心随时呈现,一念自觉就能当下挺立,并自作生命的主宰 。正是「先立乎其大者(心),则其小者(耳目口鼻四肢)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二、寡欲。

耳目口鼻四肢的欲望,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也是人维持生存的基础,所以欲望不是恶,但应该节制,耳目口鼻四肢没有自觉与创造的功能,容易被外在物质蒙蔽。人的「心」能自觉反省、能创造意义,凡与「外物」接触的情境,心就要起省察的作用,如「见得思义」,就不会被物所蒙蔽,更能即物而创造出生活的意义,但是当心不起作用,就会被物所牵引。要避免被外物牵引,减少欲望是养心的重要进路,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谈到刚强时,说:「申枨是一个多欲望的人,怎么能具备刚强的特质呢?」过度的欲望使人软弱,蒙蔽仁心,不能依正道而行。

三、存夜气。

孟子以为人于夜里有善心的生发,累积到天亮时,可说是一天中最清明的时刻,称为「平旦之气」,因此当夜阑人静,想起白天所为而心有不安,就该忏悔改过。但天亮后,人往往又陷溺红尘诱惑之中,搅乱亡失清明的夜气。所以修养之道是趁着夜气累积到不安浮现时,牢牢记住,天一亮,痛改前非。

四、以直养浩然之气。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就是不直。孔子曾批评道:「谁说微生高是正直的人呢?有人向他要醋,他竟然向邻居索取再给人。」因为醋不是攸关生死之物,没有就该「直」以回应没有,不该以如此虚伪、巧言令色的乡愿方式响应。仁者,首重内心的正直。孟子更明确主张以正直培养浩然之气,这个气要配上道与义,缺乏了道与义,气就衰败,而且得不断地累积生活中每一个合于义的行为,才能由内自然生出浩然之气,不是偶一为之就能生的 。是故培养浩然之气,首要是正直,道与义不但是检验内心是否正直的准绳,亦为气的后援,不可无它,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不可须臾离也!齐宣王不忍心杀一头无辜的牛以祭祀,孟子以为齐宣王能因为对一头牛的不安而施恩德于牛,可见得心中是存有仁心的,因此齐宣王不能施恩泽于百姓,关键是不为而非不能 。孔孟的道德修养从不脱离躬行实践!

五、反求诸己,过则勿惮改。

「我爱人,对方却不亲近我,当反省我的爱是发自真心吗?我治理人,达不到预期效果,该检讨我的智慧;向人行礼,人却不答礼,应观照我有无真诚敬意?凡是所做所为不顺利,都要反省我自己。」 孟子凡事都要反求于自己,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样的修养功夫。上文也谈到孔子以为君子的不忧不惧,乃建立于内省不疚,是故反省是实践修养后的检验。检验以后呢?孔子忧心自己「领悟了道理却不能实行它,发现自己的不善却不能改过。」 当他人指出孔子的错误,孔子欣然说道:「我真幸运呀!犯了错,别人必定指出我的不对。」 称赞颜回「不贰过」,教导弟子「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不安发动仁心,若不能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不安,将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更不用说迁善改过了。是故,诚实的面对自己,真心对待他人,是孔孟最基本的修养,开展出修己安人的生命哲学。

人的恻隐之心扩充具足,就能通人我,能推己及人,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怕挨饿受冻,所以了解他人需要衣食;我讨厌劳苦,所以明白他人喜欢安逸;我不愿被羞辱,所以知道他人期望尊严。《中庸》记载孔子论君子之道有四:要求儿子做到的,先用来事奉父亲;要求属下做到的,先用来效劳长官;要求弟弟做到的,先用来对待哥哥;要求朋友做到的,先用来施与朋友 ,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积极的,自己欲立、欲达,我要助人立、助人达。因而孟子说:「得民心有道:人民所欲求的,聚集好,并充分供应他;人民厌恶的,不要实施于他们身上。」 此话虽是论为政之道,但待人接物何尝不该如此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因为仁者无私欲,能清明湛然地判断是非善恶,好所当好,恶所当恶,不被私心蒙蔽。《大学》也说:「很少人能看见自己所宠爱的人的丑恶,能了解所厌恶的人的美善。所以俗语说:『人不知道他孩子的恶行,不知道自己种植菜苗的肥硕。』」 我们遵循孔孟的道理修养道德,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固然困难,毕竟孔子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踰矩」,何况凡夫俗子的你我呢?然而,循序渐进不停精进,善端逐日增长,善心渐足,善性也慢慢实现,心里愈清明,私欲愈少,智慧滋长,以公正道德判断,用温厚待人接物,时时反省,迁善改过,虽不能成为圣人,但过错与烦恼必将减少,生命也更为圆融。

总而言之,看见人或牛受苦,内心不安,这是善心的开端,藉由减少欲望、保存深夜的清明之气、用正直培养浩然正气,不断实践之,自我检视改善,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粒种子方能成长、开花、结果,实现人性的善。孔孟之道依然是现代人的明灯。

批注:

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2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3 见《孟子.尽心下》。

4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5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6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7 《论语义理疏解》,王邦雄等着,页26。

8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9 见《孟子.梁惠王上》。

10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1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12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13 见《论语卫灵公》。

14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

15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16 《论语.里仁》。

17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你的第一志愿」考上了吗?                   

高中职校发榜,一早榜单贴出,一阵阵惊呼声之外,还有此起彼落的询问声:「你上第一志愿了吗?」教务主任兴奋的告诉我,有一百二十位上第一志愿。恰好朋友打电话来,我与她分享这个喜讯。她惊讶且好奇的说:「你们不是只有三百位毕业生,怎可能有近半数上第一志愿?」

「怎么不可能?每个人的第一志愿都不同,当然有可能。」我这样说,她似乎还不明白,我再说明:「平日模拟考最高只能考到两百分的孩子,把第一志愿放在两百五十分;平日成绩只能考上私立高职的孩子,把考上国立高职当成第一志愿,每个孩子因应自己的能力,设立一个努力就可达成的志愿,当他努力达成,不就是上了第一志愿?」朋友高兴地说她也要如法炮制。

这些孩子的成绩一开始都不好,但老师不放弃,鼓励他们朝着兴趣与能力发展,学校除了发展多元社团外,还外聘老师来教孩子农业、商业设计、家政、园艺、电机、木工等技艺。一周三节学习技艺课,可纾解读书压力,开发潜能,还可以帮学校省钱(木工修课桌椅、园艺绿化校园),最重要的是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

「小豪考上国立高中了!」许多老师为小豪骄傲,因为他是过动儿,在小学会整老师、咬打同学;进入国中后,经鉴定是过动儿,需要长期吃药。后来学校设立角力队,每天做各种体能训练,不但不需要吃药,也变得有自制力;在全中运比赛中夺得金牌后,更产生了读书的动力,考上国立高中。他喜孜孜地说:「我考上第一志愿。」我比了比大拇指,他腼腆却掩不住喜悦的笑了。

五年前接掌这所有高中辍率的学校,我逆势操作,从基础--生活教育做起。当大家把学生当孩子来看待,谁会放弃他?当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时,他又怎会放弃自己?如今我们几近零中辍,考上国立高中职校逾八成。我也想问你的孩子(学生)有努力的第一志愿吗?上了第一志愿了吗?你有为他恭贺或加油打气吗?

 

·抢救边缘孩子/砸钱说教 ,不如用爱关怀。                  

最近,新竹发生的可怕命案,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有人会强调家庭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果真如此,教育部也宣布,将以十二亿元推行品德教育。我却认为,这两种想法都不切实际。

首先谈家庭教育,这些恶少绝大多数来自弱势的家庭,这些家庭可被称为「失能的家庭」,有些家庭里的父亲长期失业、或经常出入监狱、有些母亲可能离家出走、不知去向,试问,我们能期望这些孩子得到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可能很少看到父亲,看到父亲时,也可能在喝酒。

至于推行品德教育,我相信教育部会鼓励各级学校请一些社会上知名人士去讲品德重要性,也会鼓励学生家长来听,可惜来听讲的家长都是没有问题的家长,那些经常喝酒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家长,绝不可能来听。

去问问犯大错的孩子们,在求学阶段,绝对经历过学校强调「生命教育」的时代,如果在那时以纸笔问他们「杀人应该吗?」他们也都会表示杀人是不对的。一些行为有严重偏差,并非有精神病的孩子,他们其实知道是非,早就听过四维八德大道理。花十二亿元在品德教育上,一定徒劳无功,即使花一百廿亿,也不可能将一个快沦入社会边缘的孩子的品德变好。

孩子为什么变成社会边缘人,我敢说,这和他的穷困家庭有关,当缴不起学费或营养午餐费,孩子的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最严重的是,这类孩子往往回家不做功课,学业程度极为落后,上课时等于鸭子听雷,老师以为孩子不用功,忽略了他们根本不懂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拿回考卷时,一定感到无比沮丧和自卑。久而久之,他们会完全放弃学业,这些放弃学业的穷小孩子有时会聚在一起,很容易志同道合;国中毕业以后,无法进入公立学校,也无钱念私立高中,再加上有自知之明,程度差,升学又有何意义,因此就变成中辍生了。

中辍生工作极为难找,这些不得意的孩子们往往只能,以飚车来得到一些快感和自尊。对于主流社会,这群孩子当然是坏孩子。

如何帮助这批迷途羔羊呢?惟有爱与关怀,才能将他们拉回来。如果将他们功课搞好一点,我敢打赌,他们会感到念书的快乐,也会对自己比较有信心。

要做到这点,学校的老师们必须因材施教。如果孩子连分数加减都不会,却强迫他做代数习题,他怎么也做不出来;如果孩子的英文生字认得极少,我们却要教他现在完成式,他也不可能学会。

政府真想帮助这些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将他们的根基打好,使他们一直知道自己在学一些新东西,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感到自己在进步。功课好一点后,这些孩子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会有求知欲。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有较大的自信,也会有较大的自尊,和主流社会拉近,我相信他们的行为也不会是反社会的行为。

向这些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讲品德的重要性,毫无意义,我们要知道,孩子们如果感到有人在关怀他们,他们的学业一再地在进步,虽然他们的功课不是最好的,有什么理由会让他们仍然以坏孩子自居呢?

 

·培养正确表达意思的能力。                           

今年基测有4133名考生作文交白卷,甚至有孩子在卷子上写「题目很难,我不会写」,其实今年题目「常常,我想起那双手」比去年「当一天的老师」容易。孩子 在生活中,每天不知看到多少双手,先不讲父母照顾的手,从早上出门上学算起,就有路边卖早点小贩的手、公共汽车司机驾驶的手、导护老师指挥交通的手、老师 写黑板的手、校工打扫厕所的手、厨工做营养午餐的手、同学勒索打人的手、护士阿姨贴纱布的手…,任何一点都可以发挥,怎么有这么多人交白卷呢?难道心中真 的无一句话可说吗?

作文科缺考一向为各科缺考之冠,据统计,今年比去年多1512份白卷,这透露出来是个警讯,即我们的孩子不会思考和表达,连不需要破题的题目都不会写。当这么多人连基本的作文都不会时,在小三教「映衬」等修辞学有什么意思?我们该不该检讨一下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廿一世纪的公民必须要有「快速吸取讯息的能力和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和别人竞争。对于后者,我们的学生差太多,连念了12年国文的大学生在写问答题时常常词不达意。报上登有学生文不对题,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背好的文章硬套上去,管他是什么题目,这表示我们教学还在死背的阶 段,背范本,不教思考。

现在我们一定要开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了,孩子若是说得不好,父母先不要急着替他说,耐心等他讲完后,把他的意思再讲一遍,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让他了解 原来我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但是千万不可叫他照你的话再讲一遍,因为这样就失去了跟你谈心的乐趣,变成功课了。中国父母最厉害的一点,是可以把任何有趣的 事都变成功课,也最喜欢打断孩子的话,常说「我知道了,不必说了」,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真正知道孩子的意思,而且就算知道了,也要给他一个练习说话的机 会,耐着性子把话听完,因为这是身教:不打断别人说话是礼貌、是尊重的表现。我们常教孩子不要抢着说话,但是我们自己却常犯。

学习用文字表情达意。

很多人质疑思考可以教的吗?逻辑不是天生的吗?其实,思考的确可以教,逻辑性的思考也需要后天的训练。因此,现代化教学应该是老师讲的少,孩子讲的多。鼓励孩子把眼睛看到的、心中想到的转换成别人可以懂的话说出来,再逐渐训练他我手写我口,达到用文字表达自己意思的境界。

眼睛看字比耳朵听话来得快,快了几乎3倍,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电子邮件和简讯几乎取代了电话。我们的孩子要和世界竞争时,必须快速、正确的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地了,必须立刻去做,不可再忽视了。

 

·如何改变自己                         

一个我十分看好的「新扎师兄」,积极、能干、主动负责,也许就是因为太优秀,以至于使他变成自视甚高,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也不肯承认自己有缺点。就算是我这个提拔他的直属长官,看到问题,要他检讨改进,都要费尽唇舌,他才勉强接受。

为了改正他这个缺点,我不止一次的严词告诫,要求他承认自己有缺点,并接受别人的意见,自行检讨,情况似乎有改善,我和他的紧张关系,也得到缓解。

不过他并没有真正改变,一段时间之后,我又看到他的另一个缺点,其实只是瑕不掩瑜的小事,但他又故态复萌,觉得我对他特别严苛,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个问题,认为我所看到的不是事实。

我不得不承认,要改变一个人十分的困难,我苦口婆心,他不承认,当然改不了;就算勉强承认,也欠缺决心、欠缺方法,依旧改不了。我只好使出最粗鲁,也最严厉的方法。

我近乎疾言厉色告诉他,他是个优秀人才,但唯一的缺点是不承认自己有缺点,因此听不下别人的意见,也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要求他,按下列步骤自我改造:(一)承认自己有缺点;(二)听到别人的建议,只要是缺点,绝不解释、绝不辩驳,并要由衷的谢谢别人的指正;(三)针对缺点,提出有效的改正计划。

他问我,万一别人看到的不是事实,也不要解释吗?我知道他心魔犹在,我告诉他:别人愿意冒着得罪你的风险,指正你的缺点,这个人不是你真正的朋友,就是你的贵人,在这种人面前,你有什么好解释的?所以除了感谢与承认之外,什么话也不用多说。

更何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衷心的感谢,会鼓励对方,再度做我们自己的诤友,日后对方再看到我们的问题,他会继续提醒、鞭策我们,这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

我进一步告诉他,以他的优秀,如果能真正认知自己的缺点,很快就可以补强改进,何苦爱面子若此呢?

这是不肯认错、不愿自我改变的一种型式,原因是自我期待太高、太优秀;另一种型式则是能力弱,自信不足,太在意别人的观感,也会在遭遇别人的建议、指责时,自我防备、自我解释,抵死不肯承认,这样的部属我也见过很多。

遇到自信不足的人,我会诚实的告诉他们,能力不足可以改变,而改变的关键在于真实面对自己的弱点,承认它、面对它、学习补强它,这样自己的能力就会增加,缺点就会减少。拒绝、掩饰、替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只会让自己成为能力差又僵硬不改的人,这种人是第一个被组织放弃与淘汰的人。

我还会告诉他们,主管、组织愿意指正你的缺点,就因为觉得你还有希望,是可培养之人,才会希望纠正你,不要拒绝别人对你的善意。

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承认自己有缺点,是改变的开始。

 

·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最近我在一家餐厅中看到了这个理想的实现。

小学生当侍者 表现不输大人

很多父母都读过蔡颖卿的《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本畅销书,我很喜欢这本书,尤其喜欢她的人生哲学、生活品味及烹饪技术,所以在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带母亲和亲友去了她的餐厅。

我们一走进门就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穿着黑色的侍者制服,腰上围的围裙几乎拖到地,迎上前来,很正式的说:「请问您有订位吗?」然后一本正经的在订位单上划去我的名字,说:「这边请」。他把我们带到窗边的位子,但是我们都没有坐下,因为太惊讶了,十二个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朋友,侍者打扮,围裙口袋上还挂着一条折的整整齐齐的毛巾,穿梭在桌子间端茶、上菜。一时间,觉得自己好似来到了格利佛的小人国,周围都是小大人。

孩子们有机会, 就会做得很好。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用托盘端了一碗汤,目不斜视的专心走路,走到桌子前面,另一个跟他同样年龄的女孩帮她把汤放在客人前面,说「请慢用」,然后告退。我们看得下巴都掉下来了,这么小的孩子可以端汤而且不会打翻,太惊讶了。可见孩子可以教,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只要我们给他机会。

我们终于坐下来后,一位漂亮的小女孩来替我们倒水并送菜单,然后一位小男生来点菜,他很有自信的掏出本子,先从女士点起,然后男士,看他严肃地在写,我忍不住偷看一下,果然全是注音符号,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文字是沟通的工具,只要达到目的,任何符号都可以用。

后来与蔡颖卿谈时才知道这些都是在网络上报名来参加「小厨师」实做活动的小朋友。从早上九点钟父母把他们送来报到后,他们便留在餐厅中学习如何摆菜、摆刀叉、做色拉,做甜点,实际动手做一个小厨师。中午时,父母以客人身分光临,接受孩子的服务,吃完再把孩子带回家。这一天她控制客人人数,不接受第二轮订位。她强调在事前仔细教,尽量避免孩子做完,大人又把它重做一遍的窘况,所以她的孩子都很有自信。

实做体会教养, 最真实的教育。

她说她希望借着这个活动让孩子从实做中学到安排工作顺序的重要、时间感、呈现食物的重要、美食的知识,最后得到自己的成就感。实做是一条通往教养真正的路,虽然进度很慢,却是唯一的路。餐厅绝对不只是吃饭的地方,它是展现生活教养的地方。孩子从餐桌的摆设、餐具的安排、上菜的顺序、服务的态度上学到最真实的生命教育一课,以后有服务他人的心,也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良有以也!我今天看到一个有心人,在她的能力范围内,不计较成本,成功的教育了十二名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只要我们对教育关心、肯参与投入,台湾的未来就会有希望。走出来时,虽然天阴欲雨,我的心却是明亮愉快的。

 

·偏乡孩子不爱念书 谁说的?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有双峰现象,一些孩子学得相当不错,有些孩子却程度差得惊人。对于很多教育学者而言,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曾和很多城市里的小学老师聊天,他们对偏远地区的老师表示同情,认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天生不爱念书,又喜爱爬树和游泳,怎么教得好?

不久前,我去新竹县一所偏远小学,那里的孩子正在接受博幼基金会的课业辅导,令我十分高兴的是孩子的英文程度非常之高,有一位的英文句子不仅用了现在进行式,也会用过去式,尤其令我感到惊异的是她会否定语气和问句。

我们其实没有什么伟大的教育理念,而是使用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容我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我们不是伴读,而是课业辅导。伴读仅是陪孩子写功课,课业辅导却是将他的根基打好。有的孩子程度很差,写作业其实在胡作一气,陪他做,毫无意义。

二、我们强调打好基础。我们有非常好的检测方法,可以发现孩子的程度在哪里,我们就从哪里教起。

三、我们绝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最古老而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在常态分班下,程度差的和程度好的同学并肩而坐,可怜的孩子上课时等于鸭子听雷。

在那所偏远小学,小五、小六的同学有十位,可是英文练习卷却有五种之多,这充分显示老师知道每位同学的程度。

四、我们用了简单的英文教材,这本教材相当循序渐进,而且都有中文解释。举例来说,我们一开始就要孩子知道「I am」、「You are」、「He is」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可是也是很多孩子一辈子都弄不对的玩意儿。因为里面有中文解释,孩子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基本观念。

我们的英文教科书里都没有中文解释,因此孩子不知道「I did not went」错在哪里,应该是正常的,因为没有一本英文教科书能够不用中文来解释这种文法规则的。

五、我们大量地鼓励孩子。我们的奖励制度相当特别,只要通过某种检测,就会拿到一纸证明,上面会有我的亲笔签名。如果你学会了八十个英文生字,可以拿到证明;如果你会了现在式,也会了简单的否定句和问句,也可以拿到证明。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拿到了一些证明。

六、我们实施质量管理。因为有以上证明制度,计算机记录了每一位同学通过检测的状况,如果一个孩子一直没有进步,那个地区的督学必须向我解释为何如此。

天下孩子都不会天生喜欢念书的,我们都喜爱爬树和游泳,但如果孩子跟得上程度,他们当然就不会讨厌上课了。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所采用的因材施教方法,使得我们孩子的出席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过去他们几乎觉得自己毫无希望,现在他们知道他们的学问在与日俱增之中,当然不会放弃念书了。

 

·天堂不撤守-当我遇见了死亡天使                     

约半年前,笔者因激烈的网球运动而有血尿的症状,当时认为可能是运动造成的。最近,在网球运动后再度发生血尿症状,才警觉到必须做仔细检查。透过超音波检查,发现膀胱有一个约○.七公分的肿瘤!在进行进一步检查后,医院即刻进行膀胱镜手术,将肿瘤摘除送验。

据切片报告:坏消息是,自膀胱取出检体是恶性肿瘤(癌细胞);好消息是,取出检体应是位于膀胱唯一肿瘤,而取出肿瘤仅附着于膀胱表层,此外,肿瘤本质上属低恶度的。但即便膀胱表层癌细胞已取出,亦无侵入肌肉证明,但为求谨慎,我仍须接受六次的BCG (卡介苗)灌注膀胱内治疗,用以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吞噬万一仍然残留的癌细胞。

这段短短的两星期内时间,我同时历经了惊慌与不安,从得知症状到确定病情,这中间情绪起伏感触甚多。我想把这一段时间的心情感想,与大家分享。

「癌症」大概是最会让人们想到死亡天使的词汇吧。虽然癌症有轻重之分,初期的癌症,疗愈的机会很大。但对罹癌者来说,在心情上,「癌」与「死」两者,似乎仍有根深柢固的连结。对我来说也不例外,我反复的从最坏的状况想到最好的状况,再从最好的状况又回头想到最坏的状况。

有些事情因为罹癌变得更清楚,会更深一层地去思考,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特别是,如果我的人生真的进入了「倒数阶段」。但也有一些事情,并不会因为得了癌症而变得清楚。就如同我一开始知道可能罹癌,而情况并不确定的时候,即便我仍习惯性地、至少在表面上维持冷静的一面,但在心中,仍会有很多不安,反复地、时有时无地浮起。这让我体会到很多的「脆弱」,面对死亡天使,不只人的身体是脆弱的,人的精神与意志,也常常是脆弱的。

比方说,在病情确定后,我开始执笔这篇文章,我甚至在想,医生说,我的癌症是介于○到一期之间,治愈的机会不错,因为心情稍安,所以我又继续撰拟这专栏和关心其它的事;但如果医生告诉我的是我的癌症已是末期,我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那时,我还会不会继续写这篇文章和关心其它的事呢?我也没有把握。

而我也会想到,虽然经济学家克鲁曼赞美台湾健保全球第一,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满,在这次经验中,我感受到我们预防医学网络仍有不足之处。诊疗过程,我才了解一般健保给付的中老人健检,居然不包括超音波检查。而超音波比较容易看到健康问题,以笔者为例,能及早发现肿瘤即是透过超音波。这部分费用并不高,但主管公共卫生的卫生署,显然没有通盘规画,并没有把「预防重于治疗」的概念落实,特别是老人社会已经来临的世代。

而健保不给付、或给付范围不足当然又与资源分配有关。这又不禁让我再度感慨政府花七百五十亿买阿帕契攻击直升机,又要再花七百亿买黑鹰直升机的荒谬。那些天价经费的零头,就可以用来提供中老年人腹部超音波健检经费,可以让许多罹患胸、腹癌的人早点发现,而不致因延误治疗而断送了健康、更不论可观医疗资源的耗费了。

我接着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关心的公共议题,有些好像引起了一些共鸣,看到了政务官的担当,也因此看到了改变,使得一些在不公义制度下的弱势者,有机会得到较多的照顾;但也有很多事仍如马耳东风,还是有冷漠的政务官对社会弱势者的权益敷衍无视,以好官我自为之的傲慢,坐视不公义的事情在社会上继续戕害弱势者的权益。国防部对无益却是天价军购的一意孤行便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走上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我是不是还要、或还能继续对这些公共议题「关心」下去呢?又如果把情境转换移植到政府首长身上,若是他们进到人生最后阶段,他们会因此更看清肩膀上的责任?还是更冷漠无情呢?

最后,令笔者感动深切的是,罹病后,医生、朋友、家人捎来了关心和祝福。对这些祝福,我能回报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健康,定期作健康检查,并且改善不规律生活作息与不健康的习惯(例如:抽烟)。(作者为律师,法学教授)

 

·你有common sense吗?                                           

职场竞争激烈,很多「万年小兵」因为迟迟无法坐上大位而郁郁寡欢,埋怨主管不识千里马,据我近几年为国内企业做组织人才诊断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上班族之所以面临升迁瓶颈,问题无关学经历背景,而是欠缺「common sense」,无法与主管、同侪及客户「来电」,在组织中发挥个人的说服力及影响力。

或许有些读者会感到好奇,我此处所言「common sense」到底指的是什么?英汉字典的解释是「常识」,但我认为「common sense」真正的意涵远超过此。前些日子,我为某上市公司进行组织诊断,花了数天时间与该公司的中、高阶主管深度面谈,我发现董事长及总经理对其中某几位主管颇有微词,虽然明知他们潜质优秀、专业知能也有一定水平,但一直觉得他们好像就是少了那么一点「common sense」,因此无法委以重任。

面谈时,这些主管向我透露自觉面临升迁障壁,他们屡次在重要项目中力求表现,但仍难以改变现状,百思不得其解。我仔细研究他们几人的学经历条件,发现他们多是一流大学毕业,具备专业技能,而且几乎都是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进公司以来一路从基层做起,但近几年来升迁停滞。

我进一步调出这几位主管的CPAS(Career Personality Aptitude System,人才测评系统)测验结果,发现他们在性格上有共通之处,共感性及感受性都偏低,果然符合我事前的推论,也就是他们缺少与人沟通的共鸣感,不擅察言观色,同时对于外在环境变化察觉力不足,不知如何catch上司想法,满足上司的期待,这就是造成他们没有「common sense」的主因。

我自身也是组织领导者,曾经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才,我发现在组织中有人天生非常有「common sense」,与他们互动往来不但开心,而且更能放心及安心,因为他们懂得察言观色,很清楚主管及客户的心思与需求;与他们沟通也轻松容易,无须冗言赘述,他们甚至可能已经预先替你设想规划,你只需提示大致方向,他们便能举一反三、迅速掌握内容重点。

我认为,「common sense」的真义应该扩大解读,从个人表达能力来看,简报技巧、企划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涵盖其中,甚至小到外表的穿著打扮,以及职场上的应对进退,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脸上应显露何种表情,还有肢体语言传达何种讯息,有「common sense」的人无须旁人提醒,自然而然能表现得体合宜,更能让现场的互动氛围融洽愉快,如同一抹淡雅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再进一步来说,「common sense」也包括个人的应变能力,举例来说,当面对一项挑战或难题时,你如何在有限时间判断轻重缓急及优先级?还有,逻辑思路是否清晰及正确?

职场如战场,唯有时时充实自我战能才能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因此,我认为职场工作者应该拥有多元性的「common sense」,将此延伸至各种人际网络,包括你的主管、老板、客户以及亲友,在职涯规划每一阶段的过程中培养「common sense」,逐步累积并提升个人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没有「common sense」的人难以得到主管赏识、拔擢,客户也不会满意你的服务。

人才若得不到主管和客户的欢心,即使拥有高学历或专业技能,晋升到一定职位后可能就此卡住,无法成为主管身边的得意高阶左右手。如果你还在感叹怀才不遇,升迁面临瓶颈,或许你缺的正是「common sense」!

 

·「格局决定结局、 态度决定高度」

瑞典有一个人名叫诺贝尔。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

 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了,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诺贝尔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卓越的化学家,最后更发明了火药而成为巨富。当他死后,并将他所有的财产全部捐出,设立了知名的诺贝尔奖。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孳息,奖励在国际上对于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经济及致力于人类和平有所贡献的人。

 因为诺贝尔的开阔心胸与乐于分享的伟大情操,他不但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也留下了后人对他的永远怀念与追思。最后在历史上,大家都认识考第二名的诺贝尔,但鲜少人知道,永远考试第一名的柏济啊!

 从诺贝尔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一个深沉的感受,诺贝尔的成功,绝非只靠他的聪一明才智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气度与分享的态度。真所谓:「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是也!

 人猿泰山为什么被称为森林之王呢?论力气,它比不过大象;比速度,它比不过狮子与老虎;比灵敏,猴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泰山之所以在森林称王,不是依赖武力与体力,他靠的是关系!他和每种动物交朋友,关心他们也照顾他们,所以大家都喜欢他。所以当泰山有急难时,大叫一声:「喔耶喔!」每只动物都出来,乐意帮忙他。

 泰山的丛林法则,其实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成功的人,绝不只靠自身的实力,其实他更懂得整合人际资源,进而创造更多价值。我们能够去了解可运用的资源,去发展良好的关系。一旦整合发挥,人人都会叫你第一名喔!

 未来成功的新典范:不在你赢过多少人,而在于你帮过多少人。你帮过的人愈多,服务的地方愈广,那你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终身义工孙越的名言:「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正是建立人际关系,整合力量的最大元素啊! 

只要太阳一露脸,我们的脖子便伸得好长,这是我们的好习惯,每天把笑脸迎向阳光

 

 

·请多一些关怀、多一点爱

老人……

拾荒老人依然在菜市场穿梭。推着长年与他相伴的手推车,上面装着新旧不一的纸箱,这些都是老人赖以维生的财富。只知道老人已经很老了之外,看不出来他的年纪多大,因为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应该比他真实的年龄还多。除了早上的菜市场、隔壁街道的黄昏市场、大马路旁的夜市也是他捡拾资源的地方。

今天午后,一声闷雷,敲出了天空的眼泪。让原来热闹的市场瞬间显得冷清许多,老人穿着破旧的雨衣,依然在马路间游走。而我,从公司骑着机车到离家不远的市场附近出外勤。看到老人依然冒雨捡拾废纸箱及金属罐,我感到一阵心酸。只是对这个冷漠的都市来说,这种莫名伤感,不需要有,也不应该有。

急忙走进已联络的店家,努力推销着手边的产品,希望能够在精美店面上架。再走回街上,雨势已经变小了。看到老人在附近的面包店门口,拿出了残破的塑料袋,点算着里面的铜板,盼望着能够用他们换取面包以求得一餐温饱。这是老人多日才有一次的奢华。

我再也忍不住,快步走到老人身后,按住他的手及塑料袋口:「老伯,别算了,中午我请你吃面。」

老人细小的眼睛凝望着我,眼光中却流露深沉的智慧:「好孩子,我认识你,你就是那个连用过的卫生纸都拿来回收的小伙子嘛。」

被他一说我不禁脸红,只能点点头。

老人笑着说:「好!好!」

不知道是赞美我资源回收彻底,还是答应我的邀约。十分钟后,一个被雨淋湿的业务员跟一个黑黑的拾荒老人两个人在面摊前坐下来。不理会皱眉头的老板,一老一少在面摊里大快朵颐。

「为什么忽然想请我吃面?」老人边说,呵呵的笑了起来。

我说不出口,说不出是因为他在雨中工作的背影,也说不出是因为他残破的塑料袋跟零钱。

老人继续说:「是因为你常看到我这身落魄而同情我吧?」

我一时哑然 ,只能默默的吃面赶在老人吃完之前,将两人的面钱付了。

吃完面后,老人起身露出满足的笑容。似乎不只是因为面。他伸出充满阅历的手摸摸我的脸:「好孩子,你有太多的爱心跟伤感,别浪费在我身上,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才是。」

说完,他带起斗笠,披上雨衣,拉着手推车回到他工作的场所。但是从那天晚上起,老人不再出现在市场,而他堆破烂的空地也被改成大楼建筑预定地。

我感到疑惑,但时间冲淡了我的好奇心。直到三个月后的下午,信箱多出了一封没有寄信地址的信件。 感到奇怪的我把信拆开…… 

「好孩子,还记得我吗?你请我吃面是我最后一天的拾荒日子,这份工作我一作就是三十年,即使知道是最后一天,我又怎么舍得停下来呢?问我为什么停止拾荒吗?因为我堆废弃物的空地被两个儿子卖掉了,那是把他们从小拉把长大的空地啊!但是他们却为了建筑商的高价收购,告诉我遗产税课的重,要我提早将土地过户给他们,他们一再保证不会把地卖掉。那块地跟他们爸爸一样,从小把他们养大,他们不舍。

如今,地卖给建商,而我住在老人院,我跟地都被抛弃了……被念书念到博士跟大学的儿子抛弃了。这么多年来,除了养育儿子之外,我没在自己身上花到一毛钱。我最常吃的是路边街边卖熟食的剩菜,跟水果摊剩下来的水果。那个破塑料袋里的钱都是拾荒时候捡到的,凑足了钱我才有正常的东西吃呢,我所赚到的一分一毫都花在教养儿子的身上。

现在,我在老人院听到儿子说,土地还有卖了五亿的价值,老而不死的你除了会花我们两兄弟的钱,你还有什么用?好孩子,在他们说出口前,我早就麻木了。只记得你请我吃面时的温暖,还有你握着我的手时传来的温度。期待有缘再见。」

我发现信纸的下角有干枯的泪痕,而新的泪痕,却从我的眼中不停的落下。毅然决然骑上机车,直奔父母的住所。走到屋内,不争气的眼泪依然流个不停,只能哽咽的说:「我回来了,爸、妈,我回来了,我们一起吃晚餐吧。」

 

· 危机即转机

现在可能面临的危机,在未来或许是我们的转机!

我们要有科学家的精神—永远的乐观

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位住在深山中的农民,时常感到环境艰险,难以生活,于是,四处寻找致富的好方法。

有一天,一位从外地来的商贩,给他带来了一样好东西,虽然在阳光下,那只是一粒粒不起眼的种子。但据商贩讲,这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一种叫做苹果的水果,只要种在土壤里,种上二年时间后,就能长成一棵棵苹果树,结出好多的果实,拿到市集中,可以卖好多钱呢。

农民在欣喜之余,急忙将种子小心收好,但随即脑海里就涌现出一个问题。

既然苹果这么值钱、这么好,会不会被别人偷走呢?于是,他特意选择了一个荒僻的山野,来种植这种颇为珍贵的苹果。

经过近二年时间的辛苦耕作,浇水施肥,小小的种子,终于长成一棵棵茁壮的果树,并且,结出累累的硕果。

这位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嗯,因为缺少种子的缘故,果树数量还比较少,但结出的果实,也肯定可以让自己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他还特意选了一个好日子,准备在这一天,摘下成熟的苹果,然后挑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当这一天真得来到时,他非常高兴,一大清早,便上路了。

但当他气喘嘘嘘的爬上山顶时,心中猛然一惊,那一片结出红灿灿果实的苹果树,竟然被外来的飞鸟和野兽们吃个精光,只剩下满地的果核。

想到这几年的辛苦劳作,和热切盼望,他不禁悲从心来,大哭起来。他的致富梦,也就这样破灭了。在随后的岁月里,生活仍然艰苦,他只能苦苦支撑下去,渡过了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之间,几年的光阴,如流水般流过。

有一天,他偶尔间又来到了这片山野。当他走上山顶后,突然愣住了,因为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大片茂盛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这会是谁种的呢?在疑惑不解中,他思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答案。

原来这一大片苹果林,都是他自己所种的。

就在几年前,当那些飞鸟与野兽们吃完苹果后,就将果核吐在旁边,经过几年来的生长,果核里的种子,竟然慢慢发芽生长,终于长成了一片更加广阔的苹果林。

现在,这位老农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这一大片林子中的苹果,足可以让他过上温饱的生活。

只不过,他转头一想,如果当年那些飞鸟与野兽们,没有来吃这小片苹果树,今天,就肯定无法形成这么一大片森林了。

或许放弃与损失,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错误的决定,最终还会让自己获得更多。这不仅是这个老农的领悟,也更是生活的哲理。

 

·高投资低报酬~30岁的焦虑                                                   

30岁,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关卡,然而台湾30岁的这一代,却碰上五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让他们成为「高投资、低报酬」的一代,景气低迷、微利时代、大陆崛起、梦想远离…, 30岁年龄层出现集体的焦虑, 从30而立到30岁的焦虑, 要如何为自己找到生命的出口?

三十一岁的刘人华,身穿黑T恤、牛仔裤,衣服下面的肌肉看得出来是练过的,朋友爱笑称他是「刘德华的弟弟」。一心想成为创作型表演工作者的刘人华,毕业于改制前的国立艺专戏剧系,当兵、短暂工作后,四年前进一步到英国伦敦进修表演硕士。

出国时,刘人华乐观地认为,进修回国后一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四年前台湾景气很好啊,表演团体正蓬勃,不少团体都全省巡回。」

哪知道花了数百万台币,终于在去年初学成归国后,却碰到严重的经济倒退,表演团体纷纷倒闭,剩下的知名剧团也大多卖座困难,而新兴的电视偶像剧,要的却是二十岁的年轻演员,他又显得太老了。

近一年来,他靠接一些广告通告当零用金,平均月收入一万到一万五千元间,有时候整个月也没案子接,仍未放弃理想的他笑说:「我最多的时间,就是在找下一个工作机会」、还有「学着习惯这种没事情做的慌张。」

「过去世俗认为到了三十岁应该要有的东西,也就是三十而立——有稳定的生活、有老婆、有房子,我现在都没有,」仍坚持表演之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的刘人华说。

外表看起来带着浓浓书卷气,三十三岁的陈柏廷,即将拿到政大地政所博士学位,现在面临的困难是,要去哪里找到专任教职的工作?「公私立大学、科技大学想都不要想,只能去技术学院试试,但机会也不是很多,」他说。

机会不多,是因为台湾近十几年来实在培养太多博士了,光是本土的博士毕业生,十年来就从每年八百个,增加到每年超过一千五百个。加上很多公立大学教授退休后,转到私立学校任职,领两份薪水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更排挤到年轻博士的求职。

为了累积教学经验与人脉,陈柏廷必须先从兼职做起。每个星期二、三各在台南立德管理学院和文化大学当兼职讲师,赚取一小时才五百多元的讲师费。住台北的他,要到台南上课,必须赶清晨四点多的游览车,「如果睡过头了,坐飞机赶去台南,教书的薪水都不够付交通费,那天就只好当做当义工。」

一个夜晚必须在车上度过,两所学校的教书所得,扣掉车马费,净收入约两万元。「这样的日子是有点苦啊!但这就是我的资源,情势已经这样了,抱怨也没用,只能握住目前拥有的,」陈柏廷一面喝着咖啡,望着外面的公园人来人往,一面说着自己的处境。

而且,陈柏廷认为自己还不会是最可怜的那一代,「往后看,更晚毕业的人,有可能比我更惨,因为机会会愈来愈少。」

过去三十岁的人好像可以看到一个具体目标,往前冲冲冲,现在三十岁的人,往前看却茫茫茫,往后看更觉得未来的人,可能更惨。为什么台湾的青壮年龄层,会出现这种集体焦虑?这种心态对这群人的未来,还有台湾的未来,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分析起来,目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从小就是在台湾经济起飞下成长的一代,大多数从小衣食无虞。

因为没有经济压力,父母与国家对这个世代的教育投资,可说比以往世代高出许多。从大学到硕士,再到博士,每一个学位的毕业生人数,二十年来都成长数倍甚至数十倍。

二十年前,台湾一年大学毕业生才3万多人,到了去年已经超过14万人。二十年前台湾一年才培养2400多位硕士,去年就成长10倍,达2万5900人。博士更是成长近20倍,从二十年前的86人,到去年1500多人。

然而这群台湾五十多年来第一代备受呵护栽培出来的天之骄子,却不幸碰上五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最低报酬的年代,让他们沦为「高投资,低报酬」的一代。

父母高投资、子女低报酬的现象,可以从节节攀升的失业率上看出来,面临全面的经济衰退,愈来愈多年轻人难经济独立。十年来二十五到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失业率从 1.94%,提升到 6.41%,三十到三十四岁年轻人,失业率也从 0.96%提升到 4.56%。

三十岁年龄层的焦虑,事实上也跟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充有关。高学历的一代,不见得就是高竞争力的一代。

当全球化已经打到台湾家门口来,台湾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充,已经让不少人开始反省,「教育到底在创造失业,还是在培养人才?」长期研究失业问题,现任台湾大学国发所副教授辛炳隆就提出这个疑问。

目前台湾的大学、研究所仍在增设中,很快地,大学联招的录取率将超过百分之百。

充裕的受教机会,让台湾的小孩,从小一路念书,不必经过太多挫折。但是缺点却是,面临到要踏出校门的时刻,才发现人生前几个关卡都很好过,到了最后一关却很难。

「就像跳石过河一样,一要进入社会,才发现距离愈来愈远,愈难跳,」二十九岁,政大政治系、新闻研究所毕业的吴丰维,对于他这个世代有这样的体会。

这一代,从小大多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下成长,一般被认为比较缺乏抗压性、忍耐力。当高期待的天之骄子,碰上几十年来最困难的年代,愈来愈多人选择延迟进入社会。

近五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延毕的比例一直上升,从6.97%提升到去年11.1%。今年毕业季节,部份大学校园甚至传出近五分之一学生选择不毕业。

当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焦虑情绪持续蔓延,当愈来愈多具有生产力的年轻人宁愿待在家里或校园,而延后进入职场,又会对国家竞争力或是未来社会产生哪些冲击呢?

辛炳隆指出,许多先进国家也都有严重失业问题,他举OECD国家的研究指出,年轻人自学校毕业后到进入职场前五年,应该算是学习期,仍是对这个人的投资阶段。若在这个阶段真心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或是工作不顺利感到挫折,对这个人的未来职场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会影响个人信心。二是等于这个人一出校园就缺乏投资,造成人才出校园后竞争力持续下降。

从三十而立到焦虑的三十岁,台湾青壮年龄层目前处境与心境,不只挑战他们个人生存的问题,也挑战家庭结构、社会、国家整体竞争力。

 

·机会vs态度 天之骄子如何学弯腰?

当三十岁这一代抱怨,机会没有留给他们时,上一辈对他们的批评则是:态度可能有问题。面对经济走下坡的时代,年轻人的态度该如何调整?

曾经也三十的各行业「前辈」,特别将他们走过三十的经验与年轻人分享。

孙大伟(五十三岁,泛太国际执行顾问):不要选择太多而蹉跎

新一代本质真的比我们好太多,计算机、语言、视野。但是差别在态度。

想太多,急功好利,受不了压力,不愿意弯腰。他们让我想起鹿桥小说《人子》中的一篇故事,描绘一个旅人到了一座山谷,半夜听到热热闹闹的声音,是小花小草在那里跳跃着,因为明天是一年一度开花的时刻。每一朵花都被指定要开什么颜色。唯独其中一朵可以选择爱开什么颜色就开什么颜色,大家都羡慕它,它也觉得自己好幸运。

结果第二天,所有的花都开了,该黄的开黄的,该红的就红的,唯独那朵可以任意选择的花没开,成为枯萎的小蓓蕾,因为它选择不出来。

这篇我看了后,很有感触,就是给太多的选择,反而犹豫蹉跎,把时机耽搁了。

像我这一代,家里八个兄弟姊妹,要吃什么东西都要经过一番争夺。因为匮乏,所以会努力去追求一些事情。但现在的小孩,因为没有匮乏,所以比较没斗志。因为选择太多,反而蹉跎。

我建议年轻人,至少到了三十岁,应该要选定人生方向了,选定行业、选定公司,然后就像选好看哪一场电影一样,就排队买票,但不要排这排,又看那排,三心两意。

而且,要持久才能看到成绩。别以为一个星期就可以否决一家公司,一个月就断定一个行业的前景。

因为没有长时间沈浸在某一个领域内,根本看不到门道。

而且不要怕起薪低、职位低。我三十二岁才进广告公司,薪水扣掉税,根本剩几千块。奥美创办人奥格威曾经说过,进入一个领域的前几年,学到的会比领到的薪水多。

 

·回归单纯与专注。

从小到现在,一直都很简单,没有想太多,就是一直想创作、学习、找各种可能性,生活的目标就是为了这个。

十年前从香港到台湾来,只认识一个人吴兴国(表演工作者)。在香港的时候我很穷,二十六块港币过一天,一天只吃一餐,吃那种咖啡可以无限续杯的。有人请吃饭,才吃好一点的。住父母家,睡沙发,脚不能伸直,有一段时间睡厨房走道,旁边堆满我的书。

我一个香港人会来台湾理由也很浪漫,就是觉得台湾比较有创作的环境,有一些人不错。要来的时候也没钱买皮箱,铁箱装一装就来了,在吴兴国家住三个月,他帮助我三餐。一直到一九九六年我跟云门舞集到欧洲公演后,才真正慢慢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愈来愈多外国人来找我。

我觉得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就是缺乏一种专注,不浪漫,也不太幽默。大家都想太多,不单纯,也世俗。就是看不到一些很「坚硬」的人,那种非把什么做出来,否则我要把你给杀了那种气。

现在三十岁的人,有两个层次的问题要考虑,一是生存问题,一个是基础问题。生存问题我觉得世界的物质是不可能一直成长下去的,经济又走下坡,所以年轻人应该减少对物质的渴求。

至于基础问题就应该要强化。就是有没有真的学到东西,从工作里愈有修养、实力愈强。回归单纯,找到把一些事情做好、做出来的那种热情,我觉得比较好。

 

·养不起的未来~永不退休的人生。                                    

安心退休,对多数台湾人而言,不再是件容易事。钱在贬值,利率直直落,经验也在贬值,被资遣的往往是资深员工。台湾有250万人正在失业或低度就业中,不管被逼或自愿,许多人突然发现,他得面对的是永不退休的人生。每个人该如何投资自己、妥善规划未来?

位在木栅半山上,鸟瞰台北盆地,空气格外新鲜。从台北市立疗养院退休十一年的陈敏雄,现任兆如赡养中心院长。虽然已经六十七岁,但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八点出门,巡查从阳明山、木栅,到基隆的四家赡养中心,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

主任蔡银从台北市卫生局退休后,还没来得及圆环游世界的梦,陈敏雄就拉她来兆如报到上班,为这个开办不到两年的赡养中心打拚。

「退休」一词已经成为转换人生跑道的代名词。因为对未来不确定,不管自愿或非自愿,未来会有更多陈敏雄,蔡银……。

但另外一面,也有人正为找工作所苦。越过板桥火车站空无一人的大厅,穿过车辆疾驰而过的汉生东路,星期一早上,板桥就业服务中心,已人潮满满,但气氛却安静凝重。有人低首填数据,申请失业补助,有人手拿鼠标,盯着计算机屏幕看着事求人网站。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五岁小女孩,跳上跳下,黑白分明的眼睛,打量着周遭人,不知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所面临的困境。

「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台湾人要面对的新现实。

「低就」也将成为台湾人需面对的新现实。

台北市就业辅导中心主任郭吉一,看到更多高阶白领的委屈:外商迁往中国大陆,资遣台湾总经理,也有本国总经理公司经营不下去,资历太好,很难找到事,只有做小区巡逻员,或大楼管理员。「他们选择离自己家很远的地方工作,」他说,「这是『生存』与『尊严』的挣扎。」

根据主计处统计,低度运用人力(underemployment,或称低度就业,包括学非所用、工时不足、所得偏低)俗称低就,已占工作人的19%,约为185万人。加上主计处公布广义失业(包括有工作意愿而未去找)人口71万人,共约256万人。几乎有相当于台北市总人口数的人,在失业或低度就业中。

 

·贬值时代 上班族担心资遣

低就,也就是人才在贬值。今天不但人才贬值,房地产也贬值,卖不出、租不出;而且连钱也贬值,存款金额愈高,存得愈久,利率愈低。中国国际商业银行五月初推出300万元以上定存三年,利率只有0.97%,首度跌破1%。

「这是个贬值的时代,什么都在贬值,」一位文化界人士感叹。

在职场竞争激烈的年代,学历也在贬值。企业负责人认为大学扩充太快,毕业生素质大幅降低,一○四人力银行登录的职位,47%需要硕士。很多学生从大二就开始补习考研究所,南阳街补习班已从考大学补习升格为补研究所了。

经验也在贬值。企业优退,资遣对象往往是资深员工。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过去的经验不再能当成未来的指南。

另方面,个人又要承受高风险,上班族担心随时会接到资遣单。今年《天下杂志》所做一千大企业调查,一半以上企业要冻结人事,13%还要裁员。

经济不景气,公司倒闭,负责人避不见面,辛苦二十余年,不但连退休金拿不到,连一元资遣费都拿不到。「十二年都白做了,连人都找不到,怎么赔?」一位电器连锁店售货员,一面填写失业资料,一面自己准备东山再起。 

最近,台湾又增加了一批输家。往日,人们认为只要谨慎储蓄,存老本,老年就不虞匮乏。但是利率从前年的5%直线下降到1.4%,一批靠定存利息的退休老人,忽然发现要开始吃老本而心慌。

一位住在木栅自费老人养护中心的老太太,原本存一百多万,有一份房租收入,原可轻易应付赡养中心每月一万两千元的费用。但最近房子租不出去,利率又急速下跌,女儿要她搬回原来房子住。「我怕,现在我不听她的话,」她告诉工作人员说:「将来我钱花完了,她会怨我,我更没人照顾了。」

对许多台湾人而言,初次领略到晚年的风险,忽然发现纵使辛勤一生,退休后也难保晚年生活无虞。 

除军公教人员可以领月退俸外,根据主计处统计,台湾退休者平均仅可领得退休金135万元、劳保88万元,刚好超过200万元,却要以此度过余生。(虽然劳基法已实施十余年,按法令规定提拨的企业只占9%)。

为什么那么多的台湾人会焦虑失业以及低就? 

「有些趋势汹涌而来,在你还没看清楚之前,就已让你灭顶,」《大未来》作者托佛勒说。

 

·四种失业同时到来

根据采访结果综合,台湾在这几年开始遇上四种失业一齐来的不幸状况:一、产业调整的「结构性失业」;二、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循环性失业」;三、六月后大专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转换工作暂时辞职的「摩擦性失业」;四、有工作意愿而未找的「隐藏性失业」。根据前劳委会主委、国政会社会安全组召集人詹火生估计,失业及隐藏性失业率加起来,至少有10%左右。

冷冰冰的数字,却无法刻划50万到70万失业人的失落心情。有的岁月蹉跎,无法进修,只得做临时工。

有位经理买下天母2000万豪宅,却被资遣,每月房贷就是9万元,只得开出租车,慢慢还。有的五年级后段生去应征,已被嫌太老。原在法国化妆品克兰诗担任营销副理的郑思民,出国四年后回来,发现只能做临时总机,档案管理,「三十七岁已经嫌我做营销太老,我想低就都没有机会,」她说。

中壮龄失业者(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对社会冲击最大,也可能是最难找到第二春的一批人。

根据一○四人力银行的调查,中壮年人士一旦失业,四分之一的人立刻生活就有问题,三分之二的人三个月内就会成问题。「调适不好就放弃、消沉、自伤乃至自杀,」屏东科技大学社工系主任陈宇嘉说。

 

·无就业的经济成长

不管哪种失业或低就,归纳学者意见,大部份是因为台湾来不及发展新产业,吸纳失业人口以及新进入劳动力。台湾又已到新兴开发程度,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经济成长带动就业机会增加率在递减中。加上近年来企业竞相扩充,生产过剩,「企业微利时代」来临,企业要生存更要精简人力。

失业或低就因素错综复杂,短期间很难改善。例如因经济景气所引起的「循环性」失业,现在应该有起色才对,因为台湾经济成长率已从前年的负2%,升到去年的3.7%。但是台湾的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在5%以上徘徊。美国也苦于同样问题,《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一再强调,这是个无法创造就业的经济复苏,也是「无就业的经济成长」。

为什么会有无就业的经济成长?经建会副主委何美玥表示,台湾经济有复苏,但是厂商仍然在精简人力,也不愿雇回以前人员,这些人通常中高龄,教育程度不高,也不可能鼓励他们学计算机,踏入信息业,因而成为长期失业者(根据主计处统计,台湾约20万人)。因此政府推出的两百亿「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方案」,就是为了帮助这批结构性失业的人。

「长期失业会使人失去希望,丧失斗志,甚至永远退出职场。失业率背后的千万家庭更无法等待,政府不能坐视,」行政院长游锡坤曾发表专文,恳请立法委员支持这项就业方案,「这种投资可以减少家庭悲剧,拉近贫富差距,虽无法直接以GNP计算方式呈现,但绝非没有投资效益。」

展望未来,纵使台湾经济成长,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在递减中。民国七十五年期间,国内生产毛额每增一个百分点,可以使就业机会增加0.38%,但同一弹性系数至八○年代末期已降至0.19%,减少一半。同样情形甚至已出现在中国大陆。「国家愈往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走,创造新工作机会就愈难,」前经建会副主委叶万安说。

又因为台湾这五年,企业在调整,工厂移往大陆,民间及政府没有创造大规模新产业,无法吸纳新进及未就业人口。

根据主计处所做的每五年工商普查来看,叶万安分析,因为没有大规模新产业产生,近五年工商业总就业人口增加率急速减缓。

例如民国六十年到六十五年间,台湾从农业步入工业社会,工业与服务业总就业人口增加60%,六十五年到八十五年间,每五年就业人口稳定成长约15%,但民国九十年统计完成的工商普查,就业人口与上次普查相较,却只成长2.4%。

 

·中级人力,下波失业主流

根据元智大学信息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曾淑芬、游玉卿、何锦昌调查,只有三分之一制造业离职员工可以转至服务业,而且只能被迫转至低薪、低技术的个人服务业,如餐厅等。以往的产业生力军会成为取代性高、便宜的「产业后备军」。

《Fortune》最新五百大企业调查,去年整体营收下滑6%,获利更重挫66%。《天下杂志》统计的一千大制造业去年平均获利率4.1%,比前年的历史新低1.8%有成长,但比二○○○年的平均获利率7.3%仍有段差距。

也因此组织改造,流程简化会不断进行,人员精简将无可避免。「裁员成为必要之恶,很多工作机会永远不会回来,」美国《Business Week》写着。

未来中级人力,如售货员、事务工作人员等,可能会成为下波失业主流。根据经建会人力规划小组统计,民国九十年到九十三年中级人才仍供过于求二万四千人,到九十四年至一○○年则供过于求七万三千人,面临一.三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

撮和台湾企业七成就业人口的一○四人力银行统计,中阶难找事的残酷现实已发生在眼前。例如在一○四网站上,一个行政总务的空缺平均有七个人求,一个餐旅运输有三个人竞争。

竞争激烈就会导致薪水降低、所学非所用,屈就临时人员。曾淑芬等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这种低度就业是台湾未来必须面对的难题。

根据主计处所做的调查推估,这群人约180万人,相当于四分之三台北市人口。去年毕业于世新大学的侯志宏就是学非所用之一。广电系毕业的他必须去教数学,每天晚上十点半,在数学补习班担任助理老师(改考卷,回答学生问题)后,他就得回家演算数学,到凌晨一点。「常会梦到学生问我,我答不出来,紧张得下不了台,」他说:「我怕我会得忧郁症。」

对台湾,尤其难面对的是,四十年来习惯于高成长、高获利时代,画面却马上转到低成长、新贫穷,还要冒高风险(失业、投资失利),一时之间令人难适应,更有深深不确定感。「人们会选择性注意最怕发生的事,像男人怕中风、忧虑中风,反而更容易中风,」东海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彭怀真说:「怕失业而焦虑,工作潜能无法发挥,说不定会真失业。」

「这种不确定感会使社会两极化,有人更努力向上,有人却自我放弃,」一位教授说。

 

·不景气更要投资自己

但是这是新时代、新现实,虽然是大家不喜欢的时代和现实。浪漫诗人布朗宁曾写道:「人生总在看似失败之处成功,命运是个吊诡,捉弄我们,同时也安慰我们。」

很多人都开始有新观念、新做法。「现代人必须敏捷矫健,随时应变,」伦敦政经学院教授李察赛尼特在《职场启示录》一书指出,「更要不断冒险,不依赖规则和正式程序。」

失业了,或许可以试着去创业,开着流动车卖冷饮、咖啡,在菜市场摆摊位、高速公路交流道卖便当。在台湾这种个人服务业比例还算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人民实在善良,对政府期待少,所以很多人争着选总统,」詹火生半开玩笑地说。未来不确定,而且可能永远不能退休,现在的职场人就必须降低期望,改变态度。「尤其要投资自己,」一位文化人说。

从进入职场开始,工作人就要警觉到「没有一个政府或组织可以承诺人一生,也没有人欠你一份工作,」欧洲当代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说。

大部份人已从趋势中看出,必须充实自己。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生陈俊宏,在万国通商法律事务所见识到全球化威力后,了解科技、专利和英文(连台湾企业彼此间都用英文写契约,沿用英美法概念)的重要,不再埋怨从美国来的年轻华裔律师能拿高薪。他辞去工作,到资策会办的计算机训练班上课,申请美国法学院,希望回国后能够成为专利律师。

妥善的生涯规划,尤其在未来「无就业成长」时代更形重要。

暂时委曲求全,谋得生计也无可厚非。但是屏东科技大学社工系主任陈宇嘉提醒,在屈就同时,仍然应该多充实自己,参加学校在职硕士班、推广班,「经济不景气时,学校最景气,」他笑着说。

在学校更可以建立人际关系网。例如一群参加东海大学社工系学分班的中年学生,志同道合,毕业后一起在东势接管一家养老院,只有一个人辞职做全职,其它人当兼差,日后如生涯有问题,也有个退路。「增加活动力,建立支持网,」彭怀真说:「不出去碰就必定输。出去赢回一把,就算赚到了。」

职场人也要有随时做临时人员的准备。台湾企业主因为员工福利、退休金、健保、劳保费日高,企业未来只留住核心员工,必须雇用更多临时人员。例如中国信托现在七千位员工里,一千一百位是人才派遣,他们担任各种工作,如帐款催收、个人金融、客户服务,有的契约多达一年。「好的人企业还会留用,」世界最大人才派遣公司艺珂的台湾总经理陈玉芬说:「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虽然短期流动,会让人不安定,飘泊,没有以前的安定感,但是英国作家李察赛尼特在《职场启示录》里,安慰这群人说,job一词在十五世纪的英文中,就是指「可以四处运送的一块或一片东西,现在我们只是把工作的古老意义复活了,」他说:「人们在一生中本来就得片片段段地做着不同事情。」

 

·台湾的「抢先退休潮」

面对未来,老年也充斥风险,很多人可能更要延缓退休,增加工作年限。

从民国八十年起,我国人退休年龄急速下降,根据主计处调查,民国八十年74%退休者超过六十岁,但到九十年,六十岁以上退休者却降到44.68%,几乎降了一半。大部份都缘于劳动基准法规定只要工作满十五年,年龄五十五岁以上就可以领劳退金;以及军公教人员只要做满二十五年,就可终生拿月退俸,造成了与世界趋势相反的「抢先退休潮」。

 

·寻找人生第二春

跟国际比较,台湾中高龄(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男性人口劳动参与率,比美国、瑞士、韩国、日本都低,其中日本、瑞士中高龄仍留在职场的有77%。「台湾还是新兴国家,应该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一位经常来往于国际的观察者说。

全世界已开始延缓退休年限,美国研拟要将请领社会安全金(等于台湾国民年金)年岁延伸至六十七岁(现为六十五岁),尤其这波经济萧条后,很多人的退休金都腰斩一半,必须重回职场。有的重回企业当顾问、有的早上四点就起来送汽车零件、有的从事义工,生命走至此,他们更能认同工作所带来的意义。

在台湾,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国家财政,恐怕都需要延缓退休,人人都得找寻第二春。

台湾也已经有很多人,退休后立即兴冲冲投入工作。台大管理学院教授徐木兰,今年暑假后,将从台大退休,转入世新大学任教,希望将多年所学、所教贡献给资源较少的学校,「好学校不缺我一个,」她说:「但私立学校需要更多人投入,才能达到社会平衡。」

一位著名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六十岁退休后,继续为一家中外合资营建公司工作,做台湾高铁土木工程顾问,期望能尽一己之力,为高铁顺利铺轨,「我的工作会留下痕迹,」头戴钢盔,皮肤黑得发亮,走在云林虎尾高铁工地上的他说:「将来可以说,我做过这个工程。」

但是现在能开拓第二春的,多半是原来岗位上累积足够人脉,退休后就马上能重回职场,甚至创业。例如华宇计算机创办人之一锺聪明原为勤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退休后,立即加入朋友一起创办的华宇计算机,现在已上市。

而真正需要工作,以应付未来养老所需的再就业者,既没有专业机构中介,政府也没有辅导措施,协助银发族再觅业。雇主对中高龄觅职者并不十分友善。穿着咖啡外套,戴着方型眼镜的李太太原来做资材管理,每去一个地方应征,「他们就嫌我年龄太大,」原本开朗的她眼眶有点红,「常把我的履历表丢回来,我真的那么没有利用价值吗?」

但另外一面,有些不虞生活的退休者,选择奉献公益事业,例如前中兴票券副总经理齐宁媛退隐后,就到阳明山担任解说员。

有的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例如从台积电退休的前法务长陈国慈,成为台湾第一位私人认养古迹的人。她认养位在台北美术馆隔壁的一栋精致洋房古迹,改建为台北故事馆,不但让市民多了一个认识台北历史及怀古的场所,更创造馆内七个正式工作人员的机会。

很多人不得不再就业,「不管被逼或自愿,我们都得面对一个永不退休的人生,」一位社会人士观察。

看来,要养得起未来,个人、社会、国家;观念、制度、能力都得大幅改变,而且要急速改变,以掌控台湾未来转机。否则台湾会面临一个无法拥有、无法面对,缺乏朝气的未来。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最光明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台证证券总经理林克孝,在夜阑人静时常会思索狄更斯的话。「从来没有对这句话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他站在电梯口,望着窗外的台北市。

 

·杯水寄情~与所有母亲分享!                                 

 热水一杯,温情万缕,可系紧全家人的心。

如果你对家人总是「爱在心头口难开」,不妨也试着……。

好多年前了,我深夜听完课回家,常会发现桌上放了一杯犹带微温的开水,有时还附了一张寻宝图,「指示」我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找到糖果、日记或字条什么的。万籁俱静的寒夜中,小儿安安纯真的孝心(当时他十岁不到),就如动人的小夜曲,在空寂的斗室流泻出无限的甜蜜温馨。

曾经,我为了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备感压力沉重,急得日渐暴躁。一天,安安为我端来一杯热开水,问我这几天为什么很不快乐,他想帮我的忙。我原本认为告诉他也没用,但经不起他热诚的探询,最后还是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他马上伸出稚嫩的双臂,用最大的力气紧紧搂着我,安慰我:「妈妈,如果没有挑战,妳永远都不会突破。不要怕,妳一定想得出来的,我不会来打扰妳。」一个十岁赤子的柔情,真的鼓舞我突破了难关。

当年在胡适国小的大马路口当导护是非常艰辛又危险的,安安都了然于心。好不容易送走全部的小朋友,才收冈,安安往往已等在校门口递上一杯热开水。有时我因事耽搁,放学后还留在教室忙碌,不久就会看到捧着茶杯小心翼翼走路的小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虽然他知道我教室也有茶杯。

一天安安犯了错,我毫不留情的厉声斥责,训诫完毕,他面容惨淡,泫然欲泣的说声「谢谢妈妈」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已为我端来一杯热开水。顿时我发现自己的面目可憎,惭愧自己的修养竟不如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一天我身体不适,吃完晚饭就昏昏睡去。不知过了多久,隐约中感觉一双小脚登上床,次日清醒才发现床头满满一杯水,虽已凉透,喝下去却一直暖上心窝。

有一年的母亲节前夕,晚上回到家,全家都睡了,桌上有一杯温开水,和一本「心灵鸡汤--献给妈妈」。我的心快溶化了,溶化在安安的细心体贴中。十几年来,那一杯杯的温开水,岂不正是安安献给妈妈的心灵鸡汤?在安安的「身教」下,不会撒娇的我,也找到了表情达意的好方法。听到婆婆睡觉时咳嗽不止,我马上起床送上一杯热开水,并嘘寒问暖一番。外子患了感冒,我也一趟趟递上热开水,表达我热情的关怀。

外子常笑安安是小马屁精,谁知一向大而化之的他,也不能幸免的受到感染。虽然现在安安已离家到宜兰读书,有时我仍能在深夜返家时喝到热开水,那是外子临睡前先倒好的滚烫开水。若打电话耗时太长,外子也会适时端来温开水。他从不怪我长舌,可是看到这杯温开水,我也不好意思不赶快收敛一些。

热水一杯,温情万缕,可系紧全家人的心。如果你对家人总是「爱在心头口难开」,不妨也试着藉一杯杯的茶水,来传达心中的千言万语吧!

 

·猎狗抓兔子 ( 耐人寻味的文章 )

一、人力资源管理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

「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

猎狗回答说:

「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二、目标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

“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已没的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

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

猎人对猎狗说:

「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

猎狗们说:

「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三、动力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来分,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的就越利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

猎狗说:

「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四、长期的骨头

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

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

「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

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

其实为什么自己的奖赏﹐回报要决定于别人的手上呢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总要等到危机来到时才开始重新思考许多的价值和意义,就像故事中的老狗一样,当自己对于大环境还有利用价值时,沉浸在公司和市场的礼遇中,等到某天发现自己竞争力不再,才惊觉,届时经济,保障甚至信心常常都已受到严重的考验,员工的未来掌握在老板,老板的未来掌握在公司的营运,公司成长得看市场,但是谁能掌握市场?

想的远,才走的远。

记得我认识并十分敬佩的一位创业领导人白君毅先生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 "他从没有让别人把自己放在市场或职场的磅秤上﹐让别人去评断自己一小时该值多少钱,一天值多少钱,一个月值多少钱,他告诉自己,我该值多少钱"。 "我用开放的心接纳新的观念,找到目标,抓住机会不断尝试,重复学习建立能力,并用恒心与努力证明了自己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达到了真正的经济自由,保障和自主的人生。"

 

·老师,哇洗捞ㄉㄨㄚˇ!                            

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哇洗捞ㄉㄨㄚˇ!」 

因为他父母离异,他是在育幼院长大的, 

一路走来曾经饱受欺凌,备尝辛酸,

所以敏感易怒、霸道无理、满心仇恨……

过年的时候,他在电话那头对我说:「老妈,妳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最后一届当导师的班级,有一个最头痛的学生小军,他五年级从南部转来时,连国语都不太会讲,满口台语和粗话。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哇洗捞ㄉㄨㄚˇ!」因为他父母离异,他是在育幼院长大的,一路走来曾经饱受欺凌,备尝辛酸,所以敏感易怒、霸道无理、满心仇恨。不论谁惹到他,他就双手握拳,眼露凶光,口没遮拦、歇斯底里的大声叫骂,好像要把人生吞活剥吃下肚似的。在盛怒之下,他好像吃了大力丸,又像恶魔附身,力大无穷,怎么拉也拉不动,所以谁也别想安心上课。

不知多少次,当全班去专科教室上课,我好不容易喘口气准备批改堆积如山的簿子时,突然科任老师差学生叫我去紧急支持,因为小军又闹事了。其实在气头上连皇帝老爷劝他都没用,一开始我还摸不清他的性子,去劝导他时,他就恶狠很的对我撂了一句:「哇轧妳ㄗㄢˇ!」我还傻傻的问人家「ㄗㄢˇ」是什么?后来渐渐摸熟了,我知道当他发脾气时,不要理他,让他慢慢冷静下来是最好的办法。为了不耽误进度,科任老师好几次把全班带回教室上课,而我则在专科教室陪着小军等他息怒(不陪着怕他跑掉啊)。当怒火平息时,他好像打了场大仗一样疲累,头发汗湿,眼光柔和,愿意用生硬的台湾国语诚心诚意的和我沟通,又变成惹人怜爱的小天使了。

每节下课男生总爱冲去球场打球,自从小军转来后,球场上就风波不断,不论是下课还是体育课时间,他的霸道、他的无理取闹、他的不守游戏规则,常常让老师和同学都火冒三丈。打扫时间他不是胡乱应付,就是跑得不见踪影,他的脑中完全没有「团体规范」的概念。不论上课下课,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爆炸,我随时都准备接招。

他的功课完全跟不上程度,永远敬陪末座,上课时因为听不懂,所以常捣乱,有时还把头躺到后面桌上或钻到桌子底下。我请小老师教他,他老是跟人家起冲突,或跑给人家追;我跟当时已上国中的学生思玮说,思玮就好心的每天放学把他和他弟弟带回家教功课,思玮的妈妈还请他们吃晚餐,补了一阵子功课已见起色了,小军竟嫌麻烦懒得去了。我放学后常把他留下加强指导,可是他明明答应了,却常常还没放学就溜了,令我气得牙痒痒的,恨不得到他家把他海扁一顿。

他心情好时会跟我谈他在育幼院受误解受欺凌的情景,难为他小小年纪就背负着这么多的辛酸,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刺猬。他受到委屈一向以暴力解决,因为以前的经验是:告诉老师也没用。当我越知道他的成长背景,就对他有越多的包容和谅解。我减少他功课的份量,降低他功课的难度;数学课尝试分组教学,运用实习老师和小老师的力量,让他受到更多的照顾;设计最适合他的打扫工作,尽量找机会让他发挥长处,把他最喜欢的小老师安排在他邻座,……还要经常做团体辅导,让全班同学也能接纳他。

他的爸爸把妈妈接回来了,一对离婚夫妻带着一双顽劣的儿子住在家徒四壁的陋室,夫妻冲突、亲子冲突几乎层出不穷;丈夫的失业、妻子的赌博、债主的催讨、房事的不和、沟通的艰困……在在摧残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因为我经常去帮小军辅导功课,也顺便帮帮他弟弟的功课,不久便成为他们家的好朋友,大家也就不见外了。妻子离家出走,丈夫要我去拦阻;丈夫太霸气,妻子要我去劝导……好几次我避开孩子们,约这对夫妻在玉成公园,引导他们好好沟通,往往不是大吵起来,就是这个气跑那个气跑的,一场长谈下来,也喂饱了蚊子。我常想到底招谁惹谁了,怎么无端搅进这么乌七八糟的漩涡中?我想出的答案是我爱小军,我知道他一切的偏差都因为缺少温暖的家,这是我无法替代的,所以要竭尽所能帮助他的父母重建家庭。

小军对我的感情是矛盾的,他知道我关心他,不论他怎么试探我都不放弃的关心他,他有时也会羞怯的叫我干妈,跟我谈心事。但是我不放松的管教他,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就表现出对我的嫌恶与痛恨,而且故意让我气到几乎失去理性。我已经打定主意,气归气,一定不能让他再对人性失望;他不懂得爱,我先要他认识什么是爱;他不尊重自己,我先尊重他;他不遵守规范,我就要他自食恶果。

他的文辞不通,而且错别字连篇,但我喜欢他独特的风格与生命力,总是给他很多的评语与肯定,写得比他多得多,还把他与众不同的精采片段修改通顺后念给同学听。他渐渐写出更多有思想的文章给我看。他想耍黑社会老大,我就请我家那位比他更像黑社会老大的师丈跟他谈谈,要怎样「混」才有智慧。他喜欢做木工,我请已毕业的学生家长吴爸爸带他用废弃的课桌椅为我们做讲台、拖把架,并顺便辅导。没人愿意跟他同组作科展的专题研究,我鼓励他创造发明,他废物利用钉了一个放垃圾袋的架子,自然老师给他98分。他喜欢运动,我把儿子的直牌轮溜冰鞋送他,还帮他买足球、运动鞋;请他当体育小助教;训练校队的老师,每天给他做魔鬼训练。他的音乐程度太差,音乐老师就训练他算拍子打大鼓。他喜欢上网咖,辅导组长就以中午到辅导室打计算机来奖励他的好行为。我们都致力于培养他的自信,让他看到自己的好,让他懂得珍惜自己。

当我发现他爱读唐诗、儿童诗时,好高兴的把家中珍藏的精装诗集借给他。一天到他家,看到我心爱诗集的硬壳封底与封面已分了家,灰头土脸的躺在地上。我问他妈怎么回事?他妈双手抱胸坐在椅子上,闲闲笑着对我说:「他们兄弟两个把封面拆下来,当球拍打球玩呢!」你以为我知难而退了吗?不,连父母都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我怎么能撒手不管?如果他以后又知如何教育孩子,悲剧不是就要这样一代代的重演了吗?

他早已成为学校的霹雳明星,大家对他五年级刚转入本校时的流氓形象都印象深刻,所以当他在毕业音乐会上,穿着整齐的衬衫用心打击大鼓时,多少人深受感动,校长、老师和家长们都纷纷来向我道贺,说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气质竟然有这么大的改变。我感激训导处、教务处、辅导室长期做我的后盾,在我无助时向我伸出援手,甚至连护士阿姨、警卫叔叔都随时给他关爱和机会教育,让我知道他各方面状况,他的进步是全校努力的结果,我也很高兴为了拉他一把,身边所有的人都动起来了。

毕业后没多久,他们就因躲债举家搬到台南,我还百忙中坐统联客运当天来回去台南探望他们全家,为这对生活艰苦的贫困夫妻加油打气。小军看到我时态度很冷淡,只顾玩他的电动,虽然我有「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之叹,但还是安慰自己,只要他的家庭有所改善,他就能受益了,他对我态度如何并不重要,或许他还在气我以前管他那么多吧!

这几年虽然小军的妈妈一直和我保持联络,但我和小军并没有通过话。除夕,他妈妈打电话来拜年,说他们已搬到彰化乡下,夫妻已不太吵架,她也已戒赌了,两人每天一大早就出去卖菜,同心同力撑持着这个家。我们谈完,他说小军要跟我说话,忽然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老妈,妳好!」我受宠若惊的问他:「你说什么?」他又说了一声:「老妈,妳好!」国三的小军已经变成大男人的声音,听起来很陌生,但感觉却异常亲近。我说:「我以为你一直很气我呢!」他说:「现在我会想了,我知道妳都是为我好。」聊天结束时,我又跟小军说:「你再说一次给我听!」他既调皮又撒娇的叫了声「老妈,妳好!」过去所有辛苦奋战时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爱」就是一切的答案。 

 

· 五只猴子的启示

一个实验如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马上水喷出来。每只猴子都淋湿了,每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 因为有水会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旧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这新猴子去拿香蕉。这新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的满头包,还是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它四只猴子K了一顿。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呵呵!)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人扁。

这就是「传统」的由来。

当你接受某种环境的制约而失去反省及思考能力时,将永远不会有新的解决方法,个人的能力就成为负成长,长此以往将成为窠臼,也就会变成"不长进"

~值得深思喔~

 

·骗老师的学生                                                    

我的那位学生出了一个考题,显然只有我通过了这场考试。明天,我就要退休了。做了整整三十五年的中学老师,我可以说这一辈子过得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开始做中学老师的那一年,我一毕业,就进入一所明星中学教数学,学生因为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很少功课不好,教起来当然是得心应手,轻松得很。随便我怎么出题目,都考不倒他们。可是,我忽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似乎非常心不在焉,老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期中考,他的数学只得了十五分,太奇怪了。全班就只有他不及格。而且分数如此之差。

有一天,放学以后,我请他和我谈谈。这小子一问三不知,对成绩的大幅滑落,讲不出任何理由。他一再说他上课听不懂我讲什么,我却觉得他不用功,因此就威胁我要去找他的家长。立刻紧张了起来,他说他五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改嫁到美国,没有带他去。他一个人和祖母一起住,经济情形很好。可是祖母年纪大了,连国语都不大会讲。也不认识字,如果知道他功课不好,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他被我逼急了。忽然问我:『老师,难道你以为我骗你?难道我会做题目,却假装不会做?』我被他问得哑口无言,除了鼓励他以后上课要用功一点以外,还愿意替他补习数学,而且当天晚上就开始。这位学生一开始还不大愿意接受我做他的义务家教,可是由于我的坚持,他只好晚上乖乖地在我的督导下做习题。

我发现他其实不笨,只是对数学反应慢了一点,每周替他补习两次以后,他终于赶上了进度,考得愈来愈好。两个月以后,我就不管他了。这位学生以后就和我很亲密了,当时我们夫妻两人没有小孩,我太太知道这孩子没有父母以后,就找他来吃饭,他有什么事情,一定会来找我商量。包括一些生涯规画的问题。

他考大学也算顺利,去成功岭前还来向我们辞行,可是第三天,我收到一封他的信,信的内容令我吃了一惊。

老师:请原谅我骗了你一次。当年我功课忽然一落千丈,是我故意的。我一直没有爸爸,也想有个爸爸,这样,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好问问他,因此我心生一计,我发现我的英文老师、国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是男老师,我决定假装功课不好,看看他们反应如何。

我的英文老师对我的成绩完全无动于衷,他将考卷还给我的时候,一点表情也没有;我的国文老师将我臭骂了一顿,他说他最痛恨不用功的学生,他罚我站了一个小时。我虽然只有高一,个子已经很高,高个子最怕罚站,这么大的人了,还要被羞辱,我当然心情不好。第二天『赤壁赋』一个字也背不出来,国文老师发现我交了白卷以后,立刻又罚我站,然后,在下课的时候,他向全班宣布,他已放弃了我。

唯一关心我的就是你,你不但一再问我怎么一回事,还替我补习。其实你只要关心就够了,我完全没有想到你免费地当我的家教老师,我必须假装不懂,如此装了整整两个月之后,才脱离苦海,但我从此发现我很会演戏。

最使我感动的人,其实是师母。她对我的关心,令我永远也忘不了。师母第一次请我去吃晚饭,正好寒流过境,我故意没有穿夹克。师母一看到我衣服单薄,立刻押着我去附近的冬衣地摊,替我选了一件厚夹克,我知道你们做老师的薪水并不高,还对我这么好,我知道我找到爸爸妈妈了。

我从此以后将你当做我的爸爸,有什么事,我都会问你,你也都会给我建议,我也偷偷地学你的为人处事。你对人诚恳,我也因此尽量对人诚恳,这些都是你所不知道的事。我要在此请你原谅我。我当年骗你,实在是迫不得已,我的确需要一个好爸爸,难得你对我关怀,我从此凡事都有人可以商量。由于你在我功课不好的时候没有放弃我,你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这封信令我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做老师的一天到晚考学生,却很少想到学生也在考我们。我的那位学生出了一个考题,显然只有我通过了这场考试。

从此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后段班的同学,无论他们的资质如何,我都不轻言放弃,总会尽量地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这么多年来,我教了不知道多少功课不好的学生,有几位大器晚成,还得到了博士学位。不论他们的学业成就如何,他仍都在社会上有工作可做,没有一位出问题的。

我发现后段班学生都非常感激我,他们的任何成就,也都令我感到骄傲。

明天,有很多我过去教过的学生会来参加我的退休茶会,大多数恐怕都是当年后段班的学生,那位骗我的学生当然一定会来。他的事业很成功,一直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络。我要告诉他,我才应该谢谢他,他改变了我的一生,他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让教育高墙倒下                                            

宪法上说,义务教育是平等的。令人担心的是,功课不好再加上穷,这样的小孩会愈来愈多。

不景气导致贫者益贫、富者益富,教育高墙愈筑愈高、升学主义的迷思愈来愈严重。

在贫富差距下,偏远学校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本来就没有机会。因为教改从没有注意到偏远地区学生的程度问题。

谈到多元入学,偏远地区的穷小孩怎么可能为了进大学而去学才艺?未来有两种情况值得重视:第一,穷小孩原本就很难进大学﹔第二,大多数的乡下小孩没有才艺,都市的小孩才有,教育的高墙的确严重。

宪法上说,义务教育是平等的。我担心的是,功课不好再加上穷的小孩会愈来愈多。

既穷功课又不好,可能就会走入歧途。功课好,没钱比较无所谓,功课不好又穷,就会禁不起诱惑,一心只想赚钱。美国很多不良少年就是这样,国内这种状况目前还不算严重,将来可能愈来愈严重。

我想,要知道教育上的问题,一定要先知道民间疾苦。一所排名全国前五名的明星学校,全校三千名学生中,二十七人经济有问题。他们都是考上来的好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现在也出现问题,更何况乡下那些高工、高农学生,问题更多。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应该及时重视弱势团体的教育问题,问题才不会恶化。

这一代没有竞争力,至少下一代应该有机会。竞争力包括基本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其它的能力可以慢慢培养。政府最需要改的是重视文化,藉此刺激、带动基本学识的提升。

以前经济还好的时候,穷人家的小孩还可以去补习,不补习很难进大学。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没有能力投资在这上面。因此政府应该要用文化刺激、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年前,我建议为每个孩子拨出100元经费,多建图书馆,政府到现在还是不理。虽然只有区区3亿元,总比没有好。书都没有,要孩子怎么学习?

有些乡下孩子一开始就不想念书,例如,学力测验总分三百分,原住民只考八十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问这些学生拿破仑是谁,都不知道。

一些乡下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根本不能用,有多少学生上网?我曾经打电话到偏远的学校问他们一个月有多少经费,得到的答案是2万多元。李远哲可能不知道乡下的中小学根本没有图书经费。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文化刺激愈多,将来常识愈丰富,视野愈宽阔,成功的机会也愈大。

我们应利用文化缩短差距。国家重视文化,乡下老师也会重视,小孩就能耳濡目染。

九年一贯乌烟瘴气到了极点,但是谁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现在突然把教改改回去,是相当严重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大家应稍微静下来,先看看教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育应该重质而非重量

有关教改,很多人讲了许多枝枝节节,我认为现在不如好好想通以下问题。第一,私立大学太多,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到师生比达到三十比一。国立大学的师生比是十三比一,但是国内七成的大学生就读私立大学﹔第二,不注重技术,这个政府应该负责,因为技职司隶属于教育部;第三,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

我认为技职教育问题非常严重。政府的基本观念让我非常困惑。专科好的就升学院,学院好的就升大学、科技大学,事实上科技大学教的不是技职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

技术非常重要,能不能造出汽车并不是完全靠理论,不然现在就造出来了。老师的升等用论文,注定教育还是要往理论方向走,这样永远做不好。

我认为政府不够重视技术。国科会原本就应该对技职体系实行另一套作法,发展技术,不要管理论。不看发表多少论文,就看有没有做出东西。

我认为政府不够重视技术。国科会原本就应该对技职体系实行另一套作法,发展技术,不要管理论。不看发表多少论文,就看有没有做出东西。

社会对技术人员的尊重、对专业师傅的尊重也不存在了!这需要文化的大革命,这才是教改应该改正的错误观念,职业上的尊严应该被重视,各类教育的平等也一样。

国立技职学校很少,导致国中生没有好的公立大学可念,就想念私立大学,让他去念高职,心里往往挫折、不甘心。

至于如何拉近城乡教育差距,我建议设立奖金制度。凡是学校的学力测验增加分数,政府就多给一点经费,老师也应该拿到奖金。绝对不能够把好的拉下来,这是不对的。

我不反对提高英文程度,但是应该脚踏实地。要国一学生写英文信给老师,太困难了!

原创性要建立在学问上。例如,大家以为牛顿很厉害,看到苹果掉下来就发现万有引力,其实他是经过分析,才整理出万有引力理论。我觉得我们的原创性不够,因为学习者的学问不够。

有人说现在的小孩子不快乐,我认为乡下小孩反而是过于快乐。学习本身就是压力,因此不能太快乐,当然也不能太给压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一生,而不只是为他们短暂的学校生涯而已。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掘每个学生的才华,为他们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

谈到教育在未来世界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先思考,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记得,当我儿子从学校毕业时,我告诉他,「接下来五年,你不用急着找一份正职的工作。」他一脸惊讶,但是我立刻又说,「你不用找正职的工作,但是你还是一样要工作。」我所谓的工作,是去做你所喜爱,而且觉得有价值的事。这当然包括学习,和社会回馈工作。

我认为未来的世界,会出现许多独立工作人。他们不在组织里任职,并不代表他们不工作。他们将成为「跳蚤」,以独特的创意和效率,为组织或企业(我称为「大象」)服务。过去,在出版、电影、电视、剧场、舞蹈等领域,就已经存在很多这类「大象」和「跳蚤」的合作关系。我预料,这样的合作模式,将会延伸到所有服务业中。

未来的人才,不管是「跳蚤」,或是留在「大象」中的工作者,他们除了专业技能,以及对工作有强烈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不管是西方,或是东方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传授。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拚命把知识塞给学生,却不教学生如何去学习。但是,没有学习能力,如何能够真正拥有知识?所以,很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快就把他们在学校里所强记的知识全忘光了。这样的教育,其实没有意义。

我记得,曾经有人把日本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同年龄的英国学生做比较,因为日本学生的数学优于英国学生,所以有人认为:日本的教育模式,比英国的教育模式好。但是我怀疑:等这群孩子毕业之后,这些日本学生的数学仍然胜过英国学生吗?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一生,而不只是为他们短暂的学校生涯而已。

我强调学习的能力,因为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能力。当我们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迷路了,我们知道该怎么寻找出路;当我们出席宴会,我们懂得如何跟陌生人打交道。透过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就能够应付人生中一项接一项的挑战,而不只是忍受挑战。

如果我是教育主管,我想把一天分成两半。半天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以及分析技巧;另外半天,就花在培养程序技巧及经验的方案或活动上。程序技巧可能由小区志工来教会更好,这可以透过学徒制度或参与小区计划方案来实施。

 

·帮孩子自我实现

我至今仍坚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习对任务和他人负责,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并探索人生与社会的价值和信念。这样的学校生活,比填鸭式教学有趣多了。

未来的人才,必须要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能够了解自己,并保持完整的自尊,才能充分发挥潜力。

因此老师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除了教授知识,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掘每个学生的才华,为他们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向。

我记得,有一位英国喜剧演员曾经说过,他从小在学校,成绩表现不好,只会耍宝搞笑,大多数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但是却有一个老师很认真地对他说:「你以后会是很好的喜剧人才。」老师的鼓励,造就他今天在演艺生涯的表现。

一个有慧眼的老师,懂得把每一个孩子的特质,都转化成一种才华。谁说调皮捣蛋不能成为一种才华?

我在《大象与跳蚤》一书中提过,有一位集音乐家、商人、企业家于一身的贺尔爵士曾说,「我们何不在学校教小朋友认识自我,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你知道你是什么吗?你真是太棒了,你如此独一无二,世界上没有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小孩。几百万年来,没有出过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看看你的身体,真是一个奇迹,你的脚、手臂、可爱的手指头、你移动身体的样子。你将来会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贝多芬。你的潜力无穷,你真是太棒了。』」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一般谈到的教育,是指学校提供的正统教育,其实,教育的层次,还包括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容忽视。

 

·不能让穷孩子落入永远的贫困                               

国家碰到不景气,非战之罪,这是全球性的问题,谁也不可能使我们走出不景气的阴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我们国家的确有很多很穷困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怀。

从新闻中,我们发现桃园县有一万名学童交不起营养午餐费用;教育部也承认有七万名学童交不起为数不多的学杂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妨坦白承认,我们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危机。

这些穷困孩子的唯一希望来自教育,如果他们在孩童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就一定没有竞争力,他们的父母已是弱势团体,他们将来就会继续成为弱势团体,这就是所谓永久贫穷的族群。

为什么这些穷孩子可能受不到良好教育呢?任何一个小孩子发现他无法交学杂费和营养午餐费用,他们多多少少会对念书心灰意懒。国小孩子比较不严重,国中孩子碰到这种情形,一方面觉得念书没有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是他们都只想找一些赚钱的机会。

试想一个家境非常不好的国中孩子,除非他非常聪明,否则他知道,他一定不能和其它家境好的同学竞争,他买不起参考书,当然也上不了补习班,学不了任何才艺,没有能力参加任何甄试。他最多能够从国中毕业,但是毕业以后又怎么办呢?他最多考上私立的高职,即使考上了,他也付不起学费。他心知肚明,国中毕业以后,他就要找工作了。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念书呢?

我们所推行的教改往往使这种情形雪上加霜。在过去,参考书没有这么贵,现在这些参考书贵得离谱。在过去,老师很少要求家长一起参与孩子的学习,现在家长常常被要求帮助孩子成长,但是这些孩子发现他们的父母根本帮不上忙,父母不是太忙,就是已经失业,没有心情,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在过去,老师不会要求孩子上网,现在老师要求孩子上网去查数据,这些孩子家里当然没有计算机,更不要说上网了。

尤其最严重的仍然是英文问题,政府疯狂的重视英文使很多家境好的孩子早就学好了英文,这些穷小孩子呢?他们往往只有交白卷的份。最近我又收了一个家境不好的孩子作为学生,打开课本的第一页,他只认得一个字。如果不是我做他的家教,他早就放弃英文了。

其实,我还担心另一个更加危险的情形:有一部份穷小孩子可能被黑道吸收去。不相信的话,我们不妨去看看谁在卖盗版光盘,几乎全部是国中年纪的小孩子,他们是坏孩子吗?应该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家境不好,贩卖非法光盘是犯法的,但警察往往不忍心抓这些小孩子,制造非法光盘的坏人知道司法界不会严厉对付这些小孩子,所以我们好像永远解决不了盗版光盘的问题。

一个家庭交不起一个月六百元的午餐费用,很有可能这个家庭的晚餐也不丰富了。孩子正在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一定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永久性不良的影响。

说了这些泄气的话,我要抛砖引玉,提出几个具体的建议:

(一)我希望政府能发行食物券,专门给低收入户家庭,使他们每顿饭都有足够的营养,我们给钱给人家,万一他拿去喝酒怎么办,给食物券,是可以保证钱没有浪费掉的,这样,至少孩子的营养可以保持住。

(二)我建议教育部聘请大学生来帮助穷小孩子念书。我曾建议过,教育部不理会我,我只好在此再提一次。如果教育部不理我,我就希望我国的慈善团体肯做这件事。暨南大学已和一个公益团体合作,这个团体出钱,暨大学生做穷小孩子的家教,我们的观念是:能救几个就救几个。

(三)教育部应该出版一些便宜的参考书,使得穷小孩子也可以接触到参考书。如果教育部不肯做(多半是不肯的),我很可能找人来做,我们作者们不拿任何版税,编版也力求简单,里面没有精美的图片,但是有大批的例题和习题,希望我们能找到一家出版商能以最低的价格来发行这种参考书,使得参考书不再是有钱孩子们的特权。

(四)政府必须注意黑道在引诱穷小孩子的问题。内政部、法务部和教育部必须一起合作,才能保护住我们的下一代。

谁都不喜欢听不愉快的消息,我也不愿意使我们的社会感到不安,但是我绝对没有危言耸听。任何一个国家遇到全球性的不景气,一定会有穷困家庭的,我们很难挥动一个魔杖,使全国的穷人都脱离贫困,但我们要采取行动,使穷人的下一代不至于落入永远性的贫困循环中去。

 

·前途无量                                    

这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我那时是高二的学生,有一天,我们全班骑脚踏车郊游,黄昏的时候来到了龙潭的斋明寺,这个庙在大汉溪旁边的高山上,在庙前大草地上,我们坐着看风景、聊天。

当时,我们都很口渴,可是那个时代,中学生是买不起饮料喝的,因为庙里通常供应茶水,我们就公推一位同学去到庙里讨水喝。

这个同学明明是天主教徒,只见他恭恭敬敬地向那位在庙前散步的老和尚走去,假装是佛教徒,一面口宣佛号,一面双手合十,这招果真有效,老和尚将我们大伙儿全部请进庙里,不但给我们茶水喝,还拿出一些糕饼给我们吃,我们还进他的书房参观,他的书房全是线装书,老和尚当场挥毫,写字给我们看,在此荒野,碰到一位和蔼可亲,而又有学问的老和尚,我们同学都觉得不虚此行。

就在我们向老和尚道谢,而且说再见的时候,老和尚忽然说,“你们等一下,我要替你们看相”。同学们纷纷转过身来,让老和尚在我们的脸上扫描了来回各一次,最后他指指一位同学,作个手势,叫他站到前面来。

这位同学名字最后的字是“丁”,我们叫他“阿丁”,阿丁被老和尚指了以后,乖乖地出列,老和尚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前途无量”。

阿丁吓了一跳,喃喃地说,“师父,你一定弄错了”。可是老和尚十分坚持,他坚定地说,“你最有前途”。说完以后,就放我们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不愿讨论老和尚的预言,理由很简单,阿丁的功课和运动都不错,可是他家境很不好,我们全班就只有他是要去念师专特师科,其余同学,人人都要考大学。阿丁说他念高中已是家里很大的负担,大学是不可能念的了。念师专有公费,毕业以后,立刻可以到小学去教书,所以他决定去念师专。

其实我们班上公认最有前途的同学是阿川,阿川一表人才,有领袖气质,人缘好,有组织能力,虽然功课普通,可是体力惊人,身高一八零公分,篮球校队,我们怎么样也想不懂为什么老和尚不选他,而选了阿丁。

还是阿丁自己打破沉默,他说,“我想老和尚一定老糊涂了,阿川才最有前途,我将来是个小学老师,怎么说我最有前途?”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一班,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好的职业,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商人,我做到了大学教授,可是真正事业非常成功的只有阿川和阿强,阿川做到了部长,阿强是一家建设公司的董事长。

我为了办同学会,常需要打电话给老朋友,大家都容易找到,唯独阿川和阿强不好找,阿川的秘书永远告诉我他在开会,或者和人谈公事。他常要到立法院回答质询,我发现我如果到立法院去找他,说不定还比较容易一点。通常他的秘书会留下我的电话,说部长会回电话的,部长果真回电话了,可是这一定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而要约一个聚会的时间,那就更难了,部长似乎每天都有约,起码一个月以后才可以和老朋友见面。

阿强也好不到那里去。他虽然不要去立法院,可是他要去看工程,也要一天到晚和人家应酬。内阁改组,阿川部长下台了,他仍然有工作可作,可是影响力和权力都没有了,我每次打电话去,立刻可以和他聊天,有时候,他还会主动打电话来约我去吃小馆子。一年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阿强呢?他的建设公司不停地推出新的大楼,可是绝大多数都卖不掉,尽管他一再降价,仍然不行,他是被套牢了,有人告诉我,他已经好几次差一点跳票。

阿丁呢?他早已从小学老师的职务位上退休了,他一直在龙潭附近教书,退休以后也住在那里。

高中毕业四十年,我们决定聚一次,讲明不带老婆,我们要好好地回忆一下四十年前的好日子。阿丁邀我们到他那里去,因为只有他住在乡下。

这次同学会,几乎所有在台湾的同学都到了,大家聊的很痛快,令我感到有趣的事,大家关心的不是彼此之间的不同,升官发财,已不是大家话题,话题好像经常在病痛上打转,某某同学腰痛,某某同学背痛,某某同学告诉大家有心脏开刀的经验,某某同学更是伟大,他已换了肾,讲得大家胆颤心惊?最让大家怀念的是四十年前,我们每天中午打篮球,要是现在中午大太阳下叫我们去打球,一定会倒地而亡。

到了下午,阿丁告诉我们,退休以后,他一直在一家孤儿院做义工,而且是每天八小时的义工,他邀请我们去参观,我们这才发现他是一位大忙人。短短的一小时,阿丁得耐心地倾听一个小女孩的告状,她说另一个小男孩欺侮她,虽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转眼,两个小鬼又玩在一起了。

另一个小男孩摔了一跤,跌破膝盖处,阿丁替他涂红药水。这一小时内他接了三个电话,一个替他们的孩子找工作,一个是安排将一个住院的孩子从医院接回来,还有一个替孩子申请残障手册。

对于我们大家,阿丁的工作令我们都羡慕不已,我们的部长大人被一群小孩逮到讲一本书上的故事﹝是阿丁向他们推荐的﹞,他常想混,细节含混带过,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好几次纠正他,显然这小孩对这个故事已经听得滚瓜烂熟,我们的亿万富翁阿强,到厨房去视察,却没有出来,原来他留下来剥豆子,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有人提议,在我们回家以前,再去一次斋明寺。四十年前,这里全是农舍,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热闹得很,幸运的是,斋明寺未受影响,他仍然静静地俯视着大汉溪。又是黄昏的时刻,一个又红又大的太阳正在对面的山头落下去。

故地重游,大家都已发苍苍,免不了有些伤感,当年打打闹闹的情景不复再见,代替的是沉默,还是部长大人痛快,他说,我最怕看夕阳,每次看到夕阳,我就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当然很同情他卸任后的失落感,可是要卸任的,不只他一个人,我们都快到要退休的时候了。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在想当年老和尚对阿丁说的那句话,“你最有前途”,我仍然没有完全想通他的意思。

就在我们大家发呆的时候,一位学数学的同学回过头来,对阿丁说,“我终于了解老和尚的意思了,我们这些人,终日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自己,既然为自己,就会想到成就,这种只是为了自己成就,就算再大,也总有限,既使我们中间如果有人做了总统,他也会有下台的一天,而你呢?你现在专门替那些小孩子们服务,我相信你每天都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无所限量,可以永远持续下去,不会像阿强那样,每天要担心不景气的问题,一旦不景气,他跟本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了,难怪老和尚说你前途无量了,他算的命真准。”

阿丁没有答话,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同意这一番话。

在回程的路上,我向坐在旁边的同学说,“为什么当年老和尚不将他的想法讲明白一点?害得我到四十年以后才懂”。我的同学说,四十年前,既使老和尚真的讲清楚了,像你这种没有慧根的人,会听得懂吗?”

其实听不懂的,绝不止我一人,我们当年都是小孩子,怎么会听得懂这种有哲理的话,难怪老和尚没有讲明白,可是我有一种感觉,他一定知道,四十年以后,我们会回来的。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懂他的话了。

 

·距离愈近,伤害愈深

不知你是否也觉得,自己EQ的好坏,其实是因对象而异的……。

通常与一个人的距离愈近,  感觉亲密,我们的EQ也往往就愈低。所以,在公司里老板在大伙面前大骂你白痴,你颌首称是,但一回到家,听见另一半轻声问为什么晚归,就气得火冒三丈,好久不见的朋友询问你的终身大事,感觉温暖在心,但同样的话出自老爸老妈口中,就是干涉隐私、穷极无聊! 

看来我们能够给一个人最残酷的处罚,似乎就是让他变成自己的亲人!到底这是为什么呢?身为一个念心理学的EQ研究者,我个人对这个「厚他人而薄家人」的现象,有着如下的观察心得:

首先,我们认为自己有权「活在家中,做我自己」。

在外面不得已必须装模作样,回到家里如果还得口是心非的度日,那这日子怎么能过得下去?

其次,对于家人我们有着「亲爱的,你当然要能懂我的心」的期望。刚认识的外人,也许会误会我的意思,但你们跟我相处了这么久,怎么可以也不明事理,扭曲污蔑我的想法呢? 在外面怨气吞声了一天,心中可是累积了许多的不满及挫折,这些未抒发的负面能量不断地膨胀,回到家时,自己就好像快要煮开的一壶水,祇要找到一个宣泄口,其后果就是气壮山河,而惨不忍睹。

这些种种的因素加起来,也就容易发生客厅即战场,而亲人变仇人的惨剧了。如果仔细想来,「厚他人而薄家人」的作法,其实是非常不智的。

首先,家人绝对比外人来得重要。别的不说,起码老板及客户甚至朋友都可再找,然而自己的家人可是一辈子的牵挂,当然更应小心经营彼此的关系。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一再地提醒你我,家庭生活经验在我们的身心发展上所占的重要分量。家人气头上的一句重话,比起外人的口出秽言,更容易对一个人造成难以修补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一心一意盼着「孩子,我要你的EQ比我高   那么更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来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并能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做到,那么亲人就不会变成仇人,而你也不会再为小事抓狂。愿大家都能时时保有一颗柔软的心,好好珍惜疼爱你及你(妳)所爱的人……。

 

· 小故事大道理。

《故事1》袋鼠与笼子

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类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心得分享】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抓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       

《故事2》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心得】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故事3》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酿成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乡里,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得】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故事4》秀才买材

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材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材就走了。

【心得】

管理者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 出色员工!出色演员!

个人私下的情绪和工作上的情绪,有可能公私分明吗?

事实上,情绪要能公私分明,「演戏」的确是其中的关键,因为管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出色的员工,一定是个出色的演员。

每一份工作,除了工作职掌外,也都包含着一份「情绪脚本」。所谓的情绪脚本,指的是要能称职的做好这工作所需拥有的情绪特质及能力(也就是所需之工作EQ)。例如银行行员应笑容亲切,乐于服务;业务人员则需积极主动,乐观开朗;而高阶主管必得冷静沉着,温和愉悦等。因此一个人是否表现称职,跟他是否如约依照情绪脚本演出极为有关(只要想一想,一个凶巴巴的银行行员就算再怎么能干,也令人倒尽胃口,不是吗?)。

自许尽职的你我,为了要能够成功地演出工作情绪脚本,有时就必须约束所谓的「真实自我」(内心真正的感受),而发挥表演技巧,将我们的「表演自我」(视情况所需,调整而得的最佳身心状态)请出来。这个转化变脸的神奇技巧,乍看之下好似太过委屈自己,连自己真实的情绪都得否认,这不是太惨无人性了吗?而且,又要装模作样地表演起来,这好似太虚伪了些,对吧?

嗯,其实不然。情绪表演不但不虚伪做作,反而是最真实的情绪解套技巧。

研究情绪的心理学家们发现,情绪不只是大脑中的活动,事实上,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会接收及传送情绪,也就是说,情绪也在肌肉中。所以当我们牵动脸部及身体的肌肉,表演出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就能成功地将讯号传回大脑,而诱发出真实的情绪感觉。所以,我们不仅会因为感到开心而大笑,也能借着大笑而感到开心。

电视影集「艾莉的异想世界」中的怪胎约翰,每次遇到不快,就使用「微笑治疗法」,开始裂嘴  微笑,道理就在这儿。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先假装,假装够了就会弄假成真啦!

至于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失败演出,其原因不是因为方式不对,而是演技太差之故。一起来跟演技指导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 Stanislavski)学学其中诀窍吧:

「如果演员想感动人,不能只靠装模作样,必须学着以意念指挥生理机能,借着回忆过去的经验,以动作、表情及姿势来模仿情绪,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就发现,演员因要求而表现出的情绪,和发自内心的情绪状态,在生理反应的各项纪录上(如心跳、血压、肤电反应等),是完全相同毫无差别的!因此比赛前有些忐忑,与其继续紧张,不如大伙围起来,大吼加油助阵,吼着吼着,立刻觉得信心十足,勇猛无敌了起来。这下你可该相信,只要训练有素,成功的表演是最佳的情绪解套方案。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真实的自我情绪低落时,别忘了要立刻发挥超高的演技,转变成表演的自我,只要你能完全专注,全「身」投入,真实的优质工作情绪就会出现,走出情绪阴霾的你,就会是职场上最亮丽出色的好员工!

 

·别做地球的癌细胞                                

老张是我们高中同班同学中唯一念医学院的同学,他是癌症医生。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最好不需要去找他。

同班同学聚会,老张一定会到,他的收入高得不得了,所以有的时候他会请客,偶尔同学中有人发生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他也会慷慨解囊。虽然老张对人很慷慨,却过着很简朴的生活,他每次都坐公共汽车来聚会,他也乘公交车离开,现在有了地铁,他当然都乘地铁。他也从不大吃大喝。 

我的感觉是,老张非常不喜欢过非常舒适的生活。 我们都是六十二岁左右的人,到退休年龄,却没有人真正退休。大概四个月以前听人家说,老张退休了,医院还为他举行了一个退休仪式,而且听说场面有些感伤。

我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正想打电话给他,没有想到在台北的一家书店碰到了他。他正在买侦探小说,看到了我,高兴得不得了,一把抓住我,找了一家环境优雅的咖啡馆,坐下来大谈他所喜欢的侦探小说,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可是,我注意到一件事,老张瘦了一些。老张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我已注意到他的消瘦,他主动地告诉我,他得了癌症,已经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对我来讲,这真是青天霹雳,也没有问现在有没有治疗因为我想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应该知道如何治疗。

 离开咖啡馆的时候,下雨了。我替老张拦下了一辆出租车,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老张乘坐出租车。

一个月以后,老张来埔里找我。他的儿子也是癌症医生。

我们一起去了附近的农场看油桐花。那里的油桐花种在道路两旁,大树成荫,车子开过满地的白花,真是奇景。

老张虽然时常面露倦容,但他一再说不虚此行。因为,他以后再也看不到这种遍地都是白花的情境了。除了看花以外,老张也对我们的多媒体系统有很大的兴趣。我们的研究生,替他表演了好多有趣的系统。老张仔细地看这些表演,也问很多有道理的问题。

这也是看到老张的最后一次。

不久,老张就去世了。我当时心中纳闷,为什么他走得这么快?以他的专业素养,他的癌症一定是初期,他所得到的治疗也一定是最好的。

为什么他这么快就走了?我们都收到了讣闻。讣闻中除了绝对婉谢花圈这些玩意儿外,还有一个特别的请求,请大家在指定的地点坐他们家租的游览车去。讣闻中,好像拒绝任何人开汽车去参加葬礼。

期间来了一大票名医,他们都面容严肃。我们这些人看了这么多的名医,更加深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张走得如此之快?

谜底终于揭晓了,老张的儿子致词的时候,告诉我们一个我们都不知道的故事:

老张从头到尾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为什么呢?老张的儿子在礼堂中放映了一段录像带,在这段录像带中,老张解释了何谓癌症细胞?

我们常以为癌症细胞是不健康的细胞,其实不然,癌症细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别的细胞虽然会分裂,但分裂会有止境。癌症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不断的分裂需要养分,但是人的养分有限,癌症细胞的不断分裂,最后将其它正常细胞的养分吸取得一乾二净。

 因此老张认为我们这些人都是 [癌症细胞]。因为太健康,所以我们吃得多。因为有钱,所以我们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这么多资源,我们用得多,其它人类就倒霉了。

 老张在录像带中一再地强调: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类消耗掉。

他也一再地提醒我们: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这样地吃远洋的鱼,全地球海里的鱼只够我们吃一天。

他一再地问一个问题: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地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能撑多久?举例来说,四十年后,石油就用光了。

老张的录像带也介绍了非洲二千五百万人得到了艾滋病的惨相,这一段的声音被消除了。但这一段静寂的录像带,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老张的儿子没有解释,为什么老张不愿意接受治疗?那一段没有任何声音的录像带,解释了一切。

老张早就对于他的生活好感到内疚。所以,他一直尽量地过得很简单。最近非洲大批人得到艾滋病,却没有人得到任何治疗。欧美虽然有治疗艾滋病的药,但这些非洲穷人,如何有钱买这种药呢老张热爱生命,但是他不愿他的生命影响了别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太健康,太健康就是癌症细胞了。

最后,老张提到他自己的病,他说:他的病是不可能痊愈的,花了很多钱以后,他可以多活三至四年,在这三、四年内,他所能做的非常之少,所以他不愿意为了他的这三、四年的生命,而花费人类大量的医药资源。

老张的儿子也在葬礼上告诉了大家:老张临死以前,捐了大笔的钱给一个慈善机构,专门用作医治非洲艾滋病人之用。

老张如果多活几年,也许可以医治一些人,但是他的拒绝治疗,却是一个强有力的震撼教育。

前天,我们同学会,每人一个盘餐,大家不发牢骚,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满足。我家现在平时只开电扇,有客人来才开冷气。我们也越吃越简单,每次餐后有香蕉吃就心满意足矣。

我住的是公寓,有时,难免想念当年在国外住的独门独园房子。现在,我的想法也改了。如果,全台湾的人都这样住,台湾恐怕会看不到一片青山,一片绿水,全台湾只看到房子了。

老张说得有道理,我们不能生活得太好,我们不该是癌症细胞。

我们应该将青山绿水留给下一代,留给别人。老张潇洒地离去,使我们可潇潇洒洒地活着。我们都轻松多了。

一起期许自己别做地球的癌细胞,当然还是要提醒您:天天五蔬果,防癌轻松做,也别让身体的癌细胞侵袭我们哟!

 

·给自己一点空间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

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

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生活的空间,须藉清理挪减而留出;

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打桥牌时要把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

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

人生亦然,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

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惜缘种福.

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

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

假如没有黑夜,

我们便看不到天上闪亮的星辰。

因此,

即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

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

它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

因此,当困难与挫折之来,应平静面对.乐观的处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磨擦。

有些话语秤起来不重,

但稍一不慎,

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

所以,记住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喔!

 

·有了优质服务,没有了优质孩子!                                     

香港近年来迈进一个服务型的城市,而不同的机构和商户也鼓吹优质文化。当这间机构强调它们的服务质优时,那间机构又强调它有ISO质量保证,好像没有这些Q 唛,服务就会落后于人。

当然,机构强调优质服务,服务使用者的确受惠。但对我们的下一代,这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我最近参加了某旅行社安排的旅行团。行程的一般安排实属中规中矩。但抵某酒店时,由于通道太窄,所以旅客要自己步行数十米才能抵达酒店正门。当时便有团友投诉导旅安排不周,坚决要旅车送抵酒店门前。司机逼于无奈,勉强一试,结果几经辛苦,可以为团友省却数十米的路程。该团友便对孩子说:「这样才象样吧,怎能要我们行这么远!」而孩子也说:「是的,怎么能要我们行这么远。」事实上,当时我们是没有携同行李的,我心想:「步行数十米,实在也不是那么辛苦。」

另一次经验和购物有关。某朋友在一所以优质客户服务见称的商店买了一条裤给孩子。在购买时,他们已检查过裤子没有问题,但店员仍礼貌地向他说:「请保持收据,如果七日内有问题,可携货品回来退换。」这的确是一项优质的服务。朋友回家后和孩子试穿裤子,却不慎将它弄污了小许。朋友说:「不要紧吧,反正那间商店是不问原因退换货品的。我们告诉他回家后才发现这污迹,他们也会换一条新的给我们。」孩子当然没有反对,还赞母亲聪明。听了之后,我心想:「你的生意真难做!」

又有一次在餐厅进食的经验。在某餐厅内,有一家庭的孩子嚷着口喝,家长便替他要了一杯果汁。父亲对侍应说:「请快点,我的孩子十分口喝!」那时,孩子也不停地叫嚷着。过了不足两分钟,果汁仍未送到,父亲便呼唤侍应来,大声向他说:「你们提供的是甚么服务,要客人等那么久也不送上食物!」那时,侍应不停忙于抱歉,而孩子也插嘴说:「快点送果汁来!」嘴脸十足父亲那副咄咄逼人的模样!我心想:「当年我踢足球,老师坚持我们口喝也要等二十分钟才喝水,藉以锻炼个人的刻苦和坚忍能力。现在的孩子真的未尝过苦啊!」但是,我不知这是福还是祸!

类似的见闻不胜枚举。作为优质服务的使用者,我们对别人的要求高高,而不用学习尊重别人;我们要求别人要立刻服侍自己,而不用去学习忍耐;我们要求别人对自己无微不至,而不用学习稍作刻苦。成年人有这样的心态,孩子自然也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有了优质服务文化,却没有了优质的孩子!

当然,优质文化并不一定有问题,问题只在于成年人如何对事对人。就如在家一样,就算我有聘用家佣,我仍要求孩子在喝水后自行清洁水杯;在餐厅进食时,我会要求孩子对侍应有礼貌,对别人的服务表示感谢;如果食物迟了一点,我仍会教导孩子学习忍耐;在参加活动时,我会要求孩子尽量自己行路,不要埋怨。我相信,只有让孩子负一定责任和学习去尊重别人,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下一代!

 

·教你幽默到心田。                         

幽默是幸福重要因素之一,多看多听幽默文章对增进幽默功力大有裨益。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发现中国人处处在表现幽默。就从小谈起吧:我那时的左邻右舍也很有意思,那家的阿姨跟我母亲聊天,不知聊到什么,说:「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裤裆。」

「不是吃裤裆,是吃家当,」我母亲纠正她。

「吃家当有啥意思?吃裤裆才过瘾嘛。」

那时我才不到十岁,耳朵可尖得很,偷偷笑了好一阵子,甚至笑到今天。

上中学,我的英文老师也很幽默。最记得教「危险Dangerous」这个字。「想想『单脚拉屎』,多危险,」老师说。

还有一次,他才进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串黄话:「玩吐吹抚,彷佛吸可死,赛吻爱她奶甜。」然后说:「洋人很黄,从一数到十,就是这么黄。」

一群小男生,居然没五分钟,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进大学,老师们都是「书画名家」,那幽默就更上路了。

记得有位教授,接到一个朋友送来的古画,请他鉴定,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盖鉴定的印章。而且一边盖,一边说:「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为人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是外行看到,反正他是外行,没什么关系。」他这文人的歪理,后来被我写在书里批评,却不能不说他很幽默。

倒是有位女同学的幽默,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上课时,我跟她开玩笑,从后面吹她的长头发。她居然转头白我一眼:「有什么冤情?」她非但回了我的话,还给我一拳,把我说成有冤情的鬼,你说厉害不厉害?

大学毕业,我进了中视新闻部。那里的同事更「逗」,每天大家一边写新闻稿,一边开黄腔。

有一回,去秀姑峦溪采访急流泛舟。驾舟的人一边荡桨,跟急流博斗,一边对船上的救生员喊:「记者如果掉下了,先跳下去救摄影机,那机器很贵的。」

「天哪,为什么不说救记者?」我喊。

「你们掉下去,到下游自己会浮起来,机器不会浮,」他喊了回来。

又记得有一次参加《传记文学》周年酒会。(忘了是几十周年)《传记文学》的创办人刘绍唐致词,笑说:「这杂志把死人办活了,把活人办死了,把我自己办老了。」短短三句话,幽默地道出他几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感叹,更是令我佩服。

出国之后,因为教文学和艺术的课,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对中国人的幽默叹服不已。

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说有一天弄臣犯了错,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园的池子,再把他拉上来问:「怎么样?你在水里有没有见到屈原哪?没见到,就再把你推下去。」

「臣见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说。

皇帝笑起来,追问:「屈原跟你说了什么吗?」

「他说了,」弄臣说,「他说他没遇上好主子,所以投了水,我有这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投水?」

皇帝笑歪了,饶了弄臣。

又有一回读古典笑话,说城里来了土匪,见人就杀,有个矮子也被一把抓住,要砍头。

「你别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这一砍头,就更矮了。」

土匪全笑弯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

据说这两则都是真实故事,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实在令人惊讶。

至于中国人在对对联时表现的幽默,就更令我叹服了。

譬如有个学生上课时身上痒,东抓抓西抓抓,把老师弄火了,给他出个上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愈抓愈痒,愈痒愈抓」。

学生对不出来,挨了揍,哭回家,爸爸见到了,说这有什么稀奇?老子给你写下联,明天拿回去。学生第二天把老子写的下联交给老师「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这对子,多损?又多幽默啊。

还有个近代对联的故事:有个官员在江边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于是出了个上联「五月黄梅天」。要随从的官员对下联。半天没人对得上,倒是一个睡在檐下的酒鬼,张开眼睛说:「三星白兰地。」

多妙啊,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这「对联」的幽默不是中国人才有的吗?幽默的妙用真多!

夫妻之间有了幽默,八成不会「成仇」,因为那仇还没成,就被幽默化解了;同事之间有了幽默,八成不致闹僵,因为本来会造成冲突的「直言」,都用幽默做了「暗示」。

至于这个世界有了幽默,才显得有意思,「一笑解千愁」,你不见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反而爱说笑话吗?因为笑话往往讽刺时事,借着那一笑,人们化解了心中的郁闷。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伤情,把要说的都婉转地说了,又好像没有真说;彷佛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又可能是「言者有心」,只是装作无心的样子。

想想,历史上多少名臣,不就靠这种本事,「拐弯抹角」地劝谏了君王吗?所以幽默也像太极拳,它有软中带硬、实中带虚、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最后,让我举近代才女林徽音的幽默做结尾吧。当林徽音放弃徐志摩,跟梁思成结婚之后,梁思成问林徽音:「你为什么选择了我?」

林徽音笑笑,淡淡地说了一句话:「看样子,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让我们再三咀嚼这一代才女的机智与幽默,在她那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人生的「不能承受之轻」啊!幽默常常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当逆境到来,你像什么?

一个女儿对她智慧的父亲抱怨,说她的生命是如何如何痛苦、无助,她是多么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个人惶惶然然,只想放弃。她已厌烦了抗拒、挣扎,但是问题似乎一个接着一个,让 她毫无招架之力。

当厨师的父亲,二话不说,拉起心爱的女儿的手,走向厨房。

他烧了三锅水,当水滚了之后,他在第一个锅子里放进萝卜,第二个锅子里放了一颗蛋,第三个锅子中则放进了咖啡。

狐疑的女儿望着父亲,不知所以然,而父亲则只是温柔地握着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说话,静静地看着滚烫的水,以令人炽热的温度烧滚着锅里的萝卜、蛋、和咖啡。

一段时间过后,父亲把锅里的萝卜、蛋捞起来各放进碗中,把咖啡滤过倒进杯子,问:「宝贝,你看到了什么?」女儿说:「萝卜、蛋和咖啡。」

父亲把女儿拉近,要女儿摸摸经过沸水烧煮的萝卜,萝卜已被煮的软烂;他要女儿拿起一颗蛋,敲碎薄硬的蛋壳,她细心观察着这颗水煮蛋;然后,他要女儿尝尝咖啡,女儿笑起来,喝着咖啡,闻到浓浓的香味。

女儿谦虚恭敬地问:爸,这是什么意思?

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面对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滚烫的水,反应却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坚实的萝卜,在滚水中却变软了,虚烂了;这个蛋原本非常脆弱,它那薄硬的外壳起初保护了它液体似的内容物,但是经过滚水的沸腾之后,蛋壳内却变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却非常特别,在滚烫的热水中,它竟然改变了水。

「妳呢?我的女儿,妳是什么?」

父亲慈爱地摸着虽已长大成人,却一时失去勇气的女儿的头:「当逆境来到妳的门前,妳作何反应呢?妳是看似坚强的萝卜,但痛苦与逆境到来时却变得软弱,失去力量吗?或者妳原本是一颗蛋,有着柔顺易变的心?妳是否原是一个有弹性、有潜力的灵魂,但是却在经历死亡、分离、困境之后,变得僵硬顽强?

也许妳的外表看来坚硬如旧,但是妳的心和灵魂是不是变得又苦又倔又固执?或者,妳就像是咖啡?咖啡将那带来痛苦的沸水改变了,当它的温度高升到一百多度时,水变成了美味的咖啡,当水沸腾到最高点时,它就愈加美味。如果妳像咖啡,当逆境到来,一切不如意时,妳就会变得更好,而且将外在的一切转变的更加令人欢喜,懂吗?

我的宝贝女儿?妳要让逆境摧折妳,还是妳来转变,让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感觉更美好、更良善?」

 

·独处,是一门美丽的自修。

人可以比较吗?每个人都是独创的。

如果能往自己的心智层面去发展,你将不会被耗损在无用的杂事里。

往自己的心智发展,就是去精炼自己的思维、纯化自己能量的心灵通路。

奥修说----如果你因为去做某一件事,感到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宁静,

有一种优雅被显现出来,那就是你该走的路-----

跟你自己的天才在一起,为你的天赋工作,你才能真正品味出你自己独创的质量。

如果上帝要透过我们来做些什么,每个人必然有他专属的、了不起的一个意义,

错过自己意义的人,也就错过了生命,因为自己是枯燥的,所以要找个人来陪伴----

你给出的是爱?还是你的寂寞?

因为寂寞的相伴,最后一定要曲终人散,起点必要成为那终点。

你有你的方式可以经验你自己,或许是设计程序、或学习武术、或写诗,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感到那投入所带来的满足、快乐,那么那满足与快乐,

就是你自生的、不是外来的、没有人可以带走的。

你有了能量丰沛你自己,于是你可以与人分享更多。

不能独处的人的爱是暴力的。

如果一个人是空虚的,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去填补自己的空洞,

每个人都成了那拖着蹒跚步履的掠夺者,

在人群交会的网络中,掠夺友谊、掠夺爱情、掠夺名声、掠夺金钱。

你看过有的人吃相很暴力-怎么吃都停不下来、

你看过有的人工作方式很暴力-不停的劳役自己或讹诈员工、

你看过有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很暴力-做自己感到痛苦的事。

-----如果本质空掉了,再如何痛苦自己或奴役别人,我们的双手终究还是盛不到东西。

人不会得到心中本来就不存在的--因为起点必是那终点。

请不要害怕跟自己在一起,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可怕的,

只是我们都还不太习惯而已。

试试看不要攀附别人排遣忧虑焦急,感觉自己再深一点,做一些事情、或不做一些事情。

静下来,在不同的心灵频率里,会提升你向来惯性的思考领域,

真的,你会变聪明,更敏锐,而且更能给出你的了解。

在许多次的静下来,你会闻到来自内心的微妙香气,你将散发出不同的磁场与质感。

你会重新看世界、世界也会重新对待你。

它或许不是每一次都是容易的,但却是你值得时时刻刻深入的。

在深静的独处里,终有一天,你将点化你自己。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前日往回家的公交车上,一对上班族男女吸引了我的目光,而他们的一段对话,更让人难忘,一个很好的省思....

每天撘公交车上班,来回通勤时间约莫近二小时,有时人少,可以坐在位子上欣赏窗外的风景;人多时,也只能慢慢的挤回家,但这时,身边乘客的对话总会不时地传到耳边,前日往回家的公交车上,转程靠站时,乘客顿时多了起来,一对上班族男女恰巧在我身边,吸引了我的目光~~

可能因为人多,男的不时将手臂围住女的,并轻声的问:[累不累][待会想吃些什么]  只见女的不耐烦的回答[我已经够烦了,吃什么都还不先决定,每次都要问我]  男的一脸无辜的低下头,而后说了令我映像深刻的话[让你决定是因为希望能够陪你吃你喜欢的东西,然后看到你满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的不愉快暂时忘掉;我的能力不足,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没法帮你,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样]

女的听了以后满怀愧疚的说声对不起,男的这才似乎重然信心般说:[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就好]而后亲吻了女的头发

公交车到站,下车前再回头看看这对情侣,男的依旧保护着自己的情人,这样的情景,让我觉得今天同样在工作上有些不愉快,如果没有听到这一段对话,回家后的我,可能也是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我的臭脸面对心爱的人,只在乎自己的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不自觉地伤害最亲密的人;所以在踏进家门时,我告诉自己,难道我要像公交车上那位女孩一样忍心将自己的不满委屈带给身旁的人吗

不,我想我现在应该做的是别再把工作上的情绪发泄在心爱的人身上,破坏了最亲密的关系,并且主动给自己一个微笑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常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在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的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的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罣碍。

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的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所以看完之后,当你要和男朋友、家人吵架时,要记得你们的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喔。

 

·当生命请你吃柠檬。

曾有管理学者主张,要在高度竞争的职涯中赢得最终胜利,除了智商(IQ)、情绪商数(EQ)之外,更要有高指数的逆境商数(AQ)。毕竟,人生没有永远的顺风车。

擅长描写人物的资深作家特瑞斯尼奥斯基在《当生命请你吃柠檬》这本书中,以十六则真实人物的奋斗故事,揭橥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真理:失败其实是过程而非结局,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失败的反应。所谓的人生智慧未必直接与解决问题有关,而是拿来说服自己勇敢面对残酷际遇的坚忍心力。

这十六个人际遇各异,相同的是都在人生重要关卡遭逢重大挫折。有的曾十八次遭解雇,有的被三十所医学院拒于门外,还有睡在地铁厕所的单亲爸爸,他们都靠愈挫愈勇的智慧,永不放弃,终于克服柠檬「酸涩」的考验。

就以美国广播史上最成功的电视节目女主持人莎莉洁西.瑞芙(Sally Jessy Raphael)为例,这位谈话节目的鼻祖,在她最初二十五年的工作生涯中,曾被解雇十八次。她咬牙苦撑,持续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不让别人的负面意见决定自己的人生。「一旦表现像个成功者,世界就不再逆着你的步履,」她说。

被公认为「美国最棒的热狗」连锁店创业人贝利.柏德肯(Barry Potekin)也是高逆境商数的典范。曾经拥有数百万美元资产、每年换一部凯迪拉克新车的柏德肯,因投资失败,在短短几星期内破产,连父母的退休金都赔了进去。

口袋只剩两毛五的他,靠谦逊学习与求胜的决心,重新出发,开了「黄金海岸热狗店」,至今已有十五家连锁店。「恐惧是很好的动力,」柏德肯肯定。

特瑞斯尼奥斯基笔下的这十六个人都和你我一样,面对着再真实不过的生活面貌。然而,当生命请他们吃柠檬的时候,他们却走出自怨自艾,秉持「放弃希望就是失败」的信念,坚持下去,最终定着在自己的理想。他们都证明了:困境只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加油站。

 

·人生的不标准答案。                                  

聪明的人为「你」,胡涂的人为「我」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难易可言,

影响事情难易的,其实是在你、我微妙的方寸之间。

有一位朋友,是大家公认做生意的高手,最近有机会和他一起去拜访客户,双方见面第一件事,我这位朋友非但没谈生意,反倒问起对方儿子在美国攻读MBA的情形。几句发自肺腑的关怀,就已酝酿出知己相见的热忱。随后言归正传,他说:「两个月前,贵公司表示有成本的压力,所以我请研发人员为贵公司想办法。经过实验之后,已为贵公司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不但可以帮贵公司将总生产时间减少十五%,还可提高材料利用率八%,不知道能不能请我们的研发同仁张先生向您报告一下?」

三十分钟后,该客户已欣然同意试用这种新产品,不但生意谈成了,而且新产品的单价还比旧产品贵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为人着想才受欢迎

回程车上,我请教这位朋友怎么这么会做生意,他笑笑说是碰钉子碰出来的,早年做业务员时并不顺利,于是他就请调做采购,经过一段时间,他慢慢归纳哪些供货商他喜欢,为什么?哪些供货商他不想见,又为什么?结果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讨人喜欢的供货商原来处处在为客户着想,而不想见的供货商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业绩缠得人心烦。想通了之后,他得到几点心得:

精明的供货商先为客户着想,胡涂的供货商总为自己打算。

精明的供货商提供解药,胡涂的供货商贩卖产品。

精明的供货商先交朋友,胡涂的供货商只做生意。

精明的供货商使客户下次还想见我,胡涂的供货商令客户避之唯恐不及。

带着这些心得重回业务领域,他锲而不舍地修练忘我,真心诚意地以客为尊,结果他发现这个曾令他头痛的工作,反倒成了易如反掌的事。

这段亲身经历,不觉让我想起一段寓言。话说有一群人在讨论什么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七嘴八舌后,他们得到两点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全世界最难的事分别是:

把你口袋里的钞票放到我的口袋里来。

把我脑袋里的想法放到你脑袋里去。

这样的结论有没有道理呢?乍看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是请再仔细想一想,这两件事的共同受益者是谁呢?是「我」!

「为我」之前先「忘我」

一谈到「我」,事情就难免复杂化,许多人都知道「人不自私天诛地灭」这句杀伤力十足的老话,所以一旦「我的我」卯上了「你的我」,隐藏的自私情结就会激化成表面的冲突与困难。一旦这些冲突大到不可收拾,那么那群人前述的结论似乎就完全被证实了。

如果冷静地再想一想,讨论事情非要从「我」的角度出发不可吗?既然每个人都会把「I」大写(多微妙的英文文法),那么「我」可不可以先「忘我」呢?换句话说,我们最先考虑的可不可以是对方的需要呢?如果对方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体会到我们的尊重,请问他还好意思冷若冰霜,还有理由咄咄逼人吗?

也许,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难易可言,影响事情难易的反倒是在你、我微妙的方寸之间,如果我们能够先学会为客忘我,那么客户也就自然乐意帮我们挪移乾坤、化难为易了。

 

·【至圣先师】

阳光中,一名白衣黑裙的年轻女孩,脚步轻盈地走进了女师附小的教室。

「大家好,我是吕淑慈。这个星期,我是大家的实习老师。」

讲台下,一群孩子扬起了天真的脸蛋,对这位大姊姊模样的实习老师,很是好奇。

本身也是个大孩子的吕老师,和学生们相差不过八、九岁,没多久就打成了一片。因为投缘,星期天,吕淑慈又带了学生们到动物园玩。家里开糕饼店的她,还为这群孩子准备了糖果。

每个小朋友心里都觉得:「哇!这个老师好棒哦。」

时间一晃眼,就是四十二年过去了。

那样短暂却甜美的师生经验,让这群只让吕老师教了一个星期的学生们,仍然记忆犹新。

其中一个学生,便是小马哥。

多年后,有一次,小马哥参加市立师院的校庆,还半开玩笑地向吴清山校长提醒:「要在一个月内帮忙找到吕老师,否则成绩列入年度考绩哦!」

小马哥忘了,如果要寻人,请「超级任务」的阿亮出马,一定没问题。

还好,没有动用到阿亮,透过校友市议员李仁人的帮忙,小马哥找到了已经退休的吕淑慈老师。

吕老师惊喜之余,忍不住问了一句:「那么多年了,你还记得我?」 小马哥笑说:「不只我记得老师,以前我们那一班的同学,都还记得吕老师。」

于是小马哥找来女师附小四年礼班的老同学,和吕老师聚餐,重新温习往日的美好记忆。

在小马哥心里,老师的影响既深而远,并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只要有机会,他总会表达自己的感谢,感谢这些老师在成长路途上的教导和栽培。

建中时代的老师,个个别具神采,让正在探索更大世界的少年小马哥,大开眼界。

小马哥形容,建中的老师都非常有料。学生来听老师讲课,不是为了准备联考,「如果只是准备联考,建中的学生自己回家看书就够了!」小马哥自豪地回忆,而是真正想从老师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因此老师们的影响,特别深远。

国文老师丁荣,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次,为了解释「论说文」和「说明文」的差别,写了满满一个黑板。原本就喜欢写文章的小马哥,从丁老师这里,收获特别多。

大学联考发榜时,丁老师看见小马哥的成绩单,虽然是第一志愿台大法律系,总是爱之深、责之切:「马英九,你考是考得不错,不过国文成绩还可以考得更好一点。」

另一位小马哥常常提起的是历史老师孙静山。四川籍的孙老师,大家都觉得他仙风道骨,羽扇纶巾,有三国周郎之风,谈论起古今人物,特别有味道。有一次讲课,他突然冒出一句:「你们那个大专联考,历史和地理是不是一起考?」小马哥就忍不住模仿孙老师一口浓浓的四川腔说着。当然,台下一片哄然。

不过,并没有人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老师仍然赢得小马哥和同学的爱戴,显然,听孙老师上课,不是为了联考,而是去领受历史的洗礼。就是因为他,班上好几位同学第一志愿填历史系。

不同风格的老师,曾经在不同时期,形塑了小马哥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

小马哥念大学时,喧腾一时的保钓事件,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在哈佛攻读博士时,论文写的就与「钓鱼台事件」有关。

当时,客座台大法律系的丘宏达教授,接受研究生协会的邀请,曾经针对保钓事件发表演讲,小马哥一听就着迷。

所以,小马哥虽然不是丘宏达的正式门生,但是他常常向丘教授请益。多年来,丘宏达教授一直是小马哥非常景仰的师长。

「不论是经师,人师,丘老师都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小马哥说,丘老师就是一个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每次买书,一定买两套,一套放在办公室,一套放在家里,一有疑问,就可以随时查阅。因此每逢记者半夜打越洋电话来请教国际法方面的问题,丘老师总是能立刻确认数据,给一个最清楚、完整的响应。

最让小马哥感动的是丘老师的爱国精神。那分爱国心,并不是盲目的、过分感性的热血澎湃,而是对这块土地发自内心的认同。

「在美国,丘老师是知名的学者,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他就是不入美国籍。」小马哥说,光是这点坚持,就会让他觉得想掉眼泪。

而且返国参加国建会,丘老师还会在名册上备注栏注明:﹁中华民国的后备军人」。小马哥感动之余,还跟丘老师开玩笑说:「我们国军可能不需要您这种年纪的后备军人。」

小马哥在纽约大学读硕士时,修了楼文菲(Andrew F. Lowenfeld)教授的航空法,他的上课方式和讲义内容,后来成为小马哥自己执教鞭时的参考对象,包括采取「Open Book, take-home」的考试方式,七十二个小时内交卷,很刺激、灵活的出题,让小马哥收获良多。

其间还发生一件有趣的事。

航空法这门课很难,「每一个字都看得懂,但是却搞不清楚什么意思,」小马哥回忆:「那是我刚到美国念书选修的第一门课,我生平没上过那么难的课,几页书看了整整一个晚上,还是看不懂。」

看不懂不行,课堂上有分组读书会,实力立刻分高下。小马哥卯起来啃书,那时还有美国同学笑他:「教授写那几页书都不要一个晚上,你读倒读了一个晚上。」小马哥也不以为意。

后来楼文菲教授给了小马哥一个+B的成绩,是同组里表现最好的学生。赢家才有微笑的权利。下学期再修楼文菲教授的「国际经济法」,那个笑过他的同学反而过来要和小马哥同一组。

小马哥本来想请楼文菲教授担任他的博士指导教授,因为后来转赴哈佛,最后是宋恩(Louis B. Sohn)教授担任他的指导人。波兰裔的宋恩教授堪称「现代海洋法之父」,对国际公法非常熟稔,是重要的法学权威。

有这样大名鼎鼎的指导教授,小马哥更是不敢大意,每写完两章论文,就请宋恩教授过目。结果稿子回给他时,满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改动。

小马哥心里嘀咕:不过就是打字质量差一点嘛。但是宋恩教授严肃地提醒他:「马先生,如果你连小地方都不在意,人家就会觉得,你大的地方也做不好。」

一句话,听得小马哥当场汗流浃背。

一个观念的扭转,从此养成了他严谨的做事态度。

即使有一丝想偷懒的念头,宋恩教授的提醒,就会像暮鼓晨钟,在耳边响起。

从这些老师身上,小马哥的体会是:要做学问,就是玩真的,完全不能打马虎眼。因此他自己到学校教书时,对学生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特别不容许剽窃、抄袭,毕竟,做学问就是要有做学问的样子。

「麻辣鲜师」型的老师,小马哥不排斥,但是他强调:「标新立异没问题,重点是要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

所以,可别期待站上讲台的小马哥会变成日剧「GTO」里的反町隆史,但是,他一定让学生收获满满地离开教室。

 

·【妙语如珠】

在历史上,许多政治家都以一流的口才,为人津津乐道。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演说闻名。

当时,纳粹空军日以继夜地轰炸伦敦,孤军奋战的英国面临存亡绝续之秋,丘吉尔高声呼吁全英国人民,用「血、汗与泪」,把「最黑暗的时刻」转成「最美好的时刻」。

那样精简、有力的言词,像是黑暗中的一线闪光,驱动了人民的爱国心,终至获得了胜利。

他的一句「绝不因恐惧而谈判,但也绝不惧怕谈判」,至今仍铿锵有力。

美国第三十五届总统肯尼迪,在他气势磅礡的就职演说中,也以一句「不要问国家为你们做些什么;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家喻户晓。

当代的政治人物,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算是对语言的使用,相当敏感。她甚至会在演说中引用诗句。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你一个星期必须公开地发表演说,两次、三次、四次或五次,甚至更多。不只要对国会说,还必须到各种团体场合去说,实在让人觉得非常乏味,这乃是我在演讲中经常使用名言,尤其喜欢引用诗句的原因。」

政治家所使用的语言,对于整个社会,有风行草偃的指标效果。

美好的语言,能成就人与人之间,更深刻的了解,人与事之间,更细微的思考,这使政治更加美好,并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英九的语言,堪称台湾社会的一股清流。

听马英九说话,他很少会声嘶力竭地吶喊,总是不疾不徐,清楚而完整地表达他想说的事情。

政大法律系教授苏永钦,是马英九的老友兼老同学,他用一个英文字,Witty(机智隽永的),来形容马英九的口才,可以说是十分贴切。

懂得有技巧地介绍自己,一直是马英九的专长。

一个马英九自己常常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他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见面。

时间是一九八七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民主联盟﹂(IDU)党魁大会中,马英九有机会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做短暂的交谈。马英九左右观察,当时在场的人很多,他势必不可能多谈什么,心思细密的他心想,在那么有限的时间里,该用什么开场白,才会让她对我印象深刻呢?

当马英九有机会向撒切尔夫人握手时,他就开门见山地说:「撒切尔夫人,我来自台湾,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这一句话,果然就钓住了她的好奇心,撒切尔夫人当然要追问是什么问题。马英九回答:「我们现在外汇存底高达七百五十亿美元,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本身也带有几分英式幽默感的撒切尔夫人,听出话中的俏皮味,于是也很幽默地说:「那你们可以拿到伦敦,请专业人士帮你们运用。」一来一往,话题就打开了。

马英九的机智、幽默,因人而不同,效果更好。

一九八五年,他和布什副总统见面,就开了另一种玩笑:「副总统先生,虽然你是耶鲁这种大学出身的,不过你做得还算不错(You've done well in spite of your Yale background.)。」

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听在美国人耳里,特别受用。因为在美国,人人都知道,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都是一流的资优生,常常暗中较劲,口头上,总是喜欢互相消遣对方。所以布什副总统一听就领会了,笑问马英九:「是不是从哈佛大学出身的(Did you go to Harvard ?)?」马英九点头,两人相视大笑。

巧妙地强调自己和对方的特点,就是为对方制造认识你的机会,并借着轻松的气氛,缩短彼此的距离。

听起来不难,但是需要巧思和灵敏的反应。马英九这一招,常常无往不利。

口才其实是一种表达技巧。马英九说,一般人在表情达意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口齿不清。

口齿不清并不一定代表发音不清楚。马英九以林洋港先生为例,林洋港的发音虽不是字正腔圆的标准国语,但是总是能一个字、一个字把话说清楚。有一次林洋港先生接受质询,立委说:「我们的法令多如牛毛。」林洋港就不愠不火地回答:「可是在我们乡下,牛毛多的牛才是好牛。」引起不少笑声。

从这个例子来看,练就口才的一个要诀就是,放慢你说话的速度。因为话一说快,常常就不经大脑,脱口而出,容易失言。

另一方面,话说得太快,对方根本来不及听清楚,这就失去了语言沟通的目的。因此,马英九在说话时,要求自己说得慢,但是说得完整,说得清楚。有些辅助工具是很有效果的。马英九会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说话的声音,重复再听,好检视说话的速度。

另外,马英九会特意对着镜子说话,不是要看自己长得帅不帅,而是要正视自己说话的神态。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说话时的样子,你可能脸会歪一边,或是脸颊肌肉会抽动。马英九表示,面对镜子说话,可以纠正一些不自觉的毛病和问题。马英九在政大教学生做英文辩论,常常使用这一招,效果不错。

饱读诗书的国学基础,让马英九格外重视语言表达的质量和层次。

马英九这么讲究语言,自己也会很仔细聆听周遭人群交谈。马英九发现,很多人即使是说中文,也都说得不通顺。

欧化是其中一个大问题。马英九举例说,诗人余光中曾写过一篇文章:<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五十七个实例,说明不必用欧化的句子,就可以把意思表达得简洁有力,也不必在说中文时还夹杂着英文。

「余先生的这篇文章让人拍案叫绝。在句子里夹杂英文或许是自卑感使然,其实中文大部分是短句,根本不必有副词子句或形容词子句。」

马英九的体会是,如果不特别注意,平时,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察觉自己说话、写作时出现这些毛病。所以,学好中文,并不容易,就像要学好英文,重点就在大量接触,反复练习。

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在美国留学七年,这期间,我持续用中文写作投稿,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中文荒废掉。因为在美国,我随时都有机会用英文写作,要使用中文反而没那么容易。」

因此,有些留洋的年轻人说中文时,夹杂一串英文单字,还辩解说,是自己英文太好了,所以中文都变差了。每次听到这种说法,马英九心里就感到很失望,因为真相是,这个年轻人,既没有把英文学好,也没有把中文学好。

重点是要用心。马英九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时,非常注意自己说中文时,避免夹带英文单字。因为以前人形容留学生是「穿着土气、开口洋气、出手小气」,马英九就是要避免自己「开口洋气」。

马英九也观察,现代新新人类讲起话来,普遍都少了点让人回味的余韵。

他猜想,是不是现代有太多科技新玩意,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注地把语文学好。

比方说,时下流行的ICQ,每个人都你Q我、我Q你,用的也都是最简略的沟通语言。马英九强调:「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当你习惯于用ICQ的语言和别人沟通,你可能就忘了语言那种精致、细腻的美。」

因此,当马英九听朋友说,在搭捷运时,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要求小孩背诵《庄子》,这孩子看起来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乖乖背了。

马英九很想给这位年轻的母亲一些鼓励的掌声,因为她懂得让孩子从小就沉浸在语文的熏陶里。

马英九的好口才,让他在各种场合都能表现得宜。在轻松的场合,他更是擅长带动气氛。

这一天晚上,马英九和歌手李玟在一个颁奖典礼见面。

政治小天王遇上流行乐坛天后,马英九自称是李玟的忠实歌迷,逗得李玟很开心。李玟笑说:「市长这么捧场,那我想要帮台北市民做一件事,来回报马市长。」

马英九认真地想了想:「只要妳以后在歌词里,记得倡导酒后不驾车、垃圾要分类就好了。」

台下的观众、媒体记者听了都哈哈大笑。

风趣、优雅、隽永,这就是马英九的「Witty」,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也为自己赢得许多机会。

 

·【阅读,可漫游、可发光】

四、五十年代的台湾,小小的租书店里,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武侠小说。

几个男孩等不及,手上抓着一本小说,坐在小板凳,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他们全神贯注的表情,彷佛自己就是小说里背负着血海深仇的青年侠客,修得了绝世武功,手持三尺宝剑,要为武林的正义而圣战……。

冷不防地,一只大人的手扭住了「青年侠客」的耳朵:「你这个死囝仔,功课不做跑出来看武侠小说!」

然后你就看到一个男孩带着「正义难伸」的表情,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大人回家。但是一颗心,还悬在正邪大对决的「华山论剑」上。

这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练功」的经验。而从小就浸淫在古典文学中的小马哥,早在国小三、四年级的时候,就是个武侠小说迷。

小马哥练功的等级,非同凡响,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梁羽生、独孤红、卧龙生、诸葛青云、云中岳、上官鼎、古龙,都是他口中喊得出名字的名家。当然,也不少了金庸。当时,金庸的小说在台湾,还算是禁书,他那套成名作《射鵰英雄传》,当时的名字是《大漠英雄传》。

猜一猜小马哥最喜欢的金庸小说人物是谁?「当然是郭靖,他憨厚老实、身体强壮、武功高强、充满正义感,却又不解风情。」这是小马哥的答案。

嗯,听起来,会不会有点像他自己?

武侠小说看多了,小马哥忍不住技痒,五年级上说话课时,他到台上就讲武侠小说,老师如果没有其它安排,就会在同学们的央求下,请小马哥上台「垫档」。台上口沫横飞,台下如醉如痴。写作文时,老师竟然给他的评语是:「文笔老练,有江湖味」,真的是练功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除了啃武侠小说,小马哥也看漫画和世界儿童名著。在他记忆中存过文件的,包括了《牛伯伯打游击》、《诸葛四郎》、《阿三哥》、《大婶婆》、《月光假面》,还有《基度山恩仇记》、《西游记》和《金银岛》。

如果说,跑步是小马哥用来锻炼体力、强健体魄的方式,那么读书就是他增长知识、焠炼智能的「心灵长跑」。

小马哥身上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味。你总是能在他众多的面向中,找到一个非常「文艺青年」式的小马哥。

就读大安初中的小马哥,就已经是「幼狮文艺」的忠实读者。许多知名的资深作家,像是季季、洛夫和杨牧的作品,都让小马哥得以一窥文学殿堂之美。

当时,小马哥最迷的是司马中原的《荒原》和《狂风沙》,只要一翻开书,他就觉得自己置身在那充满着神秘气息的乡野中,传奇故事如野花怒放,曲折离奇的剧情,看得人心动神驰,不能自已。

小马哥总是会被书里那种庞大的历史苍茫感所震撼。合上书,他仍然感觉遥远时空中,那些乡野人物如歪胡癞儿、六指儿贵隆的呼吸。

朱西宁的《铁浆》和《狼》中,一股原始而厚实的力量,也触动了小马哥的心,对《八二三注》更是爱不释手。有一次,小马哥碰见了作家朱天心,便幽默地表示:「我和你父亲比较熟。」

小马哥也读新诗,拜读过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和杨牧的《瓶中稿》。有一次,小马哥遇见了杨牧,表示自己也是《瓶中稿》的读者,杨牧脸上也难免流露不可置信的神情。因为,这些诗作对一般的读者来说,是比较艰涩难懂的。

在诗歌这条通幽曲径上,有着少年小马哥漫游驻足的痕迹。

进了建中后,小马哥的阅读书单中,开始出现了思想方面的书。

当时的小马哥读胡适之、殷海光、胡秋原、李敖等人的书,也看卡缪、沙特及王尚义的作品(如《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思维,还曾经让他着迷了一阵子。另外,小马哥也涉猎了六○年代颇为风行的留学生文学,包括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及张系国、刘大任的作品等。

书本,是人们了解世界的起点,是一枚指向智慧星空的望远镜头。

要说哪一本书对当时的小马哥留下了最深刻的影响,第一个跳进他脑海里的名字,就是罗家伦的《新人生观》。

小马哥认为,《新人生观》一书说法活泼、语言形象化,对比强烈。书中提到的:「弱是罪恶、强而不暴是美」、「侠是出于伟大的同情」,都让他感到共鸣。

最让小马哥心有戚戚焉的是罗家伦的这段话:「一个现代的青年要有文明人的头脑,野蛮人的身体,和不可屈服的意志。」

小马哥自己的诠释是:

文明人的头脑指的是格局和器宇、真诚与智慧。历史的潮流急遽推移,身为一个跨世纪的青年,面临时代的风云际会,想要引领风骚,必须具备优美的品性,轩昂的器宇,加上真诚的心地、清纯的智虑,才是世纪青年的典范,才是真正的e世代。

「野蛮人的身体」指的是体力和健康。我不喜欢有些人喊「苍白的一代」、「失落的一代」,苍白是一种病态,失落是一种颓废,愿大家在身体上一起加入野蛮族。

不可屈服的意志绝非时下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非常佩服屈原,他为了不向昏君屈服,宁可一死以明志。心自强,志不迁,定心广志,如此何所惧。这就是不可屈服意志的真谛。

小马哥现在工作忙碌,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

不过在接受作家锺怡雯专访时,他曾经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在兵马倥偬之际,还能横槊赋诗。」来形容阅读带给他的悠然乐趣。

经典古籍,当然还是小马哥的首选。除了《中庸》和《论语》,小马哥也研读过清朝名臣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学习曾国藩以退为进、以弱为强的哲学。

小马哥也会和两个女儿分享阅读经验。他和大女儿马唯中都喜欢看近年走红的美国法律小说家约翰.葛里辛(John Grisham)的作品。

「John Grisham是一位出身美国南方的律师,他对于拉丁事务相当熟悉,所以小说中所提到的背景多半是拉丁美洲。我们两个会对小说中的情节加以讨论,但是一讨论就发现,女儿竟然读得比我快,这一点倒教我既吃惊又开心。」

小马哥的阅读经验,广泛而多元,连年轻小说家王文华的《蛋白质女孩》和《61×57》,小马哥也不陌生,因为这是二女儿马元中看的书,所以作老爸的也要了解一下。

就像一个书店广告形容:「你能把书本带到任何地方,反之亦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小马哥阅读不同的书,每打开一本书,他就被带往一个知识发光的国度。

 

·寺庙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成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的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份,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有些事 现在的你如果想不通 就别想了吧

有些人  现在的你如果无法面对 就别面对了吧

有些困扰 现在的你如果不能处理 就别处理了吧

有些情绪 现在的你如果不知如何分析  就别分析了吧

不想不理不是逃避 而是暂时让自己从烦恼里抽离

若再继续纠缠下去恐怕只是让自己更深陷于一团乱局

再说,现在的你没有办法处理,不代表以后的你也如此无能为力,

所以,你干脆把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困扰和情绪暂时打包装箱,

等到你有能力去解决的时候再从容优雅地处理,

毕竟时间的手不但会把你抚慰得更柔软更有智慧,

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把你曾经打包的东西悄悄松绑

       (好棒的一段话)

试试让自己远离这喧闹的城市

偶尔享受一下孤独  与心灵做个沟通

毕竟孤独的愈久,幸福愈值得期待..........

 

·感人札记~麦当劳的早餐

在我家附近,开了一家新的麦当劳。耀眼的M字招牌,马上变成了一个显目的指标,无论是指引车子里的司机,还是指引肚子里的蛔虫。而我,因为一直在外面求学的关系,所以始终没有机会,踏入这间距离我家仅只100公尺的世界级小吃,麦当劳。

直到那一天,我回家的那天,妈妈刚好回了澎湖,姐姐则去参加台南的朋友婚宴,平常食物香气不断的厨房, 突然空荡起来。偌大的家,剩下我一个。于是,我下了决心,踏入就在我家隔壁的黄色大M,麦当劳。

推开门,里头还是那样清洁的让人心旷神怡,麦当劳叔叔挂着亲切的笑容迎接着我。于是,我点了一号餐,非常轻松愉快的找了一张靠窗的座位坐下,吃着美味的汉堡,思考着麦当劳为什么会风靡全台湾的原因。因为麦当劳营销策略是针对「小孩」吧。再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愿望,能比得上小孩满足笑容的。突然,我看到了两个人,他们在一瞬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他们跟这间整洁崭新的建筑物,一点都不搭配。

他们是一个父亲,还有一个小孩。父亲身上泛黄的衬衫,东破了一个洞,西破了一个洞,沾满了不知道是汽油还是黑油的油渍,一张脸略显消瘦,尤其是被太阳不断洗礼的皮肤,更显得他饱受风霜,如果我没猜错,他应该是个工人吧。

而小孩跟他父亲比起来,并不算太瘦,但是若是跟麦当劳里头,任何一个握着飞机跑来跑去的小朋友来比,他实在太黑太小了。

两个人,慢慢的走进了麦当劳,从他们迟疑的步伐和四处张望的态度,可以猜测他们应该是第一次到这种快餐店。

「我们要一份薯条,一杯可乐,还要两个猪肉堡……」父亲结结巴巴的说着,「总共150元。」

店员脸上依然是麦当劳招牌微笑。

「150元?好……好……」父亲低下头,用那只又黑又脏的手,在口袋里不断的掏着,叮当叮当,一口袋的铜板,撒在洁白的点餐桌上。父亲拿着铜板,慢慢的数着。「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55元,56元……」

店员倒还沈的住气,依然微笑,等待着顾客将手上的零钱点清。可是我已经看到几个排在他们后面的年轻人,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突然,原本都不说话的小朋友,拉着父亲脏破的衬衫,嚷着,「爸爸,我要那个车车,人家要那台车车……」

「车车玩具啊?」父亲瞇着眼睛看了看那台玩具,又转头问店员,「请问加这玩具要多少钱?」

「要50元喔。」店员声音微微提高,不知道是提醒父亲,他手上的零钱可能不够支付,还是为了让他知难而退。

父亲没有说话,只是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几条皱纹被挤在他乌黑的额头上,嘴角却扬起了一阵苦笑。这样的表情,好深刻。让我几乎忍不住,想放下了手上的汉堡,拿出还在我口袋的五十元。可是最后,我却没动,因为我想知道父亲的选择。

「那……小姐,抱歉!我不要那个汉堡了,一个汉堡就好了。」

店员迟疑了一下,很快的按下更改键,一个可能是父亲这辈子唯一一次吃到的汉堡,变成了一个玩具汽车。

也在这个时候,父亲点完了钱,他收起了仅剩在桌上的两三个零钱,一手端起那个木质的盘子。另一手则牵起了小朋友的手。慢慢的走向他们的座位,那瞬间,我看到了身为父亲的骄傲。原本屈娄的身体,突然变得挺拔起来。而他的小朋友好兴奋,不断的跳着笑着,发出扑噜扑噜的汽车声音,玩着他的新玩具。

我睁着眼睛,偷偷地看着他们。父亲什么都没吃,只是挂着非常满足的微笑,看着兴奋异常的小朋友,一会玩玩具,一会抓着薯条,用各种姿势品尝这份得来不易的美食。

我静静的看着,突然发现,我必须找个地方,找只笔,或许是网络,记载下当时父亲的表情。他瞇着眼睛,非常疼惜的看着他眼前的小朋友,那几道皱纹又在他的额头上缩紧,只是这次,他是真的笑了。不再是苦笑。而是一种非常满足的笑容。

为什么麦当劳能够席卷全世界?因为父母的爱,能够席卷全世界。我彷佛感受到了他那份满足,低下头,笑着把我手上的汉堡吃完。

 

·【后段】

我吃完了汉堡,终于拿出了我口袋里的五十元,走到了柜台。「请再给我一个汉……」我话才说到一半,却发现那个年轻的女店员已经从后面端出了一个刚出炉的汉堡,对我微微一笑,然后离开柜台,走向父子坐的那张餐桌。走过我身旁的时候,她还不忘俏皮的眨了眨眼睛。

「这个汉堡,已经有人订了。」

爱的空间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很多东西到我的行李箱里,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情况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

 「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有,台北又不是极乐世界。」我把番石榴、橘子、哈密瓜拿出来,说:「至少,这些水果都有。」 

妈妈又帮我塞进去,说:「我们乡下的较好吃,也较便宜。」我把一大包肉干、肉松,肉脯拿出来,说:「我们家楼下就有新东阳呀!」

她又帮我塞进去,说:「你是知道什么?我要买给我孙子吃的,又不是买给你吃,何况人家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 

我看拗不过她,把最后希望放在皮箱里的六罐汽水和可乐上,我说:「这汽水可以不要带吧!」她说:「这是我在福利中心买的,一罐和外面的差十元,带着、带着,路上口渴可以喝。」 「这重成这样!」我说。

 妈妈眼睛一亮,说:「你小时最喜欢喝汽水了,常常偷桌下的汽水来喝……」我立刻打断她的话,说:「我带,我。」 因为我知道接下来她会把我小时候的糗事一一拿出来说,一直到我投降为止。这时,妈妈看我不再抗争了,终于满意地拍着我的行李箱,眼神悠远地说着:「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

 然后,我们就陷进沉默,因为,「 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正是我爸爸生前的口头禅,当妈妈这样说,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爸爸。

 坐火车回台北的路上,我想到自从父亲过世,妈妈把所有的爱都投射在我们身上,她才不管我们是几十岁的人,以为我们都是需要照护的孩子。我想起父亲的口头禅「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现在已经轮到妈妈说了。 

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

 

·亲爱的丽山之子

本来,这封信是要说说,关于读书风气的问题(呵呵呵…..)。但我想一想,要读书,要读书,谁不知道?因此,我决定改从另一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我已经忘记了我是从哪里看这一句话的:「你把你的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就就会出现在哪里。」

或许你喜欢万物运行的道理,所以你花了很多时间学自然科学;或许你喜欢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你喜欢研究社会科学;或许你喜欢rock and roll、喜欢吉他、喜欢band,所以你花了很多时间练团玩band……这些都很好,只要你喜欢,真的什么都很好。

但是,最最重要的,我想你可以先规划好你人生的蓝图,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

然后,再想一想:

「我现在这样活着(或许是每天拼命读书地活着、或许是轰轰烈烈地靠恋爱活着、或许是每天被专题忙得焦头烂额的活着、或许是一天过一天,莫名其妙地活着……),能不能变成我希望变成的那种人?」

每个人都像树一样,虽然不明显,但每天都在不停地生长着,当你发现你竟然长成一个你不喜欢的形状,或者更惨的是,你发现你根本就没有长大,只能不停地在阴暗的角落苟延残喘,你要知道,所有的人,都只能两手一摊,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的人生。

总之(终于要下结论了……笑~),看了这一小段文字,我想请你告诉身边终日混日子的人,或者,Ups!你就是那个两眼无神活着的人(我希望不是):

阳光不是不存在,只是你从来没抬头去「意识」到它。学习怀着梦想过活,或许这有点笨……天啊,都上高中了还讲「梦想」这种不切实际的东西……但这也是让你每天都好好活着,好好长大的唯一方法。

一首歌送给你:

每一天 都有一些事情将会发生

每段路 都有即将要来的旅程

每颗心 都有值得期待的成份

每个人 都有爱上另一个人的可能

想爱 就不能害怕会有伤害

没有人完整 却有人能信任 才找到永恒

想到达明天 现在就要启程 只有你能带我走向未来的旅程

想到达明天 现在就要启程 你能让我看见黑夜过去 天开始明亮的过程

 

·一封父亲给女儿的遗书                                 

《跟女儿道别》再吃十次蛋糕就可以找爸爸了 ……

给可爱的女儿:爸爸和妳玩了好多次躲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妳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躲好久好久。妳先不要找,等妳十四岁(还要吃完十次蛋糕)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

爸爸要躲这么久,妳一定会想念爸爸,对不对?不过,爸爸不能随便跑出来,不然就输了。如果还是很想爸爸,爸爸就变魔法出现。因为是魔法,不是真的出现,所以不犯规,爸爸不算输。爸爸的魔法是:趁妳睡觉的时候,跑到妳梦里大玩游戏;在妳画图画爸爸的时候,不管好不好看,妳觉得是爸爸,就是爸爸;当妳拿爸爸的照片看时,爸爸也在偷偷的看妳……。

要记得,爸爸一直都陪着妳!妳已经是四岁的大姊姊了。爸爸要拜托妳一件事,要妳照顾和孝顺爷爷、奶奶和妈咪,看妳是不是比爸爸以前做得好?

有多好,妈咪会告诉你的。爸爸猜想,我们这一次玩躲迷藏要玩这么久,爷爷、奶奶、妈咪有时候看不到爸爸,他们一定会偷哭。偷哭就是犯规、就是失败。他们偷哭,妳就要逗他们笑,不然游戏输了以后,他们一定会哭得更厉害了。好不好,宝贝?妳们是同一国的,来比赛看妳们厉害,还是爸爸?

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了!

 

·一碗白饭                                                                 

二十年前某日黄昏,有一名看似大学生的男孩徘徊在台北街头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饭的客人大致都离开了,他才面带羞赧地走进店里。请给我一碗白饭,谢谢!」男孩低着头说。

店内刚创业的年轻老板夫妻,见他没有选菜,一阵纳闷,却也没有多问,立刻就盛了满满一碗的白饭递给他。男孩付钱的同时,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我可以在饭上淋点菜汤吗?」老板娘笑着回答:「没关系,你尽管用,不要钱!」男孩吃饭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汤不必钱,于是又多叫了一碗。一碗不够是吗?我这次再给你盛多一点!」老板很热络地回应。「不是的,我要拿回去装在便当盒里,明天带到学校当午餐!」老板听了,在心里猜想,男孩可能来自南部乡下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不肯放弃读书的机会,独自一人北上求学,甚至可能半工半读,处境的困难可想而知,于是,悄悄在餐盒的底部先放入店里招牌的肉燥一大匙,还加了一粒鲁蛋,最后才将白饭满满覆盖上去,乍看之下,以为就只是白饭而已。老板娘见状明白老板想帮助那名男孩,但却搞不懂,为什么不将肉燥大大方方地加在饭上,却要藏在饭底?老板贴着老板娘的耳说:「男孩若是一眼就见到白饭加料,说不定会认为我们是在施舍他,这不等于直接伤害了他的自尊吗?这样,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来。如果转到别家一直只是吃白饭,怎么有体力读书呢?」「你真是好人,帮了人还替对方保留面子!」「我不好,妳会愿意嫁给我吗?」年轻的老板夫妻,浸淫在助人的快乐里。

「谢谢,我吃饱了,再见!」男孩起身离开。当男孩拿到沈甸甸的餐盒时,不禁回头望了老板夫妻一眼。「要加油喔!明天见!」老板向男孩挥手致意,话语中透露着,请男孩明天再来店里用餐。男孩眼中泛起泪光,却也没有让老板夫妻看见。从此,男孩除了连续假日以外,几乎每天黄昏都会来,同样在店里吃一碗白饭,再外带一碗走,当然,带走的那一碗白饭底下,每天都藏着不一样的秘密。直到男孩毕业,往后的二十年里,这家自助餐店就再也不曾出现过男孩的身影了。

某一天,将近五十岁的自助餐店老板夫妻,接到市政府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店面的通告,面对中年失业,平日储蓄又都给了儿子!在国外攻读学位,想到生活无依,经济陷入困境,不禁在店里抱头痛哭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身穿名牌西装,像是大公司经理级的人物突然来访。「你们好,我是某大企业的副总经理,我们总经理命我前来,希望能请你们在我们即将要启用的办公大楼里开自助餐厅,一切的设备与食材均由公司出资准备,你们仅须带领厨师负责菜肴的烹煮,至于盈利的部份,你们和公司各占一半!」「你们公司的总经理是谁?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记得有认识这么高贵的人物!」老板夫妻一脸疑惑。「你们夫妻是我们总经理的大恩人兼好朋友,总经理尤其喜欢吃你们店里的鲁蛋和肉燥,我就只知道这么多。其它的,等你们见了面再谈吧!」终于,那每次用餐只叫一碗白饭的男孩,再度现身了,经过二十年艰辛的创业,男孩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眼前这一切,全都得感谢自助餐老板夫妻的鼓励与暗助,否则,他当初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话过往事,老板夫妻打算告辞,总经理起身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并恭敬地说:「加油喔!公司以后还须要靠你们帮忙,明天见!」

欢喜「施」,感恩「受」,人间处处有温情。

 

·把握当下,莫等待 

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

我的学长去年丧妻。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来不总是如此?学长说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鲜花给他,但是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等到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鲜花布置她的灵堂。

这不是太蠢愚了吗?!   

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会如何如何」我们对自己说。

「等到我买房子以后!」

「等我最小的孩子结婚之后!」

「等我把这笔生意谈成之后!」

「等到我死了以后!」

人人都很愿意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

在台湾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随处都可看到「农舍」变「精舍」,山坡地变灵塔,无非也是为了等到死后,能图个保障,不必再受苦。

许多人认为必须等到某时或某事完成之后再采取行动。

明天我就开始运动;

明天我就会对他好一点;

下星期我们就找时间出去走走;

退休后,我们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

身为一个医生,我所见过的死人,比一般人要来得多。这些人早上醒来时,原本预期过的是另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交通意外、脑溢血、心脏病发作等等。剎那间生命的巨轮倾覆离轨,突然闯进一片黑暗之中。

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命呢?我们毋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

如果你的妻子想要红玫瑰,现在就买来送她,不要等到下次。真诚、坦率的告诉她:「我爱妳」、「妳太好了!」这样的爱语永不嫌多。

如果说不出口,就写张纸条压在餐桌上:「你真棒!」或是「我的生命因你而丰富。」不要吝于表达,好好把握。

记住,给活人送一朵玫瑰,强过给死人送贵重的花圈。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许多人经常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空余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未卜,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掌握的「当下」,往往在这两者蹉跎间,转眼错失。

人生短暂飘忽,包得有一首小诗这样写:

   高天与原地,悠悠人生路;

   行行向何方,转眼即长暮。

正是道尽了人生如寄,转眼即逝的惶恐。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过了你的生命。

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并未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将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时间才享受」,我们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松口气」,或是「麻烦都过去了」。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是,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劝你一句话:把握当下,莫等待。

 

·学习生涯有如可带走的盛宴                                   

两年前我动笔写自传时,参考过去的资料,发现30多年前写的博士论文,很少看得懂;再看过去的大学工程教科书,也很少看得懂。我发现,一个人在学校学的东西,大学毕 业后,前5年约用得到学校学的20%,以后便绝少用得到。

大文豪海明威说:「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带走的盛宴。」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前后21年的学校学习生涯,算是十分适当。学校是培养「求知心」及「学习的习惯」;再者,是培养「思考能力」。求知心及,学习习惯是两项基本,在学校里若没能培养前两项,便完全是浪费时间。至于思考的能力,是内部化及整理的能力,让你往后可做些与他人不同的事。  

中国古语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我认同的终生学习。

因为,终生学习必需具备三项要素:有目标、有纪律、有计划。

 

·要时时跟得上行业

终生学习的目标可分为短、长期,举例来说,不论是医生、科学家、半导体业,都要跟得上行业。我一直在半导体业,因此我的目标,便是跟上半导体业的发展。一开始我在技术的领域,就是以跟上技术为目标;后来转往业务发展,目标就定在跟上半导体业务。  

30年前或40年前毕业的银行家,只需面对存、放款,发行政府公债、赚差价,业务很简单。当时,美国的银行家每天下午3点钟就可打高尔夫球。现在的银行受世界金融的影响,再加上Internet发展的影响更大。若不能保持跟上新的发展,职业、工作不会超过10年、15年,便已脱节;而科技、工程领域则是更快失业。  

我毕业时,不认识Transistor(晶体管)这个字,当时也很少人认识。过几年后,半导体业的人全都知道晶体管。知识很快地前进,但我一辈子跟上半导体潮流。  

 

·立短期目标先充实  

终生学习的短期目标,可以与兴趣、工作职务调动结合。一个技术、或研发的人,升职为经理时,便需要涉猎财务、营销。如果不懂,就要立个短期目标,在半年学习内相关的财务、营销,才能在新位子上完全发挥。我发现,法王路易14及与清朝的康熙皇帝,两人几乎同时,都是盛世,但都不知对方的存在,因国情不同,后来发展也不同。这引起我的兴趣,因此花几个月的时间研读两人的历史。听马勒的音乐,对有音乐底子的人,也是花几个月就可成为专家。若是贝多芬,就至少要花2年的时间钻研。  

我在美国住了30多年,然后回来台湾14年。回来之初,喜欢看中文报,也经常接触中国社会,但仍不熟悉。于是立了个短期目标,要在2年内充份了解台湾的政治及经济。后来发现,这个野心太大,便延长3年。然而,到现在还是不太了解,这项短期目标就变成了我的终生目标。  

 

·专心听比说更重要  

终生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纪律」。我认为「专心听」要比说更重要。一个人的学习,能否达到100%的效率,与是否专心听有关。提高听的效率之外,还得内部消化(Internalized)。  

我随身都会携带一个小记事本,这是为了知己知彼,随时注意客户的财务报表。我并且会把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记在案头的标准型笔记本上,一个月或二周温习一次,我的经验是可记下所有的重点。当我与客户谈话时,客户往往惊讶为何我知道这么多事,这是因为我终生学习是有纪律的。  

好的终生学习,绝对会影响生活习惯。我年轻时每天看书4小时,现在2小时,周六、周日两天加起来也有8、9个小时看书、听音乐,所以不热衷应酬。我每天在跑步机上跑步半小时,运动量相当打高尔夫好几倍。  

 

·选择交往接触的人  

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有计划,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要与谁说话,更是要有计划,所接触的人更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我对经济、趋势有兴趣,所交朋友就锁定是学术界、经济界的人,不过自己要有料,选定一些有利学习的场合。  

生活习惯与接触的人也要订定一个方向。每年要回学校充电即使很忙,一年也应抽出一、二个星期的时间,到学校听课;或是听5到10次的研讨会,要严肃地做笔记,才能学到东西。学校是培养一个人的求知心、习惯及思考能力的地方。  

一所好学校的定义是师资好、设施好。我反而觉得这是其次;同学才是培养一个人思考、学习的最大助力。有人40、50岁了,还喜欢说出自某某名校,我觉得奇怪,他们把学校的那几年当成生命的巅峰,其实他出了校门便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没有行动的爱不是真爱!

有什么比真正伸出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年轻,一起老去,更真!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老伴早死,留下三个孩子,长大都出了国。孩子不在身边,所幸还有个学生,跟出跟进的伺候。许多人都说:「看这年轻人,放着自己的正事不干,成天陪着老头子,好像很孝顺的样子。谁不知道,他是为了老头子的钱。」

老人的孩子们,也常从国外打电话,叮嘱老父要小心被骗。

「我当然知道!」老人总是这么说:「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师宣读遗嘱时,三个儿子都赶回来,那学生也到了。遗嘱宣读之后,三个孩子都变了脸。因为老人居然胡涂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给那个学生。

「我知道他可能贪图我的收藏。」老人的遗嘱写着:「但是在我苍凉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儿子爱我,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不伸出手来,那真爱也成了假爱。相反地,就算我这位学生对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帮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也就应该算是真的!」

所以,如果你真要付出爱。请伸手去做,别空口去说。因为……没有行动的爱不是真爱!人们可能会忘记你所说的,忘记你所做的,但他们不会忘记你所给他们的感觉。

一字一朵微笑

一句一幅梦想

感情流泄指间

铿锵伴你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