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典故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08:02

【酒的典故二】

  

  ■¤¤■ 兰亭流觞

  提起书法,”书圣”王羲之无人不知.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行草书《兰亭集序》,来历与酒有关,其典故至为风雅.

  王羲之生长于东晋,浙江会稽山阴人,隶书,楷书,行书均盖绝于世,还当过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生性骨鲠高爽,善交结友,经常和朋友们搞个party,郊游野餐,饮酒作乐,谈天说地,极尽雅兴.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由他作东牵头,名流高士四十二人,来到绍兴城外兰亭聚会.

  江南三月,晴空万里,惠风习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溪,景色宜人.雅士们先做了一个庄严的”修楔”的祭祀仪式,然后就放松活动,饮酒为欢了.既是文人雅士,就不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大口灌汤,大口吃肉,一醉方休,也不能像现代乡下人,吆喝比划老虎,杠子,鸡,而总是要行些高雅的酒令,搞个风趣的游戏什麽的.这回他们玩的是”曲水流觞”.

  他们用的酒具叫青瓷羽觞,盛行于东晋,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半月形耳,状似鸟之双翼,故得其名.四十二个人列坐在曲折蜿蜒的溪水两旁,书童把盛着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面前停下了,谁就得按照原先定好的题目赋诗一首,若吟不出,就罚酒三杯.

  一个下午,有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一个人各成诗两首,十六个人做不出诗被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竟也写不出诗,被罚了酒.

  当日收获颇丰,共三十七首诗. 酒尽曲终,大家依依不舍,兴致犹高,把诗汇集起来,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兰亭盛会.王羲之乘着酒兴,铺好蚕纸,即席挥墨,欣然命笔,写下了三段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

  文乃妙文,清新朴实,字字矶珠, 绘景抒情,评史抒志,令人耳目一新.先写”乐”, 描述这次聚会的经过,意境清丽淡雅,清调欢快畅达.转而为”痛”,宴席将散,人各四方,聚合化为别离,欢乐转为思痛.最后写”悲”,连想到老之将至,归于寂灭,人生苦短,生命不居,让人凄凉悲哀..

  字更是妙字,飘逸遒媚, 精美绝伦,潇洒自然,气势完足,神清骨秀,大小参差,既见运筹之匠心,又无雕琢之痕迹.其用笔“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灵动而不松散,苍拙而不滞怠。方圆结合,动静相宜,疏密有致,变化统一,浑然天成,有如神助.相同的字,写法不一, 三个“盛”字、五个“怀”字、七个“示”字,特别是二十个”之”字,变化多端,各具情态,无一雷同.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的顶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的瑰宝绝品.

  由于王羲之时在醉酒之下所成,错漏颇多,涂字,改字,加字,到处可见.事后王羲之几次打算重写,竟不能故伎重演,只好作罢.在中国书法中,错漏不断还被各代君皇名家一支推崇者,仅此一家,可见其神奇.

  这篇书法藏在王氏后人家中,束之高阁,秘不外宣,无人可近,代代相传,一直到七世孙智永,他是个出家人,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无子嗣,临死时就交给弟子辩才.

  真是不把贼偷,就怕贼惦记着.这时的皇帝是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早已垂涎三尺,虎视眈眈.他知道不可硬夺,也不能暗盗,只能智取,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萧翼花了多年,对书法也成了行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成了心腹之交,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才算绝品."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早已失踪,你定是拿伪作当宝贝.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秀给萧翼,萧翼一看,果然不假,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 "诏书":奉天承运,…这帖子充公了!

  辨才失去真迹,悔恨交加,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一故事画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将萧翼的机智、狡猾和辨才和尚的谨慎、疑虑刻画得非常传神,人木三分。

  唐太宗得手后,欣喜若狂,奉为至宝,当时没有照相机复印机,更不能扫描存入电脑,就令欧阳询等书法家临摹,又让拓书人冯承素等双钩填廓成副本若干,赐予皇子近臣.

  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的书法推崇备至,唐朝形成追求”二王”的狂热.《兰亭集序》叫他爱不释手,卷不离身, 曾多次题跋,一直到他死时竟成了陪葬品,埋入昭陵. 而这个陵墓在五代时被一个叫温稻的军阀盗掘了,《兰亭集序》真迹从此永远失传.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是唐代摹本,还有些博物馆,存的摹本是更后来的.

  唐太宗近年出镜率颇高,不断露面在电视剧里,正襟危坐,人模狗样,文艺界,历史界他的粉丝不少.可是我一见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上面那个故事,哪位有意,大概也够编个三四十集的电视剧,让大家看看这”丫的”也不是什麽好鸟..

  

  ■¤¤■ 醉颠画僧

  要了解中国近代绘画,”清初四画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是个关键人物.后来的郑板桥,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齐白石,李苦禅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

  八大山人有点像荷兰画家梵高.一生苦难,极度抑郁,属于”悲情画家”.他离群索居,行为乖僻,纵酒度日,时颠时醉,不颠即醉.不过梵高37岁就吞枪自尽,他却活了八十岁,受的苦难更长.

  八大本名朱耷, 是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用的文号.朱耷十九岁时,崇祯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从此明朝不复存在.他初为僧,继为道,后而还俗,亡国之恨,时时盘恒于心头,复明无望, 深深折磨他一生.

  悲不能禁,痛不欲生.朝廷更迭而不愿屈从附和, 矢志守节而不能力挽狂澜, 便染上了狂疾.

  他蓬头垢面, 赤脚露胸,托着长袍,破烂不堪,游于市井.时而卧地呜咽,时而仰天大笑,或单足跳跃,或捧腹高歌,或手舞足蹈.一日之内,颠态百出.奇怪的是,治这个毛病的只有酒,市人醉之以酒,大口灌他,才能让他老实下来,安静下来.

  这就是八大的以醉治颠.

  悲愤于世,寄情于墨,造就了八大这位伟大的画家,他是一位写意画的大师,笔简形骸,墨色超脱,淋漓痛快.他的画,构图奇特,感情强烈,画中有话,画为心迹,寓意深邃,内涵复杂,奇异怪诞,不泥成法.故国沦亡的悲痛,对清朝权贵的愤慨,都在其中.用他的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和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枝叉到,留得文林细揣摩.”

  八大好酒,但量不大,仅只二升,细酒长流,少量多次.人爱其笔墨,就置酒招之.两升酒于左,数升墨汁,若干纸幅于右.好酒下肚以后,他神采飞扬,颠狂皆无,欣然泼墨.他作画很怪,令人匪夷所思,有时拿个破笤帚横涂,有时拿个脏抹布竖抹,脏兮兮乱糟糟,观者目不忍睹.然而等他捉起画笔,画龙点睛,只用数笔,或成山林丘壑,或成花鸟竹石,无不如妙,一画就是十几幅.此时他是醉是醒?他的颠是真是假?没人能解这个谜.

  这就是八大的以醉为醒.

  他的画,充满了枯枝败叶,残山剩水,多只有一石,一鸟,一鱼,荒落冷寂,苍凉凄楚.”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

  他画鸟,是”枯木悲鸣”,怨气满腔,单脚独立,僵着脖子不投降,让人猜想,何处之鸟,竟不归巢.

  他画鱼,半死不活,张着嘴欲呼,瞪着愤怒的大眼.

  他画梅,树根已将离开干裂的土地,天寒地冻,就要枯死了,只有一个叉上有几朵残花.

  他画鹰,立于枯枝,白眼朝天,傲视天下.

  他画孔雀,肮脏又丑陋,站在头重脚轻上大下尖的危石顶端,尾部拖着三根残破花翎,让人联想为命侍从的官员奴才.

  他画石榴,呲牙咧嘴.他画荷花,断茎败叶.他画鹿,悲切哀鸣…..

  他的署名”八大山人”四个字连起来,就像”哭之””笑之”,意喻欲哭无泪,欲笑无由.他的每幅画签押都像一个”龟”字,其实那是”三月十九”四个字,明朝是在那一天灭亡的.

  八大山人就是这样一个奇才怪才,醉颠画僧.亡国之情激励了他,杯中之物滋润了他.

  

  ■¤¤■ 清圣浊贤

  人们都知道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推断他一定是一个大酒鬼,殊不知他是不许人喝酒的,而且还杀了反对禁酒的人.

  东汉末年,曹操是北方一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拜了丞相,起兵征讨,适逢北方荒灾,大旱缺雨,收成锐减,筹粮困难.可是那时民间饮酒,造酒风正盛,用去大量谷米稻黍,曹操于是下令禁酒,张贴告示,设吏稽查,不许喝酒,不许造酒,不许买酒,不许卖酒…连木头这样谈酒也不许.如有违抗,严惩不贷.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老百姓表面上遵纪守法,但是偷偷地照样喝酒.那时的酒有”三酒五齐”之说,”清酒”是最高档的,冬酿夏熟,而”浊酒”是发酵酿造好后,不经过滤直接喝,有点混浊,分为”五齐”.由于”酒”字成了忌讳,人们说话时就用”圣人”代表”清酒”,用”贤人”代表”浊酒”,喝”清酒”喝醉了叫”中圣人”..

  都说天津人见面,张口就问”吃了吗””吃的嘛”.那时的人,问的是”喝了吗”,回答”喝的圣人”,”喝的贤人”,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当时有一个人,叫徐邈,为尚书郎,也算是高级干部了,却不以身作则,跟领导同心同德,经常偷着喝酒.他的属下赵达有一次问他军务的事,他醉醺醺的迸出了一句:”我刚中了圣人.”这赵达是个爱打小报告的,就把这话捅到了曹操那.曹操大怒,要军法处置.幸好有个鲜于辅,替他说情,说:”大人有所不知,现在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一向谨慎,这次是偶尔学学别人的醉话啊.”曹操长了见识,放了他一马,得以免罪.

  于是就有了成语”酒喻圣贤””清圣浊贤”.后来许多文人写东西提到酒时,也用”圣贤”.比如李白有诗:”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虽然大多数人和禁酒政策只能暗中较劲,也有敢公开叫板的,就是当时的名士大儒,叫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这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光辉事迹写进了三字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样板.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成人之后,成了大文学家,有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儿时的谦让没有了,一身傲骨,刺头脑袋,在哪都和上级搞不好,官运不顺,后来在曹操手下,任个闲职.

  这孔融是个大酒徒,他的名言是”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禁酒,他带头反对,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圣人都喝酒,喝酒好处大大,禁酒不合古训,不得人心.

  他挑起与曹操的大辩论,硝烟弥漫.曹操批他一句,他顶一句.对曹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你要筹粮所以禁酒,直说就是了,用不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什麽饮酒亡国,都是拙劣的借口.更可气的是,早先有一次曹操和他一起喝酒,醉话中说自己想着孙权的老婆大乔,孔融把这话也捅出去了,让人转告孙权提防曹操这个大色鬼.

  曹操哪能这样被他忽悠,恼羞成怒,把孔融投进大牢,不久就杀了,还捎带了他两个儿子.留下一句有名的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曹操和孔融,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是各自的双重性格,使他们无法相互谦让,携手共事.在一番戏剧性纠葛之后,孔融被杀了,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因酒而献身的人物.曹操也不因此而春风得意,他后来写的《短歌行》那首颂酒之歌其实充满了悲情.

  

  ■¤¤■ 萧规曹随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大汉王朝就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继承皇位的是幼小的刘盈,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吕后手里.这个早年善良贤惠,宽厚容忍的吕雉小姐,已经变成了心狠手辣,权欲熏心的吕太后了.她一心要除去所有刘姓诸侯和开国将帅,因为她相信这些人将来都会和惠文帝刘盈夺权.

  幸而有个大管家萧何,支撑局面,平衡关系,一方面阻止吕后过分伤害刘氏政权,一方面疏导功臣对她的不满,避免强烈内争,造成皇朝崩溃.

  但是萧何积劳成疾,重病不愈,不就去世了.

  接替相国位置的,是曹参.刘邦死时有遗诏,萧何生前有推荐,这个位子非他莫属.

  这个曹参,最早和刘邦,萧何一起闹革命,久战沙场,出生入死,身上有七十多处伤口.他资格比萧何老,战功比萧何大,却位居萧何之下,所以两个人的关系有点不对付,有点小杂音.

  为了刘氏江山不变颜色,他们抛弃前嫌,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班.

  奇怪的是,曹参这个猛将上任以后,没有点起”三把火”,却来个”新官上任三壶酒”,每天日夜饮杯,醉眼惺忪.上朝不是打盹就是打哈欠,官员将领们堵他的家门,他是兵来酒挡,将来也酒挡,谁来都是一句话:”请进!有酒!”扭住不放,一杯一杯地碰,一杯一杯地干.你要开口,他马上把酒递过去:”喝!喝!”不容说话,不喝个烂醉如泥,不放回去.相国府后院的小花园,成了官员们饮酒作乐的酒馆酒吧.

  积压的公文堆积如山,他不看一眼,奏请的急件连篇累牍,他置之不理.他见人最常说的话就是”喝酒”.

  上行下效,宫廷内外,一片豪饮之风.还有人不知好歹,密报相国府,说下面有人能饮酒误事云云,曹参亲自下去视察,到了现场,端起酒杯,就开始劝酒.大家喝得七倒八歪,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能喝五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咱放心.能喝一斤喝五两,这样的同志不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让他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必知这话是不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最后,连日夜沉醉在酒里的刘盈也看不过去了. 这是哪门子相国?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是不是等着让我炒鱿鱼了?就把曹参叫来问话.

  曹参反问刘盈:”陛下自认为在贤明方面,与先皇比如何?”

  “朕哪敢与先皇相比!”

  “那麽陛下认为我与萧相国,哪个更贤明?”

  “说实在的,你差一大截子.”

  “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是不如他们.既然高皇帝和萧相国制定了非常完美的法令规章,臣的任务就是递守职位,按既定方针办,维持这套制度,让它化为习惯啊.”

  好一个”萧规曹随”!刘盈茅塞顿开.原来曹参是有意降低政府效率,使吕后一党急于改变行政制度的种种努力被搁置,被延误,从而维持一个安定清静的政局.高,实在是高.

  曹参当相国期间,无为而治,清静理国,坚守善法,以静制动,使得老百姓得以休息养生,安居乐业,在那个表面平和,实则波涛汹涌的年代,不愧是一个好的掌舵者.

  可惜三年后曹参病逝.是不是死于酒精中毒,史无记载.如果是,真应该给他上报一个”因公殉职”,因为喝酒劝酒实在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不管怎样,”萧规曹随”,以酒治国,以醉治国,留下了千古美谈.

  

  ■¤¤■ 罚酒赏器

  要说古代喝酒的牛人,唐朝的裴弘泰可以算一个.

  这个裴弘泰只是在山南东道一个管理驿站的小官,不显山不露水的,没有人知道他能喝酒.

  这一天山南节度使裴均下来视察工作,和大家见见面.举行个工作酒宴.那时的风气不同,是领导解囊请客,手下的人白吃白喝,敲上司的竹杠.裴弘泰也是被邀请的一个,可是酒会筹备组的人出了点纰漏,他接到通知的时候,酒会已经快开始了.

  尽管他是管驿站的,叫车方便,等他火急火燎,上气不接下气地进了宴会厅时,还是迟到了.裴均满脸怒气,没鼻子没脸地斥责他一顿.

  原来这裴均是裴弘泰的叔叔,怪侄子不给他露脸争气.大家都来说和事,起哄说罚他酒就是了,不能饶了这小子.

  裴弘泰心里偷着乐,装得一副赶鸭子上架的样子,说:”我认罚,不过有一个条件,凡是我喝过的酒,那酒具就归我.”

  还有这麽叫板的,大家的情绪更来了,一个劲喊好,等着裴均拍板定夺.

  裴均一拍桌子:”今天就依你,要一饮而尽,滴酒不留,那空杯只要是你随身能带走,全归你.”

  “唰唰唰”,十个银杯摆成一排,酒倒得溜溜满.这些杯,形状似舟,带弧形耳,晶亮闪闪.裴弘泰一扬脖一个干,倒过来示意一下,杯就进入了他的怀中,一只又一只,接着喊了一句:”换大号杯!”

  在众人的加油助威声中,那些大号银杯连酒带杯也不见了.

  这时裴宏泰已经瞄准了执酒官手里的觥.这是斟酒用的壶,圆肚圈底,兽形壶盖,可以斟上十来杯酒.他抄过来一只,嘴对着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这只觥也囊入怀中.

  接着,他指着一个大个的金制酒船,对大家说:”你们看这只船,装满酒时,它的帆就竖起来,酒干了,帆就倒下去.我给大家表演一下好不好?”

  喝彩的,惊愕的,叫好的,傻眼的,众目睽睽之下,这只船也鼓鼓囊囊地塞进了衣服里.

  裴宏泰的衣服里已经是扑扑满了,他挺个大肚子,步履蹣跚,奔向一个叫”酒海”的东西.这是一个大型的盛酒器,像个坛子,也是银子做的,满满的一斗酒.他举起来,一口气,不眨眼,不喘气,不尖菜,竟然全部下肚!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他把这个酒海放在地上,用脚使劲踩扁,卷巴卷巴,成了一小团,挂到怀前,大摇大摆,走出大门,叫了一辆车,直奔回驿站了.

  裴均损失了一大批酒器,心疼不已,可是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侄子别喝出什麽毛病来,宴会一散,他就派人去看望裴宏泰.你们猜这位老兄在干什麽?正在哼着小调,拿着称一件一件称他的战利品呢,有二百来两.

  一个被罚酒的人,看准了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全在让他喝,提什麽要求都会被答应, 来个困兽犹斗,反攻为守,结果是出奇制胜,得到意外的收获.

  推而广之,人们处在逆境时,换个思维,找个突破口,主动出击,就会反败为胜,别有洞天呢.

  

  ■¤¤■ 浮一大白

  说起罚酒,这是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有那麽多的说道,讲究和花样.从敬酒,劝酒,到罚酒,逼酒,灌酒,酒瑒的气氛因此而热烈,酒的消耗因此而大增,喝酒的高潮因此而迭起.

  罚酒的的始作俑者,是战国时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他还由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叫”浮一大白”。

  这个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即位,前403年与韩、赵 三国分晋,正式成为诸侯。他礼贤下士,闻过则喜,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起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平头百姓,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有一次魏文侯和大臣们喝酒,过了好大一时辰,推杯换盏,你敬我陪,大家都有点醉醺醺晕忽忽了.可是拘于魏文侯的威严,这酒喝得有点沉闷,热闹不起来.于是他想玩出个花样,活跃气氛.

  他发话了:”从现在起,每个人喝的杯子要检查,必须滴酒不剩,谁要是留了一点,就—浮一大白!”

  他其实是想说”罚一大杯”,可是喝酒喝到这个份上,舌头硬了,嘴也不听使唤了,竟变味成了这样子.他自己还没觉出来,继续吩咐那天的执酒官公乘不仁:”你负责验杯,查到者罚酒!”

  “浮一大白”?一开始大臣们听着都傻了愣了,这是什麽花招,但他们很快就醒过来味,一起呼应着:“听大王的,饮不尽者,浮一大白!”

  果然有几个大臣酒喝得不净被罚了大杯。

  魏文侯很开心,兴致勃勃,不小心却被明察秋毫的执酒官查出剩在杯里的一滴酒。用上海话说,“一捱捱“。公乘不仁举起一只大杯,小心翼翼地送到他面前:“大王,也要浮您一大白了。”

  文侯面色不快,视而不应。

  站在旁边的侍者心里火了:公乘不仁你算是哪棵葱,还登鼻子上脸了,竟然敢在大往头上动土,就上前一步,说:“大王已经醉了,不仁你可退下。”

  公乘不仁继续举着杯子:“《周书》上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今天大王定了规矩,自己不服从,将来怎麽能让大臣服从大王的规矩?”

  魏文侯说:“说得好!这一大白我认浮!”举起大白,一饮而尽,然后说,“公乘不仁你升官了,以后为上客。”

  由于魏文侯酒醉嘴不听使唤的一个口误,竟然流传千古,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我们的词典里又多了一个成语“浮一大白”,有时又叫“浮以大白”。酒场上不用“罚一大杯”,那太俗,用这个词,文雅,有品味。有的人甚至推而广之,把自己满饮一大杯酒,也叫“浮一大白”。

  

  ■¤¤■ 金貂换酒

  贺知章金龟换酒招待李白的典故感人肺腑,流传千古.一字之差,还有一个典故:”金貂换酒”,则是另一番味道,主人公是晋朝时的阮孚.

  这个阮孚,是喝喝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

  相信看过本系列的“与豕共饮”的网友,都会记得阮咸.他娶了自己姑姑的女婢,这个女婢又是个胡人,当时是个惊世骇俗备受非议的事.不过这桩超凡脱俗的涉外婚姻有了一个美好的结晶,就是阮孚,字遥集.

  人都说混血儿又聪明又漂亮,这个阮孚却是个其貌不扬的主,小矬个,小眼睛,早早就卸了顶,大概就是葛优那个模样吧.长的不济也就罢了,他又不修边幅,整天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提着个酒罐子,喝得醉醺醺,招摇过市,真是有其父就有其子.

  不过这家伙一肚子墨水,学富五斗,又是个天然的笑星,机智幽默,聪敏诙谐,逗个嗑子讲个笑话张口就来,于是被皇帝召到身边,有时解解闷.官作了不少,安东参军,丞相从事中郎,侍中,等等,可是他真正的爱好,一是收集木屐,二是杯中之物,钱都扔在了酒吧,按说也是个高级公务员了,还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他手里常常拿着一个黑囊,也就是现代人的钱包了,可是里头总是扁扁的.有一次别人问他,这麽高级的钱袋,里面装着什麽呀?他说,空空如也,只有一个小钱守着,以免它太难为情了.从此有个成语”阮囊羞涩””囊中羞涩”,比喻一个人,手头拮据,穷困贫乏.

  他后来官做到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经常出入皇帝左右.到了这个位置,官帽上有一个小金貂,作为装饰,这是皇帝的赏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一次他实在是酒虫挠心,馋得发慌,可是手头没钱,店里又不给他赊账,就把这个金貂摘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给店小二换酒.店老板一看这是个稀罕之物珍贵之物,也就收下了.

  以物换酒,阮孚大概是史书确有记载的第一个.既然是第一个,就有了成语”金貂换酒”,用来说一个人旷达傲世,放纵不羁,视地位为粪土.

  今天的网络时代,有一批”换客”,专门在网上搞以物换物,应该拜阮孚为祖师爷.不过他们决不干这种拿着宝贝换辣汤的蠢事,他们是要靠换来赚钱来发财的.据说有一个加拿大的小伙子,本事大,运气好,从一个曲别针开始,七换八换,换到了一座三层楼的洋房!这可大大激发了一批新新人类的想像和热情,他们欢欣鼓舞,坚守信念,以换为生,以换为乐,成了他们的新活法.

  阮孚可不是这样的幸运儿.本来拿着身价之物换取一时快感,就是天大的傻事,接着又有人给捅到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结果他两遭弹劾,比克林顿还惨,不过他也过了关,因为有皇帝护着他.采取现在通行的办法,调离原职,委以新任.

  要说皇上为什麽特别宠着他呢,我举一个例子您们就明白了.

  有一天皇上召他进宫,他一看地上摆了几坛子酒,也不知道哪个画匠把坛子都画城阮孚的模佯,小眼秃顶,惟妙惟肖,还神态不一,阮孚过去,一本正经,对这些坛子说,”我说哥们,模佯长的不好不是你们的错,可是赖在宫里给皇上添恶心,就是你们的不对了,还是跟我回家去吧.”抱起这些酒,扬长而去. 皇上看着也不追赶,笑岔了气.

  有这麽一个活宝在身边,皇上的日子添了多少乐子啊.

  

  ■¤¤■ 醉赋险韵

  杜甫的”饮中八仙”中最后提到了一个人:焦遂,他说:”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短短两行,焦遂的形象活灵活现,宛若眼前.这个人是个结巴,平时羞于见人,话都说不清楚,可是五斗老酒进肚以后,巧言令色,高谈阔论,能言善辩,语惊四座,话锋既出,所向无敌.就凭这一条,青史留名.

  说起酒能改变人性格, 迸发灵感, 焕发才华,使奇思泉涌,变短为长,我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这个典故发生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这个梁武帝,是个文人皇帝,棋下的好,诗也写的好,喜欢舞文弄墨.每到宴会上,都要出题赋诗,大臣们个个都得献艺,饮酒赛诗,以诗佐酒,诗酒两兴,很有雅致.

  天监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韦睿征战魏国,在徐州大败敌军,虏敌五万,全胜而归.班师回朝以后,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盛大酒会,庆功犒赏.

  和以往一样,他又要大臣们赋韵做诗了.当时的诗坛领袖,尚书左仆射沈约主持,由他分发韵脚,大臣们按韵做诗.整个宴会上,除了饮酒奏乐,觥筹交错,还有赋诗朗读,称赞叫好,热闹非凡,大家都是精神焕发,尽情尽兴.

  只有曹景宗闷头不语,独自喝闷酒.这个宴会是为他庆功开的,可是风光全被别人抢去了.分韵赛诗,没他的份,人家在那里高声吟颂,评论赞赏,他插不上嘴.他是个大老粗,泥腿子,两把菜刀闹革命,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哪里做过诗,.梁武帝给他面子,不为难他.

  可是他心里憋气窝火,终于控制不住了,上步走到梁武帝跟前,说:”皇上,臣虽不才,也望赐诗韵一对,给臣一个献丑的机会.”

  梁武帝知道他从来没玩过这一手,哈哈一笑,回答说:”枪杆子笔杆子,夺江山保卫江山都靠这两杆子.曹老总你的枪杆子拿的好,屡立战功,德高望重,耍笔杆子这事就让他们文人去闹吧.”

  老曹軸劲上来了,一根筋,站着不动,坚决请求赋诗.

  皇上只好吩咐沈约,给他一副诗韵.沈约面有难色,原来那诗韵已经被认领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对”险韵”,是”竞””病”二个生僻字,满潮人知难而退,无人问津.哪知曹景宗二话不说,”臣领了!”

  当年曹植七步成诗,如今又一个老曹,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喝了七杯酒,诗就出来了.: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短短五言四句二十字,没有沙场激战,刀光剑影,没有金戈铁马,气贯长虹,但是,胜利的喜悦,字里行间,英雄的豪情,跃然纸上.

  头一行,将军临行,生死未知,儿女送别,挥泪寄情.接着笔锋一转,凯旋而归,鼓笳竞奏,万民喧腾,众星捧月, 好强烈的反差!由此引出主人公英雄的丰神俊采,他充满自信,有些得意,要和当年驱逐匈奴,封狼居胥的骠骑大将霍去病比一比,却用了一个”问”字,请一个莫不相关路人回答,到底还有自知之明,传神贴切,意味深长.

  刚阳之美,卓尔不凡,朴实无华,豪气青云,一个字:绝!诗念完了,全场鸦雀无声,接着,梁武帝惊叹不已,满潮的大臣赞不绝口,就连长于身律的沈约,也叹嗟数日.此事此诗于是写入左史,千载流传,世人竞诵.曹景宗一介武夫,一辈子只写过这末一首诗,竟然举重若轻,字字珠矶,让人凛然起敬,除了生活的经历,也得感谢酒力给他的灵感吧.

  

  ■¤¤■ 自酿酬客

  不论古今,一般人在家待客,饭菜要自己准备,酒是一定要到外面去买的.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却与众不同,以自酿的家酒酬客,是别有一番雅趣,别有一番情调的事.

  他并没有学过什麽科班专业的制酒课程,也没有正经八百地受过酿造训练,开始自己造酒,起因于仕途受到打击,穷极无聊,自寻乐趣,找一点解脱。

  和很多文人一样,苏东坡一生坎坷,荣辱尝尽,他官作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却因新旧两党之争,屡遭贬谪,经历了宦海沉浮,文字之狱,饱受了浪迹天涯,漂泊不定,但是始终乐观通达,怡然自适,靠的是天性,也是酒.

  元丰十二年(1709年),苏东坡卷入”乌台诗案”,因诗文”讥讽朝廷”,”指斥皇上”而获罪,双规双开,投入大狱,关了130天.幸亏有名人呼吁营救,才落得个保外就医,逐出京城,贬至黄州. 坐牢的时间也许不算太长,问题是罪名全是莫须有的,他实际跟什麽民运全不搭界,而是真心真意忠于朝廷.此刻他心如止水,万念俱灰,只有借酒浇愁,借醉排忧,自我解脱,扫除苦闷.

  有一次他喝了一种土造的蜜酒,感觉甚佳,就请主人授以秘方。倒不复杂,用少量蜂蜜掺以蒸面发酵,然后做成米酒.他照方配料,依葫芦画瓢,焖上一罐,以为不过如此,小菜一碟也,其实未得要领,便急忙秀给别人,请朋友们来尝鲜。哪知人家喝了之后,拉了肚子,不住地跑茅房,幸亏没人告他做假酒。初试牛刀,就招此重挫,吓得他浅尝辄止,赶紧收手.

  他第二次贬到定州,手又痒痒了,学酿松酒,甜中带苦,这一次颇为成功,起名“中山松醪”,只是未做品牌注册.还写过一篇《松酒赋》,神秘兮兮地透露制作中使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蒸馏法,其他技术则绝口不提,秘而不宣,老先生还很有点知识产权观念的.

  六十岁时他第三次被贬,到了惠州,又酿起桂酒,用生姜,桂肉作配料,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发色延年益寿,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之作,号“罗浮春”,他写了《桂酒赋》,寄给友朋,自我吹嘘一番,郑邀人来品尝,保证不会再有拉肚子的事,竟然有一个陆惟谦,不远两千里,.赶来捧场,尝他的手艺.

  在海南,他又作 ”真一酒”,这名字似与道家相关,很有点神秘,据说是得到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真传,糯米,百面,清水而成,玉色,性温。对这个创造,苏轼情有独钟,写了《真一酒诗》《真一酒词》。

  苏老先生造了那麽多的酒,并不自称酿酒大师,只是业余爱好,也没想开个公司办个企业,他的目的无非是自酿自饮,自产自销,自娱自乐,招待一下好友,添点雅趣.

  他好饮而又能酿,爱酒,饮酒,造酒,写酒,可是绝称不上酒鬼,酒仙,或者酒徒,他是好而有度,嗜而不酗.他的酒量不大,不超过五杯,每次饮酒,适可而止,酒不及乱,中规中矩,决不勉为其难.他自己喝不多,却喜欢以自酿酬客,看着别人喝酒,特别是喝自己做的酒,欣赏别人的醉态,揣摩别人的感觉,借客人之口品味酒的神韵,把此当作一种乐趣.他自己呢,举着一个空杯,无酒当有酒,未醉当已醉,此种雅兴,这种境界,实为常人所不及.

  苏轼一生有酒诗酒词百余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乘年华”,“使君能得几回来,便是樽前醉倒更徘徊”,都是脍炙人口的妙句。

  由于他的谈酒的诗“要当立名字,未用问斗升.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后人常常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 绝缨之会

  楚庄王在位二十年,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定了叛乱,问鼎中原,于是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之宴”.

  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经六年忙于征战,没有击鼓欢乐,开怀畅饮了.过去大圣人周公有禁酒令,要我们记着商纣王以酒误国的教训,入夜不饮.今天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我看可以破一次例,就来个通宵达旦,敞开地喝,使劲地喝,喝个痛快!”

  天黑了,楚庄王令人点起”兰膏明烛”,整个大厅通明透亮,还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香.

  为了助兴,他把自已最喜爱的妃子许姬叫来,做礼仪小姐,给大家倒酒.不用说,这个妃子是貌若天仙,风情万种,令人销魂.她的一双纤细的玉手把酒递到哪一位大臣面前,不把这些老少爷们撩得心慌意乱,想入非非?

  突然之间,一阵狂风大作,大厅里的蜡烛”唰”的一下全都灭了.

  许姬猛然感到手被人抓住,拦腰拉了过去.”咸猪手!有人吃我的豆腐!”她大吃一惊,奋力挣脱,顺手扯下了那人头盔上的系缨.

  黑灯瞎火的一两秒钟,竟然发生了这一连串的事.

  这个许姬,吃了哑巴亏,被人占了便宜,不动声色,”凌波微步”,悄然走到楚王面前,小声说:”刚才有人对妾非礼,妾已经取其缨络在手,请大王掌烛明查,揪出这个色狼,给臣妾作主.”

  哪知楚王高声宣布:”摸黑的派对也挺有意思,先不要点起蜡烛,今天寡人要与你们喝个尽兴,谁如果还没有把自己的系缨扯断,就说明他没有喝痛快,那我就要处罚他!”

  点起蜡烛以后,所有武将们清一色,都没有系缨.

  “绝缨畅饮”之后,许姬愤愤不平,问楚庄王:”有人对妾性骚扰,这是对大王的侮辱,罪莫大焉.大王为什麽不查出那个小流氓处置?”

  楚王说:”按规定,喝酒不能过量,也不能没日没夜,是我下令让群臣可了劲地喝,往醉里喝,出了事,有人失礼,我得担着这错,怎麽能罚他们呢.再说既便把这个人揪出来,破坏了一个好好的酒宴,你丢了面子,我失去一员战将,又有什麽好处?”

  后人把这个酒宴称作”绝缨之会”,还搬上了戏台,叫”摘绩会”.人们也用”绝缨尽欢”指开怀畅饮,不受礼节的约束.

  七年之后,楚国征讨郑国,战场十分激烈,有一员猛将,自告奋勇带百名士卒做开路先锋,五次以死相拼冲锋陷阵,五次杀开血路取敌首级,使这场战争大获全胜.战后前部主帅襄老领着这员副将唐狡拜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准备重赏,哪知唐狡却答道:”臣受大王恩赐已经很多,战死犹不足回报,哪敢再受赏呢?”

  楚王很奇怪,以前没赏过你呀,何出此言?唐狡说:”我就是那个绝缨会上冒犯了许姬的罪人,大王宽大为怀,不与处置,臣怎不能以死相报!”

  

  ■¤¤■ 郑玄海量

  谈到古人饮酒海量,要数东汉末年的郑玄.

  他有与人对饮三百杯的记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那时还没有”吉斯尼”,这件事只能作为传说,但是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中有一句:”烹牛宰羊且为乐,会当一饮三百杯”, 引用的就是这一典故,凭老李的名望权威,这件事是不会错的.

  郑玄真正的名气,是作为大学问家,经学大师. 他是有名的神童,长大成人后,学富五斗, 声名远播, 精通百家之学,详熟古代典制,通晓谶纬方术. 他弟子众多,著述丰赡,毕生隐居不仕,以整理古籍为职志, 几乎校注了前此的儒家全部重要经典,其数目达60余种,包括《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这个工作极为繁琐, 校勘文字,训释词语,删裁繁芜,刊改漏失,钩玄提要,著为目录,“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 囊括大典,网罗众说,择善而从,为他人作嫁衣裳,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他功勋卓越.

  郑玄肚子里容得下学问,也容得下酒.他学问好,酒量也好.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末年,国家动乱,军阀割据,战火连天.有学问的人成了个香饽饽,大家抢着发聘书. 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中国最大的割据势力。他也看中了郑玄,要请来为己所用.

  这一天,袁绍大摆宴席,杀牛宰羊,佳肴美酒,招待郑玄.来作陪的,冠盖云集,名士济济,真可谓盛况空前,欢聚一堂. 席间,郑玄对这些“豪俊”的提问一一答对,高谈阔论,语惊四座,宾客无不折服,五体投地。袁绍当场给offer,请郑玄为左中郎将,没想到郑玄求名而不求官,不愿涉足仕途,婉言相拒。

  袁绍又使出一招,动用来人劝酒,灌醉了还愁不就范.三百个宾客,排着长龙,每人举一杯酒,前来和郑玄碰杯敬酒.这哪里是敬,分明是逼.这哪里是酒,分明是刀.一个个谦卑恭敬,分明让人心惊肉跳.可是,要知道郑玄是校注《礼记》的,那里对饮宴的规矩有详细论述,他哪能违背?必须以礼相待,敬者不拒,一杯杯干了.

  就这样三百杯酒下肚,按史书记载,他依然是“秀眉明目,容仪温伟”“温克之容终日无怠”。真乃奇人也,袁绍不能不心中敬畏,放他去了.

  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74岁,饱经沧桑,身体开始不适。一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是蛇年,旧说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他醒来后自知当不久于人世了。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病逝于该县。临终之前,还在注释《周易》,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宁妒而死

  古今中外,怕老婆的大人物很多.如果您也碰巧有这个毛病,不必自惭形秽.

  唐朝的开国元勋,给唐太宗作了22年宰相的房乔房玄龄就是一个怕老婆怕得要死的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他的亲哥李建成和亲弟李元吉,又逼父亲李渊让了位,当上了皇帝,开始了贞观之治.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居至伟.

  赏什麽呢?当时文官武将都有三妻四妾,而房玄龄只有一个老婆卢氏,就奖赏他几个美女吧,个个都长得刘亦菲章子仪那麽水灵.哪知房玄龄一听脸都白了,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恕臣不能受.”

  唐太宗一听心里好疑惑,我又不是给你老虎,怕什麽,莫不是”房龄老矣,尚能性否?”御医那里有的是伟哥啊 (木头漏窃了,不知那时伟哥叫什麽),就去问一向直言的魏征,魏征说:”皇上有所不知,老房家里有只母老虎,这事要是让她知道了,还不闹个天翻地覆,鸡飞狗跳,永无宁日.”

  是朕赏赐的也不行吗?

  恐怕也不行.房夫人凶得很,是绝对不许房大人纳妾的.

  我倒不信这个邪了,我这里有三宫六院,我的爱卿还不能有几个小?明天派人把这几个姑娘送至房府,谁还敢抗旨不成!

  第二天早朝结束,别的大臣都退了,只有房玄龄哭丧着脸,赖着不走.一问,原来夫人昨天大演一哭二闹三上吊,又搞拳打脚踢拧耳朵,只好再一次请皇上收回成命了.

  房玄龄啊房玄龄,你在朕面前唯唯诺诺,在同事面前一团和气,大家都叫你老好人,难道在家里也是个三孙子?美女是皇后选的,令是朕下的,还有收回去的理?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今天你这个家务事朕是掺和定了,我倒要看看你的这位夫人是个什麽难缠的滚刀肉.

  皇上亲自带着美女上门,房夫人赶快跪拜迎候.

  太宗一看,这个女人倒也不像想象的那样满脸横肉,凶神恶煞,虽是徐娘半老,也还楚楚动人的.只是仔细瞅去,她的一只眼是瞎的.

  原来房玄龄未发迹时,有一次重病在床,奄奄一息,觉着自己不行了,就跟夫人说:”我要走了,你还年轻,以后再找个主儿吧.”哪知夫人哭着跑进里屋,用利器刺伤了一支眼,表示自己烈女不嫁二夫的决心.

  太宗阴沉着脸,说:”我带来了两杯酒,一杯放了盐,你要是依了朕,从此不作妒妇,好好过日子,就把它喝了.另一杯放了毒,你要是还嫉妒你的老公,不允此事,朕就把它赏给你.咸酒给贤妇,毒酒给妒妇.你是宁不妒而生,还是宁妒而死?”

  房夫人哭着说:”看着房玄龄娶小老婆,还不如死了,我宁妒而死!”说着抄过毒酒杯,面不改色,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结果呢?那液体酸溜溜,甜丝丝,顺着房夫人喉咙流下去,一点事没有!原来那是一杯醋.

  唐太宗什麽阵势没见过,也还是心有余悸,直冒冷汗.真是最妒妇人心啊,好一个刚烈女子,连朕都要敬畏她三分,何况老实巴交的房玄龄呢.

  “吃醋”的典故就是这麽来的,跟酒也有关系,就被我收了.

  吃醋的女人为了丈夫是什麽事都干得出来的.

  有个吃醋的女人是挺有幸的挺光彩事,特别是这个女人妒而不独,妒而不毒,可以为你宁妒而死时.怕老婆把,不丢人.

  

  ■¤¤■ 做诗赚酒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刘伶弄神骗酒的典故,骗酒喝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明代的风流才子唐寅唐伯虎.

  唐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学问虽深,才华虽好,没有当官的命. 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乡试第一,隔年会试,与富家子弟徐经一同赴考,这徐经,就是后来徐霞客的高祖父,胆子不小,向程敏政的书童买考题,被抓个正着,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唐寅该倒霉,卷入其中,与程,徐等一起入狱,”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侇泗横集”.后来虽然无罪开释,却只给了个浙江小官,他引以为耻,坚辞不就,从此绝意仕途.

  他回到家中,在苏州城北一个废园旧址构筑桃花坞,卖画为生,常与友人聚饮,花天酒地,放浪形骸,玩世不恭.他和文征明,沈周,仇英合称”吴中四家”,花鸟,人物,山水,楼阁,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擅长古今仕女,相传有五十多幅春宫画流传于世,因此被称为风流画家.

  正德九年(1514年),南昌宁王请他作客,他发觉宁王有异谋,于是喝酒装疯,狎妓裸露,逼宁王放他回去.这件事一来二去,经文学家加工,就成了名剧”唐伯虎点秋香”,他的第三任妻子沈九娘被移花接木,成了第九个老婆秋香.真正的秋香其实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青楼妓女.

  唐寅生平逸闻颇多,可谓妇孺皆知.下面便是一例.

  某日,唐伯虎闲极无聊,别出心裁,扮成乞丐,游虎丘山.见一群商人,围桌聚饮,附庸风雅,做诗为乐.唐伯虎虽说是画第一,字第二,诗第三,估摸着对付这帮款爷是绰绰有余,想拿他们开开心,就凑了过去,说:”各位大人诗写得好,不知能否让我这个叫花子也和一首,写得还行呢,就赏我一口酒.”

  这群商人以为取乐的对象来了,连声说好.

  唐寅用手指蘸着口水在桌上写了一个”一”字:”我就以它写诗吧.”

  商人们一起摇头:”这不行,太容易了.”

  唐寅把”一”字改成”上”.商人们同意了.倒了三杯酒,等唐寅赋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唐伯虎话一出口,商人们腰都笑弯了: ”哈!哈!哈!”

  “一直上到高山上.”商人们笑得更厉害了,各个捧着肚子.

  唐伯虎面不改色,一本正经,把后面两句念了出来:”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商人们的笑声嘎然而止,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他们这才懂得什麽叫”有眼不识泰山”,看着唐伯虎端起酒杯,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然后扬长而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另一首打油诗,是描写雪花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到水里都不见.”

  末了,我也斗胆和一首:”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天三上万维网.只见马甲不谋面,嬉笑怒骂皆文章.”哪位老板也赏我一口酒?

  

  ■¤¤■ 醉墨竹林

  郑板桥关于酒的一句话说得挺逗:”酒能乱性,佛家禁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郑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 举止怪异,疏放不羁, 这段话特别反映他的性格,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 幽默酸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呵呵.

  作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相当于19岁得学士,40岁取硕士,44岁获博士.他历经三朝,五十岁才谋个七品芝麻官,县委书记吧.但是”换米糊口”还是靠卖画.他诗书画三绝,常合为一体,尤善兰竹,经过”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有一首有名的题画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名气之后,他的书画人人趋之若鹜,争相一求.对有钱有势的人,他端着个架子,偏不给画,而平民百姓,只要请他一顿酒,他酒足饭饱后就会不吝笔墨作画以赠.

  他的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想请郑板桥在上面画一幅画.老惯例,邀他来家里喝酒,还找了一些人作陪.老郑好吃狗肉,自然准备最高档的,全来自黑狗.

  酒过三巡,菜品五味,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郑重地清板桥作画.大家也跟着起哄,有机会看郑大师画画,也可以一饱眼福不虚此行呀.郑板桥不好推脱,说:”:好,派人研墨去吧,接着喝酒!”

  主人连忙让儿子端来一砚墨,郑板桥看了一眼,头一摇:”太少了,太少了,至少要磨半小盆.”

  您老这是要油漆这面墙啊,大家伙心里说.不过谁也没言声,主客接着喝酒,儿子接着研墨.

  小半盆墨端来了,郑板桥也喝得酒酣耳热,醉眼惺忪.他晃晃悠悠,踉踉跄跄,走到墙壁面前,手往盆里一沾,就在墙上抹了起来.几个大道子之后,把整个盆子端在手,”啪叽”整个泼到了墙上.顿时黑鸦鸦一片.

  大家目瞪口呆,傻了眼了.这叫什麽画呀,拿这堵墙撒气呢?没人招他惹他啊.抽象派?那时候抽象派还没诞生呢.行为艺术?郑老先生也太超前了吧.

  大家扫兴,主人窝心,只有郑板桥酒足饭饱,尽兴而归.

  第二天赶上下暴雨,雷电交加,狂泻如注.雨过天晴,风停日出,这道墙壁前竟有一大片死麻雀.

  又过了几日,来了一个老头,站在这主人家门口,对着墙壁仔细端详,那神态,好象要找什麽东西.主人好奇,就问:”您老在看什麽呀?””您这是在哪请了一位名人画的这幅画啊.”

  主人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哪里是什麽名人,只是一个朋友喝醉了酒后,用手抹的.”

  “这画画好之后,可出过什麽奇怪之事?”

  “要说奇事真还有一件,有一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雨过之后墙根下有一片死麻雀.”

  “这幅画,真是太好了!”老者说,”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什麽,只有狂风暴雨的时候,电闪雷鸣,才看出是竹林,浓淡疏密,节坚叶挺.麻雀把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 罚僧独脚

  唐朝的画家吴道子,也是一个“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的”喝喝有名”的人物.

  他人物,山水,草木,禽兽,鬼神,佛道,无所不能,有”冠绝于世,国朝第一”之赞誉,史称”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一直到宋,元,明,清.当时的唐玄宗招他入宫,授以内教博士的官衔,画过一些玄宗宫廷活动的画.

  有一天,唐玄宗思念蜀地嘉陵山水,就派吴道子前去实地写生,打好草稿,回来作画.哪知他公款出差,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一去数月,却空手而归,一幅画也没带,回来对皇上说,”臣无枌本,并记在心”.玄宗不快,就令他在大殿当众作画.

  吴道子丘壑于胸中,从容不迫,喝饱了老酒,精神焕发,在大同殿壁上,挥笔横扫,行若流云,状如风旋,不到一天,一挥而就,成了一幅《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蜀山蜀水,怪石崩滩,纵横三百里,皆极奇妙,尽在画中,正是”行笔磊落,挥墨如神”,以致龙颜大悦,赞不绝口.

  吴道子作画,擅长线条.由于他的画造型准确,神态逼真, 民间一直传说他的画是活画。画龙“鳞甲飞动”,画人“转目视人”,画驴能夜间拉磨,画蚰子会吱吱叫唤。有一次他在曲阜县姚村变桥泉边的土屋里画了一百匹马,夜间闻有马蹄声。县官欲将此画移进县衙,及至移画工匠到时,马已全部破壁而出。他在做瑕丘县尉时,一日捕得一盗贼,盗贼趁夜雨逃跑,吴道子凭目识心记,只见一面,就绘出盗贼面目,不久便在汶上县按图捉回。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以佛画最有名,他一生的宗教壁画,有三百余幅,很多寺院庙宇都由他的画.

  这一天,长安平坊菩萨寺请他作画.慧觉和尚知道吴道子无酒不画,就拿出寺院酿的一百坛好酒招待。吴道子开怀畅饮,酒醉朦胧,灵感已来,开始动笔.当时满城士庶老幼,竟至观者如堵。他画了一个行道僧,转臂运墨,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呼之欲出,致使观者喧呼,争相施舍之人,塞满街道路口,水泄不通,倾刻间便得钱万贯。画至一半,酒已微醒,忽见寺中和尚正把酒一坛坛往外搬动。问是何故?弟子说是对他的酬谢,运往他的府中.吴道子一听就火了,酒劲全散,这不辱我的清雅麽,掷笔停画,佛袖而去,弟子追至门外,说行道僧差一条腿没有画完呢,吴道子头也不回,说:”罚他只有一条腿,看他是否还去作行贿之事!”这就是有名的“独脚僧”。后来独脚僧给寺院主持托梦,倍言独脚之苦。主持四处求人为独脚僧续腿,竟无人续得。

  这幅画可惜我们今天看不到了,不仅这幅,吴道子所有的画,都已失传,就连日本大阪所藏《送子天王图》,也是后人临摹的.研究吴道子,只能根据这些摹本,以及他的弟子的作品.敦煌石窟里,就有许多他的传世弟子的画.

  

  ■¤¤■ 胡姬当垆

  国运昌则酒业兴.盛唐时的长安,酒肆林立,酒市繁荣,酒风张扬,酒徒狂放.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这首诗,绝妙地描述了当时酩酊酬佳节的盛况.”

  长安是个国际化大都市,踏着丝绸之路,外商来投资,洋人来开店.中国人讲吃好喝, 西域又盛产葡萄,家家善酿, 饮食业,酒店业,正是他们看好的市场. 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酒馆出门掌店当垆卖酒的,都是西域来的洋妞,叫”萨吉”,卷发碧眼,高鼻美眉,婀娜曼妙,长裙披帛.

  那时的汉人牛得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国家都来朝拜进贡,寻求庇护.安,石,康,米等小国的人,争相移民到大唐,.唐人不管外国人叫洋人,那有点自卑,而是叫他们”胡人”.外国人说话叫”胡说”,外国人做事叫”胡来”,外国人娱乐叫”胡闹”,还有什麽”胡思乱想”,”胡搅蛮缠”,”胡作非为”,”胡吃海塞”,都有轻蔑的味道.

  这些胡人开的酒馆,主要在西市和春明门到曲江一带,正是西去丝路的起点.方圆几十亩内,酒肆遍布,酒旗飘扬,酒香弥漫,”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颜十里香”.那时没有酒吧的名字,而叫”酒家胡”.开店的胡女,叫胡姬,所以它们的酒店也叫”胡姬酒肆”.

  长安,漂泊着胡姬的脚步,流动着胡姬的血液,飘散着胡姬的酒香,充斥着胡姬的歌舞.

  中国的古代,除了一个卓文君当垆卖酒以外,妇女一般不干这种出头露面的营生.胡人却开放的多,没那麽多讲究.这些胡姬,有人说是外商的家眷,有人说是贩卖来的女奴,年轻貌美,天生丽质,明艳照人,能歌善舞,充满异国风情.“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写这首诗的不是别人,而是大诗人李白.

  胡姬酒肆里的酒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名酒,象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等.这些葡萄美酒,内地极为罕见.”顾客一位两位都请坐,美酒三两五两尽情喝”.美女加美酒,又服务周到,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自然招引不少顾客.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这样的诱惑,人们哪能不趋之若鹜?富商豪贾,争相留连驻足;文人墨客,都来豪饮吟咏.

  风流倜傥的李白就是一个三天两头往胡姬酒肆里钻的人. 有人说李白本人就是胡人的后代,他的童年就是在边疆度过的,他和胡人一样,到处漂泊,嗜酒如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有一个朋友王历阳, 不大好酒的,李白还专门写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可是两人常一起去胡姬酒肆,”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还是”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 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呢,也就是说,有胡姬一对一的陪酒.

  要是是现在,那些无孔不入见缝就钻的小报记者早就盯上去了,非整出点花边新闻不可.可是史上没有任何李白嫖妓泡妞的记载,甚至杜甫写诗说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都睡在那了,夜不归宿了,也没有人再对此借题发挥,大肆炒作,而李白自己,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写他在胡姬酒肆喝酒的诗,共有八首.可见,谁要是进一步想象这里有什麽别的服务,恐怕都是扑风捉影了.

  泡在美酒里,身在美女边,就是块朽木,也能榨出点灵感的汁来,何况李白这样的大文豪呢.他一手高举酒杯,一手紧牵胡姬,美酒的醇香,胡姬的可爱,都一股脑灌进他的千古愁肠,又化成了千古诗篇,包含着癫狂和浪漫,寂寞和孤独,豪放和粗旷,情痴和呼号,梦幻和酣畅.西域的酒酿,胡姬的妖娆,造就了李白.

  胡姬酒肆,也借诗人文豪的光,到了盛唐,能植根于人文民情的泥土之中,为文人雅士所接受,与民间大众相融合,成为唐代文化的一部分.

  盛唐以后,中原不再开放,西域走向荒漠,胡人逐渐同化,胡姬流落南洋,李白在世时的盛况不见了.到后来,竟然出现孙二娘那样的黑酒店,当垆的妇人,”眉横杀气,眼露凶光”,人肉馒头,能吃出几根毛,喝了她们的酒,不用说出诗了,让人汗都不敢出.

  

  ■¤¤■ 斗酒学士

  经常去胡姬酒肆的,除了李白,还有一个初唐诗人王绩,自称在那里”依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肯定是老主顾了.

  王绩是最早在诗里描写胡姬酒肆的,扔进了大量银子后,痛感这是一个多少钱都填不满的”黑洞”,于是写道: “有客须教饮 ,无钱可别沽 ,来时长道贯 ,惭愧酒家胡”.也就是说, 胡姬当垆太有诱惑力,但是收费昂贵,酒客往往点酒时不知深浅大手大脚,一醉方休后才发觉已经银袋空空 ,只好低声下气要求赊帐,弄得在胡姬面前出口惭愧,神色尴尬.这个经历,说不定就是他自己呢.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正经写过许多五律,五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称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乱,所以取号”五斗先生”.不只是学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无贫无富,无贵无贱,一律奉陪,对酌为乐.

  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真是个另类人物,每次他谋职也好,辞官也好,都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酒..

  隋文帝时,他中了举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规矩太多,喝酒不随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于是被授予扬州六合县丞.到了位上,手不离杯口不离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废事失职,所以屡遭劾责.不好好做自我批评,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县丞俸钱,堆在县门之外,趁着夜色,驾轻舟逃走了.

  隋亡唐兴,他又出来做事.以隋朝遗老身份谋个侍诏门下省的差使,每天还乐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绩就说,别看我当这个破官没挣两个钱,又寂寞无聊,可是每天发三升好酒,我图的就是这个.人事部专门官俸禄的陈叔达是王绩的老朋友,听到此事,说,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绩这样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给他好酒一斗,于是王绩就得了个绰号”斗酒学士”,不仅时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

  他就这样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时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铁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辞职跳槽了.原来当时的太乐府史焦革家善酿酒,冠绝一时,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着焦革当差,其实”自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闻到了焦家的酒味.一开始焦革说没有对口的职位,没法安排.后来经不起死磨烂缠,一往情深,就设了个助理给他,实际是个闲职,管他酒就是了.

  不想没几个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绩实诚,每天派人送酒照旧,从不间断.一年之后, 焦革夫人竟也随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绩抱着空酒坛子对天仰叹:”这是老天不让我饱饮美酒啊!”辞去助理,挂冠回乡,叶落归根,从此开始隐士生活.

  王绩是山西人,和津县一带.他家有良田十余顷,正好躬耕,多种高粱,春秋酿酒.在焦革那里偷学的手艺,正好有用,与世相忘,无他用心,尽享天年.他撰有《酒经》《酒谱》各一卷,还写了许多酒文, 有一篇《醉乡记》,描写”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的神秘醉乡,还有《杜康庙碑》,《五斗先生传》等,篇篇都是酒味.

  

  ■¤¤■ 金龟换酒

  本系列第十篇提到杜甫的诗《饮中八仙》,写当时京城长安八名豪饮之士,排在第一的就是贺知章,唐朝的大诗人,书法家,四朝(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元老,当过礼部侍郎,集贤学士,皇子侍读.

  诗只有两句:”知章骑马如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把老家酒乡绍兴的”四明狂客”的醉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这件事的典故已经不可考证.一种说法是,绍兴人有个习惯,喝酒到浑身燥热,要跳到江水里求凉.贺老那天喝得醉眼昏花,骑在马上还以为是乘船游江,跳到水里,其实是掉进了一口浅井.还有一种说法更邪乎,说他喝醉了酒在街上骑马,为了躲一个站在街中的小孩,马惊了,把贺老摔倒了井里.

  其实贺知章最有名的一个典故,和李白有关,叫”金龟换酒”.

  当时知章在皇上身边担任要职,声名显赫,而李白只是个”北漂一族”,刚刚来到京城碰运气,闯天下.他已经不年轻了,四十二岁,却还是个无名小辈,在长安两眼一马黑,心急如火.虽然一身才气,可那时长安的诗人比今天北京的副教授还多,一抓一大把,谁拿他当成一回事呢.

  可巧有个长着一双慧眼的贺知章.当时贺老年过八十,是李白的爷爷辈.史书说他”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倚老卖老,相当率真任性,无拘无束,他收到了李白投来的一首诗《乌栖曲》,感觉很好,决定会会他,邀他到长安一家酒楼,饮酒论诗.

  李白生得丰神飘逸,卓而不群,已经让贺老喜欢了,喝起酒来豪爽放达,痛快淋漓,更增加几分好感.酒至半酣,贺知章要考考李白了,问他最近还有没有新作.李白就请店小二取来文房四宝,当场挥笔,把最近写的一首《蜀道难》,呈于贺老面前.

  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好哇!全新的散文式的笔法开篇,激情洋溢,直奔主题.全诗雄放的基调,全始于此.贺知章眼前一亮,急不可耐地读下去.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淋漓尽致!一泻千里!山势的高危,蜀道的艰难, 全在眼前.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让人惊心动魄.. 豪情奔放,想像奇异,充满感情,有声有色!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随着诗人的笔锋,山峦起伏,连峰接天, 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 惊险万状,势若排山倒海,一幅幅画面,让人目不暇接.贺知章读一句诗,饮一口酒,他情不自禁了.然而,只见诗的韵律一转--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从借景抒情,到借景议论.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乃千古绝句啊.眼前的这位书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忧时傲世,识见过人,”真乃一谪仙人也!”贺知章不????叨帘咛?连连干杯.

  “大人,小心别醉了!”

  “不会醉,不会醉!居士之诗,句句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句句可作下酒之菜,句句可当醒酒之汤,哪里会醉!---小二,再添酒来!”

  店小二垂手而立,一脸尴尬:”大,大人,酒资已用尽了!”

  “哦,我倒忘了.”贺知章说着伸手去摸钱袋.--里面是空的!他心中一惊.”好诗在此,怎可无酒?好友在此,怎可无酒?”再一摸,碰到了金龟,那是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信物.老先生毫不犹豫,摘了下来,交给小二:”就拿这个换酒去吧!”

  李白一见急了,连忙上去阻拦:”大人万万不可!大人万万不必!”他知道,晋朝有个阮孚,用皇帝赐与的金貂换了酒,两遭弹劾,丢了官,怎麽能让尊敬的贺老重蹈覆辙呢.

  但是他那里拦得住酒兴正高的贺知章.酒逢知己,千杯不够,两位忘年之交就用这金龟换来的酒谈个推心置腹,喝得酊酩大醉.第二天,慧眼识英才的贺知章就把李白举荐给了唐玄宗.

  贺知章84岁时告老还乡,86岁去世.第二年,李白造访会稽,触景伤情,挥泪做诗,写道:”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成为饮酒史上广为流传的一段美谈.李贺忘年交,成为文学史上动人心弦的一段佳话.

  

  ■¤¤■ 金龟换酒

  本系列第十篇提到杜甫的诗《饮中八仙》,写当时京城长安八名豪饮之士,排在第一的就是贺知章,唐朝的大诗人,书法家,四朝(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元老,当过礼部侍郎,集贤学士,皇子侍读.

  诗只有两句:”知章骑马如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把老家酒乡绍兴的”四明狂客”的醉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这件事的典故已经不可考证.一种说法是,绍兴人有个习惯,喝酒到浑身燥热,要跳到江水里求凉.贺老那天喝得醉眼昏花,骑在马上还以为是乘船游江,跳到水里,其实是掉进了一口浅井.还有一种说法更邪乎,说他喝醉了酒在街上骑马,为了躲一个站在街中的小孩,马惊了,把贺老摔倒了井里.

  其实贺知章最有名的一个典故,和李白有关,叫”金龟换酒”.

  当时知章在皇上身边担任要职,声名显赫,而李白只是个”北漂一族”,刚刚来到京城碰运气,闯天下.他已经不年轻了,四十二岁,却还是个无名小辈,在长安两眼一马黑,心急如火.虽然一身才气,可那时长安的诗人比今天北京的副教授还多,一抓一大把,谁拿他当成一回事呢.

  可巧有个长着一双慧眼的贺知章.当时贺老年过八十,是李白的爷爷辈.史书说他”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倚老卖老,相当率真任性,无拘无束,他收到了李白投来的一首诗《乌栖曲》,感觉很好,决定会会他,邀他到长安一家酒楼,饮酒论诗.

  李白生得丰神飘逸,卓而不群,已经让贺老喜欢了,喝起酒来豪爽放达,痛快淋漓,更增加几分好感.酒至半酣,贺知章要考考李白了,问他最近还有没有新作.李白就请店小二取来文房四宝,当场挥笔,把最近写的一首《蜀道难》,呈于贺老面前.

  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好哇!全新的散文式的笔法开篇,激情洋溢,直奔主题.全诗雄放的基调,全始于此.贺知章眼前一亮,急不可耐地读下去.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淋漓尽致!一泻千里!山势的高危,蜀道的艰难, 全在眼前.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让人惊心动魄.. 豪情奔放,想像奇异,充满感情,有声有色!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随着诗人的笔锋,山峦起伏,连峰接天, 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 惊险万状,势若排山倒海,一幅幅画面,让人目不暇接.贺知章读一句诗,饮一口酒,他情不自禁了.然而,只见诗的韵律一转--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从借景抒情,到借景议论.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乃千古绝句啊.眼前的这位书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忧时傲世,识见过人,”真乃一谪仙人也!”贺知章不????叨帘咛?连连干杯.

  “大人,小心别醉了!”

  “不会醉,不会醉!居士之诗,句句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句句可作下酒之菜,句句可当醒酒之汤,哪里会醉!---小二,再添酒来!”

  店小二垂手而立,一脸尴尬:”大,大人,酒资已用尽了!”

  “哦,我倒忘了.”贺知章说着伸手去摸钱袋.--里面是空的!他心中一惊.”好诗在此,怎可无酒?好友在此,怎可无酒?”再一摸,碰到了金龟,那是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信物.老先生毫不犹豫,摘了下来,交给小二:”就拿这个换酒去吧!”

  李白一见急了,连忙上去阻拦:”大人万万不可!大人万万不必!”他知道,晋朝有个阮孚,用皇帝赐与的金貂换了酒,两遭弹劾,丢了官,怎麽能让尊敬的贺老重蹈覆辙呢.

  但是他那里拦得住酒兴正高的贺知章.酒逢知己,千杯不够,两位忘年之交就用这金龟换来的酒谈个推心置腹,喝得酊酩大醉.第二天,慧眼识英才的贺知章就把李白举荐给了唐玄宗.

  贺知章84岁时告老还乡,86岁去世.第二年,李白造访会稽,触景伤情,挥泪做诗,写道:”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成为饮酒史上广为流传的一段美谈.李贺忘年交,成为文学史上动人心弦的一段佳话.